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洛书维权案被称作中国年画第一案,在民间文化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尤其是在媒体上传播得沸沸扬扬,也许有人还在偷笑。但是,经过对案件全程的跟踪和剖析,我们才终于看到,这是一个有些可笑的闹剧,闹剧的起因用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同行是冤家。
焉知非福,民间艺人变身中国年画王
在讲述这个案件之前,我首先要从自己的文章里站出来,说说作为本书作者和本案原告杨洛书的交往渊源。
那是1995年,我在山东潍坊的一个部队担任新闻干事,也算是那个小城里有点小名气的年轻作家。因为我的家乡就在潍坊,所以我喜欢寻访当地的一些文化遗存。潍坊的风筝世界有名,潍坊的年画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的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而且潍坊年画和风筝的著名产地都在寒亭区西杨家埠村。在去杨家埠村寻访的时候,村支书杨高芝向我推荐了当时健在的代表年画和风筝最高制作水平的两位老艺人,一位是当时已经91岁的风筝艺人杨同科,另一位就是当时68岁的年画艺人杨洛书。
杨洛书7岁开始拿刻刀,14岁开始进入自家祖传的同顺德画店开始学徒,16岁开始雕刻画版。经过6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的刻版技艺独树一帜,并首创了“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技术。经过多次采访之后,我撰写了两篇专访文章,一篇是写杨同科的《中国风筝王》,一篇是写杨洛书的《中国年画王》。《中国年画王》发表时还同时配发了一张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观看杨洛书雕刻画版的照片。此文在《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后,又被多家媒体转载。这是第一篇全面介绍杨洛书先生的文章,也是媒体第一次把杨洛书称作“中国年画王”。此后,随着众多媒体的采访,杨洛书在文化界名声大噪,年画王的名头越来越响。这是我与杨洛书交往的开始。
后来我离开潍坊到北京读书和工作,在与杨洛书交往的1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每次回到潍坊,我都要抽空去探望这位民间老艺人,由此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1996年春节期间,那时候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我同杨洛书谈到年画的继承与创新的时候,建议他雕刻一套水浒人物画版,以流传后世。杨洛书欣然采纳了我的建议,为此,我还撰写了专访《年画王重刻梁山好汉》一文,并在全国一些重要媒体上发表。杨洛书很珍视自己的名声。我采写的这些文章,十几年来一直贴在杨洛书家中的墙上。
此后,杨洛书陆续雕刻了四大名著,主要代表作品有《水浒传》109套、《西游记》88套、《红楼梦》140套、《三国人物》110套以及其他年画数百套木版。在此之后,文化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一个旨在抢救中国民间文艺的活动。200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于杨洛书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亲自到杨家埠造访杨洛书,并给杨洛书颁发证书。2005年4月,杨洛书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此后的十几年间,杨洛书成为潍坊年画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作为中国年画王,他拥有10余个鲜为人知的中国之最。他积半个多世纪的经验,突破前人的年画制作套路,上世纪80年代首创了国内第一套木版年画挂历,继之又刻制了我国唯一的一套木刻《历代帝王全图》,印出的宣纸就达一尺多厚。1993年7月,杨洛书又将自己珍藏的一块刻于500余年前的年画画版,连同50块明清画版,无偿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经专家考证,这块刻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年画画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质年画画版。用祖传的木版换来一张薄薄的捐赠证书,杨洛书这次图名不图利的捐赠行为,至今仍然让他的子女们耿耿于怀。因为当时就有外国友人要花数十万元买他一套祖传的清代画版,杨洛书硬是舍不得。他怕家中被盗,干脆捐了出去。
去过杨洛书家的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友人,无不为他的高超技艺和他珍藏的年画画版数量所折服。他至今还珍藏着明清以来的1000余块画版,囊括了杨家埠现存的所有年画样版。加上他后来创作的画版,总数大约在2500块画版左右,这个数量毫无疑问是中国之最。1996年,杨家埠村专门投资建起了“杨洛书年画博物馆”。作为民间艺人建博物馆,至少在山东杨洛书是头一个。他还代表民间艺人多次出访欧美和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其高超技艺令外国友人叹为观止。
杨洛书没有别的奢望,只希望有生之年将杨家埠年画史上的所有年画画版全部刻齐,给后人留下一笔文化财富。
每幅年画一般需要1块线版,4块色版,共计5块画版,维护和拯救传统木版年画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由于常年久坐刻版,他患了严重的胃病和椎间盘突出,1.70米的身体瘦得只剩下80多斤,他不是没钱治病,也并非吝啬。很多著名医院和专家提出免费为他治疗,可他总怕耽误了刻版,他觉得在有生之年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才能无憾。无论春夏秋冬,他都是一边大把嚼着胃药,一边像只雕虫趴在画版上雕着刻着。这位仅读过几年私塾的民间老艺人也许意识不到:他在雕刻着帝王将相、门神好汉的时候,也在雕刻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
如果单纯从民间艺术的角度来审视杨洛书,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年画王。但是,看重名声的杨洛书并没意识到,“名人”是把双刃剑。“年画王”这个名头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名气上的,更重要的是物质上的。12年前我第一次采访杨洛书的时候,他一个人独自守在自家有些黑暗的小南屋里,默默地雕刻着画版,几乎没有人打扰他,那时候他是清静的。因为光线黯淡,当时为了给他拍张清晰的照片,不得已把画版拿到院子里。当杨洛书出名之后,随之是慕名而来的各种媒体的采访,政府官员的接见,外国友人的拜访,大批客户的到来。当然,让更多人眼红的是杨洛书因此发财了。
作为乡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杨家埠以风筝和年画而闻名,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年画和风筝的加工和制作,他们都是从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手艺,以往的行市也都是统一的价格,销售量也都差不多。但是,自从“年画王”成为杨洛书的“招牌”之后,他的同顺德画店不但坐等客户上门,而且往往供不应求。利益的驱动使得这位年画艺人无意之中成为众矢之的。
后来杨洛书谈起别人对他的态度时说:“大家都种一样的地,我家的一亩地打1000斤粮食,人家的一亩地才打100斤,别人就生气,就把砖头瓦块往我地里扔。眼红啊!”
本来杨洛书只是个谨小慎微的民间艺人,常年患有老胃病使他长得瘦小枯干,尤其是我看到老先生头戴博士帽的那张很别扭的照片,不知道是喜还是忧。如果杨洛书一直墨守着他的清贫,或者默默无闻地雕刻着他的画版,肯定不会有后来的官司。
年画同行,两位专家的前世今生
木版年画在唐代初露端倪,宋代成熟并成型。木版年画作为我国流传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民间艺术,在当代失却了应有的价值,不再为人们所看重。年画作为民间文化面临消失和消亡最为紧迫的一种文化遗产,2003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列入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实施的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的巨大工程。在这项行动中,年画抢救工作是率先实施的。
在山东潍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杨洛书“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另外一位木版年画专家张殿英先生也被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与一直生活在乡土上的杨洛书不同的是,张殿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培养的美术教师,曾在昌潍师专任教。由于对年画的偏爱,张殿英于1981年调到潍县年画研究所,开始了从实践到理论两个方面传承木版年画的计划。在当地年画艺人的协助下,张殿英从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齐家埠等生产年画的村庄,收集了年画画版500多套,为木版年画的深入研究和后来的开发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退休后,张殿英不忍看到木版年画“人亡艺绝”,于是回到故乡潍坊市的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创办了年画馆,继续他的年画创作和理论研究。
张殿英的主要贡献是在理论上的,他曾经出版专著《杨家埠木版年画》、画集《杨家埠年画》,在书刊和报纸上发表专业文章20余篇。
张殿英的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技术不是家传,但是,他对年画的痴迷不亚于其他民间艺人。1998年,张殿英和次子张运祥来到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年画馆,组织一些年青人以“木版年画靠我们传承而发展,我们靠木版年画出新而生存”为宗旨,准备完成他的“保护木版年画三大件”,包括编辑出版《山东潍县年画》、完成年画创作《农家乐》、推出“年画工具百宝箱”,这是张殿英保护木版年画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
同杨洛书受到李瑞环的赞赏一样,张殿英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上,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称赞。作为年画的传承人,张殿英父子在传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中不但恢复了多项失传的绝技,还把古老的木版年画技术与现代绘画手法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张殿英对年画的贡献还在于他创作了年画长卷《农家乐》,把古代齐鲁民间一年四季主要的劳作、游艺、节庆、礼仪等风俗活动,用木版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长卷《农家乐》共雕刻了531块画版,并手工印制在一张32米无接缝的纸上,配上类似三字经的画面说明。赶集、斗鸡、放风筝……一幅幅形态逼真的农家乐景象,让旁观的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这部作品也频频在北京、南京等地展出,并获得各种民间工艺类的奖项。
杨洛书和张殿英差不多是同龄人,杨洛书今年80岁,张殿英74岁。虽然都是靠潍坊年画生活,但他们其实是两类人。杨洛书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年画艺人,只不过是靠祖传的手艺赚口饭吃的农民,什么“大师”、“博士”、“年画王”,对他而言都是身外之物,顶多是养家糊口的一个招牌,他最大的梦想是让他家的百年老店继续辉煌下去存在下去。而张殿英却不同,他曾经是师专的美术老师,在当地是研究年画的专家,他的专长更多的是理论上和学术上的,张殿英做年画不是祖传的手艺,他创作的32米年画长卷也是杨洛书这种年画艺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更谈不上像张殿英那样拿着《农家乐》获得各种各样的奖项。因此,固守传统手艺的杨洛书更传统,而善于创新的张殿英更时尚。
本书记者2007年12月3日电话采访张殿英先生时,张殿英称他1981年调入潍县年画研究所时,在潍坊市寒亭区借用了新华书店的场地办公。而杨家埠村与寒亭区只有几里路,大概在1984年前后,作为研究专家的张殿英和作为民间艺人的杨洛书相识。大约在1988年前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张殿英称,两人之所以关系密切是因为张殿英向杨洛书提供了很多份年画的画样,让杨洛书从他家里拿去模仿……
而张殿英次子张运祥对于杨洛书的一些说法和评价,被前来采访的记者陈宏记录到一本名叫《杨家埠年画之旅》的书中,由此引发了两场官司。
文化事件,一本书引发“天价”索赔
两位年画老艺人因为两个年轻人而引发了两场官司。这两个年轻人分别是张殿英的次子张运祥,他既是张殿英的学生,也是安丘市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年画馆的负责人。另外一个人是《杨家埠年画之旅》的作者陈宏,笔名沈泓,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居深圳,著有《深圳闲人》、《收藏创富》丛书、《中国民间收藏智序》丛书等。《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是陈宏采用第一人称写作手法,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他深入各年画产地寻踪探源的经历。《杨家埠年画之旅》是丛书中的一本,2006年1月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2006年5月,一位烟台的朋友专程带着《杨家埠年画之旅》来杨家埠找到杨洛书。临给他书前,这位朋友对杨洛书说:“杨老,我这里有一本书,这本书我得到一些日子了,但一直不敢告诉你,怕你生气,现在我决定交给你,你可千万不要生气啊。”
杨洛书接过了《杨家埠年画之旅》。看完关于自己的章节,杨洛书顿时气得不能自持。他当即病倒,一连五天打吊瓶,这五天当中,杨洛书几乎没有吃东西。杨老病倒了,家人、朋友和有关领导纷纷来安慰他,让他放宽心,理智看待这件事。病好后过了几天,杨洛书才镇定下来,决心为自己的名誉讨说法。
作为一位80岁的民间艺人,杨洛书许多荣辱与甘苦都已经历,能让这位乡下老人愤怒的理由已经很少了。然而,80岁的杨洛书经历了两个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第一次被气得病倒在床;第一次与人对簿公堂打官司。
在陈宏创作的《杨家埠年画之旅》一书中,全书共十一章,第七章的标题为“年画神话杨洛书”,这一章是专门探讨“杨洛书现象”的。而这些素材的来源并非来自杨洛书本人,而是主要来自张运祥和陈宏在杨家埠街头的采访。
《年画“神话”杨洛书》共分为十节,让杨洛书气愤不已的是最后三节,第八节的标题为:“他会刻版吗?”陈宏在书中有如下的文字:“为了更真实的了解杨洛书,客观揭开杨洛书现象之谜,我在采访杨家埠年画艺人时,经常会问一句如何评价杨洛书?他们回答我的是:杨洛书既不会画,也不会刻版,他甚至不印画……”“张运祥不否认他们两家关系很好,杨洛书做年画很多都是从他家里拿去模仿的。张运祥说:当年我父亲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时,杨洛书经常中午到我家里拿样,拿去复制后还来,我们家的大门神样他也拿去过。杨家埠年画业从古到今有一条行规:刻版是不外传的。我父亲对杨洛书说:你要学我都可以教,而且免费。”“张运祥说:杨洛书有一个外甥,叫杨福堂,是杨家埠的刻版能手,杨洛书的年画雕版大多是他刻的。而杨洛书的年画《水浒一百单八将》也不是他刻的,是我的妹夫韩世良刻的。”“尽管有很多人说他不会画画不会刻版,我的考证观察结果是——杨洛书会刻版。只是在刻版上,他的水平还称不上高手,更不能称为大师……而面对媒体时,杨洛书只宣传自己,不提真正刻版的艺人,他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
在第九节“出名的谜底”中,张运祥说:“杨洛书成为现今杨家埠年画的形象代表,就是我父亲推出的,可能是因为在杨家埠杨洛书最敢说话,是有名的‘杨大炮’。”作者陈宏在第九节中如此评价杨洛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杨洛书是一位艺术大师,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一位年画组织者,一位年画策划人和经营人。以上这些因素兼备,他创造出了一个杨家埠年画的品牌,一个大师的神话。”
在最后一节“杨洛书趣事”中,作者又对杨洛书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他什么都敢说,他知道记者最需要什么,然后他就说什么,泡沫吹的越大、媒体越高兴,当地政府也越高兴,读者也更觉得新奇、皆大欢喜。”“如果把杨洛书当成神话来欣赏和推崇,最后难免会失望。毕竟也不是神话,他只是西杨家埠村一个土生土长的有趣的人,一个比别人勤奋、比别人敢想敢闯敢创的民间年画艺人,甚至一位可爱的民间艺术大师。”
杨洛书认为《杨家埠年画之旅》一书侵害了他的名誉权。另外,这本书中还未经杨洛书许可,使用了署名为“杨洛书”的年画共计8幅,署名杨洛书注册经营的“同顺德”画店的年画共计8幅。杨洛书愤怒了,他停下手中握了60多年的刻刀,开始为自身名誉和著作权讨要说法。
杨洛书看到《杨家埠年画之旅》之后不久,立即就著作权和侵害名誉权问题与中国画报出版社联系。据杨洛书称:2006年5月份,中国画报出版社曲克明副社长亲自登门向自己道歉。当时他向我鞠了三躬,一进大门就向我一躬到地,口中说,杨老啊,太对不起了。杨洛书说,在进屋门和走到茶几边上的时候,他又向自己鞠躬。
2006年7月份的一天,《杨家埠年画之旅》的作者陈宏来到杨洛书家。杨洛书说:“我拉着他到家里看我存放的2500多块木版,质问他中国还有哪一个人存有这么多木版,让他看我的肋骨,我刻了60多年,骨头全都累歪了,他竟然这样说我……说着说着我就哭了,一口气没上来,就晕倒在院子里。”杨洛书大约半小时后才醒过来。这次,他打了半个月的吊瓶,吃了20多副中药才康复。
在以后的时间里,陈宏再来见杨洛书。陈宏表示等《杨家埠年画之旅》再版之时,一定要帮杨洛书恢复名誉。当时,杨洛书明确告诉陈宏,他的精神损失和名誉损失太大,他必须打完这场官司,让大家知道杨洛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而后来曲克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均表示他们“到杨洛书家并不是道歉,而主要是解释,向杨洛书解释《杨家埠年画之旅》并没有侵犯他的名誉权,让他不要误解。同时也是想化解矛盾,息事宁人。”
而陈宏也承认,在《杨家埠年画之旅》从组稿到最后出版发行这段时间内,他没有见过杨洛书。书中关于杨洛书的章节,是他通过查阅资料和采访别人写成的。陈宏曾经到杨家埠采访过,但因为“不知道杨洛书家”和“别人也不愿提供杨洛书住址”,所以没能去采访。关于书中收录杨洛书年画作品的事实,陈宏表示作品是他在杨家埠买到的,刊登时也没有告知作者本人。
就是这些内容让杨洛书生了气。
两上法庭,一输一赢两败俱伤
2006年9月,杨洛书先在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把中国画报出版社推上被告席,为自己的著作权讨说法。
2007年8月8日,杨洛书状告中国画报出版社侵犯著作权一案一审胜诉。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判中国画报出版社停止售书、赔偿杨洛书损失并在潍坊晚报向杨洛书公开道歉。法院认定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发行《杨家埠年画之旅》一书未经杨洛书许可,使用了署名为“杨洛书”的年画共计8幅,署名杨洛书注册经营的“同顺德”画店的年画共计8幅。法院审理认为,杨洛书是世界木版年画大师,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多年来创作出了大量的木版年画作品。中国画报出版社未经杨洛书许可,又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出版有杨洛书的其他合法授权,在《杨家埠年画之旅》一书中使用杨洛书的作品,侵犯了杨洛书的著作权。据此,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中国画报出版社立即停止《杨家埠年画之旅》一书的发行和销售;赔偿杨洛书经济损失5万元;在《潍坊晚报》刊登道歉声明。
杨洛书对判决结果表示满意。而被告方中国画报出版社不服一审判决,上诉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2006年11月,杨洛书又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起诉中国画报出版社、《杨家埠年画之旅》作者陈宏以及陈宏采访对象张运祥对自己的名誉侵权。在诉状中,杨洛书向法院提出了三项请求:判令被告《杨家埠年画之旅》停止销售;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抚慰金100万元。由此引发了一场百万元的名誉权索赔案。
作为《杨家埠年画之旅》的作者,陈宏没想到这事会闹成一场官司。他写这本书,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陈宏认为他不构成侵权,同时还认为打官司对杨洛书不利,陈宏的理由一是起诉以后杨洛书要花钱,二是打官司对杨洛书的名誉也不好。
但是,倔犟的杨洛书为了捍卫自己的名声,坚持要把官司打到底。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法庭上,原被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杨洛书在法庭上称:我出生于木版年画世家,是杨家埠百年名号“同顺德”画店的第19代传人,7岁拿刻刀,14岁开始学习印年画,经过6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刻版技艺独树一帜,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数百种年画远销海内外,成为收藏者、研究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中国年画王”和当代民间艺术领域的一代宗师。我曾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进行文化交流,为推广民间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所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奖励不计其数。在《杨家埠年画之旅》一书中,陈宏及张运祥捏造事实,使用了大量贬低我才艺、侮辱我人格的语言文字,比如说我不会刻版、不会画年画、靠说大话成名、模仿张运祥之父张殿英的画样等等,陈宏、张运祥的上述行为致使我的社会评价降低,侵犯了我的名誉权,中国画报社作为出版单位未尽到应有的审查义务,同样构成侵权。
中国画报社辩称,《杨家埠年画之旅》是一本写实性作品,文中并没有使用侮辱、诽谤杨洛书人格的语言文字,作者对杨洛书的评价是客观、正面的,并未超出合理评价的范畴。
陈宏辩称,我在书中主要写的是我寻找民间年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对于杨洛书的描述都是客观的、正面的。我在书中对杨洛书现象的提出和探讨属于文艺批评和不同意见,属于正常的文艺评价的范畴,并没有侵犯杨洛书的名誉权。
张运祥辩称,陈宏在撰写《杨家埠年画之旅》一书前曾经对我进行过采访,书中引用的我的话确实是我向陈宏讲述的,所述内容属实,我父亲张殿英与杨洛书的关系很好,所谓的借画样等描述是为了体现两家人关系密切,杨洛书片面理解了我的真实意思,我在主观上并没有侵犯杨洛书名誉权的故意。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洛书认为张运祥所述其从张殿英家拿画样模仿、跟张殿英免费学刻版、《水浒一百单八将》不是其刻的、称其是“杨大炮”等是张运祥故意贬低其才艺,指责其抄袭他人的作品,靠吹牛成名,根据书中所载张运祥的陈述,原文表述的是“拿样,拿去复制后还来”,并没有指责杨洛书抄袭他人作品的表述,而后的文字亦无法得出杨洛书向张殿英学刻版的论断;文中确有“杨洛书的年画《水浒一百单八将》也不是他刻的”一句话,但在该文第七章前部分的描述中,作者已经多次肯定杨洛书所刻《水浒一百单八将》系杨洛书的代表作品,从书中的插图中亦能体现上述事实,故读者在阅读了张运祥的上述陈述后不会得出年画《水浒一百单八将》非杨洛书所刻的结论;结合上下文,张运祥关于“杨大炮”的陈述是对杨洛书面对媒体敢做敢为的形容和个人评价。张运祥在上述几段文字中并未使用侮辱、诽谤性的语言,本院无法认定张运祥存在侵犯杨洛书名誉权的故意,对于损害后果,杨洛书亦未向本院举证证明,现杨洛书认为张运祥所述内容侵犯其名誉权属于其个人的主观感受,张运祥的陈述本身并不会造成杨洛书社会评价的降低,故本院依法认定张运祥的上述言论并未构成对杨洛书名誉权的侵犯。
杨洛书认为作者陈宏诽谤其既不会画,也不会刻,甚至不印画,靠说大话,吹牛皮成名,作者对于杨洛书会刻版的事实早就给予了肯定,所谓“既不会画,也不会刻,甚至不印画”只是作者引用他人对杨洛书的评价,读者不会因此产生误解,而作者关于“杨洛书刻版刻的不是很好”等言论完全是作者出于个人喜好对杨洛书作品的品评;在该书第七章的最后两节,陈宏对于杨洛书进行了评价,既总结了杨洛书的不凡之处,又对杨洛书成名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评论,上述内容并没有涉及具体的事实,亦没有使用侮辱、诽谤性的语言文字,不会因为作者个人的感受使杨洛书的社会评价降低。故本院依法认定陈宏在书中所发表的言论亦未构成对杨洛书名誉权的侵犯。
法院同时认为,杨洛书在年画创作上的成就,在对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方面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作为公众人物,对于他人对自己的不利评价应当予以最大限度的容忍和理解。杨洛书要求确认中国画报社、陈宏、张运祥侵犯其名誉权的事实依据不足,所以,法院对杨洛书的请求均予以驳回。
一审判决后,杨洛书不服上诉,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然而,2007年9月2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更令杨洛书感到难过。法庭认为,作为公众人物,对于他人对自己的不利评价应当予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和理解。被告陈宏对杨洛书的评价不具任何权威性,影响力相当轻微,完全不足以对杨洛书的名誉造成任何实质性影响。
相信公论,息事宁人才是最好的结局
从判决的角度来看,本案的争论焦点是“名人如何面对评论”。显然,被告方是认可这个判决的。曲克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名人”这个称谓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人被人公认为“名人”之后,他既要承担别人对他的赞誉,也要承受别人对他的不雅评价。“他不能以个人的感受来说明自己的名誉权被侵犯了。文章没有明显针对杨洛书的侮辱、诽谤性文字。对杨洛书的探讨也属于正常的文艺评价,并没有侵犯他的名誉权。”
而杨洛书的律师依然坚持认为陈宏在书中表述属于人格上的批评,是侵犯名誉权。名人是比普通人应该多宽容别人的不雅评价,但这些评价必须有理有据,要“适度”。这个“适度”也包含三个方面:一要有理有据,二不能捕风捉影,三要在一定限度之内,不能引起社会公众对该名人的误解。
得知杨洛书败诉的消息后,许多了解杨家埠年画、了解杨洛书的人纷纷为他抱不平。他们表示一定全力支持杨洛书,直到还他一个公道。潍坊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马志强说,杨洛书60年刀耕不辍,他的年画成就尽人皆知。陈宏在书中诋毁杨洛书的艺术成就,侮辱他的人格,字里行间太不负责任,是对整个杨家埠乃至整个潍坊市年画艺术的侮辱。
还有专家认为,拿名人“开刀”,借贬损名人来抬高自己的例子,在文艺批评界并不罕见。这是文艺批评界非常丑陋而且已经臭名远扬的方式。杨洛书是名人,所以被某些人“盯”上是不足为奇的事。
其实,我个人认为,各种讨论或者争论都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简单官司本身。其实官司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打官司的人,还有人把这种简单的官司炒作成一个“文化事件”,更是无聊之极。作为一个潍坊人,我只能给潍坊年画界的从业者提个醒:大家不应该相互攻击,这样不利于保护潍坊年画。我们在继承年画精髓的同时,不要把“同行是冤家”这种积习也继承下来。至于作者陈宏,没有采访到本人,单靠道听途说就妄下评论毕竟有些不妥。作为一个写作者同行,我想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善意地提醒一下: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对于这场名誉权官司,我曾分别与杨洛书和张殿英两位老先生通过电话。杨洛书的观点是一定要打个水落石出,而张殿英认为杨洛书打官司是“有人在背后唆使”。而我的观点是,两位为年画投入几乎一生精力的老人,都到这把年纪了,就别再折腾了。对于我的说法,两位老人都表示了认可,在我看来,这才是这个案件最好的结局。
作为交往十几年的忘年交,我告诉杨洛书三句话:“一是保重身体,别气出个好歹来;二是吃点喝点闲着刻点画版,别再为官司劳神;三是保存好祖传和自己创作的作品,以便流传后世。”最后,我半开玩笑地说:“老爷子,名声人品自有公论,人生不过百年,按照这个说法,你没多少年岁的活头了,这把年纪你还找气生,那不是自己折腾自己吗?你要是气死了别人可不给你烧纸啊!”杨洛书老人在电话那头哈哈一笑:“丁老弟啊,还是你说得对啊!回老家一定来我这里喝酒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