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文集1-养生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陆游是古代少有的高产且长寿的诗人,他生于战乱,年纪稍长,就开始四处奔波,又生性刚直,屡被排挤打击,身心不断遭受摧残。但受家庭影响,他从四十岁左右即开始学养生,深得妙法,年逾古稀,身体仍然强健,享有高寿。陆游诗歌中,咏及养生的有许多,是现代养生学的宝贵理论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继承。这方面内容已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亦有不少随笔式的文章,但缺乏理论深度,学界仅有沈钦荣、李自强的《浅谈陆游的养生诗》一文论及《陆游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有鉴于此,本文试做较全面深入的探讨。

    陆游重视养生,得自家传。高祖陆轸归隐后,学仙修道,曾授《三住铭》于子孙,陆游自称“全家共保一忍字,累世相传三住铭”。(《岁晚幽兴》,《诗稿》卷五十六)陆游一家几代皆嗜道家养生之术,这样的氛围下,陆游“少年慕黄老,雅志在山林。”(《古风》,《诗稿》卷十四)学习道家养生,中年后走上养生之道,是很自然的。他晚年于《养生》诗中对自己的养生成效甚为满意,“禀赋本不强,四十已遽衰。药裹不离手,对酒盘无梨。岂料年八十,白间犹黑丝。”(《诗稿》卷五十四)他还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生之道,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一陆游平生特别是晚年,一直注重饮食养生。“吾侪学养生,事事当自克。老无声色娱,戒惧在饮食。要须铭盘盂,下箸如对敌。”(《病中有述二首各五韵》二首其二,《诗稿》卷七十五)主张饮食要有节制,不能贪食。“衣巾视寒燠,饮食节饱饥。”(《养生》,《诗稿》卷五十四)饱饥适度,以素食为主。在他的诗中,描写过各种各样野菜蔬果的美味,“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楫脯美胜肉。”(《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诗稿》卷十七)“藜藿盘中忽眼明。”(《苦笋》,《诗稿》卷五)“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食荠》,《诗稿》卷七)对素食的喜爱正如陆游自己所称,“食菜如食肉。”(《野饭》,《诗稿》卷五)陆游远离肥甘,“肉食蠲除业境消。”(《野兴》,《诗稿》卷七十六)他甚至将肥甘视为毒品,“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酰犹轻。”(《养生》,《诗稿》卷四十三)还把肉食比作奸佞,“羔豚昔所美,放斥如远佞。淖糜煮石泉,香饭炊瓦甑。采蔬撷药苗,巾幂相照映。”(《小疾自警》,《诗稿》卷七十九)长期食素,诗人欣然忘肉,“食常羹芋已忘肉。”(《村翁》,《诗稿》卷七十三)当然,陆游并非不好美食,他自己也曾说到:“吾少贫贱真腥儒,贪食嗜味老不除。”(《醉中歌》,《诗稿》卷一)鱼、蟹这样的美味在陆游笔下也都有记载。谈到成都的美食,也情不自禁地欣赏,“芼羹笋似稽山美,斫脍鱼如笠泽肥。客报城西有园卖,老夫白首欲忘归。”(《成都书事》,《诗稿》卷六)陆游并不隐瞒自己对美味的喜好。只是年入老境,体衰气虚,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应偏重清淡。因生活贫困,常常柴米不继,少有荤腥,诗人安于贫穷,经常整夏或整年吃素。

    粥容易消化,益气健脾,芋头粥、山药粥、薏米芡实粥以及菜瓜粥等,都是陆游喜爱的食谱。一杯简单的山药粥,陆游认为可与“琼糜”媲美,“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诗稿》卷一)药补不如食补,药疗不如食疗。陆游晚年常食粥养生,他对食粥有自己的见解。《老学庵笔记》卷二载:

    护圣杨老说:“被当全正方,则或坐或睡,更不须觅被头。”此言大是。文云:“平旦粥后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乐也。”予虽未之试,然觉其言之有味。后读李端叔诗云:“粥后复就枕,梦中还在家。”则固有知之者矣。

    《食粥》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题下自注云:“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诗稿》卷三十八)陆游平生一大嗜好是饮酒。他曾写道:“十年流落狂不除,遍走人间寻酒垆。”(《蜀酒歌》,《诗稿》卷四)爱酒至此。适量饮酒,可助兴消愁,有利于身心健康。陆游强调饮酒应“适意”,“酒非攻愁具,本赖以适意。”(《对酒》,《诗稿》卷八十一)饮酒可令心情舒畅。酒色、酒味、酒香,令人心怡,饮酒之后的适度沉醉令人舒畅,尤其酒后读书、赏景,则更逸兴飞扬。他把酒视为解愁的工具,“半瓮酒香安得愁。”(《读仙书》,《诗稿》卷四十四)“劝君莫辞酒,酒能解君愁。”(《莫辞酒》,《诗稿》卷八十一)“持酒江头到夕霏,愁城顿觉解重围。”(《醉归》,《诗稿》卷十)畅饮之后,忧愁顿去,于身心大有裨益。饮酒读《离骚》,是人生一乐,“试问食时观《本草》,何如酒后读《离骚》。”(《醉题》,《诗稿》卷七十一)酒中有真乐,妙不可言,“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微醺未醉时。”(《对酒》,《诗稿》卷十一)但晚年体衰多病时,诗人则常戒酒,“余年亦自惜,未忍付酒杯。”(《晨起》,卷三十四)陆游喜爱的另一养生之道是饮茶。陆游生长于茶乡,做过茶官,一生又宦游各地,得以遍尝各地名茶,对茶可谓情有独钟。他敬慕唐代“茶神”陆羽,常以陆氏“桑苎家风”自诩,“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过武连县北柳池安国院煮泉试日铸顾渚茶院有二泉皆甘寒传云唐僖宗幸蜀在道不豫至此饮泉而愈赐名报国灵泉云》,《诗稿》卷三)外出时也“茶灶笔床犹自随。”(《流年》,《诗稿》卷六十二)陆游不仅喜爱阅读陆羽的《茶经》,自己还拟重补《茶经》,是品茶的行家。他经常亲自动手烹茶,并将此视为养生乐事,“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茶。”(《斋中弄笔偶书示子聿》,《诗稿》卷四十一)“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煎。”(《北窗》,《诗稿》卷五十七)他以茶解睡解酒,提神醒脑,“自置风炉北窗下,勒回睡思赋新诗。”(《老学庵北窗杂书》,《诗稿》卷六十七)“遥想解酲须底物,隆兴第一壑源春。”(《谢王彦光提刑见访并送茶》,《诗稿》卷一)还以茶助诗兴,“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炼句成。”(《登北榭》,《诗稿》卷十八)“茶硙细香供隐几,松风幽韵入哦诗。”(《山居》,《诗稿》卷二十二)“闲话更端茶灶熟,清诗分韵地炉红。”(《雪意》,《诗稿》卷七十四)诗人常边品茗,边弹琴,或与友人吟咏诗文,极有情趣,“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雨晴》,《诗稿》卷二十四)“石鼎飕飗闲煮茗,玉徽零落自修琴。”(《到家旬余意味甚适戏书》,《诗稿》卷二十一)诗人饮茶以明目,“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书喜》,《诗稿》卷四十)他投入地煮茶,细细地品茶,欣然忘贫之未去。

    陆游常品茶,体会茶道中的“和、清、静、寂”之味。追求安详静谧的心境,在自煎自品过程中,进入澄心静虑、怡然自得的境地,对养生是大有裨益的。

    二陆游深知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毕生坚持运动养生。陆游练武功,精剑术。青壮年时,他喜爱剧烈运动,如骑马、击剑、击鞠、围猎、登山等,诗中写道:“寄语长安众年少,妓围不似猎围豪。”(《城东马上作》,《诗稿》卷八)“打毽”,又称“击鞠”、“蹴鞠”,为军中竞技游戏,众人驰马争击,有二人守门,二人持小红旗唱筹,又有人击鼓。陆游喜爱参加或观看比赛,“打毬骏马千金买。”(《忆山南》二首其二,《诗稿》卷十一)“日射尘红击鞠场。”(《喜而有赋》,《诗稿》卷十八)类似今天的足球,“军中罢战壮士闲,细草平郊恣驰逐。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毬场日打毽。”(《冬夜闻雁有感》,《诗稿》卷十)“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晚春感事》,《诗稿》卷二十二)“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山南行》,《诗稿》卷三)“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三月二十一日作》,《诗稿》卷十二)他强调多活动。《老学庵笔记》卷二云:“张廷老名珙,唐安江原人。年七十余,步趋拜起健甚。自言夙兴必拜数十,老人心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手足无痪。”言他人如此,诗人自己更是坚持不懈。“击鞠”练出了诗人的体魄。

    他经常做户外运动,开阔心胸,而不是独自呆在家里,“平生乐行役,不耐常闭户。”(《春游》,《诗稿》卷十四)陆游十分注意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运动养生方法。年老时,不宜剧烈运动,他便选择家务劳动等运动量小的活动项目,如灌园、种菜、养花、散步,诗中经常咏及。“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午窗无一事,梨枣弄诸孙。”(《灌园》,《诗稿》卷五十五)“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其一,《诗稿》卷十三)“五亩畦菜地,秋来日荷锄。”(《荷锄》,《诗稿》卷六十八)“不如且消遥,出门随意行。”(《晚步》,《诗稿》卷Jk)随意漫步,没有目的,不思物欲,逍遥自在。

    陆游认为老年人体力不如年轻人,适当的劳动对促进身体健康很有必要。他晚年经常从事扫地、拂几等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种菜三四畦,畜豚七八个。”(《幽居》,《诗稿》卷二十八)诗人还亲手种花养花,“芸兰移取偏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里,老翁七十尚童心。”(《种花》,《诗稿》卷二十九)种花既活动筋骨,又陶冶情操。“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易。”(《冬日斋中即事》,《诗稿》卷七十九)扫地平血气,简单易行,真是摄生良法。对陆游来说,从事一些轻微劳作,既有助于家务,又能锻炼身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晨几手作墨,午窗身硙茶。岂为要小劳,亦以御百邪。”(《秋日遣怀》,《诗稿》卷八十三)“少劳君勿辞,是中有真乐。”(《二乐》,《诗稿》卷七十八)“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故故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书意》,《诗稿》卷七十五)活动即健康。

    旅游养生,是运动养生的一种,运动且有情趣。陆游爱游山玩水。“爱山入骨髓,嗜酒在膏肓。”(《晨起看山饮酒》,《诗稿》卷十七)“八十可怜心尚孩,看山看水不知回。”(《初归杂咏》,《诗稿》卷五十三)“老来百事不入眠,惟爱看山如旧时。”(《衡门》,《诗稿》卷四十六)“读书才倦即游山。”(《自喜》,《诗稿》卷二十三)他说“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山寺》,《诗稿》卷十六)随时随地都能发现乐趣,“兰亭绝境擅吾州,病起身闲得纵游。”(《兰亭》,《诗稿》卷二十三)“千岩万壑独吾州。”(《纵游归泊湖桥有作》,《诗稿》卷四十八)《出游》二首云:

    来往人间不计年,一枝筇竹雪垂肩。扫除身外闲名利,师友书中古圣贤。支遁山前饶石水,葛洪井畔惨风烟。小痴大黠君无笑,买断秋光不用钱。

    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篝火就炊朝甑饭,汲泉自煮午瓯茶。闲游本自无程数,邂逅何妨一笑哗。(《诗稿》卷六十八)《闲游》二首云:

    一见溪山病眼开,青鞋处处踏苍苔。平生长物扫除尽,犹带笔床茶灶来。

    好事湖边卖酒家,杖头钱尽惯曾赊。垆边烂醉眠经日,开过红薇一架花。(《诗稿》卷七十六)陆游尽享游赏之乐。

    陆游养生讲究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他从罴卧鸟伸姿势中悟出锻炼方法,“不动成罴卧,微劳学鸟伸。”(《病中》,《诗稿》卷八十四)陆游有一整套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吐纳、导引、按摩、气功,是道家的养生方法,现在统称“气功”。通过调整呼吸,促进体内“气”的流通,增加血液的含氧量,从而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老生要是常谈尔,吐纳余闲即按摩。”(《贫病戏书》,《诗稿》卷七十五)“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春晚》二首其一,《诗稿》卷六十六)“朝哺两摩腹,未可笑幽居。”(《幽居》,《诗稿》卷七十五)“披衣按摩罢,据榻欠伸余。”(《述闲》,《诗稿》卷六十七)“一榻解腰卧,四廊摩腹行。”(《饭后自嘲》,《诗稿》卷六十九)“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须手自煨。”(《读李泌事偶书》,《诗稿》卷三十三)“两颗梨”指睾丸,搓揉睾丸,又称“铁档功”、“兜肾囊”。

    陆游注重“养气”,“学道知专气,尊生得养形。”(《学道》,《诗稿》卷七十四)“人生寓一气,血脉日夜流。秋毫或壅膈,百体若相仇。”(《卧病》,《诗稿》卷五)“灰中火如萤,燎原从此始。元气一点存,危疾亦不死。”(《杂六》四首其一,《诗稿》卷八十)陆游练气功已经达到很高境界,“两眦若有光,夜视正如昼。”(《中夜睡觉两目每有光如初日历历照物晁文公自谓养生之验予则偶然耳感而有作》,《诗稿》卷四十七)“晚途犹复气横膺。”(《独饮》,《诗稿》卷二十五)“住山缘熟尘机息,养气功深槁面丹。”(《自笑》,《诗稿》卷二十二)庆元三年(1197),诗人面对病痛穷愁、名利诱惑,仍说:“平生养气心不动,黜陟虽闻了如梦。”(《病起游近村》,《诗稿》卷三十六)嘉定元年(1208),即逝世前一年,大雪封门,诗人贫病饥寒,仍说:“人生饥寒固亦有,养气不动真豪杰。”(《稽山雪》,《诗稿》卷八十)越是环境险恶,物欲诱人,越是“不动心”,这正是“养气”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养气为养生之本,元气不亏,固本培元,心平气和,血脉畅通,以正压斜,自然百病不侵。《杂感》五首其五云:“养气孰为本,元气不可亏。秋毫失固守,金丹亦奚为?所以古达人,一意坚自持。魔鬼虽百万,敢犯堂堂师。”(《诗稿》卷五十四)《养气》又云:“学道先养气,吾闻《三住章》。屏除金鼎药,糠粃玉函方。”(《诗稿》卷六十二)养气最重要,胜过金丹方。

    运动养生是“动养”法,还有一种相反的养生方法,静态养生,可称“静养法”。平时注重饮食起居,慵懒闲散,无所事事,亦是养生一法,“天为疏慵剩与闲。”(《闲中富贵》二首其二,《诗稿》卷三十一)人年入老境,体衰气弱,应以静养为宜,要推辞一些俗务应酬,“老来万事懒,不独废应酬。”(《晚秋农家》,《诗稿》卷二十三)吃饭、睡觉是人生两大事,睡眠好差对健康至为重要。陆游注重睡眠,深得睡中三昧。《美睡》云:“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天高斗柄阑干晓,露下鸡埘膈膊声。俗念绝知无起处,梦为孤鹤过青城。”(《诗稿》卷五十五)美美睡上一觉,神安气平,俗念全无。“美睡宜人胜按摩。”(《书室明暖》,《诗稿》卷三十一)“微倦放教成午梦。”(《柳林酒家小楼》,《诗稿》卷三)“小屏烟树远参差,吏散身闲与睡宜。谁似炉香念幽独,伴人直到梦回对。”(《焚香昼睡比觉香犹未散稀作》,《诗稿》卷十二)“高眠得三昧,梦断已窗明。”(《懒趣》,《诗稿》卷三十一)无事睡眠,得懒中闲趣。“午枕挟小醉,鼻息撼四邻。心安了无梦,一扫想与因。”(《午睡》,《诗稿》卷十一)《昼寝》二首云:

    倦腕擎书忽堕前,心清无梦腹便便。丹成未要排云去,且住人间作睡仙。

    困睫芒羊一欠伸,颓然忽已堕纱巾。鼻端雷动君无怪,路熟华胥不问津。(《诗稿》卷六十七)洗头、沐浴去污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陆游经常洗头、沐浴,诗中多咏及。陆游起床后常梳头,“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其自梳。”(《杂赋》,《诗稿》卷七十九)“两眦神光穿夜户,一头胎发人晨梳。”(《养生》,《诗稿》卷五十五)“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述闲》《诗稿》卷六十七)“病观《周易》闷梳头。”(《遣怀》,《诗稿》卷三十)梳头还可以缓解、去除郁闷。

    陆游重视洗脚。“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诗稿》卷六十九)“晚窗洗脚卧僧氍。”(《僧房假榻》,《诗稿》卷二)睡前热水洗脚,热水刺激穴位,舒筋活络,促进全身气血畅通,可解除疲劳,利于睡眠,益于健康。

    三陆游选择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养花观花、旅游垂钓、吟诗作书、赏玩书画、弹琴弈棋、读书著书,陆游追求超脱尘俗的风雅清逸的生活。“客散茶甘留舍本,睡余书味在胸中。”(《晚兴》,《诗稿》卷八十三)“未忘麈尾清谈兴,常读蝇头细字书。”(《闲中》《诗稿》卷七十二)《病中杂咏》十首其六云:

    身似头陀不出家,杜陵归老有桑麻。茶煎小鼎初翻浪,灯应寒窗自结花。残药渐离愁境界,乱书重理淡生涯。等闲一事还超俗,断纸题诗字乱斜。(《诗稿》卷八十五)陆游喜爱钓鱼,远离尘嚣,去除俗念。“客来莫问先生处,不钓娥江即镜湖。”(《七十》,《诗稿》卷二十九)“飘然世外更何求,经日桥边弄钓舟。”(《湖上》,《诗稿》卷六十三)“水长芳洲没,风生钓艇横。”(《泛舟》,《诗稿》卷六十七)陆游酷嗜读书,自称“书痴”。静心读书,陶醉其中,身心愉悦,忘记世俗的烦恼。这是一种最高雅的消闲活动,是养生良法。他自述十三岁时,“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心会。日且暮,家人呼食,读书方乐,至夜,卒不食。”(《跋渊明集》,《文集》卷二十八)诗中常写到读书之乐,“香烟袅袅闲萦几,书卷纷纷静满床。”(《九日小疾不出》,《诗稿》卷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题老学庵壁》,《诗稿》卷二十六)“读书有味身忘老。”(《不寐》,《诗稿》卷四十八)“少年喜书策,自首意未足。幽窗灯一点,乐处超五欲。”(《灯下读书》,《诗稿》卷十)“旧业虽衰犹不坠,夜窗父子读书声。”(《读书》,《诗稿》卷四十)常与其子晨起读书,在朗朗读书声中得到情志的冶炼。“妾病常停织,儿饥屡辍耕。痴顽惟此老,未废浩歌声。”(《戏作贫诗》,《诗稿》卷三十八)虽贫困而不改其乐。读书忘时、忘忧、忘老,进入一种快乐境界。读书还可治病,可长寿。陆游常读《老子》、《庄子》、《周易》,以消解忧愁烦恼。“自从病后辜风月,未免愁中读老庄。”(《村居》,《诗稿》卷六十七)“病须书卷作良医。”(《枕上作》,《诗稿》卷三十五)“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语笑儿子,此是却老方。”(《抄书》,《诗稿》卷十二)陆游一生勤奋创作,几乎每日必作诗,“无诗三日却堪忧。”(《醉书》,《诗稿》卷七十九)他善于将生活诗意化,丑中寻美,苦中作乐,单调中变化出情趣。写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舒展胸怀,有益于健康。

    陆游精通书法,是有名的书法家。平日作书,既强身健体,又怡情养性。作书法,可发抒胸中郁闷忧愤,“此时驱尽胸中愁,捶床大叫狂堕帻。”(《草书歌》,《诗稿》卷十四)可开阔心胸,“神驰意造起雷雨,坐觉乾坤真一洗。”(《草书歌》,《诗稿》卷五十八)直到去世前一年,诗人还“数行晋帖闲临”。(《感事六言》八首其六,《诗稿》卷七十六)写书法,动静结合,凝神定气,思虑集中,去除杂念,近似气功,是养生的好方法。

    听音乐是在做心理“按摩”。陆游常弹琴或听琴,诗中写道:“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雨晴》,《诗稿》卷二十四)“取琴理由茶烟畔,看鹤梳翎竹影间。”(《秋霁》,《诗稿》卷三十)“石鼎飕飕闲煮茗,玉徽零落自修琴。”(《到家旬余意味甚适戏书》,《诗稿》卷二十一)“客抱琴来聊论茗,吏封印去又哦诗。”(《岁晚怀故人》,《诗稿》卷十八)陆游陶冶性情的方法很多。花卉赏心悦目,经常赏花对健康十分有利。集中多观花赏花诗,诗题有如《观花》、《张园观海棠》、《夜宴赏海棠醉书》(《诗稿》卷九)、《梅花》六首、《南园观梅》(《诗稿》卷三十八)等。赏梅是诗人最醉心的乐事,他曾写道:“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诗稿》卷五十)恨不能有千万个化身来赏梅。梅花清淡的芳香,高洁的品格深受诗人喜爱,视为知音,见之则心情舒畅。“放翁年来百事惰,惟见梅花愁欲破。”(《芳华楼赏梅》,《诗稿》卷九)“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探梅》,《诗稿》卷十五)赏梅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下棋活动思维,心定神聚,杂念不入,既益智,又健体,是一种有益的消闲。陆游常下棋养生,“此生当着几两屐,长日惟消一局棋。”(《晨起》,《诗稿》卷三十)“午枕为儿哦旧句,晚窗留客算残棋。”(《闲中书事》,《诗稿》卷三十二)“客至旋开新茗,僧归未拾残棋。”(《六言》,《诗稿》卷八十一)“泥浅不侵双草屦,身闲常对一棋枰。”(《游近村》,《诗稿》卷五十五)“拄杖嫌园窄,棋枰喜日长。”(《幽居》,《诗稿》卷五十三)四养生享高寿,生理调护起到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情志的调摄,是心态平衡,欲念平淡。养生之道,养“心”为上,养“形”次之。养“心”胜过养“体”。陆游一生满怀爱国热情,渴望为国杀敌,报效朝廷,却终不见用,苦闷可想而知。虽身处逆境,但能做到心安神定,坦然面对挫折。用平常心对待一切,颐养天年。“灵府不摇神泰定,病根已去脉和平。”(《仲秋书事》,《诗稿》卷七十八)“均节贫无患,安恬疾可除。”(《自诒》二首其二,《诗稿》卷六十九)“心闲天地本来宽。”(《初寒宴坐》,《诗稿》卷十七)“治心无他法,要使百念空。”(《治心》,《诗稿》卷六十)排除一切杂念,自然百病不生。病由心生,心宽,心安,心闲,心空,心静,百病不侵。心理健康,身体自然健康。陆游长寿的关键,是从怡神、修身、养性中得来。陆游晚年与两子务农为生,视富贵轻同涕唾,虽然生活贫困,却能自得其乐,享受农家生活的平淡与情趣。

    陆游信奉佛教,用佛教精神养生。“闲惟接僧语,老始爱陶诗。”(《书南堂壁》,《诗稿》卷三十六)“草草半盂饭,悠悠一碗茶。笑穿居士屩,闲看女郎花。莫问明朝事,忘家即出家。”(《春晚杂兴》六首其五,《诗稿》卷三十三)他经常静坐冥想,排除杂念。

    陆游淡泊名利,“先生两耳不须洗,利名不到先生耳。”(《饮酒》,《诗稿》卷二十六)知足常乐,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追求心灵的闲适安逸,内心留下空白,不让世俗的物欲填满。“自爱安闲忘寂寞,天将强健报清贫。”(《八十三吟》,《诗稿》卷七十)安闲地过清贫的生活,不过分追求荣华富贵、物质享受。“闲坐始知冬日永,高谈未觉耄年衰。”(《书室独处欣然有咏》,《诗稿》卷五十五)“饭饱眼欲闭,心闲身自安。乐超六欲界,美过八珍盘。”(《疏山东堂昼眠》,《诗稿》卷十二)“今朝屏事卧湖边,不但心空兼耳静。”(《病酒新愈独卧苹风阁戏书》,《诗稿》卷五)置身湖边,远离尘嚣,耳静心空。《闲趣》云:“绝迹市朝外,结庐云水间。心平诗淡泊,身退梦安闲。有酒旋寻伴,无门那说关。桐江故不远,日暮趁潮还。”(《诗稿》卷六十七)安闲自在,任性逍遥,心理保健比生理保健更重要。“强健关天命,逍遥近地仙。”(《初夏昼眠》,《诗稿》卷五十七)“陶公妙诀吾曾爱,但听松风自得仙。”(《松下纵笔》,《诗稿》卷二十六)快活如神仙,自然长寿。

    陆游平日豁达开朗,积极乐观,心宽故体健。“放翁胸次谁能测,万里秋毫未足宽。”(《小市》,《诗稿》卷二十四)“长生岂有巧?要令方寸虚。”(《春晚南堂晨起》,《诗稿》卷七十)拿得起,放得下,放松休闲。遇事冷静理智,“忍”字为先,冷处理,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太在意他人说长道短,不要把烦恼老挂在心上。“忍字常须作座铭。”(《幽居遣怀》,《诗稿》卷六十九)“纷纷谤誉何劳问?”(《感旧》,《诗稿》卷七十八)“扫尽世间闲忿欲。”(《病中遣怀》,《诗稿》卷八十四)诗人常与好友清谈,闲聊,“熟睡一炊顷,清谈数刻间。未言能近道,要得暂身闲。”(《季夏杂兴》四首其三,《诗稿》卷六十七)放松心情。

    作为至情至性之人,陆游日常生活中任性随意,歌哭自如,不强迫压抑自己,忧愁、悲伤、愤怒、郁闷等不良情结及时宣泄疏导,自我修复,始终得持心理平衡。“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醉书》,《诗稿》卷十一)他诗中常写到喜、笑、欢、乐、快、放、达、闲、适、趣、味、歌、舞、太平等,陆游善于“寻欢作乐”,从庸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寻找乐趣,将生活诗意化,弹奏一曲曲人生的“欢乐调”。陆游经常保持快乐心情,笑对生活。“俗事不教来眼境,闲愁那许上眉端。”(《初寒在告有感》,《诗稿》卷十九)“诗酒放怀穷亦乐。”(《东斋偶书》,《诗稿》卷十八)“饮水读书贫亦乐。”(《白发》,《诗稿》卷四十一)“不如意事何穷已,且放团栾一笑休。”(《与儿辈小集》,《诗稿》卷五十五)一切烦恼不如意事,一笑置之。

    陆游性喜诙谐幽默,“游戏”人生,将平凡生活游戏化、趣味化,诗中多“戏笔”、“戏题”、“戏书”,保持豁达、开朗、乐观、潇洒。俗事不萦系于心,抛却烦恼。“老来百事不入眼,惟爱青山如旧时。”(《衡门》,《诗稿》卷四十六)“眼明身健残年足,饭软茶甘万事忘。”(《新辟小园》六首其二,《诗稿》卷二十九)老年人养生,应忘老,返老还童,保持童心,人老心不老,永远年轻,陆游深谙此理。“八十可怜心尚孩,看山看水不知回。”(《初归杂咏》,《诗稿》卷五十三)“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山果啼呼觅,乡傩喜相随。群嬉累瓦塔,独立照盆地。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书适》,《诗稿》卷二十五)“老翁七十如童儿,置书不观事游嬉。”(《秋晴每至园中辄抵暮戏示儿子》,《诗稿》卷三十)“艺果极知非老事,接花聊复效儿嬉。”(《山园》,《诗稿》卷二十八)“老翁终日饱还嬉,常拾儿童竹马骑。”(《老叹》,《诗稿》卷六十八)“纸鸢竹马伴儿嬉。”(《村居书事》,《诗稿》卷六十四)老人容易孤独,陆游却如儿童一样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热爱生活。陆游诗中常写到“还婴”,晚年将自己居处称作“道室”,命名“还婴室”,“还婴”即返老还童。《上清黄庭内景经·白谷章》云“那从反老得还婴。”道家养生追求“还婴”境界。陆游《道室述怀》云:“养心功用在还婴,肯使秋毫有妄情?”(《诗稿》卷五十七)强调“养心”,去除杂念。

    陆游晚年仍天真任性,自称“痴顽”二字是安乐法,“古言忍字似而非,独有痴顽二字奇。此是龟堂安乐法,大书铭座更何疑。”(《杂感》四首其一,《诗稿》卷五十五)五陆游注重养生禁忌,常持警戒之心,克制欲望。戒色,戒贪,戒欲。他认为独身独眠益于健康,“焚香黄阁退朝归,道语时时正要提。九十老翁缘底健,一生强半是单栖。”(《次韵李季章参政哭其夫人》,《诗稿》卷七十三)《太平广记·彭祖传》云:“服药百裹,不如独卧。”顾况《琴客》诗云:“服药不如独自眠,从他别嫁一少年。”去贪欲,“病知贪酒害,老悔爱花狂。”(《曳杖》,《诗稿》卷六十六),反悔往昔的“贪”。

    陆游精通医术,他对治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事》云:“皋夔无近用,芝术少奇功。上寿当徐致,沉疴忌力攻。”(《诗稿》卷八十三)对长期治不好的病,不能用猛药,因猛药大伤元气。《疾小愈纵笔作短章》云:“治疾如治盗,要使复其常。藉日用戈矛,全之宁欲伤。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忿,直欲事殴攘。殴攘虽快心,少忍理则长。华佗古神医,煎浣到肺肠。取效虽卓荦,去死真毫芒。君审欲除盗,惟当法龚黄。抚摩倘有道,四境皆耕桑。我亦以治疾,不减玉函方。”(《诗稿》卷八十四)陆游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养,对自己的身体爱护有加,“爱身过拱璧,奉以无缺亏。孽不患天作,戚惟忧自诒。”(《养生》,《诗稿》卷五十四)认为疾患在于自误,勿怨天尤人,应时刻关切身体的舒适与否,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饮食起居,因为“一念少放逸,祸败生逡巡。”(《养生》,《诗稿》卷六十二)“祸福在呼吸,恐惧兼寝饭。人所忽不省,我思尝熟烂。”(《病戒》),《诗稿》卷七十七)强调观念上重视,注重细节,从细微处做起。“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滋。”(《铭座》,《诗稿》卷三十九)陆游认为疾病预防重过治疗,应未雨绸缪,防病于未发或初发时。“疾患初萌芽,未有旦夕危。每能自省察,百鬼安能窥?一怠生百疾,速死乃自诒。”(《病中有述二首各五韵》,《诗稿》卷七十五)认为人的疾病是平时疏忽所致,如能细心自护,自然百病不生。“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强健轻年光。”(《读老子》,《诗稿》卷四十四)人生短暂,身体强健更是短暂的,不要以为年轻体健就可以为所欲为,毫无顾忌,也要注重保健。“忧身如忧国,畏病如畏乱。此身虽幸健,敢作无事看?”(《病戒》,《诗稿》卷七十七)强调从观念上重视保健,预防疾病。

    陆游强调平时注重小病治疗,切勿等到小病发展成大病。《杂感》五首其四云:“一气不遽变,雨霁皆有符。死非一旦至,小疾为前驱。人能谨察之,岂有仓卒虞。哀哉不知此,虽悔良难图。”(《诗稿》卷五十四)“灰深火可宿,炷小灯耐久。长流故不腐,易成必速朽。”(《戊辰岁除前五日作新岁八十有五矣》,《诗稿》卷八十)“炷香火要深,作墨手当缓。浅士务速成,所以多后患。”(《杂兴》四首其二,《诗稿》卷八十)“秋风弃扇知安命,小炷留灯悟养生。”(《独学》,《诗稿》卷一)老年养生,应适当运动,贵在坚持不懈,如操之过急,反遭祸患。

    养生重“实践”,一般人缺乏意志力和耐力,虽认识到位,亦偶然能实践,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恒,长久不懈,结果半途而废,达不到预期效果。陆游特别强调说:“巧说安能敌拙修。”(《默然》,《诗稿》卷二十五)认为说的再好也不如亲身实践。

    诗人不断回顾养生经历,总结养生经验。七十六岁时所作《养生》诗云:“受廛故里老为氓,三十余年学养生。”(《诗稿》卷四十三)嘉定二年(1209)春,诗人逝世前不久,又说:“四十余年学养生,谁知所得亦平平。体孱不犯寒时出,路湿常寻干处行。”(《春日杂兴》十二首其八,《诗稿》卷八十一)养生顺其自然,“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遣兴》,《诗稿》卷三十八)陆游养生得法,身体强壮,老而犹健。“才智不足狂有余,此身老健更谁如?齿牢尚可决干肉,目嘹未妨观细书。”(《老健》《诗稿》卷二十七)“老翁垂七十,不复叹头颅。……独有欣然处,登山未用扶。”(《老翁》,《诗稿》卷二十七)“行年七十尚携锄。”(《贫病》,《诗稿》卷三十)“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烂烂。孤灯观细字,坚坐常夜半。”(《秋夜读书》,《诗稿》卷四十七)陆游八十四岁时,仍“筋骸胜拜起,耳目未盲聋。”(《人寿至老期》,《诗稿》卷七十七)“余年且健贫何害,剩与邻翁醉太平。”(《题斋壁》,《诗稿》卷三十三)贫穷自在,健康快乐,安享晚年生活。

    陆游初学养生时并无名师指点,全靠自己的悟性领会,“昔虽学养生,所遇少硕师。金丹既茫昧,鸾鹤安可期?惟有庖丁篇,可信端不疑。”(《养生》,《诗稿》卷五十四)可见,他养生最服膺《庄子》中的《养生主》。后来才得到养生书籍,“西游曾受养生书,晚爱烟波结草庐。”(《养生》,《诗稿》卷五十五)“隐书不厌千回读,大药何时九转成。”(《玉笈斋书事》,《诗稿》卷)入蜀后,他又向道士学养生,“我昔游青城,闻道巢居叟。躬行虽不力,年少过九九。固知适天幸,自养亦差厚。”(《戊辰岁除前五日作新岁八十有五矣》,《诗稿》卷八十)他学炼丹求仙,以期长寿,“久读仙经学养形,未容便应少微星。一枝新锻金鸦嘴,更向名山茯苓。”(《出游归卧得杂诗》八首其六,《诗稿》卷七十)可见,陆游养生,又受道教的影响。他对养生方法也极为讲究,“养生如艺木,培植要得宜。”(《暑中北窗昼卧有作》,《诗稿》卷七十六)适当的方法才能得到好的养生效果。他初学养生时并不懂得炼丹、学道,只是从读书中自悟一些道理,但是这也培养了他从生活中寻找养生方法的习惯,使其养生之道自具特色。可以说,陆游养生之道来自于他的学习与养生实践的结合,对今人不无启示。风俗诗陆游许多诗歌写到宋代山阴及其他地区的一些传统风俗,展示了一幅幅淳朴生动的民俗画卷,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方面内容除一些论著偶有涉及外,目前学界尚无专文论述,本文试做初步探讨。民俗对于民众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影响不同的文人,并在其言行、诗作上体现出来,陆游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影响。

    一陆游诗中多写饮食风俗。饮酒风俗是其中重要方面。“酒者,天之美禄。”班固《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这是班固对酒的高度评价。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酒逐渐受到文人的青睐,成了历代文人吟咏的美物。陆游创作了大量酒诗,多写到民间的饮酒习俗。

    喜庆之日,人们举杯痛饮。旧时,生育、大寿、下定、建房等都是大喜事,在这些日子里,人们为表达喜悦心情,或自己举杯畅饮,或摆下酒席,宴请亲友、乡邻,共同庆贺。这种习俗,陆游在诗中多处咏及:“乡闾喜事吾曹共,一醉宁辞洗破觥。”(《书喜》,《诗稿》卷六十)在描述了米价平稳、弃子逃亡的妇女返回家园、镜湖旁边的一个种菜的园丁修了几间屋子这三件喜事之后,庆祝的方式就是举杯庆贺。

    宾客光临时,以美酒待客,以示盛情。酒既是美物,当然就成了人们待客的主要物品之一,也是表示盛情的方式之一。陆游去施药,人们“瓦盆盛酒荐豚肩。”(《山村经行因施药》五首其二,《诗稿》卷六十五)诗人回家时,“一杯苦劝护寒归”(《东村》,《诗稿》卷四十一),另“邻曲莫辞同一醉”(《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诗稿》卷十三)、“村场酒薄何妨醉”(《若耶溪上》其二,《诗稿》卷二十)、“买醉村场半夜归”(《夜归偶怀故人独孤景略》,《诗稿》卷二十一),皆写出了人们之间以酒为乐、以酒为祝的友情。这在《游山西村》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稿》卷一)农家以酒待客,酒味虽薄,情意却十分深厚。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赞赏向往不已。

    赛神时以酒为信物,向神敬酒,人也如神一样欢欣痛饮。《赛神曲》(《诗稿》卷二十九)写绍熙四年(1193)山阴农村的一次赛神场面。赛神开始,“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老巫向神明祈祷,小姑为神敬酒。人们欢饮之后,则“神归人散醉相扶,夜深歌舞官道隅”。

    山阴民间酿酒还有个习俗,自家平时用的老酒一般不调色,市上沽买的和用作嫁娶喜筵及祀神的,都调成黄色或红色,取其吉征,又称“红酒”或“黄酒”。陆游诗中多处提及这种酒,如“杯觞滟滟红烧酒”(《客思》二首其一,《诗稿》卷十一)、“酿作新鹅淡淡黄”(《比作陈下瓜曲酿成奇绝属病疡不敢取醉小啜而已》,《诗稿》卷十)、“鹅黄酒色映觵船”(《对酒戏作》二首其二,《诗稿》卷五十一)。

    陆游诗中还多写饮茶风俗。生活在茶乡的陆游,嗜茶若命,他把陆羽的《茶经》作为随身之物,“水品茶经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戏书燕几》二首其一,《诗稿》卷七十一),他以陆氏“桑苎家风”自诩,“曾著《杞菊赋》,自名桑苎翁”(《自咏》,《诗稿》卷六十六)。

    在《新辟小园》诗中,陆游自述:“眼明身健残年足,饭软茶甘万事忘。”(《诗稿》卷二十九)正是缘于这种喜爱,陆游在饮茶之时,也以诗记下了南宋的各种茶俗。

    敬茶:客来敬茶的礼仪始于晋代,宋时极为时尚,也很讲究。宋人曾记载:“客至即设茶,欲去则设汤,……然自官府下至间里,莫之或废。”(《南窗纪谈》)陆游诗中也提及这一习俗,《仲秋书事》云:

    客来深愧里间情,近为衰残罢送迎。旅置风炉煎顾渚,剧谈犹得慰平生。(《诗稿》卷七十八)朋友上门,煎茶剧谈,欢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以茶待客是好客的象征,朋友相聚、客人拜访、邻里串门等,主人都应热情地端茶待客才不为失礼:“一点昏灯两部蛙,客来相对半瓯茶。”(《示客》,《诗稿》卷五十一)“石鼎烹茶火煨栗,主人坦率客情真。”(《昼寝梦一客相过若有旧者夷粹可爱既觉作绝句记之》,《诗稿》卷十三)“僧分晨钵饭,客共午瓯茶。”(《春晚杂兴》,《诗稿》卷三十二)“凄迷篱落开寒菊,郑重比邻设夜茶。”(《行饭至新塘夜归》,《诗稿》卷二十)一杯清茶待客,看似淡泊,实含深情。陆游还写到以橄榄茶敬客,如“贮药葫芦二寸黄,煎茶橄榄一瓯香。午窗坐稳摩痴腹,始觉龟堂白日长。”(《午坐戏咏》,《诗稿》卷四十四)陆游在得到方外友人所赠茶叶后,“瓦炉独试雾中茶”(《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诗稿》卷五),甚为欣喜。在得到远方友人寄赠建茶后,他称赞不绝,作《喜得建茶》云:

    玉食何由到草莱,重奁初喜坼封开。雪霏庾岭红丝硙,乳泛闽溪绿地材。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故应不负朋游意,手挈风炉竹下来。(《诗稿》卷四十五)古人认为“茶之为饮,最宜粗行俭德之人”。所以,赠茶之俗不仅能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而且是仰慕对方人品道德的表示。

    祭茶:茶乃灵秀之物,其性洁净不污,民间常以之为供品,祭祀祖先、神灵,祈求平安。此俗在产茶地历史悠久,南朝《异苑》中曾记载一妇人因以茶祭坟,梦见一人对她“佳茗祭”表示感谢,还得到报答一事。陆游在《题斋壁》中提到了此俗:

    浮世本知缘苦薄,颓龄已与志俱衰。平生所慕孤山老,剩欲怀茶奠旧祠。(《诗稿》卷五十三)历代文人论茶,都把饮茶与品德相联系,要求须人品与茶品相得,在世之人是这样,对待祖先也是这样。所以,清茶祭祀,只合德高望重之人。诗中所提“奠旧祠”,表达人们对先辈清白风范的缅怀和赞颂。

    茶事活动在宋代很兴盛,陆游笔下提到了斗茶、分茶、诗茶社等茶俗。

    斗茶:亦称茗战,明张岱《夜航船》卷十一《日用部·饮食》记载:“越人以斗茶为茗战。”唐庚《斗茶记》云:“聚二三人于一室,取水烹茶,品论高低优劣。”陆游《晨雨》云:“青蒻云腴开斗茗,翠罂玉液取寒泉。”(《诗稿》卷五)分茶:又称“茶百戏”,宋陶觳《清异录》云:“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消失。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它是当时文人普遍喜爱的一种文化活动,陆游茶诗中涉及“分茶”的甚多:“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诗稿》卷十七)“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人梅》,《诗稿》卷四十三)诗茶社:也称品茶诗会。宋代文人多喜茶,宋徽宗《大观茶论》把饮茶品茗视为文人士大夫“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的高雅之举。自然茶也就和诗结合在一起了,文人结成诗茶社,品茗谈诗,以茶引诗。陆游写道:“茶碾细香供隐几,松风幽韵入哦诗。”(《山居》,《诗稿》卷二十二)“闲话更端茶灶熟,清诗分韵地炉红。”(《雪意》,《诗稿》卷七十四)二陆游诗中多写到年节习俗,艺术地再现当时民众的生活情态。如:

    濛濛烟雨暗江干,新岁还胜故岁寒。酒压浊清鸣社瓮,菜分红绿簇春盘。良辰节物元如昨,病客情怀自鲜欢。却羡邻村机上女,隔篱相换祭蚕官。(《新春》,《诗稿》卷十七)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老逢新正幸强健,却视徂岁何峥嵘!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岂知一出践忧患,敛缩岂复希功名。雪霜满鬓觉死近,节物到眼空叹惊。蚕官社公正暖热,春盘傩鼓争施行。蓬门车马所不至,山僧野叟相逢迎。呜呼吾曹见事晚,古俗实在蚩蚩氓。茅檐一笑语儿子:明当满举屠苏觥。(《壬子除夕》,《诗稿》卷二十六)饯岁愁虽剧,迎年喜亦深。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车马久无迹,儿孙聊慰心。更欣春意早,处处有鸣禽。(《己未新岁》,《诗稿》卷三十八)《新春》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壬子除夕》作于绍熙三年(1192),《己未新岁》作于庆元五年(1199),诗人与家人、乡邻共享新春快乐。

    庆元五年,诗人又作《岁首书事》二首:

    东风入律寒犹剧,多稼占祥雪欲成。郁垒自书夸腕力,屠苏不至叹人情。呼卢院落哗新岁,卖困儿童起五更。白发满头能且健,剩随邻曲乐升平。

    扶持又度改年时,耄齿侵寻敢自期。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春盘未抹青丝菜,寿晕先酬白发儿。闻道城中灯绝好,出门无日叹吾衰。(《诗稿》卷三十八)诗中描写了山阴农村除夕岁首的丰富活动。“呼卢”句下自注云:“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写掷骰子游戏,守岁时大家玩耍,试试新年运气。“卖困”句下自注云:“立春未明相呼卖春困,亦旧俗也。”写元旦天尚未亮,儿童即纷纷起床玩耍,相呼“卖春困”。《乙丑元日》有句:“惟思买春困,熟睡过花时。”自注云:“俗有卖春困者,予老惫思睡,故欲买之。”(《诗稿》卷六十一)“中夕”句下自注云:“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馄饨、年馎饦。”“黎明”句写元旦黎明家家户户皆换贴一幅新的钟馗像,以辟鬼祛邪,保佑平安。尾联下自注云:“客来多言府中今岁上元灯甚盛。”又《初春》云:“元日人日来联翩,转头又见试灯天。”(《诗稿》卷三十八)旧俗于上元节(正月十五)赏灯,其时大家尽情游赏玩乐,此前要做准备,遂将正月十三日定为“试灯日”,正月十八日定为“收灯日”。这两首诗写到过年的热闹欢乐,诗人与大家同乐,但年老身衰,又多了几分忧愁。

    嘉泰元年(1201),陆游作《辛酉除夕》云:

    衰境遇白鸡,自分堕幽墟。造物偶见宽,俯仰复岁除。骎骎迫耄期,凛凛无根株。孰知尚坚顽,壮者有不如。铜瓶垂碧井,手自浸屠苏。松煤染兔颖,秉烛题桃符。登梯挂钟馗,祭灶分其余。僮奴叹我健,却立不敢扶。新春无五日,节物倾里闾。罗旛插纱帽,一醉当百壶。(《诗稿》卷四十九)开禧二年(1206),诗人有《丙寅元日》云:

    缥缈初闻寺阁钟,霏微零雨兆年丰。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春枕方浓从卖困,社醅虽美倦治聋。从今万事俱抛掷,且作人间百岁翁。(《诗稿》卷六十五)“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诗稿》卷三十七)是写端午节赛龙舟纪念屈原。诗人还写到“炊熟”,《春雨》云:“稚子孤行八千里,喜闻炊熟可还家。”自注云:“家童自行在来,报子布寒食可到家。唐人以寒食前一日为炊熟。”(《诗稿》卷四十五)《寒食省九里大墓》云:

    陌上箫声正卖饧,篮舆兀兀雨冥冥。人来平野一点白,山压乱云千叠青。石马朱门松下路,冻齑冷饭柳阴亭。华颠尚记儿童日,抚事兴怀涕自零。(《诗稿》卷二十二)写的是寒食节扫墓情景。

    绍熙四年(1193),诗人作《癸丑七夕》写七夕节:

    风露中庭十丈宽,天河仰视白漫漫。难寻仙客乘槎路,且伴吾儿乞巧盘。秋早时闻桐叶坠,夜凉已怯纻衣单。民无余力年多恶,退士私忧实万端。(《诗稿》卷二十七)诗人与儿子一起乞巧,父子同乐。

    《辛酉冬至》写冬至节云: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诗稿》卷四十九)“身老”句下自注云:“乡俗谓吃冬至饭即添一岁。”

    又写到婚姻习俗:《戍兵有新婚之明日遂行者予闻而悲之为作绝句》云:“送女忽忽不择日,彩绕羊身花照席。”(《诗稿》卷六十九)写山阴嫁女送羊习俗。

    三陆游笔下多描写祭祀风俗。《诗稿》中写到祭祀的神很多,包括祭土地神(祭社)、蚕神、水神、灶神等。土地神是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土的总神。社祭分为春社和秋社。有人认为“春分后戊日为春社,秋分后戊日为秋社”。春社燕来,秋社燕去。亦有人认为“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张岱《夜航船》卷一《天文部·春》)春社是为了祈神保佑一年中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秋社则是对土地神一年来的保佑进行酬答。《周礼·地官·州长》载:“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百谷丰稔,所以报功。”

    “赛社”,祭神风俗,又叫“赛神”,是一种集体祭神活动。淳熙十一年(1184)秋,陆游作有《赛神曲》,描绘了祠庙里热闹非凡的祭神场面:

    丛祠千岁临江渚,拜贶今年那可数。须晴得睛雨得雨,人意所向神辄许。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大饼如盘牲腯肥,再拜献神神不违。晚来人醉相扶归,蝉声满庙锁斜晖。(《诗稿》卷十六)乡民祭祀江神,故在江边举行活动。绍熙四年(1193)冬,陆游又作《赛神曲》:

    击鼓坎坎,吹笙呜呜。绿袍槐简立老巫,红衫绣裙舞小姑。乌臼烛明蜡不如,鲤鱼糁美出神厨。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欢娱,使我嘉谷收连车。牛羊暮归塞门闾,鸡鹜一母生百雏。岁岁赐粟,年年蠲租。蒲鞭不施,圜土空虚。束草作官但形模,刻木为吏无文书。淳风复还羲皇初,绳亦不结况其余。神归人散醉相扶,夜深歌舞官遒隅。(《诗稿》卷二十九)诗描写赛神活动全过程。神人共娱,敬神亦是娱人。又写到“社钱”,“半醉半醒村老子,家家门口掠社钱。”(《秋日郊居》,《诗稿》卷二十五)“邻僧每欲分斋钵,庙吏犹来催社钱。”(《晚秋出门戏咏》,《诗稿》卷七十八)赛神的开支由乡民分摊。描述社日巫觋活动,“舞简村巫醉,涂朱野女妆。”(《驿壁偶题》,《诗稿》卷七十八)“市哄朝沽酒,巫歌夜乐神。”(《初夏杂兴》五首其三,《诗稿》卷八十二)《赛神》云:

    岁熟乡邻乐,辰良祭赛多。荒园抛鬼饭,高机置神鹅。人散丛祠寂,巫归醉脸酡。饥鸦更堪笑,鸣噪下庭柯。(《诗稿》卷四十八)“神鹅”,作者自注云:“村人谓祭神之牲日神猪、神鹅。”

    又《秋赛》云:

    柳姑庙前烟出浦,冉冉萦空青一缕。须臾散作四山云,明日来为社公雨。小巫屡舞大巫歌,士女拜祝肩相摩。芳茶绿酒进杂遝,长鱼大胾高嵯峨。常年征科烦棰楚,县家血湿庭前土。妻啼儿号不敢怨,期会常忧累官府。今年家家有余粟,县符未下输先足。木刻吏,蒲作鞭。自然粟帛如流泉,储积不愁无九年。(《诗稿》卷三十七)又《秋社》云:

    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冬冬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诗稿》卷四十七)“筋骨虽劳忧患少,春秋社饮常欢娱。”(《书生叹》,《诗稿》卷十五)、“牺酒赛秋社,箫鼓迎新婚。”(《秋夜感遇十首》,《诗稿》卷五十八)、“社日淋漓酒满衣,黄鸡正嫩白鹅肥。”(《代邻家子作》,《诗稿》卷五十九)、“秋风社散日平西,余胙残壶手自提。”(《中秋书事》,《诗稿》卷七十八)、“社日连村餍酒肉,丰年无盗伏茆菅。”(《闲咏》,《诗稿》卷八十三)等,都是描写社日祭神习俗的诗句。社日也是民众的喜庆之日,人们除了向神位供酒食,也演戏娱乐,既悦神灵,亦自娱自乐。“社鼓”,“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二月二十四日作》,《诗稿》卷一)“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冬冬社鼓中。”(《春社》,《诗稿》卷二十七)“傩祭”风俗:腊岁前一日击鼓驱傩,祛邪驱疫。陆游诗中写道:“山果啼呼觅,乡傩喜相随。”(《书适》,《诗稿》卷二十六)“蚕官社公正暖热,春盘傩鼓争施行。”(《壬子除夕》,《诗稿》卷二十六)“太息儿童痴过我,乡傩虽陋亦争看。”(《岁暮》,《诗稿》卷三十四)陆游笔下“优场”、“戏场”,是写乡村戏曲演出习俗。《春社》云:“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诗稿》卷二十七)《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诗稿》卷三十三)还有如“先生醉后骑黄犊,北陌东阡看戏场。”(《初夏》,《诗稿》卷三十二)“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稽山行》,《诗稿》卷六十五)“高城薄暮闻吹角,小市丰年有戏场。”(《初夏闲居》,《诗稿》卷六十六)“巷北观神社,村东看戏场。”(《幽居岁暮》,《诗稿》卷八十)戏场有日场,还有夜场。“比邻毕出观夜场,老稚相呼作春社。”(《三山卜居今三十有三年矣屋陋甚而地有余数世之后当自成一村今日病少间作诗以示后人》,《诗稿》卷三十八)“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明。”(《夜投山家》,《诗稿》卷六十九)“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书喜》,《诗稿》卷三十七)“野寺无晨粥,村伶有夜场。”(《出行湖山间杂诗》《诗稿》卷五十七)陆游诗中还写到祭蚕神风俗。蚕神是绍兴民间祭祀的重要对象,因为宋代江浙一带养蚕业十分兴旺,养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计问题。祈蚕神一般于春末举行,“槐阴渐长帘栊暗,梅子初尝齿颊香。户户祈蚕喧鼓笛,村村乘雨筑陂塘。”(《春夏之交风日清美欣然有赋》,《诗稿》卷三十二)家家祈蚕,鼓笛齐鸣,可见活动的普及和热闹。“却羡村邻机上女,隔篱相唤祭蚕官。”(《新春》,卷十七)“更有新春堪喜事,一村箫鼓祭蚕官。”(《早春出游》,《诗稿》卷六十五)“蚕官”即蚕神。“村店疏灯新卖酒,神祠叠鼓正祈蚕。”(《早春新晴》,《诗稿》卷二十六)“得雨人人喜秧信,祈蚕户户敛神钱。”(《上巳书事》,《诗稿》卷三十二)“鸡豚杂沓祈蚕社,鼓笛喧哗竞渡船。”(《春欲近天气始佳作诗自娱》,《诗稿》卷五十)这些诗句,写出了祈蚕时的热闹气氛。“青裙溪女结蚕卦,白发庙巫催社钱。”(《雨晴风日绝佳徙倚门外》,《诗稿》卷四十五)“结蚕卦”,指以线穿茧,悬于神祠以祈蚕。“卦”意即“挂”。“蚕家忌客门门闭,茶户供官处处忙。”(《自上灶过陶山》,《诗稿》卷十七)写出养蚕禁忌风俗。

    诗人笔下还写到祭水神风俗。水神主要指水中的龙王,有时也指替代水神职能的某些菩萨。绍兴为水乡,镜湖三百里,因战乱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秋怀》自注云:“镜湖废百七十余年,故吾乡多凶。”(《诗稿》卷三十八)乡民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能祈求水神的保佑,因此祭水神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南村北村鼓冬冬,割羊刺豕祭潭龙。”(《春日杂兴》,《诗稿》卷八十一)“潭龙”即司水之神,此处写春祭水神。“丛祠牲酒走村村,赖是龙王来解纷。”(《村社祈晴有应》,《诗稿》卷五十七)村村祭龙王,祈求龙王降雨除旱灾。“冬冬隔林鼓,岁暮赛江神。”(《野人舍小饮》,《诗稿》卷六十)年终祭水神。祭水神的时间,一年四季都可以,敬献供品,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击鼓驱殇鬼,吹箫乐水神。”(《村饮》,《诗稿》卷六十)“箫鼓乐水神,钟梵闹竹院。”(《忆昔》,《诗稿》卷七十一)让水神高兴,是祈盼没有水旱灾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灶”风俗,即祭祀灶神,是家庭祭神的一种。陆游《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古风》十首其十有句云:“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诗稿》卷四十一)“卜日”,指腊月二十三日,说明乡民在次日祭灶神,绍兴地区今日仍保留这种风俗。《辛酉除夕》云:“登梯挂钟馗,祭灶分其余。”(《诗稿》卷四十九)这是除夕祭灶。“我方祭灶撒豕酒,盘箸亦复呼邻翁。”(《农事稍闲有作》《诗稿》卷五十七)“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祭灶与曲邻散福》《诗稿》卷四十一)这是“散福”风俗,即祭灶结束后,将祭品散发给四邻,以讨吉利,这种风俗绍兴地区亦保留至今。灶神与土地神、蚕神、水神的祭祀原因不一样,人们是为了不让他上天言人罪过。明张岱《夜航船》卷十八《荒唐部·鬼神》载,灶神“姓张,名禅,字子郭,一名隗,又云祝融,主火化,故祀以为灶神。郑玄以灶神祝融是老妇,非灶神,于己丑日卯时上天,白人罪过,此日祭之得福。”宋代习俗于腊月二十三日备下酒茶(一说麦芽糖)祭灶神,送灶神上天奏事。

    在上面提到的各项祭祀活动中,往往有酒有肉,它一方面作为供品,一方面也是人们的美食佳酿。民间认为这种祭祀过的酒食,人们吃了可以大吉大利。

    “下湖”是越地的一种特有风俗。据《嘉泰会稽志》卷十一《节序》记载,农历三月五日,俗传为大禹生日,人们不分老少贵贱,倾城而出,备酒乘船,游大禹庙,称作“下湖”,“湖”指鉴湖。陆游《初春》云:“陌上渐多沽酒舍,岸边初理下湖船。”(《诗稿》卷三十八)《阿姥》云:“城南倒社下湖忙,阿姥龙钟七十强。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妆。”(《诗稿》卷四十三)龙钟老太也精心打扮赶赴“下湖”节,可见其盛况。

    陆游又写到二月禹庙下赛龙船风俗。《吴娃曲》四首其三云:“二月镜湖水拍天,禹王庙下斗龙船。龙船年年相似好,人自今年异去年。”(《放翁逸稿》卷下)第一章风俗诗

    陆游风俗诗题材广泛,丰富了诗的表现领域,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史料价值。陆游写诗时间长,生活经验丰富,其风俗诗或陈述爱民之情,或抒发对古朴民风的赞叹之意,或抒发忧国之思,或表达自己的抱负。它为民俗学的研究保留了众多不可多得的资料,也为中国酒文化、茶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绍兴地区所祭祀的土地神、蚕神、水神,都是民众生产、生活中心理需要的,有趣的是这些神的身上体现出民众自己的思想。民众在担心灶神上天“打小报告”的时候,一个弥补的办法就是恭敬地献上好酒好菜。所以这“神”的身上体现的还是人性。

    乡村风俗与江南水乡美景结合,风景美,民俗也美。陆游嗜酒爱茶,这一方面是宋代文人雅士的通好,另一方面也因为诗人生活在绍兴这有“醉都”、“茶乡”之称的江南地区。其诗在描绘民间饮酒、饮茶风俗和祭祀风俗的同时,也映射出江南水乡特有的美景。“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万人墙进输官仓,仓吏炙冷不暇尝。讫事散去喜若狂,醉卧相枕官道旁。”(《秋获歌》,《诗稿》卷三十七)中秋丰收之季,果实累累,人们欣喜若狂,以酒庆贺。“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春晚即事》四首其四,《诗稿》卷七十)“采桑饷饭无百步,至老何曾识别村。”(《村女》,《诗稿》卷七十八),表现妇女养蚕的古朴风尚。

    陆游风俗诗中描绘了江南农村的生活画卷,流露出诗人热爱家乡淳朴民风的感情,客观描述中有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陆游不只是为风俗而写风俗诗,是借风俗抒发内心的感情。他爱乡爱民,也爱生活。诗中少有刻意的抒情,但客观描述中依然充满了温情。

    陆游风俗诗语言质朴平易,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它虽经千锤百炼,却不见雕琢的痕迹,无艰涩之弊。陆游认为,“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读近人诗》,《诗稿》卷七十八)他的大部分风俗诗多是中晚年作品,其时他的诗风已较成熟,“欲工藻绘”的毛病已去除殆尽,如“交好贫尤笃,乡情老更亲。”(《与村邻聚饮》,《诗稿》卷六十)“兰亭酒美逢人醉,花坞茶新满市香。”(《兰亭花坞茶》,《诗稿》卷八十一)这些诗句质朴、平和、清新,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陆游晚年“身还农服”,“身杂老农间”,感受故乡山水之美、物产之富、风俗之古朴,写下了大量平易而富有情韵的风俗诗,平实中显深情,自然中露真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