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9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我也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我那两个小妹妹。母亲离家7年后才给我寄来了第一封信。”
“我母亲出走后的第三年,父亲死于一次意外事件。他与人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小城合开了一家咖啡馆。父亲出公差时,他的合伙人出售了咖啡馆携款跑了。一位朋友拍电报给父亲叫他尽快赶回来。仓促之中,我父亲在堪萨斯州发生车祸,并当场丧生。”
“我有两位姑妈,又老又病又穷,收留了我们家3个小孩,剩下我和小弟没有人要,镇上的人怜悯我们,收留了我们。我们最害怕别人把我们当孤儿看,但这种恐惧是躲不过的。我在镇上一个穷人家寄居了一阵子。当时的经济非常不景气,那家的国方人很快失业了,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养活我。洛夫迁夫妇把我接到离镇11英里的农庄,并收留了我。洛夫迁先生已70高龄,长年卧病在床。他告诉我只要不撒谎、不偷窃、听话,就能一直跟他们住在一起。这三条戒律成了我的圣经。我绝对恪守这些规则。”
“我开始上学,但第一个星期的情况糟透了……其他的同学不断取笑我的大鼻子,骂我笨,叫我小孤儿。我心里难受极了,真想揍他们一顿。但洛夫廷先生对我说:‘永远记住: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不会随便和人打架!’我一直不和他们打架,直到有一天,一个国男孩捡起鸡屎扔到我脸上,我痛揍了他一顿,还交了几个朋友,他们说他罪有应得。”
“洛夫廷太太给我买了一顶新帽子,我很喜欢。一天,一个大女孩把它从我头上抢去,灌水弄坏了。她还说,她把帽子装了水好淋湿我的木头脑袋,让我清醒一点。我从不在学校哭,不过,回家后就忍不住了。有一天,洛夫廷太太给了我一个化敌为友的建议。她说:‘拉尔夫,如果你先对他们感兴趣,看看能帮他们什么忙,他们就不会再取笑你或叫你小孤儿了。’”
“我听了话,用功读书。虽然我在全班功课最好,但没有人嫉妒我,因为我会帮助别人。我帮几个男孩写作文,帮人写辩论稿。有个男孩还怕别人知道是我在帮他,他只告诉他妈妈他出去溜狗。他偷偷到洛夫迁太太家来,把狗绑在谷仓里,找我替他做功课。我还帮一个同学写读书报告,还用了几个晚上帮过一个女生做数学。”
“后来,村中连续发生了几桩不幸的事,两位老农夫相继去世,一位太太被丈夫遗弃。我是这几家人中唯一的男性。两年来我一直在帮这几位寡妇。上学和放学途中,我会到她们家,帮她们砍柴、挤牛乳、喂牲畜。”
“我由海军退役回来时,他们都流露出真正的感情。我到家的第一天,就有两百多位邻居来看我,甚至有人开了80英里的车。他们对我的关心是那么真诚。由于我一直乐于助人,我的离很少,13年来,再也没有人让我烦恼过。”
波顿先生万岁!他不仅懂得怎样交朋友,更知道如何战胜忧虑、享受人生。
西雅图的弗兰克·卢帕博士已瘫痪了23年,但他与波顿先生一样能享受美好人生。西雅图《星报》的斯图尔特·怀特豪斯说:“我采访过卢帕博士很多次,我不知道还有谁比他更无私,更善待人生。”
这位卧床不起的病人是怎么善待人生的呢?他是因为批评抱怨而做到的?还是因为自怜,把自己当作一切的中心?当然都错了!实话告诉你吧,他之所以能享受人生,因为他遵循威洋斯王子的誓言:“我服务于人。”
他记了许多其他瘫痪病人的姓名地址,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他躺在床上,平均一年要写1400封信,给成千上万个同病相怜的人带来喜悦。事实上,他组织了一个瘫痪者联谊俱乐部,让大家相互写信交流。最后,这个俱乐都发菜成一个全性的社团组织。
卢帕博士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有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有一种使命感。他深切地体会到,比自身生命更高贵的奉献动机,会带来真正的喜悦。正如萧伯纳所说:“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在抱怨世界不能顺他的心、使他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常对那些患有忧郁症的病人说:“按照这个处方——每天想到一个人,并尽你最大的努力让他开心。”
这句话听起来如此不可思议,我认为我应该将阿德勒博士的名著《人生对你有何意义》一书中的几个段落摘录下来,供你借鉴:
“忧郁症是对他人的一种长期愤怒责备的情绪,其目的是赢得他人的关心、同情与支持,病人似乎仍因自身的罪恶感而沮丧。忧郁病人第一件回想的事多半是:我记得我很想躺在沙发上,可是我哥哥先躺下了,于是我一直哭到他不得不起来让我躺下为止。”
“自杀,是忧虑病人用来报复自己最常用的手段。因此,医生的第一步是避免给他任何自杀的借口。我治疗忧虑的第一条是先解除这种紧张。我会说:千万别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这看起来没什么,但我坚信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如果病人能做他想做的事,那他还能怪谁?又怎么向自己报复?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上戏院,或休个假,就按自己的心愿去做。如果半路上你又不想去了,那就别去。这是最好的状况,而且,这样一来他的优越感会得到满足,他就象上帝一样随心所欲。不过,这完全不符合他的习性。他本来是想控制别人、怪罪别人,如果大家都同意他,他就无从控制了。用这种方式,我还没发现有一个病人自杀过。”
“然而,病人通常会说:可是没有一件事是我喜欢做的。对这样的回答,我已经听过太多次了,也早就准备好了该怎么答复他们: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有时候他会回答:我想在床上躺一整天。我知道只要我同意,他就不会那么做。而假如我反对,就会引起一场大战。我通常一定会同意的。”
“另一种处理他们生活方式的方法更直接。我告诉那些患有忧郁症的病人:‘只要照这个处方,保证你14天内痊愈,那就是每天想办法取悦别人。’看他们觉得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早被自己占满了,他们会想:‘我干吗去担心别人呢?’有的人会说:‘这对我太简单了,我一生都在取悦别人。’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做过。我让他们再想想看,他们并没有再去想它。我告诉他们:‘你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全部用来想你能让谁开心,而且这对于你的健康会很有好处。’第二天我问他们:‘你昨晚有没有照我建议的去做呀?’他们回答:‘昨晚我一上床就睡着了。’当然这都是在一种温和友善的气氛下进行的,不能露出一丝优越感。”
“有人会说:‘我做不到,我太烦了!’我会说:‘不用停止烦恼,你只要同时想想别人就好了。’我要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许多人说:‘为什么要我去取悦别人?别人怎么不来取悦我?’‘你得想到你的健康。’我回答,别人后来会有苦头吃的。我几乎没有遇到过一位病人说:‘我照你的建议想过了。’我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提高病人对他人的兴趣。我了解他们的病因是因为与人缺乏和谐,我要他也能了解这一点。什么时候他能把别人放在同等合作的地位,他就痊愈了……十诫中最难的一条是‘爱你的邻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不但自己有很严重的困难,而且给周围的人带来最大的伤害。人类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这一类的人引起的……我们对人的要求,以及所能给予的最高奖赏就是,他应是一位好同事、好朋友、爱与婚姻的良伴。”
阿德勒博士督促我们每天做一件善行。什么是善行呢?先知穆罕默德说:“善行是能给他人脸上带来欢笑的行为。”
为什么每天对他人做一件善事对人会有这么大的好处呢?原因很简单,人之所以平生忧虑、恐惧与抑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只想到自己。而想要取悦他人时,就不会有时间想到自己。
威廉·穆恩太太在纽约开办了一所穆恩秘书学校,她就是在14天内祛除忧虑的。事实上,由于一对孤儿的出现,她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治好了。
下面就是穆恩太太的故事:
“过了几年快乐的婚姻生活后,我失去了我的先生,我陷入了人生的低潮,内心充满了自怜与悲伤。我从未有过一个人过圣诞节的经历,我害怕圣诞节的来临。朋友们都来请我去他们家,可是我不想,我知道我在谁家都会触景伤情的。我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越接近圣诞节,我越被自怜所淹没,我的哀伤也越深。没错,我还有很多值得感谢的事,每个人也都有。圣诞夜那天,我下午3点离开办公室,在第五大道漫无目的地闲逛,希望能驱走内心的自怜与忧郁情绪。街上满是快乐的人们——令人不由得忆起逝去的快乐年华。我不敢想象自己得回到孤独空洞的公寓的情景。我一片茫然,实在不知道该干什么,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逛了一个多小时,我发现自己站在公共车站前,不禁想起从前我先生和我坐公车去探险,我于是上了进站的一部公汽车。过了赫德逊河,又走了一段路,我就听到乘务员说:终点站到了,女士。我下了车,连地名也不知道。地方很小,不过倒很安静和平。在等车回去的时候,我开始逛住宅区的街道。我经过一座教堂,里面传出优美的《平安夜》的乐声。我走进去,里面除了一位风琴手,再没有其他人。我静静地坐在教友席上。圣诞树的装饰灯好看极了。美妙的音乐——加上我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使我打起盹儿来,我慢慢地睡着了。”
“当我醒来时,我有点害怕,忘了自己在什么地方。接着我看到前面有两个小孩,显然是进来看圣诞树的。其中一个小女孩指着我说:她会不会是圣诞老人带来的?很显然,我也把他们吓了一跳。我告诉他们我不会伤害他们。他们穿得很破。我问他们父母在哪?他们说他们没有父母。”
“看来这两位小孤儿的情况比我糟多了,这让我觉得很惭愧。我带他们看圣诞树,又带他们去小店买点零食、糖果及小礼物。我的孤独感奇迹般的消失了。这两位孤儿让我几个月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快乐与忘我。我跟他们聊天,发现自己是何等幸运——我感谢上天,我儿时的圣诞过得多么开心,充满双亲的爱与关照。这两个小孩带给我的远比我给他们的多得多。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圣诞节,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很重要的一件事——要让自己开心,只有先让别人开心。我发现快乐是具有感染力的。通过施与,我们接受。因为帮助别人、爱别人,我克服了忧虑、悲伤与自怜,而有重生的感觉。而我确实有了重大的改变——不只是在当时,以后的几年都是这样的。”
有关忘我而找回健康快乐的故事太多了,可以写成一本书。下面再说说玛格丽特·泰勒·耶茨的故事,她是美国海军最受欢迎的女性。
耶茨太太是一位小说家,但她写的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真实而精彩,她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耶茨太太由于心脏不好,一年多来一直躺在床上不能动,一天得在床上度过22个小时,最长的旅程是由房间走到花园去进行日光浴。即使那样,也只有在女佣的扶持下才能走动。
“我当年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这样卧在床上了。如果不是日军来轰炸珍珠港,我永远都不能再真正生活了。”
“发生轰炸时,一切都陷入混乱。一颗炸弹在我家附近爆炸,震得我跌下了床。陆军派出卡车去接海陆军军人的妻儿到学校避难。红十字会的人打电话给那些有多余房间的人,他们知道我床旁有个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帮忙作联络中心。于是,我记录那些海军陆军的妻小现在留在哪里。红十字会的人会叫那些先生们打电话来我这里找他们的家属。”
“很快我知道我先生是安全的。于是,我努力为那些不知先生生死的妻子们打气,也安慰那些寡妇们——很多妻子都失去了丈夫。这一次阵亡的官兵共2117人,另有960人失踪。”
“开始的时候,我还躺在床上接听电话,后来我坐在床上。最后,我越来越忙,又亢奋,忘了自己的毛病,我开始下床坐到桌边。因为帮助那些比我情况还惨的人,使我完全忘了我自己,我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觉的8个小时。如果不是日本空袭珍珠港,我可能下半辈子都是个废人。我躺在床上非常舒服,我总是在消极地等待,现在我才知道当时我潜意识里已失去了复原的意志。”
“空袭珍珠港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大惨剧,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最重要的一件好事。这个危机让我发现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它迫使我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它也给了我一个活下去的重要理由,我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或照顾自己。”
假如心理患病的人都能象耶茨太太所做的那样去帮助别人,起码有三分之一可以痊愈。这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这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结论,他说:“我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都不能在医学上找到任何病因,他们只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且自怜。换个方式说,他们一生只想搭个顺风车——而游行队伍就在他们身边经过。于是他们带着自怜、无聊与无用的人生去找心理医师。赶不上一班渡轮,他们会站在码头上,责怪所有的人,除了他自己。他们要求全世界满足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欲求。”
你现在也许会说:“这些事也不怎么样,如果圣诞节遇到孤儿,我也会关心他们;如果我碰到珍珠港事件,我也会很高兴做耶茨太太所做的事,可是我的状况跟人家不一样。我的日子再平凡不过了。我一天得做8小时无聊的工作,从来没有任何有趣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怎么会有兴趣去帮助别人呢?我又干吗要帮助别人?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问题还算合理。不管你的人生多么单调,你每天总不免要遇到一些人,你对他们如何?你只是视而不见,还是想多认识他一点?例如邮差——他一天得跑几百里路,为人们送信,你可曾费心了解他住哪儿?看看他妻子或儿女的照片?你关心过他是否疲倦或觉得无聊吗?
杂货店小弟、送报生、擦鞋童呢?他们也都是人,他们也有烦恼、梦想、野心!他们也想与他人分享,问题是你有没有给他们机会?你可曾对他们表示过热切真诚的兴趣,这一类的事尽管很微不足道,但可以彻底消除忧虑。你用不着变成南丁格尔或社会改革者,才能帮助这个世界——你个人的世界,你可以从明早碰到的第一个人开始改变。
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好处当然是带来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满足,更以自己为荣。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态度称之为“开化了的自私”。波斯宗教家左罗斯特说:“对他人好不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增进你的健康与快乐。”富兰克林说得更简单:“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纽约心理服务中心主任林克曾说:“我认为,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科学证明为完成自我实现与得到快乐,自我牺牲与纪律都是必要的。”
多想想别人不仅能使自己免于烦恼,也能结交更多朋友,得到更多乐趣。以下是耶鲁大学的威廉·费尔普斯教授的回答:
“我去旅馆、理发店或商店时,一定会跟我碰到的人谈谈话。我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部机器上的螺丝。有时我会夸美发店里的女服务生眼睛或头发很美。我会问她们理发时站一整天累不累,我问她是怎么进入理发业的——干多长时间啦?理过多少回啦?我帮她一起数。我发现对人们感兴趣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乐趣。我常跟行李搬运工握手。工作了一整天,这会令他精神振作。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到火车餐车上去吃午餐。餐车挤得水泄不通、闷热无比,而服务又很慢。服务生终于过来把菜单给我,我说:‘在厨房做菜的那些人今天可惨了。服务生开始咒骂,我以为他生气了,他说:老天啊!客人都在抱怨食物不好,他们埋怨服务太慢,又嫌这里太热、东西太贵。我听这些抱怨听了19年,你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对厨师表示过同情的客人。我祈祷有更多象你这样的客人。’”
“服务生只因为我把厨师当人看待就如此惊异。人所企求的,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被当作人对待。有时我在路上碰到有人牵着狗散步,我总不忘赞赏那只狗。我走过后回头看时,常会看到那人很欣赏地拍拍他的狗,我的赞赏重新引起了他的欣赏。”
“有一次在英国,我碰到一位牧师,我真心称赞他那只壮实聪明的牧羊犬。我请他告诉我如何训练那只狗。我走开后,回头看见那牧羊犬搭在它主人的肩上,而它主人正在拍它的头。就因为对牧师的狗表示感兴趣,我就能使那牧师开心,那只狗也开心,当然我自己更开心。”
一个常跟搬运工握手,又能对厨子表示同情的人,或是常称赞别人的狗有多棒的人,你能想象他会终日愁眉不展,需要心理医师吗?你一定想象不出吧!有一句中国谚语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下面这段是一位女士的故事,她现在已经当祖母了。“我们家以前在费城是靠社会救济金生活的。我年轻的岁月中最大的悲剧都来自我们的贫困。我从来不能象别的少女们那样享受正当的社交生活。我衣着寒酸,而且经常因为太小而紧绷在身上,当然款式也都过时了。我觉得无颜见人,经常哭着睡去。”
“绝望中,我忽然心生一计,每次在聚会时,我都请我的男伴谈谈他的经历、想法以及对未来的计划。我提出这些问题,倒不是对他们的回答非常感兴趣,实在只是希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不要看出我的装扮寒酸。可是,奇妙的事发生了:当我听这些男孩谈话时,我学到了一些东西,而开始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我变得兴味盎然,自己也忘了服饰的问题。可是最令我吃惊的是:因为我是个很好的聆听者,又鼓励他们谈论自己,他们和我在一起时总是很快乐,我竟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女孩,有3位男士都要求我嫁给他。”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什么对别人的事感兴趣,这全是胡说!我才懒得过问别人的事,我只要自己赚到钱,得到我所追求的东西就行了,管别人闲事干吗?”
当然,你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不过,如果你是对的,那么所有的古圣先贤——耶稣、孔子、佛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等——就全错了。也许你对宗教大师有反感,那么,举几个无神论者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剑桥大学豪斯曼教授,他是当代极负盛名的学者。1936年,他在剑桥做的演说《诗之名与质》中曾提到:耶稣说:“人因我失去生命者,将得永生。”这实在是永恒的真理,也是最深刻的道德发现。
我们一天到晚从传教士那里到这种论调。而豪斯曼教授是一位无神论者,也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他却依然发现,一个人只想到自己,是不可能活出真正的人生来的;事实上,他会活得很糟。相反的,忘记自身、服务他人的人才得以享受人生之喜悦。
如果这也不能打动你,再来看看西奥多·德莱塞——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无神论者——所说的。德莱塞把全部的宗教都看成神话,而人生只是“一出傻瓜说的故事,没有任何意义”。但他却遵循耶稣的一个道理——服务他人。德莱塞说过:“如果你想从人生中得到任何快乐,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应为他人着想,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
假如我们真的要象德莱塞所说,帮助别人过得更好,我们就应该立即行动,不要再浪费时间。人生这条道路,我们只能经过一次,假如我们能行任何善事——请让我们现在就做,不要让我们拖延,也不要让我们轻视,因为,我们再也不能回到这条路上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