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除了中国传统的“过生日”的民俗,越来越多的人把结婚纪念日也看成一个需要庆贺的节日。很遗憾对于婚龄的雅称,我们大多借鉴西方国家的说法,如“纸婚”、“金婚”“钻石婚”,等等。其实依据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完全可以根据对寿龄的雅称推演出有中国特色的婚龄雅称。
我国自古有十年一庆的传统,对于寿龄和婚龄的雅称,也多采取十为纪年单位。其实结婚纪念日不见得一定要每一年都庆祝,十年一次更为合理。经过了十年的共同奋斗,两人的性格脾气磨合之后,感情更加融洽,生活更加和美,这时举办婚庆能够巩固婚姻的存续,使开始变得淡薄的情感更加浓郁,夫妻之间更加融洽。
在我国,十岁的孩子,雅称是幼学岁。这一雅称来自《幼学琼林》,意思是这是一个人应该开始学习,为今后的日子打基础的开始。同样,十年的婚龄的雅称为幼学婚,在婚姻的路途上,两个人就好像刚入学的孩提,刚刚开始懂得什么是婚姻,需要向前继续努力奋斗,进一步巩固婚姻。
二十弱冠,这个雅称并不陌生,出自《礼记.曲礼上》。依照古礼,男子二十岁的时候要举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在冠礼后,他们开始时结发带冠,表示自己已经成人。婚龄二十年,亦称之为弱冠婚。经过了二十年的洗礼,两人的婚姻已经逐步稳定,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模式。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这些雅称不仅适用于一个人,也适用于一段婚姻。结婚三十年,夫妻两人经历坎坷磨炼,树立了相互厮守的信念,彼此信任。到了四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诱惑无法动摇两人彼此专一的爱情,到了五十年,彼此完全熟悉对方的一切,懂得何时该谦让,如何安慰对方,婚姻稳定美好。
六十耳顺又叫做花甲之年,六十岁的人,修行成熟,面对事情更加豁达,在没有什么不顺耳的事情。六十年的婚龄,夫妻之间扶持度过六十年的风雨,怎会还有不顺耳的事儿。
七十古稀,杜甫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过七十,还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更美好。七十的婚龄,更是罕见并且稀有的,没有什么能打败这相互扶持的一对,他们共同度过的岁月,足够那份爱沉淀成一种温暖脉脉不断地亲情。
年过八十,成为耄耋。这一说法来自《礼记》,意思是活到这样的年岁,何必感慨自己年华已逝,更应该笑对人生。婚龄八十年,还有什么比继续扶持度日更重要的。想想两人共同度过的这八十年,除却美好的回忆,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明天,需要笑着期待。
九十岁,鲐背岁。岁月不仅给人皱纹和白发,身上也渐渐长出了老人特用来有的体斑,好像鲐鱼斑一样。活着好像洄游的鲐鱼,循环往复。婚龄到达九十年,称为鲐洄婚,鲐鱼洄游,婚姻继续持续。
百岁期颐,《礼记》上说“百年曰期颐”。人的寿命多以百年未期限,能够活到百岁自然需要别人的照料和护理,所能做也只是颐养天年。婚龄至百,可谓真正的白头偕老的贺词,这样的夫妻少之又少。
婚聘“三茶六礼”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是每个人人生的头等大事。誉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对于婚嫁之礼,更是有许多礼俗讲究。依照《礼记》一书,我国古代婚嫁整个过程有六道仪式,分别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指的是男方的家人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古代中国,并非现代婚恋自由。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照古礼,男子长至十七八岁,家长就开始四处奔波,寻找温婉的女子与自家公子结为婚好,请媒人登门,一旦获得女方的应允,男方需要带着礼物去女方家中求婚。依照古礼,礼物通常为活的大雁,一是取大雁顺乎阴阳往来,二是因为大雁本性忠贞,一旦失其配偶,终身不再成双。
问名,这一步意思是男方家托媒人到女方家求来女子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做合婚的仪式。用两人的生辰八字和名字来判断两人婚姻的吉凶。如果两人八字相配自然欢欢喜喜继续进行婚礼,但是若八字不合,婚事自然也就告罄。
纳吉,也就是将两人合婚的结果通知对方。相当于现代意义的订婚。一般进入纳吉也就到了“小聘阶段”,男方要准备好礼物到女方家决定婚约,礼品由原来的活雁也逐渐演变成首饰,彩绸礼饼等。女方收下之后,就相当于确定了婚事,女孩子就是“有人家了”。
纳征,又叫做纳征、下彩礼、下定、行聘等,指的是完婚前男方家向女方送彩礼的复杂仪式,也是讲究最多的地方。彩礼的数量和品质,各地有自己的规定,主要视男方的家境贫富而定。在送礼之前,需要媒人与女方家多次商议,才能确定礼单。聘礼中的物品多取吉祥语的谐音,数目取双忌单,有“要得发不离八”之说。在古代行聘之时,男方家要准备礼书,放在红漆木盘上,伴着鼓乐声,列队前往女方家,女方家人要协助将礼品摆开,请女方亲友邻人观赏过目。收礼之后,女方家人也要回礼,多半时将礼品中的食物取一部分退还活着女家给男方准备衣服鞋袜等赠与男方。
请期,俗称“提日子”“送日头”。古代婚配讲求吉时吉日,请期就是指男方家人下聘礼之后,要选定婚期,并向女方征求意见的仪式。这项礼仪多半从简,大多数与纳征同时进行。
亲迎,这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迎娶新娘的仪式。这一部分礼仪繁多,各式各样,各地也有约定俗成的惯例。在电视上常见的形式,多包括迎轿,下轿、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道程序。迎亲之时更要备下礼物,通常为活鹅一对、酒一坛、衣服衣料首饰、喜饼喜果干鲜各四盘,茶叶等。以取“三茶六礼”之意。
在古代婚礼中,茶礼是一项隆重的礼节。茶礼源于古人对茶树生长习性的认识,在古代,人们认为茶树一定要从种子萌芽成株,一旦长成不可移植,否则茶树即亡。这象征着至性不移,此情不渝。所以民间也用茶来作为男女订婚的茶礼。
旧时的江南汉族地区流传的是“三茶礼”。这一般有两种说法,一个这三茶指的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另一说则是特质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百果,象征着白头偕老,第二道莲子枣子,象征早生贵子,第三道为茶,意味着婚姻先苦后甜。三道茶吃的方式也有讲究:前两道茶一定要双手捧杯,深深作揖,杯子与嘴唇轻碰一下便收回,第三道茶才可以饮用。
总的来看,古代的“三茶六礼”多半以男方付给女方身价为主要特征,是礼教之下变相买卖婚姻的具体体现。现在虽然婚嫁也有一些传统和习俗的保留,但是已经脱离了嫁女儿等于卖女儿的形式。
凶年不动婚,结婚选吉日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结婚择吉日,自然是重中之重,关乎人未来的婚姻生活是否美满。
宜结婚的年份日子有:
1.双春年。指在年头及年尾有两个“立春”,即润正月。由于春有一年之始及开枝散叶的象征意义,为桃花朵朵开之兆,故宜嫁娶。
2.闰月。指该年在农历中有闰月,即共有十三个月份。由于“闰”有滋润、丰收之意,所以象征夫妻有爱情滋润,恩爱和睦。
3.翻开万年历,可通过看建除十二神等,寻找宜嫁娶的日子。
4.多选阳历月、日同数,阴历为双数的日子,但不宜选奇数日或质数的月、日。
不宜结婚的年份日子
1.寡年。指整年没有“立春”的日子,通常“双春”的下一年就是“寡年”。不过“寡年”亦有吉日,所以基本上寡年结婚也无不可。
2.节日不宜结婚。特别是过年、清明节、盂兰节、重阳节。过年喜气重,结婚会相冲;清明和盂兰阴气重,三月、七月不宜婚。
3.三娘煞月。即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不宜结婚。相传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使她不能出嫁。基于报复心理,三娘喜与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之喜事,故每月的三娘煞之日。
4.新人及亲属的生日或祭日不宜结婚。
5.喜冲喜或丧冲喜。也就是一年内家中已经有婚事或是丧礼的时候,不宜结婚。
求子之法
在中国传宗接代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最大”。求子的方法在中国有很多,例如麒麟送子、偷物求子、和拜神求子等。
1.麒麟送子
传说中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王充在《论衡。定贤》中描述,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院。这个典故成为“麒麟送子”的来源。
2.偷物求子
民间把迎灯灯头上挂的彩球视为吉祥物,认为无子嗣者若能得到彩球,就能怀孕生子。过去,求子的夫妇事先与灯头首商量好,晚上将灯迎到求子人家门口。求子人家先是祭拜灯头,放鞭炮送红包,给灯头挂红,趁机将一个彩球“偷”下来。求子人将“偷”来的彩球挂在床的“藉手门”上,这对夫妇就能生个“王男”。这户人家如真的生出个儿子,还要给灯头“敲馒头”,就是给所有迎灯人送每人一双大馒头,叫“王男馒头”。这是头彩球求子。
另外还有偷瓜求子。求子夫妇先串通几个亲朋好友,请他们去人家田地里偷个瓜送到自家来。偷的瓜以南瓜和冬瓜为佳,不宜偷别的瓜,南瓜谐音“男娃”,有送子之兆。别的瓜如西瓜谐音“死娃”,不吉利。偷瓜送子者将偷来的瓜描上眉画上眼,穿上童装,装扮成小男孩,再用竹椅抬着敲锣打鼓送到求子人家,放在床上。女主人伴着此瓜睡一夜,翌日清晨将此瓜煮熟吃下,以为自此可怀孕。
3.拜神求子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民间虚造有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如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子孙娘娘、张仙等,并为之立庙建祠。
民间传说中观音娘娘能给人送子,因此也叫送子观音。庙宇里送子观音的塑像怀里总抱着一个男婴。去求子的夫妇向观音娘娘跪拜许愿后,最好将那男婴的小鸡鸡趁无人时掐下来,并虔诚地用干净的手帕或毛巾包好带回家。据说如此一来,这对夫妇就能喜得贵子。
4.送子观音
民间俗语常说:“早生儿子旱享福”。在四川民间有“拴童子”的习俗。人们或向观音菩萨祈求,或向“送子娘娘”祈求。送子娘娘无专庙,但在许多庙内都设有专龛供奉。其塑像是位慈眉善目的妇女,双手捧着一个白胖胖的婴儿,周围簇拥着360个童子,寓每天向人间送一子之意。到庙中求子的妇女进香之后,跪在送子娘娘面前,虔诚地许愿祈祷,有的妇女还把红线拴在自己喜爱的“童子”的手腕上,据说这样不仅可以得子,而且生下的小孩会如该“童子”貌。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拴童子”。
诞生庆典礼俗
诞生的礼俗是一个人来到这世上进行的第一项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包含了父母亲友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古代的诞生礼俗繁杂。包括“三朝”、“十朝”、“满月”、“百日”和“周岁”等。总的来讲是从孩子出生前一直到孩子满一周岁进行。
1. 降生礼俗
新生儿的诞生为一个家庭增添了几分喜气,因此,婴儿一降生,父母就要到亲戚朋友处报喜。报喜就是婴儿初生的第一项礼仪活动。依照我国传统理念,生儿生女虽都为喜事,但是男子在古代是主要劳动力,传统中更是提倡男尊女卑,所以在报喜之时也因新生儿的性别不同而有着各自的特色。这样的传统从先秦之时,就有典可查,有“弄璋”、“弄瓦”之说,璋是指美玉,代表男孩,瓦则是土器,代表女孩。除了言语,更多的是用行动和礼物来表示,在湘西地区就有着提鸡报喜的习俗。产妇生产的当天,夫家要准备两斤酒、两斤肉、两斤糖和一只鸡,生产之后由女婿提着礼物到岳父家报喜。生儿生女从送的鸡的性别一看便知。
生孩子除了报喜之外,另一项礼俗就是在自家门口悬挂诞生的标志。这样既能够标示出产妇和新生儿的住所,也明确标示出男女,用象征物来寄托对新生儿的祝福。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象征物多半与生活习惯等相关,颇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生活在晋西北地区的人民,多用剪纸来作为标志贴在门外,生男孩就贴一对红纸剪成的葫芦,女孩是一对红纸剪成的梅花。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家,生男在门外悬挂弓箭,希望其以后能骑善射,生女挂红布条,象征吉祥。
2. 出生礼俗
在我国有些地方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古礼,那就是种树。俗话说得好,百年树木。十年树人。成材和成才在某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国有为刚出生的孩子种同龄树的传统。人们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也培育这些与孩子一同落地的纪念树。让小树伴着他们成长。
3. 满月礼
满月礼又称为弥月礼。就在小孩子出生满一个月举行的仪式。主要内容大多是外婆和舅舅带着小孩子在大街上走一走,一方面庆贺孩子满月,一方面庆贺产妇出月。到了满月这一天,通常都宾客满席,一般婴儿的女性长辈要准备好新生儿的衣物作为礼品。除此之外,还有剃胎发等习俗,许多地区的剃发礼是由婴儿的舅舅主持的。当然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风俗,如孩子的外婆送之类的。
4. 百岁礼
百这个字在中国的传统中是个重要的数字,它有圆满完全的寄托。因此在婴儿出生的第一百天,一定要进行的就是百日礼。百日礼的礼品和满月礼大同小异。最有特色的是百家衣、百家食、百家锁,等等。这些礼品大多是映衬长命富贵,百岁吉祥等吉祥话。
5. 周岁礼俗
周岁礼既是诞生了礼俗的终结,也是一个人寿礼的开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无论古今,还是地区,周岁礼都特别的隆重,除了祭祖和祭神之外,还有试鞋,抓周等。试鞋是指新生的小孩要试穿虎头鞋来壮胆辟邪,以求其安心成长。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是抓周,也就是在小儿周岁之时,拜访各种象征物品,随其抓取,以此来测验孩子长大后的志趣喜好。虽然抓周带有浓厚的巫术、迷信的色彩,但是依然得以完整的保留和传承。
“洗三”习俗
在我国的习俗仪式中,有许多是为婴儿祈福的,如“洗三”、“满月”、“抓周”、“周岁”等。其中,“洗三”最为特别。婴儿在出生后三朝时,招集亲友,替婴儿洗身,叫做“洗三”,又叫“洗儿会”。
1. 洗三
古时风俗,自唐代已盛行。清代的“洗三”形式,在固有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满族特有的内容,如洗三婆子在给婴儿洗浴的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说一些“洗洗腿,长大以后做侍卫;洗洗腰,健康长大身体好;洗洗头,辈辈做王侯”之类的吉祥语。
2.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叫“满月”,一般男婴在出生后的第三十天,女婴则是第二十九天,满月时所做的庆贺称“做满月”。这一天要剃掉婴儿的头发,称作“理胎发”。理胎发的规矩很多,要先备妥葱、红鸭蛋、红鸡蛋、石头、金锁片、铜钱放在浴缸内。婴儿剃发前须先沐浴,并用红鸡蛋及鸭蛋在婴儿头上轻轻滚动三次,取其“红顶”之意,希望他平步青云、功成名就;葱取“聪明”之意;红鸡蛋有“再生、繁殖及圆满”之意,也希望长个鸡蛋脸;红鸭蛋取“长得高壮”之意;石头取意“压胆”,小朋友头壳快快长硬,如同石子般坚硬、健壮;金锁片及铜钱取“财运及好运”之意。
3. 百日
我国民间还非常重视给孩子过“百岁”,孩子百日这天,家里要为孩子举行隆重的百岁庆祝仪式,亲友们都携带礼品前来祝贺。在北方一些地区,外婆家要送一百个发面馒头,个个都点上大红点,叫“蒸(争)百岁”或曰“发百岁”。南方一些地区要送烧饼百个,象征幸福圆满。
4. 抓周
“抓周”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的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以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支,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写得一手好文章;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善于‘及时行乐’”。总之,抓周是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小孩祝愿一番的形式而已。
寿诞日的称谓
人生在世,但求的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其中的寿,就是指人年龄的长久。对于能否获得长长久久,更是许多人短信的问题。无论是年轻人,还是长者,对于自己的寿诞都格外的重视。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庆祝生辰,也只能说是过生日而已。只有五十活六十岁以上的长者庆贺生辰才能称之为“庆寿”。
在古时,人又上中下寿之分,百岁称之为上寿,八十岁称之为中寿,六十岁称之为大寿,是一定要庆贺。不同年龄的寿宴有不同的名称和讲究。
在人的六十岁这一年,赢来了第一个大型的寿宴,集花甲寿。寿庆当天多有寿者的儿孙张罗。诞日之前,子女还要准备丧葬所用,所备之物其名皆以“寿”字起首,如“寿衣”、“寿材”等等。这并不是不吉利的事情,而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希望老人活得长长久久。过了六十之后,依照传统有“六十三,鲤鱼跳沙滩”、“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的说法。在古代看来六十三岁这一年是凶兆之年,为了挨过这一关要买条鲤鱼到阿育王寺放生池放生。六十六岁则是杀年,在这年做儿女的要烧六十六块肉给老人吃,才能够化险为夷,常年茹素的,这一烤麸代替。
从六十的生日开始又有着逢十做寿的说法。七十岁叫做古稀寿,出自于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七岁的寿诞称之为喜寿。到了八十岁,这一年的寿礼庆典则特指为过大寿。通常八十大寿是不仅值得全家人庆贺的事,更是值得亲朋宾客相聚的日子。八十岁之后,八十八岁的生日称之为米寿,原因是八十八写在一起刚好是个米字。九十九岁称之为白寿,一百零八岁的寿诞称之为茶寿。这样的传统一直流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
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有着“做虚不做实岁”的习俗,也是上文所说的整十岁的寿辰都要提前到虚岁来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我国更有做“九”不做“十”的传统,在民间,认为十是一种圆满,到头到顶的意思,“十全为满,满则招损”当然是不吉利的,而“九”与“久”同音,象征着长长久久,表示寿数没尽头。
除此之外,自古还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的禁忌,也就是男人不过三十岁生日,女的不过四十岁生日。一种说法这一禁忌是因为,三十和四十这两个大生日正好介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上。男子三十而立,成家立业,自己的父母多半到了需要人照顾的年龄不好继续给孩子过生日,再加上自己已经成人立业,再像小孩子一般过生日颇有不妥。而女子年及四十,多半即将进入更年期,因此不再愿意提及,自然不会过。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三”谐音丧,“四”谐音“死”,中国自古就有避讳不吉之数的传统。
寿幛写法面面观
寿幛是用绸布题字作为祝寿之礼,也称礼幛。寿幛用字简短,有一个字的,如“寿”字;有四个字的,如“长寿百岁”等。有用红纸的立轴,通称“寿轴”;也有外装玻璃框的,通称“寿屏”。
1.通用寿幛
人寿年丰
乃福乃寿
文韬武略
长寿百岁
心旷神怡
白首壮心
老当益壮
老不服老
老骥伏枥
乐享余年
有福有寿
年高气壮
安享晚年
如竹如梅
寿翁德大
良师益友
青松不老
松柏常青
松鹤延年
余热生辉
济人自寿
家和人乐
知足常乐
福如东海
福休长泰
福寿全归
福寿同享
高风亮节
莱彩承欢
康乐宜年
2.男寿通用寿幛
日永椿庭
古柏长春
甲第增辉
庆衍桑弧
庆溢悬弧
共颂期颐
如松柏茂
天赐纯嘏
天赐遐龄
鸠杖熙春
寿并河山
寿如日升
寿富康宁
寿人寿世
寿征大德
寿考维祺
寿山福海
灵椿益寿
松鹤延龄
松柏同春
齿德俱尊
庚星耀彩
南极星辉
览揆良辰
颂祝冈陵
颂献九如
海屋长春
绛悬仙翁
高寿延牟
钟灵寿考
树茂椿庭
桑弧耀彩
惟仁者寿
崧生岳降
畴陈五福
俾寿而康
既寿而康
椿树长青
椿庭日暖
榴花献瑞
3.分龄男寿寿幛
五十岁
乐天知命
年齐大衍
学到知非
福禄艾之
六十岁
甲箓重周
花开甲子
年臻耳顺
算周花甲
七十岁
从心所欲
古稀人瑞
欲不逾矩
德寿古稀
八十岁
平安磐石
刻鸠进杖
筹添八百
富责寿考
九十岁
九大日丽
天保九如
颂献九如
福备九畴
百岁
百年人瑞
百福骈臻
寿庆期颐
荣登上寿
4.女寿通用寿幛
寿征坤德
寿添萱禄
花灿金萱
松鹤遐龄
金萱焕彩
金萱不老
图呈王母
寿田宜家
宝婺星辉
宝帨生光
宝婺呈辉
春晖永驻
星辉宝婺
春满北堂
春浓萱幄
耄晋期颐
耄耋富贵
获教仁凤
彩说延龄
祥呈桃实
欢腾萱室
帨彩增华
堂北萱荣
萱庭日丽
萱阁长春
萱堂集祜
萱帏日永
萱茂北堂
婺宿腾辉
婺曜呈祥
婺焕中天
婺彩星辉
紫绶金章
辉生锦悦
媊星焕彩
慈云荫浓
慈闱日永
慈竹生辉
慈竹长青
慈竹恒春
瑞凝萱室
福寿康宁
锦帨呈祥
瑶池桃熟
瑶池益算
瑶池春水
瑶岛春长
璇闺大喜
璇闺日暖
璇闺喜溢
5.分龄女寿寿幛
五十岁
百龄半度
百岁平分
六十岁
甲子重开
萱开周甲
6.双寿通用寿幛
人月同圆
天上双星
日月并明
明日月齐
日升月恒
双星并耀
双星朗照
凤凰娱志
仙耦齐龄
仙眷长春
台媊合耀
百年偕老
寿并冈陵
庚婺同明
柏翠松青
极婺联辉
弧帨扬华
弧帨同悬
弧帨齐辉
星月争辉
神仙眷属
眉齐鸿案
酒介年眉
福寿双全
福禄鸳鸯
鸿案相庄
笙箫合奏
鸾笙合奏
椿萱不老
椿萱并茂
祝寿送礼习俗
一般来说,祝寿活动都应该是子孙为长辈发起,并邀请客人,准备酒席。子孙应为长辈首先准备 寿桃、寿面。特别是寿面,一定要有讲究。南方多以“猪脚面”为寿宴菜肴中不可或缺的。猪脚象征强健,面条做长寿的意思。对于全国来说,长寿面是不可少的。寿星在吃长寿面时,将面抽高拉长,要一口气吸进肚子里面,不可以中间拉断或咬断,表示福寿绵长。
祝寿的人应该送什么礼品呢。对于家人来说,祝寿礼品比较宽泛,寿桃、菜肴、衣物、红包等等。出嫁的女儿为父亲贺寿,要送帽子、衣服、鞋、红包等;给母亲贺寿,送衣服、金饰、红包、鸡、蛋、桃龟等。
对客人来说,忌送死动物或者血腥的事物,忌送利刃,忌送钟表。通常客人会选用酒、保健药材、人参燕窝、昂贵礼品、红包等。
现代人在挑选贺寿礼品时,通常会选用补药或者古色古香的古董、茶杯、玉器等高雅礼品。无论对于今人还是古人来说,对于贺寿的礼品一定不能怠慢,否则将被冠以不孝或不敬之名。
开业增吉妙法
新店铺开张,自然期望开门大吉。现代人多以布置花篮、放礼炮、剪裁作为开业的仪式。店长还会逛邀宾朋,为自己壮大声势,为店铺充门面。
一个店铺开张后要想生意兴隆,首先必须学会制造开门红,即要高挂红灯以示喜事临门,贴各种各样带有“财源滚滚”、“生意兴隆”字样的红色条幅来招揽钱财,四处扎红色彩带烘托喜庆。过去的人还会一大早焚香敬神、杀鸡还神供奉一番。
其次,保持店内通明,最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店铺阴沉、灰暗无光。风水学有这样的说法,光线好,财源自然。因为店铺明亮给人以清新感,不会增加憋闷气氛,易于吸引客人。再者,店门最好在店铺的左侧,左边代表“生龙开口、金银万斗”,是生财的位置。
再次,开张是店铺记账,最忌空行,一旦漏记或跳跃记账,空白的地方必须写“恭喜发财”、“黄金万两”等字样,表示财库丰满,无有遗漏。
最后,摆财神。古语云:西北乃聚金之地,故放财神。所以财神多放在店铺的西北方向。每逢正月初五,商店开市,一早金锣爆竹、牲醴毕陈,就是为了迎接财神到来,这一天祭财神在所难免。新开店铺也要对财神万分礼遇,才能财源滚滚。
剪彩的由来
20世纪初,在美国的一个乡间小镇上,有家商店的店主独具慧眼,从一次偶然发生的事故中得到启迪,以它为模式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商家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庆贺仪式——剪彩仪式。
当时,这家商店即将开业,店主为了阻止顾客在闻讯之后耐不住性子,在正式营业前争先恐后地闯入店内,将用以优惠顾客的便宜货争购一空,而让守时而来的人们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便随便找来一条布带子拴在门框上。谁曾料到,这项临时性的措施竟然激发起了挤在店门之外的人们更强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更想早一点进入店内,对行将出售的商品先睹为快。事也凑巧,正当店门之外的人们的好奇心上升到极点,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的时候,店主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狗突然从店里跑了出来,那条“不谙世事”的可爱的小狗若无其事地将拴在店门上的布带子碰落在地。店外不明真相的人们误以为这是该店为了开张志喜所搞的“新把戏”,于是立即一拥而入,大肆抢购。让店主转怒为喜的是,他的这家小店在开业之日的生意居然红火得令人难以想象。
向来有些迷信的他便追根溯源地对此进行了一番“反思”,最后他认定,自己的好运气全是由那条被小女儿的小狗碰落在地的布带子所带来的。因此,此后在他旗下的几家“连锁店”陆续开业时,他便将错就错地如法加以炮制。久而久之,这项无意之中的“发明创造”,经过他和后人不断地“提炼升华”,逐渐成为一整套的仪式。它先是在全美,后是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开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它自己也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极其响亮的鼎鼎大名——剪彩。
剪彩,在从一次偶发的“事故”发展为一项重要的活动程序,再进而演化为一项隆重而热烈的仪式的过程之中,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吐故纳新,有所发展,有所变化。例如,剪彩者先是由专人牵着一条小狗来充当,让小狗故意去碰落店门上所拴着的布带子。接下来,改由儿童担任,让他单独去撞断门上所拴着的一条丝线。再后来,剪彩者又变成了千娇百媚、闭月羞花的妙龄少女。她的标准动作,就是要勇往直前地去当众撞落拴在门口上的大红缎带。到了最后,也就是现在,剪彩则被定型为邀请社会贤达和本地官员,持剪刀剪断由花容月貌的众多佳丽们手中所持的大红缎带。
从剪彩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它最初只不过是人们用以促销的一种手段,到了后来,它才渐渐地演变为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剪彩仪式,严格地讲,指的是商界的有关单位,为了庆贺公司的设立、企业的开工、宾馆的落成、商店的开张、银行的开业、大型建筑物的启用、道路或航线的开通、展销会或博览会的开幕等等,而隆重举行的一项礼仪性程序。因其主要活动内容,是邀请专人使用剪刀剪断被称之为“彩”的红色缎带,故此被人们称为剪彩。在一般情况下,在各式各样的开业仪式中,剪彩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程序。尽管它往往也可以被单独地分离出来,独立成项,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它是附属于开业仪式的。这是剪彩仪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目前,虽有不少人对剪彩提出非议,认为它乃是“劳民伤财”的“多此一举”,而剪彩自身在内容、形式、步骤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日趋简化,并逐渐地得以革新,所以在实际的商务活动之中,绝大多数商界人士依旧坚持认为,剪彩是不宜被取消,不能被替代的。
具体而言,剪彩一直长盛不衰并且仍然被业内人士所看好,主要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剪彩活动热热闹闹,既能给主人带来喜悦,又能令人产生吉祥如意之感。第二,剪彩不仅是对主人既往成绩的肯定和庆贺,而且也可以对其进行鞭策与激励,促使其再接再厉,继续进取。第三,剪彩可借自己的活动良机,向社会各界通报自己的“问世”,以吸引各界人士对自己的关注。
在上述三条原因之中,最后一条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商界人士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外界解释说:规模适度的剪彩,其实是一种业务宣传活动,而并非只是铺张浪费,毫无任何收益。在剪彩活动中,量力而行地进行适当投入,绝对是得大于失的。
乔迁之喜
“乔迁”即是搬家的意思,这个词出自《诗经·小雅》的《伐木》篇:“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行于乔木”。本指鸟儿从幽谷中迁出来,后来人们就把迁入新居就叫做“乔迁”。
对于古人来说,一般是忌讳动土的,因为动土意味着动根,所以很少搬家,此乃根情所致。因此一旦动土,人们会非常重视,如同办喜丧等大事一样对待搬家,故有“乔迁之喜”的说法。
“乔迁”首要的是要选一个好日子,即“黄道吉日”。所谓“黄道吉日”,即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不能与天时地利相违,要有利于家庭的安居,有利于财源和福气的降临,并同时将晦气驱逐。
在过去,日子通常要请算命先生依据天干地支来推算。讲究“冬不搬,腊不移”、“月头不打灶,月尾不搬家”、“辰时搬,巳时发”、“亮时搬家,越搬越发”。今人虽然没有这么多讲究,但也会选择在天气好、日期带有双吉意味的日子里搬家,例如逢二、六、八这类的日子,或者选择“五一”、“十一”、“元旦”等带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乔迁之时,亲朋邻里要给主人送上喜礼、喜联、放鞭炮,同主人一起,先搬一盘火,喻日子红红火火;后搬一乘梯,喻步步高升;再弄个圆簸箕等物,全家推着走进屋子,意味着财源滚滚。有的人家还会拿扫帚在门口向内扫,意味着扫财进门;在窗边用扫帚往外扫,意味着扫走晦气。
总之,乔迁无论对于古人还是今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千里传音报丧
报丧是人死后的第一道仪式。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其实就是把家中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旧时北京的确的报丧是比较传统也是严格的,特别是写丧葬讣文。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一些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去世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如果去世的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在娘家或外婆的人明年哭报丧事,不可进门报丧,也不能逗留,要讨口水漱口,然后马上离开,放置把晦气带到他人家中。看到亲人来奔丧,戴孝子女亲人要跪拜哭迎,并给奔丧者一条白布挂在脖子上,此布为“孝布”。
东北是采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广东以在门外高喊为报丧的方式,广西以鸣三声火炮为报丧方式。
许多少数民族的报丧方式虽有不同,但大多都以“鸣响”来报丧,例如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或敲锣来报丧等等。
每个地区的报丧方式均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家中丧失让左邻右舍、亲戚表里知晓。
吊唁与“做七”
“吊唁”就是指奔丧者前来哀悼死者并慰问生者。吊唁通常是在死者家属“做七”时开始。首先死者家属要搭建灵堂,
“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布置灵堂、搭灵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搭灵棚的大小规模要看死者居住的院子格局。如果死者生前居住的屋子是一个院子,就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上边起一条脊。如果死者生前居住的院子有两个,则搭一座大棚,将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灵堂设置在灵棚中,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长明灯要有人看守,一也不能熄灭。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白日之下,防止死者魂灵冒犯上天的神明。
接下来开始举行吊唁仪式。一般来说,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花圈、衣被等物,挂上白色的字条,上面用毛笔写着"某某致"的字样。吊唁者还可以准备香烛、鞭炮、纸钱等。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哭,或默默哀悼。所谓"先死为大",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
在现代的城市中,吊唁仪式已经简化,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哀乐声中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让死者家属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所谓的“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它是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人死后的第七日)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为止。
现在人也非常讲究“做七”。在此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
不同的地区“做七”有不同的做法,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为什么孕妇不能参加祭扫活动
人死入葬之后,每年必会有扫墓时节。扫墓人员的选择也是有一定避忌的,特别是孕妇不可以进入坟地,扫墓则更加不宜。原因在于俚俗认为,孕妇怀孕期间是身体最弱的时候,容易收到风邪的侵害,随意进入墓地,很容易被鬼怪缠身,扫墓时也容易被亡灵“扑到”。万一孕妇携带了鬼怪归家,胎儿恐难保住,更有甚者会祸及家人。
孕妇除了不可以扫墓外,更忌讳观看葬台一类的地方,到这些地方不但冒犯死者魂灵,对神灵也是不敬。民俗间通常都是禁止孕妇进入墓地的。这些要求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在现代人看来并不可信,不过还是尽量避免孕妇进入。因为祭扫时墓地人员繁多,烧纸跪拜,空气污浊,对妇人并不宜。再说一些土葬人士多葬在风水好的山上,祭扫时妇人登高趴下,不利于身体和胎儿,还容易连累他人。
披麻戴孝
过去的丧葬之复杂,不仅是报丧、吊唁、入葬这般简单。入葬的仪式要复杂得多。
第一,服丧者就要脱去光鲜的衣裳,穿上孝服。
第二,戴孝。
(1)孝服
麻——麻布,子女、儿媳、长孙。
芋——萱布,孙、甥、侄。
浅——浅布,曾孙及其同辈。
黄——黄布,玄孙及其同辈
红——红布,直系玄孙之儿子。五代同堂,乃是喜丧,自然红衣,以示荣耀。
白——白布,与死者同辈及外亲。可以将白布附于衣服上,也可以缠在腰上,也可以传正式的白衫。
(2)孝帽:大人戴“草箍”,即用白色丧布圈成绳,戴在头上,孩子则戴丧布折成的帽子。孝鞋:男用草鞋,女用布鞋,上缝丧布。
(3)戴孝:孝的轻重不同,男分白蓝青黄四色,用绒线缝小球在上面,男子围在左腕上,女子结在头发上。现代人通常将布袋围在肘部。
第三,悬挂麻灯。大门正中用圆形白底蓝字麻灯;大门两侧为柑橘形白底蓝灯,在出殡时,由人打着走在前;出殡时随行的是孝灯,为圆锥形白底蓝字前面写“几代大父(母)”,后面写姓名字号;出殡期间,遗族手中要拿红灯,即小型红底无字灯;再准备麻灯随后,取义逢凶化吉。
这些完毕时候,就可进行葬礼最后的仪式。汉族人多采取土葬,因而会择日择时将棺木埋入选好的目的。
在整个戴孝期间,死者的孩子(儿子)禁止理发。戴孝夫妇不能同房,禁见宾友、赴宴、参诣寺庙等,表示对死者尊重,以尽孝道。
丧期不居家
死者离开人世的当天晚上,与死者同住的家人不可以回家睡觉,一定要到亲戚朋友家过夜,这种行为俗称“避神煞”。在“避神煞”之前,家人一定要将细密的灶土扑撒在家中的地面,以便观看死者的亡灵是否回家。
过去人之所以如此惧怕死者亡灵,要避神煞,是因为刚死的人对家庭还有所眷恋,死亡当晚可能会回家看看,若是生人在家,亡灵将会打扰生者,八字弱者还容易被俯身。未免死者作怪,一般人家都会“避神煞”。
第二天家人回到家中,要观察灶土上是否有脚印,这些脚印通常都是动物形状,死者属相是什么,就会留下什么脚印。如果灶土没有变化,证明死者还没有回来,几天之内还会回家,所以家人还要离开,直到头七回魂夜之后,才算过去“避神煞”的时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