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二十世纪西方人学的杰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八十八章二十世纪西方人学的杰作:《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一书是弗罗姆确定其毕生研究方向的奠基之作和作为人道主义哲学家的成名之

    。该书奠定了他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进行综合考虑的理论起点和基础,尔后的一系

    列论著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深化。该书自1941年初版之后,迅即不胫而走,风靡

    世界,至1961年这21年中,就已再版22次之多,被誉为20世纪西方哲学中最出色的一部著作

    。

    自由学说人文哲学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是20世纪西方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家,西方马克思主

    义的杰出代表,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理论家。1941年创作出版《逃避自由》。

    20世纪中叶,人类自由境界日益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自由问题也愈发成为理论探究的

    热点。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人的生存境况人的前途和命运等问题成了理论家深思的问

    。弗罗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境况、命运和自由问题进行全面的透视,具体论述了人

    的自由与不自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逃避

    自由》一书的主要内容。

    弗罗姆的这部《逃避自由》从极其广泛的视域论述了有关自由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

    的观点和理论。人的存在是弗罗姆在本书中研究的所有问题的切入点,他从人的存在境况这

    个基本事实出发,解释了人的原始关联,讨论了人的个体化和自由的关系,论述人的自由的

    两个方面的意义。

    作品首先表明,人的存在的标志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分离,当人从与自然界同一的状态中脱离

    出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界和他人有别的整体之时,人类的社会史就开始了。

    诚然,人与自然界的这种分离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个人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然而继续与他

    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和社会但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他自己部分地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整

    体,但是他总是把自己当做是他周围世界的一部分。正是人与周围世界的这种联系,使人具

    有依恋的基础和归属感。一个人只要还没有完全割断那条把他与别人联接在一起的脐带,他

    就不可能是自由的。但正是这种联系给了他安全感、从属感和踏实感。这些关连在个人完全

    脱颖而出以前总是存在着。,他把它们称为原始关连。

    弗罗姆接着对人的个体化与自由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把人与自然界分离的这个过程称为人

    日渐从其原始状态中脱颖而出的过程,或个体化。个体化的人获得了日益增多的自由。但是

    ,当人从“原始关连”中脱颖而出时,他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产生极度的紧张和不安

    。弗罗姆从人的个体发展的角度论证说:个体化过程的另一方面就是日益增加的孤独。原始

    关系提供了安全和与外界的基本的统一。儿童一从那个世界脱颖而出,他就领悟到自己是孤

    独的,自己是一个与所有他人相分离的个体。这一世界与人的个体的存在比较起来,则是绝

    对强有力的,并且是经常带有威胁性和危险的,与这一世界相分离,就使人产生了一种无权

    力和忧虑的感觉。当一个人是这一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认识到个人行为的责任时,

    他就不需要害怕这一世界;但当个人成为一个个体时,他就孑然一身,面对着一个危险和极

    强大的世界。总之,获得自由与感到孤独是同一个个体化过程的两个方面,人获得的自由越

    多,滋生的个人无意义感和无权力感便越强。所以,人逃避自由,就是为了克服孤独感。

    弗罗姆认为,与现代社会相比,中世纪的主要特点就是缺乏个人自由。社会的各色人等被控

    制在固定的社会秩序之中,社会和经济生活都被所制定的规则和条约所操纵。但是,尽管人

    没有自由(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可并不感到孤独。由于人一出生,在社会中便有了一个明确

    的、不可改变的和无可怀疑的位置,所以他生根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并从而使他的生活

    确有保障。社会的秩序被视为如同一种自然秩序,由于人在这一秩序中的地位是确定的,所

    以他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此后,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社会变革,随着资本主义因素

    的迅速增长,个人解脱了经济和政治纽带的束缚,他通过在新的缺席中积极和独立发挥作用

    ,获得了积极的自由。同时,他所摆脱的这些纽带正是过去常常给予他安全感和相与感的那

    种纽带,人不再生活在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封闭的世界里。世界已变得无边无际,但同时又有

    威胁性。

    在这种情况下,新的自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深深的不安全、无力量、怀疑、孤独和忧虑感。

    尤其是现代工业社会,更是用一种互相矛盾的手段影响人:它们使人发展了个性,但同时又

    使人孤独无援;它们增加了人的自由,但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束缚。现代社会结构对人所

    产生的消极影响——孤独感、忧虑感、无意义感、恐慌不安感、软弱无力感等心理状态,导

    了人的异化和对自由的逃避。在人的异化方面,首先是人本身的异化,突出表现在现代人变

    成了自私的人。自私意味着贪得无厌,但自私不是自爱,自私的人不仅不爱他人,而且对

    真正的自我也缺乏肯定和爱。因为自私的人总是忧心忡忡地只关心自己,所以他总是不满足

    ,总是得不到休息,总是整天为没有得到什么,错过什么,被剥夺了什么而提心吊胆、愁眉

    苦脸。这种自私的人实际上并不真正珍爱自己,而是使自己充满了厌恶。人的异化还表现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

    经变成了弱肉强食的商品关系。

    心理学家不仅要诊断病症,而且要治疗病人,对社会人类更是如此,弗罗姆看到了人类自由

    的症状,他也努力为人类开出了几张自认为相当管用的药方,这就是他的关于逃避自由的途

    径的理论。在阐述人的存在与自由前提下,弗罗姆分析了逃避自由的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个人为了获取他已丧失掉的力量,不惜放弃自我的独立而使自己与外在的他人

    或他物凑合在一起。换句话说,也就是指那种寻求新的第二个枷锁来代替业已摆脱掉的原始

    枷锁的倾向。弗罗姆指出,被虐待狂和虐待狂倾向就是这种渴求屈从与统治意向的典型表现

    形式。

    希特勒的性格结构中,既有施虐狂品质的一面,又有受虐狂品

    质的一面。崇尚强权、厌恶软弱,即是一种典型的施虐狂品质,这可以解释希特勒及其党徒

    的大量政治行为。

    第二种途径是指人通过毁坏自我之外的世界,消灭与之抗衡的对象,来显示自我的力量,逃

    避不堪忍受的孤独感和软弱无力感。弗罗姆指出,如果说施虐——受虐狂冲动旨在与对象

    主动或被动地共生,那么破坏性则旨在消灭对象。但是,破坏性也根源于个人不堪忍受的软

    弱无力感和孤独感。

    虐待狂趋向于通

    过统治他人来加强孤苦伶仃的自我,而破坏性则趋向于通过消灭任何来自外部的威胁来达到

    这一目的。

    第三种途径是个人全部放弃自我,与他人一体化,以此来消除与外在世界差别,从而克服孤

    独感和软弱无力感,即所谓的同化。弗罗姆认为,用这种途径来逃避自由的人,个人不再是

    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现存文化模式所给予他的那种人格;他和其他人已没有任何区别,完

    全按照他人的要求塑造自我。

    但是这三种逃避自由的途径,并不能真正使人克服孤独感,无法把他和世界更新统一起来,

    结果是自我的丧失,人格的分裂弗罗姆总结说: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刚从曾经使生命具有意

    义和安全的所有束缚下解脱出来,就陷入了孤独、无权力和不安全之中。我们已经看到,个

    人是不能忍受这种孤独的,作为一种孤独的存在物,人是无力与外部世界抗衡的,因而他非

    常害怕外部世界;由于他处于孤独的境地,所以对他来说,世界也是支离破碎的,他已完全

    茫然不知所措。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生命的意义,最后怀疑任何行为的原则,孤立

    无援与怀疑麻痹了生命,为了生存,他就企图逃避、否定自由,套进了新的枷锁。这种新的

    枷锁与原始的束缚截然不同,在原始束缚下,尽管他受权威或社会整体的统治,还有相对的

    独立性。逃避自由并没有恢复他已失去的安全。相反只是使他忘却了他自己还是一个独立的

    个体。他以牺牲个人自我的完整性为代价所得到的是不堪一击的安全。因为他不能忍受孤独

    ,所以他只好选择丧失自我这一道路。因此,逃避自由,取得自由的同时新的枷锁又套入人

    。

    但是弗罗姆自信,总有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存在,人完全可以做到,既自由又不孤独,既具

    有批判的眼光又不怀疑一切,既独立又不与世界相脱离。那么,怎样获得这种积极的自由呢?弗罗姆认为,这种自由只有通过实现他的自我,使他成为他自己。而实现自我不能仅仅领

    先思维,必须依靠实现人的总体人格,依靠积极地表现人的情感的和理性的潜能。简言之,

    积极的自由在于全面、总体的人格的自发性活动。

    最后,弗罗姆还指出,人的自发性主要表现为爱和工作。这里所说的爱,不是指把自身消

    融在另外一个人中,也不是指占有另外一个人,是指在维护个人的自我的基础上,使自己与

    他人融为一体。这里说的工作,不是指为了逃避孤独而被迫进行的活动,也不是指用自己的

    双手对自然建立起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崇拜与被崇拜、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而是指一种创

    造,人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与自然相互沟通。他进而指出:爱和工作是如此,其他所有

    的自发性行为,无论是感官愉快的实现或参加政治生活,均是如此,它既肯定自我的个性又

    时使自我与他人联合起来。自由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个体化和孤独感之间的矛盾,随着人的自

    发性活动,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化为乌有。通过这种自发性的活动,个人的自我与世界连接起

    来。他和世界都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种积极的自由只有在一种高度民主的社会才

    可能实现。而这种民主社会在弗罗姆的思想中,民主社会主义,正是这高度民主的社会。

    《逃避自由》风靡世界

    弗罗姆《逃避自由》一书,是他的主要的代表著作之一,它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

    境况,对人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这本书的观点一提出就引起了人们

    的极大的关注,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弗罗姆在本书中入木三分地描述了人的孤独感、无聊感以及人的异化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状况,看到了自由与束缚共生的现象也看到了自由的发展与社会进

    步相分裂的现象,这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的描述和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缺陷

    ,使人们更清楚地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精神的摧残和压抑,这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逃避自由》一书没有认识到历史上多数人不自由,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是一种必然的现

    象,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而且弗罗姆对这些现象仅仅停留

    在道德批判之上,这就使得他的理论缺乏坚实的基础。

    弗罗姆在此书中试图为人类的自由发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他提出了人类逃避自由的几种

    途径,关于爱和工作的理论,对于我们思考人类的未来的前景,解决当前人类生存中存在的

    各种现实问题,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然,他仅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寻求答案,抽掉了

    其中的阶级的、经济的因素,这就导致他把心理现象混同于社会现象,把资产阶级自私、贪

    婪的阶级本性推演为共同人性,最终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阶级实质,使他的理论缺乏科学

    性和合理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