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往事:文史述闻-章 伯钧与章 家大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霖

    章伯钧及其家人的爱国心与桑梓情

    沉寂29年后,章伯钧的名字重现于家乡媒体。

    1986年5月24日的《安徽日报》第一版刊出《章伯钧藏书捐赠仪式在肥举行》,副标题为《330部、2562册珍贵善本图书由省图书馆收藏》。

    本报讯 著名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章伯钧先生生前藏书捐赠仪式5月23日在省图书馆举行,省政府、省政协、省民盟、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委员会、省委统战部、省委宣传部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以及知名人士近百人参加了捐赠仪式。

    章伯钧先生系我省桐城人,曾任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交通部部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生前极为关心家乡的文化事业,表示要将所藏珍贵善本图书捐赠给家乡。遵循这一遗愿,章先生的夫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李健生,委托中国老年文物研究学会与省图书馆联系商定,将章先生生前所藏珍贵善本图书330部、2562册捐赠给省图书馆收藏。所赠古籍图书已于4月25日运抵省图书馆。

    这批捐赠的古籍,共有明刻本277种、2239册,清刻本53种、323册,全系珍贵善本图书,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明正德刻本《唐文鉴》21卷、《汉魏诗集》14卷、《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2卷,明正德九年司礼监刻本《少微通鉴节要》50卷、外纪4卷和《资治通鉴节要续编》30卷,明成化刻本《贞观政要》10卷和《大明成化庚寅重刊改并五音集韵(15卷)附篇韵贯珠集(8卷)》以及明刻本歙县汪道昆撰《副墨》4卷等。

    李健生和她的长子章师明、女儿章诒学、女婿马克郁,以及中国老年文物研究学会秘书长沈廷果等人专程来合肥参加了捐赠仪式。杨纪珂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对李健生及其亲属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他们对安徽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并向李健生颁发了证书、奖状和5万元奖金。

    捐献仪式举行时,章伯钧已经去世17年了。他是1969年5月17日在北京逝世的。是时,“文革”狂涛正席卷全国。他全家蒙难,批斗、抄家无休无止。令他痛心的事情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中华文化横遭劫难,无数珍贵典籍被焚毁于熊熊烈焰之中。他叮嘱夫人,存留下来的善本图书,如能逃过此劫,一定要捐献给家乡图书馆,以保存文化,服务桑梓,泽惠后人。

    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我不知道,当今之世还有多少人真正识得章伯钧。但,在多个场合我亲身体察到:当我谈及他是1923年入党的中共党员和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者之一时,听者多面露惊诧之色;当我谈及他1935年参与领导组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由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名,亦即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并且宣布“以反蒋联共抗日为党的总方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思想武器”时,引来一片惊叹之声;当我谈及他的两个弟弟都早年投身共产革命时,听者俱大动容。这说明,许多历史真相和珍闻,已经在忘却的大海中沉浮了。

    由此想到,历史不单需要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客观真实的记录,更加需要宣传!否则,它就会淡化、湮没甚至变形,或落到“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或陷入“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历史,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本源和文化根基,如果对历史的记载长期失真、失忆、失信、任人编排,则必造成巨大的混乱和灾难。

    章伯钧是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是两个民主党派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最忠诚的民主党派中的“左派旗帜”。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当此章伯钧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先生大波大澜的一生,追寻其家族史踪,并走近是名人故居也是革命纪念地的章家大屋。

    章伯钧先生一生述要

    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初一日(1895年11月17日),章伯钧诞生在安徽省桐城县(今属枞阳县)后方乡章家大屋。他6岁丧父,幼读私塾,后入桐城中学。1916年考入武昌国立高等师范(即今武汉大学)英语系。1920年毕业后任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址在宣城)校长,他聘请在武汉结识的恽代英、萧楚女来任教职,使四师气象为之一新。

    1922年9月,章伯钧公费赴德国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1923年初,由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宣传科科长(前任为郭沫若)。在北伐战争中,任总政治部秘书长、农工部兵农联合委员会主席。在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章伯钧参加了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郭沫若)、代主任职。起义军失败后流亡香港,从此脱党。

    1928年春,章伯钧与谭平山等筹组中华革命党,1930年5月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8月当选为中央干事会干事(总干事邓演达)、中央宣传委员会主席委员。邓演达牺牲后,他参与主持中央干事会领导工作。1933年秋,章伯钧和黄琪翔等代表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会同李济深、陈铭枢等,与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共同发动了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人民政府”),宣布反蒋(介石)抗日,通缉蒋介石、汪精卫、何应钦等,停止“剿共”,联合中国工农红军。章伯钧任福建人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委员(主席冯玉祥,余心清代),兼任土地委员会主任。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章伯钧再度流亡香港,仍然明确地提出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主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章伯钧积极响应。同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香港改名“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以“抗日、联共、反蒋”为总方针,确立党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思想武器”,章伯钧当选中央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宣传委员会书记,主持中央工作。1938年3月任总联络人,主持该党工作,7月代表该党被聘任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议员。

    抗战期间,章伯钧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1939年11月,他与张澜、沈钧儒、黄炎培、梁漱溟等共同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推动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参与创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1945年2月,他主持创办《中华论坛》半月刊,任主编,积极宣传为争取抗战胜利和争取民主而斗争的政治主张,抨击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和反共活动。7月1日,章伯钧、黄炎培等6位参政员访问延安,受到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的热情接待。7月3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专门约见章伯钧和左舜生。回重庆后,章伯钧积极配合中共,反对国民党单独召开国民大会,并断然拒绝参加国民参政会,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章伯钧在政治上坚持与中共保持一致。1946年7月13日发表《章伯钧对“召开国大”的意见》,愤怒指出“这是一党独裁的大会”,为民盟拒绝参加“国大”作出了可贵的努力。1947年2月,“民解”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已经实际领导该党达9年之久的章伯钧,当选为主席。他的夫人李健生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此后,章伯钧积极参加了配合中共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1947年10月27日,蒋介石下令解散民盟,章伯钧避走香港,11月与沈钧儒主持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同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推翻国民党独裁政府,建设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的政治纲领。

    1948年秋,章伯钧等首批民主人士进入东北解放区。1949年1月22日,章伯钧与沈钧儒等55位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其他民主人士发表宣言,宣布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将革命进行到底,与中共共同建立民主联合政府。9月,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章伯钧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光明日报》社社长、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并继续担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

    1957年,在中共发起的整风运动中,章伯钧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帮助共产党整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言,提出意见和建议。反右派斗争开始后,他被指为:对共产党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路线”的“猖狂进攻”,“是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其方针是整垮共产党,造成天下大乱,以便取而代之”,是“章(伯钧)罗(隆基)同盟”。毛泽东说:“右派的老祖宗就是章伯钧、罗隆基、章乃器。”章伯钧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后,被保留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等职位。“文化大革命”中,全家遭受残酷迫害,他忧愤成疾,病逝于北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章伯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罪行”材料均已推倒,只是不宣布平反。在《人民日报》正规表述中,他被定位为“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他的骨灰于1982年11月15日被安放进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他的亲属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皆得到安排或平反,夫人李健生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常委、中央咨监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1990年逝世。儿子章师明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常委、中央执行局副主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秘书长、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2002年年底离休后任中央名誉副主席。长女章诒学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这位北京大学物理系1964年毕业的高材生,潜心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卓有建树,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幼女章诒和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研究院(现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以所谓现行反革命罪被判处徒刑20年,坐牢10年,九死一生,1979年平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1985年11月11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和民盟中央,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纪念章伯钧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发表讲话,说:“章伯钧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尽管在他的一生奋斗中也有过曲折,然而他不断追求真理,总结经验教训。纵观章伯钧先生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总的来说他是爱国的、进步的,为我们民族和国家做了好事,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章伯钧家族的历史

    章伯钧的先辈是来自徽州婺源的移民。

    据章氏宗谱记载,章伯钧的远祖原居山东诸城和平阴一带,于唐代南迁浙江余杭、绍兴。宋末迁徽州婺源后,家道日兴,成为望族,以门前建有牌楼而称“牌楼章”。明初,章家屡被盗匪袭击,死伤惨重。在一次几乎被灭门的血洗性袭击中,一个叫章一脉的年轻书生,从亲人尸体堆中爬出,挣扎着冲进后堂,取下祖宗牌位,紧紧捆在背上,怀里揣着家宅牌楼影像图和一部《易经》,趁着夜色掩护,仓皇北逃。数日后逃到南京,乘船溯长江西上,穿天门,过芜湖,五百里风波水路,最后在长沙洲登上长江北岸,再向北渡过白浪滔天的白荡湖,这才停下脚步。

    章一脉,号藕宿,极能吃苦耐劳,在湖畔给人帮工。他办事勤谨,种田、挖藕、打鱼无一不精。当时的白荡湖北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人口密度只相当于今天的百分之二三。

    两年后,章一脉被钱祖庄(今名钱祖屋)的钱秀才看中,先雇为长工,后把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婚后夫妻恩爱,生五男二女。儿女均为贤德之人,奉亲至孝。章一脉的后半生是幸福安宁的,他76岁去世,妻子向娘家讨得一块地安葬了他。

    随着家族繁衍,人丁迅增,“牌楼章”集会议定,尊章一脉为一世祖,从第二世起,用100字谱系,前40字为:“文福庆才受,民善良孝乡,宗应世守治,大道启元光,义礼传儒范,清廉重典常,英贤珠玉聚,俊彦桂满芳”。章伯钧属第二十一世“光”字辈。这个百字谱系,按传统算法30年一世,至少还能够使用2300年。国人对家族延绵千秋万代的期望之殷,真堪称世界之最。到清乾隆初年,“牌楼章”以人口大增,分为12股,章伯钧先祖属“团山股”。

    第十五世出了一个章守盛,他是章家大屋的创建人。守盛字嵩维,号翠峰,生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卒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翠峰先生少怀大志,曾闯荡南北,交游广泛,见多识广,为人谦和守信、仗义率真。他娶桐城姚姓女为妻,生有四子。大约从1760年前后起,他选中了来龙岗半岛的南端,建造起了宏大的章家大屋,后世不断扩建。章家大屋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制,皆为安徽江北古民居中所罕有。

    翠峰先生生四子,第四子名占鳌,字延献,号若波。若波生三子,次子名庆寿,字星南,号月轩。月轩生一子,名模,字德化,号梅村。梅村生四子,第三子名枞,字迎傩,号镜湖。镜湖生三子,长子名元吉,字扬清,号望川;次子名元植,字澄清,号仰梅;三子名元和,字河清,号石侯。章望川是章伯钧的父亲。这几代人的字和号都很美,其间有耕读为本诗书传家的博雅散澹高古的书卷气,更折射出领有清一代文坛风骚的桐城派文化的温润华滋与雍容。

    章望川生于清光绪二年十月,他天分很高,性格豪放,任情慷慨,有狂狷之气。他从幼年起就喜欢在读书时作批注,父亲责备他不该把书弄得这么不洁,他却仰脸对父亲说:“欲读书,遑计书卷也!”长大后,他有两好,一是读书,二是喝酒。他读书方法很先进:绝不盲从,穷搜远讨,旁征博引,参考互寻。有时夜间读书有了心得,就把兄弟们叫醒,一边研讨,一边喝酒,纵论诗文不可一世,痛诋时俗慷慨淋漓。他厌恶时文的浮夸,推崇《孟子》的博大渊深和《东莱博议》的明畅沉雄。他对两个弟弟非常爱护,弟弟也钦佩爱戴这位兄长。他娶桐城庠生林华亭之女为妻,妻兄林醒卿也是一位名士。

    他与林夫人生三子,长子伯钧,谱名光利,字砺夫;次子伯韬,谱名光品;幼子伯仁,谱名光葆。

    “一门三龙”与红色堡垒

    才华横溢的章望川只活了25岁。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十四日,即公历1901年9月26日,他从省城安庆乘船回家,船在白荡湖中倾覆,他不幸溺水身亡。那是中秋节的前一天,显然,他是匆匆赶回家与父母妻儿过团圆节的。

    那一天,白荡湖上原本风平浪静,是一股骤然而起的狂风,掀起惊涛骇浪,导致覆舟。团圆之夜的章家大屋,一片凄惨号啕声。此时,章伯钧六岁,伯韬三岁,伯仁才五个月,尚在襁褓之中。

    接下来是一个漫长而且凄凉的故事。章伯钧三兄弟由叔叔章仰梅、章石侯抚养长大成人。幸运的是两个叔叔对他们很好。但幼年丧父,其间艰难酸楚,不堪尽述。桐城人重教育是有传统的,连为子女择偶也是首选书香门第,其次才选官宦人家。章家祠堂拥有“学田”300余石,租给族丁耕种,所收租金用于资助家塾(1920年又办起了私立育才小学)和奖励学业优秀的族中子弟。这是一个极好的制度。

    章伯钧兄弟先后在家塾或育才小学读书,而且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极难考取的桐城中学,这在乡间已属罕见,后又相继“放洋”,留学德意志、日本、法兰西,且皆建功立业,章家大屋遂以“一家三国”、“一门三龙”而闻名遐迩。

    章伯韬1898年生,先留学日本,后去法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之一,曾任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语文部主任。妻史钟英与他同去法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和廖承志一起做党的工作。因积劳成疾,1944年在重庆北碚病逝,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骨灰移放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他有一子四女。

    章伯仁1901年生,留学日本,后赴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远东区伯力(俄名哈巴罗夫斯克)党校校长。在苏联“肃反”中被逮捕杀害。他在家乡与汤家沟人周荣华结婚,婚后28天赴苏,再没回来。他在苏联与一奥地利籍女子结婚,生三子一女,据闻前些年都健在。

    章家大屋还是红色堡垒。在枞阳县地方党史上,它是第一个共青团小组成立处,也是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的成立处。据《枞阳县志》记载,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在武汉安徽省党务干部训练班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处学习的共产党员章逐明、疏世群、钱邦文和共青团员章鸾翔、章礼备及进步青年吴克正等,于五六月间回到桐城东乡(今属枞阳县)白云、横埠、陈湖、老洲和汤沟地区,并在章家大屋成立了CY(共青团)小组,组织发动了汤沟暴动,坚持革命斗争。1928年1月,中共桐城直属支部在章家大屋成立,选举章逐明为书记,参加成立会的共8人:章逐明、章礼备、章鸾翔、陈雪吾、吴克正、章宣德、章慕贤、钱益封,不到两个月就建立了4个党小组,发展党员数十人,发展农协会员20余人。1929年3月间,中共安徽省临委派王步文到桐城后,党的组织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

    在章伯钧引导和帮助下参加革命的人数甚多。其中有许多同乡,如陈雪吾(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等人,也有相当数量的章姓族人。堂侄章培毅,1920年生于章家大屋,抗日战争中去大后方,毕业于武汉大学,他在章伯钧的教育引导下,参加了民盟、农工民主党、民革。曾任民盟重庆市支部委员、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发言人,是一个极具才干的英勇的民主斗士。他在1948年奉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的指示,策动国民党军起义,11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他坚贞不屈,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大屠杀中殉难,年仅29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章培毅的弟弟培良、妹妹培莲及一批章姓族人均相继参加了革命。

    章伯钧之子章师明,1922年5月6日诞生在章家大屋,生母林振华是贵池县老周湾人。他在抗战爆发后去武汉找到父亲,后随学校流亡湖南、四川,1942年考入内迁到四川宜宾的同济大学。1947年毕业后到南京工作,同年7月在中共党员曾伟的监誓下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任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和青运工作。解放战争中,他与中共地下党并肩战斗,成功地进行了发展组织、宣传动员、配合中共斗争和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特别是在策动江阴要塞黄山炮台起义、动员安徽屯溪守军起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章家大屋既是名人故居,又是枞阳县重要的革命旧址,应当受到保护。

    寻访章家大屋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于2003年9月提出开展“保护名人故居”的工作,并于2004年9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政协名人故居研讨会。在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多次对这项工作进行部署。

    2005年6月1日,我从桐城出发到枞阳县后方乡,仅不到两小时的车程,再循一条建在山脊上的砂礓路南行5华里,就到了育才村。章家大屋在此村。

    章家大屋建在来龙岗南端,南临白荡湖。章家大屋原有房屋30间,联结成一个宽20多米长约30米的长方形整体。东北角伸出一个由五六间房屋组成的方形院落,是家族的学堂。章家大屋的建筑风格是非常特别的,如果说方正严整尊卑有序的北京四合院是一首格律诗的话,那么,章家大屋就是一篇虽极为内敛,却散漫任情的散文了,不是南北向,没有中轴线,不讲对称,连堂屋也不居中,完全是因地制宜,随山势高低起伏从容铺陈。各间房屋高低错落,有的天井两边房屋的地面高差超过一米。几十间大小房屋之间(包含学堂在内)全是相通的,连接它们的是四五间过道屋、六个天井的宽檐廊和甬道。倘外来之人行走其中,宛转曲折,如入迷宫。到各房去走动,不用出大院,下雨天不用带雨具。墙皆以夯土筑成,极坚固,历200多年风雨侵蚀而不坏。顶覆青瓦,房屋皆高大轩敞。窗偏小,当是对乱世的戒备。

    章家大屋坐东朝西,建于高岗之上。门前螺蛳沟中清波荡漾,与白荡湖相连,沟中盛产鱼、虾、菱、藕,沟畔芦苇茂盛,四时风景绝佳。隔沟与毛峰山相望。大屋背后,三面环山,早年间曾是古木参天。宅西和宅北有良田数百亩,宅东和宅南有山地数十亩。大屋地处隐蔽,无论是从岗顶俯瞰,还是从白荡湖畔仰望,唯见林木森森,葱茏郁秀,不见房屋。走近了才猛然见林角转处大屋庞然。但,它的交通又是极便利的,登岗顶有旱路进入莽莽山区,到岗下乘船入湖,近可去汤家沟、无为县,远可入长江,上安庆,下芜湖。这大概就是早年间共青团组织、共产党组织在此组建的缘由之一了。

    章家大屋现存东南角房屋7间和倾圮未久、地基完好的堂屋2间。房皆危房。但修缮不存在任何技术困难。章伯钧诞生并在其中度过少年时代,又在其中结婚生子的老屋,基本完好,只是年久失修,屋顶靠近檐口处有一脸盆大小的洞,漏入天光。一中年村民对我们说:“你们上头总是来人看,都来过三五十批了,也不见来修一修。再不修,就倒掉了。”

    我们不知道这几十批“特特寻芳上翠微”来看章家大屋的都是些什么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们对章伯钧先生的由衷敬重和真诚追思。有这样多的人关注着章家大屋,使我非常感动。更令人感动的是,近年来各级政协都有很多政协委员,提交请求保护并修复章家大屋的提案。我认为这些提案的理由是充分的。

    章家大屋的历史承载丰富而且厚重,它不该倒掉。

    我在章伯钧和章师明父子诞生的老屋中默然伫立,遥想110年间既纠葛若乱麻又澄澈如秋水的世事人情,一时心中五味杂陈,一副不甚工稳的联语涌上心头:“一门三龙龙性难驯方期耕云播雨济苍生忠而见疑惊天冤厄幽夭斩;章家四国国士易折原望勤政惠民保社稷信却被谤动地歌哭归去来。”我想起章伯钧李健生伉俪和子女们19年前对故乡安徽的那次感人至深的巨献,单凭这,也应当把章家大屋修一修了。

    离开时,我取了三片青瓦,准备带到北京去,给师明、治学、诒和三兄妹。瓦上可刻四个字:“上有片瓦”。

    此行始终没有见到白荡湖,它被浓密的夏木遮挡在了身后。归途中耳畔总响着杜甫老人的叹息:“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下回再来时,该看看这一汪大水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