最初,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是从家庭开始学习的。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十分重视孩子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社会关系系统的一个特殊横截面,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这种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与联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如赞赏或不赞赏、满意或不满意等心理体验和心理反应。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具有情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疏远、合作与竞争、友好或敌对等,都是心理上的距离远近的表现形式,都具有情感的色彩。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好感”或“反感”,正反映了个体或群体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情感体验。人们进行交往,形成不同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宗教关系、伦理关系及人际关系等,都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的,都是由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例如,由于人们有生产物质财富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的需要,才进行交往结成生产关系;由于人们有异性生活及繁衍后代的需要,才对异性产生了爱情,结成了婚姻关系;由于人们有获得知识技能,教学相长的需要,才产生了尊师爱生的情感,结成了师生关系。人们的各种需要无一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中,人们的需要所引起的心理距离的远近、“好感”或“反感”程度是大不相同的。
人际关系系统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其中最主要成分是相互认同,情感相容,行为近似。只有相互认同、情感相容、行为近似,才能产生人际吸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互认同,是通过知觉、表象、想象、思维、注意和记忆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活动而实现的。人们通过信息的交流,取得了相互了解,满足了交往的需要时,才能情感相容,行动一致。因此,相互认同在人际关系系统的结构中是首要的、基本的心理成分。在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的远近,往往是随着彼此相互认同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不可能始终如一,永恒不变。即使长期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极少数人,其心理之间也并非是等距离的。
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研究发现: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不断地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始终保持良好关系的,只有极少数人;在群体中开始时富有吸引力的个体,到后来自己的人际关系优势可能被其他人取而代之;在大型群体稳定之后,多以三人为群;随着时间的消逝,由于彼此的相互了解,自由结合的群体往往排除了个性的多样性;群体中的少数孤立者,既不愿主动参与任何结合群,也不被任何结合群主动容纳。
情感相容,是以彼此喜爱、亲切、同情、热心、照顾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凡是能驱使人们接近、合作、联系的情感,都称之为结合性情感。结合性情感越多,彼此之间越相容。凡是能使人们分离开来的情感,如憎恨、厌恶、冷淡、不满等,都称之为分离性情感。分离性情感越强烈,彼此之间则越不相容。因此,情感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历来社会心理学家就很重视情感成分在人际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并把它视作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认为人际关系是在一定情感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
社会心理学家荷尼,在研究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时,发现下列三种不同类型——驯顺型、进取型和分离型的人际关系,都与情感直接相关。驯顺型的特征是朝向他人。属于这种类型的人,无论遇到何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喜欢我吗?如社会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大多是这种类型的人。进取型的特征是对抗他人。属于这种类型的人,所想要知道的是别人力量的大小,或是别人对他有无用处。分离型的特征是疏离别人。属于这种类型的人,常常想到的是别人是不是会干扰或影响自己。如艺术创作者、科学工作者,大多是这种类型的人。
行为近似,是指彼此言行举止、交往动作、角色地位、仪表风度等人际行为模式类同。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模式越近似,越容易产生和形成人际关系。因此,行为动作也是构成人际关系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分。
由相互认同、情感相容、行为近似这三个方面构成的人际关系系统,对于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保持正常的社会生活,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巨大的积极影响作用。但是由相互认同、情感相容、行为近似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平衡是相对的,而由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心理上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因此,社会心理学既要研究人们之间的心理上的平衡状态、相容方面;更要探讨人们之间的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不相容方面,并尽可能使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由彼此不相容向彼此相容方面转化,从而有助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一、父母要善于与孩子双向沟通
孩子有意见得不到及时交流,主要责任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掌握不好沟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唠叨一顿就是沟通,结果却适得其反。
父母们经常会这样抱怨:“孩子什么事也不愿和我们讲。”而孩子却诉苦说:“父母不理解我们的需要,他想说的就说个没完,而我想说的他却心不在焉。”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其实孩子是有许多事情、感受很想跟父母说的。他们有欢乐、有苦恼、有意见没有得到及时的交流,主要责任还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认真地或不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如何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实质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这几种情形:
孩子来到你身边想说点什么,你却不以为然,或不屑一顾,敷衍搪塞。
孩子和你讲话,尚未说到正题,你却表现冷淡,漫不经心,眼睛不离电视或报刊,哼哼啊啊地搭着腔。
当孩子和你说话时,你静不下心来,或者找借口“我正忙着呢,一会儿再说”,或者没好气地说:“少叨咕你们学校那点破事儿”。
孩子坦诚、畏惧地向你表明他犯了错误,没等他说明具体情况,你却严厉地训斥孩子。这样做,就等于告诉孩子,有了过错要对家长隐瞒!
不愿听孩子讲话,不和孩子谈心,你怎么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你又怎么可能帮助教育孩子?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敞开心怀和孩子谈看法、讲见闻、说愿望、道欢乐、诉苦衷,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对话的气氛。
如一个13岁的男孩子,由于母亲不再给他零花钱了,没钱去打游戏机,便对母亲很反感。母亲说什么他都不听,事事与母亲对着干。这位母亲说,为了孩子学习、生活得愉快,我经受的艰辛都不让孩子知道,没想到他现在这样对待我。如果这位母亲能与孩子有更多的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艰辛,孩子就会理解父母,改变自己对父母的错误态度。那么,父母们应当怎样去与孩子沟通呢?
1.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要消除对孩子正负评价的心理定式。父母对孩子过去的表现所形成的看法会影响现在对孩子所说的话的理解,甚至误解和歪曲。同时,也要防止“晕轮效应”的作用,不是一好百好,“爱屋及乌”;也不是一坏全坏,以偏赅全。孩子是发展变化的,要排除主观偏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讲话。应表现出热情、有兴趣,高兴和孩子沟通,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他讲话时不打断,不批评,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视和接纳。
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父母要注意孩子内心的需要与感受,体会他的心声、苦恼和心理矛盾,鼓励他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并不表示对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认同。例如有个孩子,他弟弟把他心爱的东西摔坏了,他生气、心疼,一气之下推打了弟弟。家长批评他打人的错误行为,但对他的感受、痛惜则应理解。父母应表示损坏了你心爱的东西是很可惜的,弟弟也不对,看看能否修好,或以后再给你买个新的。这样孩子得到了同情和宽慰,也会认识到打人不对。要明确,少年对事物的感受或心理活动,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发他的行为。所以,重视孩子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对他的感受认真加以理解和评价,将会影响他今后的发展。
2.在与孩子沟通时,言语要切合实际,合乎情理
父母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和社会信息要实事求是。无论是批评、表扬和评价,也无论是谈论家庭和社会问题,都要切合实际,有理有节。不能跟着感觉走,随着性子来。比如,你批评孩子一件事情没有做好,你不应这样说:“笨蛋,我已经说过一千次了,为什么还不改。”这是夸大其词,于事无补。
又比如,孩子考试成绩得了“优”,你不能这样说:“你真聪明,好孩子,你为家长争了光!”你只说他聪明就否定了他的刻苦努力。说他为家长争了光,就把他努力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引偏了方向。
对社会问题的评论也不能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非此即彼,没有其他。要一分为二地、发展地看问题和评价事物。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学会辩证唯物地认识问题和评价事物的思想方法。
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父母可亲可敬、可以依靠和求教的形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来。
3.与孩子沟通时,言语要清楚、具体、明确
“好吧,你玩一会儿,就回来做作业。”这“一会儿”是多长时间?他有他的打算,你有你的要求,不一致,结果产生冲突是必然的。同样也不能接受孩子言语不详的话,否则也会带来麻烦。如孩子说:“妈妈,这个双休日我们几个同学到盘山去玩玩行不?”你不能马上明确表态。因为孩子和几个什么样的同学去,具体怎么安排的,什么时间回来都不清楚。父母与孩子间产生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往往是由于言语不详、语义不清、模棱两可或似是而非造成的。所以,沟通要成功、有效,言语就要清楚具体。
孩子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不会有自觉性,你不说明原因,只是“我说你做”,会有强迫命令之嫌,孩子会认为你主观,强加于人。所以对你的决定要说明原因。
另外,当出现问题时,父母还应有自我批评精神,把属于自己的问题说清楚,不能把自己的毛病、问题模糊地敷衍带过,却去指责孩子的不对,那样孩子会认为你没有责任心,是位不可信赖的长者。
女儿跟爸爸一起去买礼物,送给姥姥过生日。但姥姥不喜欢这个礼物,这时,这位父亲就埋怨孩子说:“你看,我说姥姥不一定喜欢,你也不好好选择一下!”把责任都推给了孩子,她心里能服气吗?
二、父母要懂得与孩子交谈不是训导
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道貌岸然的训导。但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同孩子交谈时所用的语调?孩子有时会问“您是不是生气了?”你绷着脸说:“没有。”然而你脸上的表情和语调,却表示出你在生气、在愤怒。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讲话中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而我们成年人却往往并不敏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同孩子讲话时运用了不同的腔调,更没有考虑这种语调对孩子的行为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大多数父母口头上也同意应当尊重孩子,与他们交流而不是训导。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用一种语调同孩子讲话,而我们是决不会用同样的语调来同朋友交谈的。如果我们把对孩子讲过的话录下音来,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声音,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尊重孩子。我们总是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孩子们即使和我们合作也是被“引诱”或强迫的,而不是发自他们的内心。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语调是错误的,便应该开始改变自己。如果我们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能够顺利地与孩子交流思想的。
父母总是希望能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道理,有时态度可以说是友好的,但因为有灌输的成分,孩子并没有听进去。与孩子的交流应从幼年时开始。事实上,有很多父母从不和幼儿期的孩子进行交流。我们企盼孩子事事听自己的,是要求“让他做什么”,而不是让他从内心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培养与孩子的一种和谐的交流关系,那么这种交流的大门将会是敞开的。这个交流,取决于我们是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即使在我们与孩子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孩子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进行观察,并将获得的印象输入到一个体系中,然后按照他们的结论去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世界。如果从小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相处,或者没有那种经常交流的习惯,那么今后这扇大门有可能永远关闭。
父母常常以为孩子的思想就是不服从我们,反抗我们。我们劝他们抛弃自己的思想,而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来改变和填充他们的头脑。我们想塑造孩子的性格、头脑和品质,好像他们仍是一块很软的橡皮泥,任我们去“捏”。从孩子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专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影响和引导他们,而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强迫塑造他们。孩子的不听话、反抗,有时就来自于这种对专制的对抗,并不是你说的没有道理,或者他没有听懂你的道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会对他遇到的事情做出反应,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塑造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孩子,我们需要检查自己是怎样引导孩子的。要正确引导孩子,应对他们有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行为目的、情感愿望。如果我们感觉到他们在想什么,就对他们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并不难,因为孩子们从幼儿时期起就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如果我们总在批评他们、教训他们、告诫他们、挑他们的毛病,他们会由此加深苦恼,认为是父母不爱他们、讨厌他们,无形中和父母之间有了距离,这样的话,慢慢地,交流的大门就关上了。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孩子们的思想,与他们一块讨论,研究可能的结果,经常问“那样的话将会有什么发生?”“你会有什么感觉?”“别人会有什么感觉?”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想到,在解决人生疑难的问题上,他有了同伴。另外,父母常向孩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乃是传播思想的好办法。许多人在他们成人之后仍然认为最好的朋友就是他的父母,和父母的交流使他们受益匪浅。
父母向孩子敞露内心,表现对孩子的尊重与信赖,有利于加强与子女的情感联系。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尤为重要。十几岁的年龄是孩子们的黄金年华,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与子女间在感情上有密切联系的,就容易沟通,从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问题,使孩子顺利成长。而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的。当孩子们开始询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的时候,做家长的就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那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我们一语搪塞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们就很随便地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挡在门外,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如何不关我们的事。正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日后也就没有理由去抱怨孩子不关心父母。
经常与父母交流的孩子,对父母的情况很了解,尤其对父母的事业、工作很感兴趣,喜欢发表不同意见。这些都是做父母的与孩子花时间交流的结果。
向孩子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表述自己的计划与展望,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生动的人生教育,反过来也是对父母自身的激励。生活中人人有坎坷,有些人终生不得志。同孩子一起回顾分析自己的经历,承认自己以往的失败,回顾自己的终身憾事,对做父母的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会担心孩子看不起自己。事实上,这样做有许多益处,将自己的实践积累、经验教训传授给孩子,这对孩子是最珍贵的礼物。
三、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沟通不是在任何人之间都能实现的,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往往喜欢与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像同辈,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
有些父母对孩子,总像是上级对下级那样,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尊严,不顾及孩子的想法,似乎父母从来都是对的,而孩子从来都是错的。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破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独断的。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总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父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来与孩子交往,才能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更加信服。
但是应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够的,还要与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让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信任,可以理解为坚信别人的诚实、正直和可靠。作为合格的家长,还必须经常用正直和诚实的行为去获得孩子的信任。
获得孩子的信任,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蒙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包括像“死”和“性”等传统禁忌的话题,也应作诚实的回答。
另外,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什么,除非是保证能做到的。孩子往往会将成人的许诺当做誓言。假如向孩子许下了承诺,结果又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承诺,孩子便不会再相信了。
孩子一旦到了懂得道理的年龄,就应当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以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除非他说的话很不真实),不要这样去问孩子:“你所说的确实是真的吗”或“不要对我撒谎!”要用善意代替对孩子的怀疑,他将尽力实现对你的信任。
还有,如果家长不等待孩子的申述结束,便根据一些迹象匆匆下结论,进行不准确的谴责,这是对孩子感情上的蹂躏。必须假定孩子是无罪的,除非你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他犯了错误。如果不这样做,将难以使孩子确信你们之间还存在着信任和真诚。
当发现孩子对你不老实了,仍然应该对孩子抱诚实和信任的态度,相信他将来会改变和克服这个毛病;要让孩子体会到,老实承认错误对他是有益的。
总之,每一位父母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正直的,并表示信任孩子的行为与你对他的尊重是一致的。
孩子信任父母的标志,是他遇到问题时能找你解决,把你作为一位知心朋友对待。因为他知道你很信任他,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孩子才会把内心中的秘密透露给你,他知道你一定不会辜负他的信任。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求父母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真诚
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没有任何虚假。
要求父母能客观地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做什么。除了自我意识,真诚还意味着向孩子敞开你的思想和感受。当你的工作没有做好时,你可以说你很灰心。如果对孩子很生气,直接对他表露这种感受,比用隐讳的方式更好。
2.承认错误
承认错误,包括准确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对这些过失的发生,能对孩子用疏导讲理、慈爱的态度来解决,那么他就能够接受,而且不会有无法挽回的损害。重要的是家长本身怎样去做。应该直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与孩子交谈和向孩子道歉,而不要使孩子形成“父母不会有错误”或“父母犯错后从来不承认”的印象。做到这一点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因为承认了无知和错误,却增加了孩子的信任,并激发了他自己寻求答案的愿望。
3.始终如一
始终如一的意思,是指每当某事或某种情况发生时,都用同一方式处理。对待孩子的一致性,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当孩子预先知道父母的意图,以及父母会怎样反应时,他会感到比较安全。这种安全也是构成孩子对你信任的重要基础。
四、父母要学会聆听并促使孩子说话
与孩子沟通,要注意孩子没有明说出来的思想感情,要学会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
细心的父母可以发现孩子微妙的变化,弄清孩子没有明说的思想感情,这里所需要的技巧是及时抓住孩子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的微小、微妙的线索,如同在阅读时注意字里行间的含意所需要的技巧一样。
有的时候,出于自尊心或是别的一些原因,孩子并不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说出他的思想感情,但他又很想让父母明白他的意图。这时,他就会改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对父母进行暗示。
对孩子正处在苦恼时所表现出来的“坏的震动”要敏感。很多孩子在想要父母知道他需要什么的时候,只是悄悄地说。如果父母不注意听这不显著的信号,这种悄悄话将会听不见。
如果父母的注意不灵敏,就应该试着努力去注意孩子反常的、细微的行为信号。比如,孩子不正常的声调、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孩子讲话时,除了注意他的无言的行为之外,还要倾听他所讲的话里话外的意思,想一想孩子希望告诉我们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识别或弄清孩子的动机或基本情绪。凭借着细致与耐心,做到这些都是不困难的。
父母还应特别注意孩子习惯行为的消失,这将是了解孩子内部情感的有价值的线索。明显的表现是孩子不吃、不睡、不玩或精神不如平时集中。家长发现了这些线索之后,就应该试着去推测,或者去直接感觉孩子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些什么。
聆听孩子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时,既要注意孩子一方的线索,也要加强你对孩子的内部情感的直觉,而这种直觉的建立,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聆听孩子的说话和促使孩子的表达。
聆听是了解孩子语言所代表的信息的活动过程。
常听有的父母亲抱怨说:“没有一个人真正听我说话。”孩子对这种情况更有特殊感受。
与孩子沟通的关键,不在于父母说,而在于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声音。
称职的父母,一定要聆听孩子说话,用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说话,用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达自己,从而与他有所交流、有所沟通。在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对孩子感兴趣
如果你对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动表现出有真实的兴趣,你和孩子之间不但打开了通路,而且会使他感到自己是重要的。父母对孩子表示关心、照顾,让他谈论有关自己的事,孩子便会感到与父母在一起很亲密。
2.要给孩子留出接触的时间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时需要母亲或父亲,特别是母亲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当孩子经历着内心的恐慌、创伤或有失望情绪时,特别需要温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父母在分享他的好消息或愉快时的心情。应该使孩子感到,你不是由于忙而无暇听他们说话。
3.听孩子讲话要专心
一个好的聆听者,必须集中注意力,选择一天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听孩子说话。在这个时间,不要做饭、熨衣服和做别的一些家务活,关掉电视机和忘掉电话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让我们到小房间去单独在一起谈谈”。
4.耐心地鼓励孩子谈话
开始和孩子交谈时,需要向他提出明确的要求。为了使孩子的谈话持续下去,要用一些鼓励的词,如“嗯”、“我懂了”,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结束谈话之前,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让孩子详述某一问题的情景,尽量描述它的细节。
5.注意自身的行为语吾
行为语言是家长向孩子传达信息的一种不用语言的方式。许多父母仍然不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我在听呢,我感兴趣,我在注意”。有几种主要信号可以表示对孩子的注意:正面向孩子;与孩子紧挨着坐;身体竖直或向孩子倾斜;眼睛互相接触;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此外,应当避免紧张,并表示兴趣,面部表情和声调都是和蔼的。
6.表示自己有同感
一个好的聆听者,最重要的技巧是摆脱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感情,设身处地地想他人在经历着什么。有了这种技巧,就能感受到孩子情绪的波动,并将自己符合实际的看法告诉孩子。
7.帮助孩子弄明白,并说出自己的经验
聆听,是父母帮助孩子对自己内心活动和感受的比较深入理解的过程。在聆听过程中,通过你的词语对孩子的叙述加以解释和说明,可以帮助他弄清楚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在解释时,要多运用词汇,尽可能帮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
8.准确反映孩子的情感
一个极为有效的聆听技巧,是要使自己成为孩子感情的一面镜子,用语言帮助孩子反映他们的感受,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不会说出他们的感受,不能像成人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当母亲认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你可以帮助他承认而不是否认这种感情。当消极的感情得到承认和表达后,将会摆脱其消极性,为更积极的情绪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开辟道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