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实,在中医中,“咳嗽”两字是分开解释的,有声无痰为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一般都是痰声同时出现的。咳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黄帝内经》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论述。
(一)咳为肺之变动。
《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五气所病……肺为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咳嗽是因于肺之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其气上逆而作。咳嗽是肺病疾病的重要症状之一,至于引起咳嗽的原因,《黄帝内经》中说“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可见,外邪伤肺是咳嗽的主因,但这并不是引发咳嗽的唯一原因。
(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在一定的时令受病而影响到肺脏,也可引发咳嗽,如:“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阴脾先受邪,乘冬肾先受邪”。
这说明咳虽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而发生咳嗽,并且症状也是不同的,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的解释。如:“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并且“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意思是说,各脏咳又传胃、大肠、胆、小肠、膀肤、三焦。而六腑又可传五脏,以及脏象间横传,皆可导致咳。
中医在治疗时,讲究辨证施治,同是咳嗽,但是症状不同,往往在治疗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古人在治疗咳嗽时,还通常将其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且容易治疗,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上较为困难。外感之咳以治肺为主,内伤之咳以治脏腑为主。大家知道,肺是通过气道与外界相通的,当人体感受外邪时,首先受害的就是肺脏,这种外感咳嗽属于邪实用,应采用祛邪利肺的治疗方法,而内伤咳嗽,多是因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累及于肺所致,应采用去邪止咳、扶正补虚的治疗方法。
(三)秋伤于燥,上逆而咳。
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通常秋冬季节是咳嗽的高发季节,这与《黄帝内经》中所说:“乘秋则肺先受邪”是相符合的。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肺脏本来就是很娇气的,到了秋季,燥邪当令,燥邪袭肺,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不行,气道不利,肺气失宣,上逆而咳。
对于身体较弱,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到了秋季就要格外小心,注意防寒保暖、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有效预防秋燥咳嗽。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饮食上应以清淡滋润为主,少食葱、姜、辣椒、韭菜、羊肉、狗肉等辛燥食物,以防燥伤肺津,诱发或加重咳嗽。多吃些梨、橘、柑、柿子、石榴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食物。
二、《黄帝内经》对胃病的认识
《黄帝内经》在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上,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为祖国医学在胃病学说的发展,开拓了先河,是后世胃病学说的鼻祖。在了解《黄帝内经》对胃病的认识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它是如何认识胃的。
(一)胃为五脏、六腑、水谷之海。
《灵枢·五味篇》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素问·太阴阳明篇》中曰:“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也就是说,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只有胃、肠功能正常,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转变成血液,源源不断地供给每一个器官,机体才能健康,而当胃肠功能下降,食物转化成血液的能力就会下降,人体各脏器因能源供应的减少而变得“动力”不足,这时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失调、各种疾病就会轻易上身,正所谓“胃为后天之本”。
(二)胃病的病因。
1.胃寒。
《灵枢·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灵枢·口问》“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上下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素问·风论篇》“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寒不通,腹善满,欠衣则腹胀,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这些都说明了寒邪袭胃,就会造成胃痛,呃逆,呕吐,腹泄。
胃寒是引起胃痛的常见原因,比如有些人受风着凉或是吃了生冷食物,胃痛就会发生就是这个原因,通常风寒引起的胃部疼痛较剧烈,发作较突然。针对这种胃痛,应该注意防寒保暖,多吃性温的食物。
2.胃热。
《灵枢·五癃津液别》“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瘘论篇》“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瘘。”《素问·平人气象论》“己食如饥者,胃疸。”这几条经文,都说明胃热可消谷善饥,引起胃痛。
有些人喜欢吃辛辣食物,比如辣椒、烈酒,那么,湿热之邪就会蕴结于脾胃,气机不通畅而致胃病,甚至助热动火导致呕血、便血。因此,患有胃病的人,要注意饮食,有所节制,不可由着性子来。
3.胃虚。
《灵枢·海论》“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灵枢·口问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素问·脉要精微论》“食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这三条经文,都是胃阳虚所表现的症状。
由胃虚引发的胃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养,因为这类患者一旦感受了寒邪、或者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精神紧张,就更容易引起胃病或使胃病复发。
4.胃实。
《素问·痹证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些都是由胃实引发的胃病。平时在饮食时,要注意不要过量,七分饱即可,切勿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说饮食过量,肠胃就会受到损伤,是胃实的病变。后世多用保和丸等消导方剂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是一种胃实所引起的不寐症,后世多用温胆汤等方治疗。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胃为五脏、六腑、水谷之海;其盛衰、寒热、有余、不足、皆可致病等都进行了论述,为后世对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椐。
三、《黄帝内经》对腰痛的认识
腰痛仅是一种症状,像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这些疾病在中医中都归为腰痛的范畴。腰痛的发病率非常高,在人的一生中,大概有70%—80%的人遭受过腰痛的困扰,《黄帝内经》中对腰痛的病因、治疗方法有较详细的论述。
《黄帝内经》认为感受外邪,劳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等都可引起腰痛,关于治疗腰痛,《黄帝内经》从脏腑经络指出其病位、症状及治疗方法,这一点在《素问·刺腰痛》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素问·刺腰痛》中说:“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棵上二痏。”认为腰痛主要属于足六经之病,并分别阐述了足三阳、足三阴及奇经八脉经络病变时发生腰痛的特征和相应的针灸治疗。
《黄帝内经》中这些对腰痛的认识,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先给大家举个非常熟悉的例子吧,在电视、杂志,甚至是在街边散发的小广告中,人们经常会被眼花缭乱的补肾广告充斥着,说什么“你是否经常腰膝酸软、浑身无力、性生活力不从心呢?那是肾虚,赶紧补肾吧。”这些补肾壮阳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危言耸听,欺骗消费者。
首先,我们要知道腰痛不一定是肾虚,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虚只是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肾虚腰痛大多是因房事过度,或是先天不足。如果你身体强壮、性生活不过于频繁,则大可不必惊慌。
如果确实是肾虚引起的腰痛,还要分清肾阳虚和肾阴虚,从而加以施治。阳虚通常为手足不温,腰背少腹冷痛,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在治疗上,可针刺任脉上的关元、气海穴;阴虚通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健忘耳鸣,舌嫩红脉弦细数,在治疗上,可针刺足少阳胆经上的悬钟穴、足少阴肾经上的照海穴。
《黄帝内经》中有“久坐伤肉”之说,意思是说,坐久了会感到腰酸、腰痛及颈项背痛,久坐后因腰肌血液不流畅而产生酸痛。目前,有很多年轻的“久坐一族”患上了慢性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这些都是“久坐伤肉”造成的,“久坐一族”从不在意自己的坐姿,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坐姿,肌肉没有机会伸缩,长久下来都会腰酸背痛。司机、电脑族等成了腰痛的多发人群。这类人群除了在平时要注意多活动之外,还可以采取推拿治疗或是针灸治疗,如在痛点(阿是穴)周围作揉、摩、按、压、弹、拨、拿、捏,每日1—2次,或是针刺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志室、命门、腰阳关等穴,每日1次,或隔日1次,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寒冷也是导致腰痛的病因之一,尤其是到了冬天,有些爱美的美眉,常常穿超短的上衣,使腰部受寒,引起腰痛,因此,注意保暖也是预防腰痛的措施之一。
四、《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有些人不太清楚什么是消渴病,消渴病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糖尿病,你也许会惊叹,2000多年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糖尿病的论述。这就是我们祖先的伟大之处,我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就是来自《黄帝内经》。
消渴之名首先出现在《素问·奇病论》中,《黄帝内经》中关于消渴病的病因、病症以及治疗等都有相关的论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黄帝内经》不同的篇章中关于消渴病有不同的名字,如“消瘅”、“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10个名称。
(一)病因。
1.外感六淫。
《黄帝内经》认为外感六淫,寒热失调,是导致消渴的一大诱因。针对这一点,《黄帝内经》中对此论述的较多,如《灵枢·五变》云:“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指出了消渴的产生可因风雨寒暑所致。《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其热也则消肌肉”,又曰:“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2.饮食不节。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肥胖者和好吃咸味的人,患糖尿病的比率较高,这些观点基本与《黄帝内经》中的理论相同。在《素问·奇病论》中说:“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这些都说明肥甘厚味可引起脾胃积热内蕴、气机壅滞不通、谷消液耗而致消渴病。
《灵枢·五味》又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认为“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从以上两点,可见饮食不节与消渴发病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控制饮食,对改善病情是非常有帮助的。
3.情志失调。
《灵枢·五变》中说:“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肤,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意思是说,情志失调,气血上逆,胸中蓄瘀,内热结滞,伤津耗液,可导致消渴病。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近几年来,中外学者通过研究,也确认了不良的精神因素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认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此外,情志失调,也是加重消渴病的重要条件,患者应该加以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病情的缓解。
4.五脏柔弱。
气血衰少亏虚,会致五脏失养,从而引发消渴。《灵枢·五变》指出:“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意思是说,五脏虚弱,精衰液夺,是消渴病发病的基础。并且指出五脏中任何一个脏器发生病变,都可引发消渴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心脉……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肺脉……微小为消瘅”,“肝脉……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另外,在《灵枢·本脏》中也有论述:“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进一步指明了五脏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而衰弱时,可导致消渴病的产生。
(二)病症描述。
现代医学,常用“三多一消瘦”来描述糖尿病的症状,《黄帝内经》中关于此病的描述,是依据病因、病机、病位的不同而反映了消渴病的表现特征。
《素问·气厥论》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在《素问·风论》中,“漏风”之证是“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素问·刺热》对“肾热病”的证状描述为“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素问·奇病论》中对“脾瘅”的描述是“口甘,消渴”。《灵枢·五味》认为:“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咽路焦,舌本干而善渴”。《素问·痹论》曰:“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饮如怀。”《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而散者,当消环自己”。《灵枢·师传》:“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肌……”
(三)治疗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在《黄帝内经》中关于治疗消渴病就有体现,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消渴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素问·奇病论》中指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里说的“兰”指兰草,意思是说用兰草来除去陈久甘肥不化之气,强调治疗上要重脾胃,使中焦脾胃气机调畅、纳运健旺,则瘴热得除。
在《灵枢·师传》中指出:“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及《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对消瘅病寒热性质,应选用寒凉清润的食物以消中热,则消瘴自除。对苦渴身热的下消病宜辛润并用,并达腆理、布散津液、流湿润燥,使阴生液布,则渴饮得止。
因七情失和诱发的消渴病,可“结者散之”、“惊者平之”、“木郁达之”;因五脏脆弱而致者,可“虚则补之”、“损者温之”等。这些理论都对后世治疗消渴病奠定了基础。
五、《黄帝内经》对月经病的认识
月经是女性特殊的生理现象,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子宫相互协调,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调节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对月经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对月经的生理以及月经病的治疗都有相关的论述。
(一)月经的生理。
胞宫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称为“月经”。因它犹如月亮的盈亏,海水之涨落,有规律地一月来潮一次,故又称为“月事”、“月信”等。关于月经的生理,《黄帝内经》中是这样认识的:
1.天癸对月经的影响。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女子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天癸、冲任、子宫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认识到月经的初潮年龄为二七十四岁,绝经年龄为七七四十九岁,这些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几乎没有差别。在月经产生中,天癸的至与竭起着关键作用。
2.月经的周期与节律。
《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府。”这里的子宫称为女子胞,归为奇恒之府,形体中空而有腔似府,藏纳精气似脏。女子胞具有藏与泄的功能。月经为一月一藏泄,妊娠为十月一藏泄,有一定的周期性与节律性,这说明月经为一个月一次。
(二)月经病的病理与治疗。
闭经、痛经是困扰女性的常见病,给女性健康带来一定的痛苦,那我们应该怎样治疗它呢,这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
1.温督脉。
《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一个治疗不孕症的重要原则“督脉生病,女子不孕”,督脉主一身之阳脉,为诸阳经之本,因此治疗不孕以温督脉为主,采用暖宫散寒法可取得较好效果。
2.补血调气。
《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故须不生焉。”
《素问·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女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经、孕、产、乳都离不开血,所以女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这为后世治疗闭经提供了重要依据,需要指出的是,血枯是闭经的原因,补血调气为治疗月经病的重要原则。调理气血,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当以治血为主,佐以理气,气血同病者,当气血同治。
3.避免风寒暑热。
《素问·离合真邪》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这段话利用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来比喻月经受寒热不同而引起月经病的不同变化,说明导致导致妇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风寒暑热,主要病机为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冲任督带的损伤。
(三)月经病的诊断。
《灵枢·五色》曰:“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
这段话说明观察女子人中的形态色泽就可以辨别子宫及生殖系统的疾病。张景岳说:“面王,鼻准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膀胱子处之应。子处,子宫也,凡人中平浅而无须者多无子,是正子处应也”。
六、《黄帝内经》对心理疾病的认识
患上心理疾病已经不在是什么新鲜的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压力的增大,心理疾病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比如:在生意场上,许多人急功近利,为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断地给自己加压,从而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心理失衡;莘莘学子,面对着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家长老师的殷切期盼、自身一举成名的梦想等多重压力,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疾病。
那我们该如何预防它呢?来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做的,中医心理养生是以《黄帝内经》为源头的,渊源久远、内涵丰厚。《黄帝内经》认为,凡是不正常的或过度的心理活动,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理或防治,都会对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身心疾病。在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黄帝内经》中也阐述了一些方法。
(一)以情胜情
“以情胜情”即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淡化,消除不良情绪,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之目的。《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关于这种方法,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这样不用多说,大家也理解了。据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虑症,请了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看过之后,用了激怒的方法来诊治。于是,在齐王约见文挚的时候,他故意屡屡失约,在连续失约三次之后,齐王非常生气,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又突然来造访,连礼也不行,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看病,并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便起身大骂文挚。这一怒一骂,虚闷一泄,齐王的忧虑症却好了。可惜的是,文挚却没有保住自己的性命。文挚就是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怒气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虑症。
(二)疏导
进行心理疏导是现代医学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如医院开设的心理咨询室。而这些方法在《黄帝内经》中也有体现,并论述了心理咨询的正确方法。
心理咨询首先要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闭门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意思是说,在与患者交谈时,要关闭门窗,给患者提供一个较为隐蔽、安静的环境,仔细、耐心的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因,尽量顺从患者的意思,给患者以同情、理解和劝慰。
对患者进行疏导,难免会遇到不通情达理的患者,那应该怎么办呢?《黄帝内经》中对此也提供了方法,“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此时应“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灵枢·师传篇》)可见,对从事心理咨询的医生要求还是很高的。
(三)移情
移情也就是转移患者的精神情绪,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比如当人们在工作的时候,发生了不愉快或是悲伤的事情,如果再来到事情发生的地方,往往再次勾起患者的伤心事,这时就要尽量避免再来到“伤心地”。
关于移情,《黄帝内经》中也有涉及,在《灵枢·终始》中指出:“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寒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另外在《素问·移精变气论》中也有相关的描述。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于心理学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研究,这部伟大的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曾指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这首先就是《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贡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