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八字箴言-箴言五:“奇”字篇——巧于借势以奇取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出奇制胜是兵家上乘谋略,这种战略战策同样适用于商海。商海无常,谁都难以预料,但怎样才能在变幻无常的商海中捕捉住战机,靠的就是“奇”字。李嘉诚眼光犀利,不为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所左右,能够准确的洞察先机,善于以势借势,以奇取胜。

    1.以小博大,用十万元做百万元的生意

    做生意就是要学会以小博大,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做生意。晚清的红顶商人胡雪研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是一个在钱眼里翻跟头的人。时至今日,李嘉诚把这种经营理论再度翻版。

    现代资本运营理论认为,评价一位现代企业家的能力,不仅要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还要看他能调动多少财富作为资本。因为在资金回报率同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家能够调动的财富越多,他所得到的资金回报也就越多。

    融资问题无论对于叱诧商场的大企业家,还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主,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白手起家和扩大企业规模的过程中,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李嘉诚无法忘记他在创业之初,其塑胶厂资金紧张几乎倒闭的经历,也同样无法忘记事业发达之后在融资方面帮了他大忙的银行和股民。可以说,善于筹集足够的资金,是李嘉诚作为一个超级企业家的重要秘诀。

    早在为适应北美市场需要,扩大塑胶花生产规模的时候,李嘉诚就为缺少必要的资金而深感苦恼。他说:“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之泉。”尽管李嘉诚通过到亲友中集资招股,解决了租赁厂房,添置设备的燃眉之急,但是从这时开始,他就为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而寻找突破口。

    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时,深深体会到了西方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更对欧洲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觉得股份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种企业组织方式不仅不用承担无限责任,而且能较快地筹集到大批资本。对于想扩大规模,而又缺少资金的企业更为有利。

    于是,李嘉诚看准蓬勃发展的地产高潮后,一方面在现有的地盘上大兴土木,楼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户上门求租,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宇,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股份有限公司,以期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

    李嘉诚是个对新事物抱有浓厚兴趣,渴望从事具有挑战性的事业的人。他已经树立赶超置地的目标,以其作为竞争对手。置地是一家上市公司,长江也非得跻身股市不可。除此,长江要想拓展别无他径。

    李嘉诚的决策既是公司自身发展形势所迫,又出于香港股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诱。

    关于香港股市在当时的发展状况,李锴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绍说: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场活动早在1891年就己经开始。但股票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则是1969年前后的事。股票市场真正形成规模更是在70年代以后……

    香港股市,对众多欲上市的华资企业,可望不可及。香港上市条件之苛刻,使不少条件具备的华资大企业,长期被拒之门外。

    证券经纪是股市与股民间的桥梁。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只使用英语,把不谙英语的华人经纪排斥在外,这样,无形中又把占香港人口大多数的华人投资者排斥在外。投资者难入市,股市自然萧条;股市萧条,投资者越发望而却步。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开始营业,打破了香港会一手垄断的地位。远东会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开辟了香港证券业的新纪元。

    时值内地政治趋于安定,香港经济经历大动荡后恢复并开始起飞,急待筹资的企业纷纷触发上市的需求。1970年,远东会的成交额高达29亿元,占当时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49%。

    其后,金银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会、远东会,形成香港股市“四会”并存的格局。

    四会并存,使公司上市变得容易,为上市公司集资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大大刺激了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股市成交活跃,恒生指数攀升到1971年底收市的341点。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兴旺。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将长江实业上市成为公众公司的。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随即,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账目等附件。

    同年10月,向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申请股票上市。ll月1月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面额每股2元,溢价1元。包销商是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分别在香港、远东、金银等三家交易所向公众发售。

    长实骑牛上市,备受投资者青睐。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僧多粥少”,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着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消息传来,长实职员惊喜若狂,买来香槟庆贺。长实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并未显出特别的欣喜。

    股票升值,并不表明投资者独钟长实,而是大势的兴旺所致,其它上市股票均有升值,有的比长实股升值更惊人。要使投资者真正信任并宠爱长实股,最终得看长实的未来实绩,以及股东所得实惠。

    李嘉诚还意识到:股票升值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就会是瞬间之事。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风险会远远大于其它市场。

    自从1950年创业,李嘉诚经历了独资、合股的漫长岁月,终于跻身上市公司之列,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筹措无门的问题。

    长实在港上市的同时,李嘉诚还积极谋求海外上市。

    1973年初,由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代表与英国股票公司牵线搭桥,达成了协议,长实股票开始在伦敦挂牌。挂牌后,买者纷至沓来,受到了英国投资者的热烈欢迎。

    1974年5月,长实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为港币5000万元,双方各付出现金资本2500万元,即各占50%的权益,积极在港拓展业务。这一联营公司的建立,对长实有重大意义,从此它可以引来大量加拿大外资,因而实力大增。

    同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长江实业在加拿大温哥华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此举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上市的先例,标志着长实在加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又跨进了一大步。

    长实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与加拿大银行界建立伙伴关系,得益于当初李嘉诚从事塑胶花产销时,与北美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加拿大帝国银行正是这家公司的主要关系银行。

    李嘉诚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为长实发展成为庞大的集团公司拓开了一条宽广之路,这也是他跨入超级富豪行列的关键一步。

    后来,李嘉诚在股市中来回搏击,收获甚丰,显得比他办实业更具天赋。他从此找到了发挥专长的最佳舞台。

    李嘉诚箴言:

    创业是绝不容易的事,在发展事业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识是助我立足社会的最主要的工具,因此,虽然没有接受正规高深教育的机会,但很早己立志只要能力所及,一定支持教育和医疗的发展。

    2.借鸡下蛋,用别人的钱赚钱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人,而且雄心很大,能力很强,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除招股集资之外,他还努力博得银行的支持。他的格言是:尽量用别人的钱赚钱。

    为了用别人的钱赚钱,李嘉诚想办法攀结汇丰银行。

    香港经济界的人士常说:“谁攀上了汇丰银行,谁就攀上了财神爷;谁攀上了汇丰大班,谁就攀上了汇丰银行。”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所用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美、德、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家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的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友谊。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1992年,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的汇丰集团,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盈利为129亿港元。汇丰的声誉,还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在数次银行挤提危机中,汇丰不但未受波及,还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骑士”。

    一个多世纪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著称于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这样一个财神爷成了李嘉诚的合作伙伴,197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商业界莫不惊奇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言行较为拘谨的李嘉诚,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他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亦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

    李嘉诚靠的是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所有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

    是长实中标获取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才使得“高高在上”的汇丰大班沈弼关注起地产“新人”李嘉诚来。

    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虽然没有给李嘉诚带来多少利润,但他在这场战斗中显示出的大智大勇,以及由此带来的声名和信誉,令汇丰现任大班沈弼对这位地产“新人”格外关注,欣赏有加,并产生了合作意向。

    原来,早在1974年,汇丰银行已购得华人行产权。因华人行位于高楼林立的中环银行区,原来的华人行已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破旧矮小,与该地段的摩天大楼极不相称。1976年,汇丰开始拆卸旧华人行,决定清出地基,发展新的出租物业。

    由于此时正处于地产高潮时期,该物业又处于黄金地段,因此地产商们闻讯后莫不跃跃欲试,除了想在这一物业中分一杯羹,更想借此搭上与汇丰银行的关系。

    在地铁上盖竞投中一举中标、声誉大振的李嘉诚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原以为会经过一番激烈竞争才能取胜,没想到竞然十分顺利地如愿以偿。沈弼在接到李嘉诚的合作意向材料后,当即拍板确定长实为合作伙伴。

    除商场才干令沈弼赏识外,李嘉诚曾经卖给沈弼一个不小的面子,也是李嘉诚攀上汇丰的原因之一。

    可见有了以上两条,才有了汇丰与李嘉诚的合作。

    旧华人行的拆卸工作始于1976年2月10日,谁都想与业主汇丰银行合作兴建新华人行。

    华人行建于1924年,楼高九层。

    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大厦面积24万平方英尺,楼高22层。外墙用不锈钢和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构成。室内气温、湿度、灯光,以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内装修豪华典雅,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整个工程耗资2.5亿港元,写字楼与商业铺位全部租了出去。

    1978年4月25日,华豪公司举行隆重的华人行正式启用典礼,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礼,剪彩并发表讲话:

    “旧华人行拆卸后仅两年多一点时间便兴建新的华人行大厦。这样的建筑速度及效率不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称典范。

    “本人参与汇丰银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从事工商业而闻名于世,不管是海外公司还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诚实的商业信用而受人称赞。我可以这样说:新华人行大厦不愧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范。”

    长实与汇丰,都是本工程的开发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嘘”。他对港民和新华人行的赞誉,也就是对李嘉诚的赞誉。

    先于正式启用的3月23日长江集团总部迁入皇后大道中29号新华人行大厦。长江正式立足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地位更上一层楼。

    新华人行被人们视为长江的招牌大厦。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

    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应该说,李嘉诚能有后来的辉煌,汇丰银行功不可没。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领略到李嘉诚进行商场征战的一个要诀,那就是攀高结贵,努力借助他人特别是银行的力量。

    李嘉诚箴言:

    在有危机感的时候,我们更加要冷静、和谐。

    3.一箭双雕,既卖人情又赚钱

    三十六计中有“借刀杀人”之计,说的是要学会借力,但力怎样借,是值得人深思的,要“借力得利”并不是谁都能做的到的。

    李嘉诚在九龙仓收购战中,所采取的就是“借刀杀人”之计。

    那么,李嘉诚退出收购,引入角逐的“友”是谁呢,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刚。

    80年代中期,李嘉诚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当时,李嘉诚论实力和声誉,都还比不上包爵士。

    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纪录,世界十大船主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船运载重总计1347万吨;香港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云排名第7位,总载重452万吨;在世界传媒界名气最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竟屈居第8位;香港还有一位老船王赵从衍则榜上无名。

    其时,香港报刊还没有进行富豪榜编制工作,根据海外传媒,包爵士是香港第一富豪。他拥有50艘油轮,一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座大厦。

    在包爵士集团总部办公室,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香港商界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此时,李嘉诚还未单独会见过哪一国的元首和首脑。

    包玉刚起念登陆,并非一时冲动。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企图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示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

    “先知先觉”的包氏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是香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

    李嘉诚虽不明包玉刚吸纳九龙仓是做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九龙仓码头虽迁址,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现代化。执世界航运业牛耳的船王包玉刚,何尝不愿拥有与其航运相配套的港务业?

    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属。

    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

    于是,就演绎出在港九流传甚广的潇洒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华商俊杰,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晤面;一位是具有学者风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洋溢着海派作风的登陆船王包玉刚。

    五星级文华酒店是怡和集团的一项重要产业,文华以其高贵豪华、优质服务而数次被列为全球十佳酒店榜首。现在,两位华商俊杰,坐在怡和的酒店,决定怡和台柱——九龙仓的前途命运。

    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猜想有重要事情——他们那时的私交并不密切。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氏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它的码头货仓,更有利他发展海上航运;它的地盘物业,可供他在陆地大展拳脚。

    冷夏、晓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记叙道:

    “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绐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好事。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数的好事。”

    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以10~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30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桥”(主意)!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

    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嚷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华商两强低声密语中顺利达成。最终结果,他们都如愿以偿坐上英资洋行大班的宝座。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怡和与九龙仓现任大班纽璧坚,不得不吸收包玉刚及其女婿吴光正加人九龙仓董事局。

    包玉刚初战告捷,李嘉诚功不可没。

    这之后,李嘉诚又继续将手头剩余的九龙仓股转让给包氏,据多份报章估计,李嘉诚在一进一出间,获纯利5900多万港元。

    九龙仓董事局主席纽璧坚,视包氏翁婿这两位新任董事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之间多次发生磨擦。

    包玉刚不断到市面或通过幕后吸纳九龙仓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大大超过九龙仓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纽璧坚大为惊惶:包玉刚吞并九龙仓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刚赴巴黎参加会议之机,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置地采取换股之法,欲将其持股权增至49%。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龙仓股。

    条件十分诱人,股民喜笑颜开。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权,包氏是无论如何也购不满51%的绝对股权——置地只需再踏半步,便可击碎包氏的“吞并美梦”。

    包玉刚闻讯,急忙乘机返回香港反击。他只有两天时间,必须首先获得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每股105元的现金,吸收市面九龙仓股,目标也是49%。

    105元的现金,比被九龙仓股抬高了的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更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使控股权达到49%,取得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去;将置地控有的九龙仓股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置地套现获纯利7亿多港元。包氏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己超越绝对多数。

    包玉刚夺得九龙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决战双方,皆有胜有负。

    包氏的远见卓识,两年后便充分显示出来。包氏购得九龙仓,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船灾。香港另两个船王——董浩云与赵从衍,因行动迟缓,陷入濒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1985年,包玉刚又收购另一家英资洋行——马登家族的会德丰,又一次轰动全港。

    值得一提的是,包玉刚入主九龙仓的一年后,与其“死对头”置地成为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邀请李嘉诚的长实加盟,三家合资成立一家地产发展公司,项目是在九龙仓尖沙咀地盘,发展新港中心物业,一时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谈到:

    “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才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匹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很自然会认为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

    “但李氏答复这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订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从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

    在多个场合,李嘉诚说:“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引来替自己杀敌的“友”,岂有不真诚愉快地合作之理?要知道,李嘉诚成全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心愿,实则是让出一块肉骨头让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块肥肉。因为九龙仓属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凯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会以牙还牙,殊死一搏反收购。包氏收购九龙仓,代价沉重,实际上与怡和大班打了个平手。怡和在港树大根深,收购九龙仓,必有一番血战恶战。

    李嘉诚引包玉刚入局,既投合了包玉刚的需要,又抓到了一个替自己作战的勇士,而他本人则趁机卖掉九龙仓股票,净赚5900多万元。

    李嘉诚的商战兵法,真可谓匪夷所思!

    李嘉诚箴言:

    踏入新世纪,香港将充满机会,但机会不会坐着等你,若奢望机会可轻易到手的话,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4.不忙于介入而是等待最佳时机

    港灯即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于1890年注册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股东是各英资洋行。

    港灯又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二战之前,港灯坐大;二战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者居上,赚得盘满钵满,还筹划向广东供电。

    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涨,一盈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港灯这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据1981~1982年市场传言,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银弹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并以破香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

    最后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是放其一马。

    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行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李嘉诚信心百倍,静待其变。

    对于置地公司负债购买的疯狂行为,《港灯易手时移势转》一文指出: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场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怕置地不愁没钱赚,可惜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

    雪上加霜,欧美日本经济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层凄云寒雾地产市场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行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联合会陷入空前危机。1983年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潭,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纽璧坚黯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局宣布辞去这两家公司主席职务。

    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离开他服务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纽璧坚对在港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说:“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抛弃香港,华商在70年代起就愈来愈强大。这就像当年美国扶植日本,突然一天发现,原来抱在怀里的婴儿是只老虎。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而不睁眼看看对手是婴儿还是老虎。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老虎咬往,不管这只手是在颤抖,还是在挣扎,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的人,是不必再计较已经失掉的手,而是考虑如何保全另一只手。

    “我热爱香港,我永远热爱香港。”纽璧坚站在怡和广场大厦顶楼,面对维多利亚港,深有感触地喃喃说道。

    传媒对纽璧坚的话进行揣测,认为他对凯瑟克家族心怀不满。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的双翼,在纽璧坚主政时失去一翼。现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现在西门·凯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纽璧坚高明?

    纽璧坚无疑是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纽璧坚在离港之前,反复强调他“热爱香港”。有人估计,纽璧坚说的是实话,怡和系大举进军海外,是凯瑟克家族一贯的主张,作为薪金主政者的纽璧坚,只是秉其旨意执行罢了。怡和集团在港实力锐减,是海外投资不顺的结果。

    在以上过程中,李嘉诚只是密切关注整个事态的发展,没有做作任何实质性的行动,确实精明。

    首先,面对置地似乎是失去理智的收购,如果李嘉诚迎其锋与之碰硬,一来未必能胜,二来即使能胜,也会元气大伤,还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做的是舍本生意。李嘉诚说过:“收购不像买古董,不是非买不可。”足见李嘉诚十分冷静和理智。

    其次,李嘉诚认为置地不惜重金,四处出击,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者碰到外界一些因素影响,置地就可能不攻自乱。到那时,再从置地手中夺过港灯,易如反掌,或者正是置地求之不得,变成帮助置地的事。这种“隔岸观火”的做法,不失为坐收渔利的一个妙招。

    李嘉诚箴言:

    有人买就是市场,市民购买力就是市价。

    5.亏小赚大,避免杀敌三千自伤八百

    谁都知道楚汉争霸中的刘邦、项羽各自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刘邦斗志不斗力,项羽勇而少智,其结果是刘邦的天下,项羽失天下,可能项羽致死也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那就是有勇而无谋。

    李嘉诚是个儒商,他懂得“斗力”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即使勉强获取胜利,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有坚持“斗智不斗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李嘉诚是个智能型之人,在其平生经历的所有的商战中,始终坚持着“斗智不斗力”的原则,在与众华商合战置地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对李嘉诚的挑战,凯瑟克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与包伟士匆忙商议对策,开始布置反收购行动。

    在4月28日,怡策与其所控的文华东方发布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华东方股权,由略低于35%增至41%。

    对华商众豪来说,这简直是当头一棒。精明的李嘉诚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性——怡策与文华东方的股权变化,虽与置地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怡和抛出的反扑信号,其后,怡和将会随机抛出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

    5月1日初,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团的荣智健等华商,频频晤面,商讨对策。他们决定,为防止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必须趁其另一反收购举措尚未出笼,向怡和摊牌。

    这一切似乎早在凯瑟克的预料之中,他很沉得住气,结果使得素有耐心的李嘉诚不得不先出一招。

    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后,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荣智健等,赴怡和大厦与西门·凯瑟克、包伟士谈判。

    虽然是短兵相接,双方依然是彬彬有礼。李嘉诚开门见山,说明了收购置地的诚意,提出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权。凯瑟克也毫不客气地表明了否定意见:“不成,必须每股17港元,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出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只是市值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损失半点,如何就从17港元降到12港元呢?”

    李嘉诚平静地说:“凯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话,一定还记得,这17港元并不是双方敲定的成交价,我们都表示愿意继续谈判重新议价。你我都在商场呆过这么多年,我想你一定不会不明白‘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这一商场规则吧。现在置地的市价才8港元多一点,我们以高出市价近4成的价格收购,怎么能说收购价下跌了呢?”

    双方说话都绵里藏针,气氛中包含着浓烈的火药味。

    素有“沙胆彤”之称的郑裕彤,又以咄咄逼人的口气挑起新一轮较量:

    “既然谈不拢,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集团将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按证券交易惯例,收购方的出价高出市价两成以上,便可在市场生效,置地的公众股东会站在我们一边!”

    包伟士针锋相对,说:“我们将奉陪到底——只要你们不怕摊薄手中的股权的话。置地不是九龙仓,更不是港灯,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的置地!”

    包伟士无疑是抛出了杀手锏。

    关键时刻到了,是继续收购还是鸣金收兵,必须及时做出决策,而这种决策不仅直接关系到收购的成败,而且涉及巨大的资金代价。

    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华英双方最后达成妥协——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总计占置地发行总股价的8.2%,所涉资金共18.34亿港元。

    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权,由约25%增至33%,控股权己相当牢固。而且,协议中还增加了一个附带条款,即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之内,除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闹数年之久的置地收购战,就以这种结局而偃旗息鼓。原本看好这场收购大战的媒体大为失望。一些华文报刊称这是“一场不成功的收购”,有些英文报刊则称这次战役是“华商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这次为何不决一死战,刚一交兵就这样悄然收兵呢?其实,这是华商财团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做出的明智决策,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理由:

    包伟士所抛出的杀手锏,就是置地将步文华东方后尘,如法实施。此前,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新股予怡策,以增加怡策的股权。

    怡策收购文华东方新股后,所持股权必定会超过35%的全面收购触发点,怡策将按收购及合并条例向文华东方提出全面收购。由于收购价(4.15港元)低于该公司资产值(估计6港元),文华东方多数股东对收购计划反应冷淡,这正中怡策下怀。

    这种做法既不必动用大量资金,又可使所持文华东方股权超过收购触发点(现有股东可按其权益认购,也可放弃)。这样,怡策所持的股权由35%增至41%,收购方不可能通过全面收购使其控股数超过50%的绝对数——因为被收购方可反收购,能轻而易举再增购9%的股权,以达到过半数的绝对控股量。

    这就是说,如果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将会使华资财团陷于极其被动的局面。

    置地从华资财团手中以每股8.95港元的价格赎回8.2%股权,共耗18.34亿港元资金。这意味着置地总估价约为223亿港元,以8.5港元左右的市值计,总市值也近200亿港元。华资财团若想全面收购达到50%以上的绝对控股权,就须耗资100亿港元以上。

    事实上,怡和并不完全是在坐以待毙。在收购和反收购的价格战中,股价必会不断地提高,华资财团欲获全胜,所需的资金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华资财团在发起全面收购的短暂期限内,不一定能筹措到这么多现金。

    而且,怡策控股数近26%,比华资财团的控股数加起来还高得多,已优势在手;何况售出港灯和香港电话的股权后,已从最困难的谷底走出,业务渐入顺境。怡和系尽管大量出售了香港和海外的一些企业,但仍是香港最大的综合性集团,除银行外,其市值仅次于长实系。凯瑟克家族在海外还拥有不少非怡和资产,有人估计,其控有的资产不在李嘉诚之下。

    因此,即使华资财团能控得置地,也要经过一番血战,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这不是李嘉诚所希望的。

    李嘉诚是个商战高手,而并非一个民族斗士,虽然他的收购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他必须权衡商业利益,而不会不顾一切地决一死战。更何况,对方虽是垂暮的老狮子,但余威犹存,反击起来也非同小可,没有必要跟它硬拼。

    但是,华资财团既已退出收购,为什么还要签订带妥协性的7年不得染指怡和系股权的协议呢?应该说,怡和赎回8.2%股权的价码并不高,不足以成为换取“怡和7年太平”的条件,其原因何在,至今仍不得而知。

    不过,即使没有这一附加条款,华资财团也不大可能再动置地的脑筋。首先,经过这次交锋,怡和全系控股权己相当稳固,给外强留下的可乘之机己很少。另外,已经迁册百慕大的怡和系,从1995年起取消了其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其股票不在香港股市挂牌买卖,这样一来,就为外强收购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也许正是考虑到以上因素,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才决定彻底放弃收购,顺便卖一个人情给置地。

    李嘉诚确实是个商战高手,他凡事并不一定非要争胜不可,而是以商业利益为准绳,能赚就赚,不能赚就退出,毫不拖泥带水。

    事实上,华资财团在这场战役中,虽然收购不成功,但售股的税后利润,估计也在1亿港元左右,仍然有小赚。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恶意收购可能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更何况胜负难定。倘若经过一番拼杀后,华资财团不幸落败,则会遭受惨重的损失。这显然不符合李嘉诚的作风和性格。

    李嘉诚的做法启示我们,商场同战场一样,没有常胜将军,也不必非当常胜将军不可。在不利条件下坚持“斗志不斗力”的原则尤有必要。

    李嘉诚箴言:

    我喜欢友善交易,这是我的哲学,我曾告诫两子,不要占任何人便宜。

    6.扬长避短,全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竞技场上,高明的选手总是善于扬长避短,全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1979年,李嘉诚的长实集团拥有地盘物业面积急速增加到1000万平方英尺。而同期大地产商英资集团置地只有1300万平方英尺。

    从1972年长实上市,李嘉诚提出赶超置地的远大目标,仅仅7年时间,这个目标就实现了。可谓奇迹。

    但李嘉诚很清醒,置地是中区地产大王,地盘物业皆在尺土寸金的黄金地段。而长实在黄金地段的物业寥寥无几。

    因此,虽然面积超过了置地,但物值远逊于置地。

    李嘉诚当然会续继扩大拥有的面积,而且总有一天会在物值上也超过置地的。

    但是,李嘉诚的处事哲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并没有“一条道跑到黑”,而是另辟蹊径,推出大型屋村计划。

    大型屋村的优点,是综合能力强,集居住、购物、餐饮、消遣、医疗、保健、教育、交通为一体,便于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屋村之外,还有相配套的工业大厦及社区服务物业。

    李嘉诚以开发大型屋村而蜚声港九。80年代,李嘉诚先后完成或进行开发的大型屋村有:黄埔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李嘉诚由此蠃得“屋村大王”的称号。李嘉诚由此成为独树一帜的地产大王。在香港,屋村与李嘉诚之间划上了一个等号。

    原来,1978年,港府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采取半官方的房委会与私营房地产商建房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楼宇与商业住宅楼宇两种,前者为公建,后者为私建;公房廉价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对象以中高消费家庭为主。

    李嘉诚的大型屋村计划,就是为这类大众消费家庭推出的。

    在港岛北岸的中区、东区、西区,每年都有高层住宅楼宇拔地而起,那是祖传地盘物业的业主和地产商收购旧楼拆卸重建的,地盘七零八落,很难形成屋村的规模。

    屋村只有到港岛南岸、东西两角、九龙新界去发展,形成10多个卫星市镇。

    兴建大型屋村不难,难就难在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李嘉诚有足够的耐心,他不会坐等机会,他在筹划未来的兴业大计之时,仍保持长实的良好发展势头。

    1981年元月,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收购和黄的动机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资源。先前,和黄洋行大班祈德尊,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兴建黄埔新村。祈德尊不谙地产之道,竟未能在这块风水宝地栽活摇钱树。祈德尊下台韦理主政,仍未如愿把财政黑洞填满,售房不拣时机,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东。

    幸得这幅大型地皮未做满,给李嘉诚以施展的舞台。李嘉诚酝酿大型屋村已有数年,他仍耐心等待1984年,中国政府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开始转旺。

    年底,和黄宣布投资40亿港元,在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盘,兴建包括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黄埔花园屋村。

    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34个住宅单位,附有2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整个计划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被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屋村工程。超过政府建的大型屋村,在世界亦属罕见。据诂计,整个项目可获利60亿港元。

    丽港城、海怡半岛两大屋村的意愿,萌动于1978年李嘉诚着手收购和黄之时。之后,经历了长达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筹划,方于1988年推出计划。

    1985年,李嘉诚透过和黄,收购了置地所控的港灯。计划利用港灯位于港岛南岸的鸭猁洲发电厂现址发展地产,与电厂相连的有规壳石油公司油库,另有一座油库在新界观塘茶果岭。李嘉诚经过复杂的迁址换地计划,茶果岭、鸭猁洲两座大型屋村地皮由长江系全资拥有。

    两大屋村预算耗资110亿港元,又一次轰动港九。《情报》称:“惟超人才有如此大手笔。”

    茶果岭屋村定名为丽港城,占地8.7公顷,为高级住宅区,有专为住户设立的私人俱乐部。屋村单位面积64—920平方英尺,共8072个单位。总楼面积达620万平方英尺,附设16.1万平方英尺商厦。总投资45亿港元。

    鸭猁洲屋村定名为海怡半岛,占地15公顷,兴建38幢2840屋住宅楼宇,单位面积600—1100平方英尺,共10450个单位,总楼面787万平方英尺——超过黄埔花园。附设31.2万平方英尺商厦、网球场、俱乐部、游泳池等。总投资65亿港元。

    长实估计,以1988年同类楼宇的时价每平方英尺l000元计,两大屋村可获纯利50亿港元1990年5月丽港城首期发售,每平方英尺售价17⒁港元,用户及炒家争相抢购,异常激烈。到1993年,每平方英尺售价,丽港城已达4300港元,海怡半岛为3300—3500港元之间,均大大超出预计售价。若加上建筑成本及售房成本上涨等因素,两大屋村全部竣工盈利,远远突破百亿。

    人们在称道“超人”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之时,无不惊叹他契而不舍的忍耐心。

    1988年4月,长实与中资中信(集团)公司联手合作,投得蓝田地铁上盖发展权。1989年12月底,长实出台在地铁上盖兴建汇景花园的计划。蓝田位地新界,南靠维多利亚港东入口处,是一处偏僻地。由于第三期地铁的兴建,沿线地价飚升,汇景花园成了港人置业住家的好去处。耐心等待,捕捉机遇,有智有谋,从长计议。李嘉诚不断地通过官地拍卖与私地收购,为地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

    1986年1月的长江实业公司市值77.69亿港元,还远远低于置地公司。到1990年6月底,长实市值升到281.28亿元,居香港上市地产公司榜首;第二位是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市值为242.07亿港元;而一直在本港地产业坐大的置地公司以21.31亿港元,屈居第三位;另外,长江全系早在1986年中,已超过怡和全系的市值。

    置地的优势,是每单位面积的地皮楼宇价值昂贵。李嘉诚扬长避短,出奇制胜,把发展重心放在土资源较丰、地价较廉的地区,大规模兴建大型屋村,最终以量取胜。

    李嘉诚箴言:

    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成功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良好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第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能够做到。当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后,成功、利润便会随之而来。

    7.举手投足皆广告

    经商,尤其是要扩大自己公司的规模,必须要考虑广告效应。在这方面,美国著名企业专家卡鲁说:“广告是看不见的金子。”谈到李嘉诚的推销术,不能不谈到他做广告的能力。

    数年前,第二代移动电话面市之初。在官地拍卖会上的李嘉诚突然离席到场外,掏出个大哥大打电话。

    当时许多记者追上去,抢拍下这个镜头,次日照片就出现在香港的大小报刊上。许多家报刊还配上了如下妙文:

    超人推销有绝招,为和黄的摩托罗拉做广告,并且是不花钱的广告。

    这么多的记者拍照,这么多的报刊刊登,到哪去找超人要广告费?人们纷纷称李嘉诚广告手段之高妙。

    总算有负责的报章,当然也得倚仗记者的拍摄角度好,最后澄清的事实是:依放大的照片,此大哥大非摩托罗拉,恰恰是和黄的竞争对手代理的牌号。此大哥大哪里来的?也许是向旁边人借的,反正超人为下属公司做广告,子虚乌有。

    但是,没有空穴来风,没有无风的波浪,这一次关于李嘉诚为自己产品做广告的说法虽然子虚乌有,但是李嘉诚善于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这一点,却不容否认。

    李嘉诚是一个广告大师,一个随心所欲、能在举手投足中完成一个广告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广告大师。

    兹举几例如下:

    李嘉诚拥有好几款轿车,名车、大众车皆有。

    李嘉诚有一部劳斯莱斯,买下已近30年。李嘉诚说,他自己决不会用,只有陪客才劳驾它代步。李嘉诚的意思是,坐太名贵豪华的车,恐会使自己贪念奢侈,忘记勤俭。但是现在,李嘉诚多数是坐日产总统型房车。

    李嘉诚开始拥有时,这种房车名气并不大——香港人仍偏执地青睐欧美名车,而认为日本只配生产皇冠、丰田、本田等价廉省油的大众车。

    李嘉诚具有名人广告效应,他拥有日产总统型房车,令此车身价大增,香港富豪纷纷选购此车,作为欧美名车的调剂。该车的配额,原少人问津,现在趋之若骛。

    当记者惊奇地发现,原来日产总统型房车为李嘉诚参股的中泰合诚汽车公司代理经销时,不禁瞠目——推销术如此,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敬若神明。

    李嘉诚的偏宠,救活了一种车的销路。

    李嘉诚未为总统型房车做一句话的宣传,但他的选择比任何广告更具威力。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李嘉诚对隐形广告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

    长江集团的盈利大头一直来自楼市。

    由于楼利滚滚,楼市的竞争异常激烈,楼市广告争奇斗妍。传统的屋村现场广告,均是大幅宣传画和霓虹灯等。李嘉诚别出心裁,在天水围的嘉湖山庄放激光广告。两个大型激光发射器,安装在楼顶,入夜便发射出多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激光,甚为壮观。

    1996年春节,长实集团发展的嘉湖山庄举行丰富多彩的贺岁活动。

    除了舞龙舞狮这些传统项目,别出心裁花样翻新的是一副挂在大厦外墙的对联,十分瞩目。

    该对联宽25英尺、长175英尺,约18层楼高,颜色以红、金为主,象征鸿运当头、财源滚滚。

    对联上面写着“嘉湖千家贺新岁,山庄万户庆春风”14个大字,气势磅礴地俯瞰整个天水围区,令整个地区平添不少新春气息,为区内及于春节期间前往天水围区的市民带来好运。这副对联因其奇大而成为春节期间人人争谈的话题。

    此外,大年初七,香港公益金与长实举行全港首次新界西北区公益金百万行。李嘉诚、李泽钜、洪小莲、李业广等出席。

    年初七是“人日”,李嘉诚特地向采访百万行活动的记者大派红包,每封200港币,出手阔绰。

    香港《信报》报道此事说:

    “李超人每年只象征式收长实董事袍金5000元,但昨天收到‘超人’利是(红包)的记者保守估计也有四五十人,‘超人’支出肯定不止5000元,然则今年‘超人’的董事袍金已一次耗尽!”

    春节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此时最容易沟通感情。李嘉诚深谙人们心理,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利用贺岁活动拉近人们的距离,推介嘉湖山庄。

    平时给记者派利是有贿赂之嫌,过年派利是天经地义自然大方。取悦记者,实际上也是在通过记者制作广告。

    过一个春节,喜庆之中,李嘉诚还赋予了并不显得刻意却实实在在的商业意识,不愧是商界超人。

    有人说李嘉诚举手投足皆广告,这未免说得过分了,但要说他善于取得随心所欲的广告效应,应当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说明,李嘉诚的广告意识已经深入到了他的日常言行之中,也表明了一般人与李嘉诚的差距之所在。

    李嘉诚箴言:

    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给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8.用“愚蠢之举”达到积极的目的

    1972年,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派兴旺。李嘉诚看准时机,于7月31日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0月,向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

    长实骑牛上市,倍受投资者青睐。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1倍多,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其实,长实作为新上市的公司,并不是其本身有多么高的信誉。事实上,其他上市股票比长实股升值更惊人。只是李嘉诚运筹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将长实上市,而取得了喜人的开端。

    股票升值1倍多,意味着长实公司市值增幅1倍多。

    在选择上市时机上,李嘉诚又显示了其超人的眼光。

    李嘉诚乘胜前进,又积极争取海外的第二上市地位。1973年初,长实在伦敦股市挂牌上市。

    1974年6月,长实更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挂牌买卖之先河,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促成下,经加拿大政府批准,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发售长实股票。

    李嘉诚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

    将公司上市,是壮大自身实力的一条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立志赶超置地的李嘉诚,及时跻身股市。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嘉诚在股市比他办实业更具天赋。

    李嘉诚找到了发挥专长的最佳舞台。

    长实上市不久,香港掀起一股“要股票,不要钞票”的炒股热!致使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数飚升到1774.96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5.3倍。李嘉诚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动,他深知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他坚持稳健发展的原则,显出了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

    果然,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跌破1970年以来的新低点——150.11点。

    除极少数极快捷抽身脱市者,绝大部分投资者均铩羽而归,有的还倾家荡产。香港股市一片愁云惨雾,哀声恸地。

    结果,李嘉诚成为这次大股灾的“幸运儿”。长实的实际资产没有受损,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

    李嘉诚的稳健作风又一次保证了长实平稳前航。李嘉诚在这个故事里给我们的启迪是,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确定自己开拓发展的原则方略,坚持独行,而不应只顾眼前利益,为暴利所动,炒一把再说而偏离航道。三心二意,也许会赚一两次,但长此以往,没有自己的原则,终不是成大器之所为。

    诚然,也有极个别精明的股坛高手以炒股牟取了暴利,又能审时度势,在股灾降临之前抽身撤退者,所赚远在李嘉诚之上。

    但是,假如我们选择风险极大的投机,就应该冷静地分析自身是否具备那般高超的本事。同时,还应有充分的失败的心理准备。在准备暴赚大利之前,首先要想到血本无归。

    不要忘记,今天的李嘉诚是香港首富、全球华人首富。

    我们不能说李嘉诚经商法是唯一可行的,但以李嘉诚的成就,足可令我们深思和借鉴。

    1973年的大股灾,造成了地产低潮。

    李嘉诚深谙香港经济的兴衰规律。他认定,低潮过后,又是新一轮高潮。因此,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

    拓展需要资金。于是,李嘉诚就想到发行新股集资。

    1974年,长实发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股权。实际上,是换取其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两幢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年达800—900万港元。

    由于地产低潮,都市地产发生财政危机。李嘉诚捡了便宜,又客观上帮助了都市地产,做了好人。真可谓一箭双雕。

    这样,李嘉诚积聚了充裕的现金,使他得以在地产低潮地价偏低时,大量购入地盘。

    另外,此一时彼一时。随着形势的转变,李嘉诚一反过去只租不售的做法,重点转移到发展物业。这样,大大加速了资金回笼周转。回笼的资金又可及时吸买地盘,兴建楼宇。

    1976年,香港地产市道转旺。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在整个地产界沉睡的时候,李嘉诚一刻也没有懈怠,他那个小小的地产公司已经壮大成一个地产王国。

    1972年,长实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5万平方英尺。

    经过低潮期大量的购地建楼,到复苏的1976年,长实的物业和地盘面积迅速增至635万平方英尺。

    1976年,李嘉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长实又再发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1.1亿港元,继续大举扩充物业和地盘面积。

    1977年,长实的物业和地盘面积一下子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

    当时,香港除港府之外的首席地主———置地拥有物业和地盘近1300万平方英尺。

    就是说,李嘉诚在长实上市的短短5年时间,在地盘物业面积这一点上,已经直逼置地。

    曾几何时,被视为痴人说梦天方夜谭的“赶超置地”的目标,由遥不可及变成近在咫尺,伸手可触。

    李嘉诚在地产业界的眼光和气魄及其惊人的业绩,开始显示出他超人的风范。

    李嘉诚在这个故事里的精明之处,在于他首先在地产低潮中看到了地产的新高潮一定会到来,因此,他充分利用低潮的有利因素,人弃我取,大力拓展。

    其次,利用股市进行集资。同时,因应形势变化,果断改变只租不售的做法,重点发展物业,加速了资金回笼。然后又将这些资金投入到购地建楼中。

    李嘉诚箴言:

    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