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丁香结-书当快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书当快意”后面本来还有三个字“读易尽”,说的是人生中的憾事。读书正读得高兴,却已经完了,令人若有所失。其实细想起来,书已尽也算不得什么,可以重读、再读、反复读。一本书,它该经得起反复读,才算得好书。这篇小文,除介绍我曾读得快意的书外,还想介绍两位老古董人物所嘉许的老古董书。这些书可能读起来并不顺利。

    王国维在《静安文集续编·文学小言》中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他提出必需“感自己之所感,言自己之所言”,才能产生伟大的文学。又说:“宋以后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所言者,其唯东坡乎!山谷可谓能言其言矣,未可谓能感所感也。”可见能言其言比能感所感要容易。言其言需要艺术的功力,感所感则需要人格的力量。在无法享有完整的人格时,是无法感自己所感的。

    屈子的诗篇自以《离骚》为最,我却偏爱《九歌》。“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那神态多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那景色多美。“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魂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那精神多么伟大,千载下仍然感人至深。综观我们文学的发展,实觉得对浪漫主义继承得太少了。

    陶渊明和杜甫声名之高,影响之大,世所共和。我说不出什么新鲜话。手边有中华书局的《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都是普及本,对把诗读懂很有帮助。

    我从少年时便喜东坡文字,多次宣称愿为苏门弟子——假如考得上的话。今见静安居士“宋以后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所言者,其唯东坡乎”之语,才知道这位老人也是东坡知己。而且现在似乎谈论苏学的人日见其多。东坡的一个特点是有仙气。他不同于“仙人摩我顶”“餐霞漱瑶泉”的李白。他经受的苦难更深,和老百姓也更贴近,他的仙气从地下升起,贯穿于至情至性之中,贯穿于绝代才华创造的艺术意境之中。我总觉得这些文学作品有点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四川巴蜀书社出版了《苏轼全集》。若能有一个诗、词、文具备的选本最好。

    此四子外我想加一位,李义山。义山诗是另外一格。如果说他算是唯美主义,我举双手拥护唯美主义!

    现在提到高尚、伟大、美等等字眼,好像有点不大时髦。不过我还是想说,在我们当今无比浮躁、无比实际的世界,最好读一读诗。莎士比亚通过他的一个人物说“最真的诗是最假的谎言”。诗是谎言,不错。可就凭这美丽的谎言,我们干枯的心灵,或可润泽一些。在没有能力把现实丑化为艺术美的时候,过于赤裸的描写,实在让人受不了。

    叔本华在《论文学形式》一文中说,世间最好的四部小说是《唐·吉珂德》《项迪传》《新爱洛绮丝》和《维廉·迈斯特》。他的标准是愈能深入内心愈好,反之愈差。

    《唐·吉珂德》是全世界的明星,不必说了。《项迪传》全名为《特利斯川的生平和见解》,英国劳伦斯·斯泰恩(1713—1768)所作。各文学史都说它的叙述时间颠倒、头绪纷出,以情感的变化为准,而不按照事态发展的逻辑。有时突然中断,留下空白让读者补充。斯泰恩认为文学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与叔本华正相合。数年前我向外文所借得第一卷(全书共四卷),至今没有读完。

    《新爱洛绮丝》的作者是卢梭,全书以书信体写成,有很多感情的倾诉。据说写景亦是一绝。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中有一节专讲此书,说它有三点重要意义:打击了当时的风流时尚,以男女主人公的不平等地位代替门当户对,以道德信念确认婚姻神圣。遗憾的是,我没有看过这书还不知什么时候有机会看。

    《维廉·迈斯特》是歌德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写一个少年的成长。这类小说在德国文学史上称为修养小说或发展小说,也称教育小说。歌德曾对爱克曼说,这书的主要意义很难说,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用书末一个人物对主角说的话:“我觉得你像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出去寻找他父亲的驴,而得到一个王国。”“后来常有人从这比喻引申出一句话,‘维廉寻求戏剧艺术,而得到人生艺术’。”(引自冯至译序)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书有的你没有看完,有的你根本没有看过,凭什么写在这里?我想我们荐书不过是一种提示,可以荐自己之所见,也可以转转手荐他人之所见。也许哪一天,会从叔本华的见解中得到点什么。

    希望每个人在出去找驴时,都得到一个王国。

    我自己近几年读得最有兴趣的书,是冯友兰著“哲学三史”。“三史”者,《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是也。

    《中国哲学史》出版于三十年代,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用现代方法写作的哲学史。绪论中讲到,西方哲学史著述多用叙述,中国过去的哲学史多用选录。这部书则用叙述和选录相结合的方式。其叙述,经过潜心研究仔细梳理,把庞杂的历史讲得条理分明。譬如:“合同异”“离坚白”这六个字,原来哲学史上并没有,是作者钻研总结出来,让人一看就头脑清醒。其选录,于讲解时配合节选原著主要篇章,使读者能看到本来面目。有人以引文多为此书病,孰知这正是作者有意为之,俾使一书在手,整个中国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全在目前。

    《中国哲学简史》原用英文写作,于一九八四年在美国出版,一九八五年由华中理工大学教育研究所涂又光教授译为中文。我曾将中、英文对照通读,译文流利。这是一本有趣味、省时间的书。全书不过二十万字,却能不只勾画出中国哲学发展的轮廓,还使读者品味到中国哲学的真髓,可谓出神入化。我常想这本书像是太上老君炼出来的仙丹,经过熔炼,把浩繁的史册浓缩得可以一口吞,我们怎能不感谢作者呢!北大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陈来教授最近在电视台荐书时说:“冯先生用这样一个不大的篇幅,把几千年中国哲学的历史内容,深入浅出,讲得非常透彻、非常精彩。这样的著作,我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想来我的欣赏不能算是外行。

    《中国哲学史新编》约一百五十万字,写作用时十二年。七卷各卷的内容是: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近代变法、现代革命。不只较两卷本详尽,且时有新意。实在是一部大文化史。作者在第四册自序中说,因为抓住了主题,对玄学和佛学的分析比以前加深了。第六册中提出大胆的看法: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是长处,而是中世纪神权政治。推而论之,对曾国藩的评价也一反时贤,认为他阻止了中国的倒退。作者曾说写此书愈到后来愈感自由。可谓“感自己之所感,言自己之所言”了。第七册中更有许多新论,惜乎此卷迄今尚未在内地出版。

    记得似乎是列宁说过,读书要有计划,不然不如不读。这和我们“开卷有益”的想法大不同。我想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也不必做太功利的打算,只要“书当快意”便是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