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哲理美文精选-人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与人交往。人际交往有四大法则:之一,要与人为善。拿一颗善心去对待朋友,对待同志;之二,要容人之短。人不可能没有短处,容人之短则需要一种雅量,一种智慧,一种大智若愚的心境;之三,要想人之好。多想人家的好处,就会觉得世间是多么的美好;之四,要学人之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学习他人的长处,就是弥补自己的短处,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改革,就是距成功之路又进了一步。总之,人际关系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

    人缘王鼎钧我跟某公司董事长做了多年邻居。当他的公司财源茂盛的时候,他的汽车碾扁了别家小鸡。他的狼犬自由散步,对着邻家小孩露出可怕的白牙。他修房子把建材堆在邻家门口。坦白说,他在邻居中没有什么人缘。

    后来,他的公司因资金周转不灵而歇业,我们经常在巷道中相遇,我步行,他也步行。他的脸上有笑容了,他的下巴收起来了,他的狼犬拴上链子,他也经常摸一摸邻家孩子的头顶。可是,坦白说,他仍然没有什么人缘。

    一天,偶然跟他闲谈,谈到人间恩怨,我随口说:“人在失意时候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的时候弥补;在得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却不能在失意的时候弥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若有所悟。

    他暂时停止改善公共关系,专心改善公司的业务。终于,公司又“生意兴隆通四海”,他又有汽车可坐,不过他的座车从此不再喇叭叫门,并且在雨天减速慢行,小心防止车轮把积水溅到行人身上。他的下巴仍然收起来,仍然有时伸手摸一摸邻家孩子的头顶。后来,他搬家了,邻居们依依不舍送到公路边上,用非常真诚的声音对他喊:“再见!”

    获得合作戴尔·卡耐基对于你自己独自创见的心得,是否觉得要比别人强迫推销的观点来得踏实一些?你是不是也觉得与其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心得倒不如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暗示,凡事让别人自己去理出一个结论,反而来得有效。

    费城的亚道夫先生,眼见手下的业务人员组织散漫,效率差,士气日益低落,迫不得已召开公司紧急会议,并诚恳地要手下业务员谈谈自己真正的想法,一一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的要求,我将全力为大家做到,但是,在我做到之后,我希望你们现在就告诉我,你们将何以回报?”

    这一提问在台下引起了热烈反响,有的表示愿更加积极乐观地推动业务,有的表示愿对工作更加忠诚敬业,有的表示愿更加发挥团队精神,争取业绩增长,甚至还有人主动要求每日工作14个小时,会议结束后,大伙儿果然是士气如虹,而公司的销售业绩,也立即出现了惊人的增长。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在于亚道夫与他的业务员之间建立起一种道德默契,只要我信守诺言,他们也肯全力以赴,为自己的承诺付出心力,而真正造成这一事实的关键,仍是在于他能耐心地听取了员工的心声,对他们的需求,表现出关怀。

    天底下,没有任何人心甘情愿受人支配、受人控制,谁都希望自己做一切事,都能完完全全地操之在己,尤其是希望自己的想法、观念,能够被他人采纳和尊重。

    住在新布鲁威克的一位先生,也曾以同样的方法,使我心甘情愿地变成了他的房客。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适逢休假,打算到新布鲁威克住几天,到附近的湖中划船钓鱼一番,于是我写信给当地的一些旅行社,向他们索取旅游观光资料。不出几天,琳琅满目的观光资料、旅游指南,立即有如雪片般寄到我的住处。我看了又看,挑了又挑,一时真不知该住在哪一家旅馆好。

    后来我注意到其中有家旅馆,非但将价目、简介寄来,而且还寄来了所有在他们那住过的旅客通讯录,并建议我向这些旅客询问有关他们在旅馆的情形,言下之意,对他们的口碑显然是信心十足,尤其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那份通讯录上,居然还有我朋友的名字,于是我当即拨了电话过去,后来的结果自然是向那家旅馆订了房间。

    多少人竞相争取的生意,结果却让它轻轻松松地弄到手。说穿了无他,只不过是这家旅社勾起我主动购买的欲望,就可赢得竞争了。

    所以,要想改变别人的想法,应该设法使对方相信,新的想法亦完全是出于他本身,并非你推销给他的。

    信任的感觉戴维·威斯格特信任是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的。假如你所信任的人全是奉承你的人,那你的生活将会变得空虚;假如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假如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假如你怀着利用人的心理去信任,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假如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就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而你的一辈子也将在平淡苍白中度过。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信任别人是你的义务,除非你已发现那个人根本不配让人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别人的信任,除非他认为你不配受他信任。

    通向友人之路普里什文追随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某人辛辛苦苦地在很深的雪地里走过,另一个人怀着感激之情顺着他的脚印走过去,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于是那里渐渐形成一条老少皆可通行的新路。就这样,由于一个人,整整一冬就有一条冬季的道路。

    但也有这样的情形发生,那人走过之后,脚印白白留在那里,再没有人跟着走,于是紧贴地面吹过的暴风雪掩盖了它,很快雪地恢复原样。

    大地上我们所有的人命运都是这样的:往往是同样劳动,运气却各不相同。

    美的诞生世人都知道玫瑰需要粪的滋养,但世人看到的只是娇艳的玫瑰而看不见粪,也就是肥料。应当展示玫瑰本身,也稍许留下一点儿腐臭变质的粪,为的是指出美的近旁是粪,紧挨着自由的是它从中挣脱出来的必需。

    通向友人之路亲爱的朋友,不要理会,更不要惧怕那些使你不得安宁,不得入睡的思想。不要睡去,就让这思想钻透你的心灵,你要忍耐些,这烦忧是会有个尽头的。

    你不久就能感觉到,你极需要从心里开通与另一个人心灵的路,而在这个夜晚使你心绪不宁的,就正是要从你这里开辟一条通向另一个人的路径,为的是让你们能在一起聚会。

    令人得益的社交休谟社交界是由一帮有着种种兴趣爱好喜欢交际的人汇聚而成。愉快的鉴赏,轻松优雅的理智,对各种人类生活事务深浅不一的思考,对公共生活的责任感,对具体事物的缺陷或完美的观察,把人们从四面八方各个阶层聚拢在一起。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只靠一个人孤寂地进行是缺乏力度的,也是行不通的,需要与他一样的人参与进来,需要与同类的人谈话交流,以获得心智上应有的训练。这样一来人们自然会形成社会团体,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够以他力所能及的最好方式发表他对种种问题的见解,交流信息,彼此获得愉快。

    但是,这种聚会交谈必须要借助到诗歌、政论、历史及哲学中的道理,因为如果不借助这些,将不会有什么交谈的题目能适合于有理性的人的交谈。如果没有这类话题,我们的全部交谈岂不都成了无聊乏味的哼哼唧唧了吗,那样我们的心智还能有什么增益,除了老是那一套:

    没完没了的胡吹瞎说和无聊之谈。

    闲言碎语,家长里短。

    搞得糊里糊涂,意乱心烦。

    这样消磨时间在同伴间是最不受欢迎的,也是最耗损我们情趣和意志的。

    友谊培根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富有哲理,也很直接,这句话就是与孤独为伴的人不是神灵便是野兽。这句话一语道破了真理与谬误混为一谈的事实。如果说当一个人脱离了社会,甘愿遁入山林与野兽为伴,那他也只能算野兽而非神灵。尽管有人这样做的目的好像是要到社会之外去寻找一种更高尚的生活,古代的诺曼、埃辟门笛斯、埃辟克拉斯、阿波罗尼斯就是那种人。

    一些人选择了孤独,并不是他天生愿意过这种生活,而是他从未在充满友谊和仁爱的群体中生活过,那种苦闷正如一句古代拉丁谚语所说:“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人们的面目淡如一张图案,人们的语言则不过是一片噪音,这就使得人们选择了孤独。

    由此不难看出,友情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其本性也许更接近于野兽。

    在你遇到不如意不顺心而抑郁彷徨之时,如把你的忧伤向你的好友倾诉,那你的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医学上这样讲:“沙沙帕拉”可以理通肝气;磁铁粉可以理通脾气;硫磺粉可以理通肺气;海狸胶可以治疗头昏。但是除了一个知心挚友以外,却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是可以舒通心灵之郁闷的。在挚友面前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劝慰。总之,那沉重地压在你心头的一切,通过友谊的肩头而被分担了。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甚至连许多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能没有友谊。以致许多人竟宁愿降低自己的身份去追求它。

    按照友谊要求平等原则来看,君王是享受不到友谊的,因为君王与臣民的地位悬殊太大了。于是许多君王便不得不把他所宠爱的人推升为“宠臣”或“近侍”,这样做的目的便是寻求友谊,罗马人称这种人为“君王的分忧者”。这种称呼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他们的作用。实际上不仅那些性格脆弱敏感的君王曾这样做,就连许多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君王也采取了类似的办法。为了结成这种关系,他们需要尽量忘记自己是个国君。

    罗马的大独裁者苏拉曾与部下庞培结交,以致为此有一次竟容忍了庞培言语上的冒犯。庞培曾当面自夸:“崇拜朝阳的人自然多于崇拜落日的人。”伟大的恺撒大帝也曾经与布鲁图斯结为密友,并把他立为继承人之一,结果这人恰好成为诱使恺撒堕入圈套而被谋杀的人。难怪安东尼后来把布鲁图斯称为“恶魔”,仿佛他诱惑恺撒的魅力是来自一种妖术似的……毕达哥拉斯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要损伤自己的心”。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使自己的心受伤。实际上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所以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物质通过结合可以得到增强。这规律用在友谊上同样起作用。

    事实上友谊不单可以调剂感情,因为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朋友能给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你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当人把一种设想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也就渐渐看到它们可能招来的后果。有人曾对波斯王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则是张开的绣毯。”所以有时与朋友作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聪明。

    假如你的朋友不能给你一份忠告,但是也可以通过与其的交流增长你的见识,给你启迪。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对一个人来说,与其把一种想法紧锁在心头,倒不如哪怕把它倾吐给一座雕像,这也是有好处的。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初始之光最亮。”但实际上一个人自身所发生的理智之光是往往受到感情、习惯、偏见的影响而不那么明亮的。俗话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是医治这个毛病的最好良方。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品行是一方面,事业是另一方面。

    就前者而言,朋友的良言劝诫是一味最好的药。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往往由于在紧要关头听不到朋友的忠告,而做出后悔莫及的错事。你固然可以提醒自己应注意哪些问题,但毕竟如圣雅各所说:“虽然照过镜子,可终究是忘了原形。”

    有这样几个论调很盛行,一种论调认为一双眼睛未必比两双眼睛看得要少,第二种论调以为一个发怒的人未必没有一个沉默的人聪明,或者以为毛瑟枪不论托在自己肩上放,还是支在一个支架上放会打得一样准。总之,认为有没有别人的帮助结果都一样。但这些话实际上是十分骄傲而愚蠢的说法。在听取意见的时候,有人喜欢一会儿问问这个人,一会儿又问问那个人。这当然比不问任何人好。但也要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意见或建议有两个弊端。一是这种零敲碎打来的意见可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因为最好的忠告只能来自诚实而公正的友人。二是这些不同源泉的意见还可能会互相矛盾,使你左右为难,不知该遵照哪个建议执行。比如你有病求医,这位医生虽会治这种病却不了解你的身体情况,结果服了他的药这种病虽然好了,却又使你得了另一种新病。所以最可靠的忠告,也还是只能来自最了解你事业情况的友人。

    实事上,友谊的好处绝不止这些,比那要多出好多倍,可以说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么只能这样来说: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所以古人说:朋友是人的第二个“我”。实际上还不够准确,因为第二个“我”的作用要比朋友们的作用低许多。

    人一生所能干的事是极其有限的,有许多人还没有完成自认为应该做的事就死去了,留下了遗憾。而这个遗憾是可以由朋友来替其完成,因此一个好朋友实际上使你获得了又一次生命。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是一个人由自己出面所不便去办的。比如人为了避免自夸之嫌,因此很难由自己讲述自己的功绩。人的自尊心又使人无法放下架子去恳求别人,但是如果有一个可靠而忠实的朋友,这些事就多数可以迎刃而解。又比如在儿子面前,你要保持父亲的身份,在妻子面前,你要考虑作为男子汉的脸面;在仇敌面前,你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但一个作为第三者的朋友就可以全然不计较这一切,而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替你出面主持公道。

    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友谊在人的一生中占着何等重要的地位,它的好处简直是无穷无尽的。总而言之,当一个人面临危难的时候,如果他平生没有任何可信托的朋友,那么他的一生将是无法快乐的也是快乐不起来的。

    无聊的应酬亨利·梭罗社交是不值得珍惜的,每次还来不及相互交流一下有用的信息聚会就结束了。我们在每日三餐的时间里相见,大家重新尝尝我们这种陈腐乳酪的味道。我们都必须遵守若干条规则,那就是所谓的礼节和礼貌,使得这种经常的聚会太平无事,聚会人和平相处,避免争吵发生。我们相会于邮局,于社交场所,于每晚的炉火边;我们生活得太拥挤,互相干扰,彼此牵绊,这就使得彼此之间少了那份尊重。当然,所有重要而热忱的聚会,次数少一点也够了。试想工厂中的女工,永远不能独自生活,甚至做梦也难于孤独。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皮肤上,所以我们不必要去碰皮肤。

    有这么一个传言,说一个人迷了路,又饥又渴,最后支持不住倒在一棵大树下。由于体力不济,病态的想象力让他看到周围有许多奇怪的幻象,他误认为这一切都是实际存在的。同样,在身体和灵魂都很健康有力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断地从类似的,但更正常、更自然的社会中得到鼓舞,这样能使我们免于沉浸于寂寞中。

    朋友之道梁漱溟朋友相信到什么程度,关系的深浅便到什么程度。不做朋友则已,做了朋友,就得彼此负责。交情到什么程度,就负责到什么程度。朋友不终,是很大的憾事;如同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妇之间处不好是一样的缺憾。交朋友时,要从彼此心性认识,做到深刻透达的地方才成。若相信的程度不到,不要关系过密切了。

    朋友之道,在中国从来是一听到朋友便说“信”字。但普通之所谓信,多半是“言而有信”的意思,就是要有信用。这样讲法固不错;但照我的经验,我觉得与朋友往还,另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一点也是信,但讲法却不同,不是信实的意思;而是说朋友与朋友间要信得及,信得过所谓知己的朋友,就是彼此信得及的朋友。我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智慧与情感,了解他的心性与脾气。清楚了这人之后,心里便有把握,知道他到家。朋友之间,要紧的是相知;相知着彼此都有了解之谓也。片面的关系不是朋友,必须是两面的关系,才能发生好的感情。因为没有好的感情便不能相知。彼此有感情,有了解,才是朋友。既成朋友,则无论在空间上隔多远,在时间上隔多么久,可是我准知道他不致背离;此方可谓之为信。

    论友谊纪伯伦于是一个青年说:请给我们谈友谊。

    他回答说:

    你的朋友是你的有回应的需求。

    他是你用爱播种,用感谢收获的田地。

    他是你的饮食,也是你的火炉。

    因为你饥渴地奔向他,你向他寻求平安。

    当你的朋友向你倾吐胸臆的时候,你不要怕说出心中的“否”,也不要瞒住你心中的“可”。

    当他静默的时候,你的心仍要倾听他的心;因为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喜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当你与朋友别离的时候,不要忧伤。

    因为你觉得他最可爱之点,当他不在时愈见清晰,正如登山者在平原上眺望山峰加倍地分明。

    但愿除了寻求心灵的加深之外,友谊没有别的目的。

    因为那只寻求着要显露自身的神秘的爱,不算是爱,只算是一张撒下的网,只网住一些无益的东西。

    让你的最佳美的事物,都给你的朋友。

    假如他必须知道你潮水的下退,也让他知道你潮水的高涨。

    你找他只为消磨光阴的人,还能算作你的朋友么?

    你要在生长的时间中去找他。

    因为他的时间是满足你的需要,不是填满你的空虚。

    在友谊的温柔中,要有欢笑和共同的喜悦。

    因为在那微末事物的甘露中,你的心能寻到他的友情而焕发了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