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问答-文学大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代文学家的并称有哪些

    两司马指汉代词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班张指东汉班固和张衡。二人都擅长辞赋,班有《两都赋》,张有《二京赋》,都是描写京都的大赋。

    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其作品多用比兴,借古讽今,愤世嫉俗,也掺杂人生无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趣。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称为三曹。三曹的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壮,特别是曹操的诗,文字清峻通脱,语言直抒胸臆。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其弟陆云。《晋书·陆云传》:“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

    李杜①指诗人李白、杜甫。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②指唐诗人李商隐、杜牧。两人同为晚唐的着名诗人。后有人称之谓李杜或小李杜。

    韩柳 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很有影响。

    诗囚指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元好问《放言》诗:“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意思是说两人耽于作诗苦吟,仿佛为诗所囚。两人又有苦吟诗人之称。

    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洵称老苏,轼称大苏,辙称小苏。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各方面都居重要地位。

    三袁明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的并称。他们都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

    苏辛指宋词人苏轼、辛弃疾。前人词论,常分词为“婉约”、“豪放”两派,而以苏轼、辛弃疾为豪放词的代表,故常并称。

    元曲四大家指元朝杂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关汉卿,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曲家。

    南洪北孔指清代剧作家洪升、孔尚任。洪生南方浙江钱塘,孔生北方曲阜,故名。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你知道这些名着花费了作者多少时间吗

    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心血。

    王充写《论衡》费了30多年精力。

    许慎写《说文解字》花了22年。

    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用了17年。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

    沈括写《梦溪笔谈》费了9年光阴。

    王祯写《农书》熬过了15个寒暑。

    徐宏祖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

    宋应星写《天工开物》用了20年精力。

    顾炎武写《日知录》花了20年精力。

    李汝珍写《镜花缘》历时30年而成。

    曹雪芹写《红楼梦》倾注了10年心血。

    孔尚任写《桃花扇》前后用了15年。

    朱起凤写《辞通》费了30年光阴。

    《聊斋志异》是如何写成的

    在中国古代,有一本很着名的奇书《聊斋志异》。为什么说它是奇书呢?因为这本书讲的不是真事,全是幻化出来的神仙、鬼怪、狐仙的故事。可为什么这样一本纯粹是幻化的书,竟能成为一本名着,并获得劳动人民的喜爱呢?这,可就要从此书的形成过程说起了。

    清朝时,有个读书人叫蒲松龄。蒲松龄十分好学,读了许多书,十来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长大后,蒲松龄就想参加考试。因为若考得好,他就可以当官,为国家百姓出力了。

    可蒲松龄连考了几十年,也没被录用;相反,那些没才能、家里有钱有势的人,却靠送钱、送礼、拉关系,被录取了。

    蒲松龄很失望,他感叹道:“这个社会太黑暗了,像我这样正直、有才能的人,只因为穷,永远也不可能被官府重用。”他已暗下决心,要写一本书,来控诉这黑暗的社会。可是假如直接在书中写出官府的腐败,必定会招来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为了避免这种恶运,蒲松龄决定:借用神仙、鬼怪、狐仙等不存在的东西,来隐晦、曲折地反映黑暗的现实,痛斥官府的腐败。这样写来,官府就找不出直接的证据来治自己的罪了。

    蒲松龄在一个村子里住下来,边教书,边写书。为了搜集材料,一有空,他就带着席子、烟叶,拎着茶水,来到村旁的大路口。每逢有人经过,蒲松龄就招呼道:“老乡,坐下喝口水、抽袋烟,聊聊天再走吧!”而在闲聊的过程中,蒲松龄则听到了许多新奇的故事和传说。

    晚上,蒲松龄就把听来的奇事记录下来。逐渐地,一本写满稀奇古怪故事的书就完成了。由于蒲松龄的书房名叫聊斋;又因书是一部“志异”,即记录怪异故事的书,所以蒲松龄就将书命名为《聊斋志异》了。

    《一千零一夜》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里面的故事早在1200多年前,就开始在阿拉伯民间广为流传了。到了400多年前,这些故事才被汇集成书。后又被译成多国文字,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而书中的许多故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的神灯》等,都已广为世人熟知了。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古代印度和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它的国王叫山鲁亚尔。有一次,山鲁亚尔发现王后和奴仆们在一起狂歌、纵饮、胡作非为,不禁大怒,就把王后等人全杀了。

    从此之后,山鲁亚尔就变得非常厌恶女子,并决心报复。于是,他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夜,第二天就把这个女子杀死。这样连续过了3年,国中的女子不是被杀,就是因为害怕逃跑了。可国王不管这些,仍然命令宰相给他找女子,以供他虐杀。

    这一天,宰相遍寻民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女子,非常忧愁,就唉声叹气地回了家。他的大女儿山鲁佐德见状,走上前来问道:“您为什么发愁呀?”

    宰相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山鲁佐德,小女儿叫敦亚佐德。宰相知道山鲁佐德知书达礼,通晓历史和民间的许多道理和故事,就把烦恼说了出来。

    山鲁佐德说:“父亲,我愿意牺牲自己,去拯救别的女子。你就把我嫁给国王吧,我也许可以设法活下去。”

    父亲不忍心这样做,可经不住山鲁佐德的劝说,只好答应了。临别时,山鲁佐德教给妹妹一个计策,随后就进宫了。一见到国王,山鲁佐德就哭了起来。她说:“您能把我的妹妹传来,让我和她做最后的话别吗?”

    于是,国王就派人把敦亚佐德接来了。敦亚佐德见到姐姐后就说:“姐,再给我讲个故事吧!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消遣掉最后一夜。”

    山鲁佐德说:“我非常愿意,但不知国王是否允许?”

    国王原本心神不定,不能入睡,听到姐妹俩的谈话,很感兴趣,就答应了。因为山鲁佐德讲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国王听得很入迷,所以他就让山鲁佐德接着讲下去。就这样,山鲁佐德连续讲了1001个夜晚,共200多个故事。

    后来,国王终于被感化了。他悔恨地对山鲁佐德说:“我从前乱杀人是错误的,从现在起,我再不这样做了。”

    从此,萨桑国就走上了和平、幸福的道路。

    《水浒传》书名是怎么来的

    元朝小说家施耐庵,一面教书,一面根据元人话本《张叔夜擒贼》写作《江湖豪客传》。几年后,施耐庵完成了书的创作,他对书中大部分情节感到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他的学生罗贯中建议他把书名改做《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一部伟大的古典名着的书名因此而确定下来。

    什么叫“回环诗”

    宋代文学家苏轼和秦观是好朋友。一次,秦观出外游玩,很长时间没回来。苏轼很惦记他,就写信询问他的情况。不久秦观给苏轼回了一封奇怪的信,只见信纸上写了14个字,排成一圈:

    已暮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飞如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环诗,诗中描述了自己在外的生活和情趣。内容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屈原为何被称为“汨罗诗魂”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那时国家正处于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擅长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招致一些大臣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

    楚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怀王三十年(前299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楚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屈原的作品体现了他“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理想,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思想,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另外,还表现了他坚持理想、坚持节操和“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但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高尚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屈原沉江之后,被热爱他的人们尊称为“汨罗诗魂”。

    李白为何有“诗仙”之称

    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这要从他得名的由来和他的诗作特点来说明。

    原来李白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前苏联境内),5岁即随父入川。他自幼轻财侠义,从小就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但直到40岁依然未登仕途。42岁那年,他由朋友举荐,应召入京,初进长安,即访谒文坛名流贺知章,拿出《蜀道难》来请教。据说贺读完十分惊叹,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称他为“谪仙”。从此,他的诗名大振,誉满京华。后人因此而沿称他为“诗仙”。

    另外,李白被称“诗仙”,还因他的诗作极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诗作所具有的那种想落天外的意境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李白的富于想像、超然洒脱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是屡见不鲜的,难怪后人称他为“诗仙”了。

    还有,李白思想中愤世嫉俗、返于自然的道家思想和尚武任侠的游侠精神,使得他的诗充满着一种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他的诗夸张、神奇瑰丽、色彩斑斓、气势豪迈奔放,大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在《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中,作者就是以天马行空的想像和生动华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光怪陆离、仙境般的画面,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就是在表现战争、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诗歌中,李白也常常用到浪漫主义手法。如他的送别诗《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把眷眷别情,用极贴切的夸张表现出来,自然而又洒脱。除了李白谁还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呢?

    除此之外,李白诗集中游仙诗和纵酒诗触目皆是,写得好的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梦游天姥吟留别》、《襄阳歌》、《将进酒》等等。不论是极写仙境之美之奇,纵酒之乐之狂,还是表现对现实不满,对权贵的蔑视,诗中都表现出诗人桀鹜不驯的性格和飘逸潇洒、超凡脱俗的诗风,所以李白才有“诗仙”之美称。

    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圣

    杜甫是唐朝着名的诗人。4岁时,他就开始认真地念书学诗;14岁时,他已成了颇有名气的诗人。35岁时,胸怀报国之志的杜甫,来到首都长安,想通过做官,为国为民尽自己的聪明才智。

    然而,此时唐朝的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大权都被掌握在那些贪官污吏手中。像杜甫这样有才华、有正义感的读书人,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眼看理想无法实现,生活也没有着落,倍受打击的杜甫一下子病倒在了一家小旅店里。

    尽管如此,杜甫的报国之志并没消减。这天,当杜甫走过一座桥时,看见尘土满天,一队衣衫破烂的男子正排着队向北走;而旁边则有许多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哀号、哭泣。杜甫上前一打听,才明白,原来又是官府在强抓男子去边关打仗呢!

    这生离死别的凄惨景象,不觉令杜甫联想起他的所见所闻。多年来,由于战争不断,许多人丧失了生命;而大片的良田也长满了野草。可是那些有权有钱的富人,却依然在欢歌宴饮。愤怒不平的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大量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感人诗篇。

    有一天,突然狂风暴雨大作,杜甫居住的草屋的屋顶是用茅草覆盖的;大风将茅草刮走了,屋子漏起雨来,淋湿了家中仅有的几件用品。哎呀,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熬呀?可是杜甫此刻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苦难,而是在一首着名的诗篇中,发出了这样深沉的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遮风挡雨的屋子,让天下所有贫寒的人们都能住进去呢?哎,假如眼前立刻出现这样的屋子,那么即使我的房子是破的,我挨饿、受冻、死去,也是心甘情愿的啊!

    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啊!这句话也成了杜甫崇高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杜甫共留给后人3000多首诗歌,读杜甫的诗,我们很容易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因此后人就将杜甫尊称为“诗圣”了。

    为什么称李贺为“鬼才”

    唐朝诗人李贺被人称为“鬼才”,这是因为他的诗非常与众不同。有人说:“这人的诗充满了奇异、诡怪的联想,并且语言险怪、瑰丽,似乎有一种鬼气。”

    小时候的李贺就显露出他不同寻常的聪明。7岁那年,他的家中来了两个客人。这两个人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一个叫韩愈,一个叫皇甫。他们一进门便问:“李贺在家吗?我们是读了他的诗文,特地前来拜访他的。”

    李贺迎上前说:“我就是李贺。”韩、皇甫二人一看,原来是一个身材纤弱,面色苍白,有一双明亮大眼睛的男孩子。韩、皇甫说:“我们昨日读了一首好诗,别人说是一个7岁孩子李贺写的。我们很惊讶,因此想来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然后,韩、皇甫二人要求李贺以他们二人来访为题,做一首诗。李贺不慌不忙,欣然领命,不久就写出了一首诗。韩、皇甫二人读后,不禁同声惊呼:“真是神童!真是神童!”

    李贺虽然文思敏捷,小小年纪便以诗才闻名远近,但是这并非表示他是无师自通的。

    其实,李贺是一个读书、作诗非常用功的人。李贺经常出门游览,寻找写诗的素材。他总是一边观赏景物,一边思考诗句。李贺常随身带着一个布囊,每当他想到什么奇妙的好句子,就会立刻掏出纸笔,记寻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将纸条投入布囊中,回到家中再认真整理。

    李贺的母亲见他作诗如此辛苦,非常心疼,感叹说:“孩子呀,你写诗真要呕出心来啦!”

    李贺诗才虽高,可惜却很短命,只活了27岁就死了。人们赞叹李贺的才华,惋惜他的早逝,于是就传说:“李贺其实没有死,因为他的诗才感动了天帝,天帝特意召他去天宫作诗呢!”

    你可知道“灰姑娘”

    灰姑娘是一个受后母和两个异母姐姐虐待的少女。仙女用魔法将她打扮得非常美丽,并让她出席宫廷舞会。魔法的威力到夜间12点便将结束,而灰姑娘在魔法结束前匆忙离宫时,掉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拿着灰姑娘掉下的水晶鞋,终于找到了她,并娶她为妻。

    这是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熟悉的童话故事。它最初出现于法国查理·佩洛(1628~1720年)的童话集中。童话中既有将南瓜变成华丽的马车和光芒四射的水晶鞋等富于想象力的情节,又再现了路易十四时代的宫廷风貌。

    除《佩洛童话集》外,还有一些其他童话集中也收录了这篇童话,如德国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集》。现在“灰姑娘”一词已转化成为“小家碧玉”、“无名美女”以及“打杂的女佣人”、“前妻生的姑娘”的代名词了。

    为什么许多人都是“金庸”迷

    提起武侠小说,没有人会不知道金庸和他的作品,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等。

    许多人都是“金庸”迷,对金庸的作品情有独钟,百读不厌。金庸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一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想像力丰富,情节起伏跌宕、紧扣读者的心弦。像《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被关入西湖底下的暗牢中不见天日,正当读者为他的命运担心焦虑时,小说笔锋一转,令狐冲无意间发现铁板床上刻有《吸星大法》的武功秘籍,让他在身陷囹圄中练就一身罕见的武功,由此峰回路转,轻易地脱离了地下黑牢,让读者猛松了一口气。

    二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不仅仅只是编几个离奇有趣的故事,而是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于字里行间。金庸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高的造诣,他的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佛家的思想、道家老庄的哲学、儒家宽厚中庸的传统观念,以及墨家行侠仗义的风范,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展现。

    三是金庸作品塑造了许多侠义英雄的形象,忠厚实诚的大侠郭靖、机敏灵活而又貌似玩世不恭的杨过、豪放的乔峰……他们行侠仗义,疾恶如仇,无不体现了芸芸众生的心愿,令人心驰神往,遐想无边。

    金庸的武侠小说被誉为“成年人的童话”,许多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豪情壮举,读者们尽可在金庸的作品中过上一把瘾,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金庸的作品一共15部,大部分都被搬上了银幕,“金庸”迷的人数可不在少数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