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优雅:杨绛的人生智慧-得失之间 人生起落皆是风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温暖的人大都有颗幸福的心

    有人说,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而那些能给予人温暖的人,大抵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懂得感知幸福的心。

    两个陌生的人从相识到相知,然后相恋,开始了一场如同拉锯战般漫长的爱情旅程,还有可能走入婚姻。这期间难免会疲倦,也会失去激情,或者出现冷战与争吵,却不知得失之间总有定数,失去的是浪漫和激情,得到的却是在朝夕相处中培养起来的习惯与适应。

    生活不会永远如意,尤其是当远离了故土,远离了亲人与朋友,孤寂的同时,也会感到失落与无助。也许身边的爱人会陪你共同经历人生的风雨,不过更多的时候,却依然要依靠自己的温度去抵御从生活的角落吹来的寒风。

    杨绛生性乐观,无论遇到怎样的波折,总是能用积极的心态快乐地度过,然后默默慰藉着自己的灵魂,再给爱人以最宽厚的抚慰。

    初到牛津,生活中“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就与牛津结实的地面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一次他乘坐公共汽车出门,下车的时候没有站稳,一个踉跄,脸部着地,狠狠地“亲吻”了牛津的大地。

    等他站起来,嘴上全是血,门牙也掉了大半颗。钱钟书只好自己走回了家,一进家门,吓了杨绛一大跳,钱钟书用手绢捂着嘴,手绢上已经沾满了血,轻轻抖开手绢,跌落的半颗门牙从里面滚了出来,把一向冷静的杨绛也吓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时他们租住在一户叫作“老金家”(Mr. king)的人家里,幸好一同住着的有学医的中国同学,他们指点杨绛带钱钟书去看牙医,拔掉摔断的牙齿,重新镶上假牙。

    钱钟书的确有些“拙手笨脚”,他不仅系不好鞋带,甚至穿鞋也分不清左右脚,用筷子时也像小孩子一样一把抓在手里,有时候看着他笨拙的样子,杨绛忍不住笑出声来。她从没有埋怨过钱钟书的“笨”,反而觉得他笨得可爱,更能从他身上发现其他的闪光点。

    自从与钱钟书在一起,杨绛似乎就变成了“老妈子”,成为了全职照顾钱钟书的人。在家时,杨绛也是娇生惯养的“四小姐”,来到牛津之后,她一下子就适应了为人妻的身份和异国的生活。

    不抱怨,做自己,时刻感知阳光的温暖,内心时刻充斥着幸福。这似乎是杨绛从生活中感悟出的真理,又仿佛是天生就刻录在她的骨子里。只要还活着,就可以努力让生活多一分美好,一味地抱怨,反而会时刻让情绪笼罩在阴霾里。

    乐观是失意过后的坦然,苦中作乐,似乎更加甜蜜,更何况学会独立生活,只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次转折,只要从容面对,便不会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感到迷惘。

    微笑面对世界,积极面对人生,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杨绛似乎无比贴切。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她都不会选择逃避,总是用积极的态度主动向困难挑战,再获得一次次胜利。

    老金家负责供应房客的一日三餐,起初的伙食还可以,可是到了后来越来越差,就连分量都不能管够。钱钟书本就吃不惯西方的浓汤和面包,如今甚至连吃饱都成了问题。杨绛的饭量不大,总是能分出一些给钱钟书,可是钱钟书依然饿得面黄肌瘦。

    长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杨绛决定重新寻找一个能做饭的房子,她要真的学会“洗手作羹汤”,亲自下厨,让钱钟书吃到家乡的味道。

    她并没有对钱钟书说起自己的打算,而是默默地在报纸上寻找房屋出租的信息。她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做事从不拖泥带水,说做就做。

    杨绛独自去看了几间房子,不是地段太远,就是条件不如意。一次外出散步,忽然发现一户人家的窗户上贴着招租广告,这户人家的周边环境十分清幽,地段也好,离学校和图书馆都近。等到杨绛来看房子,招租广告已经揭下,她不死心,还是要敲开门,亲口问问房东。

    房东是一位女士,杨绛叫她达蕾女士。听说杨绛想要租房子,她从头到脚将杨绛打量了一番,才把她带到了一间位于顶层的房子。杨绛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间房子,不仅有卧室和起居室,还有一个大大的阳台,洗手间和厨房都是独立空间,从阳台望出去,是一片十分优雅的景致。

    果然不出杨绛所料,钱钟书也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间房子。两人说搬就搬,手忙脚乱地累了一天,终于躺在了新家的床上。说是“床”,其实是两张旧的小铁床拼在一起。钱钟书累得倒头睡去,杨绛却累得反而睡不着。

    无论如何,全新的生活就在这间位于顶层的温馨小屋中开始了。他们用心中的温度温暖着彼此,在一个完全属于两个人的空间里,用心去品尝幸福的滋味。

    如果说幸福真的有滋味,也许一日三餐是最好的品尝方式。搬到新家的第二天一早,钱钟书就早早起床,亲手烤了面包,泡了红茶,又热了牛奶,连同黄油、蜂蜜、果酱一同用托盘端到杨绛的床头,请她享用。

    这是钱钟书第一次亲手做饭,杨绛没想到竟然做得还不错。她的夸奖是钱钟书最大的动力,他高兴之余许诺今后承担下两人每一天的早餐。他的确坚守了自己的诺言,每天为杨绛做一顿早餐的习惯,竟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生活是否幸福,全因自己的心而定,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却要笑着面对人生。生活在小小围城中的两个人,可以尽情感受彼此心中的温度,就像钱钟书说的那样:“婚姻就像是穿在脚上的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而幸福的味道,就蕴含在柴米油盐和一日三餐当中。

    杨绛知道钱钟书爱吃红烧肉,便专门向同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同学学习做红烧肉。按照同学说的,应该把肉切成大块,杨绛不会用刀切,就用剪子剪,每块肉都剪得工工整整的,再放进开水里烫去血水,倒掉血水之后,再添上干净的水,放上生姜和酱油一同煮。

    不过第一次做红烧肉,杨绛还不懂得文火慢炖的道理,她把火开到最大,水都烧干了,肉也没有熟,只好再添上一锅水,寸步不离地看着。好不容易肉炖熟了,却怎么吃都不是家乡的味道。

    杨绛就是有着不成功不罢休的劲头,一连几天,脑子里都在思考红烧肉的做法。她忽然想到母亲在熬制糖渍橙皮时是用小小的火,一下子茅塞顿开,依然按照先前的步骤做红烧肉,又买来雪莉酒代替江南的黄酒,然后用小火慢慢地炖,炖出来的肉果然又香又嫩,钱钟书吃得十分开心,连连夸赞小火的力量竟然胜于猛火。

    这似乎也是为婚姻保鲜的哲理,细水长流的平淡幸福,就像用文火煲汤,鲜香浓郁,滋润着五脏六腑,不像大火爆炒那样猛烈,而绵长的滋味却一直能渗透到心底。

    杨绛曾说:“我们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生活仿佛就是一段不断在探险的旅程,是否能从中体会到乐趣,全看你是否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乐观了,也就幸福了。

    做红烧肉,就是一次成功的探险。自从学会了做红烧肉,做其他的菜仿佛也就无师自通。杨绛常常买来牛肉和羊肉,像做红烧肉那样文火慢炖,即使不放太多佐料,用白水煮熟,再像吃火锅一样蘸一些调料,也十分美味。

    钱钟书的幸福,就从杨绛亲手烹饪的饭菜中滋生。每天晚饭过后,两人都会照例出去散步,路过杂货铺,就定好第二天的食材,第二天清早,杂货铺就会派人把食材送到家门口,十分方便。

    一次看到扁豆,杨绛想要“挑战”一下,一开始,杨绛以为扁豆是只吃豆的,一面剥壳,一面抱怨壳太厚,豆太小。剥着剥着忽然恍然大悟,也许扁豆是要吃壳的吧。她又以为扁豆可以像青菜一样,炒一炒就可以吃,可是炒了半天也不熟,索性添点水焖一下,竟然十分可口。

    从这一刻起,似乎任何的菜肴再也难不住杨绛,可是她也有怕的事情,那就是“杀生”。从小她就不敢吃家乡的特色菜肴“炝虾”,长大了以后依然不敢活剥下螃蟹的外壳。可是钱钟书爱吃虾,杨绛买来活虾,鼓足了勇气,用剪子剪去虾须。可是剪一下,虾就动一下,吓得杨绛扔掉了虾和剪子,告诉钱钟书,虾会痛,以后还是不要吃了。

    钱钟书只好安慰杨绛,虾是不会感觉到痛的。以后剪虾须这样的事情就由他来做,虾还是要吃的。

    每个人都曾经从青春的路上走过,也终将走向成熟,沿途也许会跌倒,会留下伤疤,会哭,会痛,然而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就像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嫁为人妇洗手作羹汤。只要心中能感受到幸福,终将成长为一个温暖的人。

    每段人生,都会经历一些坎坷,尤其是独立生活在国外的一对新婚小夫妻,更是时不时就会闹一场不大不小的笑话,闯一些不大不小的祸,再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

    因为钱钟书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许多困难都要杨绛独自去面对。一次刚送钱钟书走出门口,一阵风吹来,“嘭”的一声,房门应声关了个严严实实。杨绛没有带钥匙,也没有带钱,连找人开锁都不可能。

    情急之下,她只好绕到楼后,借用园丁的高梯子,爬上了顶层的阳台。平时阳台的门都是敞开的,那一天偏偏被杨绛自己锁上了。阳台门进不去,她只能打起窗户的主意。阳台门的上方,有一个没有锁死的小窗户,她伸手够不到,只能踩着两个摞起来的木箱,依然还差一段距离。

    所幸杨绛瘦小而又敏捷,用力一跳,双手就搭住了窗户的下边缘,两脚蹬在门把手上,再一用力,上身就钻进了窗户里。为了避免头朝下栽进去,杨绛双手不知用了怎样一股力气,竟然把下身带了进来。直到两脚稳稳地落在房间的地板上,她还不知道刚才究竟是怎么进来的。一番后怕的结果,就是杨绛从此以后把钥匙牢牢地拴在腰带上,再也不敢丢开。

    从窗户爬进房间总算有惊无险,没过多久,独自在家的杨绛又经历了一次煤气泄露事件。她原本和钱钟书在喝着下午茶,到了上课的时间,钱钟书独自出门,在家里的杨绛只感觉头脑昏沉,全身无力,一股刺鼻的味道断断续续地飘过,还没有完全麻木的大脑忽然闪过一个念头:煤气泄露了。

    她拼尽全身力气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就再也无力做任何动作。一直躺在地上,直到钱钟书回来,才把杨绛救出去。

    生活总是会遇到突如其来的惊险,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杨绛这样平心静气地去解决。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懂得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不假手于他人,这也是一种“探险”的乐趣。

    杨绛完全享受在生活这场探险里,每天晚饭后,她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拉着钱钟书的手出去散步,专门走没走过的路,到陌生的地方去“探险”。她似乎永远对生活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从万千的烦恼中,也能轻易找出最快乐的一个因子。那往往就是解决烦恼的唯一头绪,慰藉了自己的心,也找到了通往幸福的大门。

    杨绛智慧语录

    我们往往说:“世上还是好人多”。这就是说,大凶大恶只是少数,完美的圣人也只是极少数的。处于中间地位的大多数,虽然不是圣人,也算是好人了。

    不完美的生活里有着更真实的幸福

    任何人都无法苛求完美的人生,就像我们不能要求天上的月亮时刻都呈现最圆满的形状。有人认为一轮弯月代表着残缺,然而这并不完美的形状,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也许月亮的美不在于它的圆满,而在于它的不规则和多变,就像人生,不完美的细节里,却往往能够体会到更真实的幸福。

    人生这条路,充满了数不清的磕绊,却也能收获无数美不胜收的风景。许多人都渴望人生之路可以一直平坦,就像毫无颠簸的高速公路,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朝着目的地冲刺,却无暇去欣赏沿途的景致。

    坎坷的路,更像是林间和山间的小路,也许前行的速度略显缓慢,也许没有清晰的路标指引,会在中途迷路,可是一不小心,总能收获一片醉人的风景。回过头望去,一路走来留下的脚印也更加深刻。

    杨绛曾经有过许多遗憾,先是遗憾没有成为清华大学的正式学生,后来又遗憾没有从清华研究院正式毕业,之后又遗憾自己只能成为牛津大学的一名旁听生。可是她后来发现,正是因为没有正式生的身份,才没有大量的作业和论文的压力,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可以将大把空闲的时间用来读书。

    虽然没有从清华研究院毕业,但是她追随着钱钟书的脚步来到了牛津,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与能量,还收获了一份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并且,还在牛津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爱情结晶。

    在牛津的第一个假期,杨绛和钱钟书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里,在第二个假期即将到来的时候,他们决定出去游玩一番。先是游遍伦敦的大街小巷,之后再前往法国巴黎,以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世界青年大会。

    虽然是开会,但是也不妨碍两人在开会的间歇四处漫游。他们把浪漫的脚印留在了莱蒙湖畔。如果是专程来这里游玩,似乎体会不到“探险”的刺激与乐趣,反而是趁着开会间隙溜出来,更加能体会到游玩的畅快。

    多少人迷失在了寻求完美的路上,认为只有事事完美,才是真正把握到了幸福。可是有时幸福就在不完美的点滴背后,就像“拙手笨脚”的钱钟书系不好鞋带,却能用心为杨绛烹饪出美味的早餐;就像杨绛直到离开英国也没有获得任何学位,却利用在英国的时间饱览群书,丰富了见识与内心。

    事事追求完美,会让人变得忙碌。忙得迷失了自己,忙得忘记了亲人,甚至忙得让所有人不安,明明想要营造出幸福,换来的却是加倍的不幸。

    幸福只在自己心里,杨绛心里的幸福,就是有书可读,有家人可以牵挂,有爱人在身旁陪伴。

    对生活要求不高的人,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收获惊喜。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游玩,杨绛却没有想到她的亲人中很快就要增加一分子,那就是她肚子里正在孕育的孩子,她怀孕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杨绛和钱钟书兴奋不已,不过杨绛身体弱,有些害喜,返回牛津时,一路上都被同车厢的加拿大女士照顾着。因为杨绛长得小,那位加拿大女士把她当成中国的“小女孩”,让她躺在自己的腿上,杨绛才舒服一些。

    回到牛津之后,达蕾女士听说杨绛怀孕,就把刚刚腾出来的一间条件更好的房子让给了她,这间房子不仅更大,还有电热水器和大澡盆。

    杨绛害喜越来越严重,甚至让她没有精力去读书,那一年的年底总结是,她读书的数量比钱钟书少了许多。

    虽然输了读书比赛,可是这种害喜的反应,反而更让杨绛体会到孩子在身体里逐渐成长的过程。都说母子连心,母亲害喜,也许就是时刻对孩子的感知。

    只要人生没有虚度,这就是杨绛想要的幸福。虽然害喜的症状让她少读了许多书,可是却能更加专注地让腹中的孩子健康成长。

    杨绛的心中,此刻已经被幸福填满,无论贫穷与富贵,无论前方的道路是平坦还是坎坷,至少她身边还有爱人的关怀,肚子里逐渐成长的“小人儿”,也让自己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

    都说有了孩子的家庭才算完整,怀孕之前,杨绛和钱钟书就像两个长不大的孩子,在玩乐中摸索着生活的窍门。如今即将为人父母,似乎一想到婴儿在自己怀中温软地蠕动,都是一种可以捕捉到的幸福。哪怕是听到婴儿的一声啼哭,那响亮的嗓音里,都洋溢着饱满的生命力。

    钱钟书的课业已经进行到了写毕业论文的阶段,牛津大学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一向严格,钱钟书报上去的论文选题遭到了导师的驳回,不得不忙着更改选题。无论做什么选题,都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并且按照牛津的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必须是前人没有涉及过的,因此,论文中的每一个字,必须都出自钱钟书的独立思维。他一面为专业毕业论文忙得焦头烂额,一面却又丝毫没有忘记对怀孕妻子的关心与照顾。

    自从杨绛怀孕,钱钟书就再也不让她碰任何家务,有时候做完全部的家务活,钱钟书还会坐在杨绛的床边,柔声地和她聊天。一次钱钟书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许多人都将生育儿子当作传宗接代的大计,却忘记了女儿也是一对夫妻恩爱的结晶。无论儿子还是女儿,两个人的血脉都在这个下一代的生命中得到了延续,钱钟书对杨绛的爱已经深入到了骨髓里,希望再有一个像她的女儿,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杨绛之前并没有思考过想要儿子还是女儿,听了钱钟书的话,似乎也在默默期盼,即将到来的小生命,真的可以是个女孩。她可以继承自己恬淡的内心,继承钱钟书睿智的头脑,她无须长得太漂亮,因为她相信知识可以把一个女人变得优雅迷人。

    太漂亮的女孩子总是会招来一众男孩子的追捧,似乎美貌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她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努力。而并不十分漂亮的女孩子,似乎有更多的借口去读书,用知识的力量支撑起自己不够完美的外表。这样的女孩子身上散发着幽幽的书香,她们吸引到的,往往是那些更懂得欣赏内在的男人。

    杨绛和钱钟书是世人公认的才女和才子,他们的笔下也曾经出现过许多经典的作品,可唯有即将出生的孩子,才被他们当作最有价值的一个作品。

    妻子与孩子的健康,成为了钱钟书此刻的头等大事。他不得不从忙碌的学业中抽出时间,去帮杨绛预定医院和医生。牛津妇产医院是当地公认的好医院,在预约医生时,院长按照惯例问钱钟书是否要特意指定女医生来接生,因为许多中国人虽然身在国外,却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思维,认为女人生孩子,不能有其他男人在场。可是钱钟书并不在乎这些所谓的传统和规矩,他根本没有过多思考,直截了当地回答院长:“要最好的。”

    简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他对妻子和孩子的无限疼爱。没有任何事情能比他们的健康更加重要,至于那些传统,就让它们见鬼去吧。

    于是,院长推荐了斯班斯大夫,他是出了名的好医生,住的地方离钱钟书也近,每次做检查,杨绛都可以步行着去,十分方便。

    不过被两人朝夕期盼的这个孩子,似乎并不急着和父母见面,预产期过了一个星期,也没有出生的迹象。杨绛只好住进医院,一面悠闲地读书,一面安静地待产。

    一阵紧似一阵的疼痛,代表着孩子马上就要降临人世。可是杨绛身体柔弱,用尽全力,孩子也无法出来。医生只好决定为她实施麻醉,用产钳把孩子夹出来。

    在麻药的作用下,杨绛昏沉沉睡去,等她再次醒来,孩子已经平安降生。护士们一个劲地夸奖她是最勇敢的母亲,一面又讲述着孩子出生那一刻的惊险一幕。也许是孩子在肚子里憋了太久,浑身青紫,又哭不出来。护士拍了好一会儿,孩子才终于“哇”地一声哭出来,哭声十分嘹亮,护士们忍不住为她取了“高歌小姐”的外号。

    “高歌小姐”,说明孩子是个女孩。想到丈夫的愿望实现了,杨绛心中也快乐起来,不过麻药劲还没过,她迷迷糊糊地又睡着了。

    等杨绛终于清醒过来,钱钟书已经来医院看望了四次,他看着被包裹得像婴儿一样的杨绛,忍不住一阵心疼,甚至超过了刚刚得到女儿的喜悦。

    当杨绛得知钱钟书每一次来看望自己都是步行往返时,忘记了自己还是个虚弱的产妇,只顾着心疼丈夫,叮嘱他一定要坐车回去。

    原来真正的爱不是一味地索取,而是心甘情愿地付出。当你懂得为心爱的人无条件地付出所有,心中缓缓流淌的那股甜蜜的滋味,就叫作幸福。

    当钱钟书终于把日思夜想的女儿抱在怀里,他没有过多华丽的言语,只是朴实地说了一句:“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当女儿长大之后知道了父亲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竟然如此温馨,心中也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不过,钱钟书更心疼受苦的杨绛,他把女儿的生日当作了杨绛的“母难日”,每到这一天,都不忘提醒女儿要感激母恩。

    杨绛反而觉得,生女儿时遭的罪,却意外让自己有了不小的收获。按照规定,牛津妇产医院不允许产妇住院太久,孩子出生之后三五天,产妇就要出院。可杨绛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她提前出院,每到快出院时,就会出现一些小状况。

    于是,她几乎在医院住满了一个月,利用住院的时间,她跟护士学会了给婴儿洗澡、换衣服、换尿布。与一般的新妈妈相比,杨绛成为了最娴熟的妈妈。

    很少有人敢说自己的人生堪称完美,可是却永远有人敢拍着胸脯向人们保证,自己过得很幸福。能够感知到幸福的人,一定不会苛求自己处处完美,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就像小草虽然羡慕大树的伟岸,大树却在羡慕小草的坚忍;大海虽然羡慕高山的巍峨,高山却在羡慕大海的辽阔。哪怕是最平凡的人,最平淡的生活,也蕴含着一种非凡的魅力,如果一味地自怨自艾,很可能就在消沉与感叹中,虚度了自己的人生。月亮缺失的那一角,代表着它还有圆满的希望,就像不完美的人生,总能在不经意的时刻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

    杨绛智慧语录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就算吃亏,又能怎样?

    中国有一句古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看似是一件好事降临,有时候背后却隐藏着不易察觉的危机;看似是吃亏的事情,其实好事会紧随其后来临。

    许多人把“吃亏是福”当作了自己的口头禅,可是等到真的吃亏的那一刻,又有几个人能释然地一笑置之?

    只要活在世上,就一定会有吃亏的可能。没有人可以拍着胸脯向世人宣称自己从未吃过亏,只是每个人对吃亏的解读方式不同而已。

    不争不抢的人,看似处处吃亏,实际上却有着大智慧。这是杨绛从母亲身上学到的道理,母亲就是一个时时谦和、事事忍让,却换来了一家大小尊重的人。

    自从钱钟书结束了牛津的学业,杨绛就带着女儿圆圆和他一同来到了浪漫之都巴黎。杨绛从没有间断过和家人的通信,即便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故乡苏州沦陷,家人也不忘通过信件,让杨绛知道他们的平安。

    从前的家书中,几乎每位家人都要给杨绛写上几句话。可是来到巴黎以后,杨绛敏感地发现,母亲的话语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在她的反复追问下,大姐终于在信中告诉她实情:母亲去世了。

    苏州的家早已被日军的炮火炸成了废墟,父亲带着一大家人在匆忙中逃往苏州郊外香山,母亲一路劳累,染上了疟疾,久治不愈,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这个噩耗几乎令杨绛感到窒息,母亲生前的种种形象,如同电影镜头一般一幕幕在眼前回放。

    和父亲同岁的母亲,自从婚后,就一直默默地为丈夫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丈夫去国外留学,她就默默在家中等待;丈夫被清政府通缉逃往日本,她依然守在家中不离不弃。终于等到丈夫归来,生活有了指望,又因为老圃先生太过耿直,一次又一次丢掉了薪水丰厚的工作。

    母亲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尤其是当父亲染上了伤寒之后,母亲更是日日夜夜在旁边照顾。杨绛始终认为,是母亲的坚持,挽救了父亲的生命,从母亲对待父亲的方式上,杨绛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夫妻之间的爱情。

    退一步海阔天空。夫妻之间不可能永远都不出现争执,也总有人在争执面前倔强得不肯认输。其实婚姻当中没有输赢,如果一定要胜过对方,很可能输掉的就是一个爱你的人和全部的幸福。

    身为律师的父亲,用忙碌的工作支撑起一个大家庭,母亲则用瘦弱的双肩,撑起了家中的所有经营。她从没有对任何人抱怨一句苦累,反而时刻都在惦记着丈夫是否太过劳累,穿得够不够暖,食物可不可口。

    几十年的夫妻情分,让她了解丈夫的一切喜好,杨绛眼中的母亲,对父亲的照顾完全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

    母亲知道父亲不喜欢到鞋店去试鞋,便拿着他的旧鞋到鞋店里去做式样,再让鞋店的伙计用黄包车拉着几十双各式各样的鞋到家里来给父亲挑选;父亲不爱去理发店理发,母亲就把理发师傅请到家里来,哪怕多付一些钱也无所谓,等父亲老了一些,头发有些脱落,母亲就亲自学习理发,在家里把父亲的头发剪得十分精神。

    在生活中,母亲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的感受,看似吃亏,却赢得了父亲的尊重。只要是母亲劝导的话语,父亲全部无条件地听从;只要母亲不在家,父亲就像一个落了单的孩子一样无所适从;父亲独自外出时,看到好看的首饰也会想着买给母亲,杨绛就曾亲眼见到母亲戴着父亲送给她的一对珍珠耳环,眉梢眼角间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太过计较,难过的也只是自己。过重的得失心会让人陷在沮丧的情绪里,快乐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杨绛的祖母一直在家乡生活,生活费用都靠孩子们供给。杨绛记得她的三叔似乎只给祖母寄过两次生活费,然后就总是忘记,后来再也没有寄过。可杨绛的母亲却把给婆婆寄生活费当作一件大事,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迟过一天。

    有人觉得杨绛的母亲吃了亏,别的儿子都不寄生活费,唯有她独自承担赡养婆婆的义务。母亲却觉得这是子女应该做的,与吃亏无关。

    杨绛有两位姑母,她们都是母亲的小姑子。都说小姑子最难伺候,尤其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脾气更是古怪。可是母亲对三姑母却又宠爱,又纵容。无论她想吃什么,母亲都会亲自下厨为她做好,端到面前,还叮嘱孩子们这是给三姑母吃的,免得孩子们抢着吃;她的衣服坏了,母亲也会亲自买衣料缝纫,每次都做得又快又好,生怕三姑母不高兴。

    家里吃饭的人多,母亲每次都是忙前忙后,等她终于上桌吃饭,别人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母亲吃饭不多,却慢条斯理,别人走了半天,母亲还在细嚼慢咽。三姑母却认为母亲一定是背着别人偷偷吃好吃的,一次故意趁着母亲还没吃完,回来看了一眼,才发现她吃的不过是别人吃剩的菜。

    母亲并不介意小姑子怀疑自己,依然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去对待她。不仅是对待小姑子,无论在任何人面前,母亲都是一副憨厚的样子。有时候人们觉得她好欺负,就当着面说她的坏话,母亲也不急不闹,仿佛反应慢了半拍,过了好久才无所谓地笑着说:“她算是骂我的。”

    可是无论当时还是事后,母亲都不放在心上,更不会斤斤计较地想要“报复”回来。孩子们有时候气不过,会替母亲鸣不平,可是母亲反而训斥孩子们不要太刻薄。

    在吃亏时保持豁达,也许是源于一种自信的态度。一位哲人曾说:“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吃亏并不一定是坏事,损失掉的那一点点所谓的利益,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惊喜。就像中国古话说的那样:“吃得亏中亏,方得福中福。贪看无边月,失落手中珠。”

    母亲生前付出的一切,都在杨绛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总是认为自己对待钱钟书不如母亲对待父亲那样细心,可是钱钟书一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就已经是对杨绛最大的肯定。

    即使在医院“坐月子”期间,杨绛也要时不时地替钱钟书闯的小祸善后。他已经习惯了杨绛的照顾,自己一个人在家,经常犯一些“拙手笨脚”的错误。杨绛经常看到钱钟书愁眉苦脸地来探望自己,只要出现这个表情,就一定是做了错事,不是打翻了墨水瓶,弄脏了房东太太的桌布,就是弄坏了台灯或者房门的把手。

    杨绛每一次都用“不要紧”安慰钱钟书,她可以把弄脏的桌布洗干净,也会修好台灯和门把手。人们总是认为修理家中的物品应该是男人的职责,可杨绛反而很享受这种照顾钱钟书的方式。“不要紧”三个字,是钱钟书从杨绛身上得到的最大安慰,只要听到这三个字,他就会莫名地感到一种亲切和放心。

    国内的战事不断吃紧,杨绛和钱钟书决定回国,与家人共同度过阴霾笼罩的日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杨绛不得不再吃一次亏。钱钟书在回国之前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外文系教授,工作地点在云南。他必须在香港提前下船,转乘小船前往云南,接下来的路程,就只有杨绛自己带着女儿走完。

    其实杨绛可以和钱钟书前往云南,可是她不愿意让自己和女儿成为丈夫的累赘,再加上实在惦记父亲,她决定,无论多么困难,也要独自带着女儿坚持下去。

    即便是夫妻,有时也会经常算计着在婚姻中谁付出的多一些,谁占了一些便宜。然而感情永远无法用数据去衡量,愿意主动去吃亏的人,一定有着自我舍弃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心中一定都有一个宽容而又纯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可以长久地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好不容易结束了一路颠簸,杨绛和圆圆被钱钟书的弟弟接到了钱家在上海居住的房子。这是一座三层的住宅,可是却住着钱钟书的父亲和叔叔两大家子人。由于人口众多,房间已经拥挤不堪,钱钟书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住在二层,叔叔一家住在三层和二三层中间的亭子间,钱钟书的二弟一家三口住在一二层中间的亭子间。

    客厅里不仅堆满了杂物,还既要充当孩子们学习的教室,又要充当女佣们晚上睡觉的房间。三个女佣挤在一张床上,晚上把床搭起来,到了白天还要拆掉。

    刚刚从国外回来的杨绛和圆圆,只能把钱钟书的二弟“挤走”,和弟媳还有她的孩子住在一间屋子里。杨绛一路颠簸,还要听弟媳和自己唠叨一大堆无关痛痒的家长里短,虽然眼皮已经累得睁不开,还要出于礼貌,一面认真听,一面给出回应。

    这一次归来,杨绛再也不能像新婚时那样只做做媳妇的样子,钱家两大家子人口众多,佣人又少,杨绛不得不开始亲力亲为地做家务。好在她在国外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又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宽容和隐忍,无论生活再苦再难,也从不抱怨。

    甘于奉献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风度;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大度。不斤斤计较的人,人格上就已经得到了一种升华;以吃亏为乐的人,必将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杨绛不仅要在钱家“做媳妇”,还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任务。经过别人的介绍,她成为一名广东富商女儿的家庭教师,为她补习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因为要全天授课,杨绛在钱家的家务做得相对少了一些,不过她时常用自己的薪水买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孝敬婆婆,也会挨个向长辈们请安。

    钱钟书从外地回到上海之后,杨绛的任务就变得更加繁重。尤其是在钱钟书创作《围城》期间,杨绛曾经形容自己那段时间是过着“灶下婢”的生活。她不仅要承担生火、做饭、洗衣的全部活计,到了大热天里,还要和一大家子人挤在闷热的房间里面。

    杨绛和婆婆还有妯娌们并没有太多共同语言,她不喜欢和女人们凑在一处讨论家长里短,只想利用空闲的时间好好看书。但是在一家人面前独自看书,显得太不礼貌,她只好借了一架缝纫机,为钱钟书和圆圆做衣服。狭小而又闷热的房间仿佛放在火上的蒸笼,汗流浃背的杨绛好像蒸笼里蒸着的包子。

    有时候,婆婆也会把小叔子的衣服拿来请杨绛缝补,杨绛总是笑呵呵地答应下来。琐碎的家务活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尤其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的儿媳妇,总是要比别人更加劳累和辛苦。可是杨绛就像母亲一样,没有丝毫的委屈和抱怨,脸上永远挂着笑眯眯的表情,叔叔家的孩子们都和她十分要好,婶婶也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夸杨绛是个贤妻。

    吃亏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坚忍,每一个大有作为的人,都是从吃亏中历练过来的。吃亏可以把人变得更加睿智,只要参透吃亏的玄机,幸福之门就会在不经意中开启,人生也会从此出现转机。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吃亏与占便宜,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生活得淡然的女人,内心才会变得强大。

    杨绛智慧语录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世间好物不坚牢,珍惜当下的美好

    两全其美是世界上最难实现的愿望,如果收获一份美好,就不能渴望这份美好会长久地握在手中。就像天边美丽的彩云,只消一阵风,很快便会烟消云散。

    不过,美好的事物即便失去,也永远地存留在记忆当中。曾经拥有过的美丽瞬间,可以在记忆中幻化成永恒。不必为那些逝去的美好伤心,不如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珍惜当下那些美好的瞬间上面。

    梦想永远是美丽的,就如同在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芒的琉璃。然而琉璃易碎,梦想也一样会在现实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有人始终执着在追梦的路上,一路捡拾着梦想的碎片,想要把它拼凑成当初美好的样子;有人却轻易转身离去,任由粉碎的梦想在风雨的侵蚀中慢慢腐朽,最终找不到任何痕迹。

    杨绛也有美丽的梦想,她的梦想是文学,不仅仅是读书,她更有一个创作梦。可是日军的炮火每轰鸣一次,这个梦想实现的可能就变得越发渺茫。

    战火中的生活更像是在忍辱偷生,然而这并不曾瓦解杨绛的意志,她天生倔强,又从不肯轻易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隐隐觉得自己的骨子里有一种不安分的因子在躁动,这种躁动的感觉越发强烈,仿佛在给她一种力量,支撑着她挺过战争的岁月。

    生活在上海的人们纷纷庆幸,在漫天的炮火中,唯有这里不曾遭受战火的洗礼。看似是一片净土,实际上却是一座“孤岛”。上海的居民仿佛都成了没娘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家门前的一片片土地被英国、法国、美国割据。

    生存是一个无比现实的字眼,换一种说法,就是活着。活着就需要穿衣吃饭,穿衣吃饭的前提是必须有养家糊口的收入。美好的文字在战争中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杨绛必须暂时放弃自己的写作梦,谋求一份更实际的工作,养活自己和女儿。

    即便是面对迷茫的未来,理智的杨绛也从未迷失过方向。她对自己的工作只有一个要求:一定不能是为日本人工作。哪怕薪资待遇再高,只要与日本人沾边,她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她有属于自己的骄傲,这份骄傲让她永远不会在侵略自己国家的敌人面前屈服。

    从没有人看到过尊严长什么样子,可就是有人凭借一身傲骨,在最混乱的局面中守护着那一份尊严。虽然杨绛是女人,可她不愿在敌人面前显露出自己的软弱。

    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战争面前都脆弱得不堪一击,唯有梦想,可以长久地矗立在人的心中。有梦想的人才真正富有,也许在残酷的现实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坎坷,梦想终究无法实现,但至少曾经为之努力过,就一定会从中得到一份收获。

    不要妄想永远把美好的事物紧握在手中,有时候,美好的事物拥有得久了,会感到麻木。它会让你渐渐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美好,甚至美好摆在眼前也不懂得去珍惜。

    生活在家务与工作的夹缝中,杨绛似乎暂时没有精力去捡拾自己的梦想,可是别人却把自己的梦想,一股脑强塞进了杨绛的怀里。

    让杨绛替自己完成梦想的,就是振华女校的校长王季玉女士。她和杨绛一样,都是对梦想有着美好憧憬的女子。不同的是,杨绛为了坚持自己的梦,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干扰,而王季玉女士却放弃了自己的生物学家的梦想,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成为了一名校长。

    振华女校是王季玉女士的母亲典当了全部的首饰,筹建起来的学校。她为学校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还把两个女儿送到国外去读书,就是打算为振华女校培养一个未来的接班人。

    相对于姐姐王季昭,母亲更看好王季玉女士,把她送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蒙特豪里尤克学院,取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去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生物学和化学。毕业之后,母亲马上把她召回了国内,而让姐姐继续留在国外学习。

    王季玉女士为了母亲的梦想,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自己爱好的生物学,她以为可以像母亲一样,用一生的时间守护着振华女校渐渐长大、成熟,并成为国内顶尖的女子中学。她的确是按照这个目标在一路前行,就在振华女校刚刚见到一些起色的时候,日本人的铁蹄将王季玉女士的梦想瞬间踩踏得粉碎。

    看着自己破碎一地的美好梦想,王季玉女士来不及伤心,她果断拒绝了日本人接管振华女校的要求,将学校关闭,将学校的物资和师生都转移到东山隐藏了起来。

    王季玉女士不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梦想在战火中灰飞烟灭,她想到了杨绛,希望杨绛能接下自己手中的权杖,代替自己为重建振华而奔忙。

    然而杨绛的人生夙愿偏偏不是做官,她只希望安心做一名群众,静守着一份恬淡的人生。

    王季玉女士以为杨绛是担心接下校长的职务会让自己陷入麻烦,其实杨绛只是遵从着父亲那句“做什么别做官”的劝导。王季玉女士又以为杨绛担心没做过校长,处理不好学校的事务,于是承诺只让她做自己的“替身”,负责对外的一切工作,实际的校长还是王季玉女士本人,并且她还承诺,一定会手把手地教会杨绛如何做校长。

    无论眼前的局面如何纷乱,杨绛都会保持着一丝冷静,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想法左右。她并没有马上接下校长的职务,而是打算与父亲商量一下。温柔平和,让杨绛的身上始终散发着恬淡与优雅的气息,而女子少有的那一份理智,则让她更加拥有了一种知性的美。

    这一次,父亲的意见出乎了杨绛的意料,他认为这件事情“做得”。于是,杨绛再也没有了推脱的借口,接下了王季玉女士的印章以及振华女校海外账户的存折,正式走马上任。

    在上任之前,杨绛已经做好了承受压力的准备,可是从寻找合适的校舍开始,一连串的琐事压得她几乎没有时间喘息。

    从找教室,到找教师,全部是杨绛一个人完成。虽然是校长,可杨绛并没有一分钱工资,一切都只凭一个信念: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既然会的不多,就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杨绛把自己当成一只笨鸟,既然飞得不够快,那就要比别人飞得更早,休息更少。

    王季玉女士果真像最初承诺的那样,手把手地教导杨绛处理一切事务。虽然做校长并不是杨绛的梦想,可她依然珍惜每一次接受指点的机会。她把这看作成长的过程,就像学会飞翔一定会经受跌落的过程,每一次站起来,都变成一个更加坚强的自己。

    杨绛不仅靠自己的能力找到了适合的校舍,还招募到了许多优秀的教职人员,按照王季玉女士教导的那样,她把每件需要处理的事情都记录在小本子上,从制定学生的学费,到制定教师的薪水,每完成一件,就从小本子上划掉一件。

    这只先飞的“笨鸟”终于有了足够坚硬的翅膀,王季玉女士放心地把学校完全交给杨绛,自己则离开了上海。

    悠闲的生活彻底离杨绛远去,王季玉女士原本承诺杨绛,只做半年,就让她回归原有的生活,然而仅仅是筹备办学,就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学校成立之后,无论杨绛怎样辞职,王季玉女士都不再同意。

    杨绛不仅要做校长的工作,还要担任高中三年级的英语老师,原先接下的家庭女教师的工作也依然在继续。

    分身乏术的她感觉自己亏欠了女儿太多。有时候说是在照顾女儿,手头的工作也一刻都不曾放下,甚至连女儿生病,她也只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极有限的时间来陪伴女儿。

    圆圆最“痛恨”的就是那一摞摞的作业本,每当妈妈摊开作业本,就代表又到了工作的时间。她握着小拳头作势要去打那些作业本,最终又只能含着泪花转身离去。

    也许正是因为这段时光里对女儿的亏欠,才让杨绛在圆圆人生中最后的时刻那样伤感。

    她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从女儿在肚子里的感觉,到女儿出生后的成长,杨绛就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女儿的每一个进步骄傲不已。

    她的笔下曾有过这样细腻的文字:“孩子在肚子里,倒不挂心;孩子不在肚子里,反而叫我牵心挂肚,不知怎样保护才妥当。”寥寥数语,似乎写尽了世间母亲的心态。当别人夸奖圆圆聪明时,杨绛又写道:“圆圆得人怜,因为她乖,说得通道理,还管得住自己。”

    可就是这样一个时刻让杨绛感到欣慰的女儿,却没能陪她走到人生的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也许从杨绛的文字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母亲即将失去女儿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5]

    在人体最柔软的器官上捅出一个血泡,那是怎样一种痛不欲生的滋味?

    当得知女儿终于从病魔的手中逃离,去往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杨绛又写道:“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6]

    人生旅途中绚丽的风景,也终归不过是昙花一现。多少美好的故事只能成为可供追忆的过往,多少美丽的回忆在风中散落一地。

    “振华校长”杨绛觉得自己已经为重建振华尽了最大努力,但如果永远都让自己的肩上承载着别人的梦,那么自己的梦永远也没有破茧而出的一天。

    无论王季玉女士和董事会如何挽留,杨绛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校长的职务。她要安静地做一名普通的群众,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用温暖的笔触写下一段段可供回忆的光阴。

    无官一身轻的杨绛终于重新拿起了笔,这段做校长的经历给了她充足的灵感,王季玉女士也成为她笔下创作的原型。于是,短篇小说《事业》便由此诞生,她知道因为辞职的事情,与王季玉女士曾闹过一些不快,可她依然将王季玉女士当成自己人生的导师,对她保持着尊敬与怀念。

    人生短暂,许多事情还来不及珍惜,就已经变成了过去。有些美好还来不及握在手中,就已经残忍地离你而去。生命一直在不断地前行,“返程票”永远都买不到,学着从每一件事当中去体会美好吧,因为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

    杨绛智慧语录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太过计较,难过的也只是自己。过重的得失心会让人陷在沮丧的情绪里,快乐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太过计较,难过的也只是自己。过重的得失心会让人陷在沮丧的情绪里,快乐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