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之美:林语堂的心灵境界-马灯照耀林语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远处他船的篝灯明灭,隔水吹来的笛声,格外悠扬。这又叫我如何看得起城市中水泥笔直的大道?”

    ——《林语堂自传》

    在林语堂故居,有一盏马灯。

    马灯放在林语堂家当年的客厅兼餐厅的桌上。一张木制的桌子,有点泛白的材质,很简朴,没有什么修饰的东西。马灯就放在桌子之上。因为长久不用,有点锈迹斑斑。桌子靠窗,窗户是黑色的木窗,窗棂之间透进光线,黑色显得古朴、庄重,甚至有点神秘。木桌、两把木椅,还有马灯和窗户,和谐之间,构成了一幅组图,传递100多年前的生活气息,亲切而且实在。

    参观林语堂故居的人,喜欢在这里拍照,这种感觉,有点历史,有点沧桑,构图极为吸引眼球,更为重要的是,这马灯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盏灯,颇有某种象征的意蕴。

    在林语堂的记忆之中,马灯并不陌生。当他回忆小时候在厨房后面水井打水的时候,提到他们家的马灯。“学习打水很有趣。当吊桶到达井底时要摇动,这样它就会翻转来装满水,我们不知道有小机器,因为那是煤油灯的时代;我们有两盏这样的灯,同时还有几盏点花生油的锡灯。”看得出,这马灯不是若有若无,而是一直闪烁在林语堂的记忆之中,以至到了年老的时候,他还记得这样的细节。能够留存记忆的,总是印象深刻,否则早就销声匿迹。

    马灯又叫“气死风灯”,底座比较大,不仅仅是放置安稳,还因为煤油就装在那里,要有一点容量。灯芯被灯罩罩着,要点着马灯的时候,把灯罩摇起,点着之后,灯罩即刻放下,罩住灯芯,风吹不灭,才有气死风灯的昵称。

    在没有电灯的时候,马灯就是带来光明的重要工具。童年的林语堂,在马灯之下读书、聊天、奔跑,灯光所到之处,留下的是安心、温暖。

    马灯于林语堂来说,不仅仅在家的概念,还在船上。马灯在船上被称为船灯,挂在船上,不仅仅照亮船上的空间,方便船上人员的行动,也是一种标志。远远的有马灯亮着,其他人就知道船在那里。

    林语堂从10岁开始,就与船紧密相连。当年他乘坐五篷船从坂仔出发,到小溪,到漳州,直到厦门读书。放假的时候,溯流而上,乘船回到平和,回到坂仔。顺水两天两夜,逆水三天三夜,就是这个“夜”字,林语堂和马灯亲密接触。

    十二三岁的林语堂,把往来平和和厦门的航程视为一幅幅风景画,视为毕生难忘的记忆。他曾经留下“西溪夜月五篷里,年年此路最堪娱”的诗句,也曾说过“远处他船的篝灯明灭,隔水吹来的笛声,格外悠扬。这又叫我如何看得起城市中水泥笔直的大道?”这篝灯就是船灯,也就是马灯。这时候,马灯已经不仅仅是一盏灯,也是家乡的源头,这源头就是林语堂这个漂泊风筝的坠子。林语堂一直沿着这条线回望家乡,回望那生命的源头。只要在心里有这么一盏灯,那么无论走得再远,也不会迷茫,不会迷失方向。

    在2014年5月23日央视《远方的家》栏目中播出的《心归平和》节目中,有一段讲述林语堂从花山溪乘坐五篷船到县城转乘大船的经过,其中船上悬挂着一盏船灯。看着这盏灯,想起100多年前林语堂就是在这样的船灯照射之下,把原来应该是孤寂的航程行走得充满诗意,忍不住有想抚摸一下船灯的冲动。

    回到林语堂故居,看到方桌上的那盏马灯,轻轻地擦去灯上的灰尘,似乎把历史的一些烟尘擦去,让我们看到原来的岁月。

    灯没有亮,灯又似乎亮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