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智圣人生-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诸葛亮是一位历史传奇人物,不仅其聪明才智历代传颂,妇孺皆知,而且其用人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强调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两汉的经验教训时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人生只有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良上下,才会企集国理,众贤云集.他不仅在理论上阐明人才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如刘备入川,蜀汉政权是一个外来地主和蜀中地主共同建立起来的复合体,他对蜀中人才和外来人才一视同仁,使用得体,促进了蜀汉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

    诸葛亮善于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并根据人才的不同特色分门别类地加以培养,促进了人才的成长。诸葛亮还注意人才考察,他认为人才复杂,考察极难,他在《知人性》中指出,要准确了解人才,做到选贤任能,须从七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而观其性,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用人值得称道的是循名责实,登进贤能,尽时人之器用,其最鲜明之处是赏罚严明,适当地运用法制手段,以法治官。他指出,赏罚的目的是赏以兴功,罚以禁奸;标准是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要求是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赐不避仇怨,诛罚不避亲戚;方法要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诛,只有赏罚严明,才会不令而行,实现王道平.由于他审势行法,赏罚公平,严于律己,蜀汉政权形成了群臣和睦共事,尽心尽力的政治局面。无怪乎《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述说: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东晋襄阳名士可凿齿称誉他执法如水如镜,至平至明,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诸葛亮主政的蜀汉,虽然天时、地利都没有什么优势,但却创造了人和的良好的氛围。这正是诸葛亮的主要贡献,也是蜀汉维持其割据的主要支柱之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诸葛亮把自己死后的蜀汉事业交给了自己选定的特别放心的一班人手中,他已是死而无憾了。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诸葛亮作为一代贤相,死前所作的系列安排,正是完成了中国古代用人艺术的经典杰作。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显示出他超群脱俗的政治智慧。

    人的才能,自古难有全才。如果有所长,必有所短。取长补短,天下没有不用之才;责短弃长,天下没有不弃之士。

    1.知人善任,唯贤是举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争取人才,首先要知人,尊重人才,并延揽人才,不使已有的贤才外流,这就必须极力推荐之。所以贤才居上,三军悦乐,自然贤才居国,百姓悦乐

    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在用贤治国上同样有反映。

    魏、蜀、吴三国人才济济,虽说是因其主善于用人,但也得力于荐贤者。能荐贤,首先要有伯乐之才,如不知贤,则不能荐贤;其次要出于公心,不怕所荐之贤超过自己。有些人正是害怕别人居己之上,因而嫉贤妒能,这种人不仅不能荐贤,且往往害贤。故能荐贤者也是贤者。

    诸葛亮与庞统齐名,水镜先生对他俩的评价是: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见庞统的才智与诸葛亮不相上下。而诸葛亮毫无嫉妒之心,力荐于刘备,对他关怀备至。

    凤雏先生确是名不虚传。第四十七回写他一出场,便与众不同:欲破曹公,须用火攻。

    这是诸葛亮和周瑜不约而同的决策,但大江之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要尽烧敌船,也是难事。庞统却巧妙地借助于蒋干的引进,连夜去见曹操,献上连环计,使曹军战船被烧个精光。庞统的连环计,可与诸葛亮的借东风媲美。庞统虽立了大功,却不被东吴所用,一直至五十七回,诸葛亮来柴桑口吊丧后,向鲁肃辞回,方欲下船时,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诸葛亮大笑说: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诸葛亮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诸葛亮亦大笑。两个携手登船,各诉心事。原来他俩是老朋友,诸葛亮乃留书一封与统,嘱说: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所学。后果如诸葛亮所言,孙权没有用庞统,统乃投奔刘备。开始,刘备也以貌取人不重用庞统,后张飞去了解知统大才,乃回报刘备,恰逢按察四郡回来的诸葛亮又力赞庞统之才,指出:士元荟百里之才,胸中所学,胜亮十倍。刘备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

    1

    诸葛亮正是根据其知人七条去考察和选拔人才的。诸葛亮用人很强调其志和变,如他说蒋琬托志忠雅,说费志虑忠纯,说姜维敏于军事,心存汉室,都是从志、变方面去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因而托以军政重任,诸葛亮知其人,才用得其人,他任用的蒋琬、费、姜维等都成为蜀国后期的支柱。因诸葛亮以廉考察人才,其下属大多是清廉之士。

    又如诸葛亮任用邓芝出使东吴,是经咨以计谋而观其识后才决定的。《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写诸葛亮正在考虑派人出使东吴以重申蜀、吴联盟,拟派邓芝但未知其见识如何,乃请他来,问道:今蜀、魏、吴鼎分三国,欲讨二国,一统中华,当先伐何国?芝说:以愚意论之,魏虽汉贼,其势甚大,急难摇动,当徐徐缓图,今主上初登宝位,民心未安,当与东吴连合,结为唇齿,一洗先帝旧怨,此乃长久计也。未审丞相钧意如何?诸葛亮大笑说:

    吾思久矣。奈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因邓芝理解与东吴联盟的重要意义,故诸葛亮认为今得其人。邓芝出使东吴,果不辱使命,使蜀吴又重甲联盟抗操。

    诸葛亮的知人七条,对于今天预测人才还是有启迪意义的。

    这七条,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在知人、用人方面的智慧。

    2.德才兼备,重德胜才

    选拔重用人才,才能不可不虑,但德行、人品则居其一。有才无德不能得人心。所谓贤人其实就是德才兼备之人。诸葛亮对于贤人的德才兼备的要求,事实上是由于他对人的德才两方面与治国的关系认识得深刻,具有大智者的眼光。

    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时,他十分注意物色后起之秀,加以培养和大力提拔。他选拔人才不仅重视才干,也极重视德行,如他在《前出师表》里推荐费、董允时,特别强调他们为人良实,志虑忠纯.并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古人所谓贤臣,一般是指德行高尚,有济世之才的人,诸葛亮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又说: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则乱,为官择人则治,是以聘求贤士。故诸葛亮把择贤做为其重要职责,把德才兼备做为其选拔人才的准则。他培养和提拔的后继者蒋琬、费、董允和姜维都是德才兼备之士,为时人所推重,当时蜀人把他们四人并列,称为四相,赞为四英,除了姜维外,《三国演义》对蒋琬、费、董允仅简略提及,《三国志 蜀书》

    有关他们的传记则写得较详。他们都是蜀国后期的实际执政者,了解他们的为人及其对蜀国的贡献,始能理解诸葛亮用人的特点。

    诸葛亮用蒋琬做为继承人,而不用时人认为必代亮的魏延,便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三国演义》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而史实并非如此。魏延是蜀汉一员猛将,其武艺和才能都不在五虎将之下,刘备在世时对他是很重视的,如他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后,需大将镇守,众论以为必用张飞,张飞也认为非己莫属。岂料刘备却破格选用魏延,把他从牙门将军提升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使一军尽惊.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时倚他为军中支柱,由于他屡立战功,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时人都认为他是诸葛亮的当然后继者,可是事情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诸葛亮早就选定蒋琬为他的后继者了。他在给后主的密信中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诸葛亮选拔后继者,是根据其德才而定的。魏延虽有才干又勇猛过人,但秉性矜高,当时下皆避之。因此,不能团结人。如他与杨仪是诸葛亮军中的左右手,却闹得水火不相容,甚至与杨仪争论时,举刃拟仪,使仪泣涕横集.显然不能团结人的人,是不可能把一国治理好的。诸葛亮只用魏延的才能而没有托之以重任,这说明他是善于用人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不把后事托付与魏延是正确的。诸葛亮一死,魏延就不顾大局,为个人私怨和权力,与杨仪火并,结果被其部属马岱所杀。

    诸葛亮把后事付给蒋琬是对的,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他随刘备入蜀,任广都长。刘备因事到广都,误以为他不理事,当时又恰逢他酩酊大醉,心里很火,准备加罪把他杀掉。诸葛亮对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听信诸葛亮,便不加死罪,仅把他撤职。后来,由于诸葛亮的推荐和提拔,由尚书郎至参军,后又升为长吏兼抚军将军。诸葛亮率军出征,他都能做到足兵足食以相供给,对支持诸葛亮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诸葛亮很赞赏他,认为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诸葛亮病逝,后主遵其所嘱,任蒋琬为尚书令,主持国政。当时,蜀国新丧元帅,远近危悚,可是蒋琬既无戚容,又无喜色,日理万机,镇静如常,因此,深得众望。蒋琬为人度量宽宏,肯纳忠言,秉公办事,不计恩怨。

    由于蒋琬为人忠心耿耿,大公无私,度量宽宏,故深得众望。在他执政期间,做到人和国安,没有辜负诸葛亮的重任。

    费、董允和姜维也对蜀国做出杰出的贡献。费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奉使东吴,吴人论难锋至,而费据理以答,终不能屈.孙权赞他是天下淑德.他后代蒋琬为尚书令,日理万机,应付自如,处理军务,指挥若定,使边境无虞。董允任侍中守尚书令,他为人秉心公亮,守正下士。后主溺于酒色,要采择民女以充后宫,他据理直争,坚决反对,后主无可奈何。得到后主宠爱的宦人黄皓也很怕他,终允之世,黄皓不敢为非作恶。他不图名利,蒋琬认为他辅佐后主有功,上疏建议官赐爵士,他固辞不受。诸葛亮对姜维甚为赏识,认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才兼于人.蒋琬、费相继逝世后,由姜维负起保卫蜀国的重任,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坚持北伐,互有胜负。由于后主昏庸,对姜维派重兵守卫阴平等地的建议置之不理。使邓艾得以偷渡阴平,直捣成都,蜀汉终于灭亡。蜀之亡,不能归咎于姜维,除了形势所趋外,后主昏庸是主要原因之一。司马昭说: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诸葛亮逝世后,蜀国军国大政先后由蒋琬、费、姜维主管,时间长达29年,比之刘备、诸葛亮两人治蜀时间还多9年,在蜀、魏对峙中,蜀弱魏强,对手又都是杰出的人才,客观上不存在蜀胜的形势。诸葛亮曾竭尽全力,也劳而无功,单靠姜维等的主观努力是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的,而蒋琬、费、姜维等竟能保卫蜀国达29年之久,如他们没有非凡的才能和无限的忠心,何能如此!这不仅说明诸葛亮善于任贤举能,也证明了诸葛亮以德才兼备做为选拔人才的准则是完全正确的。

    诸葛亮重用之人,皆德才兼备,这与他个人风格有关。诸葛亮本人就是个德隆才高的大贤人,他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为刘备制订正确的战略决策--隆中对;为北图中原,统一中国,他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具有如此崇高风格,是由于他公而忘私,不谋私利,他病危时自表后主说: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诸葛亮病逝后,经人了解,确如其所言,在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其僚属大都清廉自持。如费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姜维也是宅舍弊薄,资财无饰,侧室无妾NEBF4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

    惺惺惜惺惺,贤人荐贤人。若是从智谋、智慧的层面来看,诸葛亮无论是要求自己还是要求他人都必须德才兼备,实在是治国安民的最聪明之举。弱小的蜀国,百姓独得若干年的尚较安定的生活,证明诸葛亮是个大智者。

    3.激勇励志,孔明激将

    水不激不起波,人不激不成材。请将不如激将,激将至其服之,然后重用之,必忠贞不二。

    常言道:请将不如激将。

    诸葛亮二用黄忠,着重靠一激字,他认为这位老将如不激他,虽奉命出战也难成功。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第七十回)和逸待劳勇斩夏侯渊(第七十一回)便是写诸葛亮二激老黄忠的故事。

    张攻葭萌关,孟达大败,向成都告急。诸葛亮集众将商议,法正主张在帐中选一将去破张,诸葛亮笑说,除非去阆中取张飞,别人难当。黄忠忍不住,要求出战。诸葛亮说他年老恐非张敌手。黄忠听了,白发倒竖,说:某虽老,两臂尚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敌张匹夫耶!诸葛亮又激之说:将军年近七十,如何不老?黄忠愤然趋步下堂,取架上大刀,轮动如飞;壁上硬弓,连拽折两张。诸葛亮乃问他:将军要去,谁为副将?

    说老的不行,他偏要老的,说:老将严颜,可同我去。不只在旁的赵云说令两老去敌张是儿戏,葭萌关守将孟达、霍峻见两老到来,也笑诸葛亮欠调度。老黄忠见这情况,又激老将严颜说:你见诸人动静么?他们笑我二人年老,今可建奇功,以服众心。于是二老设下计谋:黄忠用正兵迎战张,严颜用奇兵抄在背后夹攻,终于打败张,接着又用骄兵之计夺了天荡山。

    这时,刘备要他去取定军山,诸葛亮又激之,说守将夏侯渊精通韬略,善晓兵机,要去取关公来,方可敌之。黄忠愤然答说:廉颇年八十,尚食斗米,肉十斤,诸侯畏其勇,不敢侵犯赵界,何况黄忠未及七十乎?诸葛亮便派法正同他去。在法正协助下,老黄忠又建奇功。

    老黄忠斩夏侯渊的英雄气概,写得很有声色:黄忠占对山,夏侯渊出战,任其百般辱骂,黄忠只不出战,待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定,法正乃将红旗招展,这时,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不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诸葛亮的激将法,也是基于诸葛亮有知人之明。首先他知道黄忠有可能取胜,否则激将法只是激黄忠去死;其次他知道经过激将,黄忠必然勇气备增,这种激将,必有收益,因而才为之。

    诸葛亮既知人而又善用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前者是智慧,后者属智谋。

    4.能御则用,心反则杀

    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常法和常识,反常用兵,出奇制胜。

    诸葛亮生前既已对魏延其人性格特点有极深的了解,所以才顺利地致这个贼犯于死地。如果说诸葛亮除掉魏延之计是智谋,是一种小智;那么他对魏延能用时则用之,不能用(反叛)时则除去,则是一种智慧,是大智。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前,曾嘱自己死后用长史杨仪代行职权,并对魏延可能发生的叛逆作了准备。费至魏延幕下,屏退左右。告说:昨夜三更,丞相已辞世矣。临终再三嘱付,令将军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而退,不可发丧。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延说: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说: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延说: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说:丞相遗令,教且暂退,不可有违。延怒说: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说:将军之言虽是,然不可轻动,令敌人耻笑。待吾往见杨仪,以利害说之,令彼将兵权让与将军,何如?延依其言。

    辞延出营,急到大寨见杨仪,具述魏延之语。仪说:丞相临终,曾密嘱我说:‘魏延必有异志。’今我以兵符往,实欲探其心耳。今果应丞相之言。吾自令伯约断后可也。于是杨仪领兵扶柩先行,令姜维断后;依诸葛亮遗令,徐徐而退。魏延在寨中,不见费来回覆,心中疑惑,乃令马岱引十数骑往探消息。回报说:后军乃姜维总督,前军大半退入谷中去了。延大怒说:竖儒安敢欺我!我必杀之!因顾谓岱说:公肯相助否岱说:某亦素恨杨仪,今愿助将军攻之。延大喜,即拔寨引本部兵望南而行。

    却说杨仪、姜维排成阵势,缓缓退入栈阁道口,然后更衣发丧,扬幡举哀。蜀军皆撞跌而哭,至有哭死者。蜀兵前队正回到栈阁道口,忽见前面火光冲天,喊声震地,一彪军拦路。众将大惊,急报杨仪。

    却说杨仪闻报前路有兵拦截,忙令人哨探。回报说魏延烧绝栈道,引兵拦路。仪大惊说:丞相在日,料此人久后必反,谁想今日果然如此!今断吾归路,当复如何?费说:此人必先捏奏天子,诬吾等造反,故烧绝栈道,阻遏归路。吾等亦当表奏天子,陈魏延反情,然后图之。姜维说:此间有一小径,名槎山,虽崎岖险峻,可以抄出栈道之后.一面写表奏闻天子,一面将人马望槎山小道进发。

    却说魏延烧断栈道,屯兵南谷,把住隘口,自以为得计;不想杨仪、姜维星夜引兵抄到南谷之后。仪恐汉中有失,令先锋何平引三千兵先行。仪同姜维等引兵扶柩望汉中而来。

    且说何平引兵径到南谷之后,擂鼓呐喊。哨马飞报魏延,说杨仪令先锋何平引兵自槎山小路抄来搦战。延大怒,急披挂上马,提刀引兵来迎。两阵对圆,何平出马大骂说:反贼魏延安在?延亦骂说:汝助杨仪造反,何敢骂我!平叱说: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反!乃扬鞭指川兵说:汝等军士,皆是西川之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日,不曾薄待汝等,今不可助反贼,宜各回家乡,听候赏赐。众军闻言,大喊一声,散去大半。延大怒,挥刀纵马,直取何平。平挺抢来迎,战不数合,平诈败而走,延随后赶来。众军弓弩齐发,延拨马而回。见众军纷纷溃散,延转怒,拍马赶上,杀了数人,却只止遏不住;只有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延谓岱说:公真心助我,事成之后,决不相负。遂与马岱追杀何平。平引兵飞奔而去。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说:我等投魏,若何?

    岱说: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

    延大喜,遂同马岱引兵直取南郑。姜维在南郑城上,见魏延、马岱耀武扬威,蜂拥而来。维急令拽起吊桥。延、岱二人大叫:早降!姜维令人请杨仪商议说: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仪说:丞相临终,遗一锦囊,嘱说:‘若魏延造反,临城对敌之时,方可开拆,便有斩魏延之计。今当取出一看。遂出锦囊拆封看时,题说:

    待与魏延对敌,马上方许拆开。维大喜说:既丞相有戒约,长史可收执。吾先引兵出城,列为阵势,公可便来。姜维披挂上马,绰枪在手,引三千军,开了城门,一齐冲出,鼓声大震,排成阵势。维挺枪立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说: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横刀勒马而言说: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说: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说:杨仪匹夫听着!若诸葛亮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说: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说: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诸葛亮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等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诸葛亮生前一直重用魏延,对于魏延这个人诸葛亮心知肚明--只可用之,不能托之。纵观魏延一生,优劣相伴,优点是能征善战;缺点是小人之心,反复无常。魏延所以在蜀军担任将军,奋勇杀敌,主要是因为魏延只服诸葛亮,诸葛亮在,魏延顺,诸葛亮死,魏延反。所以,诸葛亮不得不采取措施,给马岱一个锦囊妙计,也给杨仪、姜维一个锦囊妙计,在关键时刻,马岱出其不意地杀了魏延。混军斩将的谋略,利用了魏延的骄傲轻敌,刚愎自用的性格,在其无备的情况下,出奇不意地下手,将之置于死地。诸葛亮之所以能除掉魏延,这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死后万般复杂的情况,将使得除此人并非可以一蹴而就,所以才有了多方的、周密的布署,亦可谓是一组奇计。

    5.破格用人,赏罚分明

    不论亲疏,以功过论赏罚,对待出类拔萃的贤人志士,破格录用之。这样,人才能尽其用。诸葛亮用人不是看其资历长短,辈份高低,是否亲人好友、同乡同学,也不受其会阿谀奉迎、能说会道的影响,而是根据其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胆识、才能,以及功勋大小,给予官职。

    诸葛亮先后提拔庞统和蒋琬,是破格用人的典型例子。庞统和蒋琬两人原都是小县官,开始都不被刘备所重用。而诸葛亮认为他俩都非百里之才,而是王佐之才,在诸葛亮的推荐或提拔下,庞统被封治中从事,与诸葛亮并列为军师中郎将;蒋琬从被任为相府东曹掾一直官至尚书令。姜维原是魏将,诸葛亮攻天水郡,其玄机屡被姜维识破,姜维还将计就计,屡败蜀军。诸葛亮对具有文武全才的姜维十分赞赏,乃用反间计,使姜维欲归不得,只好投降。诸葛亮高兴地执维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诸葛亮培养接班人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是时,姜维才27岁。诸葛亮写给蒋琬的信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永南)、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诸葛亮确慧眼识人,姜维后成为西蜀后期的擎天柱.

    诸葛亮用人,是根据其功过来酌情赏罚,而不管其是否亲疏。故将士用命,官吏不敢怠于职守。

    诸葛亮赏罚不计恩仇,有功者赏,有罪者罚。马谡违背诸葛亮军事部署致失战略要地街亭,虽然诸葛亮和他情如父子,也挥泪斩之。蒋琬曾加以劝阻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可惜乎?诸葛亮流涕而答说:昔孙武所以能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诸葛亮也因其用人不当而自责,上表奏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并要求费等勤攻吾之缺,责吾之短。魏降将王平是守街亭的副将,他反对马谡的错误指挥,且坚守阵地有功,被加拜参军,从稗将军进位为讨寇将军,封亭侯。刘巴与诸葛亮有宿怨,诸葛亮认为刘巴是个人才,数称荐于刘备,乃得重用,位至尚书。董恢出使东吴,能正确回答孙权提出的难题,显示其见识卓越,回蜀未及三天,诸葛亮便调他到相府,不久提升为巴郡太守。诸葛亮处分下属,用心甚平,且谁有罪处分谁,决不株连家族,故受罚者多无怨言。对李严父子的处理就堪称典型,这在前面已经提及。所以,诸葛亮无论是奖是罚,最后都达到了使各级部属更加发奋的作用。若是论具体的奖惩办法,其间不乏智谋,但其通向的最终目标,却是智者的审视和自定。

    6.攻心为上,以德服人

    驾驭贤才,为我所用,必须要以德服人,使其对己心悦诚服,这样才能为己效命。攻破所用之人心中堡垒,解除其心中全部芥蒂,是用人之关键所在。

    诸葛亮的攻心术多为阳谋,而非阴谋。他向来以德服人,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七擒孟获。诸葛亮南征时,考虑到南夷未曾教化,以武力击败,未见得服气,不能取蜀汉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于是选择以德服之的策略。当他知道孟获在南夷中威望很高,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汉人所敬服。诸葛亮就谋求活捉他。用的正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谋略。

    诸葛亮第一次俘虏孟获后,就让他参观自己的军营,问道: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回答说:以前不了解你军队的虚实,所以吃了败仗。今天看了你的阵法,如果仅仅如此,那一定是很容易战胜的。诸葛亮就把他放了,让他再来战。如此这般擒孟获七次,放了他七次。当最后一次还要放孟获时,孟获却不肯离去,并说:诸葛丞相,你真是有上天的神威呀!我们南边的人再也不反蜀了。

    随后,诸葛亮让孟获等少数民族首领在蜀汉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并作为南方的实际领袖,使南方出现了长时期的安定局面,为其最后北伐曹魏奠定了安定的后方基础。这当然是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的出色表现,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的用人艺术之精妙。

    诸葛亮北驻汉中,准备北伐,为使后方安宁,想选一个文武兼备于身的人,来作相府长史,即相当于相府的秘书长。诸葛亮考虑要用张裔,就征求杨洪的意见。杨洪就说:张裔天资明察,是长史这个职务的合适人选,但其性不公平,心胸不够宽,恐怕不能专任于长史之职。不如留向朗为长史。诸葛亮就听从了杨洪的建议。任向朗为长史,让张裔为向朗的副手。

    在此之前,张裔的儿子在杨洪的手下作小官,因有小过失而受到杨洪的处罚,张裔以此怨恨杨洪。这次,杨洪又阻拦张裔作长史,张裔就怀疑杨洪的动机不纯,诸葛亮知道这事后,认为杨洪说张裔性不公平,心胸不宽的这个评价是正确的。就给张裔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对他加以教育。张裔收到信之后很为感动。知道自己确有性不公平,心胸不宽的弱点,从此以后就注意改正。后来向朗去世之后,诸葛就任用他为长史,张裔在长史的任上很有作为。

    这正体现了诸葛亮用人的特点:用人,同时也教育人,使所有的人都能以公心行事,而不要以私意坏事或扰事。

    还有一件事足见诸葛亮用人的这一特点。

    刘巴是蜀汉的重要谋士,连诸葛亮自己也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刘巴。有一次张飞到刘巴那里去借宿,刘巴因瞧不起张飞这样的粗鲁武人,张飞来了后,一句话也不与张飞说,张飞很是愤怒。诸葛亮知道后就给刘巴写信说:张飞虽然是个实足的武人,但内心却很敬慕你。我们所共同侍奉的刘备现在正招纳天下文武之才,以图大事。足下虽然志趣高亮,但也不能自恃傲慢以待天下俊才。刘巴收信后,为诸葛亮的胸怀所服。

    诸葛亮用人处人,大多如此。以德服人,攻心为上的用人方法,使诸葛亮主政的蜀汉,虽然天时、地利都没有什么优势,但却创造了人和的良好的氛围。

    7.考绩责实,量才授职

    一个官员是应升还是应降,主要是考核他的才能与政绩,要作到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就更不必说大善、大功了。诸葛亮用人,注重考绩责实,在实际工作中选拔录用人才。

    诸葛亮说:优秀的将领处理政务,总是让别人推荐人才,而不是自己随意提拔,总是按照法令规定来衡量一个人功劳的大小,而不是以一己之心来猜度。只有这样才能作到贤能之士不被遮蔽,无能之辈也不能蒙混过关,沽名钓誉的人不会得到提拔重用。

    所以诸葛亮把考核一个人的业绩,根据为政业绩的大小来判断是提拔还是贬黜,作为一条重要的治国方略。他在其《便宜十六策》中说:考核和贬黜的政策,就是要提拔贤能,贬黜顽劣。贤明之士举于上位,公平之心要昭示于天下,要让四海之内的人都知道,不敢有所遗漏。要进用贤能,退去贪懦,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众贤云集,这样才能劝善黜恶。

    诸葛亮量才授职,考绩责实,使许多贤能之士得以破格重用。

    蒋琬是零陵人。最初只是广都的一个县令,以无为之术治理县政,而且爱喝酒,动辄沉醉。

    刘备很恼怒,就想给蒋琬治罪。诸葛亮对刘备说:蒋琬这人是安社稷的大才,治理一个小县对他不合适。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请主公多考虑。刘备很相信诸葛亮的识人慧眼,便不加罪于蒋琬。刘备称帝,诸葛任丞相时,便提拔蒋琬为东曹掾,后又代张裔为相府长史,诸葛亮北伐时,他于后方能调动各方面力量,使前方足食足兵。诸葛亮临死前,安排蒋琬作了丞相的继任者。

    杨洪原为建为太守李严手下一个地位很低的功曹,诸葛亮发现他很有远见卓识,便越级提拔他为蜀郡太守,成了李严的同级。后来又发现杨洪手下的书佐何祗很有进取精神,便破格提拔他为广汉太守,又成了杨洪的同级。再如张嶷,家境贫寒,且放荡无礼,但见识深广,屡建奇功,诸葛亮就提拔任命他为越西太守。王平本是士卒出身,而且手不能书,但遵履法度,有实战经验。街亭战役中,他身为裨将军,坚决反对马谡弃城不守的错误主张。

    街亭失守后,其他部队都崩乱,只有他所领的军队保持稳定,严阵以待,并立即率其部千余人收容败军,从容撤退。战后诸葛亮分清功过,公平处置,一面挥泪斩马谡,一面加封王平为参军。后又有功,进位讨寇将军,诸葛亮于五丈原死后,蜀军退还,途中魏延作乱,在王平的策谋下,一战而斩魏延。

    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来擢用官员,是诸葛亮一生用人的特点,因此很少有用人方面的失误。这也体现了他一生处事谨慎的特点。

    诸葛亮除了从文官中选拔得力的经世之才外,还注意培养军事方面的人才。魏国降将姜维,文武双全,通晓兵法,且又心存复汉的愿望。诸葛亮经几次与他深谈,看他举止不凡,机敏过人,是忠贞可托之士,就向后主刘禅推荐,拜姜维为奉义将军,封为阳亭候。这时姜维才二十七岁,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同样年轻。经诸葛亮的精心培养,姜维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

    8.导之以礼,制之以财

    驾驭各级官吏,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兴起良好的道德风气,做出好的榜样,导之以礼,节之以财,促其自觉,各司其职。

    法正为蜀郡太守,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有人告诸葛亮说:孝直太横,宜稍斥之。诸葛亮说:昔王会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赖孝直为之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因竟不问。法正闻之,亦自敛戢。

    一日,玄德正与诸葛亮闲叙,忽报云长遣关平来谢所赐金帛。玄德召入。平拜罢,呈上书信说:父亲知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之比试高低。教就禀伯父此事。玄德大惊说:若云长入蜀,与孟起比试,势不两立。诸葛亮说:无妨。亮自作书回之。玄德只恐云长性急,便教诸葛亮写了书,发付关平星夜回荆州。平回至荆州,云长问说:我欲与马孟起比试,汝曾说否?平答说:军师有书在此。云长拆开视之,其书说: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仕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

    惟冀明照。云长看毕,自绰其髯哭说:诸葛亮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西川既得,诸葛亮意在加强政治,巩固统治秩序。为此,他着手对文武百官的道德修养提出要求,实行导之以礼、制之以财的政治思想教育。上面对法正的晓以警觉,对关羽的明以言劝,便是两个成功的例子。

    善为领导者,首先个人道德修养要高,而且善于做说服教育工作。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教育部下亦应根据其性格、心理等特征,使之乐于闻教,引而不发,促使自觉。

    导之以礼,制之以财,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诸葛亮以自己的智慧,清楚地认知了它,以此作为规范各级官吏的两把尺子,两把钳子。诸葛亮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仍有意义。

    9.必复有贤,而后可死

    培养选拔自己非常合适的继任人,事关大局,关乎自己事业的未来,甚至关乎一朝一国的兴衰成败,诸葛亮深谋远虑,知人善任,使蜀汉政权在其死后,又延续了二十几年。诸葛亮的智慧,使其目光放得非常深远。

    良相良将去世前后,培养和选拔非常合适的继任人,一直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它事关大局,关乎事业的未来,甚至关乎一朝一国的兴衰成败,所以宋代大文学家苏洵在其《管仲论》中,对管仲这位历来被称赞的王佐之臣,进行了深刻敏锐的谴责。原因就是管仲死之前没有为齐桓公选好辅佐之臣,结果齐桓公这个春秋五霸之一,在管仲死后,被奸邪之臣困死宫中,齐国大乱。苏洵认为,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祸之作,非作于作之日,齐桓公在管仲死后的大乱,实际上是由管仲开始的。管仲将死的时候,没有能向齐桓公举荐一个称职的人来替代自己,对竖刁、易牙、开方等奸邪之人也没有能坚决予以黜退,最后导致竖刁等三人乱政,这是齐国由强变弱的根本原因。苏洵认为,卫国的史鱼、汉时的萧何的相国比管仲都做得好。卫国的丞相史鱼在临死的时候,因为没有向卫灵公推荐贤能的遽伯王,贬黜奸臣弥子瑕,所以他嘱咐自己的儿子自己死后不要下葬,而是把自己的尸体放在门外。卫灵公前往其家致吊,见史鱼的尸体露呈于户外,觉得很奇怪,就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就说:先父临终前说他生前不能举荐遽伯王,黜退弥子瑕,活着时不能辅佐好君王,所以要以死来诤谏这件事。卫灵公听后愕然失容,听从了史鱼的死谏,保持了卫国的安宁。汉代的宰相萧何,临死前举荐一向与自己不和的曹参为自己的继任者。曹参作了宰相之后,完全遵守刘邦和萧何制定的治国方略,使汉初的安定政治局面得以延续。

    苏洵认为,像将相这类重要人物,一个人就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兴亡,所以为人臣者必须找到一个称职的人在自己死后来接替自己,否则就没有资格去死,即使死了,也要以死来诤谏。

    所以苏洵说: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意思是说,贤明的将相,在临死前,只有找到同自己一样贤能的的人来接替自己,然后才能死,否则就没有任何资格去死。管仲就是那种没有资格去死的人。

    其实,苏洵在这里忘掉了一个人,这个人也有资格去死,这人就是诸葛亮。虽然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但他把自己死后的蜀汉事业交给了自己选定的特别放心的一班人手中,他也是死而无憾。

    诸葛亮死前,曾秘密表奏后主刘禅:我若不幸死去,蜀汉的相国大事可全权委之于蒋琬。

    刘禅仍不以此为足,复派使者问诸葛丞相:蒋琬之后可托于谁?诸葛亮说:可托之费。

    所以诸葛亮死前对蜀汉的军政大权的继承人都有相当明确的考虑。国家大事委之于蒋琬、费,军事大权委之于姜维。再加马岱、王平、张嶷等忠正贤明之士的辅佐,诸葛亮为他之后的蜀汉政权奠定了一个稳固的领导层。

    诸葛亮生前就对蒋琬非常赏识。诸葛死后,蒋琬录尚书事,全面主持国政,表现得非常稳健,处理政务果断机敏,于是全国上下敬服,稳住了人心。不到一年蒋琬即为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大权。同时又让费作了尚书令。

    蒋琬死后,费和姜维共主军政大权,内保国泰民安,外与强魏周旋。这样,辅佐着一个无能的主子,而无欺君之嫌。这样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还延续了二十几年。这都是诸葛亮善识人、善于用人的结果。有这样一个结果,诸葛亮也就能对得起刘备临死托孤的全部情意。

    历来将相、帝王在选择接班人这件事上,都是费尽心机。而诸葛亮的这番安排,已足见他的识人、用人的高超艺术和深谋远虑。

    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诸葛亮作为一代贤相,死前所作的系列安排,成功地完成了中国古代用人艺术的经典杰作,也是他用人智慧发扬之极至:让自己的亡灵(忠贞无二的亡灵)借着自己所选定的接班人继续发挥作用。

    10.诚心访才,用才所长

    诸葛亮惜才爱才,缘于他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正是这种忠心,孕育出了他访才的诚心。正是由于这种诚心,才访得了许多贤才。这些贤才由于诸葛亮对他们的诚心,因此他们对诸葛亮、对国家,也是一片忠心。这就是以诚心换忠心的辩证法。这同样是诸葛亮的大智。

    心诚则灵,诸葛亮对诚心的感召力是深有体会的。想当年,他自己就是被刘备求才的诚意所感动,出山辅佐刘备的。如今,为了实现复兴大业,诸葛亮也怀着一颗诚挚之心,寻求着与自己志同道合、同心同德之人。

    为了得到贤才,诸葛亮曾筑求贤台。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在华阳县(治今成都市)北一里有一个台,叫读书台。相传为诸葛亮治蜀时所筑,用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

    为了得到贤才,诸葛亮鼓励下属向他举荐各种人才。阆中人姚亻由,在刘备进益州后任功曹书佐。刘禅即位后,姚亻由先被诸葛亮任为广汉太守,后随诸葛亮北驻汉中,为丞相掾属。姚亻〖KG-*3〗由曾向诸葛亮推荐很多文武之士,诸葛亮专门写了一篇教令号召大家向姚亻由学习。

    教令说:

    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掾各希此事,以属其望。

    诸葛亮不但号召大家学习姚亻由,还提拔姚亻由作参军。

    他对姚亻由特别器重,显然有助于鼓励大家荐举人才的积极性。

    为了得到贤才,诸葛亮还亲自访寻。益州人秦、五梁、杜微号为州中俊彦,诸葛亮任秦为别驾,五梁为功曹,杜微为主簿。杜微无心仕途,早在刘璋当政时,他就称病辞官。刘备进入益州后,杜微称耳朵不好使,闭门不出。刘禅即位后,诸葛亮辅政,命人用乘舆把杜微抬进府中。

    杜微的听力的确不太好,他为了躲避仕宦官场,索性就装起聋来。诸葛亮见到他,说:早就听说先生高德,亮渴慕已久。

    啊?杜微把手放在耳边,装作什么也听不见。

    诸葛亮见此,又提高声音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杜微还是摇头,嘴里一个劲叨唠听不见。

    不料诸葛亮极有耐心。他拿过纸和笔,写道:

    久闻先生德行高尚,亮盼见先生若饥渴历时之人。可惜您清我浊不能同流,所以一直无缘相见,向您请教。

    杜微装不下去了,只好对诸葛亮说:微乃无名草民,蒙丞相如此错爱!

    诸葛亮继续用笔在纸上写道:

    先生不必过谦。州中俊彦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常提起您。每次说到您,都赞叹您志向高远,使我虽未谋面却神交已久。我德才俱无,前来统领贵乡益州,深感德薄任重,忧虑不已。

    杜微问诸葛亮:不知丞相有何吩咐?

    诸葛亮又写道:

    皇上今年十八岁,天资仁慈聪慧,礼贤下士。天下人心思汉,所以想和您一起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建立重振汉纲之功,永垂史册之勋。

    杜微见此,摇摇头,说:微无德无能,且年老体衰,耳不能听,实难从命。若无他事,吾便告辞。

    诸葛亮摆摆手,示意让他坐下,又在纸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劝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欲求去乎!

    诸葛亮这番话,坦诚地说明了自己的志向、打算以及对杜微的要求。杜微终于为诸葛亮的诚心所动,做了蜀国的谏议大夫。

    有些人,在没有给他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以前,表现平平,甚至有些怪诞。但一旦给他们机会和条件,他们就会有出色的表现。对这样的人来说,识才者的慧眼是十分重要的。

    何祗、蒋琬就是这样的人。但他们很幸运,遇到了慧眼识才的诸葛亮。

    何祗字君肃,自幼贫寒,为人宽厚通济。此人开始任督军从事,但整日游戏放纵,不勤所职。诸葛亮听说后,决定亲自去考察一番,若果真如此,就对何祗依律惩处。他没有打招呼,下通知,突然来到何祗所在郡,要检查何祗所管的刑狱工作。当时,诸葛亮对官吏的考核非常严厉,众人都为何祗捏了一把汗。何祗头天晚上听说丞相要亲自对他考核,连夜张灯审问囚犯,阅读有关文件。第二天诸葛亮进行考核时,何祗已把众多案情一一暗诵在心,答对解释,无有凝滞,畅若流水。这件事引起了诸葛亮的沉思。何祗的同事们都担心何祗被罢免,说明他在众人中威信不差。何祗竟在一夜间将所管的刑狱工作了解得如此清楚,可见是个有才干的人。他之所以游戏放纵,不勤所职,是不是出于一种怀才不遇的心理?

    一个人的才能再大,也有局限。访求众多贤能一起为国家效命,力量就会无限。诸葛亮在访贤、任贤时从不突出自己,因为他深明此种道理,乃成为一个伟大的智者。

    诸葛亮决定给何祗提供展示自己才干的舞台。他不但没有罢免何祗的官,反而提拔他做了成都县令。后来郫县县令之位出现空缺,诸葛亮又让何祗身兼两县之职。

    诸葛亮果然慧眼识英才!

    何祗自从治理两县以来,表现出了超人的才干。成都、郫两县因为地处京畿、人口繁多,政务复杂,奸人秽事屡见不鲜,何祗每处理一个案件之前,都要做好周密准备,将罪犯了解得清清楚楚。审案时,他又故弄玄虚,昏昏眠睡,然后突然醒来,指出罪犯的奸诈之处。所以,众人都害怕何祗审案,都以为他有神术,无敢相欺者。何祗也的确聪明,据说他算粮食账,让别人读而自己心里计算,其结果不差升合.后来,汶山郡少数民族出现不安定的情况,诸葛亮又拔何祗任汶山郡太守,结果使民、夷服信,很快安定下来。后来,何祗又转为广汉太守,汶山郡少数民族又乱,他们提出令得前何府君,乃能安我耳!当时朝廷已不可能再将何祗派回,便提拔了何祗的一个族人任之,这个新官凭借是何祗的族人,就使汶山郡的少数民族信服。可见何祗在汶山郡的威信之高。

    附录:诸葛亮的相关论述

    1.善恶既殊,情貌不一《将苑 知人性第三》。

    [原文]夫知人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说,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说,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说,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说,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说,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说,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说,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译文]世间没有比真正了解一个人更困难的事。各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不是统一的。有的人外表温良而内实奸诈,有的人外表恭谦而心怀欺骗,有的人外似勇敢而内实怯懦,有的人看起来能尽全力而实不忠。然而,要了解一个人的本性,可以从七个方面下手:一、用离间的方法而观察他的志向;二、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而观察他的气度与应变能力;三、询问他对某个计划方面的意见,考察他的勇气与胆略;五、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从而观察他的本性与修养;六、以利益引诱他,从而考察他是不是清廉;七、将事情交给他处理,从而观察他是不是守信用。

    2.宽而能刚,勇而负计《将苑 将才第四》。

    [原文]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而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盖固疆场,长於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译文]将帅的才能,可以分为九类:一、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教育部属,以礼法规范部下,对部下的关怀无微不至,并能与他们同甘共苦,这样的将帅是仁将。二、行事不只图眼前,有长远见识,做事不马虎,不被利益所诱惑,宁可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膝求全,这样的将领是义将。三、身居高位而不盛气凌人,功勋卓著而不骄傲自大,道德贤良而能谦让地位低于自己的人,性格刚直而能容纳他人,这样的将领是礼将。四、运用战术能高深莫测,足智多谋,身处逆境而能转祸为福,面对危难而能化凶为吉,这样的将帅是智将。五、忠诚守信,对有功人员施以重赏,对有过人员施行惩罚,奖赏分明并不拖延,不论地位高低该罚必罚,这样的将帅是信将。六、身手矫健、利落,冲锋陷阵快如飞箭,气概豪壮能胜千夫,忠心保卫国家,并善于剑戟,这样的将帅是步将。八、气盖三军,所向无敌。对待小的战役也能小心谨慎,面对强敌都是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是猛将。九、面对贤者能虚心求教,对他人的建议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待人宽厚而又正直,勇猛、果断而又有智谋,这样的将帅是大将。

    3.内心明达,察知善恶《便宜十六策 考黜第八》。

    [原文]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明主在上,心昭于天,察知善恶,广及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下及庶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良上下,企及国理,众贤雨集,此所以劝善黜恶,陈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左手执戈,右手治生,内侵于宫,外采于民,此所苦一也;或有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罪被辜,以致灭身,或有重罪得宽,扶强抑弱,加以严刑,枉责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罪恶之吏,害告诉之人,断绝语辞,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长吏数易守宰,兼佐为政,阿私所亲,枉克所恨,逼切为行,偏颇不承法制,更因赋敛,傍课采利,送故待新,夤缘征发,诈伪储备,以成家产,此所苦四也;或有县官慕功,赏罚之际,利人之事,买卖之费,多所裁量,专其价数,民失其职,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无此五者,不可不迁。故书云:三载考绩,黜陟幽明.

    [译文]君主治理国家、考核官员的办法是:有良好治理政绩的人就得晋级,表现恶劣、治理差劲的人就要免除。清明的君主,内心明达,可鉴日月,能够准确地察辨是非,使自己的治理方法通达全国各地,不疏漏小地方的官员,甚至普通的平民百姓也被列入自己的考核范围。选拔贤能善良的官员,对贪得无厌、胆怯无能的官员撤职查办,使国家上下有条不紊,让天下贤人志士都辅助国家的治理,使世间所有的贤良人士纷纷而来,这就是群策群力、劝善除恶、消去隐患的道理。所以君主考核百官,首先要了解官员的各种好坏行为,如果他们的行为恶劣,会直接造成百姓的疾苦。总结他们鄙劣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五类:一、小的官员贪污腐败,以公济私,借用手中的权职大胆妄为,他们直接统治着百姓,却对上蒙骗,对下欺压;二、官员在执行过程中,对罪大恶极的人施以轻刑,法令不明,使无辜的人受冤屈,甚至丧失生命,或是对犯重罪的人从轻判决,恃强欺弱,枉施严刑、歪曲案情;三、纵容罪恶官员,对冤情隐匿不追查,并从中作手脚销毁证据,使蒙受冤屈的人永远不能昭雪;四、官官相护,结党营私,执法犯法,利用替国家征收税赋的机会巧设名目,刮取民脂民膏,又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在政治上钻营奔竟,攀援大户,在经济上把属于国家或百姓的财产纳入自己的腰包;五、官员贪功图利,以赏罚为借口,加入各种私情,虚报数额、争夺民利,使百姓无法生存。具备了这五种劣迹的官员是国家的大害,所以,对这样的官员不得不依法治罪,对没有这五条劣迹的官员,不得不提拔。所以《书》中说:考核官员要利用三年时间,对官员三年的行为进行综合考评,辞退或是查办没有任何政绩并给百姓造成灾难的官员,对于成绩优良,政绩突出的官员要予以奖励。

    4.不戏弄君子,不蔑视小人《将苑 将诫第十六》。[原文]书说: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故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散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申号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译文]《书经》上说:戏侮君子,则难以得到他的真心;蔑视小人,也就无法使他尽心为自己效力。因此将帅带兵的要诀是:必须得到军队的人心,严格把握有关赏罚制度与纪律,必须具有文武两方面的领导能力,刚柔并济,精通礼、乐、诗、书,使自己在修养方面达到仁义、智勇的内涵;率军作战时,下令部队隐蔽与休息,则应该使士兵如同鱼儿潜水无声无息,下令部队出击时,就应该使战士如同獭奔跑一样飞跃前进,既快又猛。打乱敌人的阵营,切断敌人的联系,削弱敌人的势力,挥动旗帜以显示我军的威力,并能使部队服从指挥,听从调动。撤退时,部队应如同大山移动一般稳重、整齐,进攻时,应使部队如同暴风骤雨,彻底摧垮敌军,同敌人交战,就应该有猛虎下山一般的威势。对待敌人,还要采用一些谋略:

    突然面临紧急情况,应该想办法从容不迫,利用小恩小惠诱惑敌人进入设好的圈套内,想方设法打乱敌军稳固整齐的阵势,而后在乱中取胜;对待小心谨慎的敌人,运用计谋让他们盲目骄傲起来,上下不同心;使用离间计破坏敌人内部团结,对于非常强大的敌人想法削弱他的力量,使处于危险境地的敌人感到安全而麻痹敌军,使忧惧的敌人感到喜悦,让敌军疏忽起来;对于投降我军的战俘,用怀柔政策对待他们,要让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诉,扶持弱者,抑制气焰嚣张的部下,对待有智有谋的部下应尽力亲近他,并任用为参谋,对于巧言令色的小人要坚决打击,获得了战利品首先要分发给部下。此外,还有几点值得注意:如果敌人势弱,则不必以全力去打击他们,不可因自己军队力量的强大而藐视敌人,也不能因自己的能力高强而骄傲自大,更不可因自己受宠幸而对部下作威作福。对于整个战局的进行,首先要制定周详的计划,要有充分的把握才可率军出征,不能独自获取战场上的胜利品,男女俘虏也不可独自役使。作为将领做到了这些,严格号令,将士必定能积极作战,效命疆场。

    5.才大器大,器大将大《将苑 将器第五》。

    [原文]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同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枧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译文]将领的气度与气质有所不同,其作用与本领也有大小的区分。若是能觉察到他人的奸滑,窥测到事物潜伏的危害及祸端,则能为部属所信服。这样的将领则是十夫之将。如果能早起晚睡,整天为公事操劳,言辞小心谨慎,能倾听部属的心声,这样的将领则是百夫之将。为人正直而又能深谋远虑,勇敢善战,这样的将领则是千夫之将。外貌威武堂堂,内心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性格光明磊落,能懂得他人的辛苦勤劳与努力,又能关心他人的饥饱温暖,这样的将领则是万人的将领。荐举贤能,能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修德进业、充实自己,为人忠诚守信,宽怀大度,乱世年代也善于治理,这样的将领为十万大军的统帅。能用仁爱之心对待人们,又能守信用而使邻国诚服;精通天文,善于处理各界人际关系;熟知地理,心怀四海,运筹帷幄,如同料理家务一样自如,这样的将领为天下的将帅,能够整治天下。

    6.为官为将,必备智囊《将苑 腹心第二十》。

    [原文]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耳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译文]作为将帅,必须有自己的亲信,从而共同商讨事情;有为自己侦探消息、通风报信的人员;有坚决执行自己的命令、辅佐自己的爪牙。没有亲信心腹的人,好比人在黑夜之中行走,手足不知向何处摸索;没有耳目的人,好比盲人生活在黑暗之中,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爪牙的人,好比一个人饥不择食,吃了有毒的食品,没有不中毒死亡的。所以一个好的将领,必然会选拔学识渊博、足智多谋的人作为自己的心腹,一定会选拔聪明机智、严守机密、谨慎行事又有很强判断力的人做自己的耳目,并挑选勇敢、剽悍的战士做自己的爪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