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林则徐-身形万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回到中原

    林则徐奉旨回京,长子汝舟早就等候在了甘肃玉门县。林则徐身体越发虚弱,一路的劳顿之后,显得非常疲惫,想要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一下。然而在这偏远的小城里,旅店全都是狭小黑暗,肮脏不堪。一行人只好去和甘州的知县商量,看能不能先到公家的行馆小住一下,没想到这个县官竟然一口拒绝了。他见林则徐只是个远戍归来的谪官,不过是四五品的京堂候补,便不放在眼里。

    原本布彦泰因在新疆垦荒的工作而受到嘉奖,被任命为陕甘总督,不料布彦泰还没到任,朝廷又降旨陕甘总督由候补四五品京堂三品担任,署三品总督。那位势利的县官开始的时候到处去找这位新到任的陕甘总督都找不到,后来才明白过来,就是早先那个远戍归来的谪官。

    原来那个候补四五品京堂的小官,竟然一下子荣升为省内最高官,成为了他的上司。县官一下子慌了手脚,连连捶胸顿足,后悔不该怠慢林则徐一行人,吓得冷汗直流。

    事已至此,县官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向林则徐道喜,见到他们住在简陋不堪的小旅馆中,连忙请他们去公家的行馆居住。其实已经习惯边疆生活的林则徐对环境也不是十分挑剔,只不过是前两天实在觉得疲劳,便想找个舒服点的地方,此时林则徐自觉已经恢复疲劳,过两天还得继续赶路,不想搬来搬去,就辞谢了县官。

    第二天一大清早,知县就上门来邀请林则徐四处参观,林则徐也想出去散散心,于是欣然前往。知县带着林则徐游览,走着走着就到了行馆的门口,只见大门口贴着一副红联纸,墨迹还没干透。林则徐好奇地凑上前一看,上头写的是:

    鹤鸣九泉其子迎鸿飞遵渚我公归

    林则徐觉得此联文采不错,不由称赞道:“不错,不错!想不到在这么僻远的县城中,也有懂得文墨之人!”林则徐的称赞让知县松了一口气,忐忑不安的心总算定了下来。林则徐想要参观一下行馆,便信步往里走去,一进门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行李已经被搬到了这里,他回头看了看那个有些惶恐不安的知县,心中觉得好笑,他经历过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哪会因为这点小事与人计较,但如果不答应的话,恐怕这个知县就不能安心,所以林则徐笑了一下,和颜悦色地说道:“也好,我们就在这儿住两天吧。”

    通常封疆大吏被任命后都应入京复命。邓廷桢入关回京后,就曾前往觐见道光,据说当时皇帝对他说:“我看你的才能,似乎不如林则徐。”然而道光虽然赏识林则徐的才干,却似乎不想面对他,于是在林则徐入关后,道光下了一道旨意:“毋庸来京,可赴任时,即赴新任。”回到中原的林则徐先后担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但是道光皇帝始终不召他入京,道光也许是心中有愧,不愿见林则徐,但很显然朝中也有人一手遮天,从中挑拨,不让林则徐有发表言论的机会。这一点从林则徐的官位中也可以看出来,林则徐生于江南,治理江南的时间也很长,对于那里的民情和政策的利弊都很清楚,但是当两江总督的位置空缺时,朝廷宁可任用李星沅也不用林则徐;林则徐回中原后总是在偏远地带任职,显然是朝中权臣的有意安排。

    久戍边疆,和家人分开已久的林则徐十分希望和家人团聚,但是刚回来没多久,朝廷又是一纸诏令给了他新的任务,要他平定青海、甘肃边界的番族叛乱。林则徐只好留在甘肃,已经到了天寒地冻的季节,林则徐拖着年迈的身体,往来于甘、凉、西、湟诸郡,好几次受了寒瘴,病得差点没命。

    那些作乱的番族十分猖獗,而且声势很大,根本就不把官兵放在眼里。而事实上这些官兵也是毫无军纪可言,根本不是那些乱贼的对手,导致番贼的声势像野火燎原般的壮大。

    林则徐常常强调,要巩固国防,改善军备,必须要拥有现代化的武器不可。英国人曾经查获了林则徐在镇海铸的炮,发现竟然是仿造得很好的加仑炮,可见当时的兵工技术在林则徐的领导研究下已大有进步。

    这一次平定叛乱,林则徐特意让曾经协助他制炮的黄冕留下,打算把西洋的制炮技术应用到实战当中去,经过了反复的实验,他们制作出来的大炮试放的效果极佳,威力巨大,士兵们见识后都非常兴奋,于是军心大振,个个奋勇冲锋,最终平定了叛乱。战后的善后工作,林则徐也是秉承着毋枉毋纵的原则,使得所有人心悦诚服。而后来的琦善就是因为滥杀无辜,再度遭受革职,最后落得个发放吉林的下场。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长期的鸦片贸易导致中国出现了银荒,贸易赤字很大,钱价也跟着波动,物价节节上升,人民的生活日益艰苦。原本通货膨胀的现象就很严重,而各地所采用的货币又不统一。东南沿海一带早已通用洋银;黄河以北通用的却还是纹钱与制钱;境内有银矿的云南多用银不用钱;西北地区由于贫困,货币还是多数用钱。

    这时期林则徐担任陕西巡抚,为了改善农民的处境,他在这一地区实行农贷及平擢法,并督导那些官员帮助一些老幼废疾的贫民,他自己更是承担了西安省城内三四千人的生活费用,这些经费一部分是自捐,一部分是筹募得来。虽然林则徐在陕西的任期只有九个月,但是那里的人们永远怀念他的恩德。

    在陕西的时候,林则徐萌生了退隐之心,长期的操劳和颠沛流离,使他的身体越来越坏,疟疾和疝气也时常发作。也许是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了,林则徐动起了分家产的念头,他将为官三十六年所剩下的仅有一点积蓄折为三股,分给了三个儿子。这些家产微薄得可怜,和同级别的大官们根本没法比,一向清廉的他还经常散尽家财去帮助百姓,这仅剩的家产还是林则徐为父母所置。而林则徐的父母也是生活节俭,从不贪图享乐的人,他们舍不得享用,又都给林则徐留了下来。现在孩子们都已长大,这些家产就只能留给孩子们了。

    林则徐的清廉曾经让曾国藩感慨万千,他在给七弟国荃的信中说:

    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吾辈当以为法。

    告别宦海

    随着身体的越来越差,林则徐退隐的念头就越强烈,他曾因病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但是没有得到批准,朝廷只答应给他三个月的假期,然后派他代替李星沅,出任云贵总督,林则徐又要一路舟车颠簸地去西南。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处,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民风彪悍,但是却经常被倚仗官势的汉人欺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积怨已久,很难和平相处。数十年来,各族与汉族互不通婚,甚至经常发生斗殴事件,动辄就有命案发生。地方官面对这种局面也是束手无策,结果事情越闹越大,终于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爆发了永昌回民被杀的惨案,这就是林则徐到达云南之前的大体状况。

    事情的起因是有个叫马大的回民,唱曲讥讽汉民,结果遭到汉人群起而攻之,连清真寺也没能幸免。事后汉人虽然已赔了钱,但是依旧纠纷不断。奉旨查办此事的官员罗天池和恒文处理不当,竟然纵容官兵大开杀戒,不分男女老幼,杀了4000多名回民,使得冲突升级,造成了悲剧。恒文的家丁黄溃更是乘机掳走了杜文秀的未婚妻,闹得四处腥风血雨。

    永昌发生了这样的惨案,道光皇帝得知后十分震怒,立刻将云贵总督降为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改由李星沅继任。但是事态依旧没有多少好转,随后李星沅又被调任两江总督,林则徐继而成为了云贵总督,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汉回之间的仇恨由来已久,冤冤相报,其中的是非曲直很难判断,林则徐秉承着公正严明的态度,采用攻心策略,“不问汉回,只问良莠”。汉、回皆是国家的子民,对于朝廷来讲没有分别。百姓只分盗匪和良民,而没有汉回之分。以往出兵时总是声称剿办回匪,这本身就很不公平。

    当地地方官处理乱事的办法,显得既低能又昏庸,杀了那么多的回民,实在是骇人听闻。林则徐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澄清吏治,他向来的主张就是“从政之道,察吏为先”,这次是汉人官员行为不当,更应该从此入手,为百姓找一位能干而心存仁义和公正的好官。通过在接见属下时的细心考察,他竭力推举张亮基,认为此人不但干练,而且很有操守,为官廉洁。在当时,封疆大吏举荐的人才一般都会被起用,但是如果此人出现了什么失误,那保举的人也会受牵连,林则徐对这个人很有信心,相信他会成为栋梁之才。果然,张亮基从当永昌知县起就一路升迁,不久就出任云南按察使,一年后升为云南巡抚,四个月后就成为了新任云贵总督,不负林则徐的一番栽培。

    过了没多久,保山县又发生了骚乱,林则徐叫人传讯人证以便了解详情,不料在途中,这批人证都被保山的汉民劫走,护送人证的官兵也都被打伤,这些人公然与官兵为敌,烧毁了保山的县衙门,打开监狱滥杀回民,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

    林则徐看到乱事发展到这种地步,这些暴动的民众如此嚣张,便亲自到大理派兵调度,打算实行武力镇压。

    说起来,这起乱事和义和团的性质十分相近。有一个居住在大理的摆夷人名叫金混秋,此人靠卖药为生,头上总戴个铁盔,所以绰号叫“铁帽子”。话说湖南人沈聚成被砖块砸伤了头,敷用了“铁帽子”的草药后竟然痊愈了。沈聚成对“铁帽子”非常感激,觉得他能够妙手回春,就拜他为师,学会了配制“紧皮膏药”的秘方。根据沈聚成的描述,在制作这种膏药的过程中,需要念咒语,此药能够让人皮缩肉聚,刀枪不入。

    道光二十五年,保山的汉族和回族之间又起争端,回民企图攻打汉人的金鸡村。沈聚成在这时成为了大家的领袖,他给大家服下紧皮膏药,村里的汉人个个都壮起了胆子,杀退了前来入侵的回族人,就连回人的大头目“九坎毛”也被汉人杀死。这一次大获全胜,大家都认为是沈聚成的功劳,纷纷要求他能长住在村中保护他们。

    大家对“紧皮膏药”的功效深信不疑,“铁帽子”也就成了众人眼中了不起的人。更荒谬的是,传说“铁帽子”还会各种邪术,沈聚成的养子沈振达就暗地潜往土司处找到了“铁帽子”。“铁帽子”大言不惭地告诉他,他能腾云驾雾,又能招调阴兵,可以抵御千军万马的袭击,沈振达听了兴奋不已。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传来了回民入京控诉的消息,因此官府要召见人证。沈振达怕这些人证说出不利于自己义父的话,决定先下手为强。但是他还有些胆怯和犹豫,就在临行前去“铁帽子”那儿卜个卦,卦象显示此行是“上吉”,于是沈振达便有了胆气,打算大干一场。

    保山县府对“铁帽子”妖言惑众的行为早就头疼不已,想要把他驱逐出境,但是沈振达在半途把他救了回来,接到金鸡村同住。这样一来,金鸡村的男女老幼都把“铁帽子”奉为神明,时常有许多人向他磕头行礼。“铁帽子”一时忘形,竟然对众人说,他已经可以调到两万多名的阴兵,这些兵马可以保护这里的人不受侵害。

    村民听后个个勇气倍增,开始四处滋扰生事。林则徐恩威并施,尽量不动用武力,总算把这些人给安抚平定了。但是在他离职之后数年,这些人又再次闹事,官府为了平定叛乱足足花了十八年。

    保山事件告一段落,但是如何处理那些受到伤害、家园败落的少数民族,是个困扰林则徐许久的大问题。他们的房舍已经被焚为灰烬,甚至祖坟都遭到破坏,当务之急是使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当中。

    经过了一番考察,林则徐选中了距离保山两百里的官乃山。那里有一大片平地可以垦种,外狭内宽,被夹在怒江和雪山之间,易守难攻,山中有不与外界相通的夷人居住。土地已经有一部分被开垦,由官府出面买下这里的房舍果树,还发给那些回族同胞们三个月的粮食,林则徐还派人去一一修复他们的祖坟,使他们可以从容地安定下来,安抚他们的不满情绪,如果回民想要回山祭祖,林则徐就派官兵一路保护他们同行。回族同胞们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对林则徐也十分感激。至于保山一带回民的财产则被纳入公产,林则徐的处理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处理完善后工作,林则徐又开始着手加强边防的警备力量,裁汰冗员和老弱残兵,年年更换防卫的将领,以免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年迈的林则徐,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丝毫不亚于当年,经过一番整顿,地方上终于又恢复了平静。

    在林则徐担任云贵总督期间,他的妻子赶到云南和他相聚,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病死在云南。林则徐心痛至极,仿佛受了很大的打击,从此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这么多年,林则徐一直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三妻四妾,夫人去世之后就一个人生活,后来有一天,老仆带来一位姓缪的姑娘,这位姑娘一心想要委身林则徐做妾。林则徐坚定地拒绝了,最后这个姑娘声泪俱下地说:“先父误犯军法,大人明察恕其不死,一直无以为报,深感遗憾。他老人家临终时遗命小女伺候大人生活,如果无法完成父亲的心愿,那我只有一死以谢亡父!”林则徐无奈只得答应,从此这位姑娘照顾林则徐的起居生活,倒也是一位体贴的红粉知己。

    岁月无情,让林则徐走遍大半个中国的道光皇帝也老了,他明白林则徐的忠心和廉洁,始终把各种重任交到他的头上,甚至有升林则徐为一品大员的打算,无奈林则徐已经请辞十余次了,再留他在官场就是强人所难了,于是道光这一次批准了他的请求,准他告老还乡。

    林则徐从昆明起程时,云南百姓悉数前来送行,场面很是壮观和感人。只有真正为民着想的父母官,才会受到百姓真心的拥戴。数万人焚香载酒,眼含热泪地拥在林则徐的马前依依不舍。云贵交界处的岩壁上到处都刻着林则徐的种种德政,百姓的爱戴让林则徐感激涕零,很是欣慰。

    林则徐在离开这个沉浮了多年的官场前,曾对他的僚属殷勤寄语,他传授了自己的为官心得,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

    “治理边陲,公勤仁明威五字缺一不可。守法能公,勤则可以消弭小祸。唯有大吏,才可以做到‘仁、明、威’三者兼具,使众心翕服。以我治滇不到三年所花费的心力,充其量可以维持十年的平靖。十年以后,就难以预料了!”

    林则徐和道光的关系十分微妙,道光对林则徐的倚重也夹杂着很复杂的心理,所以他不愿面对林则徐,林则徐也始终未能与皇帝再见一面。林则徐内心的悲哀都流露在了他的诗中:

    除书频添姓名标,自入关来未入朝。

    谬向蛮方开节镇,又闻洋舶逞天骄。

    澜沧昨夜枭声革,珠海何年蜃气消。

    病榻呻吟犹未了,残灯孤枕警中宵。

    为国求贤

    林则徐一直都认为,自己能够有机会为国尽忠,都亏了张师诚的提携。能为国家物色人才,一直都是林则徐的愿望。所以在辞官之际,林则徐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除了提拔张亮基之外,胡林翼也是很受他器重的一个人。

    胡林翼是个很自负的人,曾经说过:“才者无求于天下,天下当自求之。”而此人也确实是有些才华,很懂兵略,还成为了陶澍的女婿,在父亲死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林则徐从陶澍那里得知此人很有才华,自打返回中原后就开始极力推荐他。林则徐的赏识感动了胡林翼,最终决定不再隐居,走上仕途。后来胡林翼做到了湖北巡抚,同样不遗余力地提拔有用之才。而历史上著名的能臣左宗棠就是通过他最终被林则徐赏识的。

    陶澍和左宗棠是儿女亲家,因此左宗棠和胡林翼也有着一层姻亲关系。开始,左宗棠的仕途很不顺畅,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府中做事,郁郁不得志,胡林翼就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说他才堪大用。

    左宗棠也是一个颇为自负的人,但对林则徐却格外敬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九月,林则徐在三子的陪同下,扶着夫人的灵柩,由云南前往长沙。林则徐虽然是福建人,但是湖南朋友很多,众多文武官员都等着和林则徐见面,但是林则徐一看到左宗棠的拜帖,就立刻谢绝了其他人的邀请,单独请左宗棠入内吃饭。当时左宗棠不过是一个37岁的举人,林则徐的礼遇让他大感意外,也许是紧张的缘故,左宗棠竟然失足掉入水中,旁人将他从水中拉起,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服。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交谈。湘江水流湍急,林则徐命人把船驶向幽僻的岳麓山下。船上主客言谈甚欢,林则徐的三个儿子陪侍在左右,这一场宴会一直持续到天色拂晓,左宗棠依依不舍地上岸,林则徐等人继续航行。

    林则徐深感自己年事已高,想要为国效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国求贤,能够给更多的人提供报国的机会。如今他的朋友有些早死,如龚自珍,有些不得志,如魏源、姚莹等,他想要给国家推荐一位少壮派的后起之秀。当胡林翼再三向他推荐左宗棠“才堪大用”时,他就把此事挂在心上了,左宗棠熟悉兵法,林则徐对他期许很深。

    林则徐在过去的六年里一直任职于西北、西南边陲,虽然他也时刻关注着中原的动向,但是他想要听一下中原人士对于时局的深层次的分析。这是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林则徐和左宗棠着重讨论了“西北边疆”的问题。林则徐足迹遍布新疆各地,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都比其他人丰富,也就格外重视提防俄国人的种种阴谋和野心。林则徐把他的心事和新疆的情形坦然告诉左宗棠,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交付给他,希望左宗棠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林则徐的赏识和嘱托,让左宗棠感到肩负重任,以致日后左宗棠坚决反对李鸿章的亲俄抗日政策,不遗余力地投身西北。

    得到了林则徐的赏识,左宗棠立刻就被许多人刮目相看,从此平步青云,身价百倍。后来他在黄冕那儿听到林则徐去世的消息,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仅仅是湘江长谈之后的三百余日,左宗棠与他的伯乐便阴阳两隔。

    林则徐逝世之后的第三十五年,左宗棠已是闽浙总督,有人要出版林则徐的三十七卷《政书》,邀请左宗棠写序。左宗棠怀念起当年,感慨万千:

    军书旁午,心绪茫然,刁斗严吏,枕戈不寐,展卷数行,犹仿佛湘江夜话时也!

    留名青史

    正所谓无官一身轻,辞官的林则徐乘船顺流而下,在风景如画的南昌百花洲过年养病,在湖波万顷的湖面上一边观光,一边与老友相聚畅谈,心情格外舒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满头白发、饱经风霜的林则徐终于回到了老家福州,看看自己,已经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

    过去的几十年里,林则徐东奔西走,行遍千山万水,每到一个地方就造福一方百姓,受到百姓真心拥戴。命运也许给了他许多的不公,但是他都勇往直前,不改初衷。在鸦片战争前,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承受了多方压力,鸦片战争后,一些居心叵测的小人又对他中伤指责,最后被派遣边疆,但是他忍辱负重,壮志不改,以年迈之躯重又建功立业,造福了千秋万代。他曾自道:

    已成头皓白遑问口雌黄

    林则徐屡次遭人陷害,但他完全不把这些恩怨放在心上,因为他不为功名利禄,只求问心无愧。虽然道光至死也没有召见他,但是他始终不忘道光曾经对他的知遇之恩。在他刚回到福州的时候,就传来了道光驾崩的消息,林则徐黯然恸哭良久。他设灵祭拜,感叹三十年来的君臣之交。

    道光当朝三十年,林则徐也在这三十年里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对林则徐而言,道光是赏识器重他的人,也是使他抑郁受挫的最根本的原因。没有道光,也就没有林则徐跌宕起伏的一生,但是道光也一手造成了林则徐的悲剧,他有举贤任才的眼光,却没有择善固执的决心,如果没有他曾经的动摇,也许林则徐会有更大的建树。如果道光相信林则徐所提出的“能战方能和”的原则,大清王朝说不定还有一次中兴。

    福州城内文藻山的林则徐故居中,悬挂着他自拟的对联:

    郊原雨足云归岫 台阁风清月在天

    退隐后的林则徐过着平淡而温馨的生活,儿孙承欢膝下,满门朗朗的读书声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他还兴致勃勃地发起了“亲社”,教导族人的孩子们读书作文,在书香和孩子们的笑声中怡然自得。在这里,林则徐不再是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人杰,只是一个和蔼可亲、诙谐有趣的老公公。

    福州已经成为了通商口岸,林则徐也时常为没能赶走英国人而遗憾。但是依照约定,英人只能够居住在城外,可他们却偏偏选中了位于城中半山腰的积翠寺。那里环境清幽,古松夹道,林则徐还曾经对这里进行修葺。积翠寺是福州名胜,天气晴好的时候,城中百姓常常来此游玩,看朝岚暮霭,山色凝碧。而如今这份享受被英国人独占了,百姓十分愤慨,推举地方缙绅向官府抗议。

    地方官哪里敢得罪洋人,无奈之下只好去请林则徐出面。林则徐早就看不惯这些胆小怕事的官员,不能为民请命,还百般迁就洋人,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同那些英国人据理力争,要把他们赶出积翠寺。

    闽浙总督刘韵坷和福建巡抚徐继畲知道后吓得冷汗直流,他们害怕英国人会发兵来攻,打算上奏请示朝廷。中国官员们都惧怕林则徐,而那些英国人更惧怕林则徐,都知道他是鸦片战争中的头号强敌,丝毫不敢怠慢,马上答应迁出,百姓为之大喜。

    百姓纷纷称赞林则徐,让当局的两位大官相形见绌,他们为了给自己开脱,想以此事中伤林则徐,但是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却不买账,他盛赞林则徐为乱世的中流砥柱、国家的坚固长城。咸丰的登基使得穆彰阿的势力大减,大学士潘世恩趁机力荐林则徐,嫉忌贤才的穆彰阿为此大为不悦,一再强调林则徐的健康状况已经不适合出仕,但咸丰对他的话不予理会。

    当时林则徐两腿肿胀,行动困难,已经无法行跪拜礼了,但他的精神状态却很好,说话也不含糊,思路清晰。

    当年九月,著名的广西金田起义爆发,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带领下气势不断壮大,林则徐听闻此事后指出:

    “粤匪之乱,只要皇上派一位有威望的将帅前往消弭兵乱,应不致于蔓延太广,这也是国人之福了。”

    没过多久,就有人向咸丰推荐派林则徐前去平乱,咸丰立即封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赶往广西平定战事。穆彰阿不想看着林则徐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还想要从中破坏,不料引起咸丰大怒,将他革职永不叙用。

    还在病中的林则徐勉强支撑着驰往广东,一时间广东百姓奔走相告,额手称庆。林则徐在广东的号召力无人能敌,许多仁人志士都组成志愿军等待着为他效力,也有许多乱党得知林则徐的到来而慌不择路地弃城逃跑。

    林则徐连夜赶路,导致旧病复发,体力越来越虚弱,儿子林汝舟一直在旁边劝父亲好好休养,辞了这个钦差大臣的职位,林则徐却固执地说:“两万里冰天雪窖的漠地我都走过了,现在还怕什么?”

    林则徐时刻谨记着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有一口气在,他都放不下国事,只要民生一日不安,他就一日不能释怀,就这样靠着意志撑到普宁,终于在行馆中突然大叫三声:“星斗南!”就猝然去世了。

    没有人明白林则徐临终前大叫的三声“星斗南”是什么意思,也许是星相学上某种凶兆,让他难以安心地离开。不管怎样,林则徐的突然去世,对大局都有很不利的影响。当时有谣传,说林则徐是死于别人的谋害。《南亭笔记》中记载,有人涂毒在轿中的扶手板上,林则徐感染了空气中的毒气而最终身亡。林则徐一走,太平天国逐渐壮大,成为清政府的心头大患。

    各地百姓听到林则徐的死讯都纷纷失声痛哭,通城缟素,每天都有数千人到行馆祭拜,而上天似乎也在为林则徐致哀,广东一连几日浮云蔽日,天地间阴沉沉的一片,只听见海风不停地呼啸。

    清军在太平军的攻打下连连败北,太平军一路东南,逐渐占领了大半个东南沿海。这次起义堪称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轰轰烈烈席卷了半个中国,清政府竭全国之力,耗时十四年方才平定。如果林则徐能够继续平定叛乱的话,说不定历史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林则徐的去世是清政府莫大的损失,咸丰下旨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在福建、江苏、云南、陕西等地都建有林则徐的祠堂。民国政府还为他在虎门筑立铜像,他的名字和精忠报国的形象将永垂不朽。为了悼念林则徐,咸丰皇帝还特意书写了一副挽联:

    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

    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君国。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

    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