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鼓-艺人留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何老凤

    何老凤是我国山东大鼓著名的说唱艺人。原名何凤仪,河北故城人。他的嗓音洪亮,表演生动风趣,曲调粗犷纯朴,语言富于乡土气息,最擅长铁马金戈类的中篇说唱。代表作有《三全镇》《金锁镇》等瓦岗寨英雄故事,尤精于《对花枪》,有活武松之称。

    何老凤是山东大鼓艺人王奎山(河北威县人)的第四代传人,山东大鼓“老北口儿”的代表人物,以改革山东大鼓著称。他将原来腔多字步、号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的唱法,改为字多腔步,具有粗犷、朴实特点,适应运河两岸广大农村听众欣赏习惯的唱法,唱起来一字一顿,字字掷地有声,人称“一字砸一个坑”。山东大鼓别称“老牛大摔缰”即由此而来。他的唱法,被行内称作“北口儿”,以与“南口儿山东大鼓”相区别。在书目方面,他放弃了“南口儿”山东大鼓常演的红楼故事和一些文词典雅的曲段,着重演唱反映底层社会,叙述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如《黑丫头》《小黑驴》《小姑贤》《蓝桥会》等擅演的中长篇书有《杨家将》《刘公案》《响马传》等,尤以《罗松认父》说得最好,有“活罗松”之称。在说书语言方面,他吸收了许多活在群众生活中的口语化语言,富有乡土气息,广大农民听众听得亲切,乐于接受。何老凤演出活动的范围很广,山东、河北的广大农村,以及京、津、济南等大城市,都有他的足迹。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何老凤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简朴,晚年回乡定居,有时还到附近农村演出。其传人有刘天秀(吴桥县双发店人)、董天佐(故城县马厂人)、桑天佑(故城县北官庄人)、尤殿英、尤殿荣(故城县灵庙村人)等。其中刘天秀艺业最佳,表演颇具师风。刘传弟子多人,后辈弟子孙增娥、周泰喜、傅泰臣、刘泰清等人,均是山东大鼓名家。

    2.范其凤

    范其凤(约1840—1928年)夏津县范楼人。山东大鼓艺人。与老北口“何老凤”齐名,为南口犁铧调一代宗师。擅唱《小英烈》《响马传》等书,尤精于演唱《刘公案》中的《大送嫁》《范孟亭推车》。名声响遍鲁北、鲁西各地。著名南口说书艺人王长志(王二快嘴)、李长尊、石振邦等皆出其门下。

    3.清末郭大妮、黑妞、白妞

    郭大妮是清末山东大鼓的著名艺人。相传在千佛山庙会她有练唱三天的一段美谈。

    千佛山庙会,也叫“千佛山山会”,是昔日济南数十处庙会中规模最大,流传最久的庙会之一,每年在春季的上巳节(夏历三月初三)和秋季的重阳节(夏历九月初九)期间举行。每逢千佛山庙会期间,从兴国禅寺到山脚的盘道上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既有踏青或秋游的青年男女,也有虔诚的信佛者去兴国禅寺进香礼佛,更有的偕妻携子全家出动。四乡的山民借山会特来卖土特产,城里的商贩也来凑热闹。沿途卖山货杂品、香烛元宝和日用百货的摊位鳞次栉比。卖烧饼、包子、馄饨的饭棚,高声吆喝着招徕顾客。民间工艺品、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冰糖酸粘儿(山里红)的,琳琅满目。说书、唱戏的,拉洋片、演皮影戏的,玩杂技、变魔术的,耍猴的,更使人流连忘返。据史料记载,在清末民国时期,千佛山庙会持续的时间很长,会上扎有彩棚,连唱大戏三天,许多戏曲、曲艺界的名角也都应邀来此粉墨登场献艺。逛千佛山庙会,成了济南人春时踏春或秋日登高的一大乐事。

    远在230年前的清光绪二年(1876年),就在这一年的千佛山庙会上,梨花大鼓著名艺人郭大妮曾在会上连唱三天,作为她告别舞台的绝唱,一时轰动了整个济南城,成为旧时老济南演艺界的一段佳话。据清人孙点所撰《历下志游》外编卷三《歌伎志》记载:

    “郭大妮者,不传其姓名,说者谓为武定人(即今山东滨州—?),善鼓词。鼓词者,设场于茶案,一瞽者调弦,歌者执铁板,点小皮鼓,唱七字曲,从而和者三四人,老幼男妇不等。长短高下,自有节奏,仿佛都中之大鼓书、津门之莲花落者。先是历城无鼓词,大妮之鸨不知何许人,始创此曲,买雏伎三,大妮其一也。奏艺于章夏,仅敷日食。辛未(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秋来会垣,择西关隙地,支彩棚,设红氍毹,大妮率两妹登场演说。肌肤光艳,媚态横生。身无罗绮,荆钗布裙,精洁无纤尘。横波甚清,莲钩其细,曲则抑扬顿挫,奕奕有神,绚烂之余,变以平淡,觉耳目为之一清。凡座上客,罔不称赏。门前车马渐胜于前,缠头之资,积之巨万。丙子(即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正月上元后五日,邑之千佛山开市会,大妮就其中设雅座,遍招所与欢者来,度曲永日,极尽所长。立而观者几天无余地,识与不识,鲜不欣欣然称大快。未一月,则已嫁去,两妹亦相率脱。一曲清歌,遂如广陵散矣。”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当年郭大妮在千佛山庙会上演唱梨花大鼓的盛况。据记载,此次告别演出后,郭大妮嫁人,不再从艺。

    白妞是郓城的王小玉的艺名,早在进入济南之前她就已出了名儿。来到济南后,她与其妹黑妞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演出,名噪一时。其实在此之前,唱犁铧大鼓的艺人中已有许多名角,但是白妞、黑妞姐俩把梨花大鼓这门艺术推到了高峰。

    黑妞与白妞的演唱特点是:“她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气空是歌声的动力,意大利古语说:“你懂得运用气息,就懂得怎样歌唱。”“中气”即所谓丹田之气。魏良辅说:“曲必择声,沙嘴响润,发干丹田。把上、中、下丹田贯式一气是我国传统唱法的要求。西洋的论者说:“横隔膜、支持点、高位置三者结合。”说法不同其意相近。气息“要多高有多高、要多长有多长”,指的是对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意大利声乐家麦肯兹说:“歌唱者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对气息的掌握。”人约肺活量虽有差别,但关键还在于控制得好,不漏掉,不浪费掉,用最少的气息达到最大的声音效果。“字字清脆、声声婉转”“或浸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这几句话说明他们的歌唱确买做到了“字正腔圆”。首先是“字字清脆”,但如果没有这一条“声声婉转”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白妞、黑妞都有一个比较宽阔的音域,各声区连成一线,有高有低,进行灵活自如。而白妞对高声区的运用,尤其具有特色。文中说:“一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还有这样的描述: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又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稍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彷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在缭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4. 一代又一代的“白妞”们

    王小玉后,山东大鼓女演员人才辈出。相继出现了“上半截”(姓姬),“下半截”(姓庞),“盖山东”董连枝,“白菜心”杜婉君,“响三省”郭彩云,红极一时的谢、李、孙、赵“四大玉”,以及后起之秀杜大桂、姬素英、“鼓界皇后”鹿巧玲等。以济南为中心向南发展,清末民初,几乎占据了济宁、开封整个书坛,流传至徐州、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向北流传京津以及东北的沈阳、长春等,山东大鼓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之一。

    20世纪30年代前后,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还在上海灌制了“山东大鼓”的唱片,发行大江南北,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四大玉”中的谢大玉,她的父亲当年曾为王小玉弹弦,号称“神手谢老化”。谢大玉自小跟随父亲学艺,深得王小玉的遗风。她13岁时在岱庙演唱一炮打响,从而得名“十三红”,青年时在北京天桥曾与“鼓界大王”刘宝全对擂两月余,人气不减,从此名声大噪。

    据当年曾为谢大玉伴奏过的王振波老先生回忆,谢大玉晚年为振兴“山东大鼓”做出了有益贡献。1961年,谢大玉曾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为群众演出,而王振波为谢大玉伴奏三弦。“当时,谢老师年已花甲,我才16岁,一老一少相映成趣,很受听众欢迎”,王老先生介绍说。

    王老先生回忆,后来谢大玉还陆续收了几个徒弟,其中左玉华、田仲俊、李鹤珍和魏素英等较知名,她们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但随着时代发展,曲艺渐渐没落,她们有的转行,有的离开济南,大都已不再从事“山东大鼓”的表演,而“文革”开始后,“山东大鼓”就渐渐失传了。

    5.谢、李、赵、孙“四大玉”

    谢大玉(1891—1978年)女。武城县李家户乡郑官屯村人。山东梨花大鼓演员。出身演艺世家,其父谢其荣系著名琴师,曾为清同治、光绪年间著名梨花大鼓演员黑妞弹弦,被时人誉为“神手谢老化”。谢大玉随父学艺,师承白妞(王小玉)、黑妞姐妹的艺术风格。成为继白妞、黑妞姐妹后梨花大鼓“四大玉”(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之首。她13岁时随父到泰安赶会卖唱,初次登台,即受到观众欢迎。回济南后,在趵突泉演出,名声大噪。翌年应邀到北京、天津演出,博得好评。后在京津巡演十几年。25岁时回到济南,技艺日臻成熟。她继承前辈艺人之长,并吸收戏曲及其他曲种的艺术精华,丰富发展了梨花大鼓的唱腔。其嗓音亮亢,吐字清晰,表演传神,功力颇深。喜唱铁马金戈的“三国段”,如《单刀会》《古城会》《华容道》《长坂坡》《群英会》等,对富有民间生活色彩的《黑驴段》《皮袄记》等亦颇擅长。曾在济南大明湖的“鹊华居”演唱,后又迁至趵突泉的“望鹤亭”,此间,还经常到上海、南京、开封等地巡演。后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地痞流氓横行无忌,女艺人备受欺辱,谢大玉40岁后即很少演唱,蛰然居家。1948年济南解放后,谢大玉再度“出山”献艺。1956年,经著名山东快书演员杨立德再三邀请,在济南市曲艺团授徒传艺。1958年,她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以古稀之年登台演唱《草船借箭》,嗓音嘹亮,吐字清晰,受到各界的高度评价。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任山东曲艺团教师,致力于授徒传艺。曾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78年病逝于济南。

    李大玉(1902—1929年),女,字淑瑗,历城区王舍人庄人。著名梨花大鼓艺人。她父亲患精神病,母亲体弱多病,生活十分艰难。她7岁师从李泰祥(平阴人)学唱山东大鼓犁铧调。大玉学习刻苦,聪明过人,性情刚烈,很要强,虽然从小没上过学,但靠自学,能写出《百家姓》全篇。大玉4年学艺有成,11岁就在济南趵突泉的观澜亭、四海春茶园登台演出,受到群众的好评。这一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大玉满怀爱国热忱,每天为起义士兵演唱,用历史上忠义报国的英雄故事,激励士兵们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英勇献身。不久,李大玉因父患重病回到父母身边,白天在书场演艺赚取医药生活费用,晚上侍奉父亲。她孝敬老人的美德,受到当时济南曲艺界人士的称赞。1915年年底,袁世凯策划恢复帝制,山东境内兵荒马乱,趵突泉书场大受影响,1916年,李大玉去河南开封演出,引起轰动。从此,她开始在北方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先后在开封、大连、天津、北京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与谢大玉、孙大玉、赵大玉并称山东大鼓“四大玉”。擅长取材于《红楼梦》《西厢记》之抒情唱段。为梨花大鼓女演员中之佼佼者。她嗓音优美,表演细致,擅长抒情,同时在各地巡回演出中,积极吸收其它曲种的艺术精华,加上她平日爱读书,喜字画、文化素养迅速提高,被誉为“书史”。她曾在百代长亭等公司录制《王二姐摔镜架》《火烧成都》等唱片。1917年4月18日,开封《嵩岳日报》刊载长诗《赠大鼓李大玉书史》,其中有:“大鼓咚咚震大梁,十家姐妹竞争长,谢杨徐杜娇娆甚,第一丰姿让李娘。”“雪肤花貌玉精神,婉转珠喉字字真,唱到红楼动情处,曲中人是梦中人,当年蜀主赘江东,谱入铜琶铁板中,唱到淋漓激昂处,居然儿女亦英雄。” 5月12日,开封《豫言》报上登载有《大梁书场竹枝词》赞李大玉:“歌坛花样屡翻新,温厚和平盛世音,冰雪聪明鹦鹉舌,清才不愧谪仙人。” 李大玉与李泰祥结了婚。她的女儿李艳秋也是著名的大鼓艺人,在北京、天津演出多年,被写进《济南大观》一书,称之为鼓界大王。

    孙大玉(1905—1956年),女。武城县人。山东梨花大鼓演员。生于鼓书世家,其父孙增福为梨花大鼓著名弦师兼演员。孙大玉幼承父教,习山东大鼓(南口)。她嗓音圆润纯正,唱腔委婉清新,更兼酷爱京剧,摹人状物多吸收戏曲表演滋养,堪称细腻传神,成为山东大鼓谢、李、孙、赵“四大玉”之一。擅演书目有《大西厢》《走马荐诸葛》《金精戏窦》《拷红》等。除在济南享有盛名外,在京津、开封、南京、汉口、重庆等地亦颇有影响。40年代后,山东大鼓日趋没落,孙大玉改唱京剧,常在济南大观园共和厅舞台演出。1956年病逝。

    6.跪求传人的张宝庭夫妇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百年鲁北大鼓面临绝传 64岁老人下跪求援》文章和视频,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

    2010年11月9号,由山东省文明办、省文化厅、省广电局、山东电视台主办,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省民协承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颁奖晚会新闻发布会上,出现了鲁北大鼓的传承人声泪俱下、跪求传人的感人场面。张宝庭老人和老伴杨文芝是鲁北大鼓(鲁北大鼓是山东大鼓的重要分支)最后的传人,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如果我们死了,那鲁北大鼓就再也没 有传人了!”在发言时,老人几次哽咽,掩面痛哭。“鲁北大鼓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在鲁北一带。这种曲艺形式开始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全中国就我们老两口能唱,要是我们死了,鲁北大鼓就没了!求求你们了……”据老人介绍,自己从16岁学习这门手艺,没想到鲁北大鼓将要在自己手里走向消亡。“如果鲁北大鼓真在我手里绝了手艺,我就是千古罪人啊!”张宝庭老人痛苦地诉说着。接着突然发生了意外的一幕,在台下早已哽咽的杨文芝老人冲到台上,拉住张宝庭老人,随后二人一起面向现场观众下跪,“我现在恳请诸位,大家救救鲁北大鼓!拜托拜托……我们老两口感谢你们啦……”说到这里,两位老人早已泣不成声。

    作为鲁北无棣人,小时候经常听谢宝华(张宝庭老人的师傅)的鲁北大鼓书。现在,多年没有听到,已记不清曲调,今天在网上搜了一下,听到了几段(但录制的不太好),但听出了与其他大鼓差别,更突显了原汁原味,原生态文化。

    大鼓,严格地讲应称大鼓书,是一门古老的语言艺术。大鼓书,有板式变化,小鼓定点、月板、三弦、坠琴伴奏长腔说唱表演形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版、流水板和四板等。唱词分三字、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唱腔通常随板点起唱,尾字 后拉长音,尾音均为“5”,其间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为高潮唱腔,也是剧情段落结尾板式。演唱前一般先来一段剧情道白,简述主要剧情内容,俏皮话、方言土话从中穿插,吸引听众注意力,末了惊堂木一拍,演唱开始。大鼓书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见长。说大鼓的艺人在说故事的时候,除了精于唱、念、做、打,还必须按故事中生、旦、净、末、丑出场的道白说唱,有时腔调还要模仿故事中男女老少的声调,并伴之与人物身份相匹配的神情和举止,能表演得绘声绘色,入木三分,达到让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境界。

    山东大鼓目前主要有两大分支:一是鲁南大鼓或称南口流派;一是鲁北大鼓或称北口流派。(黑体为新增内容)南口流传广,影响大,早期原唱快口,唱腔流畅动听。《老残游记》中描写白妞所唱《黑驴段》,节奏全是快板,越唱越快,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清楚,实属独到。后起的女演员谢大玉、杜大桂、鹿巧玲都宗法南口并有所发展。北口流行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俗称“老牛大捽缰”调,曲调质朴,吐字夯实有力,富于乡土气息。代表性艺人为郭老占、何老凤等。其中以何老凤影响最大,他的唱腔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等曲种吸收。另外,李老凤曾在北口的基础上吸收南口的精华,自创新腔,称为小北口,原来的北口被称为老北口,所以又有南口、老北口、小北口三派之分。根据相关资料推定:目前存留的鲁北大鼓为老北口。郭学东研究员说:“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其发源于鲁西北运河沿岸农村,最初是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的自由吟唱形式,后来改为支架鼓和两枚铁片或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奏。演唱者左手执鼓槌,右手执铁 (铜)片,边敲边唱。这种曲艺形式自明末清初创立门户开始,到今天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梨花大鼓的鼎盛时期在民国初年,其影响当时遍及北方各省及上 海、武汉等沿江大城市,于是又有了“山东大鼓”的名称。

    山东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一段话: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犁铧大鼓”,或作“梨花大鼓”。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

    7.王长志

    王长志(1900—1964年) 原名王清林,字竞成。夏津县人。山东大鼓演员。1924年师从范其凤学习山东大鼓,得其真传,首场演出《丝绒记》即博得满堂彩。在学艺和演出过程中,王长志注意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各种流派的精华,丰富演唱技巧。擅演书目有长篇《三全镇》《丝绒记》《双合印》《响马传》《刘公案》;短篇《郭三元偷供》《古城会》《草船借箭》等。他的“书帽”丰富而精彩,如《蚂蚱出殡》《小两口争灯》等不下百余个,脍炙人口,广为流传。20世纪30年代初,王长志对山东大鼓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使这一曲种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王长志演唱了许多新曲目,如《马大娘学文化》《降龙记》等。1957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获得演唱一等奖和演出奖。当选为山东省曲艺协会理事。1958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在北京怀仁堂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多年来,他还培养了如张振武等许多较有名气的曲艺演员。

    8.其他艺人

    杜大桂(1902—?),女。汶上人。出身鼓书世家。山东梨花大鼓晚期著名艺人。16岁首演于开封。返济后献艺于趵突泉鹤望亭、进德会游艺园。后专唱《红楼梦》书段,时称“杜派”。后嫁某当铺少东,不知所终。

    鹿巧玲(1911—1962年),乳名“小巧”。女。夏津县人。山东梨花大鼓演员。出身鼓书世家。其父鹿泰兴系山东大鼓著名弦师,人称“花弦鹿”。其母“傅大传”、其姐鹿巧云都是山东大鼓著名演员,在济南等地颇有影响。鹿巧玲自幼随父母学艺,12岁即登台演唱。因其姿容俏丽,歌喉甜美,曲调婉转,声情动人,备受观众称道,被誉为“鼓界皇后”,成为继“四大玉”后梨花大鼓女艺人中之佼佼者。擅演书目有《鸿雁捎书》《黑驴段》《凤仪亭》《王二姐思夫》《昭君出塞》《宝玉探病》等。她在济南、昌潍、烟台、泰安以及北京、天津、南京、上海、西安、郑州、东北三省皆有影响。1937年“七七”事变后,因避战祸,随父母返回故乡。1940年曾回济南演出,因不堪日军对艺人的凌辱,于1942年愤然再度弃艺闲居。新中国成立后,重返曲坛。1957年应聘到平原县曲艺队传艺。同年6月,应邀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演出《黑驴段》,获老艺人纪念奖,1962年病逝。

    傅泰臣(1890—1983年),曾用名傅子平。山东平原人。14岁从师山东大鼓艺人王增豪学艺。后唱木板大鼓和西河大鼓。1939年改说评书。后定居济南,设泰臣书场独立说书。1956年带头组建济南人民曲艺队,任队长。同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翌年,在山东省曲艺会演中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195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济南市曲艺团副团长。代表书目有《隋唐演义》《杨家将》《秦琼下海州》等。改编并演说《铁道游击队》。表演感情真挚,吐字清晰,擅长贯口,善用歌、赋、赞、语刻画人物,形成“说、学、做、白、评”五艺俱佳的艺术风格。曾为山东省人大代表、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和济南曲艺家协会主席。

    此外,“老北口”派,代表人物是何老凤及其传人董天佐、桑天佑、刘天秀、鲁泰昌、王泰恒、孙泰秋、张泰泉、傅泰臣、刘泰清、周泰喜、王福贞等。“老北口”派的书目多为中篇,主要有《瓦岗寨》《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等。短篇以三国段居多,如《草船借箭》《华容道》《单刀会》等,还有本曲种特有的小段如《小黑驴》《一窝黑》等。

    小北口派代表人物是张凤梧、宋四莫。在“小北口”这个支派里,又有三支:其一是流行在衡水、枣强、景县一带的一支,当地称之为“怯大鼓”、“铁片大鼓”、“鼓碰弦”。艺人以“莫、振、中、金、田”谱系传代,据衡水市北田村木板大鼓艺人李田奎讲,这一支师祖是宋四莫,宋收徒李振邦、李振起、刘振湖、阎振庄等,后来这一支派的传人改唱木板大鼓;其二是传至交河、河间、肃宁、献县的一个小分支,在当地称为山东调儿,山东柳儿。这一小支是张凤梧、宋四莫的传人,交河县的李振邦在成名后,自立门户,以“振、中、进(金)、相、永、祥、和、智、瑞、升”排序传衍出来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这一小支中出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艺人,其中以献县杨进桢、肃宁石进奎名望最大。这一小支的艺人行艺范围广,除冀中农村外,还进入京、津、保定等大中城市,以及山东、北京、内蒙、东三省的部分城乡。著名艺人还有杨俊杰、杨俊祥、王祥林、任相臣、申相琴、沈相廷、王艳永、王风永、齐鹤鸣等。在艺术上,不仅兼有“小北口”支派的特色和传统,还有所创新,吸收了西河大鼓巧、俏的唱法,突破了死口实词的说唱形式,唱中加白、白中加唱,自由随意。代表书目有《黄爱玉上坟》《秦琼卖马》《少英烈》等;其三是“小北口”派传至石家庄地区的赵县、束鹿一带后形成的一支,当地称之为梅花调、山东柳、鼓碰弦等,这一小支派是张凤梧的门徒南宫杨老孔、宁晋苏玉堂(二人未排字)所传,该支演唱曲调和书目与张凤梧所传无大区别。曾于20世纪30年代盛行冀南西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渐衰落,几成绝唱。20世纪70年代末,石家庄地区文化部门对当时称做梅花调的这一小支进行大规模挖掘抢救,搜集整理了一些文字和音乐资料,但表演后继乏人。

    第三支是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为主要活动地区的“南口”派山东大鼓,该支以“梨花大鼓”之名被叫得最响,又称犁铧片、倒扒口。流行于邢台、邯郸大部地区。是“五大山”中徐靠山、李明山及其门人发展起来的。徐靠山、李明山均成名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前后。徐靠山门人中的康兴重、张兴本、张兴隆、张兴立、孙春瑜、吴春华、潘春聚等,都是清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艺人。

    孙春瑜之徒李利杰、韩利来、吴利祥、赵利俊、杨利忠、陈利江均为著名演员,尤以陈利江名声最大,水平最高,在冀东南、鲁西北地区,被誉为“第一说书响将”,红极一时。20世纪30年代,李明山门人中的“金”字辈名艺人有孙金枝(女)、孙金兰(女)、刘金榜、郭老彬、赵桂存、张广兴等。除上述艺人外,程长会、李和春、张明斗、刘成名。也是有名的梨花大鼓艺人。“南口”派山东大鼓的演出书目,短篇有《荐诸葛》《古城会》《让成都》等“三国段”,和《宝玉探病》《下西厢》《丁香割肉》《雪梅吊孝》《小黑驴》《小黑牛》等共百余篇,中篇书目有《李天保吊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兴唐》《响马传》《丝绒计》等五十余部,20世纪40年代后,梨花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冀南地区,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1958年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时,孙金枝、赵桂存演唱的梨花大鼓均获演员二等奖。1979年孙金枝演唱的梨花大鼓《广场思亲》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20世纪80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人,但收效甚微,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梨花大鼓在冀南几成绝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