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济世佛道-“念佛,坚持不懈”的思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功德行上来

    功德是在行上来的,不是在打坐;打坐本来在享受嘛!两腿一盘,眼睛一闭,万事不管,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享受?这是绝对的自私自利。但是话又说回来,打坐不需要吗?需要啊!那是先训练你自己的起心动念,或者空掉念头,或者克制念头,或者为善去恶的训练。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许多东西是必需的,但想要得到这些东西,出除了耐心。当然,还需要我们付出行动。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

    中午的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便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喝。”

    于是,侍者拿着容器去盛水。路不远,他一会儿就找到了。可他刚到那里,就有一对商人骑着马从那条小溪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根本不能喝!

    于是侍者转身回去,告诉佛陀:“溪水被那些商人弄脏了,不能喝,还是重新找条小溪吧!我知道前面就有一条小溪,而且溪水非常清澈,离这里也不远,两个时辰就能到。”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那条小溪呢?你还是到刚才的那条小溪去吧。”

    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去了,他心想:“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他决定不去了,转身对佛陀说:“我都告诉你了,溪水已经弄脏了,你为什么还要我白跑一趟呢?”

    佛陀什么也没有向他解释,说道:“做事一定要有耐心!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可当他再次来到小溪边的时候,却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经不见了。

    功到自然成,加上有等待耐心,想成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柳公权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老师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云游的老和尚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师父,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和尚接过去一看,只见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和尚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不值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和尚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老衲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原城里看看去吧!”

    华原城离柳公权家有四十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原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原城寿门,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采。

    小公权这才知道老和尚没有说假话,惭愧极了,心想:我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混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对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镂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愤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麋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融注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可是,他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原城南的鹳鹊谷,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为止。

    古人常以“恒以惭愧水,洗涤懈怠心”自警。意为:“我们应该经常以惭愧之水,洗涤渐渐懈怠的内心。功德是行上来的,有了行动,才会有成功的可能,不断进取,勤学不辍,才能出人头地。

    2.一边念经,一边参究

    你们光晓得敲个木鱼,不去参究,那有什么用!念经要一边念一边参究才是功德无量,否则你念与念不头没有两样。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学习的形式和文字的表述,形式和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慧能禅师见弟子终日打坐,有一次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弟子回答:“我参禅啊!”

    慧能禅师说:“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弟子回答:“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守住容易迷失的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慧能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弟子糊涂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宁,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道:“那么怎么样才能祛除妄念,不被世间之事所迷惑呢?”

    慧能禅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弟子终于有所醒悟。

    又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

    慧能倾身仔细一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你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

    慧能就把刚才那个人朗读的部分,为他作了详细的解释:“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火烬将熄,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接着,那个人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感觉到十分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在想去的地方自由驰骋。”

    那个人终于有所领悟。

    学习要多用心,勤动脑。不但要了解表面的知识,更要悟其精髓,心领神会,才能学好。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在私塾馆学写字,学了三年,也没学成。

    一天,一位云游的老和尚路过村里。为了化斋,老和尚偶尔会给人写一两幅对联。

    米芾见老和尚写得一手好字,就虚心求教。老和尚翻看了米芾临贴写的一大打子纸,若有所悟,对他说:“想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不过,贵点,五两纹银一张。”米芾一听吓了一跳,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这不是成心难为人吗?

    老和尚见他犹豫了,就说:“嫌贵就算了!”米芾求学心切,借来五两银子交给老和尚。

    老和尚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吧,三天后拿给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着五两纹银买来的一张纸,左看右看,不敢轻易使用。于是翻开字贴,用没蘸墨汁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想着每个字的间架和笔锋,这样琢磨来琢磨去,竟人了迷。

    三天后,老和尚又来了。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贴出神,纸上却一字未写,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一惊,如梦方醒,才想起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道:“我,我怕弄废了纸。”

    老和尚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了三天,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

    老和尚拿过来一看,这个字写得大有进步,漂亮极了。这才问道:“为什么三年写不好,三天却能写好呢?”

    米芾小心答道:“因为这张纸贵,我怕浪费了纸,不敢像先前那样信笔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

    “对!”老和尚打断他的话说,“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我该走啦。”

    说着,老和尚挥笔在写有“永”字的纸上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纹银还给米芾,便出门上路继续云游去了。

    米芾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这位苦心·教诲的启蒙老师,并激励自己勤学苦练,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怀瑾先生年轻时,为求得真知,不知遍访了多少高僧,吃了多少苦,加上他天资聪慧,勤思考,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瞩目成就,如若他以为迷信课本,还有那么多研究佛法的文章面世吗?所以读书不是目的,学习如何思考,灵活掌握智慧,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目的。

    3.礼拜行道,心念专一

    “礼拜行道”,要拜佛,拜法,拜僧,拜师,你做得到吗?你磕九个头,腿就爬不起来了!昼夜六时礼拜,还要行道,什么叫行道?譬如修般舟三味地叫行道,随时随地都在戒律中。你们要注意啊!真正行香时,两只眼睛只准看地下前面三尺或五尺左右,目不斜视,端容正走不变,随时心念专一。

    宋代大学士苏东坡的才学名扬天下,才学卓绝的他自然有些自满,因而也就有了这样一则故事。

    苏东坡喜欢参禅,有一次在金山寺和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东坡觉得身心舒畅,于是问道:“禅师,你看我的坐姿怎么样?”

    禅师答道:“很好,像一尊庄严的佛。”

    苏东坡听了很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的坐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苏东坡见将禅师比喻为牛粪,禅师竟无以为答,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赶紧回到家中,兴高采烈地对妹妹苏小妹说:“哈,我今天终于赢了禅师!”

    苏小妹问道:“你怎么赢的?”

    苏东坡得意地叙述刚才的事情。

    苏小妹天资聪颖,听了苏东坡的话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自己是什么。禅师的心中像佛,所以他看你像佛;面你心申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这才知道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苏东坡,自有些禅思后,对佛理禅学自视更高。有一天,苏东坡听说荆南玉泉寺的主持承皓禅师禅风犀利高锐,机锋深妙难触,心中极为不服。他觉得自己走遍天下,与许多高僧切磋探讨过,不觉得有人比自己更高明的,便决定微服求见,以试承皓禅师的禅功。

    侍者见一普通百姓极其无礼地表示要见寺主,便把他拦住,苏东坡就在寺院外大声嚷嚷起来。吵嚷之声惊动了承皓禅师。承皓禅师便走出方丈室,问明缘由,很客气地请苏东坡到堂间用茶。

    初见面,苏东坡便开始发难:“听说禅师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请问尊宫贵姓?”

    苏东坡不自觉地整整衣衫,暗想:“这和尚好眼力。”他慢慢地品了一口茶,说:“姓秤!能秤天下长者有多重的秤!”回以机锋的苏东坡,自觉高明,得意不已。

    承皓随即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重?”

    苏东坡无言以对,心悦诚服,礼拜而退。

    佛家讲究脱离三界,讲究众生平等,众生既平等,就不能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就不能对他人存有轻视、蔑视。俗话说,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就必须怎样对待别人。

    高傲自满,轻视别人,除了显示自己的浅薄外,没有任何意义。苏东坡虽名扬天下,被尊称为大学士,然毕竟不是完人,虽明了一些禅理,但并没有真正发现自我,仍有骄傲自满之心,故而才会被人说得无言以对,羞愧而退。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惟有那些谦逊的人,才能勇敢接纳他人的批评意见,才能不断自我超越,才是真正的智者。

    现在一些当官之人,常常盛气凌人,以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并称这样做是为了正视听。这些人实在愚蠢,重与不重关键是看自己怎么做。

    是否值得别人尊重在于自身,别人对你的态度并不起什么作用。如果一定要在意外人的态度,等别人尊敬我,就会显得荣耀,别人不尊敬我,就是受到了侮辱,如此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正是自尊的表现。

    著名学者陈白崖先生曾在书上写过: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南怀瑾先生集功名于一身,却从来都不居功自傲,因为佛说“众生皆佛祖”,既然这样,那么人人都值得尊重。南怀瑾先生在坐出租车时,最常用的话就是:“对不起”,“麻烦您”“谢谢”,这种尊敬人的虔诚佛心,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4.戒律:道德行为的规范

    戒律是什么?简单地下一个定义,就是道德行为的规范。如果破坏了道德行为规范,就是破坏了戒律,这一切人世间观行的罪行都归琰魔玉随罪轻重加以考核。

    相传六祖惠能曾被恶人追逐,避难于猎人中,长达15年之久。

    在这期间,六祖常给猎人讲解佛法,大家都很敬重他。有时猎人出去打猎,就让六祖守着猎网,每有动物落下网中,六祖总是悄悄地解救出来放生。

    猎人们平常主要以各种肉为食物,六祖便寻些野菜寄煮在猎人的肉锅里,与猎人共进饮食。猎人们热情地以肉相让,六祖便回答道:“但吃肉边菜。”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不以为怪了。

    佛家以慈悲为怀,但无规矩不成方圆,僧人都要遵守佛门戒律。

    禅院里的小和尚最近老是不守寺院的清规,趁着晚上偷偷溜出去玩耍。老和尚听周围的居民反映了好几次,终于也起了疑心,决定去查探个究竟。

    又是一个月光如霜的晚上。老和尚悄悄蹲在花丛里,一边听虫儿蛙儿低声嘶叫,一边留神注意观察禅院的那堵矮墙。

    过了一会儿,一个贼头贼脑的小和尚搬着张小椅子,悄没声地溜到墙角那儿。他看看四下没人,就把椅子放在墙边,自己踏着椅子翻墙出去玩耍了。

    老和尚从花丛那儿站起来,叹了口气,心想我该怎么处罚这个小家伙呢?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径直走到椅子那儿,坐到椅子上,等小和尚回来……

    半个时辰过去了,小和尚也玩累了,就顺着老路翻进墙来,踩着柔软的“椅子”!

    奇怪,椅子今天怎么这么软?小和尚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原来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老和尚的脊背。小和尚吓得全身发抖,不知道师父会怎么惩罚他。

    “天气凉了,快点回去睡觉吧。”老和尚揉着脊梁骨说,“年纪大了,不中用了啊。”

    小和尚的脸马上红到耳根子了,又羞又愧地跑回房间。

    这件事很快在禅院里面悄悄传开了,大家都佩服老和尚的宽容海量,再也没人晚上翻墙出去玩耍了。

    老和尚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既遵守了佛家的慈悲为怀,又用宽容的态度引导小和尚遵守戒律,并引得众僧都不越矩。而下面这个极事更值得我们深思。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小和尚十分聪慧,颇具慧根。老和尚博学多才,把自己所学全部教给了小和尚,想让他以后继承自己的衣钵。

    小和尚下山化缘,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最终留在了尘世,没有回庙。

    小和尚没有回来,老和尚以为他被人拐卖,痛苦万分。

    留在尘世的二十年中,小和尚得到了很多,功成名就。

    一天,当他看着窗外的流水、天上的浮云,他猛然醒悟!终于,他回到庙里,跪在老和尚面前,请求原谅。

    小和尚失踪后,老和尚走遍了大半个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可是今天,小和尚竟然回来了,请自己原谅,老和尚愤怒了!

    老和尚看也不看小和尚,一边采着蘑菇,一边指着胸前的念珠,说道:“我能原谅你,可佛祖会原谅你吗?要我原谅你可以,除非这佛珠也能长蘑菇!”说完,拂袖而去。

    佛珠上怎能长蘑菇?知道师父不能原谅自己,失望的小和尚又回到了尘世……

    第二天,老和尚睡醒了,一睁眼,就看到胸前的念珠,还有木板床上,满满地长着大大的蘑菇。

    老和尚顿然醒悟。这世间有什么不能谅解呢?最宝贵的其实是一颗真诚悔改的心呀!

    老禅师固然顽固,但小和尚的果报也是自己招来的。所以说戒律不可破。人生活在社会上也是一样,触犯法律,会有牢狱之灾,即使昩着良心钻了法律的空子,也会让人瞧不起!自己也会一生心中不安。

    5.点滴功勋岂自然

    “点滴功勋岂自然”,有为功德要慢慢一点一点做,今天做一点好事,每天做一点好事,累积起来,等于人独资盖一个庙子。盖这个庙子也是一天一天把它盖成功的。

    南怀瑾先生的父母对他要求十分严格,而他在为人父以后,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子女的,因为他明白“宝刀剑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获得成功,必得经受一番常人不得理解,甚至不能接受的苦练。

    大饼是擀出来的,铜铁是炼出来的,人才是锤炼出末的。所以,当有鞭子向我们挥来时,躲闪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应该把头抬得更高,杷背脊挺得更直,练就一身硬功夫,以后就不会怕鞭抽之苦了。

    寒冬腊月,有一个名叫“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

    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处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动。仪山命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过后,那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一下他的鼻息,尚且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去。滴水终于进了仪山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一拳打过来,大吼:“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被仪山的拳头打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只有仪山的吼声,忽然间,滴水想通了: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还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纸擦鼻涕的时候,被仪山看到了,他大声喝道:“你的鼻子比别人的血汗珍贵?你这不是在糟蹋白纸吗?”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上等僧在师父的锤炼下可以日益强壮,最终能找到自己的天空。”

    师出高徒,而且也只有高僧的承受严师的磨炼,当他获得不一般的成就时,就有了人人羡慕而无法达到的境界。

    洞山禅师责问云居禅师道:“你不在禅堂用功,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云居禅师回答:“我去爬山了。”

    洞山禅师问:“爬哪一座山?”

    云居禅师答:“没有一座山值得我爬!”

    洞山禅师问:“你的意思是说,所有的山你都已经爬过了吗?”

    云居禅师道:“也并非如此。”

    洞山禅师问:“那么你总得找个出路呀!”

    云居禅师道:“没有出路。”

    洞山禅师问:“假如你没有出路,又怎么能和我相见?”

    云居禅师道:“如果我有出路,那我就跟老师隔山住了!”

    不久,洞山禅师又一次问云居禅师道:“你去哪里了?”

    云居禅师答道:“我去爬山了!”

    洞山禅师进一步问:“有没有爬到山顶呢?”

    云居禅师真诚地回答道:“有!”

    洞山禅师再问:“山顶上有人吗?”

    云居禅师照实说道:“没有。”

    洞山禅师嘲笑道:“可见你根本就没有爬上山顶!”

    云居禅师不服气地说道:“假如我没有爬上山顶,怎知山顶上没有人呢?”

    洞山禅师道:“你为什么不住在那里呢?”

    云居禅师道:“我并非不愿住在那里,而是那里有人不允许我住!”

    洞山禅师哈哈大笑道:“我很早就想可能你已经到过那山上了。”

    修道如同爬山,过程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是否已经到达过山顶、山顶上的风光感受如何,也只有自己知道。

    而在艰苦中砥砺孩子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古人比现代人更有独到的见解和做法。

    唐朝有个名叫裴休的宰相,虔诚地信奉佛教。

    他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但是裴休认为这种少年仕进、轻易就飞黄腾达是不利于儿子成长的。因此执意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且要他先从最辛苦的“水头”做起。

    于是这位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不得不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烧火,烟熏火燎,早起晚睡,还得跟寺院的学僧一起吃素饭!几个月下来,风流倜傥的小伙子面皮也黑了,脸庞也瘦了,手上、肩上全是干活的茧巴,每次他要求回家,父亲总是说:“再等一段时间吧!”而寺院里的学僧也并不因为他是宰相公子就特别照顾他。

    一晃好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又轮到裴文德挑水,这位身心疲累的翰林终于忍耐不住,满怀怨恨地发牢骚道:“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刚巧听到,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诗回答道:“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吓了一跳,从此收束身心,苦劳作役。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个道理被无数辈人唠叨了几千年,可是现代的家长又有几个家长真的能够做到像裴休这样呢?无怪乎现在温室的花朵越来越多。

    6.行到有功即是德

    为善去恶而止于至善,行到了就是有功,就是德行的成就,所以千万注意古人的一句话:“行到有功即是德”,也就是事到有功即是德。什么是功德呢?必须一切有成果,行为到了,有成果,有功勋,才是真正的德行。

    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调动全身的积极性,达到言行一致的手合一的至高境界。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行、有暴、有勋。

    有位名叫大年的学僧,喜好雕刻佛像,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指导,雕刻出来的佛像总缺乏佛性。于是,大年专程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能得到无德禅师指导。

    大年到法堂时,无德禅师便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命他捏紧,然后天南地北地跟他闲聊,除了雕刻方面的事外,其他一切都谈,约一个小时后,无德禅师拿回宝石,命大年回禅堂用功。

    这样连续过了三个月,无德禅师始终没有谈到雕刻的技术,甚至连为什么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也没说。终于,大年有点不耐烦,但也不敢询问无德禅师。

    一天,无德禅师仍照往常一样,又拿一块宝石放在他手里,准备谈天。大年一接触那块宝石,便觉得不对劲,立刻脱口而出说道:“老师!您今天给我的,不是宝石。”

    无德禅师问道:“那是什么呢?”

    大年看也不看,就说道:“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块而已。”

    无德禅师欣慰地笑道:“对了,雕刻是要靠‘心手合一’的功夫,现在你的第一课算是及格了。”

    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大有的小。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量力而为就行。但谨记一定要尽力而为。

    佛在一国传法,国王广设布施供养佛和众比丘。

    当时,都城中有位贫穷的老妇人,家中一无所有,平日常以乞讨活命。听说国王正在为佛和众比丘设会供养,心中也产生了极大的欢喜。老妇人也想向佛等沙门贡献点什么,可是环顾左右上下,家中无一长物,便无奈地低头叹息起来。

    忽然,贫妇看到了别人施舍给她的一点黄豆,顿时心中一亮。老妇人赶忙来到王宫,想进宫把这点黄豆供在佛的面前。门人看着这个衣衫破烂的贫妇,捧着一点黄豆竟想进入王宫中供奉佛陀,觉得很可笑,坚决不放她进去。

    佛在宫中遥知此事,便以神力取来了贫妇手中捧着的黄豆,并且遍施在国王摆出的各种食物之中。国王在每种食物中都吃到了黄豆,非常恼火,叫来厨师要处置。

    佛在旁边连忙劝说道:“大王啊,事实上不是厨师的过错,这些大豆是宫外一位贫妇布施的。”

    国王仍然很不高兴。佛接着说:“这位贫妇一片真善之心,虽是小小的一捧黄豆也能协助国王大施饭食。所以,饭中皆有黄豆。”

    国王很不以为然地说:“这点黄豆算得了什么,怎能与我这么丰厚的布施相比呢?”

    佛却说:“贫妇施豆虽然微薄,但将来获得的福善定多于大王。”

    国王不解地问:“难道我用这么丰盛的佳肴供养比丘还比不上贫妇的一小捧黄豆的布施功德吗?”

    佛向国王解释说:“贫妇的黄豆虽少,却尽其所有而行布施;国王布施虽多,却全都来自于百姓,于国王毫无损失。所以说,贫妇的布施很多,国王的布施很少,因而贫妇将获得的福善定多于国王。”

    国王听了佛的这番话深受启发,立即命人把贫妇请进宫来。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是因为我们只是一颗普通的沙砾,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所以,若要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赏识,那你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有一个年轻人,自以为是全才,但毕业以后却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感到是因为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

    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正好有一个老僧从这里走过,救了他。老僧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僧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撒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撒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僧没有说话,接着从自己的口袋里掏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撒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

    “那你就应该明白是为什么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还不能苛求他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由沙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

    年轻人幡然醒悟。

    如果你是社会中大多数普通劳动者中的一个,那么就不要抱怨,因为让自己甘于平凡的,不是别人,只有自己。南怀瑾先生慈悲的教导学生们,如果你想学佛有德,做事成功,那么就从此刻开始行动,契而不舍的努力,便能达到看功即是德的境界。

    7.破戒:罪加一等

    破戒比犯戒严重,犯戒是自己行为错误,违反了戒。破戒则是身口意所行为,在有意无意间破坏了戒律,乃至毁谤戒律。以世间法来譬喻,好比百姓犯了法,可判刑三年、十年,严重的判无期徒刑。如果是法官犯法,那就严重了,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佛家云:“一寸道九寸魔”,“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学会忍耐,以律己之心克制自己,以佛法戒律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一棵虔诚的佛心。如此这般,才能抵制欲望的侵扰,心胸坦荡地走好人生之路。

    从前,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

    一天,它们听说佛陀在舍卫国大开法筵,演说妙法,二人便相约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法要。

    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

    烈日下,二人挥汗如雨地低头疾行,走着走着,觉得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却没有半点水源,二人只得耐着口渴,继续往前走……

    正当俩人走得精疲力竭时,突然,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面不远处!

    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当他们把水汲出井后,却发现水中有虫。这时其中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

    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边,喝了水的比丘见状就问:“你不是也很渴吗?为什么现在却不喝了呢?”

    这位比丘答道:

    “佛陀有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劝说:“您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连佛都见不到,更别说听经闻法了!”

    比丘听完,不为所动地说:“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

    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丧命了。

    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生到天道,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佛为他说法,使得到了法眼净。

    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一见佛陀,立刻五体投地的至诚礼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发生的事,他询问道:“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发生的事禀告佛陀,佛即呵斥说;“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虽然现在眼睛见到了佛,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见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来见我了。”

    佛陀更进一步说:“若有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在一边,也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不曾见这样的比丘;若有比丘离我数千里,能精进用功、不放逸,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遥,而这样的比丘却能常常见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见比丘。”

    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佛家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极力要求摆脱世俗的捆绑。但自由是相对的,因为你不能因为自己的自由而侵犯了他人。所以佛家才制定了僧人应该遵循的清规戒律。

    佛光禅师和学僧说法、开示、接心,都坐在法堂里的宝座行,所以这个宝座在全寺僧人的心目中是“法”的象征,“悟”的标志,因此又称此宝座为“法座”。

    有一次,佛光禅师应邀到南方弘法,一连数日不在,侍者每天仍如往昔地在法堂里洒扫,尤其是佛光禅师的宝座,更是擦拭得一尘不染。一日,中午跑香后,侍者非常惊讶地发现知客师竟然端坐在佛光禅师的宝座上和信徒讲话。因对方是知客师,侍者不敢表示什么,但一颗心却老挂碍着。到晚餐时,那知客师自然地往宝座上一坐,闭目参禅起来。侍者看了,更是不解,心想:那是禅师的宝座啊!怎可如此不尊重呢?

    接连几天,衣钵师、殿主师、香灯师……经常借故在法堂会客,并且很“自然”地都会在佛光禅师的宝座上安坐。

    一天,下殿后,侍者正要到法堂打扫时,看到知客师、殿主师、香灯师等大执事都在堂内话家常,尤其是知客师还端坐在佛光禅师的宝座上,侍者多日来的不平,实在忍不住了,问道:“各位执事法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知客师答道:“法堂呀!”

    侍者再问道:“法堂做什么用呢?”

    殿土师回答道;“是佛光禅师开示、说法、与学僧接心的地方,谁不知道呢?”

    侍者不悦地又问:“既是如此,你们怎可毫不恭敬地在此散心闲话,还坐在禅师的宝座上呢?”

    执事法师不约而同地答道:“可是禅师不在家呀!”

    侍者脱口而出道:“禅师既然不在,那你们就代理禅师,你们都做住持,请先为我开示接心吧!”

    执事法师无言以对。

    如若你身负重任,没人命令你做什么事,而你自己知道怎么做。假使每件事都知道怎么处理,又能照顾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那么你就解脱,在这之前,都还不是解脱。如果无自知之明那么就还不是解脱,不管自我认为何等解脱都只不过是无明罢了。

    有一个和尚找了个寺院,欺世盗名,居然收了几个门徒。每天就是让弟子们读书扫地,管理菜园子.他自己每天则像个禅师一样打坐,然后把从书上看来的偈语讲给弟子听。

    每天中午,和尚都要到禅房中小睡片刻。弟子们问道:“老师为什么每天中午都要午睡?”和尚回答道:“孔子每天都要小睡片刻,他在梦中和周公讨教,醒来后就将先贤所说的话告诉弟子们。我也是这样的,在梦里我也能见到先贤。”

    弟子们一听是这样,然后就起身告辞,去做自己的事了。

    一日,天气非常炎热,盛夏的蝉呜声声入耳,仿佛催眠曲般催人入睡.弟子们正在禅房打坐.有几个弟子抵不住困倦,坐在那里睡着了.和尚发现弟子打坐的时候居然睡着了,便把他们叫醒,训斥道“打坐的时候应该心如止水,你们怎么能够睡着呢?”

    弟子们醒来,揉着蒙咙的眼睛说道:“我们到梦乡去见古圣先贤了,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

    和尚愣了一下,这正是自己说的话呀。怎么办呢?如果不能有一个好的解释,那不是否定自己说的话吗!突然他灵机一动,便问道:“古圣先贤给了你们一些什么训示?说来听听!”他暗暗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兴。

    弟子们答道:“在梦里我们遇到了古圣先贤,便问道:‘我们的老师不是每天中午都来和你们讨教吗?你们能不能也教我们一些?’但是他们答道:‘我们从来就没有见到过你们的老师呀!’”

    律人先律己,要求学生、孩子做的,老师、家长自己先做到,不要自己一边嚼着大鱼大肉,却要求别人吃素,还口口生生说是为了别人好,这岂不是很讽刺、可笑?

    8.勤劳精进,谦虚向学

    佛在然灯佛的时候,发心学佛,可是他中间经过的善知识、名师,共有八百四千亿那么多的佛,每一个佛前面他都去学,而且供养过。……他讲的这几句话,就是说自己的求学精神,勤劳而精进,谦虚而向学。

    “小心驶得万年船。”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解释这句话:在佛法中即意为谦虚、谨慎。谨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佛在得道之后,尚且还要不断自勉修行求功德,何况是我们凡夫俗子。

    隐峰禅师在马祖禅师门下求学三年,自以为道行高深,不免洋洋得意起来。这天,他准备好行装,辞别马祖禅师,准备到石头希迁禅师处一试禅道。

    马祖禅师知道隐峰禅师有些心高气傲,决定让他碰一些钉子,也好从失败中吸取一些教训。临行前,马祖禅师提醒道:“小心啊,石头路滑。”马祖禅师说这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山高路滑,小心绊了石头栽跟头,另一层意思是说,石头禅师机锋了得,弄不好就会碰一脸灰。

    而隐峰禅师当时正在兴头上,根本不把师傅的话放在心上。并且,他一路行来,并未栽跟头,不禁更加得意了。

    一到石头禅师处,隐峰就绕着法座走了一圈,得意地问道:“你的宗旨是什么?”

    石头禅师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只是抬起头,两眼朝上,答道:“苍天!苍天!”(在佛教中,禅师们经常用苍天来表示自性的虚空。)

    隐峰禅师无话可对,他终于知道了石头的厉害了。这时,他才明白了临行时马祖禅师的话,于是,重新回到了马祖处。

    马祖禅师听了事情的始末,对他说:“你再去问,等他再说苍天时,你就嘘嘘两声。”隐峰一听,不禁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石头禅师用“苍天”来代表虚空,到底还有文字,可这“嘘嘘”两声,不沾文字,真是妙哉!于是,隐峰又欣然上路。

    这次,他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可以把石头禅师比下去了。到了之后,他又绕着法座走了一圈,问了同样的问题。谁知,石头禅师不说话,竟向自己“嘘嘘”了两声,隐峰禅师一听,又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没嘘出声,就被噎了回来。

    此时,他再也没有以前的傲气了,丧气而归。回到寺庙后,他毕恭毕敬地站在马祖禅师的面前,听从教诲。马祖禅师没有批评他,只是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是早对你说过了吗,石头路滑嘛。”

    “满招损,谦受益。”凡骄傲自满的人,必然失败。满会导致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满会导致盲目自信,不思进取。因此,一个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有一秀才,读了几本禅宗祖师的语录,便说自己已经大彻大悟。

    秀才去参归宗禅师,得意地说自己已到无修、无得、无证了。归宗禅师只含笑唯唯,不动声色。

    过了一会儿,秀才告辞,归宗禅师起身相送。送到大门口的时候,归宗禅师突然问秀才:“阁下锦袍后背何来一大洞?”秀才一听,慌忙问道:“在哪里?在哪里?”归宗禅师便不客气地呵责道:“好个无修。无得、无证!”秀才这才意识到禅师在考验自己,当下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看到苏东坡与他论禅,于是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作为纪念。”苏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便答应了。佛印禅师就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哪里呢?”

    苏东坡为之语塞,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

    任何时候都不要有满了的思想,假使比尔·盖茨在他的财富位列金钱第一的那一天就放弃奋斗的话。如今,他即使不会穷困,但至少也会谈出人们的视线。所谓“后生可谓”,就是说,即使你是第一名,后面的人以你为榜样,便会不断进取,只要你有斗点自满、松懈的情绪,不久就会被人超越,为人取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