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昆虫记-螳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捕猎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能够唤起人的注意,但名声却不如蝉响亮,原因是这种南方昆虫不会唱歌。假如它具备发声的钹,它一定会比有名的音乐家还有名气,因为它在形状与习惯上都十分的不平常。它将是一名出色的乐手。

    早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昆虫被称为先知者或螳螂。农夫们看见它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极其郑重,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地拖曳着。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极像是在向天祷告。在农夫看来,它更像是一个女尼,所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

    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错误,那看上去郑重的神情是一种蒙蔽作用,那似在向天祈祷的前臂其实是最可怕的利刃,无论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立刻显露原形,用它的凶器加以捕杀。它如饿虎一样凶猛,如妖魔一样残忍,它是专食活的动物的。看来,在它温柔的面纱下,隐藏着十分吓人的杀气。

    如果仅仅从外表观察,螳螂不单不丑陋,而且还算是个漂亮的昆虫。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它的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向任何角度扭转。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凝视,真可谓是眼观六路。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这一切都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

    螳螂天生有一副好身材,娴美而优雅。不仅如此,它还拥有另外一种独特的东西,那就是它特有的武器。它长在前足上,是极具杀伤力,并且极富进攻性的冲杀、防御武器。

    而它的这种身材和它这对武器之间的差异,简直是太大了,太明显了,真让人难以相信。这种小动物既是温存的使者,又是残忍的杀手。

    螳螂的长长的纤细的腰部非常引人注目。

    与它的长腰相比,螳螂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锯齿,有三个大齿位于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总之,螳螂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当螳螂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是最好的不使自己受伤的安全措施。

    螳螂的小腿上也长有锯齿,它更像是两排刀口的锯子。

    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而且,长在小腿上的锯齿与大腿上的锯齿有一定的差异。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金针一样。

    此外,锯齿上还长有像那种变曲的修理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的双面刃的刀。

    每每看到这些小硬钩,都会勾起我的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感觉很难受。

    记得从前曾经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在我到野外去捕捉螳螂的时候,经常遭到这个小动物的强有力的自我保护与还击,不但捉不成,反过来倒中了这个小东西的十分厉害的“暗器”,被它抓住了手。而且,它只要抓住就不肯轻易地放手,这使我很难从中解脱出来,情急之下,只有想其他的方法,请求别的人前来相助,帮我摆脱它的纠缠。所以,在我们这种地方,或许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昆虫比这种小小的螳螂更难以对付,更难以捕捉的了。

    螳螂身上有许多武器和暗器,所以它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利用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很多。比如,它有如针的硬钩,可以用镰钩去钩你的手指;它可以用锯齿般的尖刺扎、刺你的手;它还有一对锋利无比而且十分健壮的大钳子。对你的手来说,这对大钳子,有一定的威力,当它挟住你的手时,那滋味儿可不太好受啊!综上所述,你很难对付它这种种有杀伤力的方法,要想活捉这个小动物,还真得动一番脑筋,费一番周折呢!否则,捉住它将是不可能的。这个小东西不知要比人类小多少倍,但却能让人类对它束手无策。

    螳螂,这个异常凶猛的小动物,在平时休息和不活动时,只是将身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去,似乎特别的平和,不至于有那么大的攻击性,甚至看它的外表,你会觉得它是一只热爱祈祷的温和的小昆虫。但是,它可不总是这样的,否则的话,它拥有的那些进攻、防卫的武器也就毫无用武之地了。只要是有其他的昆虫经过它的身边,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无论它们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螳螂的那副祈祷和平的相貌便会被抛到九霄云外。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毫无防备的过路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螳螂的两排有力的锯齿重重地压住,一动也不能动。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或者甚至是其他更加强壮的昆虫,一旦被捉住,它们就难逃螳螂那四排锋利的锯齿的宰割,于是只好束手就擒,这个杀虫的机器又一次成功了。

    要想在野外进行研究、观察螳螂的工作,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就不得不把螳螂拿到室内来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如果把螳螂放在一个用铜丝盖住的盆里面,再往盆里加上一些沙子,那么,这只螳螂将会生活得十分快乐和满意。我所要做的,只是提供给它充足而又新鲜的食物就可以了。有了它必需的食品,它会生活得更满意。因为我想用试验来测量一下,螳螂的筋力究竟能够有多大,所以,我不仅仅是提供一些活的蝗虫或者是活的蚱蜢给螳螂吃,同时,还要用一些最大个儿的蜘蛛给它做食物,以使它的身体更加强壮有力。这些工作都有利于我对螳螂的观察和研究。

    一次,我在那只铜丝盖住的盆子里放了一只灰色的蝗虫,这只蝗虫无所畏惧地跳着,它并不知道危险就在眼前,只见它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过去。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那只本来无所畏惧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竖起来,然后极度地张开,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它不仅动作奇特,同时还会发出一种像毒蛇吐气时的声音。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摆出姿态想告诉对方,它可以随时迎接各种挑战。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开来,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也显露出来了,谁看了这种姿势,都会知道它在准备着随时迎接挑战。

    螳螂摆好这种奇特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如果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就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它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它的俘虏的心灵深处,造成“火上浇油”的效果,使对方的心理压力更加沉重。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目的是让它不战自败。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对方进行周旋,使对方先败下阵来。

    螳螂这个心理专家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被螳螂的锦囊妙计给迷惑了,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这只小蝗虫被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绝不敢轻易地发起攻击,开始战斗。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这只小蝗虫现在已经慌神儿了,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

    可是它的行为却让人出乎意料,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不后退,而是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螳螂的心理战术又一次成功了。

    这只可怜的小蝗虫还在向前移动,当它进入螳螂的攻击范围时,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然后将其牢牢地压在那两条强有力的锯子里面。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享用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会感到十分得意的。

    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就是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毫不客气。

    通常,蜘蛛捕捉猎物、降服敌人的方法是:首先,一上来便先发制人,猛烈地刺击敌人的颈部,让它中毒。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手中了毒,自然抵抗能力也就随之下降了,也就不能继续抵抗防卫了。正所谓先下手为强。与此相同的,螳螂在攻击蝗虫的时候,也是首先重重地、不留情面地击打对方的颈部。蝗虫经受了一顿狂轰乱炸的痛捶之后,再加上先前万分的恐惧,以致运动能力逐渐下降,动作迟缓而且缺乏灵活性。也许是已经被打蒙了的原因吧,这种办法既有效又非常的实用。螳螂屡屡取胜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无论是杀伤并食用和它一样大小的动物,还是对付比自己还要大一些的昆虫,螳螂的这种方法,效果都十分显着。不过,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么一只小小的昆虫,竟然这么贪吃,而且胃口也大得很,这么多食物它都能吃得下。

    说起螳螂的美餐,应该首推那些爱掘地的黄蜂们,因此常常受到螳螂的光顾。螳螂经常出没于黄蜂的地穴附近。因此,在黄蜂的窠巢近区看到时常出现的螳螂的身影,便不足为奇了。螳螂总是在蜂窠周围埋伏着,等待时机,特别是那种能获得双重报酬的好机会。为什么说是双重报酬呢?原来,有的时候,黄蜂本身并不是螳螂等待的惟一猎物,因为黄蜂自己的身上常常也会携带一些属于它自己的俘虏。这样一来,螳螂得到的不就是双份的俘虏、双重的报酬了吗?不过,螳螂并不总是这么走运的,也有不太幸运的时候。有时,它也会两手空空,无功而返。主要原因是,黄蜂已经有所疑虑,从而有所戒备了,所以螳螂只能失望而归了。但是,也有个别掉以轻心者虽已发觉,但仍不当心的,螳螂便看准时机将其抓获。

    这些命运悲惨的黄蜂为什么会遭到螳螂的毒手呢?因为,有一些刚从外面回家的黄蜂,它们常常粗心大意,对早已埋伏起来的敌人毫无戒备。当突然发觉大敌当前时,会被猛地吓了一跳,稍一迟疑,本来飞行的速度很快,却被这一吓减慢了许多。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螳螂的行动简直是迅雷不及掩耳。于是,黄蜂便在瞬间被那前臂和上臂的锯齿夹在了中间。螳螂就是这样出其不备,以快致胜的。接下来,那个不幸的牺牲者就会被胜利者一口一口地蚕食掉。螳螂又心满意足地吃了一顿美餐。

    我在不经意间曾看见过这样有趣的一幕。有一只黄蜂,刚刚俘获了一只蜜蜂,并把它带回到自己的储藏室里,享用这只蜜蜂体内的蜜汁。不料,不幸突然降临了,它吃兴正浓的时候,遭到了一只凶悍的螳螂的突然袭击。它无力还击,便束手就擒了。这只黄蜂正在毫无防备地吸食蜜蜂的嗉袋里储藏的蜜,但是螳螂的双锯却在它始料不及的时候有力地夹在了它的身上。可是,这黄蜂虽然被俘虏,但是惊吓、恐怖和痛苦,竟然不能让这只贪吃的小动物停止继续吸食蜜蜂体内的蜜汁。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舐食那芳香诱人的蜜汁,它的行为有力地验证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

    螳螂是一种凶狠恶毒、有如魔鬼一般的小动物,其他种类的所有昆虫并不是螳螂的惟一食物范围。螳螂的气概虽然特别神圣,但是,或许你想不到,因为这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事实上,螳螂还是一种自食其同类的动物呢。也就是说,螳螂会吃掉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在它吃的时候,面不改色,心不跳,十分泰然自若,那副样子,就像在吃一只蝗虫或蚱蜢,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并且,与此同时,围绕在食同类的螳螂旁边围观的观众们,也不会有任何反应、任何抵抗的行为,似乎是一件太平常不过的事。不仅如此,这些观众还纷纷跃跃欲试,时刻准备着,一旦有了机会,它们也会毫不在乎地做同样的事情,仿佛顺理成章似的。然而在事实上,雌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当雌螳螂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它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螳螂的这种行为真让人难以置信。

    与狼相比,螳螂真的是够狠毒了,听说,即便是狼,也不吃它们的同类。如此看来,螳螂才是最可怕的动物,在它的身上毫无亲情可言。

    筑巢虽然力猛而又可怕的螳螂身上有那么多的杀伤性很强的武器,还有那么凶恶的捕食方法,甚至它居然要以自己的同类为食,但是,螳螂也和人类是一样的,不光有缺点和不足之处,还拥有很多自己的优点。在螳螂的众多优点中,最突出的就是它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在光照充足的地方,你可以随处找到螳螂建造的窠巢。比如,石头堆里,木头块下,树枝上,枯草丛里,一块砖头底下,一条破布下,甚至在旧皮鞋的破皮子上面等等。归根结底,只要那个东西上有凸凹不平的表面都可以作为螳螂巢穴的坚固地基。

    螳螂的巢看上去美观、精致,像一粒成熟的金黄色的麦子,它大约有一两寸长,不足一寸宽。这种巢是由一种泡沫很多的物质做成的。但是,不久以后,这种多沫的物质就逐渐变成固体了,而且慢慢地变硬了。如果把这种物质放在火中烧,它会产生一种丝质品燃烧后的气味。螳螂巢的形状各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巢所附着的地点不同,因而巢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形状也有所差异。但是,不管巢的形状多么千变万化,巢的凸起的表面是不变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

    螳螂的巢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是由一种小片做成的,并且排列成双行,前后相互覆盖着,就好像屋顶上的瓦片一样。为了做门路,这种小片的边沿处有两行缺口,在小螳螂孵化的时候,就是从这个地方跑出来的。巢的其他墙壁全部是封死的,不能穿过。

    揭开螳螂的巢,可以看到里面堆积着好几层卵,其中每一层,卵的头都是向着门口的。前面我已经提到过了,那道门有两行,分成左、右两边。所以,被孵出来的幼虫一半走左门,另一半走右门。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母螳螂在建造这个十分精致的巢穴的时候,也正是它产卵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从母螳螂的身体里,会有一种非常有黏性的物质排泄出来。

    这种物质和毛虫排泻出来的丝液很相像。这种物质在排泻出来以后,将与空气互相混合在一起,然后就形成了泡沫。这时,母螳螂会用身体末端的小杓,把它打起泡沫来。

    它的这个动作与我们用叉子搅打鸡蛋蛋白特别像。打起来的泡沫是灰白色的,像肥皂沫一样。开始的时候,泡沫是有黏性的。但是过了几分钟以后,这种黏性的泡沫就变成了又坚又硬的固体。

    母螳螂就是把卵产在这种泡沫的海洋中繁衍后代的,每当它产下一层卵以后,它就会往卵上覆盖上一层这样的泡沫。于是,很快地,这层泡沫凝固以后,就成了墙壁。

    螳螂建好巢穴后,会把它用一层多孔、纯白状材料将整个巢封起来,这种材料的颜色与螳螂巢内部,其他部分的灰白颜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好像面包师们把蛋白、糖和面粉搅合在一起,用来作饼干外衣的混合物一样。这种雪白色的外壳,很不坚固,不但容易破碎,而且还很容易脱落。当这层外壳脱落下来的时候,螳螂巢的门口,完全裸露在外,门的中间装着的两行板片清晰可见。不久以后,风吹雨打会把它侵蚀,将它剥成小片。这些小片不久就会脱落下去,所以,在旧巢上,你根本看不到这些小片的痕迹。

    从外表上看,螳螂巢外部的雪白外壳所用的材料与巢内部的灰白颜色的材料完全不同,但是实际上,它们的质地是完全一样的。它们是同样原质的东西,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螳螂用它身上的杓打扫着泡沫的表面,然后,撇掉表面上的浮皮,使其形成一条带子,覆盖在巢穴的背面。

    看起来,像霜做的一样。因此,这种物质实际上仅仅是这种黏性物质的最薄、最轻的那一部分。它的泡沫比较细巧,反射光的能力很强,因此看上去更白一些。

    这种操作方式非常奇特。它相当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可以很迅速、很自然地做成一种角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特质上面,螳螂产下了它的另一批卵。

    螳螂真是一种既能干又很有建筑才能的动物。产卵时,它排泻出泡沫,制造出柔软得像糖一样的包被物,对卵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它还能制做出一种遮盖用的薄片,以及通行用的小道。而在进行这一切工作的时候,螳螂都只是在巢的根脚处站立着,一动也不动,它不用移动身体就能在背后建筑起一座了不起的建筑物,而它在建筑的同时连看都不看一眼。它那粗壮而有力的大腿,在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竟然帮不上一点忙,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这些筑巢、产卵等一系列的繁杂工作,完全都靠这部小机器独立完成。

    雌螳螂在完成这一切工作之后,就洗手不干了,放开一切,走开了。我总是对它抱着一线希望,盼望着它有朝一日能够回来看一下,以便表示一些它对整个家族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我的这个希望总是那样渺茫。看起来,它对照顾家一点兴趣也没有,筑完巢,产完卵,就一去不回头了。

    看了这些事实,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螳螂都是些没有心肝的东西,尽干一些残忍、恶毒达到极点的事情。比如,它以自己的丈夫作为美餐,而且,它居然还会抛弃它自己的子女,不关心爱护它们,任其自由闯荡。

    大约在六月中旬,每天上午十点钟左右,太阳光比较强烈,此时,正是螳螂卵孵化的最好时间。

    在这个螳螂巢里,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被螳螂幼虫当作出路。这一部分指的就是窠巢里面那带鳞片的地方。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每一个鳞片的下面,都可以看见一个稍微有一点儿透明的小块儿。在这个小块儿的后面,紧接着的就是两个大大的黑点。那两个黑点不是别的东西,就是那个可爱的小动物的一对小眼睛了。幼小的螳螂蛴螬,在那薄薄的鳞片下静静地伏卧着。如果仔细地看一下,就会发现它现在差不多已经有将近一半的身体解放了出来。那么,这小螳螂蛴螬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呢?它身体的颜色是黄色中带有一些红颜色,它的头十分肥胖而且很大。从这个幼虫外面的皮肤来看,它的那对特别大的眼睛能够很容易地分辨出来。幼虫的小嘴贴在它的胸部,腿和它的腹部紧紧地贴在一起。

    这只小幼虫,从它的外形上看,除了他那些和腹部紧贴着的腿以外,其他部分的状态,很像那种刚刚离开巢穴的蝉的最初期的状态。

    为了方便和安全起见,幼小的螳螂刚一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确有必要穿上一层结实的外套。幼虫必须从巢穴中非常狭小而又弯曲的那条小道里爬出来,如果它想要完全伸开它的小腿,那将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

    这主要是因为,如果它将身体完全伸展开,高高翘起那尚还缺乏力量的用来杀戮敌人的长矛,然后再竖立起它那十分灵敏的触须,那么,它就完全把出巢的道路挡住了,根本无法前行,它也就不可能从通道中爬行出来。正因为如此,这个小动物在它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就被一个襁褓完全包裹在里面,形状很像一只小船。

    当卵孵化后,螳螂幼虫的头,便逐渐地变大,一直膨胀到形状像一粒水泡一样为止。这个有力气的小生命,在出生后不久,要生存就得完全靠自己。它一刻也不停地一推一缩地努力地解放着自己的躯体。就这样,每一次伸缩,它的脑袋就要稍稍变大一些。最后,它胸部的外皮终于破裂了。于是,它便更加剧烈地摆动身体,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它努力挣扎着,用尽浑身解数,不停歇地弯曲扭动着它那副小小的躯干。看来,它是义无反顾地下定决心要挣脱这件外衣的束缚,想马上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渐渐地,它的腿和触须解放出来了。然后,它继续不懈地努力。又进行了几次摆动与挣扎以后,它终于从襁褓中解放出来了,它已经是一只真正的螳螂了。

    这时,螳螂巢里拥挤着几百只小螳螂,这场景,倒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奇观呢!当巢中的螳螂幼虫还没有集体打破外衣,冲出襁褓,变成螳螂的形态之前,首先暴露在外面的是它的那双小眼睛。当它们要行动的时候,就好像存在什么统一行动的信号一样,每当这信号传达出来的时候,速度非常之快,几乎所有的卵差不多在同一时刻孵化出来,并且冲破襁褓破壳而出。因此,也就是在一刹那之间,螳螂巢穴的中部顿时如同召开大会一样,集合起来无数幼虫,挤满了这个不太大的地方。它们近乎狂热一般地爬动着,似乎很兴奋、很急切地要马上脱掉外衣,因为那件外衣束缚了它们的手脚,阻碍它们自由活动。在这之后,它们或者是不小心跌落,或者是使劲地爬行到巢穴附近的其他的枝叶上面去。几天以后,巢穴中又会孵化出一群幼虫,它们同样要进行与前辈们相同的工作,直到它们变成真正的螳螂为止,于是,一批批地小生命就这样不断地繁衍下去。

    可是,这些小幼虫非常不幸,它们来到的这世界充满了危险和恐怖,也许它们自己还并不清楚这一点。我曾经多次在门外边的围墙内,或者是在树林中的那些幽静的地方,看到螳螂的卵在孵化,一个个小幼虫破壳而出。

    看到它们,我总是希望能够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好好地保护这些可爱的小生命,让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安安。但是,很不幸,这种愿望总是会成为泡影。

    不知道多少次,我总是看到那种非常残暴的景象,总是亲眼目睹那令人恐惧的一幕。这些小幼虫还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在它们乳臭未干的时候,便惨遭杀戮,还没来得及体验一下生活,体会一下生命的宝贵,那年幼的生命就已经结束了,真是可怜啊!

    虽然螳螂产下了许多卵,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几只小螳螂可以存活下来。雌螳螂所产下的那些卵,还不足以抵御那些早已在巢穴门口埋伏多时的强大敌人,幼虫一旦从巢里爬出,便成了它们的腹中美餐了。

    螳螂幼虫的天敌是蚂蚁,它们是最具杀伤力的。几乎每一天,我都会有意无意地看到,一只只蚂蚁不厌其烦地到来螳螂巢穴的旁边,它们在那里等待时机,非常有耐心,而且信心十足,我一看到它们,就千方百计地帮着螳螂驱赶它们。可是,无济于事。我常常对它们束手无策。因为,它们常常是先人一步,率先占据有利的位置。看来,蚂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但是,虽然它们早早就静候在大门之外,可它们却很难深入到巢穴的内部去。这主要是因为,螳螂巢穴的四围有一层硬硬的厚壁,它十分坚固,是对巢穴起保护作用的壁垒,因而,蚂蚁对此束手无策。

    以它们的智慧还想不出冲破这一层屏障的办法。不过,它们总是埋伏在巢穴的门口,静候着小螳螂的出现。

    此时,螳螂幼虫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只要它一不小心跨出自家大门一步,那么,马上就会坠入无底的深渊,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凶残的蚂蚁就守在巢的门口,它们是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顿美餐的。如果有一只小螳螂探出头来,蚂蚁便立刻将其擒住,然后再扯掉幼虫身上的外衣,将其毫不客气地切成碎片。你可以看到,那些只能利用随意的乱摆来进行自我保护的小动物,和那些前来俘虏食品的非常凶猛、残忍的大队的强盗们展开激烈的拼杀。尽管这些小动物非常弱小,但是它们仍然坚持着、挣扎着,它们渴望生命。但是,这种挣扎与那些凶恶之众相比,显得那么微弱,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就是一小会儿的工夫,这场充满血腥的大屠杀便宣告终结了。残杀过后,能够逃脱敌人的恶爪的幸存者很少。其他的小生命,都已经变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就这样衰败了。

    我们都知道,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它不仅以锋利的杀伤性武器去攻击其他的动物,以猎取食物,而且它还残杀自己的同类,并且在食用自己的同胞骨肉时,竟然还那样心安理得,坦坦荡荡。然而,就是这种可以被视为昆虫中的灾害的螳螂,如今,在它的生命初期,却也牺牲在昆虫中个儿头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大自然造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啊!凶残的螳螂,眼睁睁地看着它自己的家族被这样毁掉,它自己的兄弟姐妹被这么一群小小的侏儒所欺凌,所吞食,而它却对此无动于衷,束手无策。它只能傻傻地目送亲人们从这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上离开。

    可是,这样的情形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遭到不测的只是那些刚刚问世,刚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幼虫而已。但是,当这些幼虫开始和空气相接触以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变得很强壮。这样一来,渐渐地,它自己就具备了能够自我保护的能力了,与那个任人宰割的可怜虫时代永远地告别了。

    等它长大一些,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它从蚂蚁的队伍里,快速地走过去,它所经过的地方,原来任意行凶的敌人们都纷纷退避三舍,再也不敢去攻击和欺负这个昔日的“弱者”了。螳螂在行进的时候,常常把前臂放在胸前,作出一副自卫的警戒状态。它那种骄傲的态度和不可小视的神气,早已经把这群小小的蚂蚁吓得魂不守舍了,它们绝不敢妄动,有些蚂蚁已经望风而逃了。

    螳螂的天敌,不只是这些小个子的蚂蚁,还有许多其他的敌人。这些天敌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吓倒的。像那种居住在墙壁上面的灰色小蜥蜴就很难对付。对于小螳螂的自卫和恐吓的姿势,它根本不屑一顾。小蜥蜴进攻螳螂的方式很特别,它用它的舌尖,一个一个地舐起那些刚刚幸运地逃出蚂蚁虎口的小螳螂。虽然小螳螂很小,还不能填满蜥蜴的嘴,但是,从它的面目表情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那味道却是非常之好。看来,小蜥蜴对小螳螂的味道十分满意。每吃掉一个小螳螂,蜥蜴总要微微地闭一下眼睛,这的确是一种极端满足的表现。然而,对于那些年轻的、仍不走运的少年螳螂而言,它们真是太不幸了,刚刚逃出蚂蚁的魔爪,却又成了蜥蜴的美餐。

    螳螂在孵化以后是危险的,甚至在卵还没有发育出来以前,它们就已经处于万分危险之中了。那些小个儿的野蜂随身携带的尖利刺针,足可以刺透螳螂的由泡沫硬化以后而形成的巢穴,这样一来,螳螂的血统,就如同蝉的子孙后代一样,遭到了极大的不幸。这样一位不速之客并没有接受邀请,就在螳螂的巢穴中擅自决定产下自己的卵。它的卵的孵化也要比这巢穴的主人的卵提前一步。于是,螳螂的卵就会顺其自然地成为侵略者的美食,被吞食掉了。若螳螂产下一千枚卵,那么侥幸留存下来,没有遭受噩运而被残酷毁灭的也不过是一对而已。

    如此,便形成了下面这条生物链。螳螂以蝗虫为食,蚂蚁又会吃掉螳螂,而鸡的美食是蚂蚁。但是,等到了秋天的时候,鸡长大了,长肥了,鸡又成了人类餐桌上的佳肴,这可太有趣了。

    在食用螳螂、蝗虫、蚂蚁甚至是其他个头儿更小的动物之后,或许可以增加人类的脑力。它们采用一种非常奇妙但又见不到的方法,提供给我们的大脑某种有益的物质。

    然后,作为我们人类思想之灯的油料。它们的精力慢慢地发达起来,然后源源不断地贮藏起来,并且一点一点地传送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流进我们的血脉里。我们身体上的不足之处被它们滋养着。

    我们就是生存在它们的死亡之上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永无穷尽的循环着的圆环。各种物质完结以后,在此基础上,各种物质又纷纷重新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种物质的死,就预示着各种物质的生,这个哲学道理是十分深奥的。

    以前,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螳螂的巢看作是一种充满迷信的东西。在布罗温司这个地方,医治冻疮的灵丹妙药就是螳螂的巢。许多人把螳螂的巢劈成两半,挤出里面的浆汁来,涂抹在痛楚的部位。村里的人常说,螳螂巢仿佛有魔力,会很快医好病痛,功效很明显。然而,我却从没有感到它有什么功效。

    也有些人传说螳螂巢医治牙痛非常有效。假如你有了它,也就用不着再怕什么牙痛了。平时,妇女们常常在月夜里到野外去收集螳螂巢,然后,很小心地收藏在橱柜的角落里,有时也把它们装进袋子里,小心珍藏起来。如果附近的邻居们,谁要是患了牙痛病的话,就会跑过来,借用它。妇女们把这个珍贵的螳螂巢叫做“铁格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