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提出“修约”要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寻求进一步扩张殖民地的过程中,英法美各国越来越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掠夺到的权益。资本家的生意没做开,就把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还不够,他们在中国享受的特权还太少,于是要求在《南京条约》的基础上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列强积极寻求时机以再次发动战争。恰在此时,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1851年后,清政府开始忙于在长江中下游与太平军作战,对于外国的侵略实行消极避让、以和为主的方针。针对这种情况,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大好时机,开始加紧侵犯中国主权以及进行经济掠夺。

    (一)“修约”要求的提出

    所谓“修约”,就是要求修改《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增加新的条款。在《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中首先规定“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自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这两个条约还曾分别规定,日后如要对某些条款进行修改,应“俟十二年之后”。并且明确规定,这种修改只是由于各口岸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十分明显,修改仅限于具体执行过程中的一些枝节性问题。但是,欧美各国所提出的“修约”则远不止于此。

    1.1854年第一次修约

    1853年,英国外相克拉兰敦给驻华公使文翰发出训令,要求文翰为1854年的修约作准备,并指示包令要力争达到如下目标:中国沿海及内地全部开放,至少要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的各城以及浙江省沿海各大城;鸦片贸易合法化;废除外国进出口货物的内地税或子口税;英国公使正大光明地驻京,至少保证英国政府代表与中国政要间公文来往的畅通无阻和英国政府代表与所在地省份的中国巡抚之间的随时会晤。同时,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美国公使提出:要求在长江流域及其支流的任何口岸城市及港湾进行贸易,美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任何地区进行贸易、传教和居住,并取得租赁、建筑的自由。法国公使除提出上述类似要求外,还要求释放非法潜入陕西从事间谍活动而被捕的法国传教士。可见,所谓的“修约”,绝不仅是对某些条款“稍有变通”,实质是要签订一个比《南京条约》更具掠夺性和奴役性的不平等条约。

    事实上,在清政府中英《南京条约》及中英《虎门条约》里都没有任何修约的相关条文,但英国援引中英《虎门条约》里所谓的片面最惠国待遇,认定自己可以“一体均沾”,声称必须同样享受12年“修约”的权利。而中英《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那么这就意味着,1854年英国人就可以修约了。英国为了给自己的修约壮大声威,分别向法、美、俄等国发出了相关照会,希望在修约活动中通力合作。法国对此反应比较积极,指示其驻华公使布尔布隆要加强法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美国的反应最初比较谨慎,只是表示总统对英国的建议深表赞许,但是美国政府希望尊重条约规定,随其驻华公使麦莲对太平天国考察的归来,认定太平天国不属于文明世界范畴,于是明确修约之事。此时的沙俄在远东的兵力不足,仅做了一些友善的言辞与笼统的保证。

    1854年4月13日,英国新任驻华公使包令给两广总督叶名琛发来照会,其主要意思包括:我们要修约,中英之间的纠纷得有个说法,我们英国人要进城,而且要让我们与贵衙门、贵总督会晤,否则前往北京上访。最后,警告说,英国已通知法国和美国了,暗示其修约是英法美三国的统一行动。叶名琛虽任两广总督多年,但对国外事情几无所知。他对于英国提出的修约问题避不答复,以此来避免同侵略者发生冲突。对于所谓纠纷的问题,只是说了两句“和好”“相安”之类的权作糊弄;对于三国统一行动,没有做出反应。但是对于包令要求的总督衙门会晤,则强烈地反对,说这是万万不行的,不过可以在城外的商馆或者虎门相见。包令再次照会叶名琛:修约很重要,你如果置之不理,那么我会将之视为默认。对此,叶名琛仍是置之不理。之后,包令第三次照会,仍提出在总督衙门会晤。叶名琛当然还是说不。于是,包令带着武装舰队到了上海。叶名琛一听说包令北上了,马上向咸丰皇帝汇报。

    6月,英美代表到达上海,向两江总督怡良提出“修约”要求。6月21日,麦莲通过苏松太道吴健彰做了诸多工作终于见到了怡良。麦莲采用利诱威胁双管齐下的手段,指出:一方面,现在江路不通,商业亏本,建议中国开放扬子江流域的贸易,如果怡良不肯代奏,那么他就亲自上访;另一方面,美国的修约也快到期了,如果两江总督做不了主,请清政府派一位钦差大臣来谈;同时声称:如果能答应这些条件,他们会帮助清政府来镇压太平天国,否则就会奏明本国,自行设法办理,并扬言要赴天津进行交涉。怡良不敢轻易答应,回答麦莲等人的是:原来的条约还是要遵守的,你们现在所说的情况不符合旧约,无法上奏;直隶总督不管夷务,所以你们即使到了天津也没用;条约内规定的修约仅仅是酌量变通而不是有这样大的更改;各国通商事宜向以两广总督专办,要他们仍回广州进行协商。第二天,麦莲交出照会一件,除了重申昨天的意思,又提出,希望中国内地全部对外开放。并且担保说,如果清政府同意的话,那么他们可以考虑帮助镇压太平军。但怡良还是想把外国人踢回广东,他向皇帝汇报说:美国人看起来比较老实,想帮咱们镇压太平军,但是没法相信啊。我看还是让他们回广东,让叶名琛办吧。面对这种情况,包令开始加紧行动,要么要求见两江总督怡良,要么要求见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否则就上天津北京上访。最终,被缠得没有办法的吉尔杭阿对他们作出保证:叶钦差已接奉上谕,专办你们的建议。于是1854年8月初麦莲与包令离沪南下,但同时声明:如果不行还要回来。

    对于英美要求修约的情况,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向咸丰汇报。咸丰帝得悉这一情况后,谕令叶名琛要对他们设法开导,坚决遵守已经签订的条约,绝不能容许凭借十二年变通的说法,让他们再有什么新的图谋。

    麦莲、包令回到广东后,马上派代表给叶名琛送照会,提出修约之事。法国公使布尔布隆跟在英美之后,也发出了类似的照会。英国的照会里特别注明:希望先在广州城内或者香港与叶名琛见面,然后再谈修约之事。广州城内,叶名琛是绝不会容许外国公使进入的。至于香港,叶名琛也是不愿意去的。他指定了两处:珠海炮台或者广州城外的英国军舰上。但是他预先声明:他只按旧条约来,如果稍有更易,他就不当家了,得跟皇帝打报告。包令在看了他的回复后很失望,和其他公使一商量,决定直接跟北京的清政府打交道。于是一行人带领五艘军舰北上。9月期间,他们到达上海,并且表示要去天津。吉尔杭阿一看他们不是唬人的,马上阻拦,但是当然拦不住。10月份,一行人开到了大沽口。

    至此,双方展开了一场谈判。咸丰派长芦盐政文谦、天津镇总兵双锐等低级官吏参与会谈。为了显示威风,英美公使也没露面,仅派伯驾与麦华陀出面。开始,英、法、美提出要把三国公使到达白河口的事告知清朝皇帝,并想专程上京,并请清朝皇帝钦派全权大臣在京会谈。之后,咸丰帝加派前长芦盐政崇纶到大沽,专门负责谈判事务,并指示在谈判时不得稍许退让。麦莲与包令在听说来了专使后,于1854年11月3日,双方见面。英美公使各自亮出了自己的修约条款,也就是先前提出的一些要求。其中,英国十八条,美国十一条,法国代表虽没有递清单,但英美获得的,就是它获得的,不递也无妨。在英美提出的修约条款中的第一条就是外国公使驻京,这对于咸丰皇帝来讲是万万不行的。最终从所有条款中挑出三条咸丰认为无关紧要的予以回复,同时告诉这三国公使,让他们回广东去,将他们的修约折子返还给他们。三国使者回到了广东。

    2.1856年第二次修约

    1854年第一次修约要求遭到拒绝时,英法正深陷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无法抽出更多兵力发动另一场战争,因此,英法列强没有因此次修约而兴师动众。于是美国随之出面充当主角,掀起了第二次修约的浪潮。事实上,美国对这次“修约”讹诈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其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早在1855年,美国政府改派传教士出身的“中国通”伯驾为驻华公使。抵达中国前,伯驾根据美国政府的指示,前往伦敦和巴黎,分别与英国外交大臣克拉兰敦、法国外交大臣瓦尔斯基举行会谈,共商侵华的具体办法。

    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12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此时美国的驻华公使已换成伯驾,而美国给他的训令是:可以用军事示威作为修约的后盾;与英法两国协同合作;外国公使驻京;无限制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取消对外国人一切人身自由的限制。1856年1月19日,他照会叶名琛,要求在省衙门会见叶总督,并且递交国书,但叶名琛回复说没有时间。之后,伯驾两次照会都遭到叶的冷遇,只是在第三次照会之后,叶才告诉要将他的意思转达给皇帝,而对到北京的问题则再一次告诉他还是不去为好。麦莲在大沽时就被撵回来,此时再去更没用了。

    在这种情况下,伯驾联系三国公使,希望一块儿带军舰前往直隶。但是英法都没有同意,伯驾无奈,只好单独带两艘美国军舰前往直隶。7月15日,他在福州会见了闽浙总督王懿德并递交国书,同样遭到拒绝。8月1日,他到达上海。此时他写信给包令,希望他与法国公使可以马上带海军北上,三军会师于白河口。如果三国公使能亲临北京,那么就会有重要结果。包令的回复是:单独行动而没有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中国是不会让步的;明年五六月份,我们三国共同出兵到达天津,修约才可能成功;关于太平天国,我们不想干涉,只想中立。英法公使虽然拒绝同行,但他们并不是不想侵略中国,只是认为时机还不到。

    在英法公使拒绝同行之际,递给王懿德的国书又给退回来了。按伯驾的脾气,是想跑到白河口跟清政府理论,问题是海军力量不争气,就两艘船,那只蒸汽巡洋舰圣·查辛托还出了意外,不能随他的东方号北上。无奈,他只能在上海给已革职的吴健彰与他的继任者蓝蔚雯做工作,说:头断了也不能回去跟叶名琛谈了;在天津若不能见皇帝,那太平天国要与我们立约,我就会同意了。但这时,伯驾听说了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认识到拿与太平天国合作吓唬清政府官员可能不会起作用了,加上此时天气即将转冷,白河要封冻,于是决定启程南下。

    侵略者看到修约仍然没有得逞,开始叫嚷:“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和强迫,否则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的。”此时,已经持续有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于1856年春结束。而在战争中获胜的英法,也得以调出较多兵力转向中国,实施其蓄谋良久的扩大在中国侵略权益的计划。同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虽然因其扩张而挑起战争,但最终却以自己的战败而告结束,争霸近东的企图一时受挫,国内又处在奴隶制崩溃的边缘。为摆脱国内外的困境,不甘心利益受损的沙俄竭力向远东发展势力,企图利用同中国接壤之便,由内陆向海岸进行扩张,并借助英法侵华的战火,趁火打劫,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为此,沙俄“不计前嫌”,转而支持英法联合发动新的侵华战争。

    此时,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了。

    (二)“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为诉诸武力,强迫清政府就范,法国、英国相继寻找借口,蓄意制造了所谓的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率兵检查了停泊在黄埔港附近的一艘名叫“亚罗号”的走私船只,逮捕了船上的两名海盗和十名涉嫌走私的中国水手。本来中国官兵缉拿中国嫌疑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由于“亚罗号”身份特殊,使事情复杂起来。

    “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曾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领取了一张为期一年的执照,但此时已经过期。广东水师的检查行为纯属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也承认,对这艘船在“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但他遵照英国政府“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的指示,同意并支持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致函清政府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英国船,捏造中国兵勇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并赔礼道歉。同时,威胁叶名琛在48小时内给予答复,否则,英国海军将采取军事行动。叶名琛起初据理力争,驳斥说:“到艇捉拿嫌犯的时候,那艘船上并没有旗号,这已经是证明了的事情,扯落旗帜从何谈起呢?”但是,侵略者咄咄逼人,在10月21日巴夏礼向叶名琛发出通牒:限期24小时之内接受英方全部要求。叶名琛害怕事态扩大,立即答复说:以后会尊重条约与英国国旗;捉拿的水手可以放回。在10月22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叶名琛将被捕的十二名水手全都送回到英领事馆。叶名琛的妥协行为,大大助长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英方本意是在挑衅,所以巴夏礼为进一步扩大事态,百般挑剔,乘势故意刁难,借口礼貌不周或所派官员职位不高,拒绝接受。同时按照他们事先的侵略预谋,命令军舰闯入中国的海口,进攻沿江炮台。

    法国为参加侵华战争,也制造了一起所谓的“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行凶作恶三年多,1856年被当地官府处死。当时,法国在远东的力量微弱,仅有大小战舰四艘、海军陆战队六百名,主要侵略的目标是越南。法国为换取英国支持它在越南的“自由行动”,并取得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不受干涉的保证,从中获得侵略权益,便接受英国的建议,打起“保护圣教”的旗号,派遣葛罗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侵略军,继英军之后来到中国。

    (三)美俄加盟到英法武力侵华的队伍中

    美国和俄国为达到共同分赃的目的,也分别派遣公使列卫廉和普提雅廷到中国,与英法策划“联合行动”。但此时,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美国政府希望能够实现公使驻京、扩大商业往来范围、减低内地税等,由于现实原因,无法直接动用武力,所以最初宣称要在非武力范围内解决问题。但同时,又一再强调,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则还是要听从美国政府的决定。实际上还是要动用武力。

    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已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这一阵线之中。事实上,正当英法美忙着联合的时候,俄国已经侵占了中国黑龙江及库页岛的诸多战略要地并开始了自己的黑龙江移民计划。而当英法美已经联合起来之后,俄国也急忙派代表来加入其中。

    于是,四国形成了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