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训练大全集-人际交往中的赞美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吃不到葡萄,葡萄仍然甜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胜人一筹,然而,事实上这永远只能是一个梦想。一些心理素质不高的人,每当面对别人的优点与成绩时,往往禁不住妒火中烧,很难坦然地面对与欣赏。在这些人眼里,办事能力强变成了爱出风头,你好心好意去帮他,他私下里还担心你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于是,这些人对待他人优点与成绩的态度也只能是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再恶劣点儿,实行打击报复。而别人往往也不是省油的灯,这就带来了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自己的事业也会因此严重受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成绩,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赞美。有些优点和长处往往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某人长得漂亮,智商很高等等。因此,对于别人优点与长处的肯定不仅不会贬低自己的位置,而且可以使旁人从中认识到你所具备的优良素质,从而获得他人的称赞。战国时期,公子重耳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鲍叔牙辅佐重耳,而管仲则为公子小白出谋划策,最终公子重耳当上了齐国国君。重耳想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说:“公子如果想统治齐国,任我为相就足够了,而公子如果想一统天下,则非拜管仲为相不可。”最终,重耳任用管仲成为一代霸主。鲍叔牙虽然不及管仲有才华,但却能坦然地欣赏管仲的优点和长处,并大力举荐,从而获得了天下人的称赞,并借此得以留名青史。面对他人成绩,我们首先应该懂得,成绩是他人的勤劳加汗水所赢得的,我们应该坦然地欣赏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予以肯定。与此同时,检讨自己,虚心请教,学习他人的勤奋向上的精神。主动请教别人向你传授学习工作的要领,不仅是对他人成绩一种高度的赞扬,而且也可以督促自己继续前进。既有利于你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你处世水平的提高。这一箭双雕的事情,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要坦然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成绩,需要相当的自信和勇气。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别人比自己强的情形,而赞美之词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觉得自己不如对方,于是心理失衡,没有勇气为对方喝彩。要么觉得“不好意思”;要么认为自己与之相比,结果昭然自明,不用多此一举;要么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赞美了也不会引起重视,还害怕会引起非议,被人误解为是溜须拍马。结果,不仅失去了一次坦然欣赏别人优点与长处的机会,也失掉了一次抛弃自卑与胆怯心理的机会。

    众所周知,迈克尔·乔丹是一位超级篮球精英,但他却对别人说队友皮彭在投三分球方面比他更有天赋,还说皮彭扣篮方面也比自己胜出一筹。皮彭虽然是最有希望超越乔丹的新秀,而乔丹仍处处对其加以赞扬。一方面,反映了他自我挑战的勇气,另一方面也是乔丹自信心的体现。

    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棋逢对手,不妨采取“吴越同舟”的策略,同对手友好相处,对其优点成绩大大方方的表示祝贺,送上一束含泪的鲜花。另一方面,奋力追赶。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日本人了。

    日本对于其经济在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的解释是:“我们日本国民的一大优点是,对外人不停地鞠躬,不停地说好话。可以说,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善于赞美别人是日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中叶日本从战争的废墟堆里站起来,抓起“赞美”这杆新式武器,开始了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发展民族产业的进程。今天,日本已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经济大国。

    日本国民将“赞美”这种武器更广泛运用在了经济领域,如日本的推销之神原一平,他在阐述他的推销秘诀时说:“推销的秘诀在于研究人性,研究人性的关键在于了解人的需要,我发现对赞美的渴望是每个人最持久、最深层的需要。”而要慷慨地赞美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就必须坦然接受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良好的态度对于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正如机油对机器一样重要。”因此如果你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不妨试着去发自内心地赞美一位与你正相互竞争的同学或者是同事,甚至举荐一位有可能位居你之上的职员给老板,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赞美。

    步入误区,人命关天

    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优点、长处等表现出的一种认可,赞美在日常生活中和处理人际关系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赞美能让小孩子认识美、追求美;赞美能让年轻人斗志昂扬;赞美能令老年人精神焕发;赞美能令灰姑娘变成可爱的公主;赞美能让不快乐的人变得开心……

    然而,世界上任何事都有消极的一面。对赞美而言,它本身不存在这些消极影响,赞美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让被赞美者觉得自己还行,让他们开心。但是如果你对赞美把握得不好,往往会陷入赞美的误区,从而产生消极的后果。

    赞美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夸大空洞的赞美等于奉承

    本来许多人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凡的事,而且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这时有些人带着取悦于这些人的目的开始了他们的赞美。什么“这件事只有你这种人才能做好,除了你,别人看也看不懂”或“啊,简直是我的偶像,从来没有人能把这事处理得这么完美”或大堆的“真伟大,真高尚”之类。想必赞美者不感到肉麻,听者都嫌恶心了。其实,这已经带上了很浓的奉承意味。

    赞美和奉承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称赞。赞美是真诚的,无所求的。奉承是虚假的,有目的。下面我举例加以区别它们。

    有一次,卡耐基在邮局中排队等待着要发一封挂号信。他发现那位管挂号的职员对他的工作很烦恼:称信封、递邮票、找零钱、开收据,同样单调的工作,单调的语言,年复一年。卡耐基觉得应该说点能让这位职员高兴的话,恰好他顿然发现了一样值得他赞美的东西。

    当职员称他的信时,他热忱地说:“我真愿意我有你这么一头头发。”

    职员抬起头,惊讶的样子,他脸上微笑发光,“现在不如从前好了。”职员说。但卡耐基还是确切地说:“虽然稍减从前的光亮,但仍极出色。”

    职员非常喜悦,并说:“许多人曾赞美我的头发。”

    那天那位职员出去吃午饭时脚步轻松,甚至他那晚归家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妻子。

    后来,一个人问卡耐基:“你要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呢?”

    卡耐基说:“假如我们这样卑贱自私,不能给出一点快乐,不能给人一点真诚的欣赏。而要从对方勒索相当的报酬——这将证明我们的气量比酸苹果还小。我们将遇到我们绝对应得的失败。不错,我的确要从那里得到些什么,我要得到些无价的东西,而我得到了。我得到了我为他做了些事而他不能报答我什么的感觉。”

    从卡耐基赞美邮局职员的目的和真诚上我们确定了这不是奉承。但如果他是为了能不排队而赞美邮局职员好让他先寄信,你还能说这不是奉承吗?

    一谈起奉承我总让人起了中国古代跪在皇宫大殿中大呼万岁的臣子们。虽然也有李世民那样善于纳谏的皇帝,但他们有谁不爱听顺耳的话?于是什么“圣上”“真龙天子”等词应运而生,这就是奉承,臣子们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欲望,甚至闭着眼睛说瞎话。

    (2)赞美要分场合,看对象,语言要得体

    如果你随心所欲,认为那些优美的词只要套在别人身上就是赞美,你就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而且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公共场合中,爱慕虚荣的人喜欢引人注目,性格内向的人喜欢默默无闻。如果你在那时赞美前者温柔贤慧,静如处子,这样当时可能很受用,但当舞会、酒席开始后,他们想活泼一番时却被你的几句赞词死死禁锢。这时,他不恨死你才怪呢!如果你赞美后者多才多艺,性格活泼等,当众人要他露个脸,来一段时,他结结巴巴,涨红了脸也吐不出半个字来时可能真想生吃了你。

    也许你能保证不说“80岁的老太太仍是一朵鲜花”,但你是否能保证不犯上面类似的错误呢?赞美时需要多了解别人一分,不要只图一时的口舌之快。

    (3)赞美切忌喜大忘小

    许多人认为赞美别人主要是从他的突出方面来谈,其他的细枝末节,可赞亦可不赞。你认真想想:别人闪光的一面是最容易被发现的,也是别人称赞得最多的,可以说已经听得麻木了,你再跑上去凑热闹,也肯定毫无效果。反倒是那些平时人们不太注重的细节受到赞扬更令人高兴。

    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赞美一件微小的事,一个微小的进步,这些往往更容易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狄更斯在年轻时就想成为一名作家,但那么多的不幸困绕着他。他从未能在一所学校读书超过四年以上,他的父亲因不能付债,被捕入狱,于是他只得自己独立生活了。他找到了在一间老鼠横行的货房中粘贴黑油瓶上的标签的工作。这时他还是不间断的写作,但他对他自己著述的能力缺乏自信。因此,他在深夜无人时才将他的一篇篇稿子邮出,以免别人笑他的稿子没被采用。最伟大的一天到来了,他的一篇稿子被采用了。实际上他没有得到一先令的报酬,但有一位编辑称赞了他。一位编辑给了他承认,他非常地兴奋,也由此坚定了信心,后来终于闻名于世。

    如果你是位喜大忘小者,你会对当时的狄更斯表现出冷落平淡,他也就永远缺乏信心,世界上也就会因此而少了位优秀作家。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出赞美的误区,用赞美的力量给人以向上的动力吧!

    什么样的山,你就唱什么样的歌

    赞美别人,不单单就是花言巧语、甜言蜜语,重要的是根据对方的文化修养、个性性格、心理需求、所处背景、角色关系、语言习惯乃至职业特点、性别年龄、个人经历等不同因素,恰如其分地恭维、赞美对方。

    1889年,清廷任张之洞为湖北总督。新任伊始,适逢新春佳节,抚军谭继洵为了讨好张之洞,设宴招待张之洞,不料席间谭继洵与张之洞因长江的宽度争论不休。谭继洵说五里三,张之洞认为是七里三,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眼见气氛紧张,席间谁也不敢出来相劝。这时列末座的江夏知事陈树屏说:“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制台、中丞说得都对。”这句话给两人解了围,都抚掌大笑,并赏了陈树屏20锭大银。

    陈树屏巧妙且得体的言词,既解了围又使双方都有面子。这种赞赏就充分考虑了听话者的心理和当时的境况。

    话要因人而异,必须考虑几点因素:

    (1)听者的文化知识水平

    文化知识水平不同,对说话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

    比如要表述对社会嫉贤妒能现象的认识,听话者为知识分子,可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但这话就不能再照搬讲给文化水平不高的听众,而可以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样的俗语,对方会更容易接受,讲话才会有效果,赞美人同样如此。

    (2)听话者的个性性格

    对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可以多赞美他,他会很自然接受;如果对方比较内向、敏感、较严肃,你过多地赞美他,会使其认为你很轻浮、浅薄。因此,在赞扬对方时要注意这一点。

    (3)听话者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

    交谈双方各有欲望,要迎合对方的需求讲赞美的话。一个不喜欢淑女型,个性鲜明,男孩子气十足的女子,你夸她如果长发披肩,长裙摇曳,定会娜婀多姿,美丽迷人,她也许不会感激你,还有可能骂你多管闲事。如果了解她的心理,夸她短发看起来又精神又有活力,她一定会开心。

    19世纪的维也纳,上层妇女喜欢戴一种筒高檐宽的帽子。她们进剧院看戏,仍然戴着帽子,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对剧院要求女客脱帽的规定她们也不予理睬。剧院经理一天灵机一动,在台上说:“女士们请注意,本剧院要求观众一般都要脱帽看戏,但是,年老一些的女士——请听清楚——年老一些的女士,可以不必脱帽。”此话一出,全场的女性全部自觉把帽子脱了下来:谁愿意承认自己年老呀!

    这位聪明的经理正是利用了妇女们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特点和感情需求,使原先头痛的问题迎刃而解。

    (4)听话者的性别特征

    与不同性别的人讲话,应选择不同的方式。对体胖的女子,你说她又矮又胖,一定会令人反感;但你夸她一点不胖,只是丰满,她会得到几分心理安慰,不会因为自己胖而自卑。对同样体型的男子,你说他矮胖子,他也许会置之一笑。

    (5)听话者的年龄特征

    你若想打听对方的年龄,不同年龄要采取不同问法。对小孩子可以直接问:“今年几岁了?”对老年人则要说:“今年高寿?”对年龄相近的异性不可直接问,要试探着说:“你好像没我大?”对年纪稍大的女性,年龄更是个“雷区”,问得不好讨人厌。一个40岁的中年女子,你开口道“快50了吧”,对方一定气愤不已,你小心地问“30出头了吧”,她一定会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6)听话者的心境特征

    俗话说:入门休问枯荣事,观看容颜便得知。在夸赞别人时,要学会察言观色。一个为事业废寝忘食的年轻人,便可以称他“以事业为重,有上进心”;一个为了债务焦头烂额,心绪不宁的企业家,你夸他“事业有成,春风得意”,对方也许会认为你是在讲风凉话,这种赞美便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除了以上因素,还要考虑不同职业、不同宗教信仰等因素。列宁说:“对马车夫讲话应该不同于水手,对水手应该不同于对排字工讲话。”陈毅某次出访东南亚,一宗教界人士送他一尊菩萨,他见机谢道:“有了菩萨保佑,我更不怕帝国主义了。”这里陈毅借用宗教术语,显示了对宗教的尊重,对宗教界人士的谢意,有深意而又不乏风趣幽默。

    赞美要恰如其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了多重角色,角色关系不同,说话方式就不同,赞美的方式也就不同。对朋友可以真心诚意地夸他,对领导要含蓄适度的赞美,否则会认为是“拍马屁”,对爱人要甜言蜜语地称赞,对长辈要恭恭敬敬地讨好,对小孩可以和蔼可亲地夸奖他。

    有一个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以前从小一起玩的苦朋友就来向他求救。

    一个见了朱元璋后说:“我王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莱将军。”

    朱元璋听后,心里十分高兴,就封他做了御林军总管。

    另一位苦朋友听说此事以后,也想到朱元璋那里讨个一官半职。他见了朱元璋,竹筒倒豆子似的说了起来:“我王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丛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煮熟,大家便抢了起来,结果罐子打破,撒了一地的豆子,汤泼在泥里。你只顾满地捡豆子吃,不小心将红草叶子塞到嘴里。叶子哽在喉咙里,苦得厉害。幸亏我出了个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子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到肚里去……”

    朱元璋在大殿上听了这些不体面的话,不等说完就喊道:“推出去斩了!”

    两个穷朋友,叙述了同一件事,一个做了大官,一个丢了性命。归根结底是前者注意了角色关系,而后者却忽略了这一点。以前他们是一起玩耍的伙伴,但如今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贫民,怎么能同日而语呢!

    话语交际中的角色关系,按关系来源可以划分为六类:

    姻缘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

    血缘角色之间的关系。以血亲连结在一起的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如母女关系、父子关系、姐妹关系、兄弟关系、兄妹关系、姐弟关系等。

    情缘角色之间的关系。以感情的缘故而连结在一起的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

    业缘角色之间的关系。以职业的缘故而连结在一起的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同事关系、同行关系等。

    地缘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以地域为连结纽带。如同乡关系、邻里关系等。

    学缘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师兄弟关系等。

    在交流中我们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关系,判断自己与交谈对象是否存在以上关系。又要注意判断面对的几个交谈对象之间是什么关系,还要判断交谈对象交谈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关系,只有准确、清楚地判断这些关系,才能使交谈进行通畅。

    《红楼梦》里人物繁多,关系复杂,因此许多人的话语都能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而掌握分寸、区分对待。如第五十六回写到总管贾府内务的王熙凤因病休养,王夫人只好让探春、李纨料理家事,由薛宝钗协助。探春提出了加强管理节约开支的主张,大家都赞同。这时平儿该怎么说呢?作为王熙凤的心腹,不能不维护主子的威望,也不能不赞扬探春的能干;既要附和说好,又要考虑实行新规定的困难和矛盾。若不多一层考虑,怎能说明自家主子为何没想到这个好主意呢?平儿于是说:“这件事烦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艺儿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平儿确实有心计,有口才,怪不得宝钗称赞她:“远愁近虑,不卑不亢。”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赞美同样要抓住关键的赞美,这就需要洞察对方心理,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切不可“哪壶不开提哪壶”。

    有一次,相声演员侯跃文对他父亲侯宝林说:“爸爸,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商店里某些服务员的态度差,常给顾客吃‘冷面’。我想写段相声讽刺一下。”

    侯老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你想讽刺服务员,可你了解他们吗?工资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八九个钟点儿,多辛苦!再说,哪家不兴有个不顺心的事儿?谁能老有笑模样?又没吃‘笑素’!顾客里头也有捣蛋的,遇上那号人,你乐得起来?我不是说服务员有缺点就不能讽刺,得先去搞点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体谅人家的难处,那才能写出感情,批评得入理。”

    侯老的一席话,充分体现了对他人的理解。只有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苦怒哀愁,才能把握好说话的内容与分寸,才能知道如何抓住对方的心理赞美对方。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平庸自卑、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特意安排她的同学对她改变看法,对她表示喜爱和赞扬。于是,从这天起这个姑娘周围充满了赞扬和热心的帮助。有人夸她,有人说她心灵手巧,有人送她礼物,有人每天与她一起回家……奇迹发生了,一年以后,这个原本默默无闻,自卑感很强的姑娘变得活泼开朗,有说有笑,充满自信,她的学习成绩、仪表风度和以前比也大有改善,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赞扬和鼓励确实有这样的魔力,只要你懂得一个人最需要什么。

    如上面的那个姑娘,她以前是那么卑微、胆怯,这样的人需要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那么是否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一个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人呢?这样的人同样也需要,并且会时常为之感动,除了那些每日总在他左右极尽奉承的人。

    在日本历史上身为摄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权倾一时,不可一世。这样的人还需要别人的关怀吗?然而下面这件事则体现出他与一般人同样的心理需求。

    有一年,他听说松蘑大丰收,便突然提出要亲自去采松蘑。但当时时令已过,哪还有松蘑的影子。家臣不得已,只有在他要去的那块地前一天插上松蘑。第二天秀吉来了,看到满地松蘑,不仅赞叹道:“太好了!”这时,有位善于投机的家臣告诉他这些松蘑都是临时插上的。其他家臣得知有人告密,个个魂不附体,因为他们知道秀吉这个人对不忠诚他的人向来是严惩不殆的。但这次秀吉笑着说:“这是大家为了满足我的愿望才做的,是一片好心。好久没见到这样的松蘑了,又勾起我对往昔农村生活的回忆,我很高兴。”

    看来,“大人物”也需要别人的关怀和赞美,并非都是不可一世的。而那些“小人物”,尤其是一些言行放荡,不大正派的人,其实也需要尊重的。

    几个不三不四的人拦住了一个漂亮的女子,领头的一伸手摘掉了姑娘的帽子,显然不怀好意。姑娘没有破口大骂“流氓”,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说:“你……喜欢我的帽子,是吗?”

    “当然,帽子和人一样漂亮。”领头的戏弄道。

    “那最好给你的女朋友也买一顶。我想她戴上也会很漂亮。你不会随意戏弄人的,对吧!”姑娘沉着地说。

    领头的脸有些红:“当然,当然是。”

    “那么,你可要保护好她,省得帽子也被人摘去。”

    “对对,这……还给你。”这一群人悻悻地走了。

    这位姑娘机智地摆脱了这群人的纠缠。因为她给予他们尊重,让对方在没丢面子时赶快收场。

    因此,任何人都需要尊重,需要赞美,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一句美好的赞美,能使我们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

    细微处入手,润物细无声

    了解他人的心理不仅要抓住对方大致的心理波动,而且要于细微之处下功夫,利用细小的刺激来影响特定情形下的心理,使赞美既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又有极强的针对性。

    1971年7月29日,基辛格率代表团秘密访华,进行打破中美中断20年外交僵局的谈判。来华前,尼克松总统曾不止一次为他们设想这次会谈的情形,以为中方会大拍桌子叫喊“打倒美帝国主义”,勒令他们退出台湾,滚出东南亚。为此基辛格一行非常紧张。

    但事实出乎他们的意料。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他们。周恩来总理微笑着握着基辛格的手,友好地说:“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二十几年来第一次握手。”当基辛格把随行人员一一介绍给周恩来时,他的赞美更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握住霍尔德里奇的手说:“我知道,你会讲北京话,还会讲广东话。广东话连我都讲不好。你是在香港学的吧!”又对斯迈泽说:“我读过你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关于日本的论文,希望你也写一篇关于中国的。”最后他握住洛德的手,“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该是半个亲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

    周总理简短的欢迎词里蕴含了高超的赞美技巧。他认识到基辛格一行的紧张心情,在严肃的外交场合,他有意淡化了政治角色,而是抓住细微之处,拉家常似的,对其语言才能、论文、家庭成员进行了一番巧妙的赞美。既亲切又得体,缓解了对方的紧张情绪。基辛格一行对中国的领导人也顿生敬意,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真是一箭双雕。

    周恩来总理能做到这一点,是事前大量细心准备的结果。他先对基辛格一行的工作、生活资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准确地找出他们在外交场合一般不为人所提及的细小之处。同时对他们来华心理做了大致分析。才会有外交场合出色的表现,亲切的言词。

    人的心理有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但也有不稳定的部分,往往随气氛和场合的变化而变化。细心的人就善于捕捉对方此时此地的心境,予以适当的赞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