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艺术》
林语堂会说话,这个毋庸置疑。作为闻名世界的幽默大师,他的能言善辩、幽默风趣给他留下了盛名。从“绅士的演讲就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到面对美国观众不服气的质疑时说“美国的马桶就比中国的好”等等,林语堂的“会说”“能说”实现了他小时候立下的“当个辩论家”的梦想。林语堂的妙语足以编写一本书,传递他的丰富底蕴和语言天才。但我更为敬佩的是林语堂在抗日战争中的演讲、辩论和宣传,这带着硝烟味道的妙语,是人生的大智慧。
林语堂的硝烟味,有过两次。1926年,林语堂在北京街头以投掷垒球的技术扔石头和北洋政府军警干仗。抗日战争时期,林语堂不再闲适、平和,而是以战士的姿势出击,宣传抗日,这是林语堂人生经历中重要的一笔。
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林语堂充分发挥他的演讲口才,到处演讲。“七七”事变后,他应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的邀请,去华盛顿向美国阐释中国的立场。1944年,林语堂自中国再次赴美之后,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公寓住下,作为自现场归来的最新证人,连续六周作演说10余场。早在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的时候,美国人对中国的事情还一无所知。报纸、电台不断传出“张绑架了蒋”“毛主张公审蒋”等等报道。哥伦比亚大学组织一个讨论会,林语堂赴会演讲。他先告诉美国人,谁是张,谁是蒋。因为这两个字在英语中只差一个字母,Chang(张)、Chiang(蒋),绕得美国人头都大了。林语堂告诉大家:张学良软禁蒋介石的目的,是为了抗日。共产党领袖朱德和毛泽东,诚挚爱国,胸襟阔大,度量豁达,蒋虽与朱、毛血战,并高悬厚赏买他们的人头,但他们豪侠大度,认为将来中国抗日,还需要蒋介石对国民党的权威,因此,必送蒋脱险。林语堂断定,“西安事变”的结局是喜剧而不是悲剧,张学良会亲自陪同蒋介石回南京。事实的发展印证了林语堂目光的锐利,他的演讲为宣传抗战加分不言而喻。
不仅仅是演讲,林语堂还拿起笔作战,这是另外一种妙语。他挥动曾经写过《生活的艺术》等诸多文章的大笔,冲锋陷阵。“七七事变”后,他应美国《新共和周刊》主笔之约,撰文痛斥美国的“中立家”。1937年8月29日,林语堂在《时代》周刊发表《日本征服不了中国》一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自1931年以来怎样得寸进尺地侵略中国,林语堂坚信,中国是不可征服的,预言“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这是林语堂坚定的呐喊。林语堂的笔是机枪,连续发射,他先后在《纽约时报》发表《双城记》、《真正的威胁不是炸弹,是概念》等文章,向美国人民宣传中国的形势和抗日主张,阐释中日战争背景的文章。南京沦陷之后,林语堂又在《纽约时报》发表长文《锹城记》,争取国际友人的同情。1940年,林语堂在回国短暂居住数月之后再次前往美国,《纽约时报》以《林语堂认为日本处于绝境》的标题,刊出了记者写的采访报告。林语堂还亲自投书《纽约时报》,指责美国政府的两面手法,对中国冷淡,把汽油、武器和大量军用物资卖给日本,发战争财。这些揭露美国“中立主义”支持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信件,其中有五封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的读者来信专栏。
林语堂的阵地不仅仅是《纽约时报》。他频频地向《新民国》、《大西洋》、《美国人》、《国家》、《亚洲》及《纽约时报周刊》等刊物投稿,谈论中西关系、中日关系、西方对亚洲的策略等问题。林语堂的宣传,在美国民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第13版即将开印的时候,补写了一篇80页的文章《中日战争之我见》加在书中,表明了他的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坚定信念。他还写了《日本必败论》,创作了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政论著作《啼笑皆非》、抗战游记《枕戈待旦》。
我们看到了和托着一把烟斗,一脸笑容的形象不一样的林语堂,带着硝烟味,保持侃侃而谈和奔走疾呼的战斗姿势,血性、阳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