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孙子兵法》演绎-尾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道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因此,一个企业能否善始善终地履行使命,取决于这个企业有没有一整套公认有效的、适合群策群力的、足以善始善终的办事“软件”,比如能不能方便大家“顺藤摸瓜”般马上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又比如能不能方便大家“立竿见影”地迅速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

    常听企业质量管理人员讲:执行之前需要准备,准备之前需要计划。由此推断,凡处事之程序,始于计划,历经准备,终于执行。——此显而易见之道理,军事工作亦当如此矣。

    故此,《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次序是:首先“始计第一”为计划,因而领头,乃因计划为始;接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为准备,分别讲行动上的战争准备、思想上的战争准备、组织上的战争准备,故而依次排列在第二、第三、第四的位置,乃因准备随其后;然后有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先讲战时管理,第二个单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再讲战地管理,第三个单元“九地十一”“火攻十二”“用间十三”后讲战士管理,因此三个单元分成九篇为执行,故而结尾,乃因执行为终。换而言之:

    第一篇“始计第一”的主题是——决策层如何做好“计划决策”。

    第二篇“作战第二”的主题是——管理层如何做好“行动上的有形资源准备”。

    第三篇“谋攻第三”的主题是——管理层如何做好“思想上的无形资源准备”。

    第四篇“军形第四”的主题是——管理层如何做好“组织上的人力资源准备”。

    第五篇“兵势第五”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第一时间进入状态”的工作。

    第六篇“虚实第六”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第二时间创造战机”的工作。

    第七篇“军争第七”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第三时间完成总攻”的工作。

    第八篇“九变第八”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避免战场上的被动”的工作。

    第九篇“行军第九”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夺取战场上的主动”的工作。

    第十篇“地形第十”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赢得战场上的决战”的工作。

    第十一篇“九地十一”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劣势下的积极防御”的工作。

    第十二篇“火攻十二”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均势下的韬光养晦”的工作。

    第十三篇“用间十三”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优势下的安邦定国”的工作。

    君不见:

    短小的“军形第四”中竟然出现了五次“善战者”这个术语!其主题如果不是组织上的人力资源准备还能是什么?长篇的“九地十一”中为何独占了两套“为客之道”这样的反复之词?其义理分明就是深入敌后的积极防御!所以,执行程序是从“兵势第五”开始进入,而不是从“军形第四”开始;战地管理是从“地形第十”已经结束,而不会与“九地十一”冲突。

    至此,关于《孙子兵法》框架的正确答案诞生了!

    于是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弄懂一些“独特”的话语,为什么会如此“准时”地出现在如此“准确”的位置上,比如——

    何以“始计第一”的中间位置出现了任免标准和授权标准?因为派谁去执行任务以及给他多少人马是计划决策当中不可或缺的“三部曲”之中的第二步。

    何以“作战第二”的下半部分谈到了厉行节约的措施和激励机制的条款?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化建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后勤保障。

    何以“谋攻第三”的下半部分谈到了“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因为要做好舆论保障的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何以“军形第四”的上半部分谈到了“修道而保法”?因为只有那些精通了5W管理的将领才会有娴熟的“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的手段,所以能够驾御战局的走向。

    何以“兵势第五”中强调更高速度下的打击力度和更高速度下的打击精度?因为没有足够的打击力度和打击精度还谈什么“进入状态”呢?

    何以“虚实第六”中强调造成敌人的防守空虚和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因为不能空虚敌人的防守以及不能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还谈什么“创造战机”呢?

    何以“军争第七”中强调风险管理并扯到指挥器材和出击时机?因为前不能降低风险后不能指挥灵活还谈什么“完成总攻”呢?

    何以“九变第八”中要讲“君命有所不受”的特权?因为避免战场上的被动是将帅责无旁贷的专职!

    何以“行军第九”中要讲“令行禁止”的必要?因为要争取战场上的主动就不允许不听指挥的行动!

    何以“地形第十”中要讲“对抗能力”的强弱?因为战场决战的血搏决雌雄于敌我双方的对抗能力!

    何以“九地十一”中突出“为客之道”?因为在劣势下需要“积极防御”求生存。

    何以“火攻十二”中突出“非危不战”?因为在均势下需要“韬光养晦”谋发展。

    何以“用间十三”中突出“上智为间”?因为在优势下需要“安邦定国”保和平。

    ……毫无疑问,这些绝不是偶然!

    ……的的确确,事实就摆在眼前!

    故此,《孙子兵法》的框架是:计划有一篇、准备有三篇、执行有九篇,共十三篇。

    长期以来,《孙子兵法》的框架研究,一直是《孙子兵法》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由此而产生的学习障碍和效法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始计第一”中有“利而诱之”一招,而“军争第七”中有“饵兵勿食”之式。请试想:我方“利而诱之”,敌方不能“饵兵勿食”?而敌方“利而诱之”,我方可以“饵兵勿食”?岂非把敌方视为弱智了?显然,假如这两个招式只有在对手是弱智的情况下才能奏效的话,那就无异于纸上谈兵,根本就不值得您去学习,并且说明其作者孙武也就谈不上什么高明了。但是,假如你知道了《孙子兵法》的框架之后,这两句话就变得赏心悦目了。

    请您看:“利而诱之”在“始计第一”中,“始计第一”讲的是计划,计划中应该有克敌制胜的战术方针,而“利而诱之”位居其中。于是当你审视其前面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等文字并注意其后的“乱而取之”以后,你就会豁然开朗:通过示无能、示无用、示无援、示无助这些措施之后,敌人会产生进攻上的轻敌和防守上的麻痹等现象。于是你就会理解到:由于进攻上的轻敌,为了争夺奖赏丰厚的头功,敌人会经不起我方的利诱,所以我方的“利而诱之”能够成功;由于防守上的麻痹,为了争夺奖赏丰厚的头功,敌人势必倾巢出动而疏于防范,所以我方的“乱而取之”才能够成功。毫无疑问,假如不是被对手视为懦夫,韩信怎敢背水而阵,又怎能一战而取赵地;假如孙膑不采用减灶之法,庞涓怎会追至马陵,又何来被围而自刎。所以,先有示弱在前,而后才是“利而诱之”,完全合乎情理。再请看:“饵兵勿食”在“军争第七”中,“军争第七”讲总攻阶段。从我方开始出击到总攻结束之前,当然要确保我方的总攻计划不会被敌人破坏或打乱,所以这里的“饵兵勿食”正是为了不给敌人提供任何打乱和破坏我总攻计划的机会。故而粟裕在淮海战役和京杭战役出击之时,特别要求部下不能为小敌迷惑和牵制。

    由此可见,假如我们事先不了解《孙子兵法》的框架,就不仅不可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且也不会学到其中的精妙。

    故“谋攻第三”中的“知彼知己”应当解释为了解双方的心理期待和思想顾虑,其原因就在于“谋攻第三”的主题是一场心理战,所以应当围绕心理期待和思想顾虑等心理方面的特定内涵,并且应该根据心理战“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的作业要求去演绎;若将其内涵无限地放大到了解双方的情况这个包罗万象的巨大难题,超出了心理战的范围,跑到心理战的外面去了,则不仅在文法上出现了显而易见的跑题现象,而且又在军事上由于了解双方的情况,意味着无限的工作量,因而对于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说,显然缺乏能力所及上的可操作性,所以皆悖情理。

    “军形第四”既为组织上的人力资源准备,理当有“善战者”的术语及其详细的定义,故无谬也。于是,只要谨遵“军形第四”当中所提出的“善战者”的“定义”,便可“对号入座”——

    先把“不可胜在己”安排在与之对应的“兵势第五”中做详细的阐述。

    再将“可胜在敌”安排在与之对应的“虚实第六”中做详细的阐述。

    因而总攻时刻就被安排在与之对应的“军争第七”中做详细的阐述。

    接着把“不可胜者守也”安排在与之对应的“九变第八”中做详细的阐述。

    然后将“可胜者攻也”安排在与之对应的“行军第九”中做详细的阐述。

    因而战场决战就被安排在与之对应的“地形第十”中做详细的阐述。

    随后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安排在与之对应的“九地十一”中做详细的阐述。

    接着将“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安排在与之对应的“火攻十二”中做详细的阐述。

    最终安邦定国就被安排在与之对应的“用间十三”中做详细的阐述。

    天时、地利、人和皆理,“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自保,时空管理;全胜,人才管理!

    这样看来,要学物理一定要学“牛顿定律”,要学事理一定要学《孙子兵法》。

    从“斗智斗勇、群策群力”,到“善始善终、必成大功”,明教化,益功德,能为军事作业之指导书,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还不是因为《孙子兵法》顺理而成章,一十三篇有始且有终嘛!

    故而,“知其先后,则近道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