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京(1953—),北京人,1971年入伍。曾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原北京军区装备部部长等,少将军衔。
在天津市红桥区的三岔河口,有一座“母子盼水”的大型雕塑。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九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邓小平同志1986年8月20日题写的。
每次经过这儿,我都有一种别样的心情。今生最大的荣耀,就是亲自参与并把滦河水引入了天津。至今,我对水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洗过菜和淘过米的水浇花,洗过澡的水洗衣服,洗完衣服的水擦地、冲厕所,在我的思维模式中,浪费水就是犯罪!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干旱,天津水荒问题日渐凸显。到了1981年8月,向天津供水的四个水库蓄水接近“死水位”,致使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水源几乎断绝。为了节水,街道干部们动员居民把需要拆洗的棉衣被褥拖到雨季接雨水拆洗,全市用水量大的浴池全部改成旅馆……
最困难的时候,城市日用水量由110万立方米压缩到了60万立方米,部分企业被迫限产或停产,庞大的工业生产和350万城市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外地人戏言,“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能腌咸菜”。
正在神州大地吹起的改革开放之风能否吹遍津沽大地,水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天津水危机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81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引滦河水注入天津!
作为长期驻守天津的人民子弟兵,我们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天津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决不能袖手旁观。驻津部队广大官兵纷纷请缨,要求参加建设。当时我是52859部队的营长,我们部队在请战书上写道:“驻守天津多年来,部队一直想为天津人民办点亟待解决的好事,这对贯彻(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改善军政军民关系和加强团结是大有好处的。天津的大工程,我们一定要承担。”
北京军区党委收到部队引滦施工的请战书后,完全同意我们主动请战。秦基伟司令员亲自复信,专程来天津为参建部队加油鼓劲,并从全区工程兵调来43名技术专家,全力支持我们完成好任务。军党委给施工部队配属了3个工兵营,从全军抽调技术骨干加强到施工队伍中,协调了地方10余名工程师,尽最大可能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部队施工。
引滦入津工程是一个包括跨流域引水、输水、蓄水、净水和配水等综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城市供水系统。全长234公里,全线隧洞、泵站、管道桥梁等工程项目共215个,其中要穿越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在200多条断层中建成一个12.4公里长的引水隧洞。在当时施工设备还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在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同志来津考查工程建设准备情况时,战士们纷纷表示:“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放心,我们一定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看到部队有如此大的决心,钱部长一锤定音:“让部队干,我们放心。如果你们能2年完成任务,我来给你们贺喜!”我们部队不但把施工任务争到了手,而且把引滦入津工程中的开凿穿山隧洞的关键项目也抢了过来。
上级决定将引滦全线113项工程中最艰巨、最复杂的开凿穿山隧洞施工任务,交给了原52859部队和89208部队。
团领导对我说:“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不仅是解决天津的用水问题,也关系到天津的改革发展大计啊!这也是考验咱子弟兵的战斗力!”
我坚定地回答:“咱们部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时刻一定能够站得出来、豁得出去、冲得上去!”
1981年隆冬的燕山腹地,白雪给群山披上了银色的盔甲。气温骤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夜间甚至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部队没有房舍,没有防冻设备,只有木板帐篷和草棚,蔬菜和水冻成冰块,有的战士手脚冻裂了口子。按常规,这是施工队伍“猫冬”的时候。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对于多年操枪弄炮的野战部队来讲,转眼之间就要去开凿一条我国最长的引水隧洞,而且是5年工期2年完成,加上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技术质量指标高,国内外的知名公司都望而却步,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既然领了先锋印,就不能再等靠要了!”在“引滦入津,为民造福,为四化做贡献,为解放军争光”的战斗口号感召下,我带领全营战士啃冷馍,饮雪水,等不得机械运到工地,就挥锤舞钎,向冻土坚石开战了。战士们硬是用冻僵的双手,劈坡开洞,架线挖槽,打井引水,平基建房,在1个月的时间内,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和场地平整“三通一平”,保证了大部队顺利进点。
营队是步兵专业的部队,技术骨干少,我们不等不靠,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开办夜校、举办专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超常培养施工技术骨干,不到3个月时间,全营60%的人成了专业技术骨干。
危险时刻与施工相伴。开凿穿山隧洞时刻面临着死亡。引滦隧洞位于燕山“山字形构造区”,岩石年代十分久远,主洞入口处是一条62米长的全强风化区,在这种“禁区”内开凿隧洞,有些施工单位认为2年内完工根本不可能。
官兵们查资料、商对策,现场攻关,创造出了用喷锚支护进主洞的先进施工方法,在冰天雪地里锹挖镐刨,锤砸筐抬,靠手工打开了4个洞口。在开挖支洞和主洞过程中,在对各种掘进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后,主动大胆试验,选取了全断面掘进的方法,并深入研究每个施工工序的技术和指标,使主洞掘进的进度明显加快。
一次,我来到施工支洞,看到战士们正呼呼隆隆地从作业面跑出来,“要塌方了!”
我大喊道:“干部跟我下去,战士留下!”
战士们拖住我:“营长,你不能下去!太危险!”
“我不下去看怎么知道危险?”我知道那里正处在断层。
我向深深的斜井里走下去,连排长们跟在我后面。拱顶太高,手电打上去只有一个恍惚的白印。我爬上支撑架,身子伏在架顶上,冰凉的岩石擦着我的面颊,此时万一有石头塌落下来,整个人立即就会被挤压成肉饼。
手电的光柱停在一条一米长的裂缝上,我仔细地察看了一会儿,从拱架上下来,说:“不是山体本身的问题。是你们的锚杆打偏了,造成局部围岩的破坏,重新打一根‘经向锚杆’……”
钻机又旋转起来了。当通信员报告“没缝了”时,我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一步都迈不动了。
后来,战士们问我:“营长,你成了打隧洞的工程师了!在哪儿学的?”我说:“这隧洞就是最好的老师!”施工期间,我天天盯在一线,时刻琢磨石头,与隧道接触时间长了,对它的“脾气”也逐渐琢磨透了。
“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情。”部队特有的雷厉风行、创一流出精品的作风在引滦入津施工建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所在营的一个连队施工的斜井口是一个污水坑,齐膝深的水面冻着一层冰,有同志问是不是等一等上面发长筒水鞋,我说:“等什么等?干!”
我和其他干部们挽起裤腿就跳进刺骨的冻水里,战士们也全都跟着跳了进去。大家轮流作业。唯一的取暖方式就是下水前喝点白酒,不知多少个昼夜,我们光白酒就喝了100多瓶!
磕磕碰碰不算伤,发烧感冒不算病,仰头接点洞顶上滴下的水,嘴里送下药片,算是治疗……
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我们营还实行包任务、保安全、保质量、保进度、保节约,按“一条龙”作业分地段、分工种、分工序进行施工的办法,发挥了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同时,各作业队抢困难、让方便,前一段为后一段计划,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着想,保障单位向施工单位负责,物资供应、机械修理紧跟其上,提高了工效。战士们抱着钻机就像是抱着一挺重机枪,“突突”地干个不停,推斗车的战士总是一路小跑,有时一天要在洞下奔跑120里。休息方式也特殊:在洞下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后,用腰带把自己捆在钢支架上,两只脚站在水里,戴着安全帽脑袋歪着,睡了。在分水枢纽施工大会战中,两个月内先后组织8次大规模混凝土灌注作业,浇注量达1万余立方米,部队集中19个连队和装载机、拌和机、翻斗车等60余台机械车辆,干部战士齐上阵,连警卫员、司机、炊事员都踊跃推车运浆,各单位、各环节、各工序密切配合,连续作业长达40小时,作业有条不紊,部队干劲冲天,速度不断加快,比原计划提前5个月完成了任务。我们营也创造了全国手工掘进最高纪录。
正当各作业面高速掘进时,隧道轴线上的断层破碎带一条一条拦住,不同地质的不同岩石上下错动混杂,质地坚硬的片麻岩碎石和各种岩石缝隙中浸满了地下水,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攻关组的同志一次一次地缜密观察,一点一滴地收集数据,反复研究论证,终于创造出了“径向锚杆法、超前锚杆法、喷锚支护法”“弱放炮、短循环、强支护、快衬砌”等一整套在大破碎带开山凿洞的先进方法,不仅保证了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还丰富了我国隧洞工程的技术宝库。
提前完成引滦入津这样艰巨的施工任务,既需要胆略和干劲,更需要智慧和科学。施工中,官兵们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把质量关口。主洞衬砌、铺底完成后,我们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主洞表面的毛边,一锤一凿地打平磨光,使洞壁更加光洁平整,而后又对1、2、4号支洞进行了回填封堵,完成了永久保留2号支洞衬砌和分水枢纽3000米预制板护坡任务,比原计划提前8个月,混凝土强度合格率100%,断面尺寸优秀率97%,表面光洁平整,全部达到设计标准。
分水枢纽两座水闸的8个闸墩是分水枢纽的关键部位,不仅混凝土量大,而且精度要求最高,我派人员每天盯在工地,用4部仪器同时监测,反复测算,施工分队按图施工,严格把关,8座20米高的闸墩排架的垂直误差均控制在1毫米左右,工程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营里负责施工36个作业面、17个支洞,各种误差全部低于国家规定允许的标准,经国家有关部门检查鉴定,整个工程质量全部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通过科学施工,精心组织,部队提前完成了2480米长的地下隧洞、1460米长的明渠和分水枢纽工程。
在严把质量关口的同时,官兵们处处精打细算,为国分忧,大到整个工程建设,小到施工中的一钉一木,能省则省,机械出了故障,就自己动手修,钻头断了,在砂轮上打一打接着再用。参加施工的单位,基本上每个连队都建有一个或几个废品回收箱。特别是为解决木头支撑浪费过大的问题,普遍采取以钢代木的新办法,施工洞中没有用一根木支撑,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木材1万多立方米。据统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部队厉行节约,累计为国家节约投资近亿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我们在施工中还积极研究面临的各种复杂情况,坚持向科技要时间、要质量;施工中,在一段长150米频繁塌方、险象环生的大断层地段打隧洞,我国水利建设史上是第一次。我带着技术员认真勘察,全方位了解隧洞线路所处的地质条件,摸清了大断层的“脾气”,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的施工方法,连闯潜流、流沙等多道难关,先后战胜百余次塌方,使施工速度不断加快。施工工地千军万马、车水马龙,我坚持科学统筹,严密组织,做到组织指挥到一线、技术力量充实到一线、物资器材保障到一线、政治工作做到第一线、生活服务到一线,全营紧密配合、各个环节密切衔接,为隧洞施工赢得了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时任水电部副部长冯寅同志现场参观时,对营队的施工质量和速度连声称赞:“奇迹!奇迹!”
在我们的艰辛努力下,仅用了短短1年零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引滦入津的关键工程——引水隧洞,部队提前8个月完成天津引滦指挥部下达的施工任务,比国务院计划提前两年完成,各项工程质量全部符合设计要求,主要项目达到了优秀标准,创造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创造并形成了“为民造福的伟大思想、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伟大引滦精神。
1983年6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表扬引滦入津工程是全国重点工程建设的榜样,赞扬参加工程建设的解放军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又省,是“开创新局面的一个好榜样”。同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人民军队打天下又建天下》的社论,赞扬了解放军为加快引滦入津工程建设所做的重大贡献。
1983年9月11日,由20万军民参加义务劳动的引滦入津工程首日通水,天津市政府为每户市民家中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大家品尝滦河水泡出的茶水,结束了天津市民喝咸水、苦水的历史。
9月12日,《人民日报》又发表《重点建设工程的榜样》社论,高度赞扬了“引滦精神”。
引滦入津工程为天津的改革开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天津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关系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从此,天津重现活力,扭转了工业生产缺水的被动局面,不仅使用水需求较大的缺水企业全部恢复生产,天津港也获得了新生,新港船闸得以重新开启使用,停产3年之久的内河港区码头恢复了生产,加速了全市工业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助推力。
2006年,我又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这片热土工作。看着天津的象征——海河碧波荡漾,迤逦40里的带状公园已成为一条纵贯全城的风景轴线,不禁无限感叹。是啊,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日天津已发展成为一座风光旖旎的现代化大都市。天津百姓说,没有引滦入津,就没有天津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回忆起20多年前的那场“战斗”真是感触颇多!
服务人民、为民造福,是人民军队必须永远坚持的根本宗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化,人民军队为人民、忠实捍卫人民的根本利益永远不会变。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担负着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的历史使命,“打土豪、分田地”等口号,就是当时服务人民的通俗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把巩固政权,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作为神圣职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服务人民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军主要担负巩固国防、保卫祖国、参加国家建设事业的重任。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就是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正如胡主席在庆祝建军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服务人民,是人民军队一切奋斗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解放军必须永远坚持的根本宗旨。”新世纪新阶段,履行好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建设一支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增强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是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最高政治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服务人民的集中体现。只要我们把服务人民、为民造福的光荣传统很好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就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政治本色,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发挥突出作用,创造新的辉煌。
迎难而上、顽强拼搏,是我军战胜一切困难的特有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光荣传统。我军80年的光辉历程,就是一部顽强拼搏的历史。引滦施工官兵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迹再次证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是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于其中的是一种强大的战斗力。失败、牺牲只会在弱者面前逞威风,只要意志坚强、顽强拼搏,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经过特殊条件和艰苦环境考验的部队,在未来征程中一定能够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新的历史时期,我军面临着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面对的危险还会更多、更复杂,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敢挑重担、迎难而上,勇克时艰、顽强斗争,用血肉之躯及至生命,创造各种奇迹,谱写壮丽之歌,夺取全面胜利。
把握规律、讲求科学,是部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遵循。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既出生产力,也出战斗力。当年引滦工地上有序组织、有效进展的事实启示我们,把握规律、讲求科学,是赢得战斗胜利、取得建设成就的重要因素。任何不讲科学、粗枝大叶,靠侥幸心理,想碰运气、凭冒险或是其他因素谋求胜利是绝对行不通的。军事领域历来是一个最严谨求实、最讲求科学的领域,部队的平时建设也好,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也好,应急维稳处突也好,都有自身存在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实效出发,谋划、组织和落实各项工作,确保部队建设科学有序推进。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既积极努力又扎实稳妥地推进各项建设,真正使部队建设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必须认真贯彻科技强军战略,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科技、用科技活动,提高与完成多样化任务相适应的科技素质。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破解各种矛盾问题的重要法宝。只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才能攻坚破难,闯出新局面,打造新业绩。引滦施工中开创的新技术,创造的工程奇迹启示我们,创新在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越来越繁重的情况下,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创新观念,加大创新力度,以创新求发展,以改革求突破,加快建设步伐,履行好历史重任。要牢固确立“创新就是发展”“创新就是责任”“创新就是政绩”的观念,切实在深化改革中推进部队建设,在开拓创新中谋求部队发展,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要着眼于回答和解决部队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站在“打得赢”“不变质”的高度理清创新思路,从具体事情着手选课题、抓创新、搞改革。要扎扎实实、积极稳妥,讲究实际需要,考虑实际可能,吸纳各方智慧,反复论证完善,拿出切实可行的真招实策。要把创新效果的根本尺度定在推动部队建设发展进步的实际成效上,看部队全面建设是否有新的发展,看薄弱环节是否得到加强和改进,看制约部队建设的老大难问题是否有新的突破,真正用创新的实践推动部队建设的创新发展。
加强团结、紧密协作,是凝成坚强战斗集体的最佳途径。团结是一种力量、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品格、一种觉悟。团结协作作为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不仅是以往工作任务取得重大进展的一条成功经验,而且是完成下一步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引滦入津施工阵地上,我营各连之间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战士们面对危险勇于当先锋打头阵,各连队面对困难主动啃硬骨头,有的为了大局甘当配角,有的为了整体利益乐于为兄弟部队创造条件。可以说,部队能够在引滦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赢得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与所有参建单位大力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是分不开的。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并全面践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增强大局意识,深入学习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指示,引导官兵认识到我们的目标一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都是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进步,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只要有利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完成任务,不管分内分外、有名无名,都要积极主动去做,而且要做好、做到位。要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和政绩观,不仅要经住艰难险阻的考验,更要经住荣誉和成绩的考验,要比就比思想、比干劲、比作风,要争就争集体的荣誉、军队的荣誉、党的荣誉。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爱护,在战斗中结成生死情谊、在工作中同甘共苦,以高尚的同志情操、纯洁的战友情谊,凝成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生命结构链”。
雷厉风行、精益求精,是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引滦入津工程之所以达到如此高速度、高质量的施工,就是得益于分秒必争、说干就干,争先恐后、立说立行,迅速高效、干净利落,坚持标准、精打细算的过硬作风。面对世界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战争的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必须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放开手脚,与时间赛跑,与对手抢时间,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加快我军建设步伐和军事斗争各项准备,从容应对世界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必须善于抓住部队建设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超前研究,超前思维,切实把对策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先,不断增强预见性、前瞻性。必须克服等靠依赖情绪,树立积极作为的思想,从自己做起、从本级做起、从现在做起,按照职责要求立说立行地抓好贯彻落实,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必须树立好中求快的效益观念,对待一项工作,既要深思熟虑、慎之又慎,又要坚决果断、当机立断,确保部队建设能够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引滦工程全线通水已经26年,天津人民早已结束了喝不上水、喝咸水苦水的历史。但引滦精神没有被历史湮没,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继续照耀着我们的征程。继承和发扬引滦精神,就要像当年的引滦铁军一样,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决完成任务,在共建和谐社会、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中贡献应尽的力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