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从起点就和别人不一样
世界上最难攻破的不是那些坚固的堡垒和城池,而是自己的“心墙”,它阻挡了阳光的射入,妨碍了空气的流动,禁锢了生命的盛放,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世界上没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无法逾越的心。”
大胆钻出自己的“小盒子”
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这样的开放时代,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掌握自己的命运,或者与时代俱进、与世界同步、与他人和谐,都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式的人生,从自己的“小盒子”中走出来。
现在的世界是信息时代,开放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潮流,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封闭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故步自封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敌人。据说,美国的白宫以前是对公众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规定的日子里进入自己想要参观的场所。英国和日本的议院也同样对外开放,而且并没有专门的旁听席供公众列席旁听。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大企业集团,对信息的开放交流及反馈就更坦诚真实了。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除非需要加以保密和封存的信息,都应该公之于众,大家共同受益。对于个人,有什么好的信息一起与大家分享,别人才会觉出你的真诚,对你也会以诚相待。如果你对所知的信息遮遮掩掩,那么别人自然对你也不会示以真面目了。
将信息公布是开放的一种表现。在当今中国,包括普通百姓在内,正在潜移默化地生长着一种与全方位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时代意识和世界理念,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改革和完善自己。我们的视野不仅覆盖国内,甚至早已投向了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留学生和人才乘改革开放之船勇敢地跨出国门,飞越海洋,走向世界。职场上,白领不断提高自我,展示才能,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一种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深刻地展示了当代中国正在沿着和平发展之路走向繁荣富强。
“在我人生的字典中,‘开放’是一个最有魅力的字眼,因为有了这两个字,四分之一的地球公民有了尊严。我是中国十三亿人口中的一员,对这个字眼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开放是时代的趋势,体现着互联网的精神,任何一个个体在时代趋势面前都会显得微不足道,常常是时代的浪涛冲刷着那些不开放的障碍,最后开放变得不可阻挡。所以,主动的开放就是弄潮儿,而被动的开放抵抗则是残缺的石岸。”
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总制片人和主持人王利芬这样表达了她对“开放”的了解。
CCTV 2每周二晚上播出的《赢在中国》是我国目前最受关注的财经节目之一。这个节目吸引了无数个怀揣创业梦想的选手前来参选,著名的企业家马云、牛根生、熊晓鸽等担任嘉宾。而这个节目的制作的成功,和总制片人、主持人王利芬在海外学习的见识和思考是分不开的。
几年前,王利芬在美国布鲁金斯协会的中国中心进行电视研究。偶然一次机会,她看了NBC黄金档节目《学徒》,大受启发,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借鉴美国模式办一档中国商业人才选拔的电视节目。
因为眼界开阔,王利芬想到了借鉴国外成功电视节目的好点子,但《赢在中国》最终能成功,还得益于她思路的开放:完全照搬必死无疑,因为美国《学徒》中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并不吻合。经过深思熟虑,王利芬终于找到了一个中国化的主题——“励志、创业”,因此才有“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的《赢在中国》的诞生。
从她的话中可以知道,我们要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开放自己。大学教授要想接触到更现代化、更系统的知识,就必须走出国门与国外学者交流;商家想拓展业务,就不能盲目地垄断市场;学生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克服胆怯与老师同学交流,进行社会实践;农民想获得更多的收成,不能只是埋头耕耘那一亩三分地,需要多读书、多看报、多看电视,获取最新的农经信息……所有的现象表明开放已经变得如此紧迫和必不可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置身于“开放”的大潮之外。
开放的人生来源于开放的思想,开放的思想来源于开放的眼界,开放的眼界来源于开放的行动,开放的行动来源于开放的知识。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开放的国度里,就不能封闭在自己的小盒子里,而要以开放的胸襟、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勇气、开放的行动,建设一个不断开放、不断进步的人生。
打开自己,成功才会走进你的心
心,可以超越困难,可以突破阻挠;心,可以粉碎障碍,终会达成你的期望。
举重项目之一的挺举,有一种“500磅(约227公斤)瓶颈”的说法,也就是说,以人的体力极限而言,500磅是很难超越的瓶颈。499磅的纪录保持者巴雷里,比赛时所用的杠铃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实际上超过了500磅。这个消息发布之后,有六位举重高手短时间内相续举起了一直未能突破的500磅杠铃。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
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
他说:“我一冲到起跳线,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
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横杆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
他撑起竿又跳了一次,果然跃过。
我们是不是就像那位运动员呢?惊恐于眼前的高度,心也变得“矮小”了,不敢有所突破。即使有一天,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已变得狭小的心反倒无所适从了。
其实,心就像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你的翅膀就舒展不开,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打开自己,需要开放自己的胸怀。
开放,是一种心态、一种个性、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打开自己,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能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进行钻研和探索;能对工作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能乐于和别人分享快乐,并能抚慰别人的痛苦与哀伤;能谦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能乐观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能勇于承担责任和接受挑战;能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乐意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经验,并迅速适应新的环境;能用坚强的心胸,面对挫折,不惧失败。
不打开自己,一个人就学不到新东西,更不会进步和成长。开放的胸怀,是学习的前提,是沟通的基础,是提升自我的起点。在一个组织里,拥有开放胸怀的人,进步最快,人缘最好,也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
拥有开放胸怀的人,会主动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比尔·盖茨经常对微软的员工说:“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比尔·盖茨本人就是一个心胸非常开放的人,他鼓励公司里每个人畅所欲言,当别人和他有不同意见时,他会很虚心地听。每次公开讲演之后,他都会问同事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好,下次应该怎样改进。
开放的心无所约束,可以飞得又高又远;而封闭的心像一池死水,永远没有机会进步。如果你的心过于封闭,不能接纳别人的建议,这样会禁锢你的心灵。要知道褊狭就像一把利刃,会切断机会及沟通的渠道。
有位作家说得好:“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大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己,其他敌人都容易战胜,唯独自己是最难战胜的。因此,战胜自己,就要从心开始。只有开放你的心,你才能充分利用成功的第一原则: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打开你的心,让想象力自由翱翔,让你成功的希望越飞越高。
没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过不去的心坎
人的心理牢笼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所谓的“心理牢笼”都是人们自己营造的。时间一长,就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囚禁在“心狱”之中,至死都解脱不了无尽的怨恨,如此这般,哪里还有时间去追求丰富多彩的人生呢?
在一次讨论会上,著名演说家凯特先生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举起的手比刚才少了几只。
他又说:“那么,谁许我再做一件事。”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还是有人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无论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与否,都不能改变你的价值。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也就是说,完全在于你的内心所想!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是的,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除了自己,没有人能让你贬值。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因为遭受来自社会、家庭的议论、否定、批评和打击,奋发向上的热情便慢慢冷却,逐渐丧失了信心和勇气,对失败惶恐不安,变得懦弱、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事实上,他们不是输给了外界压力,而是输给了自己。很多时候,阻挡我们前进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因为怕跌倒,所以走得胆战心惊、亦步亦趋;因为怕受伤害,所以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世界上最难攻破的不是那些坚固的堡垒和城池,而是自己为自己编织的“心理牢笼”。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正在给自己编织“心理牢笼”:别人做得不对,就一味地诅咒、仇恨;自己做错了一丁点儿事情,就念念不忘,责备自己;有些人总是唠叨自己的坎坷往事、身体疾病,或抱怨自己的不平待遇和生活苦难;有些人还喜欢用自己不懂的事情塞满自己的脑袋,把一些不相干的事与自己联系在一起。殊不知,那些过去的往事、不平的经历,甚或想不明白的事情,一味地责怪和抱怨是于事无补的。如果总是对想不通、想不开的事情患得患失,就很容易使自己失去判断能力,最后被囚禁的就是自己的整个人生。
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人,必须走出自己的“心狱”。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世界上没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无法逾越的心。”心中有“牢笼”,就会限制人潜质的发展。所以,要想开放自己的人生,取得骄人的成绩,最关键的事情在于冲出自己的“心理牢笼”。
那些给自己编织“牢笼”的人,是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在迷宫般的、无法预测也无人指引的茫茫人生中损坏了“罗盘”,这坏掉的罗盘可能是扭曲的是非感,或蒙蔽的价值观,或自私自利的意图,或是未设定的目标,或是无法分辨轻重缓急任务。成功者会保护好自己人生的罗盘,沿着正确的航线,不被路上意想不到的障碍困住,坚定地向前行进,最终轻松而顺利地抵达终点。
其实,许多人的悲哀不在于他们运气好坏,而在于他们总爱给自己设定许多条条框框,这种条框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和奋进的勇气,模糊了他们前行的航向和人生的追求。他们看似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实际上自己给自己已经套上了可怕的枷锁。敢于打破自我设定的障碍,冲出自己编织的“心理牢笼”,多一点超越,多一点豁达,生活就会不一样。
跳出思想的圈子,“喜新厌旧”杀出“血路”
习惯于单一思维的人总会一条路走到黑,永远发现不了路边蛰伏的机会,最终将一事无成。而那些成功者往往是机灵敏捷之人,他们拥有很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在成功的道路上他们总会左右逢源。
从思维定式的包围中“突围”
一般人往往受到程式的约束,习惯了循规蹈矩,跳不出既定的圈子;更多人则是没有勇气打破传统。所以,墨守成规,不能够推陈出新。这也就使得创新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而那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就成为少数的成功人士。
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创造之前必须先破坏。”破坏什么?破坏传统观念和传统规则!创新作为一种最灵动的精神活动,最忌讳的就是呆板和教条。任何形式的清规戒律,都会束缚其手脚,使其无法大展所长。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才能敞开胸怀拥抱成功。
天才都是能够自创法则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传统和经验的意义已经远远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了,时代更加突出了创新的意义,创新重于经验!
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年轻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敢于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在这里,美国商界奇才亨利·兰德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亨利·兰德平日非常喜欢为女儿拍照,而每一次女儿都想立刻看到父亲为她拍摄的照片。于是有一次他就告诉女儿,照片必须全部拍完,等底片卷回,从相机里拿下来后,再送到暗房用特殊的药品显影。而且,副片完成之后,还要照射强光使之映在别的相纸上面,同时必须再经过药品处理,一张照片才能完成。他向女儿做说明的同时,内心却问自己说:“有没有可能制造出‘同时显影’的照相机?”对摄影稍有常识的人,听了他的想法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哪儿会有可能。”并列举一打以上的理由说:“简直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梦。”但他却没有因受此打击而退缩。最后,他终于完成了“拍立得”相机。这种相机的功能完全依照女儿的希望设计出来。兰德企业就此诞生了。
“拍立得”相机正式投产后,要如何宣传和推销这种新式相机呢?经过慎重考虑,兰德请来了当时美国颇有名望的推销专家——霍拉·布茨。布茨一见“拍立得”顿生好感,欣然受命担任负责营销的经理。迈阿密海滨是美国的旅游胜地,每年来此度假的游客成千上万。精明的布茨认为这里是理想的推销场所。他专门雇佣了一些泳技高超、线条优美的妙龄女郎,让她们在海滨浴场游泳时假装不慎落水,然后再由特意安排的救生员将其救起,惊心动魄的场面引来了许多围观的游客。这时,“拍立得”相机大显身手,眨眼工夫,一张张记录当时精彩场面的抢拍照片展现在人们面前,令游客惊讶不已,推销员便趁机推销这种相机。就这样,“拍立得”相机迅速由迈阿密走向全国,成了市场上的热门商品,畅销不衰。兰德公司因此生意兴隆,名声大振。
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要通过不断发明创造,改进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等方法来获得主动权。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似乎能想到的竞争招数都已出齐,然而,仍有人灵机一动,新招数不断出现。
英国一位古稀老人在电视上看到主持人摊开地图介绍地球,他觉得这样很不方便,且又不直观。于是,他便着手发明地球仪。经过广告宣传,订单像雪片似的从世界各地飞来,一年的营业额高达千万英镑。
这些具有创造力的人无疑是聪明的,但并非天才。他们所面对的启示别人也能遇到,只不过他们的头脑迸发出了灵感的火花,而别人依旧茫然。在人类无限的心智和宇宙的无穷大智之间,创造性的想象力是直接的桥梁。所有宗教上所谓的启示和所有发明领域中的基本定律、新原理、新法则,都是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力才发现的。
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正是区分天才和凡夫俗子之间的能力标准。愈常运用创造力,创造力愈对潜意识以外的原创因素有更敏锐的感受力和接受性;而且,愈常运用创造力的人,会愈仰赖创造力。艺术家、作家、音乐家和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培养了一种“习惯”——善于借助创造性想象力的能力;而这习惯恰好便是对于定式思维的一种突破。
惠能和尚说:“下下人有上上智。”创新并不是天才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展开想象,打开思路,从思维定式的包围中“突围”出来,必将创造出一片崭新的天空。
第一个发现水的肯定不是鱼
有人说:“我不知道世界上是谁第一个发现水,但肯定不是鱼。因为它一直生活在水中,所以始终无法感觉水的存在。”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渴望创新,古代的神话和宗教中充满了许多神奇的创造故事。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名叫雅典娜的智慧女神,据说她凭着自己的无限智慧,教给人类各种创造发明的本领。我国古代也有盘古手执双斧,按自己的构想创造出日月星辰、山川田地、草木金石的神话。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人类从走出原始的洞穴到住进豪华的别墅,从脱下遮羞的树叶到穿上华丽的盛装,从钻木取火、茹毛饮血到使用各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没有一项成果的取得离得开创新。创新活动就像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社会已步入创新时代,人类的历史正在高速发展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职业、新的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产生,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生存的考验。如何发展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事业是“死”是“活”,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自己全身的能量,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注入“创新因子”。
在创新的社会,唯有与众不同才能出奇制胜,唯有风格独特才能在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第二大城市达拉斯有一家小有名气的牛排店,名叫“肮脏牛排店”。牛排店取名为“肮脏”,岂不令人倒胃口,谁还敢光顾?其实现实与人们想象的相反,这间店的生意很红火,老板因此发了大财,它还成为备受赞誉的成功企业呢!
“肮脏牛排店”看起来是“名副其实”的,店里不使用电灯,点的是煤油灯,显得灰暗。抬头看,天花板全是很厚的灰尘(是人造的,不会掉下来)。四周的墙壁上粘有乱七八糟的纸片和布条,还挂有几件破旧的装饰品,如锄头、牛绳、印第安人的毡帽和木雕等。里面的桌椅都是木制的,做工粗糙,仿古的,坐上去,还会“吱吱”作响。厨师和侍者穿的衣服像是从没换洗过的。
“肮脏牛排店”虽伪装肮脏陈设,但供应的牛排美味至极,使人难以忘怀。正因如此,门庭若市,生意应接不暇。
以优雅动听的店名和精致的装修布置招徕顾客是人们的共识。但如今,假如你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就会被淹没在创新的洪流之中。以“肮脏”一词命名牛排店,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但这就是一种创新,不落窠臼,吸引人们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广告作用。
有人说:“我不知道世界上是谁第一个发现了水,但肯定不是鱼。因为它一直生活在水中,所以始终无法感觉水的存在。”
其实人类社会也存在同样的道理。由于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却被我们视而不见或盲目地排斥甚至堵住,遏制了创新本身的发展空间。
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那些敢于创新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不断地延伸和拓展职业空间,才能在一定的职业环境和条件下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创造。
不断学习,你才不会是个只会打洞的老鼠
创新力是一双充满力量的翅膀,带领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天空展翅高飞。
有位创造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点,问在座的高中生:“这是什么?”
高中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粉笔点。”
创造学家又来到幼儿园,用同样的问题问在座的小朋友。
小朋友的回答五花八门:
“是圆面包。”
“是小纽扣。”
“是老师的眼镜。”
“是天上的太阳。”
“是大灰狼的眼睛。”
……
答案竟有几十种。
创造学家感慨地说:“人在受教育之前像一个问号,但毕业后却像一个句号。”
如果由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呢?是孩子们异想天开而新鲜有趣的答案,还是高中生了无新意且统一死板的答案呢?你知道是什么导致幼儿园小朋友和高中生答案的差异吗?是创新力!小朋友生活、学习经历比高中生少,但他们比高中生更富有创新力。因为拥有无所限制的创新力,所以小朋友的答案比高中生的更加奇特精彩、妙趣横生。
请问,你拥有创新力吗?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世界里,创新力就是一种生存的能力,正所谓“成也创新,败也创新”,创新制约着个人、企业、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个人能否在职场竞争中出类拔萃,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社会能否在历史浪潮中阔步前进,取决于有没有创新力,以及创新力的高低。
比如过去人们习惯用拖把拖地,但为宝洁公司设计家居清洁产品的Design Continuum公司研究发现,拖把上的水实际上更容易使脏污四处散落,干抹布却能把尘土都吸附起来,这是静电吸引的原理。于是,他们将这一创造性发现告知了宝洁,后来就有了宝洁的著名产品——速易杰静电除尘拖把。随后,这种拖把为宝洁带来了数亿美元的营业收入。
当然,创新力的高低在不同的环境下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但对个人、社会、国家而言,创新力越强,其拥有的竞争力就越强,所占的优势就越明显。
国内地产界知名人物潘石屹,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蜜蜂永远不变地制作着它那六边形的蜂巢,工艺、尺寸、材料多少年来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喜鹊也永远不变地在树上筑着它的鸟巢,多少年来也没有任何变化;老鼠照样在地里打它的洞,也没有任何变化……其他动物也一样,只有简单重复,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人类就不同了,这是因为人类有上天赋予的创造力,正是这种创新力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它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并非为哪个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所专有的。因此,人人都能创新。
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多一些想法,多一些创新,那么迟早会成功。
登高望远,而不是坐井观天
人生成功与否,尤其是成就开放式人生,与视野开拓息息相关。视角越大,看见的成功就越大,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正因为视野决定人生高度,所以才有了登高望远的名言,也才有了坐井观天的警句。
跳远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远处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一个人丝毫没有突破自己的野心,那他只会囿于现有的视野,不能从更高、更新、更奇的角度观察。人只有开阔视野,才能看得更长远。
戴高乐说:“眼睛所到之处,是成功到达的地方,唯有伟大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决心要作出伟大的事。”教田径的老师会告诉你:“跳远的时候,眼睛看着远处,你才会跳得更远。”
人生成功与否,尤其是成就开放式人生,与视野开拓息息相关。视角越大,看见的成功就越大,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正因为视野决定人生高度,所以才有了登高望远的名言,也才有了坐井观天的警句。
1941年,美国洛杉矶。
深夜,在一间宽敞的摄影棚内,一群人正在忙着拍摄一部电影。
“停!”刚开拍几分钟,年轻的导演就大喊起来,一边做动作一边对着摄影师大声说:“我要的是一个大仰角,大仰角,明白吗?”
又是大仰角!这个镜头已经反复拍摄十几次了,演员、录音师……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已筋疲力尽。可是这位年轻的导演就是不满意,一次次地大声喊:“停!”一遍遍地对着摄影师大叫“大仰角”!
此时,已是扛着摄影机趴在地板上的摄影师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站起来大声吼道:“我趴得已经够低了,你难道不明白吗?”
周围的工作人员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他们。年轻的导演镇定地盯着摄影师,一句话也没有说。突然,他转身走到道具旁,捡起一把斧子,向摄影师快步走了过去。
人们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导演会作出怎样的蠢事。就在人们目瞪口呆的时候,年轻的导演抡起斧子,朝着摄影师刚才趴过的木地板用力地砍去,一下、两下、三下……把地板砸出一个窟窿。
导演让摄影师蹲到洞中,平静地对他说:“这就是我要的角度。”就这样,摄影师蹲在地板洞中,无限压低镜头,拍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仰角,一个从未有人拍出的镜头。
这位年轻的导演名叫奥逊·威尔斯。这部电影名叫《公民凯恩》。电影因大仰拍、大景深、阴影逆光等摄影创新技术及新颖的叙事方式,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至今仍是美国电影学院必备的教学影片。
拍电影是这样,对待人生更是如此。如果你的视角很低、很小,你怎么能看到渡过困境后的希望和快乐呢?人生的格局也许难以改变,但怎么看由你自己决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视角看风景,风景便会有不一样的风采;换个视角看人生,人生也会有不同的发现。
著名主持人杨澜离开央视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班上很多同学来自国际家庭,比如爷爷是西班牙人,奶奶是匈牙利人,爸爸从阿根廷来,妈妈在纽约上班,这种独特的经历让杨澜意识到自己文化传统所带来的盲点:“我发现世界上原本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同样的事物有来自不同角度的各式各样的看法。从此,我不再那么自以为是,不再以为自己以前一贯接受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了。”
改变你生命的视角,你就能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一个人的视角若只局限在眼前,就容易变得短视,就常会为小事纠结。可是一旦放宽视野,惊叹于世界之大时,我们就会感到,那些曾被自己看重的东西,其实是那样的微乎其微。每个人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心的格局很宽很大。
开阔视野,重要的是怎样看待周围的世界和认识自己,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生活中烦心的事有很多,有的越想忘掉越不容易忘掉,那就坦然接受它好了,放大视野看烦恼,反而可以变得超脱。
心的体积很小很小,但世界很大很大。事实上,世界的容积是有限的,而心的格局是无垠广阔的。
在“专业”的一亩三分地上,建不起高楼大厦
在生活的棋盘上,我们可能是车,可能是马,可能是炮,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小卒。是什么不重要,只要我们“博学”,就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提出这样一种看法:最有价值的人才往往是T型结构的。T型结构,最简单地说就是“通才+专长”。如果你智商很高,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知识面很宽,同时又有管理方面的才能,可以说你是一个通才。但你最好还要有一个专长,比如擅长编写电脑程序、熟悉印刷行业的各种问题、精通会计、法律专家、擅长广告策划、精于证券投资等。如果你是一个专家,就会大大提升你的价值。在几十年前,只要你聪明就容易成功,但现在不一样了。过去,福特可以一个人制造出一辆汽车,爱迪生可以一个人发明无数电器。但如今,恐怕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制造波音飞机或者编写视窗软件。每一个人从事的都是专业领域的一个具体工作。比如你研究的是发动机里的一个小部件,他研究的是飞机的电路控制系统等。所以,如果不能成为专家,你就很难跻身于最出色的人之列。简单地说,现在大部分高薪的工作都是提供给专业人士的。
但是过长时期钻研于一个狭窄的领域而缺乏对相关学科的了解,容易使人视野狭窄。各种专业的人,除了需要有共同的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辅助知识,多样化会使人思路开阔,且容易产生新观点。
古今中外各类人才无不是具有优良专业素质的人,而他们都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与他们的博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他集八百种古代医药典籍之大成,加上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写成的医药巨典。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产生,也受到了《本草纲目》的启发。泰勒斯是古代西方第一个哲学家,也是古代西方第一个科学家,他在天文、数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毕达戈拉斯不仅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和音乐家。著名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也是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了画好人物研究解剖学,为了研究明暗问题研究了光学,为了表达事物的运动形态研究了力学,为了画好花草树木研究了植物学,为了调好画面的颜色研究了化学,为了求得正确的绘画比例研究了数学等。
在过分狭窄的地基上是建不起高楼的。许多人在专业上成功,往往得力于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爱好。梅兰芳借养花提高自己的色彩学修养,并用于改革京剧服装色彩,借养鸽、放鸽锻炼自己的眼力。他从龙门石窟千姿百态的神像雕塑中吸取艺术营养,他看到一尊观音,右臂自然下垂,掂着净瓶,左臂上弯,将长长的拂尘轻搭在秀美的右肩上,身肢轻盈,曲线柔美,通过学习成功地塑造了洛神的形象。
陆游在诗中深有体会地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一名高明的厨师,也需要有多方面的修养。没有营养学的知识,就不能了解膳食对人体机能的作用;没有美学知识,就很难使菜肴赏心悦目;没有民俗学知识,就不能看客下菜,使客人得到满意的服务。
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集自然、技术、社会、思维诸学科于一身的。
凡优秀的专业人才,都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的结果。喜欢书法的人,临帖时必须专心致意。今日学颜体,明日临欧帖,必然一无所成。对某一专业的钻研和领悟,坚持数年乃至数十年,必将受益匪浅。
一个人的学习并非局限于一个领域,在精力有余、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再向一个新领域进军。郭沫若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不是齐头并进的。他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专”。
总之,在处理精深和广博的关系上,既要防止专而不博,把自己束缚在狭窄领域里,又要防止博而不专,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缺乏特长或专长。“多才多艺”和“学有专长”相结合,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
有了书籍的“给养”,世界尽收眼底
等咱有钱了,买书买两本,一本放卧室,一本随身带。
书籍是一个美妙而神奇的世界,它收藏着许多人、许多时代、许多地域的传奇。它赋予你的思想,远比现实生活给予你的更生动。开卷有益,多学博知,这是古今不变之理。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事事亲为,不可能走遍世界每个角落,更不可能将整个世界都放在视野之中。但书往往能穿越浩瀚的时空,让古今中外的智慧诉之于脑海;报纸能跨越地理,让世界尽现眼前;或者你只要鼠标轻轻一点,电脑就能连接整个世界。
欲在任何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博学是必经之路。例如科学和艺术看来是相距甚远的领域,可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提问时,答道:“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为自己提供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逛逛动物园,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假如你未看过大象,你能凭空想象得出这种奇形怪状的动物吗?对世界或人类活动中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多读书,因为读书有用;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读书,懂得读书的方法,并且还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思考。正如苏轼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著名的相对论就是他提出的。他有如此巨大贡献,与他的独特读书法有很大关系。他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善于总结读书的规律。有人曾问爱因斯坦是怎样读书的,他总结出了“一总、二分、三合”的读书法,这对我们读书学习有很大启迪和借鉴。
一总,就是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的文字,再认真地读读目录,大概地了解书中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以便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就是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不必逐字读,而应着重选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来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它们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来读。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仔细读一遍目录,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的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不能领会的东西。人们往往在这一步做得较差,看完书一扔了事。
读书学习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不可强求一律,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吸收前人的经验,综合总结出自己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
书,本应是人的奴仆,为人所用。有时却相反,有的人成了书的奴隶,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顾实际、死啃书本的人,甘作书奴,他读书越多,就会变得越痴呆。因此,要善于驾驭书本,居高临下地读,不要将自己埋进书本之中,被书淹没。你应占有书本,而不是被书本左右、占有。有书就要去读,达到为我所用。有了书而不去读,是莫大的悲哀。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是: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因为我们读万卷书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并非给自己上一个内在的“笼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