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万般皆下品,唯有“学习”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纠正心理的误区

    习惯1.纠正孩子厌学的坏习惯

    孩子厌学并不可怕,关键是父母要掌握正确的引导方法。只要方法得当,变孩子厌学为爱学、乐学是完全可能的。

    王志敬今年10岁了,才上小学二年级。并不是因为他头脑笨,而是因为他经常逃学,功课完成不了,成绩一塌糊涂,父母无奈,只好让他留级。因为王志敬厌学,父母苦恼不已,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厌学是腐蚀学生心灵的蛀虫。一个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学习热情,没完没了地感到精神疲倦,最终会使他对一切学习活动兴味索然,从而出现逃学或者其他一些问题。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呢?这需要从外部和内在两个方面去分析原因。

    1.外部的原因

    其一,学习活动的重复、单调和乏味。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重复、乏味的刺激易引起人们的疲劳和厌烦感。缺乏生机、灵活和变通的学习生活,某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某些教师的教学无方,常导致此种情况的产生。

    其二,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求进取、读不读书无所谓的不健康思想还在腐蚀着部分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这对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的时代要求是不相吻合的,必须坚决予以摒弃。

    2.内在的原因

    厌学情绪最主要是由内在原因引起的。这些内在原因有:

    其一,缺乏求知欲望。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对知识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追求的话,他就会常常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对学习就不至于有厌烦情绪。在知识的餐桌面前,求学心切的人,总是如饥似渴,百吃不厌。反之,对学习无所期待、无所追求的人,才会把学习当作负担。

    其二,缺乏动力。自以为上大学无望,混张初中毕业证或者高中毕业证就行了。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明显缺乏动力,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无论学什么都无精打采,难以激发兴趣。

    其三,学习方法欠妥。由于学法不当,虽刻苦学习,却收效甚微。比如,不注意用脑卫生,学习上长期“单打一”,缺乏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死记硬背)等等,自然不会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其四,学习上缺乏成就感。大凡厌学的同学,学习成绩都不理想,每次学习结果所得到的反馈都是消极的。长期得不到嘉奖或同学、老师、家长的肯定与赞赏,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每个孩子产生厌学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不尽相同,所以父母对矫正孩子厌学的对策也不能完全一样。

    如何矫正孩子的厌学情绪呢?

    首先,要针对孩子厌学的具体原因加以具体分析,采取具体的对策。比如,有的孩子产生厌学主要是家庭气氛不和,家庭环境不良,家长行为存在严重问题。父母就应从孩子的前途出发,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改善家庭的不良环境和家庭气氛,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渐渐改变孩子的厌学状况,纠正孩子的厌学问题。

    其次,从一般原则来讲,只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

    有些孩子厌学是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很没劲。要解决这些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习要有正确的看法和评价,要用具体的实例说明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自己将来能为社会做贡献。要向孩子说清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把这些道理讲细讲透讲清,对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会有帮助。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解决孩子厌学的重要方法。家长要引导孩子从自己爱学的科目入手,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少厌学的孩子学习方法不对头,他们既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不主动学别的同学的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题海面前束手无策,产生厌烦学习的情绪。各门课的学习方法不同,家长帮助孩子从具体的学习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孩子有了正确的方法,效率就会提高,也会培养起学习兴趣来。

    习惯2.纠正孩子容易走神的坏习惯

    专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但专心致志的习惯是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的。因此,父母应对孩子从小进行专心习惯的培养。

    吕火明念初中三年级,他学习用功,但成绩却总是在中上游徘徊。面临升高中的压力,学校开设的课程较多,他的学习压力非常大,经常想万一考不上高中怎么办?外语单词也记不住,上课时老是走神,有时真不想上学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不少,他的爸爸见他反应迟钝,精力不足,又听老师说他上课老是走神,真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不少孩子上课走神主要是由于对学习的心理疲劳引起的。孩子承担过重的学习负担,心理压力很大,长此以往,产生了对学习的心理疲劳。孩子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精力不足,甚至产生厌烦学习的情绪,在这种心态下,孩子上课常走神,自然影响学习效果。对待由于学习心理疲劳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要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课程重容易引起心理压力,容易引起心理负担,但是在相同的学习课程的压力下,有些孩子产生心理疲劳,有些孩子仍然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心态非常好。每个孩子抗心理压力的水平及其对策不同,所以造成在同样的学习负担下有的孩子适应,有的孩子勉强适应,有的孩子就适应不了。承受不了过重的学习负担,这种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就差。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教会他们正确对待课程负担,教会孩子不要把考试的名次看得太重,不要顾虑太多,不要过多地去想学习名次下降会引起老师、同学、家长什么评价,尽量地放松自己,不要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给孩子说明白,学习名次下降只要自己正确对待就可以了,不要顾忌别人如何看,多想那些事情就等于又增加了心理负担,又增加了心理压力,造成恶性循环,就会引起上课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成绩。

    有些孩子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在题海战术中能自己调节自己,自己控制自己,尽管他们也很累也很苦,但是他们还是能适应过重的学习负担带来的压力,他们通过自我调节,放松自己,这样,他们就能在课堂上仍然集中注意力。而有些孩子在相同的课程压力下感到苦不堪言,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缺乏自我适应能力。所以,家长应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学会信心提高法,学会情绪调节法,学会身心放松法,这样对孩子缓解与克服上课走神的问题很有帮助。

    下面是一些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1.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各种心理集中过程进行的调节。所以,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品质,对未来孩子的学习、工作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人的注意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注意品质,使孩子成为注意力发展的主人,使孩子能驾驭自己的注意力。中小学时期是孩子注意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家长应了解孩子的注意品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提高注意的基本品质。这是解决孩子上课走神的基本途径。

    2.注意力训练

    孩子的注意力是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渐渐发展和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某些心理测验的方法有助于训练孩子的注意能力。比如划字测验就是一种有助于及时测定孩子的注意分配、注意的集中与转移能力的方法,常常使用此训练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能力。

    下面是一张数字字表,共有20行,每行30个阿拉伯数字,即注意测验表。要求受试者在一分钟之内将8字后边的5字划掉。注意:只能按照从左到右的方向一行一行的,不能跳着划。

    计算方法:根据划对的、划错的与漏划的3个数据评定成绩。全部划对的数字之和成为粗分,划错的加上漏划的成为失误,粗分减去失误成为净分,即净分=粗分-(划错个数+漏划个数)。

    孩子经常在做作业休息时间做这种测试,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能力。它花的时间极少,又能起着对学习调节的作用,同时能达到提高孩子注意力的目的。

    习惯3.纠正孩子心头“失败综合症”的坏习惯

    孩子面对失败往往会产生沮丧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用自信驱散心中的阴影。

    王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马上要小学毕业了。王涛的妈妈反映,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王涛的成绩还可以,但是到二三年级时,成绩一直不好。到了四年级以后,王涛对学习就完全持无所谓的态度了,父母、老师责备也好,好言相劝也好,就是推不动他。他似乎对学习、对自己的成绩以及对老师、家长的批评都无所谓。

    用王涛爸爸的话说:“现在我们最着急的倒不是他的成绩,而是他的态度。平时成绩不及格或挨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们看不出他有任何着急或者不好意思;偶尔,他表现出一点进步,我们也会表扬他,可是,你表扬他时,他也不会表现出任何高兴的样子,整个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据一位心理学家分析,王涛这种情况叫“失败综合症”。所谓“失败综合症”,即失败不是由于自己缺乏能力,而是由于心理上的原因,由于根本没有努力而遭受失败。

    那么,学生的这种“失败综合症”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重复失败的经历可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永远也走不出失败了。大多数孩子刚上学时,对学校生活充满热情。但是,孩子一次又一次没有达到目标,他就可能体验到挫折,会感到自己对生活和环境、自己的学业都无能为力,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体验到无助感,并放弃努力。

    二是对成功和失败的不正确归因,也会导致“失败综合症”的形成。有“失败综合症”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有一个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成功有一种“宿命”的观点,感到成功与失败不是自己能够决定和改变的,而是由外部的、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

    三是来自父母、教师等的不良评价。父母可能会这样对孩子说:

    “连这个都不会,你真笨。”

    “我看你是无可救药了。”

    “你这种成绩,真把老子的脸都丢尽了。”

    “你看隔壁家的李津津,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他一样?”

    无疑,这些都是令人泄气的评价。孩子的思维是比较简单的、具体的,他们会很大程度地相信成人说的话。如果父母说他笨,孩子可能就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不聪明。

    总是,父母、老师的消极评价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使他们怀疑自己的价值。

    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是父母帮助孩子克服“失败综合症”的重要方法:

    1.帮助孩子处理可能的障碍

    孩子在学习的路上可能存在许多障碍。例如,知识的学习是积累性的,以前学习的知识如果不扎实,那除了要学好现在的知识外,还要对以前的知识缺漏进行弥补。家长可以想办法帮助孩子弥补知识的缺漏,帮助孩子排除知识缺漏问题。

    2.将孩子置身于他容易取得成功的地方

    孩子学习成绩差可能是普遍性的。如果要求孩子在短时期内将各门功课都赶上来,可能会非常困难,而且容易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因此,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门他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集中精力学好这一门学科,以此为突破口,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自身的能力。

    3.采取小步子前进的策略

    一个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是很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较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就是一次胜利,从而让孩子一直带着胜利的喜悦去攻克最终的大目标。

    4.掌握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绩水平相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成功期望。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们对过去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归因。

    一个将失败归因于能力或任务困难的人,可能只有较低的期望,轻易放弃期望,或者将来选择较低水平的追求。

    一个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的人,可能下次较为努力。

    所以,教导孩子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等自己能控制的因素,有助于保持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最终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5.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处于“失败综合症”中的孩子往往有一种看法,认为父母、老师把孩子本人同他的行为表现结果等同起来。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表现,他们会认为只有成功的人、学习成绩好的人才是有价值的,而自己的成绩总是不好,所以,毫无价值。这样,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对孩子的成长无疑至关重要。

    6.称赞孩子的善良人品

    父母常常称赞孩子的善良人品,等于向孩子暗示:父母看重他,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校的成绩;即使他学习成绩下降,他还有其他的优秀品质,有自己的价值。这样,孩子就会在对自己肯定的同时,更加努力。

    7.保持对孩子的高期望

    在孩子多次失败后,许多父母会对孩子丧失信心,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随之降低。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能力的期望,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和成功期望。父母的低要求和低期望是不相信孩子能力的表现,相反,父母的高期望只要不是不可企望的,就能为孩子提供一种信任感,也能让孩子感到一种胜任感,从而使他今后更加努力。

    8.鼓励孩子的课外兴趣

    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许多家长会心急地将孩子牢牢地“钉”在功课上,完全剥夺孩子开展“课外兴趣”的时间和权利。殊不知,鼓励孩子开展课外兴趣,既可以使孩子多一条“成功之路”,多一个发挥才能的领域,同时也是父母“爱心”的体现。孩子会觉得尽管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但父母还支持他的课外兴趣,表明父母并没有对他全面丧失信心,也表明父母还是爱他的。这无疑是对孩子的最好激励。

    9.做一个“善于”评价的家长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善于评价孩子的家长可以避免孩子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

    父母应避免给孩子“贴标签”,避免用使人丧失信心的话来评价孩子的学习和能力。

    在评价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应该更多地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只看重结果,评价孩子时采用个人标准而不是集体标准。

    习惯4.纠正孩子骄傲自大的坏习惯

    骄傲自大的孩子无意之中会在自己与外界之间树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形成与外界的隔膜,这使他变得狭隘、自私、目中无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蒙蒙是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在一家医院当医生。蒙蒙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在家里,她要什么有什么,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里,她成绩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在同学当中,由于她长得漂亮,大家还给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白雪公主”。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疼爱,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再加上自己的天赋,使蒙蒙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我就是比别人优秀”,蒙蒙总是这样想。蒙蒙的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女儿,为有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而自豪。所有这些都助长了蒙蒙的自满和自傲的情绪。渐渐地,蒙蒙变了。在家里,她只要稍稍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睥气;在学校里,蒙蒙更爱表现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绩就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

    蒙蒙是骄傲自大的孩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家庭中,由于受到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呢?

    1.成人对孩子的影响

    有些父母由于自身条件比较优越,总是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常常会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如他们经常议论同事的缺点,某某不如自己。孩子听到这些话,也会仿效父母,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嘲笑别人的短处。

    2.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优越的家庭条件容易滋长孩子虚荣自傲的心理,形成爱炫耀自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孩子常常穿漂亮的衣服,就会看不起那些穿旧衣服的孩子。

    3.过多的夸奖

    孩子常常得到大人的夸奖,就会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导致看不起别人。如果爸爸妈妈常常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产生自傲心理。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大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骄傲自大的孩子常在自己的周围树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形成与外界的隔膜,这使他们的心胸变得很狭窄。他们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往往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而只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而且,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成绩,只会“坐井观天”。骄傲自大的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因为他们不能做到平等相待,总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喜欢指挥别人。骄傲自大的孩子情绪也不稳定,当人们不去理睬他时,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当他们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又会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否定自己的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当孩子出现骄傲自大的情绪时,父母应该如何办呢?

    耐心教导,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孩子出现骄傲自大的坏习惯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所以,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作为父母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家长还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骄傲自大的坏毛病,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他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表扬时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正确的方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家长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骄傲情绪。

    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其实,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过多的物质奖励,有时会强化孩子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从而削弱进取意识。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明白好条件是父母创造的,他其实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发现苗头,及时教育,消除其骄傲自大的不良心态。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要谦虚友善,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骄傲情绪,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习惯5.纠正孩子意志薄弱的坏习惯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发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些家长不正确的做法,不仅不利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可能会使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

    “佳佳,你怎么了,快告诉妈妈呀?”“佳佳,你怎么了?”……

    佳佳的妈妈伏在佳佳的身边,拼命地喊着,她怎么能想到,孩子上初一还不到一个月,竟然想到了自杀。

    佳佳是家里的独生女,爸爸是中学的校长,妈妈是医生,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佳佳,爷爷奶奶更是视佳佳为掌上明珠。她有着优越的家庭条件,只要是佳佳想要的东西,父母都会尽量地去满足她,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佳佳真的很幸福。

    当然佳佳也是很争气的,整个小学阶段,基本上每次考试都能拿到奖状,亲戚朋友无不夸佳佳是个好孩子,同班的同学无形中也愿意和佳佳来往。佳佳是个不甘示弱的孩子,只要考试,就想争第一。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试佳佳由于身体不太好,结果考了第五名,谁也没有想到,拿到成绩单以后的佳佳就大哭了一场。小学毕业考试,她的成绩很理想,顺利地考入了一所重点中学。

    这所中学就是佳佳理想中的学校,入学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同学们都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这时,佳佳才发现自己原来的优越感一下子全没有了,身边的同学都是那样优秀。课堂上,佳佳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总有那么多的同学似乎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老师的目光在佳佳身上停留的时间也少了;开学不到一个月要确定班干部,结果名单里也没有了佳佳;英语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听写几个单词,佳佳只对了一半;语文课上,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竟然说错了……

    这一切都让佳佳不断地怀疑自己,责备自己。她甚至感到自己再没有脸面见父母了,放学路过小河边的时候,佳佳就……

    幸亏过路人发现了并及时地救了佳佳。

    佳佳的事例不能不让我们认真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好几代人的希望,受到好多人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很容易就得到了很多物质享受,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不懂得什么是困难,什么是挫折。其实,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面对生活,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努力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使孩子从小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古往今来,很多成就大业的人,都是意志坚强的人。对于家长来说,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必须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必须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并根据孩子意志品质的发展特点进行具体指导。建议家长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如果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孩子就没有机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家庭中应适当地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孩子照料一盆花,每天给它浇水,定期施肥,常常观察盆花生长变化的情况。当盆花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开出鲜艳而美丽的花朵时,会使孩子从中体会到,做一件事必须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

    2.鼓励孩子做好每件事。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很强,常常做事会有头无尾,半途而废。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始至终做好每一件事情,当孩子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丢下手中的事去干别的了,有的家长跟在后面收拾孩子丢下的“尾巴”。其实,对待这种情况,家长一定不要迁就,而要让孩子做完手中的事再去干别的。这是指导孩子经受意志锻炼的重要手段。孩子年龄小,做事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如果遇到困难,就会放弃原始目的,要克服这种缺乏意志力的行为,成人就要及时表扬孩子已取得的成绩,帮助孩子克服行动的困难,鼓励孩子坚持把一件事做完。

    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如果意志坚强,做事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那么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意志品质。反之,家长如果做事拖拖拉拉,遇着困难绕道走,工作、生活缺乏勤奋精神,那么他们的孩子决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如“这次虽然没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进步了”;“我跳舞不行,可画画不错,要努力画,争取参加书画比赛”。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成人应鼓励、肯定。如此,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通过活动锻炼孩子的意志。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而且对意志品质的锻炼也有促进作用。如带孩子登山游玩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有的孩子走累了,缠着爸爸妈妈要抱。这时,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咱们来当解放军吧,看看谁先到目的地。”孩子会一边学着解放军的样子,一边继续往前走。还可以选择一些有关意志力培养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例如,可以给孩子讲讲爱迪生的故事。在爱迪生小时候,因为喜欢问一些古怪的问题,而被教师开除出校;在他做化学实验的时候,有一次硝酸差一点炸了他的眼睛;在小爱迪生身上,经历过无数次挫折与逆境。但爱迪生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挺过来了,一次次地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成了一名大发明家。

    习惯6.纠正孩子自制力差的坏习惯

    无自制力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就像无舵之船,难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有自制力的人有很强的独立性,有自己的主见,不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左右。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自制力。自制力的形成并不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我儿子今年14岁了,可一点儿自制力也没有,没有一件事能从头做到尾。拿起一本书,还没翻上几页,就扔到一边;学习不了多长时间,就去开电视。这可怎么办呢?”许多父母常为孩子没有自制力而烦恼不已。确实,孩子的自制力差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而且还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

    郭英是一名初三的学生,现在正面临中考,学习很紧张,但每天做功课时,她都管不住自己。刚开始的几道题她还是认认真真地做,但没过半小时,她就坐不住了,一会儿起身去喝水,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又上厕所,反正她总有理由不写作业。郭英不光在做作业这件事上没有自制力,在其他方面也这样:跳舞可以说是她喜欢的事,但当老师教完一段后,她课后练习从来不会超过3遍,对动作的要求也是马马虎虎,由于这个,她总挨老师批评。郭英自己也觉得很苦恼。她感到现在面临中考,这种状态根本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但她想管住自己却做不到,好像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她离开自己应该做的事。那么,郭英自制力差的这种坏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

    原来,郭英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从很小开始,父母就对郭英进行了早期教育。先是弹琴,后是画画、念英语、算算数。小英英学习的时候很用功,爸爸妈妈都十分高兴。看到女儿这样辛苦,妈妈很心疼,在郭英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送来零食什么的。小孩子禁不住诱惑,于是,时间一长,形成了习惯,没有零食就不能把事做下去。她做事的时间不能长,并且总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安心学习。所以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每当考试成绩出来时,郭英看到自己那可怜的成绩都会很伤心,有时甚至会大哭一场,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学习,但几天之后,就会把自己的痛苦抛于脑后,还是控制不了自己。

    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自制力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父母总以为自制力可以由孩子的主观意识来控制,孩子之所以在关键时刻没能管住自己,完全是他们“不愿意”和“不使劲管”的原因造成的。其实,这冤枉了很多孩子。孩子自制力差有许多原因,如外部世界诱惑太多,或早年未形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精神,以及学习兴趣淡薄等。其中,孩子自制力差,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辛苦一点儿就承受不了,总是嘘寒问暖,导致孩子不能专心地做一件事;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难得和孩子在一起玩耍和说话,长期的紧张气氛,使孩子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总是追赶着应付新变化。另外,孩子的自制力差可能也是因为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大脑额叶发展还不完善等原因。

    孩子自制力差的坏习惯是多种因素长时间累积的结果,所以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也需要长期的过程。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把长远的目标具体化,增强它们的激励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很容易受短期的、比较具体和明确的强化物所左右,而不容易受遥远的、比较抽象和模糊的东西所影响。学习虽然意义重大、涉及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可对孩子而言,毕竟是比较遥远和抽象的;而看电视、吃零食之类的事情是一种十分明确的诱惑,可使孩子获得及时的满足,因此孩子常常不能抗拒后者的吸引。为此,就特别需要父母想办法,把一些长远的目标具体化,增强它们的激励性。

    2.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当孩子安心做一件事时,父母不应随意打断他而让他做另外的事。但在完成一小部分学习内容后,可以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吃点好吃的,玩玩小玩具,听听歌曲,做做操,以此来作为孩子完成一项阶段性任务的奖励,而不至于使孩子的学习太乏味。

    3.设法使孩子集中精力干一件事。家长要注意孩子在平时的表现,当孩子做事不彻底时,要鼓励他把事情做完。不管是在孩子玩积木还是画画时,都不要把所有的玩具和用具一股脑摊在孩子面前,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4.丰富孩子的经验,培养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中选出一项让孩子坚持下去。因为孩子的经验不足,感兴趣的东西有限,所以要尽量让孩子多接触新事物,从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感兴趣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5.努力成为孩子的伙伴。父母要常常鼓励孩子,经常和孩子倾心交谈,要孩子知道你一直关心他、爱他,从而使孩子产生做事的积极性。如果父母对孩子努力做的事不闻不问,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而放弃手中的事。

    习惯7.纠正孩子依赖性强的坏习惯

    凡孩子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现在的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在家里,没有成人一勺一勺地喂饭,孩子就不肯自己进食;没有成人陪着、拍着睡觉,孩子就又哭又闹不能入睡;就连和小朋友玩耍时也要求父母跟着;早晨起床后不叠被子,吃完饭不知道刷碗,上学忘了带学习工具也要责怪是家长没有提醒他们。如果孩子有这些类似的问题,家长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赖性是否太强了。依赖性强的孩子,大多数缺乏责任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想到让父母替他去做,这种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1989年7月10日,四川省的一位青年从6楼阳台跳下身亡,这位青年是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贾彭。

    在别人眼里,他一直非常优秀。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排在最前面,每次考完试,他都会问老师:“这次考试谁是第二?”因为他很坚信,第一名肯定是属于他的。如此出众的学生,自然深得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厚爱。为了贾彭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父母可谓是操尽了心,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父母都会代替贾彭去干:吃饭时,妈妈会及时地把饭端到贾彭的手边;衣服脏了,当然也是妈妈的事;笔记本用没了,也是妈妈为他去买,他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且有时还为自己的这种生活而沾沾自喜。事实上,到了十七八岁,早应具备洗衣、做饭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贾彭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没有学得这些能力。

    1988年7月,贾彭参加高考,他以全县第一,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学,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学校。这一喜讯,给家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乐,亲朋好友们无不夸贾彭聪明。同年的9月,贾彭和其他刚入学的学生一样,无比兴奋地来到了首都北京。然而在大学生活开始不久,贾彭就表现出了困惑,他不会买饭,不会洗衣,甚至常常找不到上课的教室,不知道该怎样和同学相处。虽然好心的同学也在不断地帮助贾彭,但还是难以解决他的适应问题,这令贾彭万分苦恼。无奈之际,他只好提出了休学,学校根据他入学以后的表现也同意了。

    第二年的7月份,学校及时地寄去了复学通知。收到通知的贾彭,没有丝毫的兴奋,反而产生了无比恐惧,他害怕再次离开父母,他担心自己依然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他便从6楼阳台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贾彭的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有意无意地包办了孩子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句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具体而言,在纠正孩子过强的依赖性方面,建议家长从以下角度入手。

    尽可能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孩子的生活起居,能放手的就不要包办。家长们不妨尝试一下美国家庭的做法:美国的婴儿从一出生就单独睡觉;孩子会捧奶瓶了,母亲让他自己捧奶瓶吃奶;吃完奶就把孩子放在大便椅上让他自己大便;之后,让孩子在有围栏的床上自己玩;孩子学步的时候,也是他自己扶着学步车走。长大后,一切自我服务,还得帮忙干一些家务活;孩子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着自己挣钱;13岁的女孩,包揽全家衣服的洗涤,按社会价格收费;18岁以后,就完全独立。

    提出的要求应该和孩子的能力相符合。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时候,要按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果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实际上,在幼儿期,伴随着孩子生理的发展,他们的肢体活动能力增强,相应地自主性也开始发展,独立性渐渐增强,这时是父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适当时期。父母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当儿童看到自己双手完成了很多事,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运用一定的策略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理。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地给予纠治。首先要了解孩子依赖心理形成的原因,以此为基础,使用一定的策略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很多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问题让父母费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孩子总赖在床上不起,一旦迟到了,反而会责怪父母没有及时把他们从床上拉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位父亲就对女儿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晚上睡觉时上好闹钟,早晨自己起床,没有人再叫你了,迟到了由自己来负责。”当然这位父亲对女儿是很了解的,他知道女儿所想的。第二天,闹钟一响,女儿果然立即跳下了床。这位父亲很了解自己的女儿,运用一个小技巧,就很轻松地改变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他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习惯8.纠正孩子缺乏主见的坏习惯

    缺乏自信往往和缺乏主见紧密相连,要想克服孩子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不良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不少父母在训斥孩子时习惯于用这样的话,如“我的话你怎么敢不听”,“你必须这样做”,“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有的父母甚至还拿起棍棒来逼迫孩子。在这些家长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概念,家长是权威,家长所说的所做的总是对的,孩子必须要服从。家长的这种行为,不管是对何种类型的孩子都是极不适用的。对于那些有思想、有判断力的孩子而言,家长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孩子在表面上是不敢和家长相对抗的,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十分不服气的。对于那些天生胆小、懦弱的孩子,这种绝对权威的方式,只能致使孩子在做事时越来越缺乏主见、犹豫不决。

    明明是个11岁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因为参军常年在外,而妈妈整天又要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明明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当然是万分高兴,对孩子是百般关心、照顾,给明明穿衣服少了,怕冷着了孩子,穿多了又怕孩子太热。明明想出去找小伙伴玩,也要征得爷爷和奶奶的同意,更多的时候,他们会限制孩子出去,不是担心别的孩子会欺负明明,就是怕明明摔了、跌了。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出去玩,都是爷爷操心的事,每天穿什么衣服比较合适,当然就是奶奶的事了,明明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安排得恰如其分。要做作业了,先做哪个作业呢,明明犹豫不决,问一声爷爷,问题就解决了。

    明明不爱运动,偶尔跟同龄的小孩在一起做游戏。可明明更多的是随着其他小伙伴玩,当个小“跟屁虫”、“小尾巴”,跟着别人学,别的小孩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如果没有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他就静静地待着。当爷爷奶奶发现了明明的这种“随从”行为以后,才开始为孩子没有主见、缺乏自信而担忧。

    缺乏主见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他们经常会人云亦云,随大流,以求得安全。孩子做事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可能有气质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有些家长出于“好心”,惟恐委屈了孩子,一味包办代替或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使得孩子无独立做事的机会,一旦遇事让他拿主意时,就不知所措,祈求别人的帮助。还有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待孩子往往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父母甚至让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又不帮助他,使得孩子对成功的体验少,而经常感到失败的痛苦,这样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害怕做错事,更不愿意拿主意。

    所以,孩子做事的果断性、主见性不是天生就有的,成人应注意教育孩子,让孩子在锻炼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并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那么,如何转变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呢?建议父母从以下做起:

    1.丰富知识,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而且孩子的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别人学。对此,家长既不能忽视也不可羞辱惩罚,而应耐心地正面引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如孩子听见某些人说了脏话,于是就跟着学,这时父母需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不文明,不要学说等。同时,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于孩子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盲目地随从别人。

    2.正确评价孩子做的事。对孩子要求不能过高,要多鼓励、少批评。对竭尽全力也没做好的事,成人要给予理解,告诉孩子:“没关系,以后再慢慢努力,爸爸小时候也经常这样。”成人正确的评价,可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鼓起勇气去拿定主意。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成功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在孩子做事时,成人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尽量让孩子明白怎样做。含糊不清、笼统会使孩子感到无从下手,拿不定主意。

    3.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的,一般都愿意参加一些活动,成人要尽早让孩子练习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穿鞋、擦桌子,独立完成简单的委托任务。凡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成人尽量不插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尝试,发现自己的能力,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克服孩子的依赖性。如果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就会果断地去做。因此,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那些较难的事情,成人应同孩子一起去做,并给予适当帮助,教孩子逐步学会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孩子有了成功的经验,就会增强自信,做事果断。

    4.在活动中锻炼孩子。一个人在做出决定以前,需要考虑利弊得失,再做出最佳选择。成人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充分自主的机会,让孩子有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力,凭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决定做什么事,怎样做。如到商店给孩子买玩具时,父母选定价钱后,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与花色;又例如,儿童乐园是孩子常去的地方,也是孩子最喜爱的地方,有的父母寸步不离地陪着孩子,规定孩子这个可以玩,那个不能玩,防止孩子出意外。这时,父母不妨让孩子自己做主,只给孩子以启发引导,适时地提醒孩子注意安全,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开展竞赛,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同时要鼓励孩子自己创新。

    习惯9.纠正孩子自卑的坏习惯

    人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是如果父母对儿女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压力过大,那么,孩子就会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再也无法前进,甚至会渐渐失去自信,滑入自卑的深渊。

    期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成为成功之人,是当今大多数家长的心愿。为此,父母可谓不辞辛苦,呕心沥血,但在父母们一心为孩子好的辛劳中,经常忘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以至于劳而无功,不但使孩子的童年充满了痛苦的回忆,还给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做父母的平时容易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看人家,可比你强多了”,或是“我们家怎么有你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之类的话。父母说这些话往往是无心,但孩子却容易把它们当真,在多次讲了这类话以后,就会对孩子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对孩子而言,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可是,父母的一句话,就会使孩子完全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洋洋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里的教授。洋洋是独生女,因此爸爸妈妈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希望他们的女儿和他们一样有知识,甚至超过他们。于是从洋洋很小的时候起,爸爸妈妈就给她制定了发展计划。当洋洋刚会咿呀学语时,父母就教她念英文。等洋洋长到三四岁时,她每天的时间就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如早晨起床要练声,上午学知识,下午学跳舞,晚上练琴。洋洋的爸妈希望洋洋成为一个全才,所以对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洋洋起初的表现很出色,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后来的学校里,她都是一个活跃分子,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在德智体等方面,她都不会落于人后,但这样仍不能让她的父母满意,因为父母给洋洋定的标准是第一。每当洋洋拿着自己还认为满意的成绩单高高兴兴地回家时,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训斥:“这道题怎么能错呢?这么简单,真是笨呀!”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洋洋伤心地低下了头。上小学一年级时,洋洋参加了全市的歌咏比赛,拿了二等奖,下台之后,她欣喜地向爸爸妈妈跑去,没想到面对的却是爸妈冰冷的面孔:“你看人家获一等奖的那个小朋友,嗓子多甜美,表情多自然,可比你强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失望。”可怜的小洋洋,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小洋洋慢慢地变了。现在,她已经12岁,上小学五年级了。据老师说,这几年来,小洋洋仿佛换了一个人,原先她是一个特别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孩子,而现在她总是一个人独处,很害羞、胆怯,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就是老师把她叫起来,回答也是含含糊糊,犹犹豫豫,总是说我不行,我不知道,再也看不到小洋洋那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的样子了。

    自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卑的人,往往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的人,由于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过低,因此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但又感到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丧失了实现自我的信心。她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物罗列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自卑会使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

    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家长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渐渐树立自信心。

    2.关心孩子的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孩子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对自己的评价还不客观全面,在困难面前就容易产生自卑。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给孩子以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3.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好多孩子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有的孩子却只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孩子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主要是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知道的很少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为此,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多读书,多接触新事物,广交朋友,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从而消除自卑。

    4.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十分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很内疚。如果家长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这时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自卑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也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应该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在家长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孩子一定会渐渐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更加健康地成长。

    习惯10.纠正孩子的自闭倾向的坏习惯

    “人是社会性动物”,孩子早晚要走出家门面向大千世界。无论外界环境多么纷繁复杂,我们都应该勇敢去面对,而不应该将自己封闭起来。因为“独自一个人的禁闭是可以施加于一个人的最为严厉的刑罚的一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一个人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使自己逐渐成熟。

    周海是某市重点中学的初中生,品学兼优,老师们都非常喜欢她,常常会表扬她。她的父母对这个独生女儿更视为掌上明珠。但周海性格内向,和同学们的交往很少。

    近来,文静温柔的周海好像和同学们更加疏远了,而且老师和同学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阴天和雨天,周海也和晴天一样,进进出出总是带着一副墨镜,神色也总是很紧张。大家都疑惑不解,周海究竟怎么了?

    周海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和其他人在一起,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压力,心好像要跳出来似的。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周海几乎断绝了与外人的交往。于是她买了一副墨镜,想借助浓浓的黑色去隔绝与他人的心理交流,以驱散心头莫名的恐惧。但是,她的心里还是感到很压抑、很紧张。周海觉得身心疲惫,人日渐憔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周海变成这样呢?

    周海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严格,周海从小就养成了不大出门的习惯。周海的父母很爱干净,其他小朋友到她家来玩,如果把屋子弄乱,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并偷偷告诉周海,下次不要把小朋友带到家来。于是,周海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少,她也越来越不喜欢和别人交往。等周海稍大一点后,父母又常对她说,外面很乱,坏人多,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常常叮嘱她晚上不要外出。一天晚上,她上完自习,独自一个人回家,发现在一个小巷子里,几个男青年正围着一个女孩纠缠。父母的叮嘱顿时变成了她亲眼目睹的事实。她吓得魂不守舍,拼命地跑回家,几天后仍噩梦不断,直至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恐怖的感觉才慢慢消失。恐怖的意识虽然消失了,但恐怖的痕迹还是存在。每当周海看见异性,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在惶恐、矛盾、徘徊中,她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

    自闭倾向指在有人的场合,特别是在有生人的场合,会感到心理紧张,有异常的恐怖体验,并伴有异常的行为表现,如心慌、不安、脸红、手足失措、手脚发冷、出汗、语无伦次等。有自闭倾向的人为了摆脱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别人交往。自闭倾向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在于有些儿童本身可能具有腼腆、内向、害羞的性格这些特点不利于儿童与他人交往。客观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本来就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出现了“不合群”的性格,如果父母不注意的话,不仅同意,还鼓励,甚至赞扬自己的孩子不与外界接触,不与同学交往,就像周海的母亲那样进行消极的“叮嘱”,使孩子在还未接触社会之前,就已经对社会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这是非常不利于独生子女成长的。另外,孩子在交往中的屡次受挫,也会使他逐渐回避与人交往。

    孩子的这种自闭倾向对其成长有极大的危害,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消除孩子对社会的恐惧心理,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家长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与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孩子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从而不断成熟。父母不应该因为社会太复杂,就总把孩子收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如果养成习惯,孩子会对社会产生惧怕心理,无力承受外界的压力,极易形成自闭倾向。家长应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孩子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在家里根本没有想到过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解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接纳孩子的朋友。与朋友交往本来是孩子脱离父母视线,开始走自己路的开始,但如果父母仍固执地想让孩子按自己规定的轨迹走,就可能妨碍了孩子成长的进程。

    孩子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朋友,他们需要在朋友那里得到的首先的是安全感。有时孩子觉得朋友可贵的地方,父母不见得会看得到。父母不一定十分喜欢孩子的朋友,但也不能总是抱怨,否则会伤害了他的感情,使他变得无所适从,导致将自己封闭起来。我们可以在孩子谈到他的朋友的时候注意倾听,弄清孩子为什么喜欢自己的朋友,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与孩子分享交朋友的快乐。

    教孩子正确看待交往中的挫折。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但由于孩子的性格不同,对挫折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自尊心强,当他们遭到别人的拒绝时会很伤心,从而对与他人交往产生一种恐惧,渐渐变得退缩。家长应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常常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朋友交往的情况。当出现问题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从而使孩子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走进大自然,让孩子在心灵上不再孤寂。有人说,城市的“都市化”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这可能有点极端。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在心灵上的封闭与城市生活的单调、生活节奏的紧张确实有关。作为家长,我们不妨抽出时间来,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这样,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让他们把心中的不快与压抑释放出来,渐渐变得豁达、开朗。

    习惯11.纠正孩子嫉妒心强的坏习惯

    嫉妒是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它会破坏人际关系,伤害同学间的友好感情,甚至会由于攻击情绪的发泄而造成悲剧。父母应努力帮助孩子摆脱嫉妒的纠缠,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表现。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抱起别人家的孩子,他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并且会立即要求妈妈抱自己。虽说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因为常常的嫉妒反应情绪,会演变为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孩子嫉妒过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不仅影响进步,而且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卢刚事件,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卢刚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他于1986年赴美留学,据说他的博士资格考试成绩创下了爱荷华大学的纪录。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他的行为却让人备感震惊。

    那是1991年11月1日下午,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物理大楼三层的一间教室内,几个教授和研究生正在进行有关天体物理的讨论。3点30分左右,一直参加讨论的中国留学生卢刚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首先对准自己的导师葛尔兹开了一枪,葛尔兹教授应声倒下。接着卢刚又不慌不忙地对准旁边的史密斯教授开了一枪,史密斯教授也倒在血泊里。卢刚把枪对准了自己的同学山林华,只听到“呼”的一声枪响。当教室里的其他同学被吓得目瞪口呆、惊惶失措的时候,卢刚匆匆离开了教室,跑到系办公室,一枪击毙了系主任。然后又走进行政大楼,向副校长开了一枪。最后的一声枪响,他是对准自己的。

    卢刚的这次行动,显然是精心策划的。然而他作案的动机,竟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他认为葛尔兹教授在毕业论文答辩时有意刁难他,致使他没有取得博士学位;另一个原因是,晚来一年的山林华不仅受教授的青睐,而且还比他早拿到博士学位。最让他嫉妒并难以容忍的是,山林华还得到了他渴望得到的竞争优秀论文荣誉奖的提名。

    面对这样惨痛的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希腊的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每个孩子都会有嫉妒,孩子的嫉妒心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反应,引起孩子嫉妒的原因极多,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嫉妒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当然,嫉妒的范围也是很广的,包括嫉妒人、嫉妒事、嫉妒物。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恶意中伤,有的付诸手段卑劣的行动。实际上,嫉妒心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会使人在处理问题时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情绪化反应强烈、自控力差、缺乏理性,很难对事情的利弊做出恰当的判断。嫉妒对个人、集体和社会均起着耗损作用,是一种对团结、友爱十分不利的情感。这种缺点如果保留到长大以后,那么孩子就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在生活中心情舒畅。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注意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分析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儿童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孩子内在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在竞争中受挫会导致他对成功者的嫉妒;因教师对他人的表扬而产生嫉妒;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对生理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因自己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同学产生的嫉妒等,再加上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渐渐缺乏自信,心胸狭窄。只有了解了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家长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不但要正确地认识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表扬得当,可以增加他的自信,促进他不断进步;如果表扬不当,就会使孩子骄傲,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甚至当有人说别人好,没说他好时,他就难以接受。例如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自己。而孩子之所以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他还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

    3.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教给孩子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还能使孩子的理智得到较好的发展。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创造氛围,让孩子从日常的生活中,从家长的处世哲学中,体会到“强中更有强中手”,“人人不如己,处处占上风,事事要拔尖”的人是没有的。如果家长设法使自己的孩子养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孩子的情感就会不断丰富,心理就会日趋成熟。这时,即使孩子对某人产生了嫉妒心理,也会很快被理智的思考所控制。

    4.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有自身的性格弱点。如,与人交往时,喜欢做核心;当不能成为社交中心时,就会发脾气;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等。对有性格弱点的孩子,家长要悉心引导。在孩子面前,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并热情鼓励孩子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孩子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对遭到不幸的人给予同情,不可纵容孩子幸灾乐祸,以助长孩子的嫉妒心理。对孩子的挫折,要耐心地同孩子一起做认真的理性分析,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支持孩子再做努力,决不可让孩子怨天尤人,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要使孩子经得起任何风吹浪打,对别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他人的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自己的失败具有再造成功的信心。

    习惯12.纠正孩子缺乏耐心的坏习惯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做事没有耐心的人,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家长应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耐性。

    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我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可就是没耐性,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做事能否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其实质是面对困难能否克服的问题,是人的坚持性的体现。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对他以后的学习、工作的成败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作为家长,从小就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耐心,也就是孩子做事的坚持性。

    婷婷小时候真的很聪明,很可爱,就连他的妈妈也总这么夸奖婷婷。那还是在婷婷16个月的时候,妈妈本是无心地教婷婷学数数,没想到有一天妈妈带婷婷去商场,看到墙上挂着的价格牌子,婷婷竟自言自语地念出了“1、2”,妈妈这才发现孩子竟然记住了她平时在画板上写的1、2、3,欣喜之余,她打算开始认认真真地教婷婷学数字。

    于是,妈妈去书店为孩子买了数字图,每个数字后面配上杯子、花朵、车子,煞是好看。婷婷看了一眼就喜欢上了,并且仔细地看着每一项数字和图案,摸了又摸,连吃饭的时候也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数字图。那天晚上数字没认识几个,倒把后面的图案,杯子、袜子、车子全认识了!经过妈妈的一再努力,孩子也仅仅记住了几个数字,如8,9,当然能记住这两个数字也是有原因的,其中8和爸爸的发音有点相近,而9对婷婷来说,就更不陌生了,因为他经常听爸爸说要喝酒。对于其他的任何一个数字无论妈妈怎么教,婷婷都不肯学了。

    婷婷的新鲜劲还没持续到3天,她怎么也不肯坐着去认识那些枯燥的数字了,提起图案,她还能说出一些,但只要提到数字,她就会心不在焉的岔开话题,再逼紧一点,索性就走了。

    看到婷婷的表现,妈妈有些发愁了,怎么办呢?经过仔细的思考,妈妈认为孩子是厌烦了这个数字图。于是,她决定给孩子买其他类型的,试图以一种新的刺激来激发婷婷的兴趣,结果还是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妈妈感到迷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了。

    对于孩子而言,尤其是幼儿,做事不能坚持到底,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情况下,幼儿集中注意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基本上在10钟左右,因此,父母大可不必为孩子缺乏耐心而烦恼不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孩子精力不集中、没有耐心这一特点放任不管,而应在掌握孩子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

    家长对孩子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活动的动力,没有了兴趣的活动,一定是无效的活动。因此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足,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家长应尽量让孩子多接触新事物.培养孩子的兴趣。另外,为孩子选择的玩具和书籍,也一定要适合孩子。从内容上而言,难度要适中,过难过易都会挫败孩子活动的兴趣。从量上而言,也要适度,如果同一时间提供的玩具量太多,很容易分散注意。

    2.让孩子学会集中精力。父母应有意地为孩子创设一些活动,使他们持久地沉浸在一种活动中,从而渐渐学会集中精力做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折纸、剪纸、搭积木等活动.在活动中,要尽量引导孩子并让孩子知道,生活中很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有时孩子饿了马上要吃,渴了马上要喝,想要什么玩具当时就要买,家长可有意延缓一段时间,不要立即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另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给孩子提供太多的工具,以免分散注意。

    3.家长要做出榜样。很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因此家长首先注意自己不要形成做事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然后,再对孩子提出要求。在个做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他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解。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好这张画后,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查画到底画完了没有,这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另外,父母也应注意和孩子多进行交流,做孩子的伙伴。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参与孩子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地鼓励表扬孩子,如“你真了不起”,“你真行”,“你做得真好,下一次会更好”。父母的这些语言,对于孩子做事的坚持性是很有益的。当然一定要注意,不要以太忙为理由,而忽视做孩子的伙伴,有些父母甚至对孩子做出的努力不闻不问。这些对孩子耐心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

    习惯13.纠正孩子虚荣心强的坏习惯

    虚荣心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并不以现实为基础,虚荣心越强的人偏离现实就会越远。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不同的人目标也不一样。有的人追求事业成功,有的人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追求精神满足,还有的人追求虚荣。虚荣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东西,有虚荣心的人总想凌驾于他人之上,并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渐渐迷失自己。

    据有关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虚荣心较强,在被调查的独生子女中有20%存在较强的虚荣心。虚荣心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敏感,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据报载,浙江南京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盗窃案,作案者是两位中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别的同学攀比,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盗窃了一居民家中的5.2万元钱,然后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4天之内,挥霍掉了所有的钱,平均每分钟花钱60元。他们购买最贵的衣服,到最高级的饭店吃饭,住最豪华的旅店,并且专门租了一辆车带他们四处享乐,真是奢侈之极。

    这个案件中的王涛生活在农村,自幼丧父,靠母亲一个人干活养家。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妈妈从来不让王涛在吃穿上受委屈,凡是别的孩子有的,王涛都会有。她觉得孩子已经缺少了父爱,如果在物质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所以妈妈平时总是省吃俭用,而对王涛提出的要求从不拒绝。王涛在小伙伴中间算是很气派的一个,他感到很满足。从小学到初中,王涛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妈妈和老师眼里,王涛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自从上了省城的高中,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的同学和他以前的同学家庭条件不一样。现在的同学他们的父母都是高收入者,花钱如流水,穿的都是名牌,用的都是精品。相比之下,王涛显得非常寒酸,以前的优越感再也没有了。王涛的心里产生了严重失衡,他不甘心落于人后。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妈妈要很多钱,和同学们比吃比穿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起初妈妈还大方地给他,但后来妈妈实在承受不了,好几次都拒绝了他。王涛见妈妈这个经济来源断了之后,就动了邪念:“别人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这不公平”。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王涛开始偷同学的钱,几次偷盗都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伙同另一少年作案,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王涛事件发人深省,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听话的孩子变成一名罪犯呢?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是虚荣心在作祟。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的自我意识。具有虚荣心的人,用扭曲的方式表现自尊心和荣誉感,追求表面上的好看和形式上的光彩,面子高于一切,不顾条件和现实去追求虚假的声誉。

    孩子虚荣心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由于现代的家庭孩子少,父母总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别人差,别人的孩子买什么咱家的孩子也得买,决不能让人家比下。于是在家长无意识的纵容下,孩子的欲望无限地膨胀。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从溺爱孩子出发,总是爱讲孩子的优点,掩盖他们的缺点,甚至在亲朋好友面前常常夸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听到的都是赞美的声音,很少有人指出他的缺点,而父母对别的孩子往往妄加指责。由于孩子对自己客观评价的能力还很差,家长具有绝对权威性,慢慢地孩子就从家长眼里的“十全十美”变成自己心中的“十全十美”,再也容忍不了别人超过自己。

    虚荣心强的孩子在个性成长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常常说谎,情绪不稳定,不认真学习,缺乏意志力等。虚荣心强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可怕的坏习惯。家长应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纠正。

    家长应以身作则,不要同别人攀比,以免孩子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所以,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首先家长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同别人攀比,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家长也不要总是给孩子买东西,习惯性地给孩子买各种礼物,因为如果形成习惯,孩子就会感觉他得到这些礼物是应该的,而且需要你不断给他买,他的虚荣心就会不断膨胀。

    家长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多给孩子讲道理。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不受委屈往往满足孩子的要求,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则采用先吼后打的办法。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多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与别人攀比,拥有名牌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教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买东西,而不要为了同别人攀比,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可以把家中的收入支出讲给孩子听。

    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么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孩予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购买所需要的东西。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分担一些家务,然后从中取得回报。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点回报,让孩子知道仅靠不停地向家长张口要这要那,不仅不光彩,而且行不通。

    家长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不应该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也不要掩盖孩子的缺点。对那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家长应给予表扬,但应适度。因为经常性的表扬会使孩子认为这些并不是他应该做的,一旦这样做了,便能得到奖励。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虚荣的坏习惯,而且越来越严重。对于孩子的缺点要及时指出,帮助分析原因,并鼓励其渐渐克服。

    习惯14.纠正孩子害怕考试的坏习惯

    孩子惧怕考试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应该让他们明白考试并不是实现他们价值的惟一标准。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才能真正让他们成才。

    最近,广东广州有个小记者反映,现在学生们最不喜欢的话题就是考试。有一个同学,平时各门功课考试都在90分以上,可是这学期期中考试,她数学只得了87分。为这3分之差,她挨了妈妈一顿揍,整条胳膊都被打肿了,手背更是肿得像馒头,连握笔都吃力。

    1999年7月12日,一位名叫春梅的高二女生在家里服下大量安眠药后打开液化气开关自杀身亡。她在留给父母亲的遗书上说:我会考中两门不及格,这对我打击太大了,我对不起你们……。

    考试不是老师的法宝,分数也不是学生的命根子

    《花季·雨季》一书是对当今城市莘莘学子生活的一个有力概括,一个真实的缩影,家长要想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就很有必要看看这本书。全书一开始,就有一段关于考试的很精彩的描写——“又搞突然袭击!”突然袭击的考试似乎是老师的拿手好戏。有一部分学生不愿考试,甚至惧怕考试,究其原因就可以对照一下此书中的人物——余发,他是真正地不愿考试,但他并不惧怕考试,因为他不在乎,考好考坏是一回事,因为他已经完全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了。这是老师和家长的悲哀。

    其实有许多同学考试紧张,原因并不是没有准备好,而是习惯性地一提起考试就紧张。例如书中的另一个人物——林晓旭,书中这样写道:“一直往头上擦万金油的戴眼镜的女孩是林晓旭,无论大考小考她都抹万金油,一上考场,她就觉得头昏昏的,哪怕是最拿手的语文。”这真实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太在乎这些考试了,他们怕考得不好,甚至并不只是考得不好,而是稍微的差了一点点,他们就很计较,因为他们想要在考试成绩中间,看到自己的价值,看到父母辛苦供应自己上学的成就,看到老师劳动的结果,因此他们在乎每一次考试,因为这是他们每一次辛勤劳动的结果。

    许多同学就这样,学习好的想考全班第一,学习中等的想考得好一些,靠前一些,学习不是太好的,想考得稍微高一些。就这样,有很多学生听见考试就紧张。

    其实考试并不是大人治小孩的惟一法宝;分数也不是学生了不起的命根子。据报载,许多家长在被问及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时说,棍棒下面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女考试考不好,当然会有点儿失望和愤怒,才冲动地打孩子。其实,有时候学生和家长之间缺乏的就是一种交流。

    老师举行考试,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不代表未来的好与坏。分数只是一次练习的结果。对于没有考好的孩子,体罚肯定不对。孩子考砸了本来情绪就差,如果在大人这里得不到一点安慰,他还能有信心应付以后的考试吗?

    让考试成为乐趣,让孩子告别考试的焦虑

    据报载,专家通过对万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等。其中,考试焦虑症状更为普遍一些,它使人在悲悲戚戚中无所事事……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当一个人很在乎自我时,他就会对一切事情看得很重,以至将自己的每一次成绩看得过于重要。孩子都是好强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自己的成绩看得非常重,这会造成严重的焦虑心理。这种焦虑会使孩子在考场上情绪激动紧张,甚至会因恐惧而出现怯场现象。我有一个同学,现在已经当了老师,他的班级里就有一个学生。在每一次考试之前,她都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复习好,什么都不会,患得患失,神经极度紧张,甚至连必要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一旦上了考场,她就头昏眼花,注意力极度不集中,思维十分迟钝,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作为这个学生的老师,我的同学就慢慢地鼓励她,安慰她,告诉她其实她已经复习得很好了,一切都不用担心了,就算考得不理想,也可从中寻找差距,为自己下个阶段努力提供依据。听了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这个女生的心态有了很大的改观,增加了很多的自信。再到考试的时候,就不像以前那样紧张了。看来,这种鼓励的方法是非常有效果的。

    已经有心理学家调查分析出:实际上,有很多学生惧怕考试的原因是惧怕失败。有的考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头场考试失败后就担心下一场又失败,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失分现象接踵而至。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需要在学习和考试中找到乐趣。

    人生处处是考场,不要惧怕考试

    中国广东科达机电公司的董事长卢勤先生曾经说过:“人生处处是考场”。

    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走上社会后,每个人都还会面临许多人生的考验。所以,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能够承受心理压力,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调整自己惧怕考试的心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