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之美:林语堂的心灵境界-有情人不成眷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人出生后,他的灵魂就到处寻找那与他相配的另一半。他也许一辈子也找不着他。也许要十年、二十年。但是他们碰面的时候,马上认得出对方,全凭直觉,无须讨论,无须理由,双方都如此。

    ——林语堂《红牡丹》

    众所周知,林语堂曾经谈过三次恋爱。初恋赖柏英,热恋陈锦端,妻子廖翠凤。林语堂的爱情是从结婚开始,他最爱的不是廖翠凤,但和她过了一辈子,而且把他们的婚姻经营成典范。“爱情是点心,婚姻是饭,没有人为了吃点心而不吃饭。”某种意义上,婚姻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爱情有些时候比较空泛。

    《红牡丹》是林语堂写的八部长篇小说中最红艳的一部,在这部小说里,林语堂成功塑造红牡丹这个形象。红牡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女性在爱情生活中占据主动的一个人物,她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追求,给和受颠覆了当时常规的价值判断。她打破了一男多女的格局,而是一女多男。她的爱情不是一段段故事的纵向发展,而是以她自己为核心,从多个方向出击,既有纵的走向,也有横的存在。她大胆追求爱情,也不讳言对肉体享受的期盼,她最后从爱情的高空落下,停留在婚姻的现实之上,嫁了一个农民。爱情就像你从来没见过的仙鸟的歌声,它一来到人间,马上活不成,它不能关在笼子里。这仅仅是小说,但也可以从小说中窥探到作者的某种思考,甚至多少带点个人的痕迹在内。

    林语堂在《红牡丹》这本书中,借助文章中主人公之一的安德年,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一种看法。安德年在和红牡丹约会的时候,聊到爱情,安德年说“只要有爱人,爱情就有深有浅,有各种色彩和调调。”这句话,阐述了爱情的存在,只是色彩、调调的深浅不同而已。林语堂和赖柏英、陈锦端、廖翠凤三个人,肯定有爱情存在,但确实色彩和调调不同。初恋赖柏英,应该是清新和淡雅的,热恋陈锦端,则是惊艳和激越的,廖翠凤,作为陪同林语堂走完一生的人,那就应该是醇厚、舒缓、温暖的。不容讳言,林语堂最爱的应该是陈锦端,不仅仅情投意合,陈锦端还是林语堂心头永远的痛。但林语堂如果真的和陈锦端结婚,是否就一定比和廖翠凤结婚幸福,还真很难说。陈锦端想当名画家,林语堂想当名作家,两个人都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的时候,生活就会出现缺位。许多时候,齐头并进并非就是最好的选择,补位更有幸福感。林语堂自己就曾经说过,幸福之一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但父母总是会老去,也许妻子就是母亲的补位。事实上也是如此,林语堂有着一定的恋母情结,廖翠凤就以母性的爱恋,把林语堂照顾得很好,林语堂才华横溢,但生活能力相对不足,连理发、换衣服等等都要廖翠凤照顾,如果林语堂和一心想当名画家的陈锦端结婚,难说不会出现矛盾。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而已。

    不过,在《红牡丹》这本书中,林语堂为自己和陈锦端的爱情寻找到了一种合理的解释,林语堂在书中表达的就是不一定和自己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在林语堂的设计中,可以把最爱的人放在心里,而和另外一个合适的人生活在一起。现实中,在林语堂内心最为柔软的深处,永远有陈锦端一个位置,而林语堂则是和廖翠凤生活在一起,享受家庭的温暖。红牡丹和安德年约会的时候,安德年说“爱情就像你从来没见过的仙鸟的歌声。它一来到人间,马上活不成。它不能关在笼子里。有情人一成眷属,歌声就黯然失色,颜色和调调完全走了样。要保存爱的美感,唯一的办法就是生离死别。所以恋爱总是悲哀的。”这有点悲观,但事实上也是存在的。爱情更多的是理想,婚姻则是现实的。当年林语堂被迫和陈锦端分手,接受了廖翠凤,这种痛其实一直没有消失,以至林语堂在创作的时候,把自己的切肤之痛和盘旋不去的感受融合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宣泄,红牡丹嫁给一个农民,何尝不是一种站立在现实土壤上的选择?林语堂为自己当年的选择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解释。

    “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在理想的社会里,婚姻是以玩捉迷藏的方式进行的。”林语堂这两句有关婚姻的论述,同样是对婚姻和爱情的选择增加了注脚,是有情人不成眷属的另外一种解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