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教子枕边书-进取:塑造完美的自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己爬台阶

    自己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哪怕你完成得没有别人好,那终归也是你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换来以后的完善。如果总是依赖别人,那么你的一生将始终与贫穷和低声下气为伴。孩子有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后,与家人和社会的沟通才会变得更容易,才更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洛克菲勒家族仅在1974年资产总额就已经达到3305亿美元。纵观创始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成长历程,他所取得的成就无不归功于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其自身的独立。洛克菲勒从小家教严厉,平时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清晨他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还帮着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门用于记账的小本子,将自己的工作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然后再与父亲结算。他做这件事做得很认真,因为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方法办理,而且还要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零花钱。

    洛克菲勒的家长让孩子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艰苦自立的品格和勤劳节俭的美德。那小账本上记载的不仅仅是孩子打工的流水账,更是孩子接受考验和磨难的经历!

    犹太父母从小便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变化,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从而走向成功。

    从前有一个犹太商人有两个儿子。父亲宠爱大儿子,他想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留给他。但是母亲很可怜小儿子,她请求丈夫先不要宣布分财产的事。她总想找个办法让两个儿子分得平均一些。商人听从了妻子的劝告,暂时没有宣布分财产的决定。

    有一天,母亲坐在窗前哭泣,一位过路人看见了,就走上前来,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她说:“我怎么能不伤心呢?对我来说,两个儿子都一样亲,可是我的丈夫却想把全部财产留给大儿子,而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在我还没想出帮助小儿子的办法以前,我请求丈夫先不要向儿子们宣布他的决定。但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烦恼。”过路人说:“你的烦恼其实很容易解决。你只管让丈夫向两个儿子宣布,大儿子将得到全部财产,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但以后他们将各得其所。”小儿子一听说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就离开家到外地去谋生了。他在那里学会了许多手艺,增长了知识。而大儿子一直依赖父亲生活,什么也不学,因为他知道,他是富有的。父亲去世后,大儿子什么都不会干,最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花光了;而小儿子却在外面学会了挣钱的本事,变得富裕起来。

    实际上,在不少发达国家,对在校学习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苛刻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做家教,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等,以此挣钱交学费及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商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来挣零用钱。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自食其力。

    今天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在这个充满竞争、复杂多变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而现代家庭里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相对优越,许多事情都由大人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免不了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以后孩子参与社会竞争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人父母者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家长应该让孩子成长为一棵独立支撑、独当一面的大树,而不是靠大树遮风挡雨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脆弱小草。

    有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等到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一下子挣脱开了妈妈的手,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他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看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看了看,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他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学习、工作和生活。可是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的台阶呢?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立,大有作为的。

    犹太父母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们也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才能“一鼓作气”,攀上光辉的顶点。

    我要负责任

    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自瞒自欺其实很容易,但是却无法逃离世人锐利的眼睛。因此,自己的责任一定要自己负。

    犹太父母教导孩子说:“好事可以分享,但是自己的责任一定要自己负。”因为不管是把事情推给别人,还是归咎于环境,自己的责任仍然存在而无法消失,所以犹太人从不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是自己动手去做。

    关心和爱护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天性。可是,很多父母在关心、保护孩子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是需要学会承担责任的。他们总是怕孩子为难,怕孩子辛苦。于是,有的家长替孩子做值日,有的替孩子洗衣服、洗袜子,更有甚者替孩子做家庭作业……长期这样,孩子不知道怎样自己照顾自己,更谈不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了。犹太人认为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不会动脑筋,一方面他们会变得自我意识很强,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而另一方面,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经常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缺乏基本的责任感。

    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一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向他索赔12.5美元。那个时候,12.5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125只鸡蛋。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可是我没有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12.5美元,一年后你必须把钱还我。”从这以后,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自己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小男孩终于挣足了这12.5美元,把钱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已经故去的美国前总统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犹太人认为,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父母对其进行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同时,犹太父母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以告诉他们具有责任感能为别人,同时也能为自己带来幸福。他们让自己的孩子切记:“我应该负责任。”

    从前,有个犹太人开设的公司招聘员工,他们在面试的房间里故意把一个椅子倒放在地上,用以观察应聘人员的反应,是否能把椅子扶起来成了能否进入复试的第一道题目。可见,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在现代社会立足的。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孩子还小,长大后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责任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形成的。平时把所有事情都为孩子安排好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在某一天突然变得有责任感,这无异于白日做梦。

    放弃自己的责任是上帝所不宽恕的事情,所以犹太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从不逃避自己的责任。为了负起自己的责任他们甚至可以倾家荡产,可以牺牲性命。正是因为犹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所以他们在别人心中讲究诚信,在商场注重契约。

    有一个犹太人,接到美国芝加哥一个食品公司3万个刀叉餐具的订货单,双方商定的交货日期是9月1日。这个商人必须在8月3日从本港运出货物,才能在9月1日如期交货。但是,由于发生一些意外,这个商人没能在8月3日赶制出3万个刀叉餐具。这位犹太商人陷入了困境,但他丝毫没有想到要给对方写封情真意切的信,要求延期交货并表示歉意,因为这本身就是违背契约,不符合犹太商法,并且也是逃避责任的做法。结果后来,这位犹太商人花巨资租用飞机送货,3万个刀叉如期交货了,这位犹太商人也因此损失了1万美元。

    在犹太人眼中,人是永远无法逃避责任的。但是责任感不是天生的,孩子的“先天”不足,不应该责怪孩子,它应归咎于我们的家庭教育。许多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呵护备加,而对责任感的教育却严重不足。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会慢慢意识到的。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对儿子自私、不合群发愁,她去请教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多大啦?”她回答说:“快4岁了!”达尔文马上严肃地说:“对不起,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快4年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责任感的教育应从小抓起。

    不逃避责任,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这是犹太人为人处世的一个原则。也正是因为他们这样做了,犹太人才在世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孩子是一张纯净的白纸,他一来到世界,就观察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家长们应像犹太父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做有责任感的好家长,好公民,并时刻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办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从平时抓起,从点滴做起,让孩子们时时处处去体验。让他们学会去关心他人、热心公益、热爱集体、尊敬师长,使这些行为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把这些教育作为责任感培养过程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阶梯。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要让孩子懂得,如果是自己办错了的事,就该自己负责任,从而引以为戒,不犯或少犯类似错误。

    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

    美感教育又称审美教育。它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或者借助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

    犹太人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来教育其子女的。犹太孩子经常听家长讲下面这个故事。

    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的父亲很讲究住宅的布置,在住宅里,决不放置任何没有情趣和不和谐的东西。墙上糊着使人心情舒畅的壁纸,上面挂着经过自己精心挑选的有镜框的画。室内摆设的各种器具都很有情趣,决不摆设与周围物品不搭配的东西。如果人们赠送的礼品和自家的陈设不和谐就决不摆出来。穿衣服也是这样,父亲反对花哨的服装,不仅要求自己这样,而且要求孩子也穿着朴素、雅致、衣帽整齐,打扮得干净朴素。在住宅的周围,父亲砌上雅致的花坛,里面种上四季常开不败的花卉,但同样不种植没有情趣和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的花卉。父亲十分注意培养威特的文学爱好,结果使得威特成了了不起的文学通,几乎背下了所有的名诗,而且很早就会写诗,后来又成了研究但丁的权威。父亲还注意陶冶孩子的感情。威特3岁时候的一天,他看到一条狗跑过,他像其他孩子喜欢做的那样,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边,这个举动正巧被父亲看见。于是父亲拽住威特的头发,脸色吓人,揪住不放。威特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这时他父亲也把手放开了,然后说:“威特,你喜欢被人拽着头发吗?”威特红着脸说:“不喜欢。”“如果是这样,那么对狗也不应当那样。”在父亲的教导下,威特终于成为一个感情丰富、心地善良、情趣高雅的人。

    犹太人认为,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应先从家庭开始。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就会发现: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就喜欢看色彩鲜艳的会动的物体,他们听到有韵律的乐曲会停止哭声。1~2岁的孩子对穿颜色好看的新衣服会流露出愉快的表情,喜欢听别人夸奖他好看之类的话。学龄前儿童则多半以新奇作为评判美与丑的标准。儿童表现出的对某一事物所持有的喜爱度,是他们最初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原始反应。因而对儿童进行的审美教育应该从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当孩子处在婴儿时期时,家长有目的地在他视觉所能触及到的范围内,悬挂一些色彩艳丽的气球、形象可爱的玩具、简洁明快的图片,这虽对孩子的审美教育不可能有即时效果,但对他形成最初美的感受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帮助孩子提高鉴赏、评判美的能力,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同时家长在平时不论是与成年人交谈,还是和孩子们说话,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行为举止要符合社会文明规范,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不要说粗话、脏话。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的逐渐积累,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毕竟还不成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具有表面性、情绪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即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停留在物体外表的形状、色彩上,不能理解美的内在涵义。他们经常以是否认识感知对象或是否对它感兴趣作为评判的依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导致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鉴于孩子的这些特点,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须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具体地加以培养和指导。

    对学龄前儿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长必须身体力行,时时做有心人。首先,在家庭的室内布置上要注意色彩协调而不繁杂,整洁而有条理,美观而不入俗套,让孩子在其中享受到一种协调的美。全家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给孩子心理上充分的安全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时体味到家庭所特有的温馨,这些对于孩子审美情趣的形成和发展、高尚情操及健康审美能力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也要逐步扩大审美的内容。带孩子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领略自然风光和造型优美的建筑,参加有特色的音乐会,阅读优秀的儿童作品,欣赏五彩缤纷的展览等,激发孩子对美的事物的情感流露,启发他们把对事物现象美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美的认识。

    犹太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也能起到发展孩子智力的作用。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美盲”,那么仅仅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注意知识的陶冶。

    有人认为,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眼睛和耳朵,就都能感受和理解美了。其实不然。美学史上有一首题为《美盲》的诗,描写一农妇置身于枫林夕照、画眉清音、美丽如画的境界中,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此美景无动于衷。如果撇开诗中嘲讽劳动妇女的意思,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不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吗?既然这样,那么如何使孩子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犹太人认为,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孩子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

    首先,让孩子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黄菊花、红玫瑰、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艳,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孩子讲解颜色的种类和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从而能给孩子以美的享受,提高孩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挺拔的青松,巍峨的山峰,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给人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只要家长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其次,运用知识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作“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的宫殿、寺院、石碑、桥、塔、楼、台、亭、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平时,家长只要有机会就可进行审美教育。在观赏时,先让孩子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孩子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使审美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家长们要积极利用并创造各种条件,用知识启迪孩子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不要胆小怕黑

    胆量、勇气和魄力无疑是这个时代重要的品质。许多成功人士都是依靠勇气在事业上胜人一筹、取得成功的。

    居里夫人被称为“镭的母亲”,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她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也非常成功,她的长女也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一心钻研科学,很晚才结婚。婚后她生了一个女儿叫绮瑞娜。绮瑞娜出世后,居里夫人把她当作掌上明珠,疼爱地叫她“我的小皇后”。每天她都把女儿的体重、饮食和乳齿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就像观察镭一样细致地观察女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绮瑞娜的胆子很小,连雨天响雷她都害怕。居里夫人心想:一个人要在科学上有所发明创造,胆小怕事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她便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她不怕雷鸣的勇气。一次夜里下着大雨,居里夫人悄悄地到女儿房里一看,绮瑞娜正用被子蒙住头呢!居里夫人掀起被子,把她领到窗前,给她讲雷电的原理。从此,女儿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居里夫人不喜欢孩子们轻率鲁莽,也并不鼓励她们进行杂技式的冒险,但是鼓励她们勇敢尝试。她教育女儿们不要胆小怕黑,不许她们在打雷下雨的时候用枕头遮住头,不许怕贼或怕生病。虽然她的丈夫死于车祸,可是她仍旧放心地让孩子们从11岁起就单独出门。

    胆小的孩子可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总担心自己受到别人的训斥而不敢去做;胆小的孩子可能有完美主义倾向,他总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敢去做;胆小的孩子还可能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他总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而不敢去做。胆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先天,但后天的教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如果能给胆小的孩子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他们同样也可以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勇敢的品质,但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等。长期下来,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些父母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孩子,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以处罚,这些做法是极不明智的,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而且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更加严重。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如何应付。”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品质。犹太父母在这方面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1)注重父母的榜样力量。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此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让孩子从你的身上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2)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孩子们从小就从童话故事和小人书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他们惧怕“鬼怪”。但是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没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

    (3)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有些时候,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比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实际上他们是怕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4)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到很多我们认为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要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5)不要强迫孩子否认令他们感到害怕的事物及掩盖他们的恐惧感。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你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时候,他才会相信你对解除他的害怕所作的解释。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如有的孩子害怕猫、狗等小动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这些动物的小故事,并告诉他们这些动物一般不会伤害人,但要学会与它们相处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帮孩子增强安全感。

    从以上犹太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上看,要培养出勇敢的孩子,父母们就要从自身做起,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正渐渐成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敢的孩子!

    从小爱劳动

    只有那些既学到了智慧又能维持生计的人,才算是选择了人生的正道。那是一条能给选择者以他人之赞誉和荣耀的道路。

    从前,在犹太的一个城镇里有个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自己又无一技之长,没有谋生的手段,每天只有靠在城里乞讨度日,生活十分困窘。那时的城市又不大,他天天走的都是那几条街巷,讨的总是那几户人家。开始,人们出于一种同情心,还给他一点残菜剩饭;时间长了以后,人们就觉得他来的次数太多了,令人生厌,于是谁也不愿意再给他一些食物了。为此,他只有忍饥挨饿的份儿了。恰在此时,有个马医因活儿太多,忙不过来,需要找一个帮手。这个乞丐便主动找上门去,请求在马厩里给马医打打杂工,以此换取一日三餐。这样,他再也不用沿街乞讨,晚上也不必漂泊流浪,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干活也格外卖力。可是,又有人在一旁取笑他了:“马医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而你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就去给马医打杂、当下手,这不是你莫大的耻辱吗?”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依我看,天下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靠乞讨度日。过去,我为了活命,连讨饭都不感到羞耻;如今能帮马医干活,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

    故事中这个人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自食其力好。

    犹太人认为只有具备精明和勤奋的人才能有所建树。因此他们把培养孩子爱劳动作为孩子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当作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要利用幼儿期这个人类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多种多样的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让孩子从小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增强他们动手做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犹太父母还会培养他们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识。这样还可以促使孩子神经系统、骨骼、肌肉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锻炼,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

    犹太儿童经常听家长讲这个故事:在炎热的夏天,蚂蚁们仍是辛勤地工作着,每天一大早便起床,紧接着一个劲儿地工作。蟋蟀呢?天天“叽哩叽哩,叽叽、叽叽”地唱着歌,游手好闲,养尊处优地过日子。每一个地方都有吃的东西,满山遍野正是花朵盛开的时候,真是个快乐的夏天啊!蟋蟀对蚂蚁的辛勤工作感到非常奇怪。“喂!喂!蚂蚁先生,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工作呢?偶尔稍微休息一下,像我这样唱唱歌不是很好吗?”可是,蚂蚁仍然继续工作着,一点也不休息地说:“在夏天里积存食物,才能为严寒的冬天作准备啊!我们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唱歌、玩耍!”蟋蟀听蚂蚁这么说,就不再理蚂蚁。“啊!真是笨蛋,干么老想那么久以后的事情呢!”快乐的夏天结束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终于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天空中下着绵绵的雪花。蟋蟀消瘦得不成样子,到处都是雪,一点食物都找不到。“我若像蚂蚁先生,在夏天里贮存食物该多好啊!”蟋蟀眼看就要倒下来似的,蹒跚地走在雪地上。一直劳动着的蚂蚁,冬天来了也不在乎。积存了好多食物,并且建了温暖的家。当蟋蟀找到蚂蚁的家时,蚂蚁们正快乐地吃着东西呢!“蚂蚁先生,请给我点东西好吗?我饿得快要死了!”蚂蚁们吓了一跳。“咦!你不是在夏天里见过面的蟋蟀先生吗?你在夏天里一直唱着歌,我们还以为你到了冬天还会跳舞呢!来吧!吃点东西,等恢复健康,再唱快乐的歌给我们听好吗?”面对着善良亲切的蚂蚁们,蟋蟀忍不住留下欣喜的眼泪。

    列宁爱劳动的习惯就是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养成的。列宁的父亲能够熟练地使用镟工工具和木工工具。他教列宁和其他的孩子们手工劳动,男孩子大一点就教他们使用凿子、刨子和其他工具。男孩子们用小锯锯出盛菜的盘子、相框,用硬木头、纸板、箔和锡制作玩具,几乎所有玩具都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成功使孩子们感到劳动的愉快,也使他们更加热爱劳动。母亲教儿女们使用针线,简单地缝补衣服。等女儿们稍大一点就教她们刺绣、编织和缝纫等手工艺活。列宁的姊妹玛利姬总是觉得为手帕镶边这种工作没有趣味,想到院子里去玩。于是妈妈就一边干活,一边用温柔的话劝她留下来做,并给她讲故事来增添劳动中的趣味。最后,玛利姬终于顺利地完成了。此外,母亲还从玩玩具做游戏开始,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小人书,当然也让他们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等孩子们稍大一点就让他们帮忙做家务,照顾小弟弟小妹妹。

    每年,列宁的母亲都要和孩子们一起用彩纸和硬纸板为新年松树做装饰品。在制作五彩缤纷的装饰物的过程中需要孩子们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得好,这里还包含着劳动竞赛,看谁更有创造性,手更巧,制作更精美。集体劳动的方式很多,如帮助大人打扫屋子、整理果园、打扫院子等等。整理果园的劳动更具有乐趣,孩子们在这里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植物的生长过程。各种各样绿色的果树、彩色的花朵,使孩子们心旷神怡。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为树木花草浇水的劳动,用木桶在井里打水,提着喷壶将水送到指定的地方,既快又好,谁也不叫苦,谁也不甘落后。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列宁父母的做法就很值得各位家长借鉴。家长们应该意识到如果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就是忽视了孩子学做人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机会,害处很大。另外,进行劳动教育,家长在提高认识的同时,还要解放思想。有的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让他们劳动,但是这些孩子未必会把时间真正用在专心学习上,何况劳动不仅养成好习惯、好品德,还对发展智力有很大好处呢!一旦孩子成了懒人,想让他变勤奋就非常困难了。

    一个犹太家长这样讲道:“我有7个孩子,家里条件很优越,但为了给孩子更多机会学习各种劳动技能,每年我都要在夏季带孩子到山里去住一段时间,让他们过山里人的生活:喂牛、砍柴、挖水渠、给牛建围栏、给马洗澡。每天要给他们布置劳动任务,为了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每个人分配不同的工作,让大一点的孩子挖水渠、建牛栏,让小一点的孩子照顾比他更小的孩子,让他们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并懂得如何战胜困难。孩子们从山里回来增加了许多生活经验,认识了各种植物,他们比其他孩子知道的多,还会把山里劳动学会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到学习中去。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不怕吃苦了。我的7个孩子都已读完大学工作了,从他们的成长看,我认为我带他们在山里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应培养他们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识,这样可以促使孩子神经系统、骨骼、肌肉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锻炼,同时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所以,要利用幼儿期这个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多种多样的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具体来讲,重视劳动教育要注意三个层面:

    首先,劳动岗位应固定。给孩子确定一个长期固定的劳动岗位,如洗碗、铺自己的床等,并规定具体的标准。完成得好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有意逃避劳动的,应与孩子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视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其次,随时教授孩子劳动技能。孩子做事常常会越帮越忙,比如洗碗反而打破了碗等,这时不应责备,更不要由此不让孩子做事,而应教给他一些技巧。如有进步,及时鼓励。

    再次,选择劳动岗位应有的放矢。这里有两个原则值得借鉴:一是“推进”,孩子有哪方面长处,可以为他选择相关联的劳动活动。如孩子喜欢看母亲做菜,家长可以让孩子试试手。二是“弥补”,孩子有哪方面弱点,则可以选择一些对他弱点进行锻炼的劳动活动。如孩子胆小羞涩,就可以安排让孩子上街购物等。

    犹太人认为,无论孩子是聪明早慧还是大器晚成,他们所取得的成绩都和环境有直接的影响,他们所受的教育也与个人是否勤奋努力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尽我所能帮助你

    能适时付出点点滴滴的爱,关怀他人、帮助他人,如此才会有美好幸福的人生。一般人常常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太少,永远不满足,也吝于布施。然而求助者也许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小的东西而已!若不肯及时帮助遇到困难、逆境的人,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犹太儿童从小就常听父母“日行一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施比受幸福”等等庭训,每每都是在鼓舞善良的民风,能持之以恒并发扬光大。

    在法兰德斯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名叫约翰的小男孩,他跟着爷爷住在一起。爷爷是靠着为村民们运送牛奶到安特瓦普的小镇的工作,来维持祖孙两人的生活。约翰的爷爷因为年纪已大,脚部有些毛病,不可以走太远的路或用太多的力气,所以约翰常常在后面推着车,减轻爷爷的负担。他们就这样努力地工作着。

    有一天当他们将工作都做完了之后,正准备早些回家的途中,突然约翰发现有一只狗,非常痛苦地倒在路边呻吟。“好可怜啊!如果没人理会,这样下去一定会死掉的,让我来帮助他吧,爷爷!”约翰回过头征求爷爷的同意。爷爷便把小狗放在他们的板车上,带回了家中。祖孙俩亲切地为这只狗治病,喂它吃东西。贫穷的他们,将他们所吃的面包、牛奶全都给小狗吃,一点儿也不吝啬!小狗在他们的亲切照顾之下,渐渐恢复了体力。约翰和爷爷看着健康的小狗,心里都很高兴。约翰决定帮小狗取个好听的名字,他想了又想,终于决定叫它“汉思”,小狗好像也很喜欢被叫“汉思”一般,高兴地摇了摇尾巴。

    汉思在被约翰祖孙救起以前,每天必须为主人拖着沉重的板车。如果稍微走慢一点,就会被主人的鞭子毒打。可怜的汉思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工作着,身子变得非常虚弱,终于病倒在路旁,汉思便被主人丢弃在路边了。汉思受约翰和爷爷的爱护,心里十分的感激和快乐。有天早上,约翰和爷爷像往常一样,将牛奶搬上了板车,正准备运送到镇上的时候,汉思忽然跑了过来,钻到板车的手把前,就再也不愿意走开。“噢!汉思,是不是想帮约翰和爷爷的忙呀?”爷爷呵呵地笑了起来,汉思听了爷爷的话,赶忙摇了摇尾巴,老爷爷便将皮绳系在汉思的身上,让它可以轻松地拉动板车。汉思的力气非常大,它一站起来之后,就很快地将车子拉动了。如此一来,真的是帮了爷爷一个大忙了呢。可是好景不常,爷爷因为年纪大了,生了病,脚也无法走路了,只好躺在床上休养。

    约翰便和汉思一起去搬牛奶,虽然爷爷不在身边,但有汉思的帮忙,约翰一样可以工作得很好。每天把工作做好之后,约翰总会到镇上的教会去为爷爷祷告,汉思总是乖乖地在外面等。可是有一天,当汉思像往常一样在外面等的时候,小主人约翰却一面叹着气,一面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看看那个啊!”汉思看到了约翰这样叹气的样子,也很心疼,它不禁想着:“小主人到底想看些什么啊?”原来这教会里面,陈放着许多幅名字叫达·芬奇的画家的作品。约翰小时候非常地喜欢画画,尤其是达·芬奇是他最喜欢的一个画家。可是尽管只是看一眼,也不可能啊,因为约翰没有钱。教会的人是很现实的,约翰没捐献钱,是不被允许去观赏那些名画的。教会的人曾大声地赶约翰说:“没有钱就赶快出去吧!”

    约翰和村子里的一个叫作阿萝的女孩非常要好,常常在一块玩耍。有一天,正当约翰在草地上为阿萝画像的时候,正巧被阿萝的父亲看见了,便很不高兴地责怪着阿萝:“阿萝!你不可以跟那穷小子在一起,赶快跟我回家去!”阿萝的父亲强拉着阿萝的手,把她带回家去了,剩下约翰和汉思呆立着。约翰的爷爷自从生病后,一直躺在床上,无法工作。而且病情似乎越来越不乐观,为了爷爷的病,约翰已经花去了所有的积蓄,如今就连为爷爷买药的钱,也没有着落。约翰被安特瓦普镇所举行的一个盛大的绘画比赛给吸引了,他想拿自己所画的图去比赛,以争取那些奖金。“汉思,如果我能得到第一名,那么爷爷的药和你的食物便没有问题了。”约翰打定了主意之后,便利用送完牛奶后的空档时间,赶紧画图,好赶上绘画比赛的时间。

    终于,寒冬降临了大地,而约翰的图也已经完成了,约翰望着自己的图,心里默默地祈祷着:“上帝啊,请你赐给我力量,为了生病的爷爷,我一定要争取最好的成绩,才能够为爷爷买最好的药来治病啊!”汉思坐在一旁默默地望着小主人。当约翰做完了工作,在回家的途中,捡到了一个可爱的布娃娃。“这个布娃娃送给阿萝的话,阿萝一定会很高兴的。”约翰想到这里,便很快地跑到阿萝的家门前,他站在阿萝房间的窗下小声地叫着:“阿萝!阿萝!我是约翰啊!”阿萝听见了约翰的声音,很快地打开了窗户,约翰便将布娃娃送给了阿萝。那一天夜晚,阿萝家的仓库发生了大火,村子里的人都纷纷跑过来救火。约翰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也赶过来帮忙。可是,阿萝的父亲看见了约翰,便很生气地抓住他,并且大骂着:“你这小子刚才是不是跑到我家附近,贼头贼脑的,是不是你放的火?快点给我招来。”阿萝的父亲无理的态度,把约翰吓得不知所措。“各位,一定是约翰放的火,请各位以后不要再给他工作,好吗?”因为阿萝的父亲是村子里最富有的人家,所以他所说的话,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可怜的约翰从这件事发生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愿意让他搬运牛奶了。如此一来,原本就很穷的约翰,失去了工作后,就完全没有钱买东西过活了。

    圣诞节即将来临了,村子里的人都纷纷准备着食物和圣诞节礼物,村里面一片欢乐的景象。可是,可怜的约翰家,因为没钱买食物,也没钱买药为爷爷治病,爷爷的病越来越严重了,最后终于去世了。“呜…爷爷,不要死啊!……”不管约翰怎么伤心地哭着,爷爷只是紧闭着眼睛,约翰知道再也唤不回爷爷了,便抱着爷爷不停地哭。隔天早上,约翰便和汉思草草地为老爷爷做了一个简单的墓地,让爷爷安静地躺在地下。埋葬了爷爷后的约翰,连租房的钱也付不出来了,只好搬离了那个房子。这时候,风雪呼呼地下个不停,道路全被掩在一片白雪之中。

    约翰带着汉思,孤独地走在街上,肚子非常的饥饿,以至于连抬起脚的力气都没有了,就这样走着走着。到了圣诞节的早上,也就是安特瓦普镇所举行的绘画大赛公布入选的日子。约翰带着汉思,一早便来到了会场。会场里,早已有很多人在那里,等待着名单的公布,约翰一走进去以后,便看到了入口处最醒目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入选的作品,可是,这并不是约翰花了好几天所完成的作品。“唉!汉思,我真的不行呢!那作品不是我的!”约翰说到这里,眼泪不停地流了下来。他盼望已久,第一名的美梦终于被无情地粉碎了。约翰很失望地离开了会场,这时候雪却越下越大,约翰又饿又累地走在寒冷的街上,好像要不支倒地似的。汉思的肚子虽然也很饥饿,可是却打起精神,一步不离地跟在小主人后面。“汪!汪!”突然间,汉思好像发现什么似的,停了下来。汉思不停地用脚挖着雪堆。约翰蹲了下来,从雪堆中发现了一个钱包,约翰便把它拾起来打开一看:“哇!好多钱啊!咦!这皮包上面还写着阿萝父亲的名字。我得赶快把皮包拿去还给人家。”约翰就加快脚步,向着阿萝家的方向走了过去。约翰将皮包交给了阿萝的母亲。此刻,阿萝和他的母亲,正在为这个皮包不见了而烦恼呢!约翰很有礼貌地对阿萝的母亲说:“是汉思发现的喔!请你们给汉思一点食物吃好吗?拜托拜托!”

    约翰说完话以后,就赶紧跑出去,走回原来的路。“等一等!约翰,你的肚子一定也饿了吧!”阿萝的妈妈在背后叫着。可是汉思面对着眼前的食物,一点儿也不心动。它急忙冲了出去,在风雪之中寻找着他一向敬爱的小主人。风雪实在太大了,以至于饥饿的汉思支持不住跑到教会去避风雪时,意外地发现倒在一旁的小主人约翰,约翰看见了汉思,非常高兴地说:“汉思,你还是跑来了!你真是个忠心的伙伴呢!”约翰感动得泣不成声。汉思疼爱地舔了舔小主人的脸,并且用力地拉开了布幔。这时候月光从窗口照了进来,正巧照在墙上那幅达·芬奇的名画上,约翰看到画,不禁睁大了眼睛。“那是我长久以来盼望见到的画啊!一定是神听到了我的祷告,特地让我看的吧!感谢上帝,此刻我觉得非常的幸福呢!……”约翰的眼中流下了喜悦的眼泪。第二天早上,约翰抱着汉思,静静地躺在教会的地板上,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情形,被到教会来祷告的人发现了,约翰的脸上还依然留着一个甜美的微笑。以前曾经责骂过他的人,心里都很惭愧。尤其是阿萝的父亲,当他知道了约翰和汉思的死后心里更是羞愧万分。从此以后变成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不仅阿萝的父亲,我们大家都应该像约翰和爷爷那样,乐善好施。其实大多数的人都能做到乐善好施。但是都说一些财主缺乏精神财富,内心空虚,他们想做好事,以获口碑;老百姓期望他们做些好事,不要“为富不仁”。难道他们果真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吗?实际上,在这些人的创业阶段,他们大多数是勤劳苦干的人,有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也需要释放自己的道德能量,他们又希望自己的善举和义行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和褒奖。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样才能做到乐善好施呢?犹太人在这方面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首先,个人必须妥善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在经济能力许可下,无后顾之忧后,才能安心地对他人伸出援手。

    其次,必须用智能来衡量施舍的对象,是否值得去帮助。正确的选择才不会被不肖之徒,利用人性的弱点来骗取财物,满足自私贪婪的欲望,助长不良的风气。

    再次,直接将爱心送达,不必借助他人,更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减低爱心的热度。

    思考敏于行

    想要事情做得好,就必须善用你的头脑。人的一生,难免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危险,假如在事前能有周密的思虑,想出万全的办法来加以防范,就可以化解很多麻烦。

    犹太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思考敏于行。他们也是这样教育其子女的。孩子们经常听家长讲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户人家住着婆媳两人,儿子经常外出,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这个婆婆在家专横跋扈,经常对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媳妇不能申辩,更不敢反抗,总是偷偷地伤心。幸亏隔壁有位好心的大妈,十分同情这位媳妇,常常安慰这位媳妇并暗中帮助她。一次,婆婆外出走亲戚,下午回到家里,忽然发现家里的肉少了。婆婆心里顿时来了气,她怎么想也觉得是媳妇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劈头盖脸地骂起来:“你这个好吃懒做的贱女人,我不在家你就无法无天了,竟敢在家偷吃东西!”媳妇觉得实在冤枉,忍不住说:“老天爷在上,我偷没偷吃东西,他看得最清楚。”还没等媳妇说完,婆婆就气得要跳起来,她指着媳妇大声喊道:“这还了得,敢顶撞我!算是我冤枉了你,我瞎了眼睛!我家养不起你这个媳妇了,你马上给我滚回你娘家去,我家不要你了!”就这样,婆婆把媳妇给休弃了。

    媳妇无可奈何,只得服从婆婆的命令。她在回娘家之前,去向隔壁的大妈告别,哭着向大妈讲了这件事。大妈听了,很替这位媳妇难过,但大妈也知道那位婆婆的为人,如果现在马上去替媳妇解释,恐怕婆婆是不会听的。于是大妈安慰了媳妇一阵后,对她说:“你先慢慢地走,我这就去想办法让你婆婆把你叫回来。”媳妇擦了擦眼泪,慢慢朝村外走去。

    大妈待媳妇一走,马上在家里搜寻了一把乱麻,她将乱麻扎在一个小棍上做了一个火引子,然后到这个媳妇家里去找婆婆借火。婆婆问:“现在不是做饭的时候,借火做什么?”大妈对婆婆说:“我家的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几条狗为争这块肉,互相咬得很凶,我想借个火回去治治它们。”婆婆一听,恍然大悟,肉原来是被狗叼走了。她心里感到有几分愧疚。因此赶紧找来一个人,让他马上去追赶媳妇,把她接回来。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时,必须讲究策略。要想弄明真相、息事宁人,既要抓住问题的症结,又不可急于求成。

    从前,有一个人要过河,他穿了一套新衣服,腰上佩着一把宝剑,来到渡口,找到一个船夫替他撑船过河。船夫看他穿着新衣,以为他腰包里一定装了不少金银财宝,便想等船到河中央时,谋财害命。这个人坐在船尾,看船夫不住瞟过来不怀好意的眼光,知道他心中有邪念,便故意叫着说:“哎呀!好热哟!要不要我来帮你撑一会儿船?”说着,当着船夫的面,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来放在船板上。船夫看他放下衣服时,并没有钱币的声音,知道他身上没有财宝,便打消抢劫的坏主意了。

    孩子的年龄小,在这个充满迷惑的世界里容易由于无知而受到伤害,因此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一些敏感的、有责任感的、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的成人在一起以获得安全,逐渐地一步一步学会做事。他们才能像故事中的这个人一样,机智地逃避生活中遇到的灾难。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太多,孩子将很难有机会发展独立性,他们会更多地依靠父母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什么时候做、怎么做。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孩子不管做什么事之前总是不能离开父母的眼神或指导,这样如何才能真正地敢于去尝试,掌握做事的技能呢?

    古埃及有一位将军,曾经降服了一个叫科西亚的山贼作他的侍卫。科西亚力大无穷,可惜生性粗心大意,不大用头脑。这一天,将军骑马,科西亚步行,两人来到一片树荫下休息。见树下有一群蚂蚁在爬,将军便对科西亚说:“科西亚,你打这些蚂蚁看看。”科西亚伸出拳头,第一次用力,地面凹进一块,蚂蚁却没事;再用力,痛得哇哇大叫,蚂蚁还是若无其事。科西亚眼见小小蚂蚁都打不死,急得满面通红。将军说:“看我的。”只见他伸出食指,轻轻一揉,蚂蚁一下死了好几只。科西亚看得目瞪口呆,将军便对他说:“有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还要懂得运用谋略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做大事、成大器。”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若靠蛮力,而不懂得运用技巧,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好比打棒球,你本来具有能打出全垒打的力气,但假如你不用心选球、不晓得用正确的姿势来挥棒的话,往往就会失误。

    犹太人认为,人做事是需要勇气的,但在勇气之前更需要思考的智慧。通常,在婴幼儿时期,成人总是容易把自己放在发号施令的位置上,一会儿让孩子干这个,一会儿指使干那个。对孩子来说,玩什么、怎么玩似乎都被大人限制住了,孩子自身的主动性思考常常无从体现。因而父母在培养孩子做事能力之前最重要的在于训练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的思考。别看孩子年纪小,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计划性。父母怎么在做事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呢?犹太家长是这样做的:

    (1)分享孩子做事的快乐。良好的情绪情感是促进孩子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孩子分享做事的快乐能够使孩子经常处于正向的情绪中,并且增加他的做事热情和积极性。譬如当孩子即使做成一件很小的事时,爸爸妈妈都会真诚地邀请孩子展示一下,或者和孩子一起重新体验一遍他做事的过程,这种情绪将极大丰盈孩子做事的激情。

    (2)父母要学会平衡自己的权威和孩子自主之间的关系。比如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孩子也想凑凑热闹,在旁边转来转去,跃跃欲试,这时妈妈不要怕麻烦或担心孩子弄湿衣服,可以拿一块小手巾给孩子,问孩子:“手巾该怎么洗啊?”有意识地让孩子用行动或语言来展示一下,这样孩子就会细心观察、模仿学习、产生思考的兴趣。

    (3)多鼓励孩子的探究行为。孩子的探究行为是一种主动的适应性行为。由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内在兴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用于探索的时间逐渐延长,在这种情形下,妈妈千万不要急躁,急于让孩子做自己认为有用的活动,其实孩子此时正是处于发挥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时候。

    可以说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是在无意识地深化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经验和知识系统,并从中抽象出一定的规律和模式,进而增强自己的做事能力。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做事,还是要像犹太家长那样,从锻炼孩子学会思考开始吧!

    自信是成功的良药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成功的主要障碍,不是我们能力的大小,而是我们的心态。当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所用时,就会走向自暴自弃,那便是教育的失败和家长的悲哀。只要孩子保持着自信,就是希望,就有进步的立足点。

    1952年,世界著名的游泳好手弗洛伦丝·查德威克从卡德林那岛游向加里福尼亚海滩。两年前,她曾经横渡过英吉利海峡,现在她想再创一项纪录。这天,当她游近加里福尼亚海岸时,嘴唇已冻得发紫,全身一阵阵地寒颤。她已经在海水里泡了16个小时。远方,雾霭茫茫,使她难以辨认伴随着她的小艇。查德威克感到难以坚持,她向小艇上的朋友请求:“把我拖上来吧。”艇上的人们劝她不要向失败低头,要她再坚持一下。“只有一英里远了。”他们告诉她。浓雾使她难以看到海岸,她以为别人在骗她。“把我拖上来。”她再三请求着。于是,冷得发抖、浑身湿淋淋的查德威克被拉上了小艇。后来,她告诉记者说,如果当时她能看到陆地,她就一定能坚持游到终点。大雾阻止了她去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件事过后,她认识到,事实上,妨碍她成功的不是大雾而是她内心的疑惑。是她自己让大雾挡住了视线,迷惑了心,先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然后才被大雾给俘虏了。两个月后,查德威克又一次尝试着游向加里福尼亚海岸。浓雾还是笼罩在她的周围,海水冰凉刺骨,她同样望不见陆地。但这次她坚持着,她知道陆地就在前方;她奋力向前游,因为陆地在她的心中。同样道理,犹太女子玛莉身为一个举重者,最大的障碍是如何突破当前的瓶颈,顺利地举起500磅的重量。

    几乎每一位运动员在某一段时间都会遇到瓶颈,像是无法突破既有的分数、表演形式或演出水准;也可能是无法超越快速球的速度、射击的准确性、竞赛的时间、某一高度或距离。玛莉在举重训练中稳定地持续克服更高的重量限制:从400磅、450磅、475磅、490磅、495磅、一直到498磅。但玛莉举不起500磅的重量。虽然玛莉口口声声说自己一定能够举起500磅的重量,但玛莉心中并不以为然。

    当你举重达到一定重量时,你通常不会自己抬着举重杆,否则在你举重开始前,你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一般而言,都由教练或看守员帮你抬着举重杆。有一天玛莉的教练对玛莉说:“玛莉,再试一次,然后就可以洗个澡回家。来吧,再来一次400磅。”玛莉举起重量杆,然后玛莉的教练宣布:“我的天!我想他们弄错了,我敢肯定这个杆子有506磅!”从那刻起,对玛莉而言要举重500磅不再有任何困难。

    当时真正阻碍玛莉的不在于玛莉的训练不够或体能不足。单以玛莉的体力来看,玛莉很可能在几个星期前就可以举起500磅的重量。真正的原因在于玛莉的意念:玛莉知道自己能举重500磅是因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虽然事后为了确定起见,玛莉数度尝试再举起500磅的杆子却举不起来,但玛莉明白是因为体力的原因而非心理因素。玛莉不再怀疑自己有能力担起500磅的重量。

    可见,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对孩子期望、要求过高,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所及的水平,也是家长对孩子不满、难以发现长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和标准,自然得不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长此以往,在父母的训斥和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会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消极、被动,对学习自然就毫无兴趣。特别是对年幼的儿童来讲,自我意识正在形成中,长期的失败感,持久的来自家长的批评,会使其形成一种消极的自卑意识。一旦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那他就可能用低标准要求自己,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家长一定要从点滴做起,发现孩子的长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亨利·比彻博士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以100个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他将这些研究对象分为二组,每组50人。第一组人分配了红色胶囊包装的兴奋剂,第二组人则分配了蓝色胶囊包装的镇定剂。可是实际上,胶囊里面的药粉却被博士调了包,但学生并不知道。结果两组学生的反应都如先前所以为的那样,吃了红色胶囊的一组很兴奋,吃了蓝色胶囊的一组则很平静,由此可见,他们的信念压制住了身体对药物的化学反应。亨利·比彻因此推论,药物的功效不仅得看药性,同时还得看病人是否相信药物的药效。

    亨利·比彻博士的研究结果说明,与其说是药物使病人身体康复,不如说是归功于病人的信念。这就是诺曼·卡曾斯所说的:“吃药打针不是绝对必要,但康复的信念不能没有。”

    《圣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患了一种奇怪的血漏病,流血长达12年之久,拜访了各方名医,但都不见好转。她听说只要摸一下耶稣,便可百病全无。于是有一天她趁着耶稣给大家布道的时候,夹在人群中摸了摸耶稣的衣服,令人惊奇的是血漏的源头立即干了,血也不再流了,血漏病奇迹般地痊愈了。正在这时,耶稣发觉到了,于是问道:“刚才谁摸过我?”女人恐惧战兢,俯伏在地上将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耶稣,耶稣说:“女儿,是你的自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

    故事中的妇女相信只要摸耶稣一下,她就会痊愈,正是这种信心,使她战胜了自己的心理障碍,重新获得了健康。人们常常在和别人比较后,发现自己有许多不如人的地方,渐渐地,连自己也讨厌起自己来了。与人接触时,这种晦暗、卑下的心态会不自觉地传达给对方,而惹人嫌恶。不过,只要观念一转,结果就会大大不同。虽然自己不是满分,但也有不少优点,做事规规矩矩,态度谦和有礼,有耐性,运动方面更是拿手。如果能把心思放在这些地方再加以发挥,便会对自己产生信心,心情也会慢慢开朗起来。这种明亮的气氛感染周围的人,自己便成为一个拥有自我的发光体。我们无法期望一个人完美无缺,每个人都优缺点并俱,但是选择以缺点或优点看待自己,衍生出的人生态度便天差地别。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点,是积极人生努力的目标。

    自信不仅是故事中的妇女战胜疾病的法宝,更是孩子进步的强大内驱力。孩子学业的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信心的丧失以及精神的垮塌。当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所用时,就会走向自暴自弃,那便是教育的失败和家长的悲哀。只要孩子保持着自信,就是希望,就有进步的立足点。那么,该怎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呢?犹太家长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1)要善于发现并且开启孩子自信的“窗户”。有句话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事实上,人的才能是各种各样的,不可能存在全才,每个人都是专才、偏才。有的人善于学习,有的人善于手艺,有的人善于组织,有的人善于文体。单单是在学习上,又有人擅长形象思维,有人擅长计算,有人擅长抽象思维,有人擅长语言。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对于孩子,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他们门门学科拔尖、总分领先。当今社会不只需要科学家和学者,还需要企业家、工人、农民、商人等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我们何不允许孩子各学科平平而优先发展某一领域?孩子在某一方面进步了、领先了,听到的表扬、接受的鼓励多了,自信的“窗户”自然而然就会开启。

    (2)要将孩子自信的“窗户”开多、开大。孩子在某一方面领先了,证明了自己并不笨,那为什么不能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进步呢?已经开启了一个自信的“窗户”,为什么不能开启更多的“窗户”呢?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各个方面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及时指出进一步提高的路径和方法。进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做家长的要宽容地看待孩子的反复和倒退,更多地注意孩子发展的总趋势,这便是开大“窗户”。

    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创办过一所“鼓气学校”,办学宗旨就是要千方百计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寻找自我的“闪光点”,组织他们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甚至高呼口号“我是最优秀的!”“我能行!”这种做法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也可借鉴。要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因为成就感是激励孩子认真学习的动力。如果孩子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如获奖、考试得高分等),他的自尊心就会得到满足,进而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对学习会更有兴趣,更有信心,从而不断地进步,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考试分数总是落在后面,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孩子就很可能一步步地走向下坡路。因此,积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家长的鼓励和积极、肯定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从孩子读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应该把孩子获得的奖状贴在起居室的墙上,以此来鼓励他继续努力,以获得更多的奖状。

    (3)父母要多给孩子抚慰。造成孩子羞怯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依靠,缺乏安全感,缺乏交流和亲情的抚爱,从小就觉得比别人差,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形成羞怯自卑的情结。所以父母不要长时间地与孩子分离;孩子出生后要尽量母乳喂养,让孩子在母亲的怀抱中有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抚摸、拥抱他,这是消除其羞怯心理的良策。

    (4)父母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和表扬,对于胆怯的孩子,赞赏就如一缕缕阳光,能照亮其心灵的每一个角落。相反,父母若一味地苛求孩子,经常批评、责备孩子,则会使孩子变得更加无所适从,唯唯诺诺,不敢与人交往,甚至封闭自己,用一种退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5)父母要给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平等、民主、充满亲情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勇气和信心。对于与孩子有关的事,父母要多与孩子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要滥用家长权威。和孩子说话时要注意使用平等民主的语言,诸如“你认为怎样?”“这样行吗?”等等。不管孩子为你做什么,父母都应说:“谢谢!”让孩子体会到平等和尊重,这有利于克服其自卑情绪。

    (6)父母应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结交朋友是孩子社会化的一种表现,有利于孩子增强信心。可先让他与比较熟悉的孩子一起玩,然后再鼓励他与陌生的孩子交往。另外,让孩子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比较容易使孩子摆脱羞怯情绪。幼儿园的各种兴趣班是害羞孩子的最佳选择,是他们走向自信、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积极进取,永不停留

    “世间没有不能成功的事,只有不愿意走向成功的人。”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或是个人,都应该具有积极进取,永不停留的精神,这样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不被大浪淘沙,衰退落伍。

    犹太人是颇具积极进取的精神的,他们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环境、任何时间都能保持着寻求积极面的意识,这是犹太人成功的秘诀。他们对自己的子女也从小就灌输这种思想。当然,他们在正视积极面的过程中,并不是忽视否定面。恰恰相反,他们敢于面对现实,无所畏惧或自我陶醉。正因为犹太人具有的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他们遇到困难时总能设法把它转变为积极面,帮助自己克服困难。

    确实,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如果知足不前,那会有今天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吗?

    大财团罗思柴尔德是犹太商人的典型。罗思柴尔德的始祖名为梅耶·亚莫夏,少年当学徒的时候,由于积极进取、刻苦好学,自己开始经营古董商店,逐步积累资本。他利用欧洲工业革命的时机,把资金、情报及自己的智慧融合,纵横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各地进行紧俏货物的买卖,不惜斥下巨资开设银行,开展股票业务,投资矿业、铁路,甚至把自己5个儿子分散在法兰克福、巴黎、伦敦等5大城市开设公司,很快把罗思柴尔德家族办成一个跨国大财团。

    类似罗思柴尔德的发财致富成功的犹太商人不胜枚举,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如连锁先驱卢宾,报业奇才奥克斯,好莱坞老板高德温,沙逊跨国集团,金兹堡金融家,地产大王里治曼等等,均是凭着一双空手,靠积极进取精神,创立他们的企业的。

    在科学技术方面,犹太人的伟大发明,也是举世闻名的。据历史记载,飞船的发明人是都柏林,但有人证实是犹太人大卫·舒华滋发明的。大卫·舒华滋自己建造飞船,经过数次试飞,在接近成功时,不幸猝死,因此,都柏林伯爵向舒华滋的未亡人买到了这一飞船的技术,完成了具体的飞行而一举成名。

    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能够名扬世界,在其背后也是有一位犹太人奥多·利安达替他们开飞机促成的。发明直升飞机的,是犹太人亨利·斐纳。

    据历史记载,发明有线电话者为葛拉汉·贝尔。但在贝尔发明成功的1876年之前16年,已经有犹太人试制成电话机,该电话机现在被收存在史密苏尼安博物馆。

    此外,有近百名犹太人获得诺贝尔科学文艺奖,如前面讲的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原子结构理论权威波尔,著名化学家赫维西,免疫学奠基人埃尔利希,“氢弹之父”特勒,化学名家赖希施泰因等等,举不胜举。

    又如杰出文专家有:世界著名画师毕加索,音乐大师马勒,文学巨匠比亚利克,杰出女作家米林,魔术大师霍迪尼,还有众多的政坛上的大将名人等等。

    犹太人中有那么多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自幼接受了“我一定要有所作为”的积极观念。由于犹太人从小就被培养了成功的信心,所以他们能够努力学习,应用本身所具有的潜力,把自己升高壮大。这种精神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马达”,加速了他们的速度,增强了面对现实和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他们永远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能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适时变换自己的角色,按照不同角色的不同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优良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努力建立良好的道德风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选美竞赛上,众人瞩目的总是亮丽鲜艳的面孔,婀娜多姿的体态。外表总是评选的主要决定因素,可是也有人相信内在气质的焕发才是选美最重要的条件,而且这样的理念也得到证实了,至少在美国小姐唐娜·亚松真身上,世人见识到内在美获得认同的实例。

    唐娜出生在阿肯色斯的一个小镇上,她的青春期就像大多数的青少年一样,生涩、害羞,对自己的将来无所适从。那个时候她把自己想象成是只丑小鸭,而并不是选美的皇后。可是唐娜有一些远比外在的美丽更要紧的特质,她的气质清新,风度稳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她是一块璞玉,稍加琢磨就能大放异彩。至少她相信是这样的。她决定要把自己的内在美表现出来。她去练习健美,学习仪态,然后报名参加一场选美比赛。虽然那一场比赛她没进入决赛,可是唐娜并没有灰心,接着她又参加了好几场比赛,直到参加第16场选美比赛的时候,她最终当选了阿肯色斯小姐,然后又成为美国小姐。以后她带着那一份同样自然芬芳的内在气质以及辛勤努力的工作踏入娱乐界。现在,她已经是一个相当出色的艺人了,并且拥有了自己的节目。

    犹太人认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他们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并尽力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限。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的神殿门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爱引用这句格言来教育别人。因此后世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这是他讲的话。当时,人们都认为这句格言是阿波罗神的神谕。犹太家长在平时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对自己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孩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较明显的时期。我们不能将青年的自我意识看成是个人主义,是“以我为中心”,必须正确地分析青年自我意况发展的问题。

    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习医学、不学习法律或哲学而要学习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也许他就不会在物理科学方面取得这样非凡的成绩了,也许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

    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他果然就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达尔文从小就对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但是一摸到动植物就灵光焕发。

    英格兰最伟大的法学家厄斯金勋爵,在最初走上社会的时候,他先是在海军中服役4年,因为没有很快得到提升,后来他便转到了陆军部队。有一次,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某个小城镇,他无意间走进了一间审判室,在那里巡回审判正在开庭审判。审判长正好是他的一个熟人,叫他在后面的座位上就座。他听完了那些律师们的演讲,审判长告诉他,这些律师是法律界的佼佼者。厄斯金立刻意识到他也可以做得同样漂亮。从此以后,他就开始研究法律。后来,厄斯金爵士成为他那个时代最雄辩的律师,也是英国的首席司法官。

    作为一个正常人,对自己的形象,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品德和才能、过去和现状以及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总会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每个人都会出现许多差异。有些人看到自己很多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一点长处。可见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像镜子那样简单。

    成功者有着非凡的能力去认识他们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去认识每天影响着自己生活的人和事。他们懂得“适应”是精神上和肉体上获得成功的钥匙。上面是犹太儿童常听家长讲的几个故事,孩子们从这些故事中能够逐渐体会到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孩子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呢?犹太家长认为,必须让孩子遵从以下几个规则。

    首先,不能贪心。有很多人不能成功,或是在成功之后突然破产,原因都是因为太贪心。当然贪心不是唯一的因素,有一个很快可以测试出你是否过于贪心的方法。你只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现在开始销售某些东西,我是不是不会留下任何东西给其他人?你应该要有肯定的答案。假如你顺利完成某项计划,你应该总是留一些东西与其他人分享。一定要记住,今日你需要或忽视的人,往往可能变成你明日的盟友。

    其次,要能完全控制任何情况。你对自己要负完全的责任,而忽视这项责任,不但自己无法达成目标,最后你更会变得没有能力帮助其他人。通常,当某个情形变得不可收拾,或计划即将失败时,我们就可能失去控制。其实,能完全控制局面是最重要的!它可以让你面临危机时,仍能从中获取经验,将危险化为机遇,而不是被危机所打倒。

    再次,确认你自己就是人生目标的发起人。这不是说你必须要打先锋,但是,它的确意味着:你应该在所有事情的周期中,辨认出其中某个特别的机会,能够提供出与自己定位相关的信息或减轻所面临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认同改变的益处,准备好要做的改变,让自己成为一个控制中心。建立这个模式,并且将它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你的人生目标才可能正确定位。

    最后,关于自我定位。必须切记的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将自己定位在一个你想要运作的位置上,不要太过于怀疑或过度小心——因为这些因素会让你麻木,让你充满恐惧或疑虑。这个世界充满了机会。所以我们只要遵循这个大方向,并给自己一个最完美的定位,那么就一定能够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是油炸圈饼还是窟窿

    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会看到机会,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乐观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犹太人有一则名叫“飞马腾空”的童话故事。从前,一个人因惹怒国王而被判了死刑,这个人请求国王饶恕一命,他说:“只要你给我一年的时间,我就能让您最心爱的马飞上天空。如果过了一年,您的马不能在天空自如飞翔的话,我宁愿被处死刑,绝不会有半点怨言。”国王答应了他。在他回到牢房之后,另一位囚犯对他说:“请你不要胡乱说好不好,马怎么能飞上天空呢?”这个人回答说:“在一年之内,也许我自己病死,也许国王会死,也许那匹马出了意外送了命。总之,在这一年之内,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所以只要有一年的时间,没准儿马真的能飞上天空!”

    犹太民族一向是以苦中作乐而著称的。我们纵观犹太人颠沛流离的历史,尽管大多数时期都与苦难为伴,但他们对生活一直充满坚定的信念,到处都弥漫着这种乐观的精神。否则他们的民族就不可能经受住那么多磨难而幸存下来。事实上正是苦难造就了犹太人不可动摇的乐观精神。欢乐和笑声是犹太人生活中必备的良药,这使他们总能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说,犹太民族就是因为心中充满希望,有了这种乐观的精神,他们才能生存下来。

    有一对犹太孪生兄弟,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父亲欲对他们作性格改造。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地哭泣,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玩具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在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

    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饼,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犹太人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有十个烦恼比仅有一个烦恼好得多。”他们认为,因为仅有一个烦恼时,这个烦恼一定是相当深刻的,所以一个人如果同时有很多烦恼,他就应该谢天谢地。我们常听说有人为一个烦恼而自杀身亡,但却很少听到有人为十个烦恼而自杀。犹太人的这个观念听起来似乎十分有趣,但是其中也体现出了犹太人面对苦难的从容姿态。

    珍珠港事变之后,尼米兹元帅接任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的职务。他为人平易近人,遇事沉着稳定,留着一把胡子,士兵们背后都叫他“老山羊胡”。有一天,他乘坐的旗舰在海上遇到敌人的军舰,双方立刻展开猛烈的炮轰,尼米兹一连指挥好几个钟头,觉得有点儿疲倦,便叫旁边一个水兵替他端一杯咖啡来。水兵才离开没多久,因为日机来袭,尼米兹便下令熄灯,一下子整条旗舰立刻一片漆黑。水兵端了咖啡,在黑暗中到处找尼米兹,找了很久都没找到,便很不耐烦地说:“咖啡来了,可是这个‘老山羊胡’哪里去了?”不巧尼米兹就站在他旁边,便回答说:“山羊胡子就在这里,不过下次要记住,最好不要加个‘老’字!”

    幽默感可以调剂精神生活,松弛我们紧张的情绪,并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与心灵的交流。尼米兹因为有充分的幽默感,所以能丝毫不介意属下对他不敬的称呼,轻松地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只要是幽默就能使人放松心情,而唯有贤者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永远保持着轻松的心情。”

    对于犹太人来说勇气和希望是深深地埋藏在他们心底的,任何人都无法夺去。所以,他们一直乐观向上,纵使在世间最罕见的苦难中也坚强无比。苦中作乐是犹太民族最杰出的处世智慧。犹太人常说:“笑是百药中最佳的良药之一。”在犹太人眼中,幽默是只有强者才能拥有的特权。因此他们很重视幽默。因为幽默是人所具备的力量中最强大者。“笑”能在痛苦时安慰他们的心,能使快乐的犹太人更加充满活力,可是,犹太人认为笑所隐藏的力量绝不仅如此;只要重视笑,它就会成为人类所有与生俱来的能力中,最强而有力的一种武器。犹太人认为幽默就是要使人笑起来。对犹太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压力太大了,他们无法用泪水和无休止的呻吟来化解它。迫害、痛苦和他们在潮湿的“贫民监狱”里的贫困生活都不能阻止他们的欢笑。

    幽默是人们所能拥有的最强大的力量。它能使人放松心情,持宽和的心态。因此,每逢尴尬的场面,犹太人总喜欢借助笑话、幽默来使气氛、场面活跃起来。犹太人时常教育他们的子女们把幽默当作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坚强的人,那些不屈不挠的人,才能在危机之中,瞬间离开自己所处的境地一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自己、幽默自己。在犹太人眼里,幽默既代表了强人的韧性,也代表了强人的胆量。因此,他们要让自己的子女也具备这种胆量。

    说大话者让人鄙视

    虚张声势,从来是不可怕的。

    从前,有个农夫正在菜园里松土,突然从土疙瘩后面跳出一只很大的毒蜘蛛。“多么可怕的蜘蛛!”农夫吓得惊叫一声,跳到一边去。“谁敢动动我,我就咬死谁!”毒蜘蛛发出咝咝怪叫,舞动着长爪子,威胁农夫。毒蜘蛛向前爬了几步,张开大嘴做出咬人的凶相,对农夫说:“蠢农夫,你要听明白,只要被我咬一口,你就会有死的危险。你先是在痛苦中抽搐,接着在极度痛苦中咽气!走开,别靠近我,否则,你就要倒大霉了!”农夫心里清楚,这个小东西是在装腔作势,而且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农夫向后退了一步,用足了力气,光着脚丫子狠命地踩着蜘蛛,一边说:“你嘴上讲得挺厉害,可你又怎么样呢?我这个泥巴腿倒要领教领教,看你能不能咬死我!”毒蜘蛛被踩死了。在它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狠命地在农夫的大脚掌上咬了一口。不知是农夫因为脚掌长满了厚厚的老茧,还是深信蜘蛛的威胁只不过是吹牛,他除了感到轻轻一蜇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感觉。

    说大话者永远让人鄙视。犹太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犹太父母经常给孩子们讲这两个故事。

    从前,有一只山雀飞到海边,它夸下海口,说是要把大海烧枯。全世界都为山雀这一奇怪的举动而不安地议论纷纷。京城里挤满了吃惊的居民;森林里的野兽川流不息地跑过来;鸟儿也成群结队地往海边飞。大家都想看海水怎样燃烧,热量又有多大。那些听到这轰动消息的人们都跑了过来,大家挤到一块,张大着嘴巴眺望这场奇观,他们默默地凝视着海洋,这时有人说话了:“快看!快看!海沸腾了!快看,海着火了!”“不对头!海在燃烧吗?不,没有燃烧。海发烫了吗!一点没有呀!”山雀吹牛夸口,结果如何呢?我们的英雄羞惭地逃回了它的巢。山雀的大话闹得满城风雨,却不曾把海烧着。

    有只老鹰总在村子上空飞翔,一心一意想要下来抓小鸡。可不幸的是它被猎人看见了,猎人瞄准他就是一枪。空中强盗给打中了,顿时掉在地上,然而,鹰毛仍在空中飘了很久……这时公鸡从矮树林里正往外走,一看,它最怕的家伙一动也不动,两眼没有了神,利嘴失去了劲。这时候公鸡一下子变得威武万分!它的那顶鸡冠简直跟血一样红。“喂,鸟儿们,都来瞧一瞧吧!”它发出胜利的呼声,几乎喊破了喉咙。鸟儿飞来,看见老鹰在公鸡脚下。“好样的,大公鸡!好样的,智谋家!你的力气竟这么大!”这位吹牛大王越叫越威风,用战胜者的姿态向四面瞅。偏偏有位朋友过去把那老鹰翻个脸朝天,从毛里面一啄啄出一颗子弹,接着又啄出一颗。于是,真相大白,吹牛大王灰溜溜地溜走了。

    有的人很像这只公鸡,最擅长的就是吹牛。

    犹太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们要实事求是,不说大话。只有凡事符合实际,才能令人信服,赢得他人的信任。盲目吹嘘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久而久之,会失去原本相信自己的朋友。

    你不比别人差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是缺乏魅力的根源,也是衰老的催化剂。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自卑情结。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让孩子排除自卑心理,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极其高傲但又很穷困的科西嘉贵族。但是他却把拿破仑送进了一个在布列讷的贵族学校。在这里与拿破伦往来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讥讽他穷苦,而极力夸耀自己富有的同学。这种讥讽行为,虽然引起了他的愤怒,但是他却无从选择,只能一筹莫展,屈服在威势之下。后来拿破仑实在受不了了,他写信给父亲,说道:“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唯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而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是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高傲的人面前谦卑下去吗?”

    “虽然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读书。”这是他父亲的回答。这使他在这所学校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欺侮,每一种嘲笑,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他发誓要做给他们看看,他要告诉这些人,自己确实是高于他们的。他是如何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空口自夸,他只在心里暗暗计划,决定利用这些没有头脑但却傲慢的人作为桥梁,去使自己得到富有、得到技能、得到名誉的地位。

    等他到了部队的时候,他看见他的同伴们正在利用多余的时间赌博和追求女人。而他那不受人喜欢的身材使他决定改变方针,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跟这些人竞争。对他来讲,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的。因为他可以不花钱在图书馆里借书读,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他并不是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恼,也不是读些没有意义的书,他读书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将来做准备。他下定决心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因此,在他选择图书时,也就是以这种决心作为选择的范围。平时他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在这里,他脸无血色,而且沉闷、孤寂,但是他一点也不在乎这些,只是不停地读书。他经常将自己想象成是一个总司令。他将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在地图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这些都是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他的数学才能也因此获得了提高,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表现自己能做什么。

    拿破仑的长官看见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工作,这是需要极其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极好,于是长官又给了他新的机会,拿破仑慢慢地开始走上有权势的道路了。这时,一切情形都改变了。以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涌到他面前来,想分享一点他得的奖励金;从前轻视他的,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讽刺他的人,现在也都改为尊重他。现在,这些人都变成了拿破仑的忠心拥戴者。

    可见,自卑的心理就是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常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剂。因此,希望健康的人如果想要防止早衰,就应像拿破仑那样,摒弃自卑心理,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热爱自我,树立起生活的勇气。

    犹太人认为,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种缺陷或短处,而是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的位置,不能容纳自己,自惭形秽,不被别人喜欢,进而演绎成被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他们经常给孩子们讲下面这个例子来教育他们不要自卑。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小时候是一个脆弱且胆小的学生。他在学校课堂上动不动就显露出一种惊惧的表情。他呼吸就好像喘大气一样。如果被喊起来背诵,他的嘴唇立即会颤动不已,双腿发抖,回答问题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然后会颓然地坐下来。由于牙齿的暴露,难堪的境地使他更没有一个好的姿态。

    虽然罗斯福有这方面的缺陷,但他却有一种积极奋斗的精神。事实上,正是这些缺陷才促使他更加努力奋斗。他没有因为同伴对他的嘲笑而气馁。他喘气的习惯变成了一种坚定的嘶声。他咬紧自己的牙床,用坚强的意志,使嘴唇不颤动而克服心里的惧怕。没有一个人能比罗斯福更了解自己,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体上的种种缺陷。他从来不欺骗自己,也从不认为自己是勇敢、强壮的。但是他能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是可以克服先天的障碍而得到成功的。凡是他能够克服的缺点他便克服,不能克服的他便加以利用。通过演讲,他学会了如何利用一种假声,掩饰他不被人喜欢的姿态,以及他那无人不知的龅牙。虽然他的演讲中并不具有任何惊人之处,但他不因自己的姿态和声音而认为自己是失败的。他没有洪亮的声音或是威严的姿态,他也不像有些人那样具有惊人的辞令,然而在当时,他却是最有震撼力的演说家之一。

    由于罗斯福没有在自己的缺陷面前消沉和退缩,而是全面、充分地认识自己。在意识到自我缺陷的同时,能做到不气馁,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顽强之中抗争,甚至将它加以利用,将这些缺憾变为资本,变为扶梯而登上名誉巅峰。后来,到了罗斯福晚年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有过这些严重的缺憾。

    故事中的罗斯福克服了自身的困难及自卑心理,最终取得了成功。我们知道,自卑的人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冷。他们终日郁郁寡欢,心情低沉,常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他们缺少朋友,甚至内疚、自责和自罪。因此要时刻提醒自己:我能行!

    曾长期担任菲律宾外长的罗慕洛穿上鞋时身高只有1.63米。原先,他与其他人一样,为自己的身高而自惭形秽。年轻时,他也穿过高跟鞋,但这种方法终令他不舒服,主要是精神上的不舒服。他感到自欺欺人,于是便把高跟鞋扔了。后来,在他的一生中,他的许多成就却与他的“矮”有关,也就是说,矮促使他成功。以致他说出这样的话:“但愿我生生世世都做矮子。”1935年,大多数的美国人都不晓得罗慕洛是什么人。那时,他应邀到圣母大学接受荣誉学位,并且发表演讲。那天,高大的罗斯福总统也是演讲人,演讲结束后,罗斯福笑吟吟地怪罗慕洛“抢了美国总统的风头”。

    更值得回味的是,1945年,联合国在旧金山举行创立会议。罗慕洛以无足轻重的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身份,应邀发表演说。讲台差不多和他一般高。等大家静下来,罗慕洛庄严地说出一句:“我们就把这个会场当作最后的战场吧。”这时,全场顿时寂然,接着爆发出一阵掌声。最后,他以“言辞和思想比枪炮更有力量、维护尊严……唯一牢不可破的防线是互助互谅的防线”结束演讲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后来,他分析道:如果大个子说这番话,听众可能客客气气地鼓一下掌,但是菲律宾那时离独立还有一年,自己又是矮子,由他来讲,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天开始,小小的菲律宾在联合国中就被各国当作资格十足的国家了。

    这件事以后,罗慕洛认为矮个子比高个子有着天赋的优势。矮子起初总被人轻视,等到后来有了表现,别人就觉得出乎意料,不由得佩服起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平常的事一经他手,也就有了惊天破石的效果。身为“矮子”的罗慕洛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承认缺点,却又超越缺点,把它化为发展自己的机会。

    罗慕洛由于不自卑,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缺点,使其转化为优点,取得了成功。我们知道,由于自卑的人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麻木状态,导致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不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的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态,有害激素随之分泌增多;免疫系统失去灵性,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焦虑,性功能低下等等,这些表现也都是身体衰老的征兆。因此,要像罗慕洛那样,勇于战胜自卑心理。犹太人在这方面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他们认为要让孩子克服自卑感,要做到如下几点:

    (1)观察自己的自卑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自我主义、胆怯心、忧虑及自认比不上他人的感觉小时候就已存在,而自己和家人、同学、朋友之间的摩擦往往是由自卑的消极心态造成的。若对此能有所了解,则你就等于已经踏出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了。为了证明你不再是小孩,若能将小时候不愉快的记忆从内心清除,即表示你向前迈进了一步。通过辩证、全面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并不是神,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全知全能这一现实。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完美无缺。对自己所遇到的挫折,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持理智的态度,既不能自欺欺人,也不能将其视为天塌地陷,而应该以积极的方式面对这些挫折,这样才会有效地消除自卑。

    (2)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身的能力与价值。要看一个人有没有价值,用不着进行什么深奥的思考,也用不着问别人。原则就是,有人需要你,你就有价值;你能做事,你就有价值;你能做成多大的事,你就有多大的价值。因此,你可先选择一件自己较有把握也较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做成之后,再去找一个目标。这样,你就可以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又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走向更高的目标。每一次成功都将弱化你的自卑感,强化你的自信心,一连串的成功则会使你的自信心趋于巩固。当你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自己能干成一些事情时,你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的价值呢?

    (3)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不妨将自己的兴趣、嗜好、能力和特长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不要忽略。然后再和其他同龄人做一比较。通过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世界,认识到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对自己的弱项和遭到失败持理智态度。既不能自欺欺人,又不看得过于严重,而是以积极态度应对现实,这样自卑便失去了温床。

    (4)对自己的自卑进行心理分析。这种方法可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具体做法就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并让自己明白自卑情结是因为某些早期经历而形成的,并深入潜意识,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心态,而实际上目前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的,与自己的现实情况无关,因而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结。

    (5)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自己的弱点。一个人有着多方面的才能,社会的需要和分工更是万象纷呈。一个人这方面有缺陷,便可从另一方面谋求发展。一个身材矮小或过于肥胖的人,可能当不成模特和仪仗队员,可是这世界上对身材没有苛刻要求的工作多得是。一个人只要有了积极心态,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某种缺陷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也许你的缺陷不但不会成为你的障碍,反而会成为你的福音。因为它会促使你更加专心地关注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往往能促成你获得超出常人的发展,最终成为超越缺陷的卓越人士。这方面的著名事例数不胜数,如身短耳聋的贝多芬、下肢瘫痪的罗斯福、身材矮小的拿破仑、少年坎坷艰辛的巨商松下幸之助,这些人要么有自身缺陷,要么有家庭缺陷,但他们都成了卓越人士,都从某个方面改变了世界。

    (6)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一定要记住,对自己绝不可放纵,应该正视自己的问题,从正面去试着解决问题。譬如你害怕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就应多在大庭广众前与人交谈;如果你为了加薪问题想找上司谈判,但因心生胆怯,事情一拖再拖无法获得解决,那么你不妨一鼓作气走到上司面前,开门见山地要求加薪,相信结果一定比你想象的还好。因此,如果你现在心里有尚未完成而需要完成的事,切勿迟疑,赶快展开行动吧!

    (7)转移注意力。一个人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不要老关注自己的弱项和失败,而应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成就感将强化你的自信,驱散你自卑的阴影,缓解你的心理压力和紧张。

    (8)投入各项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活动中去。可通过致力于书法、绘画、写作、制作、收藏等活动,从而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每当做好一件工作,你便能获得进一步的信心;而有了信心,又可为你带来物质上的报酬,使你获得别人的赞美,进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些连续美好的反应,是让你走上成功的推进器,使你爬得更高,看得更远,彻底发挥所长,并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

    (9)悦纳自己。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表现的风格也不一样,不可能存在唯一“好”的模式。在你身上的一些问题,其实可能就是你的特点,是构成你独特风格的一部分。学会接受自己,悦纳自己。因为这些特点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所形成的,它是难以完全改变的,也是没有必要改变的。相反,能保持整个个性协调,展示个人的风采,你的人生会变得更加美丽。

    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用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自身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就要设法予以补偿。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补偿作用”。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家长们都应该有这个意识,像犹太家长那样让孩子克服自卑。

    只有老鹰才能飞

    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就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歌声嘹亮而悦耳,增添了大自然的生气,这就是它们的本分、本事。

    本分是安分守己,本事是发挥良能为人群服务。但是有的人只想展现本事,却不知自己的本分,不愿守住本分,导致人生方向脱序违规,这实在是很可怕的事情!

    一位年轻人靠着卖鱼来维生,有一天,他一面吆喝,一面环视四周,注意看是否有人来买鱼。突然,一只老鹰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他的鱼摊咬了一条鱼后立刻转身飞向空中。卖鱼郎很生气地大喊大叫,可是,只能无奈地看着那只老鹰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他气愤地自言自语:“可惜我没有翅膀,不能飞上天空,否则一定不放过你!”那天他回家时,经过一座地藏庙,他就跪在地藏庙前,祈求地藏王菩萨保佑他变成老鹰,能展翅飞翔于天空。从此以后,他每天经过地藏庙,都会如此殷切地祈求。一群年轻人看到他天天向菩萨祈求,就很好奇地相互讨论,其中一人说:“这位卖鱼的人,每天都希望能变成一只老鹰,可以飞上天空。”另一人就说:“哎哟!他傻傻地祈求,要求到何时?不如我们来作弄作弄他!”大家交头接耳,想了一个方法要欺负他。

    第二天,其中一位年轻人先躲在地藏菩萨像的后面。卖鱼郎来了,照样虔诚地祈求、礼拜,这时,躲在菩萨像后面的那位年轻人就说:“你求得这么虔诚,我要满足你的愿,你可以到村内找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试试看。”卖鱼郎以为真的听到地藏菩萨的指示,非常欢喜,赶快跑进村里找到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那棵树实在太高了。他愈往上爬,愈觉得担心。他爬上树顶,向下看——“哇!这么高!我真的能飞吗?”那群年轻人也跟着来了,他们在树下故意七嘴八舌地喊道:“你们看,树上好像有一只大老鹰,不知道它会不会飞?”“既然是老鹰,一定会飞嘛!”卖鱼郎心里很高兴,他想:我果然已变成一只老鹰了!既然是老鹰,哪有不会飞的呢?于是展开双手,摆出展翅欲飞的架势,从树顶跳下去。可是,怎么不是向上飞,而是向下坠落呢?好怕啊!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幸好,他落在泥浆地上,陷入烂泥巴和水草之中,只受到轻伤。那些年轻人跑过来,幸灾乐祸地取笑他。他说:“你们笑什么?我是两只翅膀跌断了,不是飞不起来啊!”

    这故事给我们很大的警示——

    一个人要守本分,才能尽本事。若只想得到大本事,却没有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自量力盲目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孩子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行是否已偏离本分,如此才能尽本事,充分发挥良能为人群服务。总归一句话:一定要多用心啊!

    最丑陋的是自大

    世界上有很多不美丽的东西,但是其中最丑陋的便是自大。

    犹太人认为,当一个人自满自大时,就会失去一个人应有的谦虚以及改过向上的念头。自满自大的人很容易犯错。因此,犹太人虽不认为自大是一种罪过,但却认为它是一种愚昧。有很多人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周围的任何人却不可能那么重视自己,因此他厌恶别人的漠不关心,同时更为自己没有达到更高的目标而生气,于是就会产生过度的自我厌恶。在犹太人看来,这也是自大的一种。这种自我厌恶和虚荣心是互为表里的。

    犹太人常说:“如果自己的内心已由自己占满,就再也不会有留给神住的地方了。”因此在犹太人中,在夸奖别人之前,绝不会夸奖自己。

    犹太人告诫孩子们不可自大时,常引用《圣经·创世记》作比喻:在《创世记》中,神首先分开了光明和黑暗;再分割天空和地面;并将地面划分为水和陆;然后他开始创造生物;到了最后才创造人——亚当;因此,甚至连跳蚤都比人早到这个世界,所以人有什么了不起呢?就是在动物面前,也没有耀武扬威的资格。

    同时,犹太人教育孩子要谦虚,谦虚是一种美德。犹太父母告诫人们说:“即使是一个贤人,只要他炫耀自己的知识,他就不如一个以无知为耻的愚者。”

    中国古代也流传着一个有关做人要谦虚,不要狂妄自大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从前,有个小国,国土面积极小,人口稀少、土地贫脊,物产也极少。可是那个国家的国王却非常骄傲,自以为他所统治的国家是天下唯一的大国。有一次,一个国土面积大概是该国10倍的大国使臣访问该国。这位国王在和使臣谈话的时候,竟不知高低地说道:“你国与我的国家比起来,究竟哪个大?”所以这个故事广为流传,用来比喻妄自尊大的人。

    自大者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也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盲目自高自大。

    人的某种盲目性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某种事物缺乏深刻的了解。人的高傲或者自卑,也是由于他们对自身缺乏一定的了解所致。实践证明,人们只有对自己有了透彻的了解,那他才会将自己置于恰当的位置,做到有自知之明。这里,如何认识自己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以一个男人为例,他们对爷奶来说是孙子,对爸妈来说是儿子,对妻子来说是丈夫,对儿女来说是爸爸,对哥姐来说是弟弟,对弟妹来说是哥哥等等。再以上司乘专车外出开会为例,此时上司和司机,一个是前去参加会议,一个是为了保证参加会议者能够及时到会,二人志同道合,可谓同志;第二天饭后,二人同逛商店,相互出主意购买各自喜欢的东西,彼此可互为参谋;晚上有文艺节目,司机非常想看,可上司却想和他下象棋,司机便成全了上司的意愿,二人可谓是朋友;上司在街上遇到歹徒的纠缠,司机挺身而出,为其解除了麻烦,此时的司机可谓是上司的保镖,如此等等。类似以上角色,决不会以人的职务来划分。

    上述事实说明,一个人的角色多种多样的,职务的角色仅是一个人众多角色中的一种。角色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决不可能固定在一种方式上。可以说,分析自己的多种角色是人们能够做到有自知之明的思想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要想做到自知之明是不可能的。

    “夜郎自大”者好大喜功,属于功劳型。这里的功劳型并非真正的功劳型,是专指那种自以为对某个领导成员的任命等帮过“大忙”的人,例如说些好话,拉了选票等等。这种人视野很狭窄,闭口不讲受命者的功绩和才干,看不到组织的力量,无视群众的作用,常常在人们面前借夸夸其谈以炫耀自己。因他也曾说些好话,拉过选票,所以就“居功自傲”,甚至使领导受之驾驭。一旦被驾驭,就可能会在工作的协调中失去平衡,先是在部属中,继而在领导成员中形成积怨,经常导致新的矛盾。功劳型的人将自己应享受的民主权力当作要挟领导的资本,一旦目的达不到,就会散布不满情绪,腐蚀领导班子的团结。

    此外,犹太人还对自大的危险提出了警告:“金钱是自大的捷径,而自大是罪恶的捷径。”

    犹太家长时常告诫孩子:不把内在显现给别人看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不自大,也是犹太民族处世技巧之一。

    荣誉的圣殿

    在人生的旅途中谁都不会一帆风顺。在遇到被拒绝、挫败等事情时,不要太早放弃努力,也许你与成功就差这一点坚持的距离。一切都是暂时的状态,对此我们要对自己说:“我只是还未成功。”切莫因放弃而与荣誉失之交臂。

    凡尔纳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但是在他成名之前可谓饱尝挫败的滋味。凡尔纳的父亲是一名颇有成就的律师,正因为此,父亲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然而这并不是凡尔纳的兴致所在。

    他从小喜欢幻想,爱海洋,也爱冒险,一次他偷偷地报名作为海上见习生想航行印度,但计划未能如愿,因为他的行踪被家人获悉。回到家后等待他的是一顿猛烈的拳头。从此,凡尔纳开始了他的幻想之旅,利用想象来表达他眼中的世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个伟大作家的诞生注定要一波三折。

    1863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凡尔纳刚吃过早饭,正准备到邮局去,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凡尔纳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邮政工人。工人把一包鼓囊囊的邮件递到了凡尔纳的手里。一看到这样的邮件,凡尔纳就预感到不妙,自从他几个月前把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乘气球五周记》寄到各出版社后,收到这样的邮件已经是第14次了,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拆开一看,上面写道:“凡尔纳先生:尊稿经我们审读后,不拟刊用,特此奉还——××出版社。”每看到这样一封封退稿信,凡尔纳都是心里一阵绞痛:这次是第15次了,还是未被采用。

    凡尔纳此时已深知,对于出版社的编辑来说,一个籍籍无名的作者是多么微不足道。他愤怒地发誓,从此再也不写了,他拿起手稿向壁炉走去,准备把这些稿子付之一炬。凡尔纳的妻子赶过来,一把抢过手稿紧紧抱在胸前,此时的凡尔纳余怒未息,说什么也要把稿子烧掉。他妻子急中生智,以满怀关切的感情安慰丈夫:“亲爱的,不要灰心,不妨再试一次,也许这次能交上好运的。要知道在荣誉的大道上,从来没有放弃的容身之处。”听了这句话以后,凡尔纳抢夺手稿的手,慢慢放下了,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接受了妻子的劝告,又抱起这一大包手稿到第16家出版社去碰运气。

    这次没有落空,读完手稿后,这家出版社立即决定出版此书,并与凡尔纳签订了20年的出版合同。

    没有他妻子的开导,没有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也许根本无法读到凡尔纳笔下那些脍炙人口的科幻故事,人类就会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屡败屡战的菲尔德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愿。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当塞洛斯·W.菲尔德从商界引退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这时他却对在大西洋中铺设海底电缆这一构想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一来欧洲和美洲就能建立电报联系。塞洛斯·W.菲尔德倾其所有来完成这一事业。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建造一条从纽约到纽芬兰的圣约翰的电话线路,全长1600多公里。这其中有600多公里需要穿过一片原始森林,为此他们不得不在铺设电话线的同时修建一条穿越纽芬兰的道路。这条线路中还有200多公里要通过法国的布列塔尼,建设者们在那儿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此相同的还有铺设通过圣劳伦斯的电缆。

    通过艰苦的努力,塞洛斯·W.菲尔德得到了英国政府对他的公司的援助。但是在国会里,他遭到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团体的强烈反对,在参议院表决时,塞洛斯·W.菲尔德的方案仅以一票的优势勉强获得通过。英国海军派出了驻塞瓦斯托波尔舰队的旗舰阿伽门农号来铺设电缆,而美国则由新建的护卫舰尼亚加拉号来承担这一工作。但是由于一次意外,已铺设了8公里长的电缆卡在了机器里,被折断了。在第二次实验中,船只驶出300多公里时,电流突然消失了,人们在甲板上焦急沮丧地来回走动,似乎死期就要来临。正当菲尔德先生要下令切断电缆的时候,电流就像它消失时那样,突然又神奇地恢复了。接下来的一个晚上,船只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移动,而电缆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延伸,但由于刹车过于突然,船只猛烈地倾斜了一下,电缆又被卡断了。

    菲尔德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他重新购买了1100多公里长的电缆,委托一位精通此行的专家设计一套更好的铺设电缆的机器设备。美国和英国的发明家齐心协力地工作,最后决定从大西洋中央开始铺设两段电缆。于是两艘船开始分头工作,一艘往爱尔兰方面,另一艘驶往纽芬兰,每艘船都各自承担一头的铺设工作。大家希望这样能够把两个大陆连接起来。就在两艘船相距5公里时,电缆断了。人们重新连上了电缆,但是当两艘船相距120多公里时,电流又消失了。电缆再次连上了,大约又铺设了300公里之后,在距阿伽门农号不远处,不幸电缆又断了,阿伽门农号随即返回了爱尔兰海岸。

    项目负责人都感到非常沮丧,公众开始怀疑,投资商开始退却。如果不是菲尔德先生不屈不挠、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说服众人,整个工程项目早就被放弃了。终于开始了第三次尝试,这一次成功了,整条电缆线顺利地完成铺设。几个信号在大西洋上传送了将近1000多公里之后,电流突然中断了。

    很多人都失去了信心,只有菲尔德先生和他的一两个朋友仍然对此抱有希望。他们继续坚持工作,并且说服了人们继续投资进行试验。一条崭新的更为高级的电缆由大东部号负责铺设。大东部号慢慢地驶向大西洋,一边前进一边铺设。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直到距离纽芬兰1000公里处,电缆突然折断沉入海底。几次捞起电缆的尝试都失败了,这一项目也因此停顿了将近一年。

    但是菲尔德先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继续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他组建了新公司,并制造了一条当时最为先进的电缆。1866年7月13日,试验开始了,这一次成功地向纽约传送了信息,全文如下:

    无比满足,7月27日。

    我们于早上9点到达,一切顺利。感谢上帝!电缆铺设成功,运行良好。

    塞洛斯·W.菲尔德

    那条旧的电缆也找到了,重新连接起来,通往纽芬兰。这两条线路现在仍在使用,而且将来也会继续使用。

    不断地自我挑战

    每个人成长的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为什么有的人在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上摘取了迷人的桂冠,而有的人却碌碌无为呢?成功者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就在于他们在人生的旅程中,选择了努力作为人生和生命的支点,直到登上了理想的高峰。

    海伦刚出生的时候,是个正常的婴孩,能看、能听,也会咿呀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成既盲又聋的小聋哑人,那时,小海伦刚刚1岁半。

    这样的打击,对于小海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每当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她便会乱敲乱打,野蛮地用双手抓食物塞入口里。若试图去纠正她,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沙莉文老师照顾她。

    在老师的教导和关怀下,小海伦渐渐地变得坚强起来,在学习上十分努力。

    一次,老师对她说:希腊诗人荷马也是一个盲人,但他没有对自己丧失信心,而是以刻苦努力的精神战胜了厄运,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追求,就要在你的心中牢牢地记住“努力”这个可以改变你一生的词,因为只要你选对了方向,而且努力地去拼搏,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比脚更高的山。

    老师的话,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小海伦的心,她牢牢地记住了老师的话。

    从那以后,小海伦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比别人多付出了10倍的努力。

    在她刚刚10岁的时候,名字就已传遍全美国,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一位真正的强者。

    1893年5月8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日。贝尔在这一日建立了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岁的小海伦。

    若说小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公正的。幸运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里树起了颠扑不灭的信心,完成了对自卑的超越。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1900年,这个年仅20岁,学习了指语法、凸字及发声,并通过这些方法获得超过常人知识的姑娘,进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

    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她发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兴奋异常,不断地重复说:“我已经不是哑巴了!”

    在她24岁的时候,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

    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用打字机著书和写稿。她虽然是位盲人,但读过的书却比视力正常的人还多。而且,她写了7册书,她比正常人更会鉴赏音乐。

    海伦的触觉极为敏锐,只需用手指头轻轻地放在对方的嘴唇上,就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她把手放在钢琴、小提琴的木质部分,就能“鉴赏”音乐;她能以收音机和音箱的振动来辨明声音,还能够利用手指轻轻地碰触对方的喉咙来“听歌”。

    如果你和海伦·凯勒握过手,5年后你们再见面握手时,她也能凭着握手认出你来,知道你是美丽的、强壮的、幽默的,或者是满腹牢骚的人。

    这个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残疾的人,其事迹在全世界引起了震惊和赞赏。她大学毕业那年,人们在圣路易博览会上设立了“海伦·凯勒日”。

    她始终对生命充满了信心,充满了热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伦·凯勒以一颗爱心在欧洲、亚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讲,唤起了社会大众对身体残疾者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书》称颂为有史以来残疾人士最有成就的由弱而强者。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价说:“19世纪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仑和海伦·凯勒。”身受盲聋哑三重痛苦,却能克服残疾并向全世界投射出光明的海伦·凯勒,以及她的老师沙莉文女士的成功事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答案是很简单的:如果你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信心与热爱以及努力作为支点,再高的山峰也会被踩在脚下,你就会攀登上生命之巅。

    哑巴与奥斯卡金像奖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真正的成功者是那些在跌倒后能一次一次爬起,在苦难中毫不退缩、不言放弃的人。就像玻璃钢的杯子,哪怕摔得再多,它还是能一次又一次以自己的完好证明着自己的韧性。不倒翁并非不倒,只是它在倒了之后能重新站立!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期盼已久的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仪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终于来到了。主持人宣布:玛莉·马特琳凭借在《上帝的孩子》中出色的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全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玛莉·马特琳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阵风似的快步走上领奖台,从上届影帝——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过奥斯卡金像。

    手里拿着金像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又把手举了起来,但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内行的人已经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

    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

    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巴,还是一个聋子。

    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个月后,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这位聋哑女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她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加入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司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

    但16岁那年,玛莉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所幸的是,她还能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可就是这次演出,使玛莉走上了银幕。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为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使导演大费周折。她用了半年时间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竟然都没找到中意的。

    于是她又回到了美国,观看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她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启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玛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就这样,玛莉·马特琳实现了人生的飞翔。她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

    是的,如果你想成功,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不能坐等和指望苍天,一切取决于自己。

    人生总有路可走

    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

    1967年夏天,美国跳水运动员乔妮·埃里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负重伤,除脖子以上,全身瘫痪。

    乔妮哭了,她躺在病床上夜不能眠。她怎么也摆脱不了那场噩梦,为什么跳板会滑?为什么她会恰好在那时跳下?不论家里人怎样劝慰她、亲戚朋友们如何安慰她,她总认为命运对她实在不公。出院后,她叫家人把她推到跳水池旁。她注视着那蓝盈盈的水波,仰望那高高的跳台。她,再也不能站立在那洁白的跳板上了,那蓝盈盈的水波再也不会溅起朵朵美丽的水花拥抱她了,她又掩面哭了起来。从此她被迫结束了自己的跳水生涯,离开了那条通向跳水冠军领奖台的路。

    她曾经绝望过。但是,她拒绝了死神的召唤,开始冷静思索人生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她借来许多介绍前人如何成才的书籍,一本一本认真地读了起来。她虽然双目健全,但读书也是很艰难的,只能靠嘴衔根小竹片去翻书,劳累、伤痛常常迫使她停下来。休息片刻后,她又坚持读下去。通过大量的阅读,她终于领悟到:“我是残了,但许多人残了后,却在另外一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他们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创造了盲文,有的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我为什么不能?”于是,她想到了自己中学时代曾喜欢画画。“我为什么不能在画画上有所成就呢?”这位纤弱的姑娘变得坚强起来了,变得自信起来了。她捡起了中学时代曾经用过的画笔,用嘴衔着,练习画画。

    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啊。用嘴画画,她的家人连听也未曾听说过。

    他们怕她不成功而伤心,纷纷劝阻她:“乔妮,别那么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画画的,我们会养活你的。”可是,他们的话反而激起了她学画的决心,“我怎么能让家人养活我一辈子呢?”她更加刻苦了,常常累得头晕目眩,汗水把双眼弄得咸咸的,而且辣痛,有时委屈的泪水把画纸也弄湿了。为了积累素材,她还常常乘车外出,拜访艺术大师。多年过后,她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她的一幅风景油画在一次画展上展出后,得到了美术界的好评。

    不知为什么,乔妮又想到要学文学。她的家人及朋友们又劝她了:“乔妮,你绘画已经很不错了,还学什么文学,那会更苦了你自己的。”她是那么倔强、自信,她没有说话,她想起一家刊物曾向她约稿,要她谈谈自己学绘画的经过和感受,她用了很大力气,可稿子还是没有写成,这件事对她刺激太大了,她深感自己写作水平差,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

    这是一条满是荆棘的路,可是她仿佛看到艺术的桂冠在前面熠熠闪光,等待她去摘取。

    是的,这是一个很美的梦,乔妮要圆这个梦。终于,这个美丽的梦成了现实。1976年,她的自传《乔妮》出版了,轰动了文坛,她收到了数以万计的热情洋溢的信。两年后,她的《再前进一步》一书又问世了,该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告诉残疾人,应该怎样战胜病痛、立志成才。后来,这本书被搬上了银幕,影片的主角由她自己扮演,她成了千千万万个青年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榜样。

    坚持自己的选择

    美丽的梦,不可因为小小的风浪而随意搁浅。许多时候,放下多余的东西,坚持自己的梦想,幸福都有希望完满。

    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梦,但并非谁都能圆梦。

    科尔和马克一起去医院看病,他们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科尔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马克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

    结果出来了,科尔得的是鼻癌,马克长的是鼻息肉,科尔留下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离开了医院,马克却住了下来,科尔的计划是:去一趟埃及和希腊,以金字塔为背影拍一张照片,在希腊参观一下苏格拉底雕像;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

    他在这生命的清单后面这样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剩下的愿望。”那一年,科尔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埃及和希腊。现在科尔正在实现他出一本书的夙愿。

    一天,马克在报上看到科尔写的一篇有关生命的文章,于是打电话去问科尔的病情。科尔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

    马克没有回答。他早把自己亲口说的去埃及和希腊的事放在脑后了。

    人生在世,每个人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尽头,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而走得快的人,为了把自己未完的事情做完,不再让生命留下遗憾,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而走得慢的人,总是想着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仍然没有完成,碌碌无为地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

    不放弃年少时的梦想

    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终能成真。

    有个叫布罗迪的犹太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中学B(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他本以为这些东西在德军空袭伦敦时被炸飞了,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并且一躺就是25年。

    布罗迪随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学生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的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人学生,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25年前的梦想。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纷纷向布罗迪寄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毕竟25年了,25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25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15岁时想当内阁大臣的愿望保持25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内阁大臣了。

    拥有积极的心态,把缺点转化为优点

    把自己最弱的部分转化为最强的优势,对任何人都非常重要。

    一位神父要找三个小男孩,帮助自己完成主教分配的1000本《圣经》销售任务。

    神父觉得自己只能完成300本的销售量,于是他决定找几个能干的小男孩卖掉剩下的700本《圣经》。神父对于“能干”是这样理解的:口齿伶俐,言辞美妙,让人们欣喜地做出购买《圣经》的决定。于是按照这样的标准,神父找到了两个小男孩,这两个男孩都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卖掉300本《圣经》。可即使这样还有100本没有着落,为了完成主教分配的任务,神父降低了标准,于是第三个小男孩找到了。给他的任务是尽量卖掉100本《圣经》,因为第三个男孩口吃很厉害。

    5天过去了,那两个小男孩回来了,并且告诉神父情况很糟糕,他们俩总共只卖了200本。神父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两个人只卖掉了200本《圣经》呢?正在发愁的时候那个口吃的小男孩也回来了,他没有剩下一本《圣经》,而且带来了一个令神父激动不已的消息:他的一个顾客愿意买他剩下的所有《圣经》。这意味着神父将能卖掉超过1000本的《圣经》,神父将更受主教青睐。

    神父彻底迷惑了。被自己看好的两个小男孩让自己失望,而当初根本不当回事的小结巴却成了自己的福星,神父决定问问他。

    神父问小男孩:“你讲话都结结巴巴的,怎么会这么顺利就卖掉我所有的《圣经》呢?”小男孩答道:“我……跟……见到的……所有……人……说,如……果不……买,我就……念《圣经》给他们……听。”

    故事中的小男孩知道自己的缺点就是口吃得厉害,所以他顺势将自己的缺点转化成了优势。所以,有的时候缺点不一定是件坏事,如果引导得好,就会把缺点转化为优点。

    把自己最弱的部分转化为最强的优势,对任何人都非常重要。格兰恩·卡宁汉自小双腿因烧伤无法走路,但是他却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长跑最快的选手之一。

    他认为,一个运动员的成功,85%靠的是信心及积极的思想。换句话说,你要坚信自己可以达到目标。他说:“你必须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去努力,即生理、心理与精神。其中精神层次最能帮助你,我不相信天下有办不到的事。”

    拥有积极的心态,就能使一个人将自己的弱点积极地转为最强的部分。这种转化的过程有点类似焊接金属一样,如果有一片金属破裂,经过焊接后,它反而比原来的金属更坚固。这是因为高度的热力使金属的分子结构结合得更为严密的缘故。

    你可根据下列步骤,把自己的缺点转化为优点。

    (1)孤立弱点,将它研究透彻,然后设计一个计划加以克服。

    (2)详细列出你期望达到的目标。

    (3)想象一幅将你自己的弱势变成强势的景象。

    (4)立即开始成为你希望成为的强人。

    (5)在你的最弱之处,采取最强的步骤。

    想到更要做到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一切都靠一张嘴来谈理想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唯有做到理想与行动二者合一,才有可能让梦境全部实现。

    安妮是大学里艺术团的歌剧演员。在一次校际演讲比赛中,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最为璀璨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纽约百老汇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主角。

    当天下午,安妮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尖锐地问了一句:“你今天去百老汇跟毕业后去有什么差别?”安妮仔细一想:“是呀,大学生活并不能帮我争取到去百老汇工作的机会。”于是,安妮决定一年以后就去百老汇闯荡。

    这时,老师又冷不丁地问她:“你现在去跟一年以后去有什么不同?”安妮苦思冥想了一会儿,对老师说,她决定下学期就出发。老师紧追不舍地问:“你下学期去跟今天去,有什么不一样?”安妮有些晕眩了,想想那个金碧辉煌的舞台和那双在睡梦中萦绕不绝的红舞鞋,她终于决定下个月就前往百老汇。

    老师乘胜追击地问:“一个月以后去跟今天去有什么不同?”安妮激动不已,她情不自禁地说:“好,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一下,我就出发。”老师步步紧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汇都能买到,你一个星期以后去和今天去有什么差别?”

    安妮终于双眼盈泪地说:“好,我明天就去。”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我已经帮你订好明天的机票了。”第二天,安妮就飞赴到全世界最巅峰的艺术殿堂—美国百老汇。当时,百老汇的制片人正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几百名各国艺术家前去应征主角。按当时的应聘步骤,是先挑出10个左右的候选人,然后,让他们每人按剧本的要求演绎一段主角的对白。这意味着要经过百里挑一的两轮艰苦角逐才能胜出。安妮到了纽约后,并没有急着去漂染头发、买靓衫,而是费尽周折从一个化妆师手里要到了将排的剧本。这以后的两天中,安妮闭门苦读,悄悄演练。正式面试那天,安妮是第48个出场的,当制片人要她说说自己的表演经历时,安妮粲然一笑,说:“我可以给您表演一段原来在学校排演的剧目吗?就一分钟。”制片人首肯了,他不愿让这个热爱艺术的青年失望。而当制片人听到传进自己鼓膜里的声音,竟然是将要排演的剧目对白,而且,面前的这个姑娘感情如此真挚,表演如此惟妙惟肖时,他惊呆了!他马上通知工作人员结束面试,主角非安妮莫属。就这样,安妮来到纽约的第一天就顺利地进入了百老汇,穿上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双红舞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