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所求之事的艺术与分寸
找领导办事要掌握好分寸,不要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找领导,如果那样,领导会觉得你这个人太不值钱,甚至会认为你缺乏办事能力。比如,你家里需要买一个冰箱,如果找领导去说一下,可能会便宜几百元钱,但这类小事千万不要去找你的领导办,因为这类事显不出领导的办事能力,又贬低了自己,得不偿失。
大事与小事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要随你的单位性质和领导的层次而定,凡事要有一个“度”,掌握好这个度,你才能在社会上“走得通”、“吃得开”、“行得远”。
那么,哪些事情应该利用领导关系来办呢?
与“公”有关的私事
置身于职场,免不了要面对许多利益诱惑,如晋升、加薪、调岗、培训等。这些利益对事业来说是“公”,对你个人来说则是私事。
常言道:老实人吃哑巴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同等条件下,两个同事工作都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比较勤恳认真,但在分房时,一个“有苦难言”,对领导只提了一次要求,虽然自己结婚好几年,三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平房里;但另一位却三天两头地找领导诉苦,有空就拨拨领导脑子里面分房的这根弦,结果被优先考虑。而他的那位老实巴交的同事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难道他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吗?
有些人认为向领导要求利益,就是难为领导,给领导找麻烦,影响两者的关系,也有人一心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不讲价钱,只要被领导重用,什么都不敢提,结果往往工作做得比别人多,所得却比别人少。
虽说干好本职工作是自己分内的事,但付出了劳动,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绩越大,应该得到的也就越多,这是很正常的。
只要你能为领导干出成绩,那么向领导要求你应该得到的利益想必他也会满心欢喜。如果你无所作为,无论在利益面前表现得多么“老实”,领导也不会对你有所亲睐。事实上,从领导艺术上讲,善于驾驭下属的领导也善于把手中的利益作为笼络人心、激励下属的一种手段。可见,下属找领导办事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而且还可以加深与领导之间的亲密关系。
与“公”无关的私事
找领导办事一定要看事情是不是直接涉及自身利益,如果是,则领导无论是从对你个人还是关心单位职工利益的角度,都认为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事领导愿办,也觉得名正言顺。
比如,你爱人调动工作,你通过别的关系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办成。如果你找单位领导办,领导觉得你重视了他的地位,使他有了救世主的感觉,又可以作为为单位职工解决困难而积累其领导的资本。有时,这样的事你不找领导帮忙,有些热心领导反而会觉得你看不起他,认为你在单位里并不倚重他。
但你一定要知道,这类事必须关系到你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或直系亲属的切身利益,如果过于大包大揽,七大姑八大姨的事你都揽过来去找领导办,领导不但不会答应,而且还会认为你太多事,心中没有原则与尺度,影响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
二、求领导办事的艺术与分寸
领导是我们的上级,因其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一定的权势,决定了他跟下属之间的距离,更决定了其与下属之间办事的心理、语言、行为等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只有抓住领导的这些特性,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把握好求他办事的艺术与分寸,使其愿意办、主动办,才能达到我们满意的效果。
透露困难,让领导同情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轻易去找上级办事的,上级盛气凌人的“架子”和目无下级的“脸子”在一般下属那里是不会被愉快接受的。
一般而言,下属不到万般无奈和迫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随便提出一件事让上级烦心的。但若要真到了这种窘境,去求领导,在原则允许的情况下领导都会帮忙解决的。因为“人皆有不忍仁之心”——世界上每个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怜恤受难者的仁慈感情。找上级办事能否获得应允,有时恰恰是这种同情心起了作用。
按照一般社会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事情是下属们经常要找上级出面办理和帮助解决的诱因:
其一,与工作有关的利益是员工们经常找上级办事的基本诱因之一。这些利益包括调岗、晋升、涨工资、分房子、调停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平息一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言论或舆论等。这一类事能否办到,关键在于你在上级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位置高了,他会把利益的平衡点放在你身上;位置若是低了,则必须借助外在的或间接的力量起作用方能把事办成,否则便只能充当各种利益的旁观者了。
其二,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利益是员工们找上级办事的又一大诱因。
包括借贷、买卖、调节各类纠纷、参与婚丧嫁娶等各类红白喜事的协调,对各类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法律公断以及某些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等托办的事宜等等。办这类事,上级一般未必直接出面和直接行使权力,他们的间接活动有时却是非常有效的。
其三,与家庭关系有关的利益也是下属找上级办事的一个诱因。
包括夫妻关系、儿女关系、亲戚关系。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利益有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了伤害,而自己又无力自我成全,于是责无旁贷,只好间接地承揽过来找某位上级说情,恳望他能出面干预或施加影响。
如为子女找工作,帮助妻子调动工作,帮助某位亲属安置工作等等。
正是因为有以上这些利益关系,你才有可能经常要找上级办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几乎都可以涵盖在“困难”二字之下,如经济困难、思想困难、情感困难、地位困难等等,找上级办事,说穿了无非是托他们帮助解决这些“困难”。既然是困难,就必然有一些不堪负重的苦衷,要想把事情办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些苦衷通情达理、不卑不亢和牵肠动肚地倾诉出来,切入肌肤地诱使上级产生同情心,从而帮助你把恳求办的事情办好。
要引起上级同情,必须了解上级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历,对上级曾经有过类似的切身感受过的事情,容易得到同情,从而得到支持和应允。
要引起上级同情,必须在人之常情上下功夫,必须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说得在情在理,令人痛惜惋惜。所以,越是哪一点给自己带来遗憾的地方和痛苦的地方,则越是大加渲染,这样,上级才愿意以拯救苦难的姿态伸出手来帮助你办事,让你终生对他感恩戴德。因为大凡能激发人的公正之心、慈悲之心和仁爱之心的事情,都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帮助,都能使人在帮助之后产生一种伟大的济世之感。
要引起上级同情,还必须理解上级的好恶,了解他平时爱好什么,赞扬什么,又愤慨什么,了解他的情感倾向和对事物善恶清浊的评判标准。上级的同情心有时是诱出来的,有时是激出来的。如果上级对某个朋友有成见,认为他水平很差,他不得志和受排挤,是不足为怪的。
那么,你要帮朋友解决常年在基层受压抑之苦,并想借此引起上级的同情,可能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了。只有没有成见的时候,同情心才更容易被引发出来。
同情心可以促进领导对你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帮你办事的决心,因为领导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就需要努力激发领导的责任感,要使领导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办好此事。
所以,利用上级善良的同情心办事,如果运用方法恰当,即使上司铁石心肠,也能收到“以情感人”的奇效,它甚至比“以理服人”更能打动上级的心灵,更能促使上级伸出仁爱之手。
择机送礼,以利益驱动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送礼历来也是很有奥妙,很有讲究,很有窍门的,可算是一门大有实际用途的学问。不好好学会这门学问,不懂得礼尚往来的人,多半是办不成事、办不好事或者说是办不了大事的人。
古人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意思是说穿了别人送的衣服,怀里就会装着别人的心事或隐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收下了别人送过来的礼物,就要为别人办事。这同民间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和“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意思大体相同。送礼,在中国虽古已有之,却于今为烈。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自古以来送礼都是和办事密不可分的,送小礼者办小事,送大礼者办大事,这似乎也成了一般规律。
所以,要想找人办事,就要首先学会给人送礼。而送礼是需要自己往外掏钱的,要说情愿可能未必是真,但为了把事情办成办好,又常常不得已而为之。既然“为”了,就要“为”好,就要把礼送到位,把事办成功。
以下要谈的就是送礼必须把握的分寸和注意的问题。
(1)要解决好给谁送的问题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不算是个问题,而事实上却没有那么简单。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因为选错了送礼对象而导致没办成事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把礼物送出去了,事情却没有办成——因为收礼的一方并非是对事情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便送了礼,也是徒劳无益的。
送礼要送给关键人物,不能送张三一点又送给李四一点,王五也收到一点,结果礼物被分割零散了,分量显得很轻,有时可能起不到利益驱动的作用。这还不算,送的对象多了,难免人多嘴杂,心机泄漏,对事情有百害而无一益。
所以,在送礼之前,一定要权衡好各位“要人”的利弊,查问好谁对这件事有裁决权,起主导作用,谁是办事的关键人物就把礼物送给谁。
礼物送到了点子上,要办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礼物送给了次要人物,可能就收不到相应的成效。
(2)要解决好何时送和何处送的问题
送礼要讲究时间,讲究地点,讲究场合,这样,对方才更方便接受。
很多人送礼喜欢在晚上送到对方家里,其实这未必是最佳选择。因为晚上时间,对方可能不在家中,送去了礼物却未见到“真人”,未免有些遗憾。或者对方在家,却另有外人夜间串门,带着礼物进去未免有些尴尬,所以,最好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早上对方未动身上班之前,或者在星期天的早上对方刚刚起床不久为佳。因为这种时候带礼物进屋,既无外人打扰,又能把要找的人堵在家中,便于见面,便于说话。另外,有些礼物也可以在办公室送过去,如一些文化商品。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场合可以送礼,比如在酒店请客时也可以当场送些烟酒让对方带回去。
所以,送礼场合是可以随机应变的。
(3)要解决好送多少的问题
给人送礼应该送多少主要应根据三个方面来划定:一是根据所要办的事情的分量轻重和利益大小来确定给对方送多少礼合适。事情较大,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密切,就应该多送一些;如果事情不关大体,就可以少送一些。二是根据对方费劲和费周折以及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小来确定礼物轻重。如果事情难办,或者对方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那么要送的礼物就应该偏重一些,否则便可以少一些。三是根据当时社会送礼的惯例确定礼物价值的水平。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送上十几元钱买来的烟酒就算很贵重的礼物了,而如今办事恐怕远非这个水平可比了。一般而言,礼物这东西送多送少,一方面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有些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不可分。所以,礼物的轻重、多少恰到好处,既要达到办事的目的,又要有所节省,不致得不偿失。
(4)要解决好送什么的问题
确定了给谁送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送什么好。这里的所谓“好”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而是以对方的喜好为标准。所以,送礼之前要根据对象的偏好,分析其到底喜欢什么礼物。比方说,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爱好吸烟,还有的人很高雅,他们对古董、字画、典籍感兴趣,还有的人干脆就只是喜欢钱,这就是“人心方圆,各有千秋”。对方爱好什么,就给他送什么。要知道,只有给对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欢的礼物,他才会动心和动情的。对方只要动了心和动了情,就会拿出精力为你办事。
(5)要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
送礼总得在说法上有个由头才好送上去,比如对方患病、生日或子女升学等特别时日,则是送礼的最好时机,因这时“出师有名”,名正言顺,不用另外在说法上寻找送礼的由头。所以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接礼的人除了感谢之外,也不会有太大的顾忌。但有些时候,人们送礼纯粹为了办事,大有点“现买现卖”、“现把现搂”的味道。这种时候把礼物送过去怎么说好呢?总不能说:“今天想求你办事,所以才给你送些礼物让你受用。”这样一来,对方也不便接纳你送的礼物。怎么办?这就需要找一种让对方心安理得接受礼物的说法。一般而言,为了办事给上级送礼,上级总是要推辞一下或拒绝一下,如何把上级拒绝纳礼的话礼貌得体地挡回去,也不失为一种艺术。下面是一位记者就这一问题在送礼者那里采访到的所谓“经验之谈”。
说法一:把送礼的话头推到不在身边的老婆身上。
比方说:“是啊,我也说,找您办事用不着拿东西。而我老婆却说啥也不干,非让我拿着不可。既然拿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老婆准得埋怨我不会办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说法二: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说:“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你没关系。别说是来找你办事,就是没这事,随便来串门儿还不一样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吗?”
说法三: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老人身上。
比方说:“你不用客气,这东西是给老爷子买的——老爷子身体最近还行吧?你方便时把东西给老爷子拎过去得了,我就不再过去专门看他了。”
说法四:把送礼的话头推到托办事的朋友身上。
比方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你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她)客气。”
说法五: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可能存在的损失上。
比方说:“您给办事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能让您搭钱破费?这钱您先拿着,必要时替我打点打点——不够用时我再拿。”
说法六:把送给对方的钱说成是暂存在对方手里的。
比方说:“我知道,咱们之间办事用不着钱,但万一出点啥岔头需要打点,现找我拿钱就不赶趟了——所以,这钱先放你这儿,用上了就用,用不上到时候再给我不是一样吗?”
以上这六种说法,都颇有人情味,对方听了,都觉得好受,“有道理”把礼物收下,而没有明显拒绝的理由,所以,这六种说法堪称“经验之谈”。
巧攀关系,用感情激发
依靠关系办事已经在中国上下形成了共识。关系是一种感情的凝聚和利益的融通。有了关系也就有了路子,有了利益,有了各种随时可以兑现的希望。所以,不但寻常百姓重关系,达官显贵也重关系;不但下级重关系,上级也同样重关系。一旦哪一个环节的关系结了扣子,出了问题,便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切身利益甚至仕途前程。
与某些显赫的人物或关键人物关系亲密的人,大多是神通广大的人。他们不仅能把与自己或朋友利益有关的,合理合法的事情办得契意合心,有时甚至还可能越过一些规定和道德的界限,办成一些超格越线的事。所以社会上有的人说,有了铁关系,正话可能被反说,反话可能被正解,黑白可能被颠倒,是非可能被混淆。尽管这样做老大不合理,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却非常合乎一个“情”字,因为合乎了“情”也就合乎了“关系”,有了关系,世上绝大多数的事情就差不多都可以办到了。所以,聪明的人从不迷信纯粹的“真”和纯粹的“好”,这世间万物也从来不单单是“是”与“非”和“对”与“错”这么简单与纯粹的。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是对的,并不一定会得到保全和爱护,我们认为是错的,也不一定会被人排斥和否定。复杂的社会生活有时会使这两种情况互为反面,坏事被办成了,好事反而被拒绝了。那么,怎样来理解这种观念呢?答案很简单:关系使然。
所以,要想事事顺心,关系必不可少。特别是下级找上级办事,必要时更要攀附一下关系才好。与上级攀附关系,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很多。
(1)攀附关系要了解上级
任何一位上级都有自己的人情关系网。这个“网”的形成与他的身世和人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要想与他攀附关系,必须先暗地里多留心和注意他的身世和社会关系网,包括他的同乡关系、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掌握了这些关系之后,鉴于直接与某上级建立关系多有不便,则可曲线救国、另辟蹊径,设法同一两位与这位上级关系甚笃的人建立关系,这样,在必要时,便可以借助这些关系的力量拿住上级的面子,使上级碍于面子不好拒绝,不便拒绝,不能拒绝。
(2)攀附关系要委婉自然
攀附关系不是生拉硬套,本来没有亲戚关系,偏偏七拐八绕,硬说有亲戚关系;或者本来与上级的某位朋友无甚关联,偏偏鼓吹自己与人家情深义重,如此这般,很容易引起上级的厌恶和鄙视,人家也不会认这个账。所以,与上级拉关系,要学会循循善诱,顺理成章,委婉自然,让上级感受到虽是不经意地提起,却一语中的,牵动着上级的旧情,甚至让上级陷于对旧情旧事的怀念中。如果能把与上级的关系攀附到这份儿上,那么还何愁上级对你托办的事情袖手旁观呢?
(3)攀附关系要讲究场合
在众目睽睽之下是不便与上级攀附关系的。因为绝大多数上级是不情愿公开自己的身世和社会关系的。如果不注意,上级本人会顾忌你多事和多情,而旁观者更认为你是在有意巴结上级。所以,在公开场合攀附关系不但对上级有碍,也对自己有失。与上级拉关系最好是在背后与上级扯家常、唠闲嗑的时候,或者在酒桌上小酌、在茶余饭后散步的时候,或者在上级情绪好而且还具有拉关系由头的时候,在类似这样的时间和场合里与上级套关系最容易切中上级的心意,最容易令上级买账。
(4)攀附关系要讲究手段
作为上级居高临下,下边常有溜须拍马、曲意逢迎的人时刻寻找巴结上级的机会,因而与上级攀附关系也存在着一种畸形的竞争。那么,怎样在这种不可告人的竞争中取胜呢?有经验的人告诉我们,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巧妙手段,因为任何一位上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这些矛盾有的是对他有利的,有的是对他有害的;有的是他自己一目了然的,有的是他无从觉察的。那么,你为了攀附于他,就应该认真关注这些矛盾的风吹草动,一旦有什么特殊情况或特殊机遇,便可通过协调或委婉干预等手段随即成为上级的心腹之人,既然成其心腹了,还何愁有事不帮助办呢?
所以,只要在攀附关系上下了功夫,就一定能在上级那里收获一些感情,凭借这种攀附出来的感情把自己的事情办成,也确乎不失为一种追求成功的方法。
疏通关节,用亲情触动
找上级办事不是轻松的事情,应该根据上级领导的脾气秉性、所办事情的复杂性、自己与上级领导的熟悉程度和感情深浅而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很多时候,直接找上门去显然有些唐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只有间接托人办才更合适。当然,这间接的人物应该是能影响领导的、举足轻重的边缘人物。
因此,要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稳操胜券,除了着眼于主管、领导一类正式组织身份的负责人外,还应该争取足以影响主管领导的非正式的“权威人物”的同情、支持和帮助。通过当事人或上级主管人的亲友故旧,来说服当事人,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有时候,即使是上级主管和具体办事人员同意解决的问题,也会由于下属某一环节作梗而搁置下来。负责这一环节的人不论职位大小,也就变成了解决问题所必须疏通的“关键人物”。
这时候你切不可因他无权无职,就以为可以随便应付,否则你的好事就可能坏在他的手中。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地对待你身边老态龙钟的老太太,玩弹珠打水枪的“小皇帝”,或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这些人不显山,不露水,但他们都有可能是你走向求人成功的垫脚石,托人办事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抓住每一个可能发挥作用的人物。
俗话说,托人办事,不能“一棵树上吊死”。盯住主要目标,全力以赴,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目标周围的那些“边缘人物”,也要适当花费心思,有时这些“边缘人物”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们就像一条条地道,没准儿可以顺利地把你送到成功的彼岸。
(1)托对方的爱人
社会是十分复杂的。你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可能未能与某上级建立起较密切的关系,可是因为特殊的机缘,你却同他(她)的爱人较熟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事情办成,你可以选择他(她)的爱人作为突破口,或许因曲径通幽,反而别有洞天,办事效果可能更好。
(2)托对方的长辈或晚辈
大多数上级都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之人。对父母的尊重和对子女的疼爱是人之常情,上级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有鉴于此,他们可能很重视父母和子女们说的事,有时即便是一件不甚好办的事,他们也不会推托或拒绝。所以,如果与某位上级关系较远或因某种原因见不到他(她),就不妨试着去找他(她)的父母或子女,设法让他们从中串通帮忙,亲情的作用有时也是不可估量的。
(3)托对方的朋友
人人都有朋友,而朋友又有疏密厚薄之别。上级的朋友当然也是如此。要想办成事,必须找与上级过从甚密、情深意笃的朋友出面,方能收到奇效。“朋友”二字含着友谊、情面、名声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设法托到上级的朋友出面,上级肯定会有所重视的,也很可能会为你尽力的。
(4)找对方的领导
你要托的人既然行走在仕途上,吃衙门口的饭,自然会十分重视自己与上级的关系。如果他对于你的事情一再推脱或是不予办理,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方对你无成见,无矛盾,只是因为有所顾忌或对于出格的事情不好办、不便办;一是对方与你有成见有矛盾,为了难为你或特意给你穿小鞋,虽然事情可以办到但就是偏偏拖着不办。在这种情况下,找他的上级也许是一种行得通的途径。如果是前一种原因,事情可办可不办或有所出格不该办,那么,他的上级领导出面说说情,他多半会给面子的。若是后一种原因,让他的上级说说情恐怕未必能收到成效,有时难免让他的上级出面进行工作干预,以一种强硬的态度让他把事情给摆平。用这种方法,事情虽然办成了,却把上级得罪了。所以,在找对方的上级出面干预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因为虱子烧棉袄”,得不偿失。
所以说,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了上级领导那里难办的事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采用如上方法。如此就有可能变难为易,柳暗花明,最终使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
做好心腹,用真诚取信
在工作单位里,领导的好恶有时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得不到领导的器重,就等于失去了许多机会,很多本来可以办成的事情也会变得十分艰难。因此,如何得到领导器重就成了需要精心研究的课题。
(1)成为领导的“自己人”
自古而今,一个组织的领导人都会有意提拔一些员工成为他的“自己人”,这是工作需要也是个人需要。比如一些单位的司机就都是领导的“自己人”。如果不是自己人,一些在车上的谈话,办的一些私事被传出去,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成为了领导眼中的“自己人”,在工作上乃至生活上自然就更容易求得一些的方便与“恩泽”。如何做一个领导眼中的“自己人”呢?
第一要忠于上司,经常向上司请教。这才能表现自己的“孺子可教”,而不能在上司面前吹牛皮,与上司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第二要在关键时刻为上司挺身而出,把功劳让给上司,而不可张扬你对上司的善事。
第三在与上司交谈时,不可锋芒毕露,不要在背后议论上司的长短。
第四要经常用行动或语言来表示你对领导的信赖与敬重。领导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千万不要持幸灾乐祸或冷眼旁观的态度,这会令他极为寒心。能担责任就担责任,不能担责任可帮他分析原因,为其开脱。
此外,还要帮他总结教训,多加劝慰。持指责、嘲讽的态度容易把关系搞僵,把矛盾激化。那样,你就再不要指望领导喜欢和器重你了。
(2)做精明强干的下属
领导是一个单位的头,单位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领导的政绩。
因此,工作能力强弱是领导对下级的一个主要的评判标准。
一般说来,领导都很赏识聪明、机灵、有头脑、有创造性的下属,这样的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有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使领导满意的前提,一旦被人认为是无能无识之辈,或者是愚蠢又懒惰的人,那就很危险了。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在完成工作之后,要学会把功劳让给领导。
中国人在讲自己的成绩时,往往会先说一段套话:成绩的取得,是领导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这种套话虽然乏味得很,却有很大的妙用:
显得你谦虚谨慎,从而减少他人的嫉恨。
好的东西谁都喜欢,所以越是好的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有远大的抱负,就不要斤斤计较获得的成绩你究竟占有多少份,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让给你身边的人,特别是让给你的上级领导。这样,工作完成得漂亮,你会感到喜悦,上级脸上也光彩,还会对你高看一眼,以后自然少不了再给你更多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否则,如果只会打眼前的算盘,急功近利,则难免得罪身边的人,将来一定还会吃亏。
但需要注意的是,让功一事不能在外面或同事中张扬,否则还不如不让的好。人前背后宣传自己让功的事情显然是不适合的,自我宣传总有些邀功请赏、不尊重上司的味道,所以这种事最好是设法经由他人口中说出。让功虽然可能会在一时埋没了你的名声,但你的同事和上司总有机会还给你这笔人情债的。因此,做善事就要做到底,不要让人觉得你让功是虚伪的。
(3)要学会表现自己
常言道,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关键时刻,领导才会真切地认识与了解下属。人生最难得的是机遇,所以不要错过表现自己的极好机会。当某项工作陷入困境之时,你若能大显身手,定会让领导格外器重你。当领导本人在思想、感情或生活上出现矛盾时,你若能妙语劝慰,也会令其格外感激。此时,切忌变成一块木头,呆头呆脑,冷漠无情,畏首畏尾,胆怯懦弱。这样,领导便会认为你是一个无知无识、无情无能的平庸之辈。
(4)要学会交谈
与领导交谈,可以多用一些赞美的言辞。但要知道赞扬不等于奉承,欣赏不等于谄媚。赞扬与欣赏领导的某个特点,意味着肯定这个特点。只要是优点、是长处,对集体有利,你可毫无顾忌地表示你的赞美之情。领导也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当受到称赞时,他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并对称赞者产生好感。另外,在交谈中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自己的聪明才智希望得到赏识是人之常情,但在他人面前故意显示自己,则不免有做作之嫌。领导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气凌人,而在心理上觉得你难以相处,造成彼此之间缺乏默契局面。
(5)要与领导保持一定距离
一般领导不愿跟下属过从甚密,主要是顾忌别人的议论和看法,再就是他在你心目中的威信。同时,任何领导在工作中都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讲究一些措施和手段,如果你把一切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些方法、措施和手段,就可能会失去效用。
和领导保持一定的距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保持工作上的沟通,信息上的沟通,感情上的沟通。但要千万注意不要窥视领导的家庭秘密、个人隐私。你应去了解上级在工作中的性格、作风和习惯,但对他个人生活中的某些习惯和特色则不必过多了解。
和领导保持一定的距离,还应注意,了解领导的主要意图和主张,但不要事无巨细,了解他每一个行动步骤和方法措施的意图是什么。
这样做会使他觉得你的眼睛太亮了,什么事都瞒不过你,这样他工作起来就会觉得很不方便。
他是上级,你是下级,他当然有许多事情要向你保密。有一部分事情你只应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千万不要成为你的领导的“显微镜”和“跟屁虫”。
和领导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注意时间、场合、地点。有时在私下可交往得多一些,稍稍随便一点,但在公开场合、在工作关系中,就应有所避讳,有所收敛。和领导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可以接受他对你的所有批评,但是也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倾听他的所有意见,可是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要有所选择。也就是说,不要人云亦云。
如果做到了以上这些方面,那么你求领导办事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十分容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