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桥-现在咱村党的负责人不在家,就由我这个老党员出面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赴校报到的日子快到了。月华不知从哪里又借来几千块钱,还买来一套西装,让吴三穿上试试大小。运来没去接,他说:“买这么好的衣裳干啥?我这身衣裳还能穿,你还是退给人家吧!”

    “去大城市上学,不能穿得太寒酸!你穿这身破衣裳出去,丢咱庄稼人的脸哩!”月华抖开手里的衣服,颇为得意地说:“你看,这还是名牌哩,一套才五十块钱!不仔细看,谁能认得出来这是假的?假冒伪劣在农村受欢迎哩!”

    月华说到这里禁不住笑了。吴三却笑不出来。这几千块钱嫂子又从哪里借的呢?

    这秘密很快被老支书揭破了。老支书气冲冲地来到运来家,高声抱怨嫂子说:“月华呀,你好糊涂!那孙有福的钱能借得吗?利滚利呀,比旧社会地主老才还厉害!你快退给他!”

    孙有福就是那个卖烧鸡的专业户。这让运来也吃了一惊。这家伙的钱能借得吗?说不定他对嫂子有啥企图哩!

    嫂子却不吭声。

    老支书很生气,指着嫂子说:“有难处为啥不去找我?你是看不起大叔咋的?哦!”

    老支书转过身又一次催嫂子:“快把钱退回去,我给你想办法!”说罢便匆匆走了。

    运来问嫂子:“你真是借孙有福的钱?”

    嫂子哭了:“眼看你就要开学,我去借谁的钱呀?”

    运来无法报怨嫂子。他只恨自己,本来想减轻嫂子的负担,结果却给嫂子带来更大的麻烦。嫂子实在是出于无奈,才去借孙有富的钱。

    第二天清晨,村头老槐树下那口大钟突然响了起来。那声音像惊雷炸起,像山洪爆发,震响在村庄上空,也深深地震撼着全村人的心,人们一个个放下手中的活计,纷纷向村头大槐树下涌去。

    这是一棵百年巨槐,枝叶交柯,郁郁葱葱,像一把巨伞高举在村头。树上有一口铁钟,锈迹斑斑,上面落满了灰尘和鸟粪,掩藏在青枝绿叶间,一般人从此经过,很难发现。这口钟已经多年没有用过它了。新任村支书在家里安装一对高音喇叭,有什么事总爱在那里面向村民发号司令。老支书对这口几乎被人遗忘的铁钟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又一次擂响了这口巨钟。到底出了什么事了?大槐树下很快聚集起全村几百口人。

    老支书站在树下那块青石板上,向村民们发话说:“老少爷们,今天我打扰你们了。这个会本来应该由村支书和村委主任召集的,可他们俩一个领着一伙年轻人去南方打工走了,一个到外边跑生意去了。可有件急事儿,不得不把大伙召集来商量一下。”

    老支书这几句话一下把大伙感动了。有人说:“看看,还是人家老支书,说话多中听啊,哪象现在的干部,动不动就发命令!”有人催促:“啥事儿,老支书?你还是咱村的当家人,你旗往哪里摆,俺就往哪里跟啊!”

    老支书轻咳一声,说:“大伙可能知道了,吴三考上了大学,这可是咱村的光荣啊!咱村三十年没出过一个正牌的大学生,今年吴三跟咱村的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他考上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校了!”

    运来忙纠正:“不是北京的,是省城的。”

    老支书说:“北京的也好,省城的也好,反正是所名牌大学。咱村今年出了一个大学生,在他的带动下,明年后年就可能出现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大学生来。咱杏花村也许从今之后就能兴旺起来。所以我说,这是咱村一千八百口人的大喜事,你们说是不是呀?”

    村民们欢呼起来,把运来推到老支书面前,也把嫂子推到大石板上,乱纷纷地说:“叫他俩介绍介绍咋考上大学的,俺也向他俩学学啊!”

    老支书向村民们摆摆手,大伙又安静下来。老支书说:“吴三只是考上了大学,还没去上大学,现在还不能算是个真正的大学生。能不能成个大学生,现在还说不准哩!为啥呢?因为现在上学跟当年不一样。我那时候,学生困难学校还给助学金哩!现在不同了,上大学要交钱,多少?六千块!吴三家里一时拿不出来,大伙说说,这事该咋办哩?难道咱村三十年出了个大学生就‘面’在这里了吗?”

    大槐树下有点混乱,人们交头接耳,发着感慨:“名媒正娶的,咋还要这么多钱?咱庄稼人的孩子就这一条走出黄土地的路,收这么高的价,不是把这惟一的路子堵死了吗?”

    “话不能这样说,大学改革自有它改革的道理,咱庄稼人一时还弄不懂。可咱不能因为收几个钱,就不让孩子上大学呀?”

    老支书说到这儿,更加激动起来。他挺了挺胸脯,提高声音,倾注出全部热情和气力大声向村民发话说:“老少爷们,大伙还没忘记毛主席他老人家那句话吧?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要相信群众,我们要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现在咱村党的负责人不在家,就由我这个老党员出面吧!我说,众人找柴火焰高,咱全村要是每人拿五块钱,吴三就能上上大学了。现在五块钱算个啥?不过十来斤小麦罢了!咱不搞摊派,不搞强迫命令,一切都坚持自愿。你拿一百不算多,你拿一块两块也不算少,你不拿一分也不算你落后!大伙说说这样中不中?”

    人们乱乱纷纷地议论起来,一个个表态说:“老支书说得好,咱就这样办吧?”

    老支书从衣袋里掏出一大卷钱,在空中摆了摆说:“托邓小平的福,这几年我腰包里也有几块钱了,但不多,全年积蓄只不过五百块,我全拿出来给吴三作学费!能亲眼看到咱村又出了个大学生,我打心眼里高兴啊!”

    老支书的行动好像一道无声的命令,村民们也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当场掏钱,有的急忙回家拿钱,有拿三十五十的,也有拿十块八块的。月华接过这沾着庄稼人的汗水和体温的钱币,对运来说:“兄弟,还不快跪下给乡亲们磕头!日后你当了大官,千万不能忘记父老乡亲啊!”

    月华说着,先跪倒在地,双手抱拳,眼含热泪,向乡亲们连连拱手说:“谢谢,谢谢!谢谢乡亲们了!俺今生今世永远不会忘记乡亲们的恩德!”

    运来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场合,他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他定定地看着老支书,看着乡亲们。在他心目,这些熟悉的乡亲突然高大起来。那被太阳晒黑的面孔多像脚下这黄土地,显得如此宽厚!那并不高大的身躯,多像这棵百年古槐,显得如此粗壮伟岸!特别是老支书,瘦骨伶仃的,显得很平凡,其实,在中国真正称得上伟大的才是这些普通百姓!运来没有更多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感激,只是深深弯下腰去,将前额触地,跪拜在乡亲们脚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