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印度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学时期的岩洞壁画。原始的线条画是印度次大陆最早的视觉艺术作品。这些线条画绘制于岩洞之中,因此又称岩画。迄今已发现的岩画达数百处,它们主要集中在以今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为中心的半径约100英里的范围之内。印度岩画的年代约从公元前5500年延续到公元4世纪。这些岩画主要描绘狩猎场面和各种野生动物,也有描绘人类舞蹈活动或殡葬场景的。早期岩画的作者都是原始部落民,岩洞既是他们的栖身之所,也是他们的画廊。这些岩画主要画在砂岩上。后期岩画有表现骑马、骑象和战争等人类生活内容的,也有表现巫术和属于生殖崇拜的符号。从画面可以看出,当时的武士已经在使用刀剑和盾牌。因此,它们显然是铁器时代的作品。所用颜料有红、黑、粉、绿、蓝、黄、橙、紫诸色,均为天然矿物颜料。在比姆贝特卡发现的巨幅岩画《骑马的人的行列与骑象的人》,气势恢弘,色彩绚烂,画面内容已经十分丰富。据考古推断,该画可能创作于吠陀时期或还先于吠陀时期。有些岩画的作者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透视意识,在画母牛时还要捎带将其腹中的牛犊画出,画羚羊时竟然将其内脏也要表现出来。这样绘画表现手法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史前岩画是印度绘画的起源之处,也是印度壁画的前身。
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等印度河文明遗址发掘出来的赤陶图案和印章图像判断,在印度河文明时期,人们已经拥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在哈拉巴出土的硕大陶罐上,绘着写实风格的鸟、树和叶片。在现存两千余枚印章中,动物形象构图简洁,笔法洗练,造型逼真,气韵生动,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野生动物原始生命的健康与活力。令人惊喜的是,在印章上还刻有想象或传说中的动物独角兽的造型,甚至还出现了人物或神的形象。没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是断难在方寸之间有所作为的。因此,据美术史家推断,在印度河文明时期繁荣的城市中,可能已有壁画存在。此外,从现有文献看,绘画在处于社会上层的人们的教育与生活中都十分重要。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获悉,国王的宫殿与富人的宅邸都饰有壁画和木版画。不过,由于年代过分久远,已无法进行考证。
举世闻名的阿旃陀壁画是印度古典绘画的成熟和典范之作,存于今德干高原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西北100公里处的阿旃陀石窟。瓦科拉河(Waghora)奔流到这里后形成一个近乎180度的大转弯,河谷呈马蹄形状。阿旃陀石窟就是在河谷高约20米的花岗岩陡壁上开凿的,29座石窟沿河谷排列,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周围林木葱郁,景色如画。
壁画创作时间约从公元前200年持续到公元650年,前后跨度达八百余年。由于佛教的衰微,在河谷中回荡了8个世纪之久的斧凿之声终成绝响。
以阿旃陀石窟为代表的丰富而绚烂的壁画表明,绘画在古代印度已经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艺术,并且取得了垂为典范的巨大成就。除了艺术和审美价值外,阿旃陀石窟壁画还向我们展示了古印度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我们展现了真实的古印度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不但可以看到王公贵族以及名门侍女的生活,而且可以看到苦力、乞丐、农民、僧侣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形象。古代印度的服饰与风尚也逼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阿旃陀石窟壁画对于印度本土绘画艺术和我国敦煌等地的石窟或寺庙壁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英国《伯林顿》杂志发表评论说,阿旃陀洞窟艺术“也许是亚洲最伟大的艺术奇迹”。
雕刻
雕刻是一种造型艺术,它可赋予顽石以灵气,也可赋予金属以生命。从材质讲,印度古代既有石雕,也有铜雕;从主题讲,则既有佛教雕刻,也有印度教雕刻。无论在哪一领域,哪种材质,印度雕刻都取得了令人嘱目的非凡成就。
据考证,印度先民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就开始了雕刻艺术创作。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大量印章底面上,就镌刻着动物、树叶和神祗。这些印章大部分是用皂石、玛瑙、象牙和青铜一类材料刻制的。它们一般呈方形,但也有呈圆形的;一般边长为3至5厘米,但也有边长达7.5厘米的。这些印章的上部虽然大都刻有象形文字符号,并且在实际使用中可能更为重要,但动物雕刻往往占去大半面积,因而先声夺人。由于所雕刻的动物大多为雄性,我们似乎可以认定,刻制和使用印章者都是男性;由此似乎还可以断定,男性在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家庭与社会中均占主导地位。刻在印章上的动物的多种多样,令人惊叹不已。所雕刻的动物最多见的为黄牛、瘤牛、水牛、犀牛、象、虎、羊、羚、鹿、兔、鳄、蛇等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也有存在于人们幻想与传说中的动物或为标新立异而人为组合的动物。由于牛在印度社会与宗教生活中的特殊地位,牛的形象出现在印章中的次数最多,雕刻得也最为传神。它们那浑圆的躯体似乎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微微低垂的头仿佛就要发起进攻。这些写实的或自然主义的雕刻虽然十分古朴,但其技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屑十分娴熟。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实用品就变成了可供欣赏的艺术品。也有些印章上面雕刻了人或神的形象,但在气韵上远不如那些动物的形象生动。这是印度先民对雕刻艺术的初步尝试。他们对动物题材偏爱的特征,一直被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下来。
孔雀王朝时期的雕刻在印度艺术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石头开始在印度被普遍用于建筑和雕刻。这对于印度艺术的发展与传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用于雕刻的石材,表面都打磨得十分光洁。这一特征甚至成了鉴定孔雀王朝时期石雕的一个重要依据。
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印度雕刻史上的辉煌一章。为了宣扬自己的功德,弘扬正法,他命人在帝国的许多地方寻找天然岩壁或建造石柱以刊刻诏书。他敕建的独石纪念碑式圆柱是这一时期石雕作品的典范代表。这些石柱主要竖立在佛陀生前的重要活动场所或通往这些圣地的重要路线上。虽然当时印度的建筑与雕刻受到波斯帝国的影响,但竖立纪念柱的做法却是出于印度固有的理念。它很可能是印度古代崇奉宇宙之柱的传统的体现。在印度各地曾先后发现30余根阿育王石柱。
孔雀王朝时期的人物雕刻作品数量并不多见。在北方邦圣城马土腊等古代雕刻艺术与文明中心,曾先后发现了当时遗留下来的20余尊巨大的石头药叉雕像。在今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附近,曾经发现两尊无头男性雕像躯干。它们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耆那教圣人的雕像。此外,在巴特那市还发现了一尊砂石雕刻的药叉立像,虽然其头部及双手已经缺损,但仍然可以看出这是一件技法熟练的成功之作。
在今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东北方向约50公里处的桑奇,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那就是在198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桑奇大塔。它的雕栏和塔门是孔雀王朝之后极其重要的雕刻作品,而塔门浮雕尤其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约作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初期安度罗王国领有中、南印度时期。当时,安度罗国国势逐渐强盛,控制了印度许多重要的商路与海港。信奉佛教的商人与富有的市民,为桑奇大塔的扩建和维修慷慨解囊。大塔原有的木头围栏遂被石头围栏取代。桑奇雕刻规模宏大,技巧细腻,刀工精湛,造型娴熟,堪称稀世之作。它在艺术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成为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代表作品。
公元1世纪中后期,在波斯、希腊和罗马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交互作用下,印度佛教雕刻艺术发生迅速变化。在此背景下,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产生了。
犍陀罗艺术是以希腊艺术风格表现佛教内容的一种雕刻艺术,代表了古代印度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印度艺术与西方艺术融合的结晶。
犍陀罗地区位于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附近的白沙瓦谷地。这里是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门户,是一个将印度、中国和中亚与地中海、周围的希腊—罗马世界连接起来的贸易网的中心。这种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里既演绎了印度河和外族入侵者你来我往的历史剧,也使印度文化与波斯、希腊、罗马等外来文化水乳交融,从而在几个世纪中形成了东西方联姻的艺术——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的创造者们在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同时,既延续了印度风格手势和坐姿的固定模式,又吸收生活中舞蹈、戏剧在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的手语,创造了佛像手势和坐姿的标准格式。这种格式在以后形成了亚洲各国佛像形象的标准模式。
犍陀罗的佛陀塑像,以《悉达多王子像》、《佛陀立像》最具代表性。《悉达多王子像》制作于2世纪。塑像宽21英尺。塑像中王子盘腿而坐,须发苍然,骨瘦如柴,眼窝深陷,肋骨参差突现,骨骼和血管清晰可见。但他神态安详,正在瞑思人生的真谛。悉达多消瘦的形体与其面部表情反差极大,恰恰反映出他坚韧的性格和追求人生真理的毅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表现力。《佛陀立像》的创作于2、3世纪,高1.42米,是把希腊太阳神阿波罗与佛陀的特点相结合的艺术杰作。佛陀身穿罗马式“陶格”袈裟,形象古朴、庄严。
犍陀罗艺术为后世继承和发展。在笈多王朝时期,随着印度教的复兴,印度教神像雕刻也蔚成风气。毗湿奴、湿婆、黑天、太阳神、难近母等男女诸神的雕像纷纷问世。毗湿奴、湿婆等印度教诸神及其化身的大量精美雕像,构成了印度教图像的岩石百科全书。约开凿于8世纪的第16窟凯拉萨神庙规模最为宏大。这座湿婆神庙高30米,进深达90米。湿婆神像及表现其功业的雕刻类乎鬼斧神工。同期开凿的象岛石窟是纯粹的印度教石窟。门廊两侧与窟内岩壁上刻有表现湿婆诸相的9块高浮雕,其中《湿婆三面像》最为著名。在中印度和南印度,大量印度教神庙都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雕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令人目不暇接。与佛教雕刻不同的是,印度教雕刻以造型夸张、动感强烈和变化丰富为特征。
古代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十分擅长铜雕艺术。其中又以朱罗王朝的青铜雕像在印度最为著名。题材既有男女诸神、圣徒、国王、王后,也有动物。大小形制均有。由于朱罗国王虔信湿婆,湿婆神像备受青睐,其中尤以各种青铜舞王湿婆神像最为流行。约创作于11世纪的青铜舞王湿婆神像,是一件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湿婆被塑造成三目四臂的裸体男性舞者形象,周身环以火焰光环。右上手持沙漏形手鼓,象征着宇宙的创造;左上手持火焰,象征着定期焚毁宇宙的动火。这两条臂膀的平衡,象征着宇宙生命创造与毁灭两极的辩证统一。前右臂手作无畏式,前左臂手作模拟象鼻下垂的象手势。右足踏象征无知的侏儒,左腿凌空翘起,象征着解脱。湿婆昂首挺胸,头发水平甩开,极富动态之美。这座铜雕,通过湿婆的神秘之舞象征着宇宙的创造、保护和毁灭,从中透出了印度古人对宇宙演化的哲学理解。
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穆斯林侵入印度后,佛教和印度教建筑雕刻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穆斯林政权统治时期,印度雕刻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建筑
印度最早的建筑出现在印度河文明时期。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是当时的两座规模很大的城市。它们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从摩亨佐·达罗遗址看,古建筑规划相当和谐统一,已体现出较高的水平。
印度建筑艺术的真正开端是在孔雀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遗存下来的不多,但它们在历史上却曾对后世的印度教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阿育王石柱被认为是印度最早的石建筑,曾经广泛分布于孔雀帝国的许多地方。从建筑的角度讲,阿育王石柱显然是象征主义的。
阿育王时期另一种重要建筑是佛塔。传说这位虔诚信佛的皇帝曾“敕建八万四千塔”,用以分散保存佛舍利。此数虽然未必确切,但阿育王时代造塔成风是历史事实。在古印度所有的佛教建筑中,桑奇大塔是印度早期佛塔建筑的典型范例。塔的直径约37米,高约24米。大塔中心半球形覆钵,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即阿育王时代,桑奇大塔的建造和完善前后跨越4个世纪,历时近300年。在孔雀王朝之后的巽伽王朝时期,在大塔覆钵土墩外面垒砌砖石,涂以灰泥,顶上添建一方平台和三层伞盖,底部构筑沙石台基、双重扶梯、右绕甬道和围栏,始具现今规模。安达罗王朝时代,又在大塔围栏四方陆续建成四座沙石塔门。桑奇大塔对后来的佛塔建筑产生深远影响。如今,桑奇大塔以它佛教圣地的地位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凭吊佛教古迹的众多游客。
后来的佛教建筑主要是寺院和石窟寺,散见于印度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位于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市东南的那烂陀寺。该寺建于公元5世纪上半叶笈多王朝时期,是印度佛教学术中心,后屡有扩建,规模宏大,殿宇壮观,声闻海外。寺内宝彩、宝海、宝洋三大殿,实际是藏书甚丰的图书馆,其中宝洋殿高达九层,极为壮观。宋《高僧传》卷三《寂默传》称:“那烂陀寺,周围四十八里,九寺一门,是九天王所造。”这样一座享有盛誉的大型寺庙群,竟在12世纪末时毁于入侵穆斯林的兵祸,连寺中收藏着的无数珍贵的典籍也未能幸免于难。随着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微,佛教建筑在印度也成为过眼云烟,辉煌不再。
还出现了石窟建筑,如在今比哈尔邦巴拉巴尔丘陵开凿的苏达马石窟和在伽雅附近龙树山开凿的洛摩斯里希石窟。它们开了后世印度佛教岩凿支提窟、毗诃罗窟等石窟建筑的先河。在巽伽王朝后期,即从公元前2世纪中期起,在今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加尔利和帕贾两地,开始大量出现岩凿支提窟。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无数虔诚信徒,在印度开凿了1200多个规模大大小小的类似支提窟的石窟,构成印度艺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音乐、舞蹈和戏剧
印度音乐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前后问世的《梨俱吠陀》中的颂歌,可以被看作最早的歌词。《娑摩吠陀》则是上古时期的歌曲集,专供祭司在祭祀时吟唱。“娑摩”的意思就是曲调。因此可以说,同戏剧一样,印度音乐也很可能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
印度人将音乐视为一种能够使人的灵魂超脱俗世并升华到精神世界的崇高艺术形式。而印度文明历来就有轻物质重精神的倾向,音乐自然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和心目中占有神圣地位。
古代印度盛行宗教,音乐是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婆罗门经典《娑摩吠陀》就是一部歌曲集,是为祭司咏歌而编定的,诗歌主要起类似乐谱音符的作用。印度的宗教祭祀活动很多,有的规模相当大。如马祭,参加者有国王、王族成员、官吏、士兵、祭司等。祭司有劝请者、咏歌者、行祭者和祈祷者。他们各有三名助手。咏歌者在祭祀时,专司演唱娑摩歌之责。此外,还有大批歌舞演员和鼓乐手参加,气氛十分热烈。
佛教音乐也是相当有名的。古代印度佛教寺院林立,寺院中佛音萦绕,钟声不绝,呈现出“梵唱屠音,连檐接响”的情景。佛教的乐曲,不仅有为宣扬佛教教义的,还有只是供人们欣赏之用的。后者如《沙石疆》、《天曲》。这两首名曲,4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前凉小王朝所在地凉州,后在中国内地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印度人大多能歌善舞,因而民间音乐也十分发达。古典音乐主要满足审美需要,而民间音乐却具有各种社会功能。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音乐。在丰收季节、娶妻生子之时,人们载歌载舞,以示庆祝。所以,在印度的山野林间、河流海洋之上,都可以经常听到旋律优美的歌声。西孟加拉、马哈拉施特拉和安得拉等邦的民歌都富于地方特色因而十分著名。印度民间音乐的音域十分宽广,许多民间歌曲可以达到三个八度。
为了使唱颂更富激情,印度人使用了各种乐器。印度乐器品种繁多,主要分为弦鸣乐器、革鸣乐器、体鸣乐器和气鸣乐器四类。其中七弦乐器维那琴、西塔尔琴、双面手鼓等都很有特色,也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印度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国家,舞蹈也不例外。舞蹈在印度被认为是神的创造物,舞蹈者的惟一目的是为了取悦于神。它的原始形式,大约起源于古代祭祀典礼时人们的手舞足蹈,一方面向神表示虔诚,一方面向神表达祈求,例如求雨、求丰收、求平安等等,它也是人们欢乐情绪的一种动态的流露。
舞蹈在印度既是娱乐又是劝善的艺术形式。有关舞蹈的产生,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在两个时代更换交替之际,凡人染上了种种恶习。于是人们祈求梵天赐给人间一种玩具,它不但可看,而且可听,这样便可把凡人的兴趣从恶习中吸引开。梵天答应了,他闭目静思,最后决定给凡人第五部吠陀,那就是“戏剧吠陀”。这部吠陀中包含了人世所有道德的精华。另一个大神湿婆在这一戏剧中使用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因此他被尊为“舞蹈之王”。
在印度演出舞蹈时,台前往往要放一尊有四只手的“舞蹈之王”湿婆的神像。至今,这个习俗还在流传。他的右上手拿着一面达莫如鼓,象征着创造,有的说象征各种声音;他的右下手象征神的保护和祝福;他的左上手持燃烧的火焰,象征着他可以毁灭他所创造的一切,有的人说它象征谬误的毁灭和真理的传播;左下手像象鼻那样垂向抬起的脚,象征着不受一切羁绊的自由;右脚踩住一个魔鬼,这个魔鬼名叫莫亚拉卡,象征着善征服恶;左脚上抬,象征着超脱尘世,向上升腾。舞神周围的圆周装饰,象征着怀抱人们的大自然。这尊舞王之像形象地启示了印度舞蹈的宗旨。
印度舞蹈有四大流派,它们是:婆罗多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和卡塔克舞。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是婆罗多舞。这种舞蹈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跳的。那时每个大庙里都有一些“戴舞达西”,意为“神的女仆人”。这些人从小就被送进庙里,一辈子不结婚,惟一的“神圣使命”是给神献舞,使神高兴。后来这些舞蹈逐渐流传到庙外。
古代印度舞蹈题材广泛,有宗教、神话传说、宫廷佚事、以及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题材。宗教题材多取自《吠陀》。举行宗教仪式时,经常伴以舞蹈。寺庙里专门传授舞蹈技艺的女演员叫“提婆达西”。印度人家喻户晓的两大史诗,更是常常用来作舞蹈表演的题材。舞蹈家用其优美的动作,颂扬英雄人物,表明正义、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思想。
戏剧在印度也存在了很长时间,非常古老。祭礼与节庆的盛典、宗教性的游行、古老的舞蹈、史诗的诵唱,这些综合因素造就了印度戏剧,并且赋予它一种宗教的特性。
不过,在阿育王之前古印度还没有戏剧的确切实据,但在孔雀王朝之后的贵霜王朝,戏剧已有重大成就。当时国王迦腻色迦的朋友、佛教宗师和诗人马鸣就是有名的剧作家。目前流传至今的古戏中就有他三个剧本保留下来,其中的九幕剧《舍利佛传》说的是释迦牟尼的两个大弟子舍利佛和目键连改信佛教的故事。文学史家们认为,该剧本说明古代印度戏剧此时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大约在公元2至3世纪,相传是首陀罗迦的作品《小泥车》,则是代表古印度戏剧成熟的不朽之作,此剧以通俗剧与幽默的完美结合,夹杂着极具诗意的热情。
丰富的戏剧实践使印度出现了戏剧理论。公元2世纪婆罗多牟尼著的《舞论》,不仅全面论述了戏剧,也兼及舞蹈和音乐。它对剧本、导演、表演、台词、角色、服饰、化妆、音乐、舞蹈、剧场等问题都有精湛恰当的论述。它把文学作品中的情调列为艳情、恐怖等8种,认为情调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这是印度第一部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
古代印度人对音乐、歌舞的痴迷、表现于他们不仅将其当作生活的必需,而且加以神化,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