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品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道德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相联系的自动的行为方式。

    不良品德对孩子的一生危害巨大。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时,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放在首位。对孩子来说,主要对其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启蒙教育。

    不良品德对一个人的一生危害巨大,但不良品德是可以矫正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分析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并注意矫正方法。

    1.不良品德的表现及原因

    孩子不良品德的表现主要有:乱花零钱,不诚实,说谎话,爱占小便宜,随便动、拿别人的东西,不尊敬父母和老人等。

    孩子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良品德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不明是非。

    孩子们年龄小,辨明是非的能力不强,自制能力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是非模糊或颠倒的事情。

    (2)意志力薄弱。

    有些孩子犯错误是意志薄弱,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经不起外界不良因素的引诱,缺乏毅力,一时想改也改不好。

    (3)扭曲的习惯。

    有些孩子犯错误是因为习惯不好,无意识地犯了错误。

    (4)教育方法不对。

    因为孩子接受了方法不当的外界教育,而使孩子错误地认识问题。

    (5)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同样也对孩子有不良的影响。

    2.矫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方法

    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要在分析错误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虽然孩子犯错误,但他们身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优点。作为家长应该用看主流、看本质的态度去对待,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们,相信他们一定能改好。

    (1)提高道德认识。

    许多孩子犯了错误,自己不知道原因。曾有一位少年,因自己要好的同学被人打伤,他就用刀刺伤了打人的人而被判刑。问其原因,他认为自己与同学是好朋友,朋友受伤当然要去帮助,这能证明他们的友谊深厚;可见他是把哥们义气当成友谊,把报复当成有本事……

    (2)扫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许多孩子犯了错误对家长存在对立情绪、恐惧心理,甚至怀有敌意。这往往是因为曾经遭家长打骂、讽刺,所以把家长的教育也看成是找碴儿和他过不去,用沉默、对抗,或以粗暴无理的方式对待家长的教育。这说明孩子有自尊心,只是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又有些自卑。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尽快扫除心理障碍,用真诚去换取他们的信任。家长应和孩子亲近,让他敞开心扉,这时家长的话他才能听得进去。家长要把道理有情有理有味地讲给孩子听,把理讲透,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他树立改正错误的自信心。

    (3)指导行动,严格要求。

    有些孩子犯错误后,有时明知这样不对,当遇到一定情况就控制不住自己,意志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差。对这样的孩子必须要严格要求,不对的地方就要纠正,态度明朗,始终如一,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是训斥一下就完了。家长要有相应的措施,有时也可以有必要的惩戒,但并不是体罚,而是要孩子受到刺激,受到震动,产生内疚,立即改正错误。孩子在改正错误时,有时会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次谈话不能使孩子永远不再犯错误。

    对于犯错误的孩子,不但要进行帮助,还要注意正面疏导,抓闪光点,这样会更好更快地使孩子改正错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