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反经-品目第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德有高下,性有贤愚。何为圣人?何为智者?何为豪杰?何为儒、法、道?当把这些确定下来,就知道自己该做一个怎样的人,管人才知道管的是什么样的人。

    【经文】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故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

    所谓贤者,德不踰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菀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

    【译释】

    国家社稷,王者将相,无不取决于君王用心对人才的识别,在恰当应用后,才能获得安逸与稳定。所以孔子说:“人有五类: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者。能够鉴别这五类人,可算是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了。”

    所谓庸人是指:心中没有绐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嘴里缺乏有教养的语言;既不能择主托身,又不能凭自己努力自立;只知眼前利益而不识大局,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随波逐流没有一定的主意。这就是庸人。

    所谓士人是指:心中有志向,考虑问题有一定之规,虽说还不能穷尽智谋之术,却也能了解个大概;虽不能做到百事皆能尽善尽美,但至少能有善做之事。所以智述不求贪多,所知的道理一定要弄明白;话不求多讲,所说的一定要条理清楚。做事不必贪多,但举止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白了道理,言语能抓住要点,行动也知其所以然,那么这个人的思想、言行犹如生命不可更替的一样,心性坚定不移,富贵不会增加,贫贱不能更改。这就是士人。

    所谓君子是指:言必忠信而没有奸诈之意,仁义在身而面无夸耀之色,思虑通明而说话谦和通达,忠实诚信,自强不息。看起来很容易超过他们,实际上一般人终不可及。这就是君子。

    所谓贤人,他的品德不背离礼法,他的行为符合规矩,言语足以天下效法而不会名累自身,学识可以化育百姓却不动摇根本;让天下富裕,天下人不会因此积财;让天下人都施舍,天下人不会因此而贫穷。这就是贤人。

    所谓圣者,其道德与天地相合,变化无穷,能够究察万事发生发展的规律,协和万物顺其自然。让大道布于天下,使万事万物各遂其情性。睿智之光可与日月争辉,推行道化有如神助,下民不知是身受他的恩德,即使目睹也不知道他就是圣人。这就是圣者。

    【经文】

    《钤经》曰:“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鉴古,才足以冠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此则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操足以厉贪鄙,信足以怀殊俗,此则人之豪也。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则人杰也。”

    《家语》曰:“昔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然后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则天下理也。”此之谓矣。

    【译释】

    《玉钤经》上说:“德足以怀柔安远,信义足以统一不同的认识,识能够借鉴古人的经验,其才能冠绝当世,这样的人是人中之英杰;学说足以教化于世,行为足可修正节义,仁义是以降服众心,洞明足以洞照群下,这样的人是人中之俊杰;自身足以为人表率,才智足以辨嫌决疑,节操足以鞭贪厉鄙,诚信足以宽纳异俗之人,这样的人是人中之豪杰;一个人守节不屈,处义不怒,遇到可疑之处细小之事不苟且不放过,见到利益不伸手不占取,这样的人是大众中之杰出人物。”

    所以《孔子家语》上说:“从前的英明君主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了解他们的实际才能,就能用高官厚禄来尊显和任用他们。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一、春申君实是庸才

    春秋时期名人辈出,尤以四君子最为出名。所谓四君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都有着显赫的地位,要么是皇族,要么身居高位。不知何人将春申君也划入四君子之列,观其所为又何来君子之称?贪财好色,投机取巧,又胸无一志,最后连命都保不住,这哪里是君子所为啊!

    春申君是楚国的相国,有一件事使他很着急,就是他替楚王选了好几个女子,也没能为楚王生下一男半女,为此事,他还真有点着急。他这一心事,被他的门客李园看了出来,李园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来,李园向春申君告假,回赵国老家一趟,过了限期才回来。春申君问他为何误期,李园说:“都是为了我的妹妹嫣嫣,她长得有几分姿色,连齐国人都来求亲,我只好在家招待了几天。”

    春申君一听,心想嫣嫣一定很漂亮,要不怎么连齐国人都知道呢?就表示出想收纳为妾的意思,没想到李园一口答应,把嫣嫣送给他春申君。嫣嫣果然漂亮,而且不出3个月就怀了孕。

    一天,嫣嫣对春申君说:“你当了二十多年的国相,楚王一旦去世,必定要传位给他的兄弟,你得罪了那么多人,恐怕不能自保!”春申君一听,吓得从床上坐了起来,只是唉声叹气,却无办法。嫣嫣说:“我倒是有一计,不仅能免祸、还能得福,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春申君听得心痒,连连催促。

    嫣嫣说:“我今已怀孕,你如果把我献给大王,万一上天保佑,生个男孩,肯定能继位当国君,你的亲骨肉当了楚王,你还愁什么呢?这叫移花接木之计。”

    春申君听后,虽觉得未免有点那个,但为了权势,便把她献给了楚王。没想到嫣嫣不仅生了儿子,还是双胞胎,楚王就把大儿子册为太子。

    不久,楚王病重,春申君却是兴高采烈,只等自己的儿子当楚王了。一天,门客朱英来对他说:“天下有意想不到的福气,有意想不到的灾祸,还有意想不到的人!”春申君听他话里有话,就让他说明白点。

    朱英说:“如果大王去世,小王即位,您就是伊尹、周公,这是意想不到的福气;但国舅李园表面上对您十分恭顺,背地里却养着武士,为他妹妹和他自己,他是不会放过你的,这是意想不到的灾祸;我替您去对付李园,免得您落在他手里,我就是意想不到的人了!”春申君说:“李园哪儿敢哪!”朱英笑道:“想不到您也是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哪!”春申君没有听朱英的话,朱英跑到了别国隐居了起来。

    过了十多天,楚王死了,李园叫人报告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李园命武士围上他说:“奉太后密令:黄歇谋反,理当处死。”就这样,春申君遭了灭族之祸。

    真不知写史的人怎么会把春申君也列入了四君子之列。看看上面所述,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贪图富贵、胸无大志,又无一策。如果想想后来的吕不韦以同样之计做成的那笔政治交易,春申君又何止逊色一二呢?二者又怎能相比呢?

    志向诚可贵,勇气价更高;如果无智慧,二者皆可抛。其实,如果无智慧,那就是抛也得抛,不抛也得抛。春申君实是无才无德,又贪心过大,是典型的一无志向、二无勇气、三无智慧的庸人。如此之人还替他人筹划大事,岂有成功之理。

    二、圣者的预言

    可以说《隆中对》是最伟大的历史预言。因为历史果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里所分析的局势发展,这样伟大的预言不要说在中国,在世界也很不多见。因有了隆中三分策略,才使漂泊半生的刘备见到了一点发展大业的方向;因为有了隆中预言,才使诸葛亮名播天下,让人们认识到了这是圣人在发表宣言。

    诸葛亮亲自在南阳耕种田地,十分喜欢吟唱《梁文吟》这只曲子。诸葛亮身高八尺有余,常常把自己比做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并不承认,都认为他狂妄自大,惟有他自己和几个知己知道诸葛确实有这样的才能。

    刘备当时正处于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虽有雄心大志,但苦于没有贤能之人辅佐。军师徐庶离开他投奔曹操时,特意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徐庶说:“诸葛亮是一条蛰伏的卧龙啊!有经天纬地之才,您是不是请他出来帮助呢?”刘备当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说:“就烦劳先生走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只能亲自去拜访,而不能对他呼来唤去的,您应当屈驾前去拜访他。”

    刘备忙问:“诸葛亮之才与先生比何如?”徐庶哈哈大笑:“我与孔明(诸葛亮字)相比,犹如雉鸡对凤凰、驽马对麒麟啊!”于是,刘备便虚心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在考验了刘备的求贤之心后,才在刘备第三次前往求见时接见了他。诸葛亮已经看出刘备不是只求苟安的平庸之辈,而是胸怀大志之人,所以,见面之后,便有意要帮助刘备。

    刘备首先对诸葛亮说:“汉朝统治崩溃,外戚、宦官、奸臣先后专权,皇帝遭难出走。我顾不上自己的德行浅薄,力量弱小,想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怎奈智谋浅薄,最终因此失败,落得个今天这种局面。可是,我并没有丧失壮志,依先生之见,我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自董卓以来,豪杰纷起,占据数州者不可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低,兵力少,但是,曹操竟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是为什么呢?这不仅是靠时机,而是靠人的智谋啊。”

    “现在的形势是,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军队,挟持了皇帝,并以此号令诸侯,他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形势,实在不能直接与他争斗。孙权占据着长江下游,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心,有才干的人都被他任用了,也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势力,只可以把他作为联盟而不可谋取啊!荆州北靠汉水和沔水,并能得到南海一带的好处,东面和呈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实在是用兵之地,可是刘表却守不住它,这可能是上天有意要帮助将军,不知您有没有这个意图啊!”

    “益州险要坚固,沃野千里,物产富饶,汉高祖依靠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懦弱无能,张鲁占据益州北面的地方,人民富足,土肥野沃,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去爱惜。现在有才能的人都想贤明的人来这里,以便有所作为。您本是汉室宗亲,皇家后代,信义又昭于天下,再广泛地招揽英雄,如饥似渴地思求贤才。假使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了那险要的地方,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夷越,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就命令一位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军,将军则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击,老百姓能不拿着酒饭来欢迎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霸业就可以成就,汉朝便可复兴了。”

    刘备说:“先生说的很好!”

    从此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地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刘备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好像鱼有了水啊!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也就不再说闲话了。

    其实,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并不是难以捉摸的,更不是神秘莫测的。首先,诸葛亮有着渊博的知识;其次,诸葛亮有着超人的智慧;再次,诸葛亮能学以致用,并不是迂腐的学究。有了这几条,生逢乱世,必然会有所作为。他尽平生所学,认真、准确、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天下大事,并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社会、政治因素,客观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因此,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预言是有科学道理的,并不是小说或民间中所说的他有什么“通天彻地之能,鬼神不测之术”。因此,应该科学地看待诸葛亮的智慧。

    三、侠客的生命情调

    侠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文人的人格、英雄的勇气、高深莫测的武功,这样三者合一组成了侠客这个群体。顺便提一点,就是侠客所做的事必须要正,无正非侠。

    其实真正的文人和侠客表面上相距千里,实则是一脉相通,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侠客的生命情态依托于文人散发出来,文人又对侠客十分向往,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秋瑾,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这些人峨冠博带,腰佩长剑,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每每国家有难时,只能呐喊助威,上不了阵,但在他们的生命情态里,早已渗透进了侠士风骨。屈原、李白是文化侠客。他们的诗写得妙到巅狂,对剑术也颇为精通;苏轼更是豪情万丈,在词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掣苍……会挽雕弓如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就更不用说了,亲自参加过抗金起义,并带五十余人夜劫金营,活捉叛贼;秋瑾自号“鉴湖女侠”,“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应该说,这些人都是百年不遇的文人侠客。

    何谓英雄?英,偏重于智谋;雄,偏重于胆力,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侠客不是莽夫。有英才的智慧、雄才的胆力,这才是真正的侠客。应该说每个侠客都是英雄,但每个英雄不一定就是侠客,这就是潜在资质所决定的。因为侠客那种超然的品格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所谓高深莫测的武功,并不是真的深不可测;也不像金庸、古龙、卧龙生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大侠那样有移山倒海之力、偷天换日之能,这不过是作者为了寄托某种愿望,虚构的人物。不过他们的人格倒十分相似,正直坦荡,扬善除恶。不过真正的侠客肯定要是武林高手,不然就是浪得虚名了。

    中国古代的侠客,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客,是一群具有强烈浪漫气息的人。在礼崩乐坏、道德沦落、人心不古的乱世,他们背负着传统的理想,幻想用自己的手中之剑来拯救现实,他们豪放而直爽的性格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他们是一群纵横于现实之中,而又超脱于现实之外的人,他们身上的许多特点,是今人所缺少并且渴望得到的。

    荆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侠客,尤其是荆轲刺秦王在中国历史上更是家喻户晓。荆轲是卫国人,后来迁居燕国,燕人都管他叫荆卿。荆轲好读书击剑,曾经上书卫君谈论治国之术,也曾经游历过许多国家,并经常与人论剑斗剑,但一直未遇知己。荆轲来到燕国,与一位叫高渐离的人结为知己,高渐离是一位杀狗之徒,善于敲击一种叫筑的乐器。两个人经常在市肆之中饮酒,饮酒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歌罢又相对而哭,旁若无人。荆轲虽然游于酒徒市肆之中,但其人深沉好书,所结交者,都是贤能豪迈之辈。当时的人对他们都不理解,等他到了燕国,燕国的处士田光是个极有眼光的人,他待荆轲非常好,因为田光知道荆轲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人。

    不久,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原来秦王政生于赵国,与太子丹十分友好,后来赵政(即以后的秦始皇)回到秦国,太子丹便到秦国去做人质,以示秦、赵两国交好。但赵政被立为秦王后,却对太子丹很不好,太子丹十分气愤,伺机逃回了燕国。接着,秦国又攻下了燕国西部邻国的许多城池,直接威胁到燕国。太子丹想报仇,但国小势弱,无能为力。这时,秦国的大将樊於期在秦获罪,逃到了燕国,秦王政就杀了他一家老小,并发了悬赏文书,追捕樊於期。太子丹收留并善待樊於期,太傅鞠武认为很危险,因为秦国早就想攻打燕国而找不到借口,一旦得知樊於期在燕,立刻就会加兵于燕。于是鞠武建议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去,但太子丹认为樊於期因窘来投,决不能让他毙命,坚持把他留在燕国,使得樊於期十分感动。鞠武见太子丹不肯赶走樊於期,就对太子丹说:“燕国有一位处士,叫做田光,十分深沉多智,何不让他想想办法呢?”太子丹就要鞠武把田光介绍给他。太子丹以晚辈和学生的礼节接待了田光。田光听了太子丹介绍的情况,说:“您只听说了我壮年时候的声名,却不知我现在已经老迈无用了。不过,我还是可以想想办法,把您的事托付给荆卿。”太子丹在送田光出门时小声说:“我告诉您的事,您给我谈的话,都是国家机密,还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听了笑一笑,俯身答道:“好吧!”田光见了荆轲,对他说了太子丹的事,并希望他能拜望太子丹。然后又对荆轲说:“我听说,长者做事,不应使人怀疑,现在太子丹说‘还望先生不要泄露’,那是怀疑我了。做事使人怀疑非节侠也。”说完,他想以自杀来激荆轲,说:“希望你能马上去拜访太子丹,说我已经死了,好让他知道我不会泄露秘密了。”说完自刎而死。

    荆轲马上晋见太子丹,说了田光死的情景,太子丹大哭。两人商议来商议去觉得燕国根本不可能阻挡秦国的进攻,而现在秦国的大将王翦正在邻国攻城略地,当今之计,似乎惟有刺杀秦王方可保住燕国,于是,荆轲答应了太子丹,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太子丹给荆轲以优厚的待遇。太子丹每天都到荆轲那里拜望,并不断送金钱美女给他。过了一段,还不见荆轲有动身的意思,就问荆轲说:“现在秦将王翦马上就要渡过易水了,那时就是我想长期侍奉您,也做不到了。”荆轲说:“就是您不说,我也正想找您呢。我这样空手而去,秦王必不相信,如果能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最肥沃的督亢之地的地图献给秦王,他必定相信,我就可以趁机杀秦王了。”太子丹认为杀於期不义,不愿照办。

    荆轲就私自来见樊於期说:“秦王杀了您的全家,并悬以千金和万户侯的赏格悬赏您的头颅。我有一计,可为你报仇,就是借您的人头一用,骗取秦王的信任,然后趁机刺杀他。”樊於期听后,就自刎而死。

    太子丹闻讯,驰往大哭,樊於期已死,也只好把他的头颅用匣子封好,又准备了督亢之地的地图,交给荆轲。

    于是,荆轲就让太子丹访求天下最为锋利的匕首,用百金买到了赵人徐夫人的匕首,让工匠在匕首上浸上毒药,用这杀人,只要见血,人就立刻倒毙。荆轲又让秦舞阳当副手,秦舞阳是燕国的勇士,13岁就杀过人,燕人都不敢正视。这样,一切准备齐全,可以出发了。荆轲想同一个人一起赴秦,但那个人住得很远,一时未能赶到,故误了行期。太子丹以为荆轲变了主意,就对他说:“日子不多了,荆卿还有意入秦吗?请让我先把秦舞阳派去吧!”荆轲大怒道:“你催什么!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我所以停留几天的缘故,是想等一个人一同赴秦。今太子以为我走得太迟了,那我马上就辞别吧!”于是出发。

    太子以及宾客凡是知道此事的人,都穿上白衣服,来到易水边送行。祭祀送行完毕,取道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高亢悲壮之音,送行的士人尽皆流泪。荆轲又上前高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罢,高渐离击筑又为羽声,声调慷慨。

    于是,荆轲上路,不再回头。

    荆轲来到秦国,把匕首卷在地图之中,进入宫中。他因献上了樊於期的头而得到了秦王的信任,荆轲就借秦王展看地图之机从地图中取出匕首,抓住秦王的袖子,欲刺秦王。秦王起身而逃,绕柱而走,最终拨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腿。荆轲见追不上秦王,便以匕首撞在铜柱上,掉在地下。荆轲的身上被砍了八剑,自知不能成事了,便倚着柱子笑道:“我所以没能刺杀秦王,是因为我想劫持秦王,想拿到秦王的契约以还报太子丹的缘故!”

    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本身是失败了,在今天看来这一行动也不一定具有进步的意义,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正义的行动,尤其是荆轲豪放直爽和以死酬知己的性格特征,更为后人称赞不已。

    专诸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刺客之一。当时,吴国的公子光想刺杀吴王獠。理由是什么呢?原来,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二弟余祭,三弟夷眯,四弟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很贤能,就想把王位传给他,没有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公子光立为太子。诸樊死后,就传位给了余祭,余祭死后又传位给了夷眯。夷眯死后,当要把王位传给季子札时,但季子札不愿当国王,逃到外地去了。于是,吴人就立夷眯之子獠为吴王。

    这在当时看来于情理是不通的,若说传位季子札是诸樊之愿的话,传位于獠就不合理了,应当把王位再还给诸樊之子公子光。因此,公子光心怀怨恨,想刺杀吴王獠。

    公子光从大将伍子胥那里结交了专诸,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勇武而又极讲道义的人,就对他礼敬有加,还善待他的母亲。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验,专诸发现公子光对自己一如既往,深为感激,觉得自己这样一个普通人能受到公子光的如此尊重,深感荣幸。后来,专诸问公子光何由厚待自己,公子光在说了一通敬仰专诸的话之后,才提起了失位之恨,并一再申明自己想夺取王位属于正义的行为。专诸听了,表示愿意替他去刺杀吴王獠。公子光当然感激不尽,并表示:专诸的身体就是自己的身体,专诸的子女就是自己的子女。如果专诸身亡,自己会常加祭祀。

    过了几年,吴王獠出兵攻打楚国,国内空虚,朝政混乱,公子光打算刺杀吴王獠。他请吴王獠到自己家里饮酒,先把甲兵埋伏在侧室之内。吴王獠对公子光也十分小心,他的卫队一直从王宫排到公子光的家门口,门口站立的也全是吴王僚的亲信。

    酒至半酣之时,公子光假称足疾,趋入侧室换鞋,便命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之内,借送鱼而刺杀吴王獠。于是,专诸把鱼送到吴王獠的面前,剖开鱼腹,以匕首刺死了吴王獠。吴王僚倒下之时,他的卫士也一起扑上前去杀死了专诸。

    公子光指挥埋伏的甲士冲了出来,杀死了吴王僚的卫士及亲属,登上了王位,并封专诸的儿子做了大官。

    《战国策》上关于聂政的详细记载,更能使我们看到聂政是怎样被严仲子所尊重、感动和结纳使用的。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就与母亲和姐姐一起逃亡到齐国以躲避仇人,以屠宰牲畜为业。

    过了很久,汉阳严仲子事奉韩哀侯,与韩国宰相侠累有怨仇,遭到了侠累的无端迫害,被逼逃亡。他周游列国,想物色一个能够为他报仇的人。当他到了齐国,齐国有人告诉他聂政是个勇士,为避仇而隐姓埋名在屠夫之中。严仲子听到这个情况,就到聂政家登门拜访,来回往返几次,然后他备好酒食,亲自奉送到聂政母亲跟前。等大家喝得酣畅的时候,严仲子捧出黄金百镒,上前献给聂政的母亲,为她祝寿。聂政对如此厚赠感到很奇怪,坚决谢绝了严仲子执意进献,聂政便婉言推辞说:“幸有老母健在,家境贫寒,客游他乡,以屠狗为业,早晚也可买些脆甜的食物孝敬老母,实在不敢再接受仲子的厚赠。”严仲子避开别人,对聂政说:“我有仇要报,为此我周游列国已有多年,这次来到齐国,私下听说足下行侠仗义,所以送上百镒黄金,作为你老母的开支,以此来与足下交朋友,哪敢因此而有其他的奢望!”聂政说:“我所以要降志辱身,与屠夫为伍,只是为了奉养我的老母。只要老母还在人世,我就不敢答应别人牺牲生命。”严仲子再三谦让,聂政始终不肯接受。严仲子在尽了宾主之礼之后,才离开聂政家。

    严仲子可谓善于知人了,替聂政的母亲祝寿,这是“曲线救国”,比对聂政本人的尊重要有效十倍,因而,聂政的自尊心、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只要聂政还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人,怎能不图报答呢?

    又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死了。安葬完毕,除去丧服,聂政自言自语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只是操刀屠夫而已。而严仲子却是诸侯国的卿相,竟不远千里,屈驾而来与我交朋友。与我用来对待他的相比,真是太不相当了,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当得起他如此的尊敬和礼遇。严仲子送百金敬我母亲,我虽未接受,但他这样做实在是我的知己。像他这样一个贤者,因为愤恨仇人,而特地亲近信赖一个处在穷僻之地的人,我怎能默默地就算了呢?况且以前他求我而我不答应,只因为有老母在,现在老母去世了,我应当为知遇自己的人出力。”

    原来,聂政以前不答应严仲子的请求,是因为他有老母在堂,如果替严仲子复仇,就无法服侍老母,是为不孝,所以,当初聂政没有接受严仲子的馈赠。由此看来,这样的人是图名而不图利的。

    那么,在聂政的母亲去世以后呢,聂政就要寻找严仲子,以报知遇之恩了。于是,聂政西行到汉阳,进见严仲子说:“前次我没有答应你的请求,只是因为家有老母。如今老母不幸离世,请问您要报复的仇人是谁呢?把此事交给我去办理吧!”严仲子于是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是韩王的叔父,他的家族人多势众,府中防备森严,我屡次派人刺杀他,均未成功,如今蒙足下不弃,希望多派些车骑壮士为你充当助手。”聂政说:“韩、卫二国相距不远,现在要刺杀韩国的宰相,这位宰相又是王亲国戚,去的人不宜太多,以免会出岔子。出了岔子就会走漏风声,一旦走漏风声,全部韩国人都会与你为敌,这岂不是很危险么!”于是,聂政谢绝增派助手,辞别严仲子,独身前往。聂政替严仲子考虑得可谓周密了,这种图报知己的做法,实在令人感动,而更令人感动的,还是他在行刺成功以后的做法。聂政手持利剑直奔韩国。韩国宰相侠累坐在府上,周围有许多手持兵戟的侍卫。聂政直闯而入奔上台阶,将侠累刺死,左右大乱。聂政大吼着杀死几十个人,然后自己便剥掉面皮,挖出眼睛,掏出肚肠,倒地而死。

    韩国的人将聂政的尸体陈放在街市上,出钱查询,竟无人知晓。于是韩国人就贴出告示悬赏,有能说出刺杀宰相侠累的凶手是谁的人,赏给他千金。但是,过了很久,仍然无人知道凶手的身份。聂政自知深入侠累的府中刺杀侠累,便无法逃生,所以先不带卫士,后毁容颜,其目的就在于既不连累严仲子、又不连累家人,可谓是义、孝两全了。而且,聂政的姐姐也同聂政一样,是一位非凡的女性。

    聂政的姐姐聂莹,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凶手身份不明,韩国无人知道,正暴尸于市,悬赏指认,就呜咽着说道:“这恐怕是我弟弟吧?唉,严仲子就这样来知遇我的弟弟!”立即动身前往韩国。来到街市上,看到死者果然是聂政,就拊尸痛哭,非常哀伤地说道:“这就是轵邑深井里人们所说的聂政啊!”市上来往的行人都说:“这个人残杀了我国的宰相,国王正悬赏千金查询他的身份,夫人难道没有听说吗?为什么敢来相认呢?”聂莹回答他们说:“我听到了。我弟弟聂政当初之所以忍辱含垢,置身于市贩之中,是因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嫁人。如今老母已寿终,我已嫁夫,严仲子知遇我弟弟于困污之中,结为至交,对我们恩重如山。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士为知己者死啊!因为我还活在人世,所以我弟弟聂政自毁面目,使人无法辨认,这为的是怕连累我啊!我怎能够因为害怕杀身之祸而埋没了我弟弟的英名呢?”韩国市人大为震惊,于是,聂莹连呼三声:“天啊!”终因极度悲哀而死在聂政的身旁。晋、楚、齐、卫诸国的人听到这件事,都感慨地说:“不仅聂政了不起,就连他的姐姐也是位节烈的女子啊!她不怕暴尸的危险,一定要奔走千里之途,来显扬他的名字。不过,要是他知道姐姐也愿死于韩国街市的话,也未必敢对严仲子以身相许了。严仲子也可以说是知人善任,竟能得到这样的义士!”

    聂政之所以著名,不在于他刺杀了一个诸侯国的国相,而在于他图报知己和决不连累别人的侠义性格。

    在春秋战国时期,行刺之事屡有发生,为什么只有专诸、荆轲、聂政一类能够名垂青史呢?因为他们是豪侠而非豪强,他们将自己的性格溶入了当时正义的事业之中。

    一曲侠客行,时至今日仍然动人心魄。然而,大侠的利剑虽长,终究不能杀尽人间不平而除旧布新,更不能把处在痛苦轮回中的传统社会改造成永恒的桃园乐土。其实侠客的生命情态在于能把美妙的图景以极其特殊的方式昭示给人们,让人们在传统压抑的社会透一透气,如沙漠里的一汪清水或一片绿地,最终这汪清水这片绿地要被沙漠所湮没,但人们会永远记住这汪清水或绿地。这就是侠客永不凋的生命情态。

    四、感悟英雄

    何谓英雄?英,偏重于智谋;雄,偏重于胆力,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其实,就英雄本身而言,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但在一般人心目中,英雄像一座碑,顶天立地,无所不能。如果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能真的如此,那么天下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在秦末争雄时,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本是楚国贵族,他的先人是楚国大将项燕,在秦灭楚后自刎而亡。由于秦王实行暴政,天下大乱,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并立楚王后裔为王以招揽天下人。

    项羽英勇善战,熟谙兵法,重武轻文,人称“万人敌”。后来,项羽同叔父一同到吴中躲避仇人。吴中当地的贤士大夫,论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所以,吴中每有大的徭役或丧事,项梁常常替他们作主,暗中用兵法部署来管束宾客子弟,借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东游稽郡,渡过浙江,项梁与项羽一同观看皇帝出游时车驾和仪仗的盛况。在观看的人群中,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

    项梁听见侄儿口出大逆不道之言,赶快用手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说道:“不要乱说,这是要祸及全族的啊!”项梁因此知道侄儿是个奇才。长大后,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弟子没有不畏惧项羽的。

    后来,吴郡郡守召见项梁,在去郡府的途中,项梁对郡守为何召见自己,不时做出种种设想。到郡守府门后,他令项羽在门外等候,自己进入府门内的大堂。

    在堂上,郡守殷通请项梁就座,对他说道:“长江以北都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发动可制服他人,后发动则被他人所制服。我想要兴兵反秦,令您和桓楚为将。”

    桓楚是吴中的奇士,当时逃亡在沼泽之中。项梁不愿与殷通共举义旗,也不愿与桓楚一同做殷通部将。思索了片刻,项梁主意已定,便对郡守殷通说:“桓楚逃亡在外,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处,惟有侄儿项羽知道此事,他今日与我同来,请允许我到门外看他是否还在等候。”

    项梁借故来到府门外,走近项羽小声对他如此这般地嘱咐一番,令他持剑在门外等候。项梁再次入堂,坐定后对郡守说:“项羽尚在门外,请召项羽登堂,令他受命召桓楚前来议事。”

    殷通点头答应,项羽被召入府中。当项羽登堂后,项梁向他使了个眼色,说道:“可以了!”项羽应声上前,拔剑砍下了殷通的头颅。于是,项梁手持郡守的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印绶,郡守左右的人见此情景无不大惊,府中顿时乱做一团。项羽当场击杀数十百人,府中的人都吓得伏在地上,谁也不敢抬起头来。

    其实,项羽的英雄之名实际是从破釜沉舟、拉开巨鹿之战,才名扬天下的。声势浩大的秦末大起义,把强大的秦国冲得七零八落,但在所有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羽和刘邦这两支最为强大。于是,秦国派了名将章邯带兵出关来和起义军决战。章邯是秦朝名将,为始皇帝掌管粮仓,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被章邯所灭的,所以项羽也不敢大意,部署得也很周密。关于项羽破釜沉舟、巨鹿大战《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

    章邯打败项梁后,进攻赵地,楚王派宋义为上将带兵解救赵国,项羽担任次将,范增为末将。当大军到达安阳时,停留四十六天不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在巨鹿,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定能打垮秦军。”宋义说:“不是的,咬牛的牛虻不能伤害虱子,现在秦军攻打赵军,打胜了则兵疲力尽,我们乘秦军疲惫(发动进攻);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军队鸣鼓西进,一定打垮秦军。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身披甲冑,手执利器,冲锋陷阵,我不如你;坐下来运筹谋划,你不如我。”因此向军中下令说:“凶猛如虎,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人,一律斩首。”宋义又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国,亲自送他到无盐,摆酒设筵,大会宾客。当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饿交加。

    项羽说:“本来打算并力攻秦,却长期停留不进,现在年荒岁饥,人民贫困,士卒只吃半升豆子,军中没有存粮,宋义却还设酒宴,会宾客,不率领军队渡河就地取用赵国的粮食,而说什么‘等待秦军疲惫’。以秦那样强大的兵力,进攻新建立的赵国,形势发展的结果必定是秦军打垮赵国的军队。赵国的军队被打垮了,而秦军更加强大,还有什么疲惫的机会可乘!而且楚军最近被打败,国王坐不安席,把国内的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统属于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如今不体恤士卒,而徇情营私,不是与国家同休共戚之臣。”项羽早晨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他的大帐中割下了宋义的脑袋,出来发令军中说:“宋义和齐国阴谋反楚,楚王秘密命令我杀死他。”这时,将领们都恐惧屈服,没有敢抗拒的。都说:“创建楚国的是将军一家。现在又是将军处死了叛乱的人。”将领们就共同推立项羽为假上将军。派人去追宋义的儿子,并杀死了他。项羽派桓楚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就让项羽做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项羽节制。

    项羽已经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他便派遣当阳君、蒲将军带领两万士卒渡河,援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陈余又向项羽请求救兵。项羽就率领全军渡河,凿沉船只,砸破炊具,烧毁营舍,携带三天口粮,用以表示士卒拼死决战,没有一个有活着回来的打算。军队一到就围困了王离,与秦军遭遇,打了九仗,截断了秦军的通道,大破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向楚军投降,自焚而死。诸侯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喊声震天,诸侯军人人胆战心惊。已经打垮了秦军,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隶属于他。

    项羽自起兵以来大小经过七十余战,每战皆赢,惟垓下一战大败。项羽的失败,也慷慨悲壮,显示出了大丈夫那种顶天立地的气概。

    韩信不愧为一代名将,他知道项羽的勇猛,因此苦心设计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计彻底瓦解了楚军的斗志。项羽回想自己起兵以来,东杀西砍,南征北战,推翻了强秦,留下了盖世的英名,如今却落到这样凄凉的地步,又是愤恨,又是惭愧。为了消愁解烦,他打开了一坛存放多年的陈酒,闷着头喝起来。

    这时候,心情最沉重的,除了项羽之外,还有善解人意的虞姬。

    虞姬是大将虞子期的妹妹,长得天姿国色。自从与项羽成亲后,一直与项羽形影不离。

    项羽有两样宝贝:一个是跨下的乌骓马,一个是身旁的虞美人。如今乌骓马无精打采地拴在帐外,耷拉着脑袋;虞美人一声不响地坐在身边,轻轻地抹着眼泪。

    项羽喝了几碗酒,百感交集,悲愤地赋了一首诗,并和着曲拍慷慨地演唱起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刻,虞姬也变成了泪人儿,接着项羽的歌和了一首: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已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唱着唱着,声音哽咽,泣不成声。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项羽一身是胆,但就怕心上人掉眼泪。他看着虞姬伤心的样子,不由鼻子一酸,眼泪也流淌下来。

    虞姬突然止住哭声,深情地对项羽说:“大王饮酒,可惜军中没有音乐伴奏,贱妾愿为大王舞剑助兴!”说着,她抽出宝剑,迈开双脚,在帐中欢快地舞了起来。舞到尽兴时,她高叫一声:“愿大王多多珍重!今生难得白头,来世再做夫妻!”说完,把剑往脖子一抹,一股殷红的血柱喷溅而出。她的呼吸停止了,但那双微微睁着的眼睛,仍含情脉脉地看着项羽。

    项羽的心全碎了,两行热泪奔涌而下,吧嗒吧嗒地洒在地上。

    项羽两眼喷火,他跃身跨上乌骓马,手持方天画戟,领着八百名亲兵,趁着夜色掩护,突出了汉军的重围。

    项羽策马飞奔,沿途摆脱汉军追捕,终于来到乌江岸边。项羽想从此渡过长江,回到江东。

    项羽到了乌江岸边,乌江亭长早已驾着小船在那里等候。亭长热情地招呼项羽说:“江东虽小,也有几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人口,在那里,也能干出一番事业!请大王火速上船,江边仅有我这条船,如果汉军追上了,就难以过江了。”项羽感谢亭长的好意,但没有上船,他说:“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想当初,我项羽带领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现在他们都战死在疆场,光剩我一个人活着,即使江东父老不怪我,我也没有脸面去见他们了。”他牵过乌骓马,对亭长说:“这是一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宝马,驮我已经五年了,现在这种境地,与我同死实不忍心啊,送给你吧!”说着让亭长牵马上船,自己则手提宝剑徒步迎着前来迫击的汉军,汉军远远见了项羽,并不敢向前,项羽大吼,挥剑砍杀,杀了几百人,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然后自刎而死。

    项羽,这位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西楚霸王走上了末路,一代英雄落了个如此悲壮的结局。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不掩恶、不虚美的态度,直接对刘汉家的对立者项羽进行了赞美,把他说成是失败英雄。的确,千百年来,项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英雄形象。

    首先,他做得正,一身正气,走得正,行得正,正大光明,他没有刘邦那样阴险。乌江岸边,面对亭长的热情招呼,他宁折不弯,显示了顶天立地的男儿本色。

    其次,项羽符合传统中国人的心理状态,英雄美人相映成趣,霸王别姬更显得荡气回肠。同时,也不难看出虞姬也是个多情善感的女子,她知道项羽已经走到尽头了,并没有埋怨项羽。为了不拖累项羽,她自刎身亡,虞姬的这一做法是明智之举。试想,刘邦见了她这样的美女,怎会放过她?以虞姬之美和虞姬之才,在刘邦的所有妻妾中的地位很有可能炙手可热。想想吕雉是如何对戚夫人的,那她的命运将会更惨。后人也总算没亏待虞姬,中国文学史上词曲中的“虞美人”调,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美女而作,她如地下有知,也足慰芳魂了!

    再次,项羽是人们理想中的那种英雄人物,跨下宝马,手中持方天画戟,武功卓绝,无人能敌,而且志向远大,见秦始皇出游,直接呼出了“彼可取而代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来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词人生活的年代是宋金交兵时,腐败的南宋朝延统治者苟且偷生,一度南下,而不思抗金之策,于是李清照想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失败英雄项羽,感慨之余写下了此诗。

    总之,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衡量,项羽都算得上是一位英雄,其实,项羽是雄才,而非英才。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了一首《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作者在诗中充满了惋惜和慨叹。的确,项羽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乌江岸边自刎而亡,如果依诗人所说,项羽能卷土重来,重整旗鼓再与刘邦决战,鹿死谁手就说不定了,说不准谁能得天下。然而,项羽毕竟是项羽,他如果和刘邦一样会用心计就不是项羽了,历史没有假设,看来项羽只能做一个末路英雄,为后人留下来了无数的话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