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冲上火车之前”,你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明智者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前行;成功者坚持自己的目标和定位不懈奋斗;明智而成功者最懂得奋斗前选择目标最为重要的道理。
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拼才会成功,努力就有效果。但是很多人拼了,结果却输得很惨。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没有选准目标,就盲目地往上冲了。
选择目标再往前冲不仅仅是指大事而言,它适用生活中任何事情,下面一则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就是典例:
有三个男人一起前往火车站,但到达车站时,发现南下的火车已经开走了。虽然心中十分扫兴,但也没办法,只好等下一班火车。
于是三个男人就一起到“铁路餐厅”里吃东西、聊天,消磨时间。话匣子一开,三个男人七嘴八舌,谈得十分起劲,一下子把时间给忘了。当他们猛然想起火车时间到了时,就赶紧抓起行李,冲向火车月台。
此时,火车已缓缓开动,于是三人急忙沿着月台追赶已渐渐加速的火车。前面两个人速度比较快,终于在千钧一发之际,跳上了最后一节车厢!但是第三个男人,因为行李比较重、跑得慢,所以没有赶上火车,只好气喘吁吁地看着两个朋友渐远而去!
突然之间,没赶上火车的男人站在月台上,忍不住大笑起来!
“你怎么了?没赶上火车,怎么还哈哈大笑呢?”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大惑不解。
“刚刚冲上火车的那两个朋友,是来为我送行的!
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却反映出如果做任何事情像无头苍蝇一样,等待他的将是荒唐的失败。小事情闹出笑话,大多情况下无伤大雅,但在人生大事上,这种错误只会让你无法弥补而致遗憾终生。
如果没有经过仔细思考或没有特定目标,只是冒冒失失地跟人往前冲,即使冲到最前面,也可能一事无成、徒劳无功。因此,明确的目标是迈向成功的首要步骤。只有明确目标、方向,才不会匆匆忙忙地盲目“冲上火车”。
2.你到底能做什么
应仔细分析一下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看清自己可以在哪一方面赢得成功。
善于做事的人应懂得:无论有多大的进取心,无论有多强的力量,用一种才能去做需要十种才能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有一位大学生,他成绩一般,却过分拼命地学习,总想在班级得到第一名。他以为,只要用超人的努力,将别人娱乐、度假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就一定能成功。但是,当他快要赶上第一名时,却永远无法从用脑过度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了。
一个人应该充分积蓄能量,并将它投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如果你只有一种才能,你更应该淋漓尽致地发挥这项惟一的才能,而不要与那些有十项才能的人进行全方位的竞争。
星期六上午,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闪闪的塑料铲子。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时,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巨大的岩石。
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他是个很小的小男孩,而岩石却相当巨大。手脚并用,似乎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地弄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沙箱边墙。
小男孩下定决心,手推、肩扛、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脱了,重新掉进沙箱。
小男孩气得哼哼直叫,使出吃奶的力气猛推猛扛。但是,他得到的惟一回报便是岩石再次滚落回来,砸伤了他的手指。
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从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一清二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脸庞时,父亲来到了孩子跟前。
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爸爸,我已经尽力了!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纠正道,“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但这时另外一个人走过来说:“孩子,做事不要力所不及,请多发挥自己的长项吧!”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各有答案,但如果这不是一个小男孩,而是一个在工作中谋生的成人,我们更同意最后那人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工作。在金融巨头摩根和钢铁大王卡内基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对你来说也许就根本无法完成。但你也许可以做到摩根不能做到的事情。因此,要紧的是,你应认真分析一下自己适合做什么,恰当地估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这且助于你今后的事业。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表明,进取心是所有想拯救自己的人的领路人,正是进取心为他们的前进开辟了道路。但明确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应做之事是成功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工作来获得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来实现自己克服危机的雄心壮志。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并承受一般人所难以承受的艰辛。
其次,我们需要克服这个过程中的种种危机。我们是否具有与众不同的价值?我们的回答是:“你当然可以克服危机。你完全有克服危机的潜力。但你最终是否一定能克服危机,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了。
我们曾见这一种精巧的机器,它可以在钢板上打洞而没有噪音,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它的一个巨大的平衡轮。这个平衡轮为完成任务储存了巨大的能量、速度和动力。一旦将平衡轮从这台机器上移走,整台机器就会散架。在这里,平衡轮就是机器的关键零件。同理,对一个人来讲,常识和判断力就是平衡轮。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两点,他再大的愿望也仅仅只是愿望而已。
朗费罗曾经说:“应仔细地分析一下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看清自己可以在哪一方面赢得成功。”
权衡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避免制定过高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技能,你都应该力争在该领域处于优势位置,而不应强求着自己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3.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绿洲
一个人要发展、要成功,首先就要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也就是寻找到一个突破口,而一个良好的突破口必须与自身的条件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优良的种子只有在宜林地区才能尽快长成参天大树。找到突破口之后,还要下功夫利用一切机会发展自己的专长,那种蜻蜒点水似的行为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每个人都应当有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天地,不要把他人成功的家园当成了自己的栖息地。
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张海迪的事例最能说明志气高远而且不屈服命运的斗志将使人拥有无限能量。
张海迪1960年在幼儿园的一次文艺表演中,张海迪突然跌倒,经医生反复检查后,诊断为脊髓血管瘤。10岁前曾动过3次大手术,摘除了6块椎板,严重高位截瘫,自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觉。1970年随父母下放至农村。由于当地农村缺医少药,农民常受病痛的折磨,为了缓解百姓的痛苦,张海迪自学了针炙,为百姓带去了福音。
1973年随父母迁到莘县后,张海迪曾有一段时间待业在家。她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专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免费为病人医治疾病,同时,她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并自学了外语,为以后的文学翻译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被分配到莘县广播站当无线电修理工。1983年,调至山东聊城地区文联创作室工作至今。
多年以来,张海迪以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同病残作顽强的斗争,同时勤奋地学习,忘我地工作。她自修了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她还用自学的医药知识和针炙技术,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被群众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被团中央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张海迪已出版翻译《海边诊所》、《丽贝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等作品,著有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1992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学奖,1994年获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3年张海迪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张海迪之所以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找到了一篇属于自己的绿洲,一块适合自己生长、发展的土壤。
“张氏医寓”的开业,使莘县城关镇卫生院发现张海迪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卫生院于1975年将她聘为临时工,并且单独为她设了一个科室——针灸科。有了初步的落脚点之后,张海迪觉得要在事业上有所突破,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还必须发展自己的专长。她认为对于所学的东西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突破口,把追求的目标建立在与自己的条件、才能相当的基础上。
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有没有长处?最大的长处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她苦苦进行思索。后来她认定自己的长处是记忆力强,多少东西一旦印入自己的脑海会经久不忘。“对!就学外语,学习了外语,通过对世界的了解扩大我对生活的感受,将来我还可以搞翻译,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张海迪对自己有兴趣的学问进行了一番尝试和筛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突破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绿洲。
没有英语教材,张海迪就把“文革”前的旧英语课本整章整本地抄下来。她煞费苦心,自己“编”了一本奇特的英语教科书:一个厚厚的大本子,里面贴满了她平时搜集的印有英文说明的糖纸、药品说明书、袜子标签、烟盒、食品包装等。她说,读这样的“书”,学得快、记得牢。她逢人就问,慢慢地把一些字母串起来。
没有英语环境,张海迪就充分利用自己的房间,她在书桌上、书架上、床单上写满了英语单词、语句,凡是能用手够得着的墙上也贴得密密麻麻。在张海迪的书桌上摆着一个泥塑的会摇头的“小县官”,那是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过去工作累了,她常常摆弄它,与之逗乐,现在,却在它相应的部位上全写上了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英文单词。
在时间的利用上,张海迪更是分秒必争。有时,一边吃饭,一边念念有词地背诵,有几次竟然把笔插进饭碗里。她本无喝茶的习惯,但为了学习,每天晚天都要沏一壶又苦又涩、像中药汤那样的难以下咽的酽茶,借以提神。她还给自己立下了一条法规,当天背不熟规定的单词数,就自己打自己的板子。为了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她甚至使用兴奋神经的药物。
艰苦学习,对于身体健全的人来说,只是精力的聚集、体力的消耗,劳累了只需要稍事休息便可得到恢复和补充。而张海迪的学习,却远不止于此。她有时连续坐上几个小时,上身疼痛难忍尚可用顽强的意志来征服,而三分之二的下身却麻木得如同一块枣木墩子。总用一种姿式久不活动,生出一个个褥疮,这一处感染化脓未封口,另一处又开始溃烂,张海迪就趴在床上,用肘支撑上身,翘着头,看书写字。为了攻克英语这座火焰山,张海迪那有知觉的部分肢体,付出的是血的代价。她读啊,写啊……张海迪用过的英语练习本,摞起来有两尺多高,她的英语水平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达到了高中毕业的标准。
任何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长处,我们要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把它挖掘出来,在确定突破口的时候更应该充分地利用这种优势。张海迪没有选择运动员、舞蹈家作为人生目标,因为这些需要健全的体魄;她也没有把美术、绘画作为理想追求,因为这些又需要外出体验生活。针对自己记忆力强、空余时间多的特点,张海迪选择了英语作为自己的突破口,这完全是张海迪个人能力与条件所能企及的。
选择了突破口之后,一定要下功夫去钻研,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张海迪自己动手编写英语课本、创造学习环境,都是在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操作步骤上,张海迪为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强迫自己完成规定的任务,这样就把一个大的目标进行了细化,既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也不会“今日待明日,明日待后日”地拖延下去。更为可贵的是,张海迪能够克服病痛的折磨,用自己顽强的意志攻克英语学习的难关,可谓“有志者,事竟成”。
从张海迪的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只要我们找到了一口属于自己的绿洲,在选择突破口之后,能够集中精力、时间去追求既定的目标,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
客观地说,想要成功发展并不是一件最难的事情,但要成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要设定成功发展的目标,定位成功。
别人成功的路自己当然可以走,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走。有些路对他人来说可能是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对你就是充满了荆棘的陷阱。因为,人的先天差别虽然很小,但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的差异更多的是在后天形成的。如果你和他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你就会和别人有差异。这种差异就决定着你不能随随便便就踏上任意一条成功的道路。你需要三思,待明确地知道了自己的绿洲在哪里后再行动不迟。
所以,不管你对自己定位的发展领域是什么,也不管它是大是小,只要它是你的绿洲,是你熟悉的领域,而且能够为社会带来财富,为他人造福,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世上万物,皆有所用。尽管你卑微,尽管你渺小,但你有你的价值。你的价值就是把你的一份光、一份热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
你也许不能成为亿万富翁,不能聚来亿万财富,但你能添砖加瓦;你也许不能一展歌喉,但你能带来快乐;你也许不能在运动场上拼搏,但你能以你健壮的体魄发出更多的热;你也许不能发明创造,但没有众人智慧的积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只能是空中楼阁,你的发展计划也不过是一场白日梦。
4.为自己铺就成功之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片天地必须靠自己务实的去铺造,实实在在的成功永远属于自己,希望你造就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人目标的实现有许多路可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一步步铺就自己的成功之路。
年仅36岁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就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电影史十大卖座的影片中,他个人囊括四部。他是如何获得此等成就?他的故事实在耐人寻味。
斯皮尔伯格在十二三岁时就知道,有一天他要成为电影导演。在他17岁那年,当他参观环球制片厂后,他的一生改变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参观活动,在他得窥全貌之后,当场他就决定要怎么做。他先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实际电影的拍摄,再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然后结束了参观。
对许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为止,但斯皮尔伯格可不一样,他有个性,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那次参观中,他知道得改变做法。
于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装,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塞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摄影现场,装出他是那里的工作人员。当天他故意地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一辆废弃的手拖车,用一块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成“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等字。然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剪辑,终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并发展出越来越多关于电影制作的敏感来。
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他在环球制片厂放映了一部他拍的不错的片子,因而签订了一纸7年的合同,导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他的梦终于实现了。
我们也要像斯皮尔伯格一样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善于学习,用恰当的目标,为自己铺就成功的道路。
5.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每个人都必须当机立断,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知道自己已经走错方向时,就要及时地掉转头,朝正确的方向走,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如果明知错了还要继续走,最终会一败涂地。
每天有许多事可做,但有一条原则不能变,那就是一定要做你最喜欢做的事。
很多人在寻找工作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是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有一位机械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想转行,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他已经学了二十几年的机械,如果突然换一份其他工作,会感到很不适应,尽管不喜欢,却无法抛开累积二十多年的机械专业知识。
他想改变,但又甩不掉过去的包袱,自然无法突破。
这是个矛盾,既然知道自己再继续做下去也不会有兴趣,就应该果断地做出决定:转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毕竟是令人兴奋的,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要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要让自己更有自信,要让自己做事更有成效,我们就必须做出更好的决定,采取更好的行动。
很多年前,一位名人讲过一句话:“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
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是很困难的。大多数的人,多半都在做他们讨厌的工作,却又必须逼迫自己把的事情做到最好。
他们经常失去了动力,时常遇到事业的瓶颈,而没有办法突破,他们不断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却还是照着一般的生活方式在进行,凡事没有进展,原地踏步,这些当然不是他们想要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当中却很少有人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状况,其实,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只需要把自己认为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列出来就一目了然了。
一位颇有名气的心理学专家在叙说自己最终寻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的经历时这样说:
运动和数学一直是罗克很喜欢做的两件事。
从小到大,罗克一直是运动健将,不仅担任过体育股长和篮球、乒乓球队长,也是校田径队的杰出运动员,罗克曾经想过要如何把兴趣发展成职业,也曾经梦想成为张德培第二。
罗克不断地问自己:这些真的是罗克自己想要的吗?罗克愿意把运动当成自己一辈子的终生事业吗?
后来罗克告诉自己:靠体力过生活,并不是罗克真正喜欢过的生活,虽然罗克非常喜欢运动。
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罗克的数学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他也曾经想过,要当一位数学教授。
决定要做这件事之前,罗克列出一张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表,他告诉自己:
第一,时间一定是由他自己掌握。
第二,要能不断地接触人,因为他喜欢人群。
第三,必定对社会有所贡献。
第四,可以环游世界。
第五,必须能够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第六,必须能够不断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可以跟一些成功的朋友交往。
第七,收入的状况可以由他的努力来控制。
罗克发现,当一位数学教授,并不能达到他理想的工作条件,于是,他又开始寻找另一个可以当成他终生事业的工作。
17岁的时候,罗克接触了汽车销售业,因为他很喜欢车子,他想自己应该可以做得不错;真正进入了这个行业之后,他发现这个行业有非常大的特色,但是他的个性似乎并不适合,于是,他又转行了。
从16岁到21岁,罗克陆陆续续换了18种不同的工作,可是每次换工作之前,他从来都没有仔细想过:“他到底要的是什么?”直到他把那些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列出来。
后来罗克发现,自己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小到大一直很热心,很喜欢帮助别人,同学数学不会,他很喜欢教他;别人篮球打得不好,他会自告奋勇过去教他。
因为罗克相信,只要自己可以,别人一定也做得到。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罗克参加了一个激发心灵潜力的课程,它给了他非常大的震撼。
罗克发现,自己上了那么多的课程,学习了那么多的资讯,却没有任何一个课程比得上他的老师安东尼·罗宾在短短的课时当中,所分享给他的那么多。
罗克想,假如他以后也能做别人所做的事情,把一些真正对人们有帮助的资讯,不管用何种渠道,书籍也好,录音带也好,或是录像带也好,都能够分享给想要获得这些资讯的人,那该有多好!罗克发现,这个工作完全符合他所列出来各种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当他了解到这件事以后,他知道,这就是他毕业所寻找的方向。
罗克曾经听他的老师这样说过:“世界上的每一项工作都很好,但是,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比他目前所做的更有意义。”因为,他可以藉由帮助别人来帮助自己。
这句话让罗克决定一辈子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经过了七八年的坚持,他终于可以在这个行业崭露头角,让非常多的人得到非常具体的帮助。
不管是在心灵的重整,或是自信心的培养,或是业绩上的突破,或是管理思想的一些转变,它们都有非常显著的改变。
以前,罗克一直把赚钱当成非常重要的目标,后来他才发现,赚钱并不是全部,也不是绝对。
赚钱固然重要,但是,罗克现在一心一意只想把所有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提高工作品质,如何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服务,来帮助更多想要拯救自己的人,想要更上一层楼的伙伴们。
每当罗克发现,一个人不再自我成长,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时候,他就为他感到非常可悲。
因为,连世界最顶尖的人,都还是那么地谦虚,那么努力地想成长,他们已经是全世界最棒的,却还在不断地学习如何再进步。世界顶尖的人士,一定有他们拯救自己的方法和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他们是如何让自己更上一层楼,他们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在他们还没有成功之前,他们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和努力?当他们面临失败和巨大挑战的时候,又是如何坚持到底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最好。
每个人都必须当机立断,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知道自己已经走错方向时,就要及时地掉转头,朝正确的方向走,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如果明知错了还要继续走,最终会一败涂地。
6.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发展是无穷无尽的。尽管在书籍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使用“终极”、“最终”这样的字眼,但人生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终极的发展目标。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的发展过程。原有的目标实现了,这时候就需要制订新的目标,然后继续朝新的目标奋斗、努力、前进。也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不断前进,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两个贫苦的樵夫上山去砍柴,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了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远远高于木柴的价格,将这两大包棉花卖掉,足以使家人一两个月衣食无忧。于是,两人乐滋滋地背上了棉花,准备下山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个樵夫突然看见山路上扔着一大捆棉布。两人连忙上前细看,竟是上等的细布,足足有十多匹。那位首先看见棉布的樵夫欣喜之余,就跟自己的同伴商量,说一同放下肩上的棉花,改背棉布回家。
可他的那个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经走了许多路,好不容易走到了这里,再丢下棉花,先前自己的辛苦岂不是白辛苦了,他坚持不愿换上布匹。没办法,那位首先发现棉布的樵夫只好尽其所能,背上了棉布,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肩背棉布的樵夫看见森林里闪闪发光,就走到近前看个仔细,原来是地上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子真正发财了,就连忙邀自己的同伴过来,劝说他扔掉棉花,一起背着黄金回去。
但他的同伴仍坚持原来的观点,棉花已经背了那么长的时间,扔掉了等于将自己的辛苦也扔掉了。并且说,那些黄金可能不是真的,反过来劝说道,不要白费了力气,免得到头来落个一场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背着两坛黄金,和那位舍不得棉花的同伴一起赶路回家。
可是,两人刚刚到走到山下,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原野上被浇成了落汤鸡。更为不幸的是,那个背着棉花的樵夫,再也背不动又湿又重的棉花,只好丢下一路上都舍不得丢掉的棉花,空着双手跟着那位背着两坛黄金的同伴回了家。
对于这个故事的真伪,你自然可以有你自己的观点,但是,那位放弃棉花背棉布,放弃棉布背黄金的樵夫的做法,起码能给我们一个启示:人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才有可能是最后的成功者。
这就如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考上大学,但考上大学后又会有新的目标出现,比如继续读硕士,读完硕士可能还会读博士、博士后等,但即使是博士后仍不会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有可能你又会将获得诺贝尔奖作为新的成功目标,等到新的目标成为现实,你的面前又有新的发展目标。
你的一次成功不过只是完成了一个小目标,你不能有半点的自满和骄傲,而应该立即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下一站,你该背上黄金回家!
人生如此,发展也是如此。当我们制定了成功发展的计划,然后将它付之于行动,你就在实现着你的成功发展计划,实现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当旧的目标实现了,你又会制定新的目标,制定新的发展计划,使你的发展能量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发挥,并以此达到人生的辉煌境界。
1946年,在战后的日本,两个年轻人靠着借来的527美元作资本,挂出了“东京通讯工业株式会社”的招牌,这就是当今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公司之一的索尼公司的前身。在不到六十年的岁月中,索尼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终于跃居日本电子制造业的榜首。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是一家酿酒厂老板的儿子。中学毕业之后,他不顾父亲要他继续继承祖业的愿望,在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物理学专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海军服役,认识了专攻电器专业的井深大。从此,两个年轻人成为患难之交。盛田和井深大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等打完仗后要把电子学和工程学结合起来用于消费品领域的生产。战争结束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办起了一家小小的电子公司。
公司的条件十分简陋,每逢刮风下雨,人们要打起雨伞才能投入工作。由于资金十分缺乏,他们的电子公司最初只能修理收音机来维持公司业务的运转。但由于盛田和井深大一开始就注意抓好质量关,因此他们的公司赢得了用户的信任。不过,钱虽然是赚了一点,但离真正地打开局面还差得很远。
1949年的某一天,井深大前往日本广播公司办事,在那里他偶尔看到了一架美国制造的磁带录音机。井深大不禁地怦然心动,他马上意识到这种商品其中所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回去之后,井深大和盛田一商量,就决定调整自己公司的业务方向,买下它的生产专利。
以当时索尼公司的条件和技术力量,制造录音机并不是很难,但是生产磁带是个大问题,因为当时在日本国内的市场是无法找到磁带的。他们经过一年的奋斗,终于生产出自己的磁带和录音机。然而可惜的是,这种录音机的价格高得惊人,每台竟达到了7万美元。于是,盛田和井深大招集公司全体成员,连续进行十多天的智囊大会战,终于找到了降低成本的办法。
录音机的生产取得了成功,但盛田和井深大这时又调整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已经在盘算着经营另外一种新的产品。
1952年,井深大听说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他十分感兴趣,就立刻与盛田飞赴美国考察。到美国之后,恰好西电公司以25000美元的价格出售该项产品的生产专利权,他们当机立断,立刻决定将其买下。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世界上第一台袖珍晶体管收音机在盛田和井深大的公司里诞生了。由于晶体管的体积很小,以此生产制造的收音机可以装进口袋,所以,他们公司首批生产的200万台收音机一下子被抢购一空,销售额正好是盛田和井深大当初在美国购买专利所花费的100倍。
为了给这种袖珍收音机起个好名字,盛田和井深大几经讨论,最后决定取拉丁文的“音”(SONYS)和英语中“可爱的孩子”之义(SONNY),取名为SONY(索尼)。这个名字不但十分好记,而且还正如盛田所说的可以纪念他和井深大这“一对小顽童”兄弟般的友谊。从此以后,“SONY”(索尼)的名称响遍了全世界。
盛田和井深大刚创公司的时候,不过是想办个将电子学和工程学结合起来的用于消费晶生产的小企业,而且一开始他们的公司主要业务就是修理收音机。但等到他们看到了进口的新的产品即磁带录音机之后,就调整改变了他们的发展目标,等到取得成功之后他们又一次一次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后来的电视机等新的产品就是这样在调整发展目标中不断地被开发研制出来了。
可以说,盛田和井深大创办的索尼公司,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电子市场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跟他们这种不断进取、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大的关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