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之美:林语堂的心灵境界-寻找合适位置的林语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此地不容人自有容人处,你应该再接再厉,自有更好的机会等着你。

    ——《自有容人处》

    位置,对于林语堂来说,并不缺乏,就像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一个点一样。但合适的位置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了,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幸运的是,林语堂找到了,而且他的位置并不是泯然众人的一个点,而是一个熠熠生辉的位置。

    从10岁开始,离开平和到厦门读书,林语堂就开始了合适自己位置的寻找之旅。当他从厦门毕业,到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林语堂学的是神学,如果不出意外,林语堂就会在神学上有所成就,成为一个牧师。相信凭借林语堂的口才,已经他的父亲林至诚的耳濡目染,林语堂会是个不错的牧师,而且是科班出身的牧师。但没有如果,林语堂对神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读不下去了。林语堂在假期回家的时候,代替父亲布道,他把《圣经》说成是文学书,这离经叛道的说法把林至诚吓了一跳,林至诚知道,这个儿子离神的传人的道路上越来越远了。林语堂小时候在河边握着父亲给的铜板祷告,让上帝把手中的铜板变成两个,林语堂想用多出来的铜板去买糖果,而不仅仅是理发。但上帝让他失望了,手中的铜板该是几个还是几个,并没有增加,幼年的林语堂开始对上帝产生怀疑。不仅仅如此,林语堂还对饭前的祷告产生异议,尽管最后他以和事佬的态度接受了事实,但说明他对上帝并不虔诚。据说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神学的时候,几乎有了不能毕业的隐忧,后来林语堂在老师的劝说下转了专业,学英文、文学,这是林语堂寻找位置过程中的一个漂亮转身,也许,中国就此少了一个平庸的牧师,但多了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大师,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或许因为转身,林语堂才有了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个休学仪式上四次上台领奖的荣光。

    林语堂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任教,当他工作满三年之后,申请到半额奖学金,毅然踏上留学之旅。当他面临经济困窘的艰辛时刻,他不是半途而废,而是申请到法国给华人劳工编识字课本,当华人劳工的老师,让自己的学业坚持下来。如果在美国,林语堂选择回头,他应该也是个不错的老师,但能否达到后来的人生高度,相信答案也是明白的。

    从德国回来,林语堂在北大、厦大等地任教,他的人生不断发生变化。当1927年他从厦门大学离开,到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的英文秘书的时候,他的人生出现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当官。不过,仅仅半年之后,林语堂辞职了,他到了上海,从事写作。这个辞职,对于林语堂来说,非常关键,这是个从此到彼的选择。如果林语堂选择当官,也许他会在宦海沉浮,但中国至多多了一个小官吏,文化大师肯定和林语堂无缘。

    林语堂其实有多次的辞职经历。1926年,他到厦门大学担任文科主任,因为和刘树杞等在经费等问题上的纠结,他辞职了;他发明中文打字机之后,因为倾家荡产,在陈源的介绍下,他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与美术组主任,但不久之后,无法容忍天天上班的艰辛,更多的是无法弯下他挺直的胸膛,他辞职了。1954年,他到南洋大学担任校长,因为和南洋大学董事会陈六使等在办学理念和经费使用、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冲突,他辞职了。这些辞职,可以看出林语堂并不是适合当官的人,既然不适合,他就选择离开,林语堂并不是恋着官位的人,当然,并不讳言,这些离开,对于林语堂来说,多少也有不得已的成分在内。这就注定了林语堂在寻找合适的位置,不可能都是潇洒转身,他的离开,既顺应了内心,也服从于外界的因素,两者甚至多方的原因,让林语堂离开的步伐情愫复杂。

    林语堂选择的最为潇洒或者说磊落,是他到了台湾之后。当时蒋介石会见林语堂,众多的记者等在门口,因为大家知道,蒋介石会给他一个位置。当林语堂从屋内走出来的时候,有记者就问到蒋介石究竟给林语堂一个什么位置。林语堂笑笑说:考试院副院长。没等其他的人欢呼,林语堂又是淡淡一句:不过,我把它辞了。没有惊天动地或者石破天惊,但林语堂这句话无疑非常潇洒,他的豁达以及淡然、平和,让林语堂的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相信,那时候的林语堂,内心饱满,形象高大。林语堂,寻找到了最为合适的人生位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