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的瑜珈主要是一种宗教性的活动,是婆罗门教(后来的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徒为求得解脱而刻苦修炼的一种手段。瑜珈的原意是“结合”、“和谐”、“一致”的意思。修炼瑜珈,按印度教的说法,就是要使尘世的“人”同天上的最高的神“梵天”合二为一。修炼者必须在僻静的地方坐下,双腿交叠在一起,成“莲花坐姿”,平心静气,沉思默想,以达到自我同天神合一的境界。一旦达到此等境界,便进入了理想境界,人便可以获得解脱。
关于瑜珈的一本最古老、最有权威的著作叫《瑜珈经》,它是一位名叫波颠阇利的人写的。人们一般认为《瑜珈经》成书于公元5世纪。但这不等于说,瑜珈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瑜珈的历史要早得多。在远古的时候,印度没有书写工具,一切经典都靠口授心传。为了易记易诵,句子都很短,且往往有韵律,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古代诗歌发达的原因。到了公元5世纪的时候,已经具备了把口传的东西整理成文的条件,波颠阇利便成了总结几千年遗产的功臣之一。
《瑜珈经》共分4章,包含194经,内容十分庞杂,充满神秘的色彩。最基本的修炼方法和手段有8种,也就是八瑜珈支:(1)禁制(克制);(2)遵行(限制);(3)坐法(坐姿);(4)调息(控制呼吸);(5)制感(制止感觉);(6)执持(专注);(7)禅定(静虑);(8)等持(三摩地境界)。
《瑜珈经》问世后的一千多年来,瑜珈在印度经久不衰,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最主要的有5种:格尔玛(业)瑜珈、杰恩(知识)瑜珈、赫脱(手)瑜珈、拉杰瑜珈和帕格蒂(虔诚)瑜珈。其中有的注重日常的善行,有的注重经典的研习,有的偏重于哲理的悟彻。
古印度人修炼瑜珈,主要是受他们信仰的宗教思想的支配。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轮回转世的思想,沉重地压在信徒身上。与它紧紧相连的是“业”的概念,这辈子的一切言行及思想活动,都一笔笔地记在“业”账上,并形成了下辈子是祸是福的“因”。“业”绩好的,下世就投在富贵之家,享受荣华;“业”绩不好的,下世就投在低贱之家,甚至变牛变马,受苦终生。这显然是漠视今生,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的虚无缥缈的人生观。
为了来世的幸福,信徒们当然诚惶诚恐,积善积德,希冀美好的未来。但是,这还不算是最终的解脱。如果能跳出轮回,不要投胎凡世,而是进入天堂,那就可以永远摆脱人间的无边苦海,永居极乐世界了。据说瑜珈就是追求彻底解脱的一条“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奇的瑜珈并未成为历史,而是昂首挺进了现代人的生活中。现代印度的瑜珈已经传遍世界,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有实效的亚洲式健身美体修炼术。练习瑜珈,不仅可以消除紧张,缓解压力,使人的精神与身体进入纯净的境界,更能有效完美体形体态。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练功者,都将练习瑜珈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