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古曲-《梅花三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屈不挠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一)名曲溯源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与桓伊并不相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后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时任中郎将的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共破苻坚于淝水(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而丞相谢安也因立下存晋之功而进官至太保。后来晋武帝之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权争,屡进谗言,对谢安极尽诽谤。晋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渐渐开始冷落谢安。桓伊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会上,桓伊为晋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诗》,诗中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其“声节慷慨,俯仰可观”。使晋武帝甚有愧色。谢安也为之动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参军一职。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复幽默诙谐,但都有出处。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但东晋时军中并无马曹一职,王徽之为显示自己率性超脱,不理俗务,故意说成马曹。后来,宋代陆游曾有“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的诗句,说的就是王徽之这一段典故。上述对话中“不问马”,出自《论语·乡党》,原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不问马”,只问伤了人没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则出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问,令人捧腹,但句句有来历。其应变之妙,学问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几乎成了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名妓们的必修科目。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清笛声,为当时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观。

    (二)乐曲赏析

    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屈不挠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乐曲主题表现梅花,其名称来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也是全曲的亮点之所在:“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二弄穿云,声入云中”;“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前六段为第一部分,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部分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迥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年)《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梅花三弄》流传至今,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将古曲《梅花三弄》改编为钢琴曲,其表现主题为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即“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现代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改编自古曲,歌词这样唱道:“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从现代通俗歌曲的角度来看,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了。

    (三)梅花寓高洁

    在中国历代传统音乐中,最为借物咏怀、咏志,以寓意人性品质,歌颂和赞美高尚人格的作品,非琴曲《梅花三弄》莫属。历代中国不论文人墨客亦或是各类艺术作品都对梅花题材有着久远而广泛的热衷与歌颂。作为季节性花卉的一种,梅花因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殊属性而成为人们审美或者创造美的艺术典型。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以文学诗歌和绘画艺术来反映梅花题材的作品最为多见。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最为注重的,也是最为普遍反映和带有共性特征的主题内涵,是借梅花的所谓“傲霜雪而不屈、耐严寒更高洁”的形象特征和个性,来象征和推崇人们对人性品质、高雅格调的追求。因而在中国历代文学诗歌中,就繁衍出了大量有关梅花的“高洁说”、“正气说”和“赞美说”式的作品。其中,南宋诗人陆游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可谓“高洁说”的主要代表作品,他在作品中这样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陆游约同时期的诗人谢枋得所作的《武夷山中》又可谓“赞美说”的杰出代表:“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寥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清代诗人黄燮清在《广陵吊史阁部》中,以“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的名句,代表了“正气说”式的形象描写。在有关梅花的其他描写中,还有一种介乎于勤奋和功名之间的“说”,使对于梅花的描写与刻画更为现实,其代表就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以上几“说”中可以看出,虽然在描写上选用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梅花”与人所追求的正气是一致的。

    《梅花三弄》表现了“人”所应该具有的“格”的标准,即世间任何人都向往和追求的思想境界,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像梅花一样,不惧严寒霜雪,在与寒风的搏斗中展示自己的洁白和芬芳。作品不仅仅热情地歌颂和赞美了梅花,也通过这种歌颂和赞美,传达了一种刚毅不拔、坚贞不屈的精神气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