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社神管土地,稷神管谷物。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地方就叫社稷坛。清朝时,皇家为突出设在都城的社稷坛比全国各地的社稷坛更显赫,将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的社稷坛称为“太社太稷”坛。因为中国古时尤重农业,所以用掌管农业、丰收的神的名字来指国家。祭祀他们的地方也被布置得极具象征意味,象征着国家疆土。
太社之神名叫句龙,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能辨别土壤好坏。他曾任土正官,后来人们就尊他为后土,并视他为掌管土地的神。
太稷之神名叫弃,他是其母在一次郊游时踩了地面上一个大脚印而怀孕所生。为免遭非议,弃自幼被弃于郊外。牛羊的乳汁哺育了他,飞鸟的羽毛为他保暖,他便生存了下来。弃精通农耕,并教他人如何获得五谷丰登,终被奉为掌管谷物的神。
社稷坛的坛面铺设着黄、青、白、红、黑五种色彩的五色土。黄,象征居中的黄帝,他统治天下,由手拿绳子掌管四方的土神辅佐。青,象征东方太皞,他由手持圆规掌管春天的木神辅佐。红,象征南方炎帝,他由手持秤杆掌管夏天的火神铺佐。白,象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辅佐。黑,象征北方颛顼,他由手持秤锤掌管冬天的水神辅佐。黄土居中,因为最高统治者黄帝居于核心地位。东西南北依次为青白红黑,也即皇帝的四方又各有一个统治者辅佐。这种布置方式,是以道教阴阳五行学说来表明,坛上五色土,象征全国的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中国”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四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龙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在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
中国龙起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祈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神力,这就是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用黄土造出来的。女娲这个人物形象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什么是图腾呢?图腾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最初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和龙之间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的。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频繁出现,它成为了开天辟地的神,帮助黄帝统一了中国,又力保大禹治水,为千千万万人民造福。
在封建时代,龙象征着皇权、神权,有不可侵犯的威严;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龙则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舞龙、赛龙舟,在灯谜、对联、图画中,龙成了不朽的主题。
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在这新的时代,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汉族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族吗
汉族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族,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发展形成的。
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里,国家还没有出现,人们都是按部落来划分的。那时,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部落。后来这些部落被一个叫黄帝的领袖,统一成了一个大部落。这个部落开始扎根在黄河流域,并以农业为基础,逐步发展畜牧业、手工业等。这个部落就是华夏族,它就是汉民族的前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庞大的秦帝国。然而,秦帝国的统治很短暂。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继承了皇位。胡亥无能而昏庸,很快就断送了秦帝国的基业。
取代秦的是汉帝国。汉帝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开始下功夫治理国家。在汉朝时期,统治者鼓励人民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汉帝国还努力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由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汉帝国逐渐强大、兴盛起来。此时,远方的少数民族见汉朝繁荣、发达、富饶,都很尊敬它,而汉帝国的人民也自豪地称自己为汉族、汉人。
汉族就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
汉族的文明成就很高,比如四大发明、文化思想、瓷器、冶炼技术、丝绸等,都很先进,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汉族非常重视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它与少数民族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
如今,汉族是我国人口分布最广的民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汉族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丝绸之路”是如何开辟出来的
2000多年前,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汉朝。虽然汉朝已经建立了60多年,但是它的北方边疆地区,经常遭到匈奴民族的侵略。致使北方边境有很大的安全压力。为了对付匈奴,汉朝打算派人出使西域,联合那边的一些国家、共同对付匈奴。
究竟派哪个大臣出使西域呢?后来,一个叫张骞的人被选中了。张骞,生于前175年。成年后,由于忠心耿耿、智勇双全,很快获得了朝廷的赏识,做了皇帝身边的随从。张骞很喜欢学习,这次派他出使西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西部的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多名随从,从汉朝的都城长安出发,向西部走去。然而,走出没多久,张骞他们就被匈奴人俘虏了。张骞想方设法,历尽辛苦,10年后才逃出匈奴,来到西域,但西域地区没有人愿意与汉朝结盟,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张骞是一个很有抱负,且意志坚定的人。他说:“我不愿意躺在床上,过安逸、享乐的生活。”他主动请求皇帝,再次派他出使西域。
终于,在公元前119年,张骞又带着一支人马向西进发了。这一次,出使西域的人马比上次多数倍。同时,张骞他们还带有上千头牛羊,以及价值数千万的金币、丝绸。这一次出行很顺利,张骞他们跨越了甘肃,穿过了新疆的戈壁和沙漠,一直西行,到达了目的地。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终于打通了中国和西部各国之间的道路。后来,这条路又不断地向前延伸,而中国的丝绸和别的特产就沿着这条路,一直运到了遥远的伊拉克、伊朗等国。自然,这些国家的特产也经过此路,输入了中国。于是,人们就把这条运输过中国的丝绸,传递过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了。
孔子作过《春秋》吗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记载了以鲁国为主的春秋时期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说到《春秋》,往往必要谈到孔子,孔子与《春秋》的关系,也可以算作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
自古到今有孔子作《春秋》的说法,而且最早的提出者也很权威,即亚圣孟子。孟子认为,春秋时期社会动乱,邪说暴行屡屡出现,孔子十分担心,就作了警世的《春秋》。后世历代学者大都遵循此说,现代也有学者认为,孔子从大量历史资料中,精取春秋时期错综复杂的史事,在当时社会动荡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着《春秋》以安定天下的秩序。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并非孔子所作,但经过了孔子的整理。孔子创立私学,为了讲课方便,对各国文献加以编辑整理,形成了包括《春秋》在内的6种教本,孔子本着“信而好古”的原则,保持原有的文字,进行了删节。
还有一种观点则坚信孔子既没有着作过也没有删订过《春秋》,原因是,《论语》载孔子生平的言行很详细,孔子对《诗经》的论述很多,而对《春秋》却只字未提。孔子时代,《春秋》还是鲁国秘藏的国史,孔子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这本秘藏的国史进行笔削。另外,孔子不可能在自己着的书中自称孔子。《春秋》中还记载了孔子的卒年,孔子无论如何也不会预计到自己的寿辰的。因此,充其量是孔子曾把《春秋》作过教材,并被孔门弟子流传下去。
看来,孔子是否作过《春秋》至今还不能轻易下结论。
中国文字从何起源的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它到底古老到什么程度,具体起源于何时,又是文化史上极富争论性的一个问题。
从战国时代,我国学者就开始注意汉字起源的问题了,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仓颉造字说,但仓颉是什么时代的人,却也众说不一。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率都说他是黄帝的史官;崔瑗、曹植、蔡邕、索靖说他是古代的帝王;徐整说他是在神农、黄帝之间;谯周认为他在黄帝之世,等等。仓颉造字的方式,有人说是统一了文字的书写方式,流传后世,有人说是发明了象形之文。此外,有人把结绳记事作为汉字的起源,有人把八卦视为汉字的起源,也都是一家之说。
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汉文字是由人民集体创造的,经“巫”和“史”整理而成。有的史学家认为,到了殷商时代中国才有了文字: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但也有史学家提出,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了,中国文字的起始应从此往前推,前推多少,众说不一,有的主张至少上推1000年,有的主张推到夏以前,也有主张推到夏末的。在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中,对汉文字起源认定的依据也不一样。有人在仰韶期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很多长方形的古板,有刻画过的,怀疑是原始的文字;也有人从早于夏朝的陶器上所刻画的图案,来分析文字的初始形态。郭沫若曾在《奴隶制时代》中《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中提出过以半坡彩陶上刻画的条文为中国文字的起源,半坡遗址距今有6000年左右,但对半坡彩陶上刻画的符号的含义,却还没有阐明。
中国文字的起源,主要还须大量有说服力的材料佐证。
《永乐大典》的正本藏在何处
《永乐大典》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大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汇集了上至先秦、下至明初的各类着作七八千种,全书共达一亿七千万字,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部巨型百科全书,在嘉靖年间重录以后,正本却下落不明了,对此,产生了种种说法和猜测。
一种说法是,正本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了。理由是,明世宗生前十分喜爱《永乐大典》,并要求重录一部,以备不测。此外,明朝皇帝死后以书殉葬的例子很多。
还有许多人认为正本已毁于明亡之际。一般认为,1557年,皇宫奉天门、三殿等处着火,《永乐大典》经抢救幸免于难,明世宗恐再出意外,命人用5年时间摹写出一个副本,从此,正副本分别藏于文渊阁,明末,文渊阁被焚,正本也毁于一炬。但这种说法从明末开始就有人怀疑。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朝末年,正本毁于乾清宫的一场大火中。但这种说法的可疑之处更多。从史籍上看,从没有明确《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人们希望这本巨着能够尚存人间,重见天日。
毛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书写工具,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说到毛笔的起源,就不能不说到蒙恬,因为他被尊奉为毛笔制造者的祖师。
蒙恬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大将,曾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保卫国土,在毛笔发明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传说蒙恬率军驻扎在边疆,需要经常向秦始皇奏报军情,由于边关战情变化很快,文书往来非常频繁,而刀刻速度又较慢,情急之下,蒙恬从兵士的装备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颜色写起来,觉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制,作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们常打狼,剥皮后,将狼毛制成笔头。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笔的工具。这就是后来的狼毫毛笔和羊毫毛笔的来历。这样看来,说蒙恬发明了毛笔却也当之无愧。
但1954年6月,在长沙左加公山发现了一座保持完好的战国古墓,随葬品中有一个竹筐,竹筐内发现了毛笔,笔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作的,这是至今为止发现时代较早也最完整的一支毛笔,比蒙恬用毛笔时间要早。另外,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其文化特点是彩陶,彩陶器形很多,上面绘有人面纹、鱼纹、鸟纹、鹿纹、三角纹等多种花纹,彩陶的制作过程是先在软的陶坯上描绘图案,然后烘烧,推测当时的描绘工具应是毛笔类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工具。但由于没有实物,只能是推测,如果确实是毛笔一类的工具,那么毛笔的发明时间又要大大的上推了。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毛笔,目前还是个谜。
圣诞节是如何来的
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重要的节日——圣诞节。那么,圣诞节是如何起源的呢?
据传说,圣诞节的起源与耶稣诞生有关。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12月25日的凌晨,耶稣诞生了。
公元354年,罗马天主教会规定:12月25日为纪念太阳神诞生的日子。太阳神是古罗马人最崇拜的神灵。为了感谢太阳对人类的赐福,人们在12月25日这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向太阳表达尊敬和谢意。
人们将纪念耶稣的诞生和感谢太阳神的恩赐结合起来,就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了。
圣诞节从354年开始出现,并逐渐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后来,有些国家一度禁止人们信奉耶稣、过圣诞节。
如今,禁令已解除,在许多国家,圣诞节则成了一个全民欢庆的大节日。
圣诞节是从12月24日夜间开始,“报佳音”是此夜最有趣的活动。
“报佳音”习俗的来历也与耶酥诞生有关。据传,在耶酥降生时,有一个天使向牧羊人报告了耶稣将降生的喜讯。
“报佳音”的活动是这样的:当深夜来临时,教会的唱诗班就挨家挨户,走到信奉耶稣的人家门前,高声唱圣诞颂歌。这时主人会打开门,欢迎众人进屋享用茶点。随后,主人会加入唱歌的队伍,跟着他们一起去别的人家唱颂歌。这样,“报佳音”的队伍会愈来愈大,而活动也往往持续到天明。
圣诞树是圣诞节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在圣诞来临前人们会选择绿色的、外形呈塔状的小松树、小柏树,在上面挂满各种礼品和好看的彩灯,来增加节日气氛。这就是圣诞树。
在圣诞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会出现,他就是圣诞老人。圣诞老人总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和礼物,因此最受孩子们的欢迎。
复活节是怎么来的
复活节又称“复活主日”、“耶稣复活瞻礼”、“主复活节”。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据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又复活升天。《新约全书》中说,耶稣在绞架上被钉死以后,第三天清早坟墓上的石头忽然挪开了,两个天使坐在原来安放耶稣的地方。耶稣站了起来,对旁边的人说,他要升天了。于是,他的门徒奔走相告耶稣复活的佳音。
325年,“尼西亚会议”规定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一般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
复活节那天,教堂用鲜花和蜡烛装饰起来,基督教徒到教堂举行宗教仪式。此外,各国还有独特的习俗,在英国要举行化装游行:有马戏团踩高跷的小丑,有孩子们欢迎的米老鼠,有民族风格的乐队,有孩子们装扮的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的王宫卫士。墨西哥有的地方焚烧犹大的模拟像。希腊有象征性的耶稣葬礼等。
这个节日总是与鸡蛋联系在一起。在美国,复活节第二天,总统邀请客人们带着孩子到白宫参加“滚彩蛋”游戏。孩子们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拿着绘着彩色,象征兴旺发达、生活幸福的熟鸡蛋,在草坪上滚着玩。全国各地的公园也为孩子们举办“复活节”彩蛋游戏。最早的时候是将鸡蛋绘成彩蛋。许多地方对复活节的称呼都深受这一习俗的影响,例如把复活节叫作“佩斯鸡蛋节”。现在的彩蛋都用巧克力做成,这些蛋形巧克力就是给孩子们的礼物。基督教把鸡蛋看做“新生”的象征。此外,复活节小兔也是新生命的象征。
母亲节是怎么来的
1906年5月9日,在美国费城,一个名叫查维斯的太太去世了。查维斯太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也是一个很普通的母亲,按理说,她的去世也不应该是一件能记入史册的大事。但是,正是查维斯太太的去世,为世界创造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节日——母亲节。
原来,查维斯太太去世后,她的女儿安娜·查维斯非常悲伤。母亲过世很久了,安娜仍沉浸在对母亲的怀念中。安娜想起了母亲生前的许多事情:洗衣,做饭,看护生病的孩子,挣钱养家……
的确,母亲将她的所有精力和心血,都给了家庭和孩子,可孩子们给了母亲什么呢?有多少家庭的孩子丝毫不知道感激自己的母亲,他们错误地以为:母亲给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想到这些,安娜决定为全天下的母亲做一件事情:使所有的儿女认识到母亲的伟大,自觉地尊重母亲。
于是,安娜就写了上千封信,并将它们寄给总统、市长、各种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市民。安娜在这些信中说:母亲受了很多的苦,可受到的报答最少,希望大家为母亲选定一个日子,作为全天下母亲的节日。
安娜到处奔走、呼吁、演说,逐渐地,响应她的人也越来越多。终于,在1913年5月10日,美国政府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
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要将最好的礼物献给母亲。安娜认为:荷兰的石竹花是最美丽的花朵。母亲健在的,儿女要戴上红花,以示庆贺;母亲去世的,儿女则要戴上白花,表示怀念。
后来,过母亲节的风俗就从美国流传到了世界各地。每年母亲节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会用各种形式,向自己的母亲表达敬意。
父亲节是怎么来的
有一年,人们在过母亲节的时候,一位居住在华盛顿,名叫布鲁斯·多德的夫人猛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既然天下的母亲都有个节日,那么为什么天下的父亲不该有个父亲节呢?”
布鲁斯·多德夫人产生为父亲过节日的想法,是与她的家庭有关系的。原来,多德夫人还有5个弟弟,在姐弟6人还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去世了。在父亲的辛勤抚养和教育下,姐弟6个终于长大成人了。虽然他们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可姐弟6人还是会常常回忆起往事,回忆起父亲辛勤照顾家庭的事情。
终于,多德夫人提笔给政府写了一封信,恳切地呼吁政府建立一个父亲节。政府经过考虑后,采纳了她的建议,并把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起初,在美国,过父亲节的城市并不多,但是一传十,十传百,过父亲节的地区就增多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签署了一份文件,宣布父亲节是美国法定的一个节日。在父亲节这一天,人们要佩带鲜花,向父亲们表示敬意。根据以前多德夫人的提议,人们选定了玫瑰花。假如父亲健在,就佩带红玫瑰,向父亲表示爱戴;假如父亲去世,就佩带白玫瑰,表达对父亲的怀念。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增加,过父亲节的习俗也传到了中国。虽然过父亲节的中国人还不多,但是我们认为,过父亲节的习俗是值得推广的。每一个人都有父亲,无数的父亲为了养活全家,整日都在辛勤地奔波着、劳碌着。他们的确应该受到儿女们的尊敬。
原始文化陶球有什么奥秘
原始社会有许多令人难于理解的文化遗存,比如,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陶球,从发现至今,一直没有人能说清其用途和意义。
这种陶球是用细腻的粘土烧制的,因陶土和火候的不同而呈现红褐色或灰色,直径大约2~6厘米,表面装饰着圆圈纹、螺旋纹、细线纹、草叶纹和镂孔,也有素面无纹的,较多的是用戳印的小点组成的米字形纹样。令人感兴趣的是,陶球中间是空的,里面多含小石子或泥核,摇动起来有声。
这些精心制作的陶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说它是玩具,它并不和儿童的随葬品放在一起,而在废弃的房址附近、成年人的墓穴中,窖穴和灰坑里也有发现;说它是装饰品,它又没有可供穿绳系带的孔洞,不宜佩带在身上;说它是弹丸之类的猎具,它又不如实心陶球或石球那样坚固实用,无需中空;说它是占卜或祭祀用的器具,据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看也不可能,因为在一个墓葬密集的墓地中,有许多墓都随葬这种陶球。在一个氏族村落中,不可能同时有这么多巫师存在,而且,大量陶球都是在墓葬之外被随便遗弃的,很难和受到敬畏崇拜的原始宗教联系起来;还有人推测,这种陶球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娱乐工具,但这种陶球摇动起来发出的声音又比较微小,放在嘴上也吹不出什么声调,因此也难服人。
由于无法说清陶球的用途,考古工作者只能如实地记载其数量、形状等,而无法做更多的说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陶球存在于氏族社会晚期,并为长江中游地区所独有,在同一时代的其他氏族部落中没有,而且进入文明时代,就迅速消失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