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胜于治病-在民间发展起来的特色养生方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药酒养生

    药酒,又称酒剂,是指用蒸馏酒浸提药材而制得的澄清透明的液体制剂,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祖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它既能防病治病,又可滋补身体,是一种常用的民间疗法。

    药酒治病的功效不仅有药的因素,其中的酒也有很大的作用。酒有宣散药力、通经行络、活血调营、上窜巅顶、外达皮腠、旁通四肢的作用。《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就是说在众多的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外,酒还可以增加其他药物的疗效。酒与药自古以来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说“酒以治疾”,酒本身就是一种药。古人酿酒的目的之一就是作药用,可见在古代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远古的药酒大多是酿造成的,药物与酒醪混合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药物成分不断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也列出了1000种以上的药酒方,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种急、慢性疾病。药酒疗法因其运用方便、适应症广,受到了广泛欢迎。

    从药酒的使用方法上来分,可分为内服、外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这三大类。

    药酒的制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浸渍法

    1)冷浸法

    将所用药物切碎或研为粗末,用纱布袋装好,加适量白酒(或黄酒)密封共浸。浸渍天数,一般春夏3~5天,秋冬7~9天,即可滤液使用。滤液后可再入酒浸,此时酒可稍减,浸渍时间可稍增。也可几次滤液混合后使用。药渣晒干为末或糊丸用。冷浸法是制作药酒比较常用的方法。

    2)热浸法

    将药物碎块或粗末放入罐中,加适量白酒或黄酒密封,隔水或蒸汽加热至沸,立即取下,倒入缸中密封7日左右取液使用,或取罐埋土中7日后滤液亦可。

    3)煮法

    以酒煎所用药物至3~4沸,去渣滓用酒,随用随煎。

    4)淬法

    取所用药物(不粉碎)于火中烧红,入酒中淬之,取酒使用。

    5)淋法

    将所用药物炒后,以酒淋之,取酒使用。

    但是,药酒是用酒精浸泡而成的,有些人并不适合饮用。如病情严重者、发烧者,或处于机能亢奋状态的人都应避免,其中包括患有出血性疾病、发炎、呼吸器官疾病、支气管炎、肝炎、溃疡、肺结核、口腔炎、高血压、各种癌症等疾病的人,都不宜饮用。

    药浴养生

    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从清代开始,药浴就开始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历代中医的推崇。

    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的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尤其烫洗最为常用。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须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即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取亦可),制作时,加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的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的擦浴法。

    药浴的作用机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从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

    实践证明,中药浴疗还是治疗亚健康的好方法,它不但克服了西药给人们带来的毒副作用,还是一种轻松有效的治疗手段。中药浴疗汤剂是采用几十种名贵中药浓缩而成的,针对不同症状施放不同种类的中药,加温后将躯体完全浸泡在中药液中,优雅的泡浴环境,幽香的中药气味,本身就可以使全身达到完全放松状态,再加之药物经皮肤的吸收,直达病灶,合适的温度加速了血液循环,给心肌送去大量新鲜氧气,心肌血氧充足,血液循环畅通,疏通了各经络,这可以直接消除疲劳,紧张造成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也随之缓解,其他症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亚健康状态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中药面浴还能使皮肤组织得到滋润和营养,提供必要的新陈代谢环境,使面部皮肤组织细胞直接获得营养物质而达到美容目的。

    但是,进行药浴也有讲究。饭前饭后不宜进行药浴,以防低血糖休克或影响消化功能;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病人,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昏倒;有急性传染病的人,妇女妊娠和月经期时不宜进行;年老体弱者应有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照料,以防不测。

    药膳养生

    很多年以前,人们就逐渐摸索出可以通过饮食预防或者治疗疾病。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华药膳逐渐发展成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精深学问。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由此受到启发,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药膳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显著、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药膳正走上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必将对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而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中药与食物相配,从而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且易于普及,取材广泛,可在家自制,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深受百姓喜爱的剂型。药膳是药物与食物巧妙结合而配制的食品。通过烹调加工,制作出既具有食品作用,也具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是中医饮食保健的一大特色。药膳食疗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比普通食品更优越,并具有鲜明的特点。

    1药膳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辨证用料,凡是气虚的,当用补气药膳;凡是血虚的,当使用补血的药膳。作为辅助治疗,使药物与药膳相互补充,相互辅佐,有异曲同工之妙。

    2食物的选择突出本草学理论的特点。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食品,热性病选择寒凉性质的食品,如防治中暑用冬瓜、苦瓜、绿豆等;而寒性疾病选择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腹中冷痛使用肉桂、茴香等。

    3药膳以传统的烹调艺术为手段,通过蒸、煮、炖、浸泡等方法,尽可能保证食物成分不被破坏,充分发挥食品、药物的医疗保健作用。

    4药膳以辅助治病、保健和强身为目的。药膳与治病服药不同,它是在治疗疾病期间通过适当进食,对疾病加以调养,增强体质,辅助药物发挥疗效。对于无病之人,药膳还可以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

    药茶养生

    我国人民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根据中医药书籍记载和实践证明,茶不但有多种保健功能,还有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例如,提神醒脑,清利头目,消暑解渴,减肥降脂,下气消食,解毒止痢等。此外,茶叶还可以减轻醉酒,缓解慢性酒精中毒症状,还有护齿防龋等作用。

    所谓药茶,并非仅指单一的茶叶,它包括茶叶药用、茶药代茶等内容,指应用某些重要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或汤、乳、露、汁、浆等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疗法。药和茶原为一类,其功能优势可以互补。茶药配合的例子,如午时茶是家喻户晓的名方,茶叶与方中诸药配伍,成为主治外感风寒、消食滞、解腹泻腹痛及水土不服的验方。从唐朝开始,中医药书籍中所记载的药方,有相当一部分剂型是茶剂,但处方中并不含茶叶。方子虽然是几种或多种药味组成,但是剂型是茶剂,饮用方便,深受人们欢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逐渐增强。近年来药茶日益兴起,减肥、降脂、降压、健身、解酒、益寿、消暑、开胃等方面的保健药茶应运而生。为满足人们的需要,确保使用安全,目前,卫生部已陆续公布了三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共77味,为保健型药茶的研制提供了条件。清凉茶膏便是采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药材,经提取、浓缩而制成的浓缩茶膏。其中淡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清利头目;山楂和麦芽消积散淤、消食、和中下气;莲心清心祛热、除烦止渴。方中诸药合理配伍,具有清热消暑、生津开胃的功效。夏季饮用清凉爽口、止渴除烦、开胃消食、预防中暑。清凉茶膏为浓缩型茶剂,取膏少许用水稀释即可饮用。

    下面几种自行配制的药茶功效显著,可以一试:原方法错误!!!

    1蜂蜜益肾茶:取蜂蜜5毫升、绿茶叶5克,用开水500毫升冲茶,泡1分钟后倒出茶水待水温40度时加入蜂蜜即饮,有润肺益肾、止渴、养血之功,用于便秘、肠胃不和等症状。2生姜温肺茶:取生姜10片、茶叶6克,煮成一杯汁饮服,有发汗解表、温肺止渴的功效,适宜流感、咳嗽等症。

    3食盐消炎茶:取食盐1克、茶叶3克,开水冲泡5分钟后服用,每日4~6次,可明目消炎、化痰降火,适用于感冒咳嗽、牙痛等症。

    4六一荷叶茶:取鲜荷叶1张、六一散50克,放入茶杯,开水冲泡后,过滤饮其汁,可以多人、多次服用,对消暑清热有较大功效。

    5石榴皮止泻茶:取石榴皮15克、橘皮5克,沸水冲泡后加入适量白糖和细盐,稍凉后饮用,有解暑消炎、理气止痛的作用。

    饮用药茶时,还有几个事项需要注意:

    1)沏茶用具(包括茶壶、茶杯)应用陶瓷制品,不用金属制品;

    2)沸水沏茶会加重茶水的苦涩味,破坏茶叶所含维生素C,用70℃~80℃水沏茶较合适;

    3)常洗茶杯,清除茶垢;

    4)不宜喝头遍茶、霉变茶;

    5)饭前、饭后半小时以上饮茶。

    6)切记服药不能用茶水,会破坏药的性能或化学反应对身体带来伤害。

    音乐养生

    早在音乐产生的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音乐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治疗某些疾病。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认为,音乐有助于人们健康,恢复内心的和谐。中世纪西方各国的天主教堂,都曾用圣歌来治疗疾病。中国古代典籍也常常谈到音乐对精神的治疗作用,《春秋》记载有用音乐为人治病的情况,《乐记》中说“乐行而伦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

    现代的很多思想家、音乐家和教育家也都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指出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情绪。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热爱一些健康优美的音乐,对他身心、性格的形成以及精神境界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好处。

    目前,世界上音乐治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柔和、优美的音乐安抚烦躁不安或受压抑的精神疾患。这类音乐也可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等。像舒曼的《梦幻曲》、舒伯特的《小夜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都有这方面的功效。

    二是用轻快的音乐鼓舞和振奋精神。可以治疗精神痴呆症、老年性退化麻痹症、消极自我封闭症等。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和《西班牙舞曲》、萨拉萨蒂的《吉卜赛之歌》、贝多芬的《F小调(热情)奏鸣曲》和《第五(命运)交响曲》、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等音乐都能起到良好作用。

    三是将不同性质的音乐先后演奏。释放患者的精神压抑,转变人的心理状态。如对患狂躁性精神病患者先播放强烈的音乐使其产生共鸣,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乔治·埙内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肖邦的《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柴可夫斯基的《那不勒斯舞曲》等。然后逐渐转换为平静的音乐,使患者安定下来。如播放托塞里的《小夜曲》、李斯特的《爱之梦》、德沃夏克的《念故乡》、巴赫与古诺的《圣母颂》、德彪的《月光》等。

    四是通过患者演奏乐曲或参加演唱,使其恢复自信和平衡感,再通过合奏训练使其逐步恢复集体意识,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德国现代音乐家阿多诺说过: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能增强人自信感,使人在合唱中恢复集体意识和奔向光明未来的决心。如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和《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波隆贝斯库的《叙事曲》等。还有合唱曲目,包括海顿的《牧羊女》、韦伯的《猪人合唱》、舒伯特的《圣母颂》和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等。

    五是将音乐作为一种背景。在公共场所,如加油站、医院、工厂、旅店、酒楼等场所播放,可以改善环境气氛,以提高工作效率。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汽车城底特律以前许多的加油站经常排长队,加油者常常因等待加油,心急火燎而发生吵闹。自从在各加油站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后,这类吵闹现象大大减少。实践证明,音乐对缓解紧张气氛和调整人的情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在我国,音乐疗法也逐步开设推广,如气功疗法配以古琴音乐伴奏,使病人在音乐中得到治疗。现在许多气功引导术,都录制了音乐磁带,在语言信息诱导下引导意念活动,进行调心、调体、调息的同时,运用音乐疗法的功能,使人进入自然放松的安详状态,使身心得到调整,达到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书画养生

    古今史实证明,习研书法可使人健康长寿,那么,怎样正确利用书法,让它真正成为养生保健的方法呢?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习书观念。把书法作为职业只是少数人的事,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老年人来讲,练习书法主要是为了休闲、健身与养性。所以,应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进健康、养生益寿为主,而不能有太多的功利思想。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习书方法。练习书法不仅要展纸挥毫泼墨,还要用心、用神、用气。每日临池握笔,开卷书写,必然端坐凝神,专心致志。写字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执笔时则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渡到肩—肘—腕—掌,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笔端。

    最后,要重视书法的教育功能。书法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为人格塑造。俗话说“字若其人”,人品与书品互相体现。心正之人,书体端庄,高雅秀灵。字里行间体现出其高尚品德。要做一个好的书法家,必先做一个堂堂正正之人。

    在书法学习中,不管临摹还是创作,只要精神专注,一丝不苟,都有利于培养自身品质,让人的精神意识自然地融到点线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理与生理的提升,调节人的情绪与耐性,并进而影响到人的品格与性情。

    书法能促进健康长寿,但应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过于劳累或过于追求成就,都会因疲劳伤身,得不偿失。

    中医认为五色归于五脏,而且颜色与人的情绪、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研习绘画技巧有助于养生,可使人健康长寿。

    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书画养生应注意的方法:

    修身养性。在临摹图画时要选色彩鲜艳、造型美观、格调清新、内容健康的图景,这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排除思虑和寂寞无聊感。

    练身练脑。绘画时人们大多是站着,而想要画好画儿,就需要整个身体协调一致,肩、臂、肘、腕、指必须一致,这就是练身。一幅作品首先要经过认真的构思,巧妙的立意,再用纯熟的技法创造出一个新天地,这就是练脑。

    调节情绪。大脑中的网状结构能决定人们对颜色的反应,当人们看到红、橙、黄等暖色时,血压会上升,脑波活动增加,呼吸加快,出汗增加。颜色还可能激发释放出激素或神经递质,这些物质会交替影响人的情绪。所以,人们在创作具有美感的书画的同时,也是一个自身解郁的精神调节活动,是对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释放过程。

    花草养生

    袁枚是清代的“文星”,也是“寿星”,他40岁时因官场失意,归乡江宁小苍山,筑园林“随园”,从此爱上花草,过上了“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的生活,宠辱皆忘,“八十精神胜少年”。可见,养花对调整心态、促进健康有重要作用。

    很多注重养生的朋友,都善于用花草来怡情。那么,花草和长寿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古人说“乐花者寿”是有道理的,很多长寿者,都生活在山清水秀、芳草鲜美的大自然的“花园”之中。而生活在深山或者农村的老寿星往往比城市里要多。

    如此说来,近花之人,长寿的秘密在哪里呢?

    花能够使人心理愉悦,养花可以说是一种心理调节剂。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是长寿的重要保障,患得患失,心理失衡,会影响身体健康。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养花、赏花之中的时候,会转移注意力,产生新的灵感。

    养花还能让大脑保持兴奋。经常养花、赏花,可使大脑处于舒展、活跃、兴奋状态。不同色彩的花草,有着不同的效果。白、青、蓝色使人产生舒适、清爽之感,黄、橙、红色给人以热烈、兴奋、温暖的感觉。至于花香,则更有宜人之奇。如郁金香的香气沁人心脾,茉莉花的花香使人神经松弛、神志安宁等。

    养花能够增强人的免疫力。多数花卉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多种有害气体,并吸附粉尘净化空气。如兰花、仙人掌等,可有效净化空气;吊兰、鸭跖草等,可吸收甲醛、苯等有害气体。有些花卉的气味还有驱虫、杀菌、消毒的功能。而且花养得多了,也算是一项体力活动,因此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

    不管你是生活在安静的乡村,还是生活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家庭养花都是养生的不错选择,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讲,养花能延缓体质、思维、记忆力的衰退,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旅游养生

    每次长假,各大景点人山人海,旅游成了人们节假日里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其实,旅游不仅能够使人玩得尽兴,而且它还具有养生的功效。去旅游之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而且能使人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中。

    中医认为,旅游分为静游、动游、怒游、思游、悲游、险游等类别。

    静游:对机体能量的消耗较小,如欣赏园林风光和小桥流水、泛舟湖泊、品茗赏月等。静游适合中老年和体质较弱者。

    动游:对机体能量的消耗较大,如登山、涉水、长途旅行、漂洋过海等。动游适合于青壮年人和体力较好者。

    怒游:凡能导致人们产生情绪起伏的旅游活动称为怒游,如游览杭州的岳武坟、河北的卢沟桥、北京的圆明园旧址等,均能激起人们的情绪变化。根据中医五行治病原理,怒游适合于思虑过度、情绪郁结的病人养生。

    思游:凡能引起人们怀古思绪的旅游称为思游,如观游赤壁遗址,往往能激起人们思古的幽情,即使是一般的大自然美景,也能引起人们的遐想和深思。思游具有镇静作用,适合于患有恐慌症的人。

    悲游:凡能引起人们悲伤情绪的旅游活动称为悲游。秋季,万物萧条,大地由青绿变为枯黄,观之有悲秋之感。悲游具有制怒平肝作用,适合于情绪易于激愤者。

    险游:凡能导致人们产生惊恐情绪的旅游活动称为险游,如游览巴东的风都鬼城;登临黄山的奇峰险景等,皆属此类。险游具有镇心降火的作用,能调节过度兴奋的情绪,适用于心火过旺者。

    俗话说触景生情、情随景变、人景交融、浑然一体,下次旅游时,记得选择适合自己的出游方式,使心神与尘世形成某种和谐,从而渐渐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长寿就孕育在如画的风景中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