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治兴盛-兄弟俩开创一代文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太祖

    宋朝是赵匡胤和他弟弟赵光义联手建立的。

    唐朝灭亡后,我国北方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史称后周太祖。

    三年后,郭威病死,皇后柴氏无子,她的侄儿柴荣继位,史称后周世宗。

    正当后周世宗夙兴夜寐,南征北战,打算统一全国时,不幸于后周显德六年(959)突然生病去世了。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史称后周恭帝。

    第二年正月初一,正当后周君臣庆贺新年时,北方传来警报说:“北汉和辽国联兵南下,声势很大!”朝廷闻报,忙派赵匡胤率领大军前去抵抗。

    赵匡胤时年33岁,正担任殿前都点检,是皇帝亲军的最高长官。他还兼任归德军节度使,肩负防守都城汴京的重任,掌握着后周的军事大权。

    赵匡胤状貌雄伟,豁达大度,战功累累。他多次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在军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发后,走到汴京东北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宿营时,将士们议论说:“如今皇上年幼,不能主持朝政。我们舍生忘死为国杀敌,有谁能知道呢?不如立赵点检做天子。”

    五更时分,军士齐集驿门前,宣称要立赵匡胤做天子。

    黎明时分,军士拥到赵匡胤寝门前,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忙进去通报。

    赵匡胤起身来到户外,只见众将手持兵器,列队站在庭前,齐声说:“诸军无主,我们愿意拥戴点检做天子!”

    赵匡胤还未来得及回答,就有人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接着,众将士跪地高呼万岁,然后拥他一起上马。

    赵匡胤揽辔问道:“我有号令,你们肯听吗?”

    众将士纷纷下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我们惟命是从!”

    赵匡胤说:“那好,当今皇上和太后都是我侍奉的,你们不能惊扰他们;朝中的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你们也不许冒犯;国库和百姓的家,你们不许抢劫。凡是听令的,今后定有重赏;违令的,立即严办!”

    众将士再拜齐呼:“听令!”

    于是,赵匡胤整军回京。

    后周大臣韩通性情刚直,听说赵匡胤造反,忙从内廷飞奔回家,要起兵镇压,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延升杀死。

    众将士将后周宰相范质等大臣拥到赵匡胤面前,要他们拜见。赵匡胤见了他们,呜咽流涕说:“我有背天地,竟做出了这种事!”

    范质还未来得及回话,赵匡胤的部将罗彦瓌按剑上前大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须立一位天子!”

    范质等人互相看了看,只得走下台阶,列队下拜,然后召集文武百官。

    下午,朝班确定下来。翰林承旨陶谷从袖中拿出周恭帝的禅位制书,宣徽使引导赵匡胤向北下拜接受禅让,然后扶赵匡胤登上崇元殿,穿上龙袍,戴上皇冠,即皇帝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宋太祖。

    这年,赵光义21岁。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和湖南等割据政权。

    宋太祖虽出身行伍,但喜欢读书,即使在军中也总是手不释卷。他不但喜欢读书,还能吸收书中的知识,颇能独立思考,常有独到的见解。

    为了不让属下有闲话讲,宋太祖律己甚严,常以历史上皇帝的功过为鉴。一些知识分子总是歌颂唐太宗有接纳谏言的雅量,对此,他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唐太宗能够纳谏,大臣直言其过他不以为耻,何不干脆不犯过错,让人无闲言啊?”

    宋太祖爱读史书,甚至提出要所有武将都要大量读书,学会治国的道理。宋太祖是打天下的武将,称帝后,牢记《史记》中所说的“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之”的话。

    宋太祖称帝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他。他御驾亲征,费了好大周折才平定叛乱。为此,他总觉得龙椅坐得不太踏实。

    有一天,宋太祖问宰相赵普说:“唐末以来战乱不已,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赵普回答说:“道理很简单,战乱的原因在于藩镇的权力太大。如果将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就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听了连连点头,赞扬赵普说得在理。

    接着,赵普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和王审琦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笑了笑说:“这你完全可以放心,这两人都是朕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朕的。”

    赵普摇了摇头说:“我并不担心他们会叛变。但据臣看,这两个人都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万一他们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啊!”

    宋太祖听了这话,恍然大悟,高兴地说:“多亏你提醒。”

    几天后,宋太祖在宫里设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三巡,宋太祖说:“要不是你们帮助,朕也不会有今天。但是,做皇帝也有很大的难处,还不如做节度使自在。这一年来,朕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忙问其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人听出话音来了,一个个都慌了,跪在地上说:“陛下何出此言,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朕还信不过吗?只怕你们的部下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人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一条出路吧。”

    宋太祖说:“替你们着想,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多置些田产和房屋,给子孙留下家业,快快活活度晚年。朕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人异口同声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

    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人都递上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准奏,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地方上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收回将领的兵权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的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精明强干的文官担任。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渐渐稳定下来,为宋朝文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收回兵权后,宋太祖又决定加强君权。

    一天早朝,文武大臣汇报自己的事情后,一个个退到殿外,走在最后的是后周留任的宰相范质。当范质快要走出殿门时,宋太祖突然说:“范老爱卿请留步,朕有一事与你相商。”

    听到这话,范质急忙转过身来回到殿上,重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原来,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坐着和皇帝说话,而其他官员只能站着。

    范质坐下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的奏折说:“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处置?”

    范质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

    范质看完奏折后,想好了处置的办法,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宋太祖出来,就起身去找他。

    这时,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回到座位前要坐下,却发现椅子已经没有了。

    原来,趁范质起身时,宫中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质不知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

    从这以后,上朝时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了。这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后来一直被各朝所沿用。

    赵匡胤称帝后,在政治上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军事上开始统一全国的征战,在思想文化方面则兼容并蓄,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主体,又允许其他各种宗教存在和发展,使它们共同为皇帝服务,从而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周世宗坚决反佛,但佛教在吴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割据国仍很流行。宋太祖统一后,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的支持。进士李蔼曾作《灭邪集》反佛,宋太祖说他“非毁佛教,诳惑百姓”,把他流配到沙门岛去了。

    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宋太祖降诏,让各地保护寺院,度童行(习佛法的学童,不剃发)八千人,作为佛教继续发展的人才储备。乾德四年(966年),宋太祖又在全国各地选拔了一百五十七名僧人,西去印度求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亲自组织的大规模的求法活动,其目的是为佛教发展寻求理论。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降诏,不准再行毁坏铜铸佛像。

    宋太祖认识到佛教对封建统治有一定的裨益,决定保护佛教,用以加强国内的思想统治。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令张从信到成都刻印佛教大藏经。

    自汉朝到隋唐,佛经在中国的流传主要靠写本流传。佛教经典卷帙浩繁,需日积月累始能抄写完毕,抄写佛经极为不易,因此写经被佛教颂为三宝功德之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为佛经的广泛流传开辟了新的途径,宋太祖决定刻印佛经。按佛教的说法,全部佛教经典汇集在一起称为大藏经。大藏经分为三部分,即经藏、律藏和论藏。所谓经藏,专指释迦牟尼所述佛法之经文,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即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也属经藏;所谓律藏即佛教全部戒律;所谓论藏即一切关于佛教的论著,既有印度僧人的论述,也有中国或其他国家和地区僧人的论述。宋太祖刻印的大藏经始于开宝四年(971年),历时十三载,共刻印版十三万块,计六百五十三帙,约合六千六百二十余卷,成为中外一切官私刻藏的范本。

    隋唐时期,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医学方面,出现了一批专著,如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唐本草》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由于医学书籍多依赖辗转手抄流传,以致讹误很多;而唐末五代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了大量医学文献的毁灭和散失。因此,最大限度地搜集、利用当时尚存的医学文献,编纂医学著作以保存医学文献已迫在眉睫。宋太祖组织翰林医官院修编了《开宝详定本草》和《开宝新详定本草》。

    为了搞好文治,为知识分子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宋太祖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镌立了一座一丈来高的石碑,名为“誓碑”,规定春秋庙祭及新天子继位参拜列祖列宗后,礼官要请皇帝默读誓词。这个仪式极神秘,皇帝默诵誓词时,身边只留一名不识字的小太监,因此除了皇帝谁也不知道誓词的内容。直到北宋末年金兵攻陷开封洗劫太庙时,碑文才流传于世。

    原来,誓碑上的碑文共有三条:一、柴(荣)氏子孙有罪不得处以刑罚,纵然犯谋逆大罪,只可于狱中赐其自尽,不得在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违此誓者,天必殛之。

    誓词很简单,却把阅读誓词的方式弄得十分神秘,目的是要对后世子孙产生一种特殊的约束力。誓词中的第二条,极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因而宋朝涌现那么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使宋朝的文治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宋太宗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决定完成哥哥未竟的事业,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和闽纳土归降,两浙、福建归入了宋的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北征,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法,派潘美等率军四面合围太原,并击败了辽国的援兵,灭了北汉。至此,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了。

    北宋的统一为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宋太宗是北宋第二位皇帝,比宋太祖小12岁,在位22年,享年58岁。

    宋太宗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年,天气非常寒冷,京城下了大雪。宋太宗在皇宫中穿着棉衣,守着火炉,还是觉得十分寒冷。他想天气这么冷,穷苦的百姓可怎么活下去呢?于是,他叫官员带着粮食和木炭送给京城那些穷苦人。京城里的人见了,都夸宋太宗是个好皇帝,能雪中送炭,及时帮助别人。

    宋太宗继位不久,一些节度使进京朝见皇帝,宋太宗在御花园举行宴会请他们喝酒。席上,宋太宗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事,朕真是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立即站起来说:“陛下说得是,臣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请陛下准我告老还乡吧。”

    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借酒大夸自己,说自己立过多少功劳。宋太宗听了,皱着眉头说:“那都是陈年老账了,不要总是挂在嘴上。”

    第二天,宋太宗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都解除了。后来,干脆把三十多位节度使调进京城养了起来。至此,节度使完全没有了军权,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

    接着,宋太宗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文官制度。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举行了继位后的第一次科举,录取人数远远超过前朝,多达五百余人,仅进士就有一百零九人。终宋太宗一朝,科举考试登第的近万人。

    通过科举,宋太宗网罗了许多人才。宋朝上至中央下至郡县,衙门里坐着管事的都是文官,标志着文官政治的形成。宋太宗让这些文官关心百姓,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奖励生产。

    北宋初年,史馆藏书万余卷;后来削平诸国,各国藏书集中到京师;宋太宗又降诏让百姓献书。这样,国家藏书达到了八万卷。这些书集中于史馆、昭文馆、集贤院,通称三馆。三馆房屋卑陋,地近闹市。宋太宗到三馆查看藏书时,感慨地说:“三馆如此简陋,如何接待天下贤士啊!”于是降诏另修新馆,赐名崇文院。

    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降诏,让李昉、扈蒙、徐铉、张洎等儒臣利用国家藏书编类书一千卷,书名《太平总类》;编文章一千卷,书名《文苑精华》;编小说一千卷,书名《太平广记》;编医方一千卷,书名《神医普救》。这几部书因编于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大都冠以“太平”二字。

    这些书整理了宋初的皇家藏书,保存了宋以前的大量书籍资料。后来,这些藏书散失,许多历史典籍就靠他们编的这几部书保存下来。因此,宋太宗降诏编书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壮举。

    《太平总类》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编成。成书后,宋太宗对宰相说:“新编的《太平总类》,从今日起每日进三卷给朕,朕要亲览。”

    宰相说:“陛下以读书为乐自然是好事,但一天看三卷书恐怕太伤神了。”

    宋太宗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每见前代兴废,可以作为鉴戒。此书不过千卷,朕每天读三卷,定于一年读完。”

    从这天起,宋太宗每日读《太平总类》三卷,从不间断。如有哪一天事情太多而未能读完三卷,则一定在以后有空时补上。一年后,宋太宗果然读完了《太平总类》,并赐此书名为《太平御览》。宋太宗从《太平御览》中读了大量史实,因而学问十分渊博,经常和群臣讨论历史上的帝王得失,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了。

    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朝廷上下形成了一股读书的风气。

    宋太宗喜欢书法,常常学书到半夜,曾为石鼓书院题匾。

    石鼓书院建于衡州石鼓山(今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故名。宋太宗继位后,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使书院名声大振。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宋太宗重视佛教,继位不久即临幸佛寺,公开认可佛教,给予支持。宋太宗极重视佛经的翻译,创建译经院,制订了佛典的翻译计划,聚集译经专家,训练译经人才,为佛教的传播贡献极大,对国家的安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北宋汴京的主要寺院都是在宋太宗下令建造或整修的,如启圣禅院、妙觉禅院、太平兴国寺、开宝寺、天清寺、景德寺、普安院等。

    宋太宗召见华山道士陈抟,赐他封号;命南唐降臣徐铉校正道书;又在汴京、苏州等地修建道观。道教逐渐得到朝廷的提倡,为创建太平盛世出力。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王怀隐等医官奉诏编纂《太平圣惠方》。这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综合类方书,全书共100卷,内容涉及五脏病证、内、外、骨伤、金创、胎产、妇、儿、丹药、食治、补益、针灸等临床所有各科的病因、病理和方药。

    《太平圣惠方》无论从医学价值还是编辑思想上对后世医学书籍的编纂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一些方法对现代医学书籍的编纂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太祖和宋太宗兄弟俩都有一颗济世惠民的心,终其一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大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