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胜于治病-养生是人人都可修炼的学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医养生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医是一门学问,而学习一门学问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观念和态度。在养生的实践中,若想事半功倍,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打好理论基础,对于养生的对象——人自身必须有一个透彻的认识;要知道养生归根到底养的就是精、气、神;要树立正确的养生观,这样才知道自己的哪些养生观念是正确的,哪些养生观念是错误的;还要端正自己的养生态度,坚持不懈。拥有正确的养生方法、观念和态度,才是迈向健康长寿的第一步。

    当然,仅有热情是不可能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的。只有全面地了解养生,才能够用正确的观念指导实践。那么,养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养生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天人合一,扶正固本,未病先治,已病防变。

    1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人存天地间,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有五化——生、长、化、收、藏,有五气——风、暑、湿、燥、寒,有四季——春、夏、秋、冬,有五方——东、南、中、西、北。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与天之五行、五化、四气、五方相应。中医养生讲究使自己的五脏与自然相应,使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医还认为,人在社会中,不能不受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和家庭以及七情的影响,所以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天地人一体,综合调养。

    2扶正固本

    中医认为,人类经过几亿年的进化,形成了我们现在这样的身体结构。为了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人拥有了很多的生命潜能。比如人体的自我修复、自我改造、自我建设、自我完善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气”。同样的环境下,之所以有的人发病而有的人不发病,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人体的抵抗力不同,即“正气”不同。因此,中医养生讲究“扶正固本”,讲究通过激发、调动人体生命的潜能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3未病先治

    中医虽然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是,如果致病因素超过了我们人体的“正气”,人就会患病。因此,中医养生不仅要扶正固本,还要在致病因素还不够强大时,人体的正气还没有完全衰弱时,就开始行动。

    4已病防变

    《黄帝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就是要防治疾病的转变,要先安未受邪之脏,这样才能将致病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中医学的系统理论已经跨进现代科学的前沿领域,是现代系统科学的组成部分,将在未来的世界里扮演重要角色。

    养生不是治病而是“治未病”

    现在很多人对养生存在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养生能够治病,所以平时都不注意保养,而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开始敲经络、刺激穴位,但是中医养生不像西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效果的,于是他们就觉得养生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其实,我们养生的目的不是为了“临时抱佛脚”用来治病,而是“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果“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如果疾病已经产生才去用药治疗,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养生是要在平时就保养好身体,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不使病邪入侵,这才是养生的最终目的。

    “治未病”也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比如冬季应该收藏体内的阳气,在养生方面应该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这就是教人们如何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如果你在冬天还总是熬夜,吃寒凉的东西,养不住阳气,那么第二年春天,你的身体就很可能出问题,这就是没有遵循治未病的结果。其实,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防患于未然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一致的,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健康,亡羊补牢都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只有把所有的危险都想在前面,做好预防,才会万无一失。中医养生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国家社会的治理上,这同样也是“上医治国”的体现。

    中医“治未病”还体现在一个方面,就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将其扼杀,使人体恢复健康。相对而言,如今的医疗水平却只停留在应付“已病”的人群!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区别,治未病就像是洪水暴发之前驻堤坝、采取泄洪的各项防护措施,而治已病就像在洪水泛滥以后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无更多精力谈预防。很多人就是由于不注意预防而导致疾病缠身,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我们提早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会充满快乐。这也是中医养生的最大意义。

    养生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发挥人体的智慧

    在认识自身的道路上,人类的脚步从来没有停过。为什么人类认识自己会这么艰难,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灵体,它有感觉,会倾诉,有意志,懂调节,它的精密程度是最先进的科学仪器都无法比拟的。而我们养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人体的智慧,让身体来告诉我们哪些习惯是好的、是有利于健康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是会损害健康的。

    这样说,很多人似乎不太理解,为什么说人体充满智慧,又为什么说身体能告诉我们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呢?这里我们举个例子,就拿时下“最流行的”亚健康来说吧。现代人生活压力比较大,身体经常处于透支状态,很多人经常会感觉疲劳、乏力,全身酸痛,有时还会失眠、郁闷,去医院检查,得出的数据却一切正常,可是不舒服的感觉还是真实地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就是身体的智慧之处。亚健康就是身体在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告诉你该休息了,不要再继续透支下去,而这些情况,西医哪怕是借助精确的医疗器械,也没法得出结论。这时候你就应该接收到身体发出的信号,不要再继续熬夜、透支体力了。看,这就是身体的智慧。

    有的时候,身体会根据你的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节,使整个内部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比如做体检的时候,医生可能会告诉你:你血压高,正常的高压应该是120,你这都140了。但是你自己却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如果听了医生的话,把血压降下去了,反而开始不舒服。这就是你的身体已经适应了高血压的环境,各个部位的运转都很协调,血压降下来以后,打乱了这种协调状态,身体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自然就会不舒服。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听从于自己的身体,你是不是生病了,你的身体自己就会有一个判断,然后会将它的判断以某种形式传达给你。

    所以说人体充满了智慧,我们所倡导的养生就是要充分发挥它的智慧,尊重它的感受,从中感知什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生活方式、什么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不良习惯,不要总是用冰冷的器械来判断身体的对错,也不要总是用苦涩的药物来粗暴地干涉它的工作,顺应它养护它才是最好的。

    养生就是自由轻松快乐的生活方式

    谈到养生,有人可能会说:我也想把身体养得好好的,可是我总是坚持不下去,忙起来饭都能忘了吃,哪还记得养生啊。这真是大部分人的心声,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要养生,等退休以后再说吧。其实,养生是一种自由轻松快乐的生活方式,只要坚持下去形成习惯,你会从这种生活方式中收获健康和长寿。

    如皋是江苏省南通市下辖的一个普通地级市,也是我国沿海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比较特殊的是如皋的地理位置并不像其他长寿之乡一样远离城市文明,隐藏在崇山峻岭之中,而是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内,与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比邻而居,接近苏杭等旅游胜地,自然环境非常一般。但是,在如皋的145万人口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有200余人,90~99岁的老人有4000多人,80~89的老人已经超过4万,超过国际公认的长寿之乡标准(每百万人口中有75位百岁老人)一倍多。

    那么,在并无优势的自然环境下,如皋老人健康长寿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方面,如皋老人每餐都吃得很清淡,早晚都喝大米粥或者玉米糁儿粥,外加包子等主食;中午就是米饭加三菜一汤,青菜、萝卜、豆腐是主打,如皋人都相信“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谚语;他们每顿饭只吃八分饱,喜欢吃应季的新鲜蔬菜,不吃反季的大棚菜,而且不挑食。

    如皋人的饮食传统可以归纳为“两粥一饭”,这种饮食观念中最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部分是早晚的这两顿粥。食粥养生在我国有很久远的历史,粥在古代称“糜”,厚粥称“檀”,薄粥称“酏”。宋代诗人陆游就有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首诗就在说食粥可以养生长寿。

    早晨喝粥还有调节肠胃的作用,经过一夜的运化,早晨胃基本处于排空的状态,需要水分和营养的补充,此时喝点温软滋润的粥正好迎合了胃的需要,可以补益胃气。稍微有点养生常识的人都知道: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喝粥可以养胃,把胃养好了,离长寿就近了一大步。从中医角度来看,老年人的身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肾精不足的问题,经常喝粥,还有补肾益精,益寿延年的功效。而酉时(下午5点到7点)又是肾经当令的时间,此时如果喝粥,补肾效果会更好。如皋的很多老人都一直坚持早晚喝粥,这个习惯帮他们摆脱了胃痛、失眠和便秘等很多困扰。

    在起居方面,如皋老人一直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午还小憩一会,总之要保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早晨醒来,先搓脸搓耳朵,等神智都清醒了再起床;洗漱后会用手指梳头,按摩头皮,晚上临睡前要用热水泡脚。他们还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去散步、晒太阳、甩手、踮脚,或者和孙辈一起放风筝;不出去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家里静坐半小时,或者读书看报写字。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非常平常,但是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即使以前身体有什么病症,也会慢慢调养过来。如皋很多百岁老人就是靠着这样简单的生活方式养好了很多疾病,而且一直快乐健康地生活着。所以说,养生就是一种自由轻松快乐的生活方式,只要能够像如皋的老人那样清淡饮食,早晚喝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适当娱乐,健康长寿就会自然而来。

    人体本身就是和谐自足的存在

    在中医看来,人体就是一个最和谐最自足的存在,而养生就是要维持人体自身的这种和谐。因为,当人体处于这种和谐自足的状态时,对外界环境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而且能较快地修复损伤组织以及抵抗各种疾病,也就是说健康的人体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它不需要外在的东西,就能自行解决一些问题,从而保持身体内部的相对平衡。

    那么,人体内部的这种和谐存在是靠什么来维持的呢?中医把原因归结到脏器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密切关系上。古代的中医学家将五行理论整理后,再依照各个脏器的特性对应到五行之中就得出了: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五行当中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传统的中医理论又把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与五脏对应起来,如木克土,联系到五脏,肝属木,脾属土,那么肝就可以抑制脾,所以中医治疗脾脏方面的疾病往往是肝脾共治,这也是“扶土抑木”的原则。再比如,肝色属青,味属酸,如有面色发青,喜食酸味等症状,一般也可诊断为肝经受病。

    五行生克的关系,也经常用于精神对五脏功能的影响。《黄帝内经·素问》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从而治疗精神性病症。

    在五行关系中,讲究的是平衡。如果五脏中的任何一个脏器的能力较其他脏器强或弱,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例如夏天天气炎热,这个季节自然容易产生心火太旺的症状,但是冬天肾气不足时,水克不住火,也会造成心火太旺的症状出现。所以心火旺的人冬季就应该早睡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多晒太阳,以保养肾阳。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体本身其实就是和谐自足的存在,五脏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只有人体内部的五脏达到了平衡,我们的身体才能处于一种自然的健康状态,而其中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就会破坏整个平衡系统,人就会生病。

    六种简易养生方法

    前面我们说养生就是一种自由轻松快乐的生活方式,很多养生方法是很简单易行的,每天只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轻轻松松得到健康。这里我们就将这些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做一总结,供大家尝试。

    1坚持六个“少”

    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这几少就是在提醒大家,在日常饮食上要注意少放盐适当多放醋不要吃太咸的东西,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少吃甜食和荤腥食物,多用食养少用药养,少贪睡多运动,凡事不要过于忧虑避免影响睡眠,这都是生活中值得注意的小细节。

    2坚持几个“常”

    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

    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保持一颗天真好奇的童心,不要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没有兴致。蚁食,要少吃,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就可以,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导致疾病。龟欲,要心境淡泊,不要急功近利。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

    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有利于气血畅通。坚持干洗面还有美容效果,能够消除眼袋和减少皱纹。

    5“三通”

    现代人总以为自己虚,所以大都注重补,各种大补的食物、保健品不断买来吃,在补上很舍得下血本,殊不知,很多疾病都是“补”出来的,像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补”改为“通”。通血脉、通气血、通心气、通胃肠,要做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不要让你的身体里面像交通堵塞一样,什么都出不去什么都进不来,这样即使补,那也是白白浪费,人体根本吸收不了。

    6勤动脑

    很多人认为养生就是安闲的生活,每天不要想那么多事了,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有时间养养花、遛遛鸟就行了。其实,这样的养生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寄托,人反而会老得更快。我们经常见一些人刚退休没两年就显老了很多,就是因为他退休以后没事干了,也不动脑子想事了,反应也不如以前灵敏了。其实,不要认为五六十岁就是老年了,什么也学不成了,老年人退休以后开始学书法学画画,就能一直保持头脑清醒。所以,养生也要勤动脑。

    “说三道四”谈养生

    在古人的养生思想中,将修身与养性相提并论,融为一体,其中许多有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说三”,即“三戒”论。孔子曰:“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其中“老而戒得”的观点尤其值得老年人深思。“得”者,获取、占有利益之意也。老年人历经沧桑,深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的道理,更应珍惜健康。

    二是“道四”,这里是指模仿四种动物和四损。我国古代医学家创立的以模仿虎、鹿、熊、猿四种动物作为强身健体的肢体活动,这是古代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原始方法,是当今拳术、体操运动发展演变的雏形。华佗说,人体“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中枢之不朽也”,他将运动放在养生的首位。另外,中医学的“四损”之说,即“肝劳神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告诫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要讲“和谐”二字,要有规律和节奏。同时,饮食结构要科学合理,注意劳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