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怎么办-胆小怯懦,让成功失之交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胆大,形成坚强、勇敢的性格,长大后应对各样的挑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却相当胆小怯懦,他们怕黑、怕陌生人、怕与人交往、怕挫折,更怕失败,因为总是担心、害怕,缺乏自信,因此,总让成功自己失之交臂。

    要想改变孩子胆小的性格,让孩子变得敢说、敢做、敢为,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这样,孩子才能成为有成就有作为的人。

    成功青睐勇敢者

    “勇敢”是什么?“勇敢”是有勇于敢为人先的精神或气质。只有那些有勇气的人,有勇气敢为人先的人才能被称作是勇敢的人。纵观古今中外,但凡事业成功者,都是具有超常胆识之人。这些人个个处变不惊,纵败不馁,目标一定下来就只勇往直前了……而性格怯懦、胆小怕事者,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曾在报纸上看过这么一则关乎勇敢与成功的故事:

    有一位女大学生刚毕业时,到一家公司应聘财务会计工作,面试时便遭到拒绝,原因是她太年轻,公司需要的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会计人员。女大学生却没有气馁,一再坚持。她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请允许我参加完笔试。”主考官拗不过她,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她通过了笔试,由人事经理亲自复试的笔试。

    人事经理对这位女大学生颇有好感,因她的笔试成绩最好,不过女孩的话让经理有些失望,她说自己没工作过,惟一的经验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找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做财务会计不是他们的预期,经理决定到此为止:“今天就到这里,如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

    女孩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经理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取,请都给我打个电话。”

    经理从未遇到着这种情况,一下呆住了。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你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有录取就不打了。”

    经理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如果你没被录用,我打电话,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告诉我在什么地方不能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在哪些方面不够好,我好改进。”“那两块钱……”

    女孩微笑道:“给没被录取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有我付电话费,请你一定打。”

    经理也微笑道:“请你把两块请收回,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就这样,女孩用两块钱敲开了机遇的大门。

    细细想来,其实道理很清楚:故事中的女孩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与她的勇气是分不开的。在面对拒绝和失败时,女孩毫不放弃,以勇敢的心态去主动争取,通过自己的勇敢突破了即将到来的败局,赢得了成功。女孩的这种“勇气”正是所有想获得成功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品质。正如一位哲人曾经说的:“勇敢和智慧,是一对孪生兄弟,你如果没有勇气叩开你想走进的那扇大门,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那门后的秘密。”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做好的例证。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勇敢不仅能为人他们赢得成功的机会,更蕴含着生的希望。因为“勇敢减轻了命运的打击”。

    有两只小鸟蜷缩在鸟巢中,等待着外出觅食的妈妈回来,可是几个小时过去了,妈妈还没有回来,它们饿得直叫,其中一只小鸟说:“我要展翅高飞,出去觅食。也许开始有些困难,但我不会失败,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是要飞的。”

    它的弟弟不放心地说:“你干万不要飞,因为你的羽翼还不丰满。”语音刚落,小鸟哥哥已经蹦到了枝头,展开了双翅,一开始它差点跌到地上,但又振翅飞了起来。它在高空对弟弟喊道:“你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吧!加油吧!飞起来吧!”

    小鸟弟弟叹了口气,无精打采地缩在鸟巢中,两小时过去了,哥哥叼了几只小虫回来了,还向弟弟讲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小鸟哥哥讲完后说:“如果你愿意,就跟我一起飞吧!”弟弟回答说:“我的翅膀肯定不如你的硬,我会摔在地上,被别的动物吃掉的,我很害怕。”

    第二天,有一条蟒蛇惊醒了小鸟弟弟,它开始靠近小鸟弟弟,但小鸟弟弟并没有想逃跑,蟒蛇问道:“你为什么不飞?”小鸟弟弟回答说:“我以前错过了飞的机会,现在想飞,已经晚了。”就这样,小鸟弟弟被无情的蟒蛇吃掉了!

    试想一下:如果小鸟弟弟能跟哥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还会产生这种悲剧吗?

    这一切足以向我们证明,勇敢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勇敢能帮我们扫除一切障碍获得成功,勇敢能铲除一切荆棘直至把我们送向成功。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拥抱成功,那么,请帮孩子克服怯懦,变得勇敢。

    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培养他们勇敢的性格意义重大。

    首先,勇敢能让孩子摆脱“害怕”的心理长久困扰,使他们能够大胆积极地投入生活,与人交往。

    其次,勇敢的孩子不怕失败,更不怕嘲笑。他们能积极踊跃地在班上发言,即使错了,也全然没有负担。

    再则,勇敢的孩子独立性强,能承担起许多责任。他们不依赖大人,遇到事情更不会畏畏缩缩。

    此外,勇敢的孩子喜欢据理力争,只要是认为自己对的,便会遵循原则,毫不退让。

    胆量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可以说,孩子拥有了勇敢,就拥有了成功的先机。只有拥有胆量和勇气的人,才能披荆斩棘,走向成功。

    当然,要想让孩子变成一个勇敢的人便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人并非天生就具备勇敢的品质。勇敢的获得需要培养,需要锻炼,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了!

    别让“胆子”耽误了孩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通过对近万人的调查发现,大约有40%的人认为自己羞怯、腼腆。另一项由心理学家伯纳多·卡达西组织进行的对1600人的测试表明:羞怯者竟占了48%的比例。根据津巴多的研究,其中约有15%的人属于“情景性胆怯”,即在诸如当众发言的紧张环境中,心里犯憷。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平时成绩很好的女学生,老师、同学都认为她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可是高考录取结果揭晓后,她却榜上无名。她没考上的原因不在于没有正常发挥,而在于她考最后一科时,才写了几道题,钢笔就没墨水了。假如这时她能大胆地举起手来,向监考老师借点墨水或借支笔,那么重点大学非她莫属,然而她只是呆呆坐在那里,一直到考试结束。

    正因为胆小怯懦,使重点大学与自己失之交臂。生活中,类似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胆小怕事,不敢见生人,被人欺负了不敢声张,害怕挫折,更害怕失败,这种胆小的性格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校的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因为忍受不了本校一位素有”小霸王”之称的同学的欺侮,竟然吞下了大量安眠药,怀着无法排解的恐惧含恨离开了人世。

    在自杀的前一天下午放学后,“小霸王”曾往他放学回家的路上拦住他,要他明天务必“孝敬”一条烟,否则就会放他的血。

    在这之前,他曾遭受过多次类似的敲诈和威胁,还多次被打得鼻子、嘴巴出血。这个可怜的小男孩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因为“小霸王”威胁他说:“要是敢告诉老师和家长,以后就别想有好果子吃!”

    过分的懦弱加上求助无援最终使一个幼小的生命离开了人世。

    如此令人寒心的惨剧使人在震惊之余自然地联想到造成孩子轻生背后的原因:除了教育体制的滞后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外,最直接最关键的还是这孩子自身的性格所致——懦弱、胆小促使他走向夭折。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孩子只有走出胆小怯懦的阴影,才能避免错失发展的良机,才能培养出坚强、无畏的个性,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可以说,作为家长,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不是无微不至的保护,而是敢做敢为的性格:

    在香港一家商场的玩具柜台前,站着一对父女:5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拉住父亲的衣襟,恳求父亲再玩一会儿。其实,她并不是贪玩的孩子,她只是让柜台里漂亮的娃娃吸引住了,眼睛里全是想要得到的渴望:父亲却故意装作看不出女儿的心思,他决定女儿不说出来她想要什么,他就不去主动买给她。他认为,女儿想要什么,应该有说出来的勇气,而不应畏畏缩缩。

    女孩在柜台前不肯离开,想说出要求,又怕父亲拒绝,一脸的忧郁。终于忍不住了,小女孩用细若蚊蝇的声音说:“爸爸,我……我想要一个娃娃。”

    “什么?说话别吞吞吐吐,想买什么就大声说出来。”

    “我要洋娃娃!”小女孩大声说。爸爸笑了,于是小女孩得到了一个洋娃娃。从这件事中,小女孩也得到了一个经验,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对父母有什么要求,她都会直言不讳地提出来。这父女俩,就是香港著名财经作家梁凤仪和她的父亲梁卓先生。

    梁卓早年单枪匹马开创事业的经历,使他养成了敢说敢做的坚毅性格。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不能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懦弱不言的人不但令人无法与他交流,也难以表现他自己的能力。

    出于这样的考虑,梁卓在教育女儿梁凤仪时,首先就是培养女儿坚决、果断的性格。在成长过程巾,每当梁凤仪让父亲帮助出谋划策时,梁卓就说:“你想做的事情,你自己决定。”父亲的坚定态度,使梁凤仪养成了一切靠自己的习惯。

    上大学时,梁凤仪表现非常突出,性格泼辣外向、敢作敢为。她写剧本,演戏剧,当电视主持人,都做得有板有眼。毕业后,她进入香港大公司新鸿基集团,照样无畏地打拼,最终成为最高层领导,在男人的霸业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她回忆说:“是父亲给了我闯荡江湖的‘勇气’,是父亲培养了我果敢坚决的性格。”

    总之,孩子勇敢的性格是培养出来的,作为家长,必须培养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兴趣来争取成功和幸福。与其给孩子所要的一切,还不如给孩子可以获得一切的勇气。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儿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原因是什么呢?玩滑板需要技巧,而中国人玩具有技巧性的游戏向来是不在话下的,但玩滑板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同样在美国长大,为什么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玩这些冒险的游戏呢?追本溯源,原因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家长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训练胆量不值得,保险系数低。家长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使他们本来就有的,对这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受到抑制,因而有理由后退。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的缺陷,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性格上的伤害将是终身的。

    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我们当然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这里有一个界限问题。但鼓励孩子有一定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却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益处。

    孩子胆小的种种表现

    事例一:

    小远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今年5岁,他长得比同班幼儿要矮小、瘦弱,平时几乎听不到他开口,每当老师问他时,总是低着头,要么回答的声音很轻,像蚊子叫,与同伴交往很少,从不惹事生非,即使别人惹他,他也一直躲着,忍让着,从不还手,也不告状。

    小远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她也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事例二:

    在邵老师班里有一名性格非常怯懦的学生,名叫小莲。有一次,邵老师把小莲叫到走廊上,想和她聊聊她的学习情况。邵老师语气温柔、态度亲切地问:“小莲,最近学习怎么样啊?有什么困难吗?”说完,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期待她能说些什么。

    但小莲低着头,脸涨得通红,吸嗦着足足有20秒钟也没说出一句话来。

    “没关系,放心大胆地说。”邵老师鼓励道。

    “我,我……”谁知,邵老师越让她大胆说,她越是吸哺着说不出话来,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

    这孩子怎么如此胆怯呢?邵老师不由地在心中叹了口气。

    ……

    性格怯懦害羞是很多孩子共有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孩子胆小怯懦并不是什么大的毛病,但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与今后的发展,值得家长们重视。一般来说,性格怯懦的孩子,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1.害羞,沉默寡言

    儿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是过度胆怯、怕羞,如不愿抛头露面、不敢接触生人,则可能内心深处隐藏强烈的自卑情结。

    2.朋友很少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然而,胆小,性格怯懦的孩子却因为自卑而对交结朋友兴趣索然,往往喜欢独来独往。因此,总显得很孤独落寞。

    3.缺乏自信心

    胆小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心,他们总是没有动手就否定自己的能力,未经努力就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会导致他在成长的路上丧失一些宝贵机会。

    4.猜疑心重

    胆小、自卑的孩子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小朋友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有时甚至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讨厌自己,且表现出愤愤不平。

    5.缺乏勇气与斗志

    虽然有的胆小的孩子也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勇气与斗志。因此,他们大都尽量回避参与任何形式的竞赛。

    6.表述困难

    据统计,8成以上胆小的语言表达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7.承受能力差

    胆小的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即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对诸如搬迁、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8.过分依赖

    一般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他偏偏不愿意自己完成,总要依靠周围人来做。这类孩子往往担心自己做的不好,对自己不相信。

    9.没有主见、做事很犹豫

    胆小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犹犹豫豫,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被人笑话,担心失败了没有办法收场等。遇到事情,他们往往缺乏主见,总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听你的。”因为缺乏主见,这一类孩子往往做不成大事。

    10.羡慕他人

    有时候孩子总是看着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好,生活好;有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虽然自己也有这些,但总是觉得不如别人的,不爱玩自己的。在此类孩子心中,已经开始有了对比、比较、甚至攀比的心理。当自己的生活环境没有其他人优越时,逐渐会产生羡慕的心态,对自己的排斥,如果不正确引导很有可能导致自卑心理。

    11.适应能力差

    这种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接触人,若勉强其去适应,适应过程艰难而缓慢,平时也不爱活动。对新鲜事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从不与陌生人交往。

    总之,胆小是一种性格缺陷,孩子胆小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家长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胆小怯懦,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孩子胆小的罪魁祸首

    可以说,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勇敢的品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是能表现的敢作敢为,另一些孩子的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这样的“害怕”心理,长期积淀下来,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孩子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鑫鑫就是这样一个畏手畏脚、胆小怕事的孩子:

    6岁的鑫鑫非常胆小,一只毛绒绒的宠物狗,就能把他吓得直往妈妈身后躲;天黑后,他不敢一个人上厕所,非得有人陪着才肯去洗手间;家里来了客人,他不是躲到爷爷奶奶的身后,一副怯生生,不敢见人的模样,就是索性躲到客厅的角落里,自己玩拼图;在小区里玩被人欺负了,鑫鑫也从来不敢大声争辩,只会回到家里哭泣……为此,鑫鑫的妈妈忧心忡忡:“孩子胆子这么小,长大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鑫鑫的爸爸更是恼火,训斥鑫鑫:“男孩怎么可以这样胆小?真是窝囊废!”为了让鑫鑫变得勇敢起来,爸爸每晚都给他讲人战妖魔的童话,可鑫鑫非但没变得勇敢,反而越来越胆小。

    鑫鑫的这种表现正是性格怯懦的反应。一般来说,性格怯懦的孩子除了胆小怕事,做事情畏手畏脚以外,还有以下这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动、朋友很少、说话声音很小、做事很犹豫、经常不敢独自出门……

    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家长教育不当、孩子的不良体验等,所以家长要弄清楚原因,再对症下药。具体说来,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因素

    父母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孩子遗传了他们的特点。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尽量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爸爸妈妈要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

    2.生活范围小,所见所闻少

    现在大多数人都住在商品房,一家一户的封闭环境使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孩子孤独、胆怯的性格。还有一些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由老奶奶照看,对外界接触少,晚上才能见到爸爸、妈妈,和父母相处时间很少,这也造成了孩子胆小的性格。

    3.家长保护太多

    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太多是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怯懦的原因之一。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对这宝贝呵护备至,无论是在生活细节中还是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都事事包办替代,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这些习惯使孩子丧失了解事实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所以对许多事物在心理上有抵触,变得胆小怕事。

    4.家长动不动就调斥孩子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稍有差错,或稍有不顺眼之处,动辄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采用武力进行惩罚。相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弱者,你动不动就批评、训斥、惩罚,使得他整天胆战心惊,生怕有错,因而什么事也不敢想、不敢做。即使家长同意,某件事孩子动手做了,也担心会不会因出差错而挨骂。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管得太严,不允许他们有半点自由,一举一动都得经过同意方可。胆量的形成与孩子从小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着一定的关系。家长什么事都管得紧紧的,不给孩子一点自由,不准孩子越雷池半步,不准孩子有一点点差错,这等于剥夺了他们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孩子怎么会胆大呢?

    5.家长想通过“以毒攻毒”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胆量

    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胆小,那是因为缺乏训练的缘故,因此就采用了极端且错误的方式训练孩子。如故事中鑫鑫的爸爸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原本以为这样能让孩子的胆子变得大一点,事实上,事与愿违,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让孩子的胆子变得,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更深的恐惧感与心理阴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6.家长的吓唬留下的阴影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经常用“鬼”、“妖怪”等来吓唬孩子;也有些家长当孩子想出去玩时,便用“外面有骗子,会把你骗走”等话语来打消孩子的念头,使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7.切身的体验

    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家长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使得孩子灰心丧气;或者当孩子打过一次针后,切肤之痛使他下一次再到医院就会害怕……

    8.家长经常向孩子灌输“卑微”的思想意识

    我们经常听见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家穷,没权没势,也没什么本事。你要少出头露面,少与人搭话,吃点亏就吃点亏。”在这种意识的诱导下,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自然就形成了胆小的性格。

    总之,孩子胆小、怯懦的方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当孩子已经出现胆怯性格之后,家长不能再无端抱怨孩子是个“胆小鬼”,这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不再胆小,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精神负担。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自己孩子的情况,了解其性格怯懦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孩子实现由胆小到勇敢的转变。

    孩子胆小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很害羞、怕生、不爱讲话,家里一来客人,他就躲到我身后去了。”“我的孩子胆量太小了,做什么事情都缩手缩脚的,根本不像一个男孩子。”“我的孩子害怕困难,总是还没尝试就放弃了。”“我的孩子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手足无措,哭哭啼啼”“我的孩子很不合群,总形单影只,让人担心。”……诸如此类的问题令家长们头疼不已。归结起来,孩子之所以出现上述的这些情况,与其胆小太小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胆小,这些孩子在公众场合不敢发言,在面对陌生人或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时,他们往往会害羞,显得局促不安,不能与人坦率自然地交往;在学习和生活上,这些胆小的孩子总是缺乏主动性、勇气和信心,所以可能错过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成功和机会。可以说,胆小是孩子成长、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事实上,孩子胆小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作为家长只要方法得当,便能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性格弱点,使其勇往直前地走在成长、成功的道路上。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要改变孩子胆小的性格,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母爱改变孩子的胆小性格

    性格是可以塑造的,尤其是在孩子的童年期,孩子性格的可塑性更是明显。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情感剥夺实验:

    心理学家先把一同生下的小猴子分成两组,一组放在铁笼子里,用奶喂养,什么也没有;另一组给它们用长毛绒做了个假妈妈,吃完奶它们可以在假妈妈身上玩。实验结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长大后,没有假妈的这一组胆子比较小,性格暴躁,不合群,与人不好接近;有假妈这一组正好相反,不胆小,合群,与人容易接近。

    这说明在婴幼时期特别是儿童时期剥夺了母爱就会使他们的性格扭曲,造成不好的行为和个性。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抚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2.通过改变父母的性格,来改变孩子的性格

    我们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孩子性格的发展是受父母性格影响的。孩子来到世界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家庭环境。一般来说,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多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辈,也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模仿的榜样,父母的举止、坦途、待人接物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

    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家长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良好的个性情操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面对自己不良的性格要善于控制和改善,这样才能让孩子逐渐改变自己怯懦胆小的性格。

    3.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

    许多孩子胆小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和家人以外的人和事相处。如果是这样,家长应当多抽时间带孩子见识外面的世界,可以带孩子走走亲戚,或是在小区内帮孩子找同龄的玩伴,鼓励孩子自己程同龄人游玩,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干预太多,在一旁多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表现出不合群、哭闹的现象,家长应当多安慰孩子,不要用语言指责孩子。如“你真是个胆小鬼”、“你胆子太小了”之类的话语,都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反而让孩子因为害怕挨骂而更加不愿意和外面的世界接触。此外,对待胆小的孩子不能激进,不要逼他们很快地学会与别人交往,要允许孩子有一个慢慢习惯的过程。

    4.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

    家长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要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同伴的活动。同时,家长还要多让孩子与生人交往。有的孩子在家里能说会道,~f]就显得拘谨胆小,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与生人交往的机会,在繁忙中抽出时间带孩子去公园玩,鼓励孩子接近其他小朋友,和他们在一起玩。带孩子逛商店时,不妨让孩子主动跟营业员提出购物需要:经常带孩子串门,到朋友家做客时可事先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并提一些适当的要求,比如让孩子与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耍等。

    5.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

    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孩子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6.鼓励使人大胆

    有的孩子遇到父母的熟人总不愿意主动打招呼问好,要不低头,要不干脆躲到爸爸妈妈身后。有的家长便向别人“解释”:“这孩子有点胆小、害羞,见人总是别别扭扭的。”父母不可以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之类的帽子,这样做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孩子。当孩子表现不如意时,父母应耐心给予安慰和鼓励,如“这次没完成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加油”、“相信自己”等之类的语言,或在尴尬时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孩子的信心就会慢慢增长,直到把过度的羞怯抛到脑后。

    7.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

    对犯错误的孩子动辄就严厉惩罚往往也会引起孩子的紧张和恐瞑。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有的家长不是大呼大叫,就是一顿棍棒,他们总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结果却恰恰相反,打骂只能使孩子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最后不和家长说实话。家长这种粗暴的行为最终没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古语云:“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循循善诱,认真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今后孩子再犯错误时,就会如实地大胆地讲给家长听,求得家长的帮助,使自己减少犯错误的机会。

    8.帮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

    因为胆小内向的孩子生活空间相对较小,这使他们的精力相对集中,观察事物仔细认真,做事情相对有耐心,喜欢做一些深入思考,而且往往感情细腻。这样,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气质中这一积极的方面,鼓励他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一技之长,如书法、下棋、演奏等。一有机会,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特长,以达到锻炼胆量的目的。

    9.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是战胜胆小的重要的因素,胆小退缩的人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就应该为自己打气,相信自己起码有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然后只要自己去努力就可以了,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抱着这种平常心去面对一些挑战,结果怎样也不会给我们留下什么遗憾了。

    总之,要想使孩子变得胆大和自信,这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特别对于一个胆小害羞的孩子来说,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敢于尝试新的领域、勇于迎接挑战的自信、乐观的人,还需要很多勇气和持久的恒心!

    改变孩子胆小的性格应注意哪些

    我们说,孩子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但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受到各种外在或者内在因素的影响。作为家长,要改变孩子的性格弱点,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改变孩子的胆小的性格,需要营造民主的氛围,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种子发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民主的氛围;平等、尊重,是家庭民主的生命所在。因此,在家庭中必须尊重孩子,把他当作平等的人看待。尊重他的想法,认真聆听他的意见,那怕其意见是幼稚的,要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他的上进心、相信他的是非判断。

    面对孩子的不当看法,家长要像对成年朋友一样,阐明其道理,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申辩自己的行动理由和自己的感受,在听清楚明白后再进行理智的帮助和教育,在这个时候,纯发泄性的责备和带侮辱性的谩骂,是父母形象的“自损”,绝不会获得任何教育的收获。只有这样生活在民主氛围中的孩子自立意识才会诞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自信心和独立性也会随之而来。

    2.纠正孩子的胆小的性格要及时

    一棵参天大树,长了一个小枝杈,你想掰掉非常容易,可是当它长或一个粗大的枝叶,再想掰掉它就很困难。同理,当孩子的某个小毛病第一次出现时,就应及时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果你没有纠正,等到它已形成一种习惯再去纠正,往往会事倍而功半。

    因此,当家长了解到孩子的性格弱点之后,就要下定决心,立即行动,把孩子的不良性格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长不要总给自己找理由,说什么“我太忙了,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都这么大了,性格这东西是无法改变了”之类的话。很多时候,很多家长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性格,而是自导孩子存在性格的弱点,可总是不行动起来,导致孩子的这种不良性格固化了下来。

    3.要顺其自然,切勿操之过急

    孩子胆怯的不良心理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

    如孩子不敢自己去买东西,家长可先带着孩子一同购物;告诉孩子购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励要买多少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敢说话,家长可帮他开个头,然后让孩子接着往下说。几次下来,孩子渐渐熟悉了这家商店后,家长就可以在远处看着孩子自己去购买,以后再让孩子单独去其他商店。

    4.不要当众指责、羞辱孩子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胆怯和退缩。当孩子不肯叫人时,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强迫他叫,也不要说“人都不会叫,是个哑巴”等责骂和羞辱的话,而应当等客人离去后再耐心教育和鼓励孩子。

    5.不要讥笑孩子

    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形,是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把孩子所做的可笑的事向别人讲述,或者让孩子向人表演他以前的可笑动作,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以后孩子还怎么敢在生人面前露面呢?

    6.树立正面的榜样

    经常跟孩子说说英雄故事,或引导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视片,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刊,让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了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大声讲话承认错误等等。

    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7.正确对待宝宝的退缩行为

    当发现宝宝有退缩行为时,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际的孩子比较,要体谅他的心情;不可由于心急而粗暴对待,这样会使宝宝更加恐惧,更不敢与人接触,尤其不能当着外人说“我这孩子就是胆小“,要积极强化宝宝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宝宝千方百计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但也不能溺爱,以免宝宝从心理上更加依赖父母,而是要以亲切的态度,诱导并鼓励宝宝克服心理上的缺陷,去与周围环境及人接触。拓展宝宝表现力的方法很多,但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吓着宝宝,使他又重新缩回到“壳”里去。

    8.端正父母教育态度

    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在生活中严禁恐吓小儿,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培养勇敢的性格并不是一件难事,重在家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不可半途而废。只有这样,培养出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便指日可待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