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心-吴越的《四等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四等车拖挂着一身的骨骼,

    疲倦地摇晃着磕里磕托,

    他一路捱靠到每个小站,

    留下一些穷骨头又捡起一些带着。

    在每个小站上他谦卑地等待,

    苦闷地喘息,小心地忍耐,

    等那些阔气的骄傲地过了,

    又舒一舒僵木的关节一步步移开。

    你就是没有坐过“四等车”,一定也看见过吧,四等车原本就不是准备给“人”“坐”的,因为车厢里根本没有凳子,更谈不到有靠背的沙发和闪光的金丝绒椅套了。它们只有也算是“车厢”的铁壳——铁的地板,铁的顶,铁的四壁,油漆已经剥落了,“一身骨骼”几乎完全裸露出来了。这首诗写的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这种四等车。

    四等车跟牢房没有两样。(牢房还有一个让人憧憬自由的窗口,它们却连窗口都没有啊!)那本来是用来装载畜生,装载没有生命的木柴和煤炭的。铁板上还残留着猪屎、牛尿和煤屑。和四等车同样褴褛的“穷骨头”们,就跟畜生和货物一样,被挤挤挨挨地装到了里面。车里大人们诅咒,孩子们啼哭。他们互相磕撞着,随着车的行进摇晃着,疲倦了就打起瞌睡来。而四等车也同样地“疲倦地摇晃着磕里磕托”,磕里磕托……

    科学家发明家自豪地说:“我们使空间缩短了!我们使每秒钟的时间都变成了黄金!”不错,坐“金陵号”“钱塘号”“凯旋号”特快车飞快车的那些阔气旅客会告诉你,从前坐轿子坐船走三四天的旅程,现在只要三四个钟头就可以到了。一个电话打出去,车票就会送上门来;早晨还睡觉在被窝里,梦到西湖景色是如何撩人,不到中午,人已经沉醉在她的怀抱中了。科学发明真是值得歌颂!但是对于四等车的乘客,时间和他们的生命一样可以随便浪费。“他(四等车)一路捱靠到每个小站”——荒凉的小站,寂寞的小站,特快车,飞快车不屑一顾的小站,四等车都得一个不漏地走遍。

    小站上,没有小贩在热情地叫卖“火热包子”“茶叶蛋”“麻姑豆腐干”,那些食品的雇主不是四等车的旅客;也没有发亮的眼珠和含笑的面庞在迎接他们。这里的人默默地上上下下,好像全不是出于自主的,好像是被这铁的蜈蚣样的怪物吞吐着,不得不进出一样。这就是那些被“留下一些……又捡起一些带着”的四等车的旅客。他们来自破了产的农村,到都市里去求生,又被挤在了生产部门之外,就是侥幸得到仅够糊口的“职业”,还得把腰带束紧,省下一点“积蓄”,带回去喂养被榨干了的土地和家人。

    这样一幅悲凉的图画,这样一副郁结的心情,前四句诗就把四等车形象化了。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不由得会感觉到,有一种深陷到骨髓里的疲倦,郁结在心头里的痛苦,随着诗中每一个音节和章句,“磕里磕托”被拉了出来。诗句中“骨”“骼”“磕”“托”“着”这几个粗浊滞重的音,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强调了这种情调,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在四等车中疲惫地摇晃着,磕里磕托,磕里磕托……

    下面还有四句,少年读者们可以自己去领味。你不妨闭着眼睛想一下,最好去试着坐一次这样的四等车,你就会体验到什么叫作“谦卑地等待”,“苦闷地喘息”,“小心地忍耐”。这是四等车的灵魂——坐四等车的人们在受磨难,受煎熬。那“舒一舒僵木的关节”的滋味,也只有在长时期地谦卑地忍耐之后才会真切地体会得到。

    这首诗是从《创造诗丛》吴越作的《最后的星》中选出来的。

    刊于《开明少年》一九四八年第三十二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