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摒弃坏习惯是成就人生的前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以自我完善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坏习惯

    习惯73.纠正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坏习惯

    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是培养不出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才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然而现在却有不少孩子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对进取缺乏信心。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一种主动精神。

    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11岁丧父,28岁失去听力,但他却不消沉、不气馁,始终顽强地生活和创作。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居里夫人为了寻找镭元素,四年之中,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艰辛劳动,但她却认为这几年正是她“生活中最快乐的几年”。当代中国考古专家荆三林,原来是郑州大学的一位教师,1957年被定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了“牛鬼蛇神”,1970年又在“考古就是反革命”的罪名下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送到农场劳动改造。可是他充满自信,充满力量,不自卑,不气馁,坚信“明天总比今天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劳教”期间,他每天赶上羊群,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考察,羊寻羊的草,他寻他的“宝”,放羊成了他的“保护伞”。在这一段岁月里,他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粉碎“四人帮”后,荆三林回到了科研队伍,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在两年中,写出了《考古学通论》等三部专著,近百万字,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即使是高中学生,也是这样。当被问及“为什么学习”时,不少学生的回答是“父母要我来读”,也有学生回答是“将来找份好工作”,甚至有的学生说“我来读高中是因为我不想就去工作”,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必然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另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追求的理想,但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以求将来进一所好学校,谋得一份好职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是不能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最主要原因。

    小强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可是自从上了初中,学习成绩却急转直下,他的父母非常着急,但是自己的孩子又绝对不是那种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个中原因也不难发现。小学的时候,孩子大多跟着老师和家长的指挥棒走,只要听老师家长的话,一定会是一个好学生了。但是初中和小学不同,初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鱼”和“渔”的矛盾,使得一向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小强吃到了应试教育的大亏。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很正常,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心理上不成熟,存在不少弱点,也必然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如当问及学生为什么不能在课上主动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往往有这样的回答:“怕羞”,“答错了丢人”,“是书上说的(或是老师讲的)不会错”,“会被人家说好表现自己”等等,这种胆怯和对权威的盲从心理造成学生在学习上不敢提问,不能寻根究底,更不会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正是由于上述主客观的原因,学生缺乏积极、自觉的态度,不能主动学习,其结果只能是效率较低,成效不高。于是补课、家教、题海战术之风盛行,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屡禁不止。也有家长、教师对学生施加高压以图成效,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的造成学生出走,甚至自杀等悲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呈“爆炸”型的增加,科学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当快。研究表明:科技资料的“老化半衰期”物理为4~6年,化学为2~3年,电脑硬件的更新为1~2年,软件为半年到1年。由此可知,人的知识老化是相当快的,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以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以适应职业上和工作上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迅速发展,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大,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不断地变革,竞争日趋激烈,要能适应这样的社会,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知识宝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终身学习。在青少年阶段,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态度和人格特点,不但有利于这一时期的学习,也学会了如何学习,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与世界的挑战,搏击世界潮流,体现未来公民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为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培养基础。

    以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营造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氛围

    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对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予以鼓励

    孩子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应该鼓励他们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需要有动力,它既可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可来自内部的驱动力。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必须采取有效方法,使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从而产生持久的、强大的学习动力。

    习惯74.纠正孩子学习拖拉的坏习惯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一切。然而,时间似流水,一去不返回。时钟滴答,分分秒秒从我们的指缝间逝去,真有点令人心疼、催人奋发!谁能抓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谁就能成为强者。

    晋代名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妇孺皆知。说的是祖逖年轻时代,与热血青年刘琨相互勉励,争分夺秒,苦练本领,决心拯救危难祖国的事。一个寒冷的夜晚,北风刺骨,雪花飘然。突然“喔喔”的鸡鸣划破寂静的夜空。祖逖一推与自己一同下榻的刘琨喊道:“鸡都叫了,咱们快抓紧时间舞剑去吧!”时值半夜,古时“半夜鸡叫”有不吉之说,可祖逖一边整装,一边对同伴说:“半夜鸡叫有啥不好,它是在提醒我们别睡过了头,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他俩拿起宝剑来到室外,奋力舞动,只听宝剑嗖嗖、喘声吁吁;脚下雪融化,身上汗淋淋。从此,不论严寒酷暑、风雪雨霜,两人一听鸡鸣,立即翻身下床,勤奋练剑。后来,二人都驰骋疆场,为祖国建立了赫赫战功。如今的学生们,很少有人具有祖逖这种惜时如金的精神,爱磨蹭、爱拖拉的孩子常常可以遇见。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幼年在“三味书屋”求学时,就在课桌上写下“早”字,以警示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奋读书。后来他写文章,常常一写就到天亮,有时实在困了,就泡一杯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工作,直到他临死前三天还替人家写“序言”,临死前一天,还记日记,实践了他“节省时间,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生命”的思想。

    大凡有成就者都是惜时的楷模。“不叫一日闲过”、“不轻一寸光阴”,将来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叹息。但在学习中,很多学生有爱拖拉磨蹭的坏习惯,既耽误了自己的时间,有时候又影响了别人。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治学勤奋,著作等身。他之所以能取得过人的成就,与他珍惜光阴、不舍分秒分不开。他特别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不能因为时间宽裕而悠然自得地放松自己,而是要抖擞精神,像去救火治病那样有紧迫感,像水上撑船那样一篙不缓地努力往前。到了晚年,朱熹看到自己的满头白发,想到很多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便深深感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流”,他望着梧桐树的黄叶在秋风中簌簌落下,更感到人生短暂,来日不多,便慨然写下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

    我们不妨算笔时间账。人生短暂,转眼就是百年。然而能活到上百岁的又有多少呢?即使上百,按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算,那么你最少要睡上三十几年,必要的饮食消遣也得花去十几年时间,况且还有老弱幼稚阶段。这样细算之下,真正能用到学习、工作上的时间就少得可怜,这极有限的时间如果我们再抓不住,那就会一事无成。难怪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历史上因为等一天而耽误事情,甚至酿成大祸的事例还少吗?1814年6月17日,拿破仑在击败普鲁士军队以后,错误地让军队休息一天,6月18日才开始进攻固守在滑铁卢的英军,结果给了英军构筑工事的时间,从而导致18日滑铁卢一战的惨败。试想,拿破仑抓住战机,马不停蹄地进攻英军,那么欧洲的历史将会重写,拿破仑统治的法国将更加强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话,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才有了“头悬梁,锥刺骨”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一些人仍然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些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憧憬明天。而他们都忘记了今天。今天是一条纽带,连着过去和未来,只有把握今天,才能巩固昨日的辉煌;只有把握今天,才能实现明天的梦想。因此最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帮助孩子订计划

    提前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参与计划,并制定出完成计划的最后时间。

    2.及时了解原因

    如果发现孩子对所规定的任务未做,或者磨磨蹭蹭,家长应与孩子沟通,问他们是不愿意做还是有困难,并及时解决。

    3.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给予适当的惩罚

    父母可给予适当提醒,但不要去包办,如果孩子完不成自己同意的任务,可以让孩子品尝一下磨蹭的后果。

    4.坚决拒绝“过一会儿”的请求

    当孩子第一次对你说“过一会儿”时,你要坚决表示自己的态度:“那不行,现在就做,做完后才可以看电视”。

    习惯75.纠正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坏习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逝去,今天,素质教育个性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学生们再也不能做只会打洞的鼹鼠,应该钻出地面,呼吸新鲜自然的空气,接触沸腾真实的生活,欣赏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

    三年级语文课,老师宣布开讲《小萝卜头》。首先是背景介绍——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对‘白色恐怖’了解多少,清大家畅所欲言。”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纳闷了:“今天学生怎么那么不积极?难道……”一分钟后,终于有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舒了一口气,鼓励说:“请你大声告诉大家!”学生答道:“老师,白色恐怖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气候雾多,所以叫白色恐怖吧。”听了回答,老师怔住了。

    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何等的贫乏!古人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有它积极的一方面,学习必须要专心,一心不能二用。但是如果走向极端,学生就会成为书呆子,根本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绝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成为抽象的虚体,圣贤书成了僵死之书,无用之书。于是读书成了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学生应该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只有如此,它才能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这个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化理解所学知识,才能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之一是:战胜脆弱。半数以上的考生写到父母双亡,自己忍受着丧亲之痛努力学习奋斗拚搏。父母双亡的确是生命中的一大挫折,战胜其中的痛苦的确是战胜脆弱。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悲惨的家庭吗?中国真的有那么多命途多舛的孤儿?稍微动一下脑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虚伪性。为什么考生们都冒着编造父母双亡的风险做作文呢?很多考生无可奈何地说,我们的生活一帆风顺,何来挫折,又何来战胜脆弱呢?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平安定,没有经历大风大浪,大沟大坎,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就真的没有脆弱的时候了吗?例如战胜自己因贫穷而自卑的心理,和下岗的妈妈共渡难关等,都是生活的真实,也很有挖掘的深度。我们忽略了这些生活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

    我们要学会慧眼看世界,辨别美和丑。所谓“看”,就是让自己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不仅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领略社会的生活状况、人文状况。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课堂学习的底蕴。

    耳朵是我们与世界接触的一个重要工具,许多学生往往忽略这点。君君是一位初中女生,她最近一直很疲倦郁闷。她讨厌在耳边整日萦绕的“之乎者也”、“ABCD”、“xyz”,这些符号都快把她逼疯了。她拿起课本就感到枯燥乏味,一天到晚读的是“书”,看的也是“书”。书书书,自己简直就成了——只书堆里憋闷的小老鼠了。

    君君的故事在许多中学生的身上发生着。我们建议你多用自己的耳朵来倾听世界。所谓的“听”,不是学生听老师讲课,它具有更深广的内涵。我们可以多听些英雄事迹报告会、劳模事迹报告会,深刻感受一下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的人民生活及奋斗情形。另外,我们平时可以多听听新闻广播,了解一下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幻。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变成村落,过去最富有浪漫主义的想像——坐地日行八万里,已经不值一提。咀嚼干瘪的名词,抱着课本打滚,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会被世界淘汰。只有把自己放于当前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才能使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自己的眼光,胸怀和见识,从而渐渐与世界接轨。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可是两耳只闻窗外事,菜篮子,米袋子,阿拉法特,萨达姆,我无一不知,无一不晓。为什么我还是感觉站在世界的边缘呢?眼睛、耳朵只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要真正融入世界,必须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世界,使世界留下我们给予它的烙印。

    “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我们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谊,开展更丰富的创造活动,开拓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杜威说:“我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在学校中就要为学生设置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是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在书本上、课堂上所得到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超越了实践的理论,真正能使自己亲身感悟到的还是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生活。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更新观念

    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精诚所至”就不一定能“金石为开”。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失去了优势。

    2.给孩子充足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要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从频繁的考试和学校、家庭的双重夹攻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去学习人生,学会创造。

    3.给孩子广阔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还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自由地向宇宙发问,与世界为友。我们的家长却生怕孩子时间多了,硬把他们的时间占据、榨取,到一点不剩为止才罢休。

    4.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

    对孩子的动手行为,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多看到他们的长处,不要稍有不当,就大声呵斥,极尽压抑之能事。

    习惯76.纠正孩子不善于发散思维的坏习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拿到一个材料,如果从一个角度去思考,往往会妨碍我们对事物全面的理解,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获得丰富、深刻的认识,就可以克服我们思维中的片面性、表面化,把思维推向一个广阔的天地。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只虎皮鹦鹉虽然飞向了广阔的天地,却饿死在果实累累的林子里。如果要以此做为作文题,我们可以确立哪些立意角度呢?同学们可以先不要看下面的内容,自己去想一想。你会说,温室里的花朵,不经风吹雨打,是没有生存能力的?还是会说,填鸭式教育,只能让学生的能力日益下降?会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无论你是怎么想的,只要立意正确,并且感觉自己有要写的内容,都是可以的。

    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己的思维,要让大脑中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在题目允许的广袤思想空间里自由地驰骋,发现一个又一个构思角度,防止千人一面。

    发散思维可以激发我们的积极性。比如,学习《小桔灯》时,我们可以向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2年过去了,小姑娘的爸爸回来了吗?她妈妈的身体变得怎么样了?小姑娘自己生活得好吗?”根据这些参考性问题,我们来拟题目,写一篇随笔。对于这种续写性的课外随笔,孩子的兴致往往很高,随笔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充分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这种收获无疑是很大的。

    再如,学《卖炭翁》,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使抢走之后将会如何?他以后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一篇随笔。我们可以说,这半匹红绡一丈绫是宫中之物,既不能做身上的衣裳,又不能换口中的粮食,他虽然呼天抢地地大哭,但路人都敢怒而不敢言,他只好孤零零地回到破窑内,想想无法活下去,一头撞死在窑壁上。可以说,他先是向宫使苦苦哀求,继而据理力争,却遭到宫使的痛骂毒打,结果被宫使活活打死,宫使则拉着炭车扬长而去。还可以说,卖炭翁的不幸遭遇和宫使的蛮横行径,激起了周围群众的同情和义愤,在一位好汉的带领下群起打跑了宫使,分买了一车炭,让卖炭翁收了炭钱赶快逃走。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这就够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维方向,我们自己的观点就是最好的。

    拥有发散思维,再来看我们的课文,是不是就变得有意思多了,知识都变成趣味抢着进入我们的大脑。这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呀!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作文题是《第三只小板凳》。一般我们都是从爱因斯坦的角度去看问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条件”之类的话题为大家所青睐。因此,也就变得很俗了,很难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来。让我们运用发散思维看一下:老师认为爱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坏的板凳”,这个看法是片面的。原因是老师不知道爱因斯坦交的是第三只,第一只、第二只比第三只更“坏”。老师这种看法是缘于不能全面地看问题,没有调查研究。这样我们就可以推出“要全面地看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新的立意角度了。有了新的角度,加上充足的论据,一篇优秀的作文就产生了。

    发散的角度愈多,我们掌握的知识就越全面,思维就越灵活。对于有新意有深度的看法,我们应该大胆地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从而激发全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我们的看法出现错误时,也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想法还不完善。让我们在一种宽松、活泼、能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氛围中,展现个性,展现能力,展现学习成果。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生活中寻找发散点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孩子们在其中怡情怡性,充满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看到天桥上无人搭理的乞丐,他们有什么看法呢?是痛斥世人的冷漠无情?还是悲愤乞丐的不思进取?等等。

    2.利用课堂知识训练发散思维

    不管哪一学科,都可以利用发散思维,不断地扩展我们的思维空间。比如,历史上的秦始皇是一代暴君,他使用各种酷刑,还焚书坑儒,孩子们对于他还有什么看法吗?他还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皇帝,他有胆有识,这些角度可以启发孩子去考虑。

    3.发散性作文

    孩子们经常抱怨自己的作文没有新意,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运用发散思维,没有找到一个新颖的叙述角度。作文是这一思维的天然训练场。

    4.不要轻易说“不对”

    孩子们去发散思维,想到的东西有时会千奇百怪,甚至不可思议,有些过头,我们不要一棒子打死,其中一定有合理的成分,这就是值得鼓励的地方。然后,我们可以婉言指出他们的错误,孩子们会在以后渐渐改正的。

    习惯77.纠正孩子不善于联想的坏习惯

    在我们的世界里,联想思维无处不在,学习、生活、工作一切都离不开联想。没有联想,就没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联想,就没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以说,假如缺乏了联想,我们的世界将失去活力,变得昏暗无彩。

    在一次万人注目的广告词大赛中,该年度最佳的广告词诞生了,那就是联想集团的一句广告:“假如人类失去了联想,那么人类将会怎样?”为什么这个词句简短的广告能获此殊荣呢?它靠的不是里面有什么大腕明星,不是精彩的画面,也不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背景,它的成功仅仅在于这句话本身。这个广告词聪明地运用了双关手法,一方面宣传了自己的品牌,一方面叙述了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这也是它成功的奥秘。

    是啊,没有了联想,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不堪想像!

    潜艇是现代海军的重要武器,但是,你知道吗?它曾经是个十分笨重、迟钝的家伙。1893年,美国人莱克发明研制出了最初的潜艇,那是一个大铁柜子,靠压载重物来使它沉入海底,底部装有庞大的轮子。由于海底不像陆地那样平坦,这个笨重的家伙经常来个底朝天。为了改进它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莱克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但仍无进展。一天,当朋友们一起喝酒时,莱克又一个人闷闷地在思考问题。突然,他看见一个酒瓶漂在水面上,很是平稳自在地游荡。原来是一个朋友喝完酒之后,开了个玩笑,把空酒瓶扔到了水中。这时,莱克突然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酒瓶能在水中自由漂浮,潜艇也可以。于是,莱克仿照其中的原理,开始对潜艇进行新的改造。他把水作为压载重物,用螺旋桨代替轮子,现代潜艇就这样诞生了。

    莱克的成功就是联想的结果,他从酒瓶的漂浮原理联想到潜艇,使潜艇的发展向前迈了一大步。

    联想是根据事物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测出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性;或者根据已知的事物,推测出未知的事物,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我们学习的内容。联想思维把很多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通过各种丰富的联想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思考天地,把自己的视野放得更开、更远。

    例如,我们拿过一块砖,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有人会说,砖块的前身是泥巴,经过烈火煅烧,变得十分坚硬,这可以联想到当今的青年要想成才,必须经过磨练。有人会说,砖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可以联想到社会上那些有原则、不假公济私的执法人员。还有人说,砖可以奠基、铺路、砌墙,任人把它放在什么地方,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可以联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

    经过这样一番联想,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变得津津有味,甚至耐人寻味了。

    我们来看一下最近几年高考中对联想的考察:1990年高考的小作文要求分别描写两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1991年高考的小作文要求仿照例文作“圆”的联想;1992年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联想“谁来清理这个地方”的情景;等等。所以我们不得不开始注意联想了。

    例如,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妈妈真——》,写作之前,我们可以动脑筋想想如何补充,可以把正反面的形容人性格的词都列举出来,如唠叨、勤劳、善良、“傻”……通过联想找出描写妈妈的最好角度,然后再选取生活中的事例加以组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很新颖,富有生活气息,不再索然无味。

    联想是生活的感觉所唤起的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思想飞跃,它能帮助我们打开记忆的仓库,突破题材等问题的局限,向横处扩展,往纵处延伸,使狭小单薄成为丰满充盈,使没有关连变为凑近黏合,从而使文章有血有肉,主题深刻,达到出奇制胜、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借助实物,训练想像能力

    例如看到一颗钉子,能联想到什么:可以想到“钉子”坚毅有钻劲;可以想到“钉子”出身平凡,但一经烈火的炼造,就能成材;可以想到“钉子”服从安排,坚守岗位……当然,也可以从反面去联想。

    2.掌握一定的联想技巧

    比如让孩子进行“急骤联想”的训练,具体方法很多,如进行“四环三键”联想:让孩子看到一个词(如“圆”),要求他毫不迟疑地想三个词(如圆一瓜一脑袋一地球仪),并说出联想的类别。以此来训练孩子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进行联想思维的兴趣和热情。

    3.在作文中训练联想思维

    作文是训练联想思维的一块宝地。通过给孩子出一些富有联想性的题目,让他们展开联想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千万不要说孩子的作文怎样不符合应试的要求,那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我们需要的。

    4.多给孩子一些动手的机会

    当孩子有机会自己动手干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会放飞自己的联想。例如让孩子办墙报、手抄报等,给学生开辟训练园地,指导他们充分锻炼自己的联想能力。

    习惯78.纠正孩子缺乏逆向思维的坏习惯

    有位哲人在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在他还是少年的时候,母亲指着庭院中一棵主干弯曲的小树给他出了道思考题:如何看这棵树才是直的?经过3天3夜的冥思苦想,他恍然大悟:就把它当成直树看!从此他开始培养以逆向思维看世界的习惯,取得了一项项不同凡响的哲学成就。

    《韩非子》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人,非常擅长纺织麻鞋,他的妻子也是织绸缎的能手,他们准备一起到越国做生意。有人劝告他说:“你不要去,不然会失败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人回答:“你善编鞋,而越人习惯于赤足走路;你妻子善织绸缎,那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人习惯于披头散发,从不戴帽子,用你擅长的技术,到越国去派不上用场,能不失败吗?”结果呢,鲁人并没有改变初衷,三五年后,他不但没有失败,反而成了有名的大富翁。

    很多事情的成功,问题的解决,常常得益于逆向思维,这个鲁国人的成功,也是这样。

    鲁人做鞋帽生意,当然是应该去需求鞋帽的地区,而不该去不习惯穿鞋戴帽的越国;但鲁人则打破了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认为正因为越人不穿鞋不戴帽,那里才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销售潜力,只要改变了越人的粗陋习惯,越国就会变成一个最大的鞋帽市场。鲁国人成功的秘密就在这里,逆向思维帮了他的大忙。

    南辕北辙是一则令人发笑的寓言,想往北去的却向南策马,这哪能达到目的地呢?然而在现实中,这类从相反方向上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事例却不少,这便是逆向思维。

    沈阳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可是,因为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揽顾客。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沈阳城里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第二天也挂了出来,招牌上写的是:全中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里很是着急。这位裁缝为了招牌的事开始茶饭不思,一个说“北京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说“全国最好的裁缝”,他们都大到这份上了,我能说世界最好的裁缝?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虚假了?这时他儿子放学回来了,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第三天,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果然,这个裁缝从此生意兴隆。

    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第三块招牌上写的口气与前两者相比很小很小:“本街最好的裁缝”!

    “本街”最好,那就是这三家中最好的。你看,聪明的第三家裁缝没有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而是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选用广告词时选了在地域上比“全国”、“沈阳”要小得多的“本街”一词。

    社会生活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研究各种事物,尤其是当运用习惯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工作方法难以奏效时,反过来想一想、试一试,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说销售不畅时,他本人设计了一个反常公关手段,不是按惯例宣传小说如何成功,而是在报纸上刊登一则征婚启事称:本人年轻英俊,家有百万资产,希望获得和毛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一样的女性的爱情。结果,小说在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

    北京60年代中期,当时在福特一个分公司任副总经理的艾科卡正在寻求方法,改善公司业绩。他认定,达到该目的的灵丹妙药在于推出一款设计大胆、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新型小汽车。在确定了最终决定成败的人就是顾客之后,他便开始绘制战略蓝图。以下是艾科卡如何从顾客着手,反向推回到设计一种新车的步骤:

    顾客买车的惟一途径是试车。要让潜在顾客试车,就必须把车放进汽车交易商的展室中。吸引交易商的办法是对新车进行大规模、富有吸引力的商业推广,使交易商本人对新车型热情高涨。说得实际点,他必须在营销活动开始前做好小汽车,送进交易商的展车室。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需要得到公司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百分之百的支持。同时,他也意识到生产汽车模型所需的厂商、人力、设备及原材料都得由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来决定。艾科卡一个不漏地确定了为达到目标必须征求同意的人员名单后,就将整个过程倒过来,从头向前推进。

    几个月后,艾科卡的新型车——野马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了,并在60年代风行一时。它的成功也使艾科卡在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整个小汽车和卡车集团的副总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不管从事什么事业,都不能将目光落在固定不变的视点上,要善于利用逆向思维来发现事物的新规律、新特点。从大潮流中发现能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小浪花,从不利处境中发现有利的机遇,作出不落俗套的判断和决策,以立于不败之地。

    1.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

    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发明构思的途径。例如,市场上出售的无烟煎鱼锅就是从功能、结构、因果关系三方反向考虑而把原有煎鱼锅的热源由锅的下面安装到锅的上面。这是利用逆向思维,对结构进行反转型思考的产物。

    2.换一个角度寻找办法

    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这种方法的例子。由于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破缸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3.变缺点为优点

    这是一种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发明方法。比如金属腐蚀是一种坏事,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进行电镀等其他用途,无疑是缺点逆用思维法的一种应用。

    习惯79.纠正孩子爱钻牛角尖的坏习惯

    每件事情都有很多层面,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观察。一件起初认为不好的事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也许能看到它好的一面。有人说下雨不好,因为雨水会打湿衣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雨水能滋润农作物,能给农民带来好收成,如何能说下雨不好呢?

    有一位老太太整日愁眉苦脸,逢人便抱怨自己命苦。一天她遇见一位智者,智者关切地问道:“老人家,您有什么事情呀?能不能对我说一说?或许我能帮你解决问题的。”老太太就又把自己的郁闷讲了出来。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布的,二女儿是卖伞的。晴天的时候,伞是无人问津的,她替大女儿发愁;阴天的时候,布又没有人来买了,她又替二女儿担忧。因此她是晴天愁,阴天闷,没有一天能高兴的。智者听后,沉默了一会,说:“老人家,其实你每天都高兴才是。晴天的时候,二女儿的布是畅销的,阴天的时候,大女儿的伞是抢手的。你说这是不是两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呀!”老太太一听,恍然大悟。从此她每天生活得很愉快,享受着每一个晴天和阴天。

    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时候,如果一味地沉浸其中,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有可能使以后的事情也变得很糟。这时候我们需要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转念一想”就是一剂良药,它的效果非常神奇。它让所有聪明的人去换种方式看待生活,不钻牛角尖,豁达宽容,这样自然也就心明眼亮了。

    有这样一位父亲,是位“反常规”高手,什么问题在他的脑子里一过滤都翻了个了,他很以此而自豪。但最近他的烦恼却来了,并且是个天大的烦恼,他的儿子完全继承了这位父亲的衣钵,在学习上将这个传统发扬光大了。对“1+1=?”这样的问题,儿子也有不寻常的答案。当然,对这个问题确实有不同的答案,但那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答案,不能与常规答案混为一谈。对这样的问题钻牛角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小孩从小就缺乏正常的思维,老是在那里钻牛角尖,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写满乱七八糟的东西,而正常的东西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这不是教孩子创新,是把孩子领到了一条死胡同里,是害了孩子。

    往深处思考问题是好事,正是很多人一直这样做事,才使我们的生活发展到了今天。如果牛顿不去思考苹果熟了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这一问题,他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如果爱因斯坦不喜欢深入思考,他也不会发现相对论。如果没有一代代伟人的不屈不挠地求索,恐怕人类现在还以为地球是方的,太阳绕着大地转呢。但是他们不是钻牛角尖,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思考是遵守逻辑的,是在既定事实的基础上的深究;钻牛角尖则违反了逻辑。

    我们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钻牛角尖的怪才。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

    钻牛角尖容易使人心胸狭隘

    在现实中有许多的案例可以证明这一说法。某某因为高考失利离家出走了,某某因为受老师批评自杀了,年轻轻的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实在可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些人多是爱钻牛角尖的孩子,一旦遭受精神上的苦闷、折磨或打击时,往往就恸不欲生,就选择出逃或死亡来解脱。

    记得看过一篇报道,其大概是这样的:

    一位达到婚嫁年龄的女孩子,总是觉得因为自己的鼻梁太低,所以才没有人追求她,因此非常忧虑。有一天,她的朋友开玩笑地对她说:“你的鼻梁这么低,大概一辈子都嫁不出去了,你就作一辈子的老姑娘吧。”那位女孩子听了这话,平时的焦虑猛然爆发,一发不可收拾,回去后便自杀身亡了。

    这位女孩子之所以会自杀,就是因为她在一条斜路上越走越远,钻牛角尖使她的心胸日益狭隘,终于选择了不归路。我们要做健康阳光的一代人,就得摈弃这种恶习。

    读书同样不需要钻牛角尖

    鲁迅先生的读书法中有一个叫“跳读法”。他认为,读书遇到难点,是应该经过自己的钻研弄懂它,但遇到暂时无法弄懂的问题,就要“跳过去,再向前进”。这样,到后来“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他说,读书要‘‘先易后难”,不钻牛角尖,书读多了,理解力就提高了,知识面就扩大了,先前不懂的疑问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遇到难点,就在原地死抠,不仅老问题解决不了,新知识也与我们擦肩而过了。

    一个人能否深刻理解作品,主要取决于读书人的人生阅历和知识面,就青少年儿童来说,所缺乏的正在于此。然而,这一时期却是人生中感性认识和机械记忆力、模仿力最为发达的时期,就一般普通人而言,他积累的诗词歌赋、经典名章,大多就来自这一时期。如果我们对一切知识都钻牛角尖,为什么这个字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呢?为什么这个词的意思是A,而不是B呢?我们把时间都花费在思考类似的问题上,就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

    这种“反刍式”的学习方法,让我们荒废了最佳的积累知识的时期。学习的高明之处便在于,先在人生记忆、模仿的黄金时段,尽量记忆、模仿,待到日后再去慢慢地领悟,分批消化,从而享用一生。

    家长锦囊:

    不能让上进心变质

    有的时候,孩子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就不信我今晚做不出这道题”,“我就不信我考试老是超不过他”,“我一定能考班级第一的,我不允许自己第二”,……这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期望,本不是什么坏事,但过了头就属于钻牛角尖了,容易让他们陷入失败的境地。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难题时,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解决。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换另一种方法说不定是件很容易的事,先不要自寻烦恼,天无绝人之路,方法一定能找到的。

    小心您的“创新”

    现在的家长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千万别把一切逆反的思维都当成是宝贝,一旦孩子形成反常的思维方式是很难纠正的。

    开阔孩子的心胸

    孩子种种的钻牛角尖现象,其根源在于他们的心胸不够开阔。拥有开阔的胸襟不但对学习是件好事,对于做人处世更是可贵的品质。

    习惯80.怎样纠正孩子想像力缺乏的坏习惯?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我们敢于想像、善于想像,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知识也会融会贯通。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学海中自由地翱翔……

    妈妈正在做包子,5岁的小女儿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女儿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妈妈没有急于回答她,而是说:“你想想看。”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母亲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看了好一阵子,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妈妈听了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你的想像真奇特。”爸爸听了这件事以后也非常高兴,拉过女儿给她讲女娲抟泥造人的传说。后来这位小姑娘成了著名的作家。

    孩子的想像力是无处不在的,家长其实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孩子的手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儿童期开始要给小孩子一些想像力的教育;到了青年,要让他们去创造实践想像力,即使在想像中碰壁,也无所谓。因为有想像才有创造力,才能成功。

    1996年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题为《别让孩子患上集体的“失语症”》。文章写道:如今的孩子有集体患上“失语症”的危险。而这危险又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一步步怂恿下渐次加重的,且看事实:某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黑板上写着一个“云”字。一个小男孩被老师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字?”小男孩清脆地答道:“是‘云’字。”老师的脸沉了下来:“他说错了,谁来纠正?”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背书般地大声说:“云云云,这个字我认识,横、横、撇、折、点,这个字念‘云’。”老师笑了:“对了,老师不是教过吗?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说,才算对。”

    在一次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进”的反义词是什么?至少有一半的人写出的答案会被判为错的。因为标准答案是“退”,答“出”的只能算错。

    这种做法已经是流传极广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孩子们正处在接受能力最强、学习语言最快的年龄,却长年累月地被这样机械地“栽培”着,后果只能是磨蚀他们的创造力,患上集体“失语症”。我们必须懂得,孩子们的答案之所以那么丰富多彩,就是因为他们的想像在天马行空似地展翅高飞。如果我们硬将这双翅膀折断,孩子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想像力往往来自于现实事物的启发,例如莱特兄弟看到飞鸟,因此创造发明了飞机,这就是想像力。牛顿看到苹果掉落地上而发现地心引力,如果没有想像力,即使整树的苹果掉光,他也无所感,无从发现,因此创造就是要靠想像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想像力却被严重幽闭。最受儿童喜爱的科幻读物,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当作有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毒草而被全面禁止出版,直到1999年高考作文题中出现科幻式命题以前,仍有大批老师和家长不准孩子读科幻小说。一位未敢署名的高中学生给《科幻世界》月刊编辑部写信,诉说苦闷和委屈。信中说:

    “我们很幸福,也很痛苦,我们是学生。我的这封信代表我校168名科幻迷。当我拿着第一篇科幻稿件请我心目中一位较‘和善达理’的语文老师修改时,他连看都没看就扔过来一句话:‘当心幻倒在地!’这句话对我打击极大,每想起它心里就痛。”

    《科幻世界》的编辑读了这封信后,发表公开信呼吁老师和家长多一份宽容:“也许,你现在一巴掌打掉的、一把火烧掉的,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又一个爱迪生、凡尔纳、爱因斯坦……”

    对于想像力的发展来说,“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自由包括时间上、空间上、行为上、思想上等多方面的自由。如果成人总是告诉孩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一定是蓝的不是红的,那么儿童就没有想像,你不告诉他,他反而有想像的空间,自由越多,想像的生存和发展越有可能。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游戏中训练想像力

    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想像游戏,同时让孩子主持游戏,父母不要“反客为主”,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留下足够的空间。也可以考虑为孩子提供独自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游戏或其他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挥无拘无束的想像。

    2.常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问题,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想像。例如孩子说要在地铁站中建游泳池,家长可以问他:“为什么呢?”孩子可能会说:“许多小朋友觉得热,如果地铁里有个游泳池,我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游泳了!”家长可以一步一步地启发孩子,如果要在地铁里修游泳池,要花费什么东西,会带来什么不方便,最后再决定修不修。如果家长一上来就说:“真是异想天开,地铁里怎么会有游泳池呢?”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了,更不用说想像力了

    习惯81.纠正孩子开小差的坏习惯

    行走人生道路好比驾驶汽车行驶,我们就是那个司机。开车可以开小差吗?开车可以打瞌睡吗?开车可以精力不集中吗?回答不言而喻!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结果是什么?方向盘偏离,如果发现得早,来得及把方向盘一把打回来,情形就改变了。但是如果是来不及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回答也是不言而喻。

    1942年2月8日晚上7时,占领了马来西亚的日本军队向驻守新加坡西北部的澳洲军发动进攻。7天之后,英军总司令白思华中将于当天晚上8时半宣布无条件投降,有超过10万名英国、澳洲、印度等守军沦为阶下囚,新加坡从此进入了3年零6个月的昭南时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新加坡失陷”。

    新加坡沦陷是亚洲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之前,英国报章把新加坡形容为“坚不可摧的堡垒”。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新加坡转眼便落入日军手中,对英国的作战努力以至整个大英帝国,不啻是一记沉重的打击。连当时的英国首相邱吉尔也不得不承认,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也是规模最大的投降”。

    你知道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是战役期间出现了临阵脱逃的开小差现象,这个现象对当年战局起了巨大作用,使日军攻占新加坡的时间大为缩短。

    多么可怕呀,一个开小差毁了一个国家!值得大家深思!

    小李是某重点中学高三的学生,现临近高考,近二个月来,她因精神紧张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不得不来找医生咨询。“我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不停地开小差,一到上课的时候,总想一些没有必要的事,看到身边的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课,我感到十分着急,但越着急则越易开小差,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因此我现在考试成绩越来越下降,原来是班里前十名,现在下降到前十五、六名,虽然我们学校是重点中学,但这样下去我担心考不上大学,您能帮我集中精力学习吗?”

    经过医生的询问,我们知道了小李的一些情况。她是一个普通工人家的孩子,上有两个姐姐,她是家中老小,父母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着子女。小李从小就好强懂事,学习上从来不用父母操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考上市重点中学,初中时成绩总处在全班四十多人中的前十名,高中时调到重点班,竞争更为激烈,成绩由前十名下降到十五、六名,小李学习也更加刻苦,每天学到深夜12点多,也从不敢看电视或出去玩。

    从以上了解到的情况中不难看出,日益增加的学习压力,竞争的不断加剧,使生性好强的小李不断给自己加码,结果是弄得自己神经过分紧张,在课堂上不断地开小差。

    正如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越想追求某种结果反而达不到,而真正做到“无为”则在无意中什么都得到了。你越想专心精力学习则越易开小差,越想考到前十名,名次越落后,越想不紧张越易紧张。因此,要想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上去,首先要克服的就是上课时开小差的坏习惯。在你开小差的时候,你就错过了老师传授的最为宝贵的知识,这是你在课下花几个45分钟也补不过来的。

    一位家长带着她已经上四年级的女儿,匆匆来到一家心理诊室,非常焦急地向医生讲述了孩子的情况。孩子平时文文静静,上课也遵守课堂纪律,但是,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小学一年级时,勉强可以跟班学习。到了四年级,虽然一如既往地抓她的学习,有的功课还请了家教,但是,她仍然多门功课不及格。近一年来,她功课更差,常常多次考试不及格。家长叙述完后,医生仔细询问孩子,她讲:”我也想好好学习,可上课、做作业时,就是思想不能集中,经常开小差……”

    又是开小差惹的祸!开小差真的那么可怕吗?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予以纠正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例子:

    朝阳区枣营小学的二十余个教学班的学生们引入四个同学合成一个大桌的“学生讨论式”教学的新方式,老师授课过程中学生听得认真,老师教学完毕,同学们讨论得更加热烈、投入,上课开小差的也少了。

    看,开小差是可以纠正的,只要大家配合老师的行动,积极投入到大家的讨论中去,就能将那些讨厌的影响学习的念头赶得远远的。改掉这种讨厌的毛病,最关键的就是要积极把自己投身到课堂里面去。只要我们的思维跟着老师同学一块走,就不会偏离方向,就能把脱僵的野马及时地拉回。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让孩子把上课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

    什么学科需要什么学习用具,上课前都要准备好放在课桌上,课本要翻到本堂课所学的章节,预备铃一响,就要坐到座位上等老师上课。一堂课总共就45分钟,如果等打了铃才进教室,再找课本、学习用具,必定会耽误宝贵的时间。这段时间中,老师讲的内容,你一定听不进去,就等于比别人少上了几分钟课。

    2.少让孩子带一些好玩的东西进课堂

    由于课桌上摆放着这些好玩的东西,为爱做小动作的学生提供了开小差的机会,他们可以边听边不停地玩弄桌子上的东西,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3.在平时培养孩子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孩子集中精力的习惯一旦形成,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大有好处的。

    4.对孩子的思想开小差要进行心理疗法

    由于孩子上课时思想不能集中,听不进功课,经常开小差,所以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差。随着年级的升高,功课难度加大,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根本无法听懂,孩子就会渐渐产生厌学情绪,长期如此,在学习上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再加上孩子的功课不好,有的老师和同学就歧视他们,家长甚至对孩子经常打骂,从而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因此,如果您的孩子有开小差的坏习惯,千万不要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从心理上指导他们改正才是明智的方法。

    习惯82.纠正孩子“孤立式”复习的坏习惯

    交流互动与自我提高是相互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我们就应该正视这个过程,重视这个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地学习,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2001年辽宁省的高考状元刘柱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他曾经是个很一般的学生,考入高中时,他的中考成绩平平,按老师的行话说他属二类苗。他的父母都是小学毕业,自从他上中学以来就再也无法辅导他了。由于家庭条件很一般,他也没有过多的买什么学习资料。但是他是如何成为高考状元的呢?他曾经说过,自己好成绩背后有绝招!

    在刘柱家客厅的沙发上面,贴有两张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每天放学归来,他都要跪在沙发上,看看这两张地图。只见他手指着一座城市,嘴里就开始嘀咕这座城市的经纬度、气候、物产、环境、交通及城市定位等等。然后联系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当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就这样,小小的地图,竟然串起了地理、历史、政治等诸门学科。

    除此以外,他还善于用列图表的形式,将数、理、化、生等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正是这种学习方法,使他在高考改革的情况下超常发挥。高考的“大综合”将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糅合在一起,打破了以往科科独立的特点,而是相互联系,一道题能从这一学科猛然跳到另一学科。这与他平日积累的经验正好相符,所以,大综合的150分,他考了139分。

    由此可见,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高考成功的关键还要养成善于用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学习习惯。应该尽量拓宽学习视野,学会融会贯通。学习时,不要孤立地看待每一部分的内容,把知识学死,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特别是近些年的综合题,其要求学生拥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这些综合类的题目经常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要求。

    不仅在具体的学习中要求联系,就是在学习环境中,也要求学生们能学会交流、沟通。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与他人合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获得认识的深浅和高低,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以便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古人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说不管是想在战争中取胜,或者是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都应该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所谓“人和”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百色高中是广西16所省属重点中学之一,它的领导阶层很注意交流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套很完备的制度。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课题组的活动,其成员定期地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和进行心理辅导的做法、经验,互教互学互帮,这种做法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推广开来。

    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交流,一个学生的学习就更需要交流与共享。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还要与老师和同学相互沟通思想,交流学习经验心得。

    2002年湖南理科第二名的获得者张光磊对此不无感慨,他提起:和同学讨论使他获益匪浅。在讨论大家都不是太清楚的问题时,可以带动起一大片的记忆,理清思路,形成知识的网络。

    同时他认为,尽量不再和别人进行比较,而是应当和自己比较,想想如何在保证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在邻近高考的最后这段时间里,和同学的友谊更显得重要。如果只是自己闷在那里苦学,压力会越来越大,而有了朋友之间的交流,可以释放压力。他至今还引以为豪、颇为得意的是临近考试的一天,和全班同学决定一起在晚自习时,租车去看大海,以调节情绪。在同学们中间他懂得了很多很多道理,不仅让自己的压力得到了缓解,也拥有了人生中很难得的友谊。

    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学习高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和同学、同事、朋友以及亲人等相伴度过一生。一个哲学家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

    可是,在学习中,有一部分学生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总爱一个人偷偷地学习。在集体中,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己不学习,一看见别的同学学习就冷嘲热讽,挖苦打击,其实他们自己偷偷地在家里学习,期待着同学们对他的“聪明”头脑刮目相看;一个人买很多的参考书,但是决不允许别人看,借阅。这样的同学就把自己孤立了起来,不能与同学们交流思想,沟通心得,永远不能襟怀坦荡地做人,只能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压力和痛苦。

    同时,也应该多多与老师们交流。老师讲,学生听,只是一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掌握需要双向、多向交流,我们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讨论。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互相协作解决问题,其实,这也是善于同别人打交道的一种社交能力。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5000万青少年中约有20%心理发育不全或心理不健康;18%~35%存在学习困难、厌学、恐学、逃学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12%的学生患有精神疾患,5.9%的学生患有各种神经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以上令人震惊的事例和统计数字清晰地告诉广大家长,父母与子女应常常沟通思想,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安抚,在温馨的家庭中留有一块情感宣泄和情绪释放的净土,使孩子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得到父母的抚慰与体谅,得到明智的指点和引导,最终达到解除困惑、消除烦恼、健康成长的目的。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

    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积极主动向他人的长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保留着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让自己又多了一种优秀的品质,成了一个心怀宽阔的人,使他的个性日益完善。

    2.培养孩子流畅的表达能力

    包括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例如多向老师提问题,向同学总结自己一天的学习心得,或者向家长汇报今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等等,以便培养创新的个性。

    3.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的发言

    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立即向老师发问,向同学咨询,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

    4.教育孩子拓宽学习视野,学会融会贯通

    注意各个不同的学科之间的互通性,如历史和语文、政治的整体性联系,数学与代数的母子性联系等,以便掌握得更加牢固。

    5.引导孩子系统地学习

    对所学的东西要一点一滴地串起来,帮助孩子找到规律。例如说:根据课本的前言以及目录,寻找这本书的系统,将零碎的小知识串成系统的知识。

    习惯83.纠正孩子生搬硬套别人学习方法的坏习惯

    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教训。曾经有个关于高考的“黄冈神话”,它有许多稀奇古怪的版本,最典型的要属关于水桶和鞋子的故事。因为黄冈这地方,山多蚊虫也多。据说,学生们每天复习至深夜,为了避免蚊虫叮咬,于是一人一只塑料桶,把腿泡在水桶里。——“黄冈状元”都是这样熬出来的。

    又据说,黄冈地方经济不很发达,农村学生居多。老师为了激励学生上进,在每间教室里摆两双鞋子:一双皮鞋,一双草鞋。老师说:“你们要努力呀,考上了大学就穿皮鞋,考不上大学就穿草鞋。”——“黄冈状元”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虽然黄冈中学副校长董德松已经一再重申这是些无稽之谈,但是已经有学校开始一一效仿了,这样的生搬硬套的行为有时并不只是发生在遥远的地方,而是发生在身边。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一部分同学总是不爱自己动脑筋。做作业时,遇到拦路虎就大胆地拿起别人的作业本大抄一气,甚至自己解的结果明明不等于那个数,他也要硬写上那个数,他宁愿相信别人,也不愿相信自己。总结学习经验时,也是这样,一味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教训,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有这样一个故事:伯乐是历史上著名的相马师。他的年岁大了,一心想将自己的相马术传给自己的儿子,以免这门学问失传。可惜他的儿子不争气,从来不肯认真学习。伯乐临死前,把儿子叫到了床前,将记录着自己几十年相马经验的笔记交给他,嘱咐他一定要找到一匹千里马。伯乐死后,他的儿子就出门寻找千里马,走着走着,在路边见到了一只癞蛤蟆,他想:笔记里不是说千里马的头骨清瘦、眼睛有神、跳跃有力吗?好极了!我找到千里马了!原来相马这么容易,我比父亲高明多了!这个故事正说明了生搬硬套他人经验的愚蠢之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不得,最后倒霉的还是这些投机取巧、没有好好学习别人经验的人。

    有一天,美国的麦克勒饭店总台走来一位客人。他气冲冲地质问总台服务员:“一位服务员跟我争吵。我要你决定谁是谁非?你别管吵什么。你只告诉我谁是谁非!”总台服务员问:“不听一听他是怎么说,就要我决定吗?”客人说:“他怎么说、我怎么说你都不用管。”总台服务员心想这人一定是酒喝多了。他耸耸肩说:“好吧。我对他的了解要比对你的了解多得多,要我说的话,是他对。”客人一听,就掉转头回到了房间,取了行李便退房离开了饭店。

    在场的人中有一位名叫E.M.斯塔特勒(1863—1928)。他13岁进这家饭店当服务员,当时是饭店服务员领班,年纪还不到16岁。在看到这一切之后,他在永远随身携带的一本笔记上写下了几个字:“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后来这句话成了美国服务领域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

    而我国饭店学习外国经验时,就是相对地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修;重日常操作,轻持续培训;在培训中又重服务技巧,轻服务理念。比如“客人永远是正确的”这一理念,若不从入店培训开始灌输,若允许员工找客人身上的岔子,甚至跟客人“争理”,那么,饭店硬件即使一流,客人还是不会满意,不会有愉快的经历,不会成为回头客。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时,应该充分注意到其中核心的部分。

    从前,一位教书先生曾经给自己的学生讲解短篇小说的五大标准,说是:第一要简洁、明快;第二要有宗教意义和倾向;第三要有男女私情;第四要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第五要描绘人类的矜持而高贵的操守。

    第二天,他的学生果然就写好了一篇,并且严格遵守了老师的标准。学生请老师修改时,老师不禁看傻了眼,全文只有20来字:“我的天!”公爵夫人说道,“别再摸我的大腿了好不好!”

    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别人的经验教训,而只是盲目地照搬照抄的话,只会落得一个闹笑话的结果。我们在学习中,有时也会出现如此的情况。例如,有的同学看到学习好的同学,买了一本什么参考书,就千方百计也想要弄到手,而不看看自己手头的作业和考试是否可以应付得过来。还有的同学只注重贴出来的广告或是书的装潢,东一锤子西一棒子地“覆盖”,而导致上当受骗。在高考前,总是有许多书商针对同学最后一搏的急于求成的心态,出了大量的题库一样的书籍,还美其名曰“XX天见效”,让周围一些同学在高考前,将最后的宝贵时光用在了这些垃圾书籍里。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说服教育

    可以讲一些小故事小笑话之类的东西,让孩子在笑声中学到东西。如:一个丈夫对妻子说:“你怎么搞的?这牛肉馅饼没有烧熟。”妻子说:“可我是按照烹调书烧的呀,食谱上的做法是供四个人吃的,而我们只有两个人,所以我就减去了一半的料儿,当然啦,烧的时间也比书上讲的少了一半。”

    2.多一点幽默感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很严肃,如:“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最好的家教应该是略带一些幽默。朋友10岁的孩子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一天,孩子又看中了一支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朋友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儿子扑嗤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过武器玩具。

    3.一个古老的故事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东施效颦”,明白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就胡乱模仿,是一定要闹笑话的。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不能独立思考,一般表现为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以开阔思路,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以便让他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5.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一个孩子为了给妈妈庆祝生日画了一张画,结果在画画时不慎将颜料弄到洁白的墙上去了。孩子的爸爸回家看到了那个情景,没头没脑地把孩子批评一通:“谁要你把颜料弄到墙上去的,把墙搞坏了,谁要你画的画!”这对孩子的自尊心是个损伤。应该先表扬一下孩子:“你真不错,能够亲手给妈妈画画。”让孩子能为自己的举动而感到自豪。然后再告诉孩子,应当讲卫生,做事要细心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同时还维护了他的自尊心。要让孩子有自信,才不会凡事都学着别人的样子生活。

    习惯84.纠正孩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

    许多孩子有这样的毛病:做作业或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往往没有耐心,凡事都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式地尝试一下就放弃了。也有一些孩子本来喜欢美术或是音乐,但是一旦受到了一些打击或者他们所谓的单调的重复,就马上兴趣全无,立即就转移到了其他事物的身上。这种学习坏习惯会导致一事无成。

    许多人都很喜欢王安石的这首《登飞来峰》小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不但是一幅出色的风景画,一支表达雄心壮志的抒情曲,而且还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袁枚的《随园诗话》中的两句诗:“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以及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可当作这首诗的注脚看。

    自古以来,在文化科学上有卓越造诣的巨人,在别人的赞誉中,他们似乎已登上了最高层,“已穷千里目”了。但这些巨人们往往自以为“才上一层楼”,前面还有千层万层待攀登。正因自以为“才上一层楼”,才能使自己不断地“更上一层楼”,最后真正达到学术文化的最高层。

    在学生的学习中也是这样,要勇于“更上一层楼”才有可能得到预想的效果。

    有一个希腊神话说:有个狮身女首而有双翼的怪物,名叫斯芬克斯。它常常踞坐在路旁岩石上,出谜语给过路的行人猜:“有一种东西,起初是四只脚,后来是两只脚,最后是三只脚,脚最多时最弱小。这是什么东西?”这个谜语难倒了很多人,当时不能回答谜语的人就被杀死了。后来,一位名叫俄狄普斯的过路人猜中了,谜底是“人”。于是,斯芬克斯惭愧地投岩而死。

    从这个神话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其实,所有的知识,都有一个各种谜的不断提出与解决的过程。那些不能回答这些谜的人,便成了斯芬克斯的手下的败将和俘虏;而有的人像俄狄普斯一样,通过艰苦的思考和研究,终于揭示了谜底,征服了斯芬克斯,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谜,对于那些不愿多动脑筋的人而言是可怕的,它意味着灾难;谜,对于那些意志坚定的人而言,却是可喜的,它意味着创造的可能性。

    在《茶余客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袁文清公桷受业王深宁门下,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事,一本未终而累改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这段话总结了学习方法上的反面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写在最前面的:“泛观而无所择”。对于知识,我们有些同学缺少的就是好奇心以及深挖的精神。只有把知识学深了,才有可能灵活运用。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是一定要改正的。

    古代有两个人站在一只肥猪面前,研究怎样将肥猪的肉变成自己的肉。两人意见分歧,发生了争论。甲说:“最可靠的办法是把猪杀死,吃下肚去。”乙说:“不行,不能吃死猪。死猪怎么能变成活肉呢?”于是他走到猪面前,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以为这是将猪肉变成自己的肉的最好办法。

    显然,甲的办法比较高明,因为他能辩证地将“深”与“浅”、“活”与“死”联系起来考虑。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的思想方法像寓言中的乙一样。他们怕读“死书”,结果就不想读书或不认真读书,只是“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并没有把书上的知识细细咀嚼,吃下肚去,从中吸收有益的营养。如此,他们在学习上的毛病,就是不“死”不“活”。坐不下来,读不进去,不专心,不踏实,怕困难,想取巧,只想一步登天,不愿循序渐进,“想活也活不了”。

    宋代伦理学家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很明白:池塘清澈见底,宛如一面镜子。水底天中云彩飘。于是,诗人很羡慕池水能够这样清澈,原来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呀!

    如何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像诗中所描写的塘水那样清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呢?这决定于塘水不是一池死水,而须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滚滚流来。即是说:学习是永远不能自满的。自满了,就像塘水断了源头,即使开始时也曾清澈可爱,但日子一长,仍会渐渐混浊而腐臭。蜻蜓点水的学习方法很显然会带来这种后果。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家长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可请教他人或者查阅资料。

    2.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由于学习任务多,孩子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以后,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3.鼓励孩子一题多解

    老师留的作业,经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只写一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时间允许,可以写在另外的纸上或本上。

    4.培养孩子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以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家长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家长自己应给孩子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5.孩子考家长,家长考孩子

    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下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互相考一考。内容应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提出问题,自己必须有准确答案。

    习惯85.纠正孩子不善于及时总结经验的坏习惯

    考试失利后,竞赛失败后,甚至当一期板报没有办好时,我们都应该及时总结一下,看看到底错在哪里,如何补救。

    毕业实习的时候,我认识了两个初中生。汪永同学每天上课之前都十分认真地预习,课上专心致志地听讲,回家写完作业后,马上就预习新课。但是每次考前复习的时候,他都觉得许多知识好像还很生疏,甚至有些已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学的了。而陆远同学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平时的单元测验成绩一直很优秀。可一到“大考”的时候,跨章节、跨系统的能力型综合试题总是做不对。但分析试卷之后,他又恍然大悟:“噢!原来这儿和那儿是有关系的……”他们俩的问题,在中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的欠缺——即:不会“回顾总结”,它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

    回顾是有意识地回忆和再现,是有效的记忆方法。如果对于识记过的知识,不定时回顾,那么一段时间过去之后,就会发生像汪永同学那样的情况,即不能回忆起来或回忆有错误,这就是遗忘。而相对于汪永同学而言,陆远同学或许做到了回顾。但由于他还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而没有及时地把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更没有从总结之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综合性的考查就有些“吃不消”了。学习贵在“回顾总结”,即“回顾”为本,重在“总结”。自主的总结是使学习发生质的飞跃的桥梁,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知识线索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觉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对学生学习灵活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周灭殷商后,周公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鬼神的怀疑。人们开始认识到:“天道”不是神通万能的,更重要的是周公更进一步认识到,“民众”在推翻纣王暴政过程中的巨大力量。所以,为了巩固周王朝的长期统治,周公“崇德”、“制礼”,积极推行以“民众”为政治生活中心的政策,在思想史上完成了一次突破。

    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就要善于反思以往的工作,并从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将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的教训,就没有以后的成功。

    杰斐逊是一个推销医疗设备的专家,他认为在推销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强硬的态度以引起顾客的注意,只有这样才能把顾客从昏沉中惊醒过来。他常常对顾客说:“你们的医疗设备已经过时了,我们的医疗设备可以每天为您节约好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但顾客听了很生气,反驳说:“我就不信你说的那一套。”杰斐逊没有把顾客的反驳当成一件坏事,反而认为这是向顾客显示自己的机会。他经常会接着说:“我的话是可以证实的。”于是他就开始长篇大论的解释。但他很快就不得不停下来了——顾客已经怒容满面了。

    事后,杰斐逊并没有很好总结失败的教训,他认为自己的推销方法没有错,只怪这些顾客太顽固了,听不进合理建议。杰斐逊的这种强硬的推销方法后来又在继续,最后,他碰得头破血流,结果只能是大败而回。经过多次的失败后,杰斐逊不得不开始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他发现,曾经拒绝过他的顾客竟然接受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同样的产品,竞争对手的成功,终于使他悟出自己的推销方法有问题。

    于是,以往那种不顾顾客感受的销售方法不再有了,他改进了方法,开始采取征求顾客意见和看法的提问方式:“您对改进你们的医疗设备有兴趣?因为这样每天可以节省好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我可以用几周的时间证明给您看。您想听听有关这方面的详情么?”业务洽谈顺利进行得益于这样的提问方法,杰斐逊终于成功地将产品推销出去了。

    假如杰斐逊仍旧不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改进自己的销售方法,那么他的销售业绩永远也不会提高,因为顾客永远也不会接受他的销售方式。可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人们是如此的重要。

    强者之所以为强者,就在于他们遇到挫折时,善于总结,克服了自己的消沉与软弱。大家都知道:伟大的作家鲁迅也曾经彷徨过,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也曾经忧郁过,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也曾经屈服过,著名的歌德、贝多芬甚至还曾想自杀。但他们最终都坚定地走向了真理。在这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教训是非常重要的。失败毕竟是失败,其中必有缺点和错误,应认真总结,吃一堑,长一智。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2.经常向孩子请教

    有时在某方面,现在的孩子懂得的东西比大人还要多。有些知识,家长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既学到东西,又促进孩子总结自己在学校学得的知识。现在,有不少家长跟孩子学英语,孩子英语学得更好,比听写、默写还管用。有一位山村农民,没上过小学,跟上小学的儿子学数学,结果父亲不断进步,儿子成了数学尖子。

    3.增加家务劳动中的智力活动

    很少有人想到家务劳动与智力的关系,其实,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如何做饭能节约时间;如何做菜才好吃、好看;大扫除中,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如何擦地板才能干净等等。越是复杂的劳动,智力含量越高,可以让孩子从中总结出一些智力劳动的经验,、教训。

    4.讲故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例如,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据他的女儿回忆,有一天,时间已很晚了,李四光还在辛勤地工作,没有回家。女儿奉妈妈的命令,来叫他回家吃饭,谁知他却一边专心地工作,一边亲切地说:“小姑娘,你这么晚了还不回家,你的爸爸妈妈不着急吗?”等到女儿再次喊“爸爸,妈妈让我叫你回家吃晚饭了”时,他才抬头一愣,不由地笑了,小姑娘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宝贝女儿。

    习惯86.纠正孩子只做模拟题的坏习惯

    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可是他们却又不屑于继续深入钻研课本知识,而是到处寻找大量的模拟题来“练兵”。可是到了最后,像数学这样的需要多做题的科目,由于他们的基本知识并不牢(有的甚至连公式都背不熟),结果效果不理想;而像语文、英语这样的需要灵活语感的科目,他们更是很难有什么提高,有的人甚至因为做题而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成绩反而后退了。有的同学在老师的模拟考试中,因为模拟成绩患得患失,让情绪很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学习。

    高考前各校都有模拟考试,试题是各校老师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考试的摸索而出的,从内容到题型都和高考很类似,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但是,也不能全部依赖模拟考试题。

    模拟考试的意义在于找出自己的“盲点”——复习中的漏洞,以便及时补救。所以,模拟题做不好的同学不用慌张,模拟考试题正好击中了自己的“盲点”,及时补救,就可以避免在真正的考试中因此而失分;而模拟题做得好的同学也不能得意,因为,也许题目恰好漏过了其“盲点”。

    有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模拟考试就像里程碑,应让它不断地“增值”。第一次做模拟题以后,应该找出需要加强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复习,争取第二次模拟考试成绩有所提高。这样,一方面总结和改进复习方法;一方面,对自己的实力也大致心中有数。

    模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要想真正掌握知识,还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的训练。

    例如,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和军队一直希望建立强大的海空力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军队就开始考虑建立战斗机飞行员培养体制,但似乎到现在,印度空军也没能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培养体制。

    印度空军飞行员通常在HPr—32型教练机上完成最初的飞行训练,而他们如果想成为合格并且优秀的超音速战机飞行员,还需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亲身实践,真正驾驶超音速战机飞上蓝天接受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学会应付各种突发情况,如:发动机空中停车怎么办?驾驶舱突然高空开裂怎么办?降落时起落架打不开怎么办?迫降前怎样处理剩余的油料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真实的情景。而印度军队由于经费不足,坚持了20多年的模拟训练,20多年来,印度空军一直空难不断。其实,有不少事故是人为造成的,有不少飞行员,还没有彻底学会开飞机,就匆匆飞上天了。

    模拟能够帮助掌握知识,却无法代替真实情景的重要位置。当前,一些英语训练方法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效果并不理想,造成弊端很多。市场上有很多良莠不齐的“全真模拟题”之类的辅导材料,其实早就已经陈旧落伍,而且很多是东拼西凑的水题。这些是无法保证学习效果的。

    传说战国时期,赵国京城邯郸的人很会走路,其步法的美妙是天下闻名的。于是有些人就特地赶到邯郸来学走路了。燕国寿陵地方的一位少年也赶来学习,他全力模仿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结果没有学好,但又忘却了自己原来的步法,于是只好狼狈地爬回去,闹了一个大笑话。这段掌故,自从在庄子的著作中出现后,“邯郸学步”或“寿陵学步”这句成语,就常被人们引用。在李白的一首《古风》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初步,笑杀邯郸人。”“邯郸学步”这个典故还使我联想到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据说某校有位女同学,读了《红楼梦》,就想学林黛玉。她把《葬花辞》抄下来,挂在帐子里,每晚读着读着,就像林黛玉一样地哭起来。这位同学哪里知道,“邯郸学步”式地模仿林黛玉的爱哭,即使哭得眼泪汪汪,也是一幕令人发笑的讽刺喜剧啊!

    有一部分同学只做模拟题,而不愿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这样做。其实,他们只看到了这些同学的一部分学习方法,而没有真正懂得这一部分同学是如何学习基础知识的。如果只做模拟题,而不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那就像是战国时期的邯郸学步一样,一定吃力不讨好。

    有一部分同学迷信模拟题,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模拟题有可能与真正的考题一样。但是,有可能么?

    当前,社会上有一些所谓的“辅导班”,声称自己有中考、高考命题组的模拟真题。命题组真的敢给辅导班出模拟题么?一位考试培训业内人士曾经对此予以坚决否认:“这只不过是打着透题的幌子骗考生的钱而已。真正的命题组成员怎么敢去给辅导班讲课、编制模拟题,这可是泄露国家机密!”

    中、高考试有关机构认为此事是一种恶劣的欺诈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但对辅导班的管理主要还是由工商、税务部门负责。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可以对孩子讲一些精彩的故事

    例如:文中提到的一些故事,让孩子明白要让自己的成绩提高只有靠踏踏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做题很重要,但是不能过于依靠模拟题。例如还可以对他们讲,在网络中的虚拟朋友大部分都是假的,是永远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的。

    2.家长要以身作则抵制虚假,让孩子知道虚假的东西永远不可依靠

    家长要常常告诉孩子虚拟的世界是最不可靠的,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懂得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

    3.模拟题从何处来?

    让孩子明白那些莫名其妙拼凑的模拟题是从何种渠道进入市场的,向他们讲明白这种题的不可靠来源,他们就会明白自己所依靠的法宝原来是这样的不堪一击。

    4.告诉孩子模拟的虚假性

    模拟考试只是一种假定情景下的测试方式,因此试题也是一种“假”题。如果想考好,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学好基础知识,基础扎实了,就可以对各种题目应付自如了。

    习惯87.纠正孩子猜题押题的坏习惯

    猜题押题的坏习惯有许多的弊端,我们在考试中遇到的一些偶然、巧合的现象不能作为法宝使用,否则就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有一些同学有这样的思想倾向:学习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复习的那一天起,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找出考试的脉胳和方向上来了。上复习课时,总是很注意老师强调的重点,预测出老师出题的倾向,甚至会到老师那里去探消息、摸底,希望从中找一些题目的线索来,以便可以猜题押题。

    这种学习存在很大的弊端。喜欢猜题押题的同学往往容易造成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就像赌博一样,若猜中了就高兴得忘乎所以,甚至考后还会津津乐道;若猜不中就会手足无措,心绪烦躁,甚至会连原来会的一些内容也想不起来。这样考出来的成绩,即使是好成绩也不代表实际水平了。所以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谓的焦虑和紧张上,把希望寄托于侥幸上,不如静下心来抓紧时间复习为好。总之,不去做系统复习,只一味针对所猜的题来“开小灶”,很容易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

    笔者就这一现象,曾经采访过一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的学子,他们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以总成绩407分的骄人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王建华同学,其英语、政治均为85分。

    他就认为考试其实是围绕着知识体系来出题的。作为检测和选拔的工具,考试必须体现知识和能力的水平,因此与其被考试牵着鼻子走,天天猜题押题,还不如把心思花在系统的学习上。押题猜题的风险很大,还很耗费时间,而且得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很难存入长时记忆系统,也不容易提取和迁移,更谈不上在将来能派上用场。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鲁小杰也认为,押题、猜题的做法不可取。他说高考出题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谁又能担保某年就一定会考某道题?真正对应考有帮助的,应是从中摸索具有普遍规律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即形成一种思维,如数学思维、历史思维、政治思维等,以不变应万变。

    王建华和鲁小杰同学说得十分中肯。的确,由于有考试这个中介物,猜题与知识水平就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来猜题,那纯粹是赌运气。所以在没有打好知识基础前,猜题的回报率是很低的。把猜题的时间和心思拿来看书,先把书上的东西吃透,真正学到东西,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1999年,教育部为了实施高招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决定向社会征集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同时征集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等单科能力试题。这样的集百家之长的思路,让那些“猜题冠军”、“猜题能手”们很是挠头。

    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的命题制也采取了改革措施,第四张试卷设为案例分析和法律文书制作题。这样可以发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各自特长。作为客观题题型,选择题的主要优点是评分客观、准确、迅速,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分值小,可降低考查中偶然性的影响,防止猜题押题的投机行为,从而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由以上的事实证明,国家现在已经十分重视考试制度的改革,试题体现了新的特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即使是老问题,也应从新的角度设问。专家认为,不管多么复杂的问题,只要不是第一次遇到,或已经过强化训练,那就只能测出“操练”能力,即记忆和熟练能力。相反,即使是较为简单的问题,只要是第一次遇到,也是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从根本上讲,这些都真正避免死记硬背、猜题押题、临时突击的现象。

    “应试教育”面向少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由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猜题押题,使学生处于极端的被动地位,转向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我曾经见过这么两位老师:一位是年老的,他教了几十年书;另一位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老的那位从不在课堂上阐述读书是为了什么。偶尔他会说一下:“学习要先学会如何运用思维!”可见他对学习的目的还是明确的——锻炼思维!而年轻的那位总是传授着如何应付考试之类的问题。可见现代的教师大都歪曲了教学的意义!

    周总理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一句空话,可是我们却在学会了写字看书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应试!现在“猜题”的说法很流行,这其实是对教学真正意义的一种侮辱!这就像在考试前发下试卷答案让我们背那样无知。

    记得金庸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说过:“50年后,中国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第一的国家!”他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如果中国的学生只会猜题押题对付考试的话,50年的时间确实太过乐观。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面对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可以说狗熊真笨,见异思迁。也可以说狗熊不满足现状,总是有新追求,有新的目标,这种进取精神十分可贵。这些都是孩子思想中的火花,应该好好鼓励,将其引向真正的学习之中,而不是仅仅为考试而学习。

    2.不要在考试时给学生施加压力

    在考试时,学生已经是很紧张了,家长如果再施加压力,孩子会觉得考试没有一点意思,只是一种游戏,就会逐渐对考试失去信心,采取游戏的态度应对考试——赌一把的心理,就会导致猜题押题的现象出现。

    3.正确地指导孩子写作文

    有许多猜题押题现象的出现都在作文的写作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厌倦作文。原因就是大搞“应试”作文,大量猜题,机械教授方法,人为拔高要求,扼杀了大多数学生固有的一点兴趣,致使学生不愿作文,畏惧作文。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学习写作,写出真情实感,让写作文成为一种乐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