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养生智慧:身边的《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黄帝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与《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并称为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它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该书在中国医学有非常高的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的医家,无不重视此书,而且此书的部分内容还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流传到其他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黄帝内经》后世简称为《黄帝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因其内容主要论及经络、针灸,所以又名《针经》,唐代王冰时称《灵枢》。至宋代,史崧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此后《素问》、《灵枢》成为《黄帝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而流传于世。

    《黄帝内经》之所以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所阐述的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人体结构、经络、穴位等内容都令现代人惊叹,并且它对生命、对自然的体验也是如此的真切,不仅奠定了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养生、保健论述得相当深入而细致。现代生活的高节奏、高压力让人们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是一股“养生”热浪随之而来。也正因为此,《黄帝内经》与寻常百姓的距离更近了,备受普通百姓的称赞与推崇。

    《黄帝内经》中,还有一点非常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比如:《黄帝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相关;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

    刚才,讲了一些关于《黄帝内经》的由来、内容以及对后人的影响,但是还是有人不免会问,“内经”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又在“内经”之前冠上“黄帝”呢?这两个问题也是不少人比较关注的。内经,有些人认为是讲内在的人体规律的,也有人认为是讲内科的。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身体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要调节人体自身的机能,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又要在“内经”之前冠上“黄帝”呢?黄帝是古代的帝王,姓公孙氏,又因他生于“轩辕之丘”,又名“轩辕氏”,再因建国于有熊,又名“有熊氏”。他战胜了蚩尤以后,成为天子,“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所以称“黄帝”。本书假托黄帝一问,医学家岐伯一答的形式来论述,因此冠以“黄帝”二字。

    总之,《黄帝内经》既是一本医书,又是一部养生书,既可以为医学家所利用,又能为百姓养生健身指点迷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二、《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怎样形成的?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那么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看待生命起源问题的呢?《黄帝内经》中对此有相关的论述。

    (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黄帝内经》对万物及人类的起源,作了较为深刻和具体的探索。首先,从哲学的角度讲述了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说明阴阳之气合和的形式不同,可以造就出不同的物质形态。

    由于“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黄帝内经》指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即“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依赖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生物的生活、生长都需要太阳的光能和热能,光和热是地球上生命的能源。正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植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万物的生长还需要地球的支持,地球是生物活动的基地。生命发生的条件需要有碳、氧、氮,或占百分之几的多种元素的支持,而这些元素主要来自地球。因此,天地便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空间基础。可见,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同样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合和而成。从这些理论中,也可以看出祖国医学对生命起源的学说,从其根本观点来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

    (二)阴阳平衡为生命之源。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黄帝内经》中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正因为阴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所以它既可代表事物所固有的两种相互对立属性的统一体,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任何事物不但具有阴阳对立的两方,而且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具有其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阳,又什么是阴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由事物的性质、位置、趋势等因素决定的。一般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阳;与它相反的一面,凡沉静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或属于器质方面的,都属于阴。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阴”,天在上而清,故为阳,地在下而浊,故为阴;“水为阴、火为阳”,水性寒而下走,故为阴,火性热而上炎,故为阳。

    《黄帝内经》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体的阳气就是和自然界相通的,所以生命的本源,也与天地阴阳的变化息息相关。那么,生命的本源为什么与阴阳密切相关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新生和消亡;而事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发展变化,原因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正如《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都必须以阴阳为本。因为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生命一切变化的根源,生死转化的本质和动力,也是人的精神、认识活动产生的地方。由此可见,阴阳是生命的本源,无论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还是人体,都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现在,大家知道,阴阳为生命之源,那么,阴阳平衡又是什么道理呢?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要顺应外界的阴阳消长,也要保持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思是说:只有阴阳和平固密,精神才能治而不乱;如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这说明阴阳平衡,有助于人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今,这一思想,在中医养生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阳虚养阳法,阳虚就要采阳,晴天的时候,到向光的地方,让阳气充分地营养身体。早上日出的时候,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以从鼻孔,进入人体的各个皮肤腠理、毛孔进入人体;住在高楼的人们,可以面向南方开窗让阳气进屋里进到身体。

    当然,阴和阳一样重要,因为阴阳是互相的,阴是阳的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阳就没有办法气化,没有阳,阴就没有动力。阴气不足的人,养生可以在夜晚的时候,吃过晚饭,面对着月光,在户外散步,这个养阴效果非常好。还有在低的地方散步也可以采吸很多阴气,如:河畔、海边、山林、湖边等地方。

    (三)生之来谓之精。

    《黄帝内经》对整个人类的起源也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讨论,如《灵枢·天年》所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的结合,并且《黄帝内经》中关于各个器官的生成也做了进一步的论述。《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就明确指出构成人体的各种器官,如脑髓、骨、脉、筋、肉、皮肤、毛发等都是由父母的生殖之精化育而成。

    在上面我们提到“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结合“生之来谓之精”这一观点,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人类的繁衍和生存,不仅需要天地阴阳之气运动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条件,还需要构成人体的直接质料——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由父母之精合和,具有产生新生命的本能活力。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建立在辩证唯物观的基础之上,为中医学正确地阐释生命现象及生命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生命起源的认识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三、《黄帝内经》与人的生命历程

    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一个轮回。生命的过程就如同太阳一样,有东升、有西落,总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那么,人的生命历程是什么样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黄帝内经》针对性别不同,做了不同的论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段话主要是描述女子的生长过程,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开始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变得更加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来潮,这就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全部长全;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是最强壮的时候;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开始衰弱,面部变得憔悴,头发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失去光泽,头发渐渐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老了,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身体变得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黄帝内经》中关于男子的生命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是这样描述的: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赃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开始充实起来,头发变得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更加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泄,两性交合,就可以生育子女了;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也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渐渐衰退,头发脱落,牙齿变得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肌肤失去光泽,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再灵活;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脱落,形体衰老。肾主水,接受其它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泄精气。现在形体衰老,五脏功能都已经衰退了,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变得笨重,也不能再生育子女了。

    《黄帝内经》中描述了人体少、长、壮、老、死的生命发展自然规律,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的生理变化特点,并且男女有别,如女子以七岁为基数,男子以八岁为基数。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肾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育能力都依赖于肾气强盛;而人体之衰老,功能减退,失去生育能力,也都是由于肾气衰竭造成的。因此,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养生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肾气。

    此外,《黄帝内经》中根据年龄增长与体内血气,脏腑盛衰的变化,把人生过程,以十年为基数对人体生长衰老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及其表现做了描述,在《灵枢·天年篇第五十四》中是这样描述的:“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己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情,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之所以有生命,其决定因素是神气之有无,五脏精气之盛衰,所以在平时的养生中要注意保养精、气、神,这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本节以十岁为一个生命阶段,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以男八岁、女七岁为一个生命阶段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女七男八节律,对于说明人的发育阶段,尤其是生殖机能的成熟与衰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据现代某些研究所看到的人到老年,每隔十岁,其生理功能恢复的时间,相应地延长的事实,说明了本节以十年为一节律,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四、人为什么会得病

    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过生病,那为什么我们会生病呢?生病后,又为什么会

    《黄帝内经》中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意思是说,人得病有两种原因,要么得于“阴”,要么得于“阳”。

    得之于阳中的“阳”指的是风雨寒暑,也就是说反常的气候会造成人的疾病。如果天气原本邪气盛,而你的身体又非常的虚弱,就会生病了。这种由于天地自然变化所造成的病属于外感治病,如果我们注意保护自己,这种外感之病是可以避免的。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素问·经脉别论》指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体产生疾病的关键在于“过用”,所谓“过用”,即是超越常度,违反了事物固有规律。疾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等密切相关。

    现在大家知道了,人体为什么会生病,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让身体少生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呢?

    (一)顺应四时。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及疾病产生有重要影响,即“天人相应”。《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体顺应天地阴阳变化的原理在于“不失四时”。以自然界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而言,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凡太过即是“六淫”,即为致病之邪。顺应四时,则化害为利。

    (二)调养情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的反应,如果七情太过,则容易成为内伤致病的因素。《黄帝内经》中说,忧思伤心,愤怒伤肝,“喜怒不节则伤脏”,导致病从内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竭”,造成血郁于上,使人发生薄厥。《素问·举通论》将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的规律归纳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感叹“百病生于气也”。由此可知,正常情志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之则气血逆乱。所以,保持情绪安定是延年益寿的重要保障。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三)调理饮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说,水谷饮食乃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灵枢·五味》又说:“五味各走其所喜”,即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饮食不当,就会引发疾病,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五味偏嗜,不仅可影响本脏,造成五脏之气偏盛偏衰,而且可涉及其他脏腑变生多病。文中还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认为食物过分精细油腻不利于健康,且易于滋生湿热,促成疔疮等病变。不仅如此,还要饮食有节,饮食大饥大饱,过寒过热,或挑食、偏食,皆属“过用”,对健康都是不利的。

    可见,人体既要依赖五味之滋养而生存,并且“伤在五味”、“高梁之变”、“饮食自倍”、“饮食不节”等五味过用的行为,又反过来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一定要合理饮食,做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脏气法时论》)

    (四)适当运动。

    “起居有节,不妄作劳”,有利于健康长寿。而劳倦过度,则会产生疾病。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警戒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里的“久”即“过用”,是致病之主因。

    《黄帝内经》中的关于人体为何生病的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的疾病观,对于中医病因分析、病机阐释、养生防病,以及疾病论治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黄帝内经解读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体质健壮。亚健康是指人体虽然还没有生病,但身体或器官中已经有危害因子或危害因素的存在,这些危害因子或危害因素,就像是埋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或是潜伏在身体中的毒瘤,缓慢地侵害着肌体,清除不及时,就会导致发病。

    从亚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亚健康并不是疾病,而是身体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有没有关于亚健康的描述呢?当然有,中医中称亚健康为“未病”,或是“小疾”。“小疾”又是指什么呢?平常,我们经常会说,某某患了疾病,在传统医学中,“疾”与“病”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展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也就是亚健康。

    亚健康是一种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那么需不需要治疗呢?《黄帝内经》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见,“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怕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应该做到对疾病“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这种“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对我国医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减少疾病对人体的伤害。

    大家知道,亚健康是还没有患病,这就给西医出了一道难题,让一直号称包治百病的西医,陷入了困境。这是因为西医必须对症下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亚健康的症状并不明显或不确定到底是哪里除了问题。而传统的中医却为治疗亚健康找到了出路,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这一思想正是针对亚健康人群而存在的。

    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现代社会的亚健康状态主要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环境恶化等造成的长期心理压力导致慢性疲劳和心情压抑、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的偏离健康的症状。

    解决“亚健康”,中医提倡“养身与养心”,强调“形神合一”,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百病始生》又曰:“喜怒不节则伤脏”。因此调节亚健康,必须从身、心两方面入手,才能达到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和谐统一,才是健康的状态。

    药膳食疗也是治疗亚健康的好方法,《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出饮食五味调和身体健康的观点,还特别强调了药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中药的性味功能与相适宜的食物相配合而成,可以适应人体脏腑阴阳偏颇、气血盛衰、寒热虚实等情况。可以根据不同亚健康人群、不同体质类型调制相应的药膳食品。关键在于理气健脾、疏肝解郁,以及养心安神、健脾和中、滋阴补肾等,可用四君子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养心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等。

    针灸按摩当然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调整脏腑组织功能,泻有余补不足,从而促使机体气血流通、阴平阳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我按摩更为适用,亚健康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疲劳,按摩对解除此种疲劳有独到的疗效。并且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煎药的不便,避免某些人对针药的惧怕心理,相比较下来,更容易操作,疗效也不错呦。

    六、衰老的特征与原因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为100岁,但目前世界各国平均寿命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前面我们讲过了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衰老是最主要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延缓衰老就能延年益寿。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衰老的知识。

    (一)衰老的特征。

    当人逐渐衰老的时候,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因脏腑功能减退而导致的各种衰老的体态。

    不仅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衰老的描述,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关于衰老的描述更加全面,概括了衰老的各种表现:“何者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运,肌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大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是老境,无不有此”。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就可以了解衰老的特征,从而有助于及时进行保健。

    (二)衰老的原因。

    延缓衰老就是延年益寿,所以了解衰老的原因至关重要,它可以为人们的日常养生保健提供参考,影响衰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生活不规律。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自然,按时作息,饮食、房事都要有规律而有所节制,才能保持真气内守,体魄强健,健康长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告诉我们生活要有规律,有节制,如果违背了规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半百而衰”的原因,总之,生活有规律性,人就会延年益寿;生活没有规律性,人就会早衰短寿。

    2.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主要指先天遗传因素,来源于先天父母,父母的遗传基因对子女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寿命长短有一定的影响。《灵枢·天年》认为禀赋是“以母为基,以父为盾”,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也明确指出“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现代医学也证实,父母赋予的寿命遗传因素,对下代的生命长短具有一定的影响。

    3.情志失调。

    所谓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情感活动,中医认为,每一种情感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志过急,就可成为致病的因素,引发疾病。《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也说明了七情过极,会引起人体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发生紊乱,导致早衰。

    4.不良的环境影响。

    《素问·五常政大论》载“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高寒空气清新的地方居住,就能长寿,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生长周期也长,所以寿命就长;而炎热潮湿的低洼地区,人的生长较快,寿命就相对短一些。调查也证实,地处高寒山区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百岁老人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原地区。

    七、如何判断寿命长短

    人到底能活到多少岁呢?为什么人的寿命长短不一?有的寿命长,有的寿命短?面对这么多困惑,我们应该怎样解答呢?

    回顾我们小的时候,不管走进哪个村,都会看到九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成伙的在墙角下晒太阳,精神矍铄,但那时的医疗、卫生、饮食等条件并不好。再看看现在,医疗、卫生、饮食都迈上了新台阶,但是再想看到一伙伙的白胡子老人却没有了,并且得怪病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怎么回事?看来人寿数的长短,并不是取决于饮食、医疗、卫生等条件,那什么决定了人寿命的长短?

    《素问·生气通天论》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人身上的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决定着人的寿命。人体的五脏也有自己不同的阳气,那么,决定着人寿命的阳气是什么呢?那就是肾的阳气,在《素问·上古通天论》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肾气决定着人的生育能力与健康状况,肾气也就是这里要说的肾阳,每个人的肾阳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肾阳可供人体使用一百年左右,即人的自然寿命。

    肾阳也如同其他器官一样,是逐渐发育的,是一个从弱到强,从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人在儿童时期,身体发育最快,此时也是肾阳逐渐变强的时候。到了成年,人体发育完全,肾阳也达到了一生中最强盛的时期,之后,肾阳就会逐渐变弱,直至老年的时候,肾阳衰竭,随之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中医理论认为,肾阳决定着寿命的长短。

    对于肾阳是一个从弱到强,从盛到衰的演变过程,《黄帝内经》中有相关的论述,就是《灵枢·天年》中讲的:“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做了相关的解释,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经文说的五脏之气,其实就是不同的阳气。五脏之气以肾阳为工作动力,所以,五脏之气的盛衰规律,实际上反应了人身肾阳的变化规律。另外,《素问·上古通天论》中,关于肾阳的描述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是男女分开论述的,在这里我们不再做过多的解释。

    肾阳的盛衰决定着生命的进程,肾阳的有无,决定了人的生死。既然肾阳主宰着人的寿命,那么,我们能不能让肾阳不减少,或衰减得慢一些,从而延长寿命呢?目前,还无法让肾阳永远保持强盛,因为肾阳是能量的聚集,到了一定的程度,即达到最大值之后,它自然会逐渐衰减。就如同太阳,早晨升起,地面上的温度开始上升,到了中午,热量达到最大值,然后热量逐渐降低,最后太阳落山了,温度也渐渐达到最低值。

    虽然我们无法让肾阳永远保持在“年轻”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让它慢慢变老,降低它的衰减速度,从而实现延年益寿。至于如何让肾阳的衰减速度减慢,我们用事实来说明,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

    大家知道,和尚、僧侣中高寿者有很多,比如唐代慧昭和尚活了290岁,他们为何多高寿呢?和尚大多不娶妻室,根据中医的理论,“肾精”少泄可防止早衰。《内经·素问》中说,肾为五脏之本,养生之道须重养肾。肾阳足,则纳气大,才能健身益寿。这点与和尚寿命长是大有关系的。另外,和尚日常以坐禅、念经为主要工作,达到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境界,这种静而不动的生活方式,阳气消耗地就更慢,再加上和尚的心态较好,寿命也就更长了。

    当然,和尚长寿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饮食、居住环境等等,我们这里主要从肾阳衰减这个角度来进行讨论。从而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活方式平平淡淡的人往往长寿。

    八、影响寿命的因素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类的生命也同自然界一样,有“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这说明生命是有限度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素·天年篇》也有“人之寿百岁而死”等记述。《老子》中记述“人之大限,以百二十为限”,说明古人对寿命的限度认识在100—120岁,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也是比较符合的。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的生存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的尺度。那么,人的寿命究竟应有多长?既然“度百岁乃去”,可为什么活到百岁的人却很少呢?影响寿命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黄帝内经》中对影响寿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一下,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我们先从外因说起,首先是七情太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如果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早衰也将提前来临。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生存的根本,如果饮食不节就会造成身体的早衰,这点在《黄帝内经》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如《素问·腹中论》指出:“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阴阳应象本论》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素问·奇病论》指出:“多食膏梁厚味之品,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黄帝内经》中关于外因导致人体早衰的因素还包括缺少锻炼、过度劳累等,这点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下面我们着重说一下内在因素的影响。

    (一)阴阳失调。

    《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以生理病理来看,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赖于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保持协调,如果阴阳失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导致衰老,而调节阴阳就能有效地抵抗衰老。

    (二)肾阳亏损。

    《黄帝内经》认为,“先天之本在肾”,肾阳是决定人体强弱寿夭的关键因素。肾气的盛衰,决定着身体的强壮衰弱、寿命的长短。

    (三)心脏衰老。

    心主血脉,《黄帝内经》中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就会影响血脉的功能及神志功能,从而加速衰老。

    (四)肺脏衰弱。

    肺的第一大功能是主气,主全身之气,肺不仅是呼吸器官,还可以把呼吸之气转化为全身的一种正气、清气而舒布到全身。《黄帝内经》提到“肺朝百脉,主治节”,百脉都朝向于肺,若肺气衰,全身机能都会受到影响。

    (五)肝脏衰老。

    人体的衰老与肝密切相关,肝藏血,具有贮存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又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而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人则会衰老,甚至死亡。

    (六)精气虚衰。

    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为生化之根;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基础。任何损伤精气的内外因素,都会加速衰老、缩短寿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