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成长课:杰出青少年要克服的54个人性弱点-打破禁锢头脑的枷锁创造天才的自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墨守成规:通过创造体会人生的真正价值

    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从现在开始,不再墨守成规,试着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你的生活从此也将与众不同。

    思维定式会成为思维的枷锁

    心理学家曾经设计了这样一种思维游戏:木桌面上摆着一张10美元的钞票,钞票正中压着一把竖直放着的没开刃的菜刀,菜刀上支撑着一个横过来的木杆,木杆两段系着两个平衡锤一样的东西,稍微晃动就会倒下来。现在要求游戏者在保持木杆平衡的前提下,把10美元的钞票取出来。经过多次尝试,游戏者们发现,不管怎样小心翼翼,要想不碰到木杆而取出那张钞票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极为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把钞票撕开,从刀刃压着的地方撕开,就能轻而易举地取出钞票。然而绝大多数游戏者都因为想不到这个方法而失败。

    思维定式的弊端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同时也阻碍大脑对新知识的吸收。

    有的时候,我们的知识、见识或者过往经验会成为我们了解真相的障碍。

    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只小青蛙厌倦了常年生活的小水沟——水沟的水越来越少,它已经没有什么食物了。小青蛙每天都不停地蹦,想要逃离这个地方。而它的同伴整日懒洋洋地蹲在浑浊的水洼里,说:“现在不是还饿不死吗?你着什么急?”终于有一天,小青蛙纵身一跃,跳进了旁边的一个大河塘,那里面有很多好吃的,它可以自由游弋。

    小青蛙呱呱地呼唤自己的伙伴:“你快过来吧,这边简直是天堂!”但是它的同伴说:“我在这里已经习惯了,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懒得动了!”

    不久,水沟里的水干了,小青蛙的同伴活活饿死了。

    只有敢于打破自己固有的圈子,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可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些死守习惯、不愿脱离惯有轨迹的人永远都是狭隘的,他们永远不会有所突破。

    突破你的思维定式

    多年以前,丰田公司发现,世界上有许多人想购买奔驰车,但由于定价太高而无法实现。于是,丰田公司的工程师放手开发凌志汽车。丰田公司在美国宣传凌志时,将其图片和奔驰并列在一起,用大标题写道:用36000美元就可以买到价值73000美元的汽车,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经销商列出了潜在的顾客名单,并送给他们精美的礼盒,内装展现凌志汽车性能的录像带。录像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一位工程师分别将一杯水放在奔驰和凌志的发动机盖上,当汽车发动时,奔驰车上的水晃动起来,而凌志车上的水却没有动,这说明凌志发动机行驶时更平稳。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挑战,奔驰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定价策略。

    但出人意料的是,奔驰公司并没有采取跟随降价的办法,而是相反,提高了自己的价格。对此,奔驰公司的解释只有一句话:奔驰是富裕家庭的车,和凌志不在同一档次。奔驰公司认为,如果降价,就等于承认自己定价过高,虽然一时可以争取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失去市场忠诚度,消费者会转向定价更低的公司;如果保持价格不变,其销售额也会不断下降。只有提高价格,增加更多的保证和服务,例如免费维修6年,才可以巩固奔驰原有的地位。就这样,奔驰公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以超常的思维和手段,化被动为主动,摆脱了来自凌志的挑战。

    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难以解开的局面时,只有突破定式、打破常规,以超常思维来解决新问题,才能使企业不断获得新的商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可以出其不意、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

    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一些固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敢于跳出条条框框,多一份感性想象,多一些理性假设,往往会取得意料不到的好结果。

    浅薄无知:学习无止境

    浅薄是一种无知的表现。越是肚子里没什么货的人越觉得自己无所不知。那些真正满腹经纶的人,反而总认为自己知道得太少。改变浅薄的方式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

    千万别当“半桶水”

    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为了了解禅学的奥妙,不远千里去拜访一位禅师。禅师在桌上准备了两只斟满茶水的杯子,然后便坐下,开始讲解佛学的精义。

    这位学者听着听着,觉得其中某些话似曾相识,好像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他曾听人说这位禅师道行高深,从他的话语中能够得到很多启发,但是交谈之下并不觉得他有什么特殊之处,于是认为这位禅师不过是浪得虚名,骗骗一般凡夫俗子而已。

    学者越想越觉得心浮气燥,坐立不安,不但在禅师的讲道中不停地插话,甚至轻蔑地说:“喔,这个我早就知道了。”

    禅师并没有出言指责学者的不敬,他只是停了下来,拿起茶壶再次替这位学者斟茶,尽管茶杯里的茶还剩下八分满,禅师却没有把杯子里的茶倒出,只是不断的在茶杯中注入温热的茶水,直到茶水不停地从杯中溢出,流得满地都是。

    这位学者见状,连忙提醒大师说:“别倒了,杯子已经满了,根本装不下了。”

    禅师听了放下茶壶,不愠不怒地说:“是啊!如果你不先把原来的茶杯倒干净,又怎么能品尝我现在倒给你的茶呢?”

    猜一猜,一个桶子里装了多少水,摇起来的声音会最响亮?

    答案是半桶水。

    认为自己肚子里没有半点墨水的人,是最虚心求教的那一种,肚子里已经装满水的人,则是最深藏不露的那种,只有半桶水的人,最容易“膨风”自大,走起路来叮当响。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做出最愚蠢的事,即使肚子里有半桶水,也毫无作用,不如那些连一点水也没有的人。

    因为,有自知之明的人会努力为自己装水,日积月累之后,肯定装得比半桶水还多。

    知识是永恒的财富

    李嘉诚虽然年岁渐老,但依然精神矍铄,每天要到办公室中工作,从来不曾有半点懈怠。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称,李嘉诚对自己业务的每一项细节都非常熟悉,这和他几十年养成的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每天都要学一点东西。这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李嘉诚能有今日的成就,绝非偶然。李嘉诚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商场上纵横驰骋,终成其霸业。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使他始终没有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抛到后面,也使他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商场中的各种风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做事、学习一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本领的人。歌德说得好:“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不断充实自己,并学会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狼孩、猪孩的发现,充分证实了人的成长取决于学习的道理。狼孩、猪孩,都是一出生或是从小就被狼或猪叼走,并由狼、猪抚育的幼童。1724年,当首次在德国发现狼孩“野彼得”时,科学家认为这个发现比发现30000颗新星更有意义。因为这个发现给人无比深刻的启示:学狼成狼、学人成人。

    人非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皆是学而知之、学而能之。就算一个天才,扔给狼群,也会变成狼人。没有哪一个人的才能,不是靠学习造就的。

    每个人手里都掌握着使自己成功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伟大,主要在于提高能力,提高能力就在于学习。

    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学习的巨大价值,学习渐渐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不再只是小孩子的事,而是每一个想改变命运,想获取成功的人的事。

    每时、每地、每事学习

    因此“充电”成为了最时髦的概念。在大学校园、在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和继续教育学校,都塞满了充电的学员。这充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不管是在校的学习,还是社会上的充电,这些都并非学习的全部。只要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每时、每地、每事都能够学习。不仅可以接受专门的培训充电,还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学,在工作中进行同步学习。如此一来,整个人生,会变成全程的学习人生,全程的能力发展人生。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纵使拥有许多过人的知识,如果不晓得如何运用,那就和无知的书呆子没有什么两样了。

    纸上谈兵永远不及实战经验来得有用。任何学问都是虚浮的,不一定在现实生活中派得上用场,如果不知活用,脑子里就算装得再多,也会像将屁股坐在一迭书上。只有经验是自己的,别人抢也抢不走,经验累积久了,就成了一种实际的本能。基本功课是很重要的,但是基本功课也最无聊,但如果因为无聊,就放弃了基本功的练习,那就永远不可能掌握一门真正的技能,你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成败的不是他拥有的知识的多少,而是是否具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舍近求远:抓住身边的每一次机遇

    我们往往不在乎就在手边的机遇,而是抬头仰望着那些遥远的梦想中的机遇,这就是舍近求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发现机遇还要及时地付之行动,不能守株待兔,因为在机遇面前,所有人都想抓住,每个人都在努力,你不前进就等于落后。只有及时地把握住机遇,你才能获得成功。

    不知把握机会就永远没有机会

    印度流传着一位生活殷实的农夫阿利·哈费特的故事。

    一天,一位老者拜访阿利·哈费特,这么说道:“倘若您能得到拇指大的钻石,就能买下附近全部的土地;倘若能得到钻石矿,还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

    钻石的价值深深地印在了阿利·哈费特的心里。从此,他对什么都不感到满足了。

    那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便叫起那位老者,请他指教在哪里能够找到钻石。老者想打消他那些念头,但无奈阿利·哈费特听不进去,执迷不悟,仍死皮赖脸地缠他,最后他只好告诉他:“您在很高很高的山里寻找淌着白沙的河。倘若能够找到,白沙里一定埋着钻石。”

    于是,阿利·哈费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地产,让家人寄宿在街坊家里,自己出去寻找钻石。但他走啊走,始终没有找到要找的宝藏。他终于失望,在西班牙尽头的大海边投海死了。

    可是,这故事并没有结束。

    一天,买了阿利·哈费特房子的人,把骆驼牵进后院,想让骆驼喝水。后院里有条小河。骆驼把鼻子凑到河里时,他发现沙中有块发着奇光的东西。他立即挖出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带回家,放在炉架上。

    过了些时候,那位老者又来拜访这家人,进门就发现炉架上那块闪着光的石头,不由得奔跑上前。

    “这是钻石!”他惊奇地嚷道,“阿利·哈费特回来了!”

    “不!阿利·哈费特还没有回来。这块石头是在后院小河里发现的。”新房主答道。

    “不!您在骗我。”老者不相信,“我走进这房间,就知道这是钻石啊。别看我有些唠唠叨叨,但我还是认得出这是块真正的钻石!”

    于是,两人跑出房间,到那条小河边挖掘起来,接着便露出了比第一块更有光泽的石头,而且以后又从这块土地上挖掘出许多钻石。献给维多利亚女王的那块有名的钻石也是出自那里,净重达100克拉。

    事实不正是如此吗?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舍近求远,到别处去寻找自己身边有的东西。而往往机遇就在您的脚边,在您的心里。因此,我们要强化机遇意识,善待机遇、把握机遇,并学会创造机遇。

    机遇是一个美丽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忽降临在你的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将翩然而去,不管你如何悲苦叹息,却从此杳无音信,不再复返了。而有的人却懂得机遇是稍纵即逝的,因而能及时握住它。

    机遇不会自己送上门来,而是需要主动去争取

    美国著名的盖普洛国际咨询中心对一些成功者进行了连续20年的追踪调查,并以此为基础,作出了成功者要素的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善于抓住机遇被列于成功要素的第二位。

    我国JR人才调查中心,在对当代中国近500位名人的成功实践调查后,对各种因素作用的大小,作用时间的长短,在各行业中适用的广泛程度等进行比较得出:下列9种因素在人才成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按顺序排列如下:

    ①抓住机遇;②功底与才华;③信念;④敬业精神;⑤特殊个性;⑥承受力;⑦人际关系;⑧善于表现自己;⑨口才。

    从调查中发现,抓住机遇的能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是各种素质的核心素质。机遇最能使你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最能增长你的才干。机遇,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客观因素,它是人才取得成功的催化剂。

    要善于抓住机遇,就要有充分、耐心地等待机遇,迎接机遇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机遇意识就显得重要,因为机遇意识强的人在机遇到来时就能敏感地抓住机遇,进而实现自己人生的飞跃。

    机遇有相当了不起的力量,它能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潜人才跃居为璀璨的明星。有时也会让一个人起死回生,走向辉煌。

    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机遇作为外在环境,可分为大机遇:即时代机遇,历史性机遇,社会需要、社会发展的机遇;小机遇:即偶为伯乐发现和提携,友人相助,求职,确定奋斗方向时遇到某一方面的新需求,竞赛获奖等契机。

    一个奋进者,必须要有强烈的机遇效益意识。在成才的跋涉中,不能不考虑对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成本核算”。有时,失去一次机遇,有可能导致你几个月、几年,甚至整个生命的白白流失。一次机遇丧失,酿成千古遗恨的事是常有的。

    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做一个开拓机遇、捕捉机遇,进而成为发掘机遇潜能、高效运用机遇、驾驭机遇的高手。提高机遇的利用率,善于将机遇发挥到最大值,实现运用机遇的最佳化,确是成功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遇的出现虽有偶然性,但多数情况下,又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机遇的来临,个人对机遇的把握等也有内在规律可循。

    在机遇与成功的关系上,大致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有的人主动创造机遇,拓开了全新的领域,并在这一领地上大展宏图,功成名就;第二种是顺应了机遇,而获得成功;第三种是差不多无意识地抓住机遇,而走上成功之路。

    不要对身边的机遇视而不见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能频频抓住机遇使自己成功,而有的人却对机遇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呢?其关键就是各自的思维不同。对于没有正确思维的人来讲,即使有许多机遇摆在他面前也毫无用处,而具备杰出思维的人却能在最平凡的小事里发现机遇,有时这个机遇甚至可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成功者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直到达到成功。

    不过你得注意,要想把握这万分之一的机会,你必须做到:

    目光远大

    鼠目寸光是不行的,不能只看见树叶,而忽略了整个森林。

    锲而不舍

    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马上行动

    面对机遇,必须看准时机及时把握它,并付诸行动,将它变成现实的成功,这才是杰出人士的明智选择。当机遇向你靠拢时,尽管还带着某些不确定因素,这时最明智的做法是,眼疾手快,当机立断,将它抓获,以免机遇转瞬即逝,或是日久生变。看来,握住机遇,眼力和勇气是不可缺少的。

    懂得取舍

    在研究中发现,对许多成功者发生决定性影响的机遇次数是极少的,少的只有一两次,多的也仅四五次。因此,对于渴求成功的人,机遇的质量重于数量。要选择对自身成长最有效用的机遇,放弃那些对成才帮助不大的机会。尽可能使机遇在你的成才之路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珍惜机遇

    创造机遇、争取机遇需要花费极大的心血,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好机遇,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力。若是费去许多精力,好不容易争得了机遇,但却没好好珍惜它,运用和操作机遇时未能把握好,最后功亏一篑而饮恨终生。

    机遇是一位神奇的、充满灵性的但性格怪僻的天使。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绝不会无缘无故地降生。只有经过反复尝试,多方出击,才能寻觅到它。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的人不喜尝试,不愿走崎岖的小道,遇到艰辛或绕道而行,或望而却步,他们常与机遇无缘。而另一些人,总是很有耐性,尝试着解决难题。不怕吃千般苦,历万道岭,结果恰恰是他们能抓住“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机遇。

    可是,机遇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来客,它并不会戴着白领带、穿着燕尾服、头顶高帽、登门拜访你。它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它能悄悄地来到所有人的身边。有的人眼疾手快,将机遇迎来做客;有的人却麻木呆滞,使到嘴的“鸭子”逃之夭夭。看来,要迎接机遇这位不速之客,还着实需要下一番工夫。

    有的人常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其实,他们往往牢骚有余,而才气不足。“才”是“遇”的先决条件,与其悲叹怀才不遇,倒不如先检讨你的“才”的实力和底气如何,你的素质到底还有哪些缺憾?

    懒于思考: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

    大凡有所作为的,一般都是勤于思考的。一个人如果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你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智者善于思考

    有一位擅长画猫的画家,由于画技高超,笔下的猫都栩栩如生,以致许多人把他的画买回去挂在家里后,家里的老鼠都逃光了。因此,画家被人们誉为“猫王”。

    不过,这位画家性格比较古怪,一生只带了两个徒弟王品和孙超。

    一天,画家把二徒弟王品叫到跟前,说:“你可以出师了,你不但学到了我画猫的全部技巧,而且还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二徒弟王品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师傅,但画家态度坚决,王品只好含泪辞别了师傅。

    大徒弟孙超见此,便心急火燎地找到画家说:“师傅,我也要出师,你为什么只让师弟出师呢?要知道我比他还早来半年呀!”

    “的确,你跟我学画的时间比他长—点,但是,你这一辈子,恐怕永远也出不了师了。”画家严肃地说。

    “为什么?”大徒弟孙超极为不解。

    “你跟我学画,只知模仿,却没有任何创新,也就是说,你是在用手画画。而你师弟呢,则是用脑子画画,他画的猫在很多细节方面已超越了我。你的基本功虽然很扎实,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用脑,这就是你永远出不了师,也永远无法超越你师弟的原因。”大徒弟孙超听后,不服气地走了。

    若干年后,大徒弟孙超画的猫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而二徒弟王品则成了远近闻名的“猫神”。人们都说他画的猫已超过了他师傅。

    其实,大徒弟和二徒弟学画的时间差别不大,而且出自同一师门,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二徒弟成功的奥秘便是缘于他勤于思考。

    如果你不勤于思考,而只是如大徒弟一般“走马观花”,学得一点皮毛知识,你的学习成绩肯定不好。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你所学的知识和你所阅读的书籍对你的用处就不大。

    思考可以让我们不断获得新知

    林肯与道格拉斯共同竞选伊利诺州参议员,二人因此成了冤家。

    二人约定从斯普林菲尔德出发,进行一场竞选辩论。在出发的前一天,他们共同到当地教堂去做礼拜。道格拉斯是当时美国第一流政治红人。牧师为了讨好道格拉斯,先请他上台布道。道格拉斯一上台就利用机会转弯抹角地把林肯挖苦一番。最后,他仍然想“指挥”一下林肯,戏剧性地说:“女士们,先生们,凡不愿去地狱的人,请你们站起来吧。”全场的人都站了起来,只有林肯坐在最后一排不站起来。道格拉斯忙说:“林肯先生,那么你打算上哪儿去呢?”

    林肯仍然坐着,不慌不忙地说:“道格拉斯先生,我本来不准备发言的,但现在你一定要我问答,那么,我只能告诉你,我打算去国会。”

    全场大笑。

    善于动脑筋,使林肯化被动为主动,反戈一击,使道格拉斯尴尬得难以下台。

    勤思考,勤动脑,才能彻底地了解他人的思想,才能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全部照搬,不假思索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就好比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只要善于动脑筋就会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只有善于动脑筋,才能解决问题,消除困境。

    人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才会有智慧。智慧只属于会思考的人。正是思考的力量使一个本来处于劣势的人,获得了转机。正确的思考可以决定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由于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所以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是这样说的:人类的整体智慧水平相对于个人的想法而言,常常具有一种趋同性,而许多成功人士恰恰从这相同或相似的想法中跳出来,寻求新的出路。

    因为他们善于开动脑筋,会精心策划,从而发现富有启迪意义的现象。

    “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这句话出自拿破仑·希尔——美国著名的成功大师之口。

    当你处于消极状态的时候,用思考转换感觉,调整方向,是自我慰藉的惟一方法。一个人如果能靠积极的思考征服消极心态,对他的个人成长将大有益处。

    勤于思考才能打开知识的宝库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到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的地步。后来,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之中储存着,出版商高额的订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级的大富翁了。可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之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

    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有点不同。一般的作家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去干别的事情,从不逼自己硬写。但斯蒂芬·金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情况下,每天也要坚持写五千字。这使他终身受益,他从没有过没有灵感的恐慌。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一个勤奋的人,阳光每一天的第一个吻触,肯定是先落在勤奋者的脸颊上。这句话完全可以诠释斯蒂芬·金的努力和汗水了。

    害怕冒险:敢于冒险才有突破

    对于害怕冒险的人来说,危险无处不在;而对于那些敢于冒险的人来说,危险只是一个挑战。害怕冒险的心理可能使你错失良机,不要害怕冒险,最大的风险就是你什么险都不敢冒。

    不敢冒险就没有突破

    有两个住在乡下的年轻人决定出外打工,一个准备到上海,另一个则要到北京去。

    两个人同时坐在大厅等车,这时在他们的耳边,不时传来人们的议论,有人说:“上海人可精明了,连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呢!”

    另外有人说:“听说北京人比较有人情味,看见没饭吃的人,不仅会送馒头给他吃,甚至还会送衣服呢!”

    准备到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听到人们这么说,想了想:“幸亏还没上车,到北京好了,反正挣不到钱也不会饿死。”

    而另一位准备上北京去的年轻人却这么想:“还是到上海去,居然给人带路也能赚钱,在那里一定有很多赚钱的方法;幸亏还没上车,不然我可失去发财的机会了。”

    两个人同时来到退票处,相互询问之后,刚好可以互相交换车票,分别前往北京和上海。

    来到北京,果然如人们传言的那样,年轻人初到北京的一个月里,什么事都没做,却每天都能饱餐一顿。他在银行的大厅喝免费的白开水,在卖场里有免费试吃,生活就这么日复一日地度过。

    而来到上海的青年,发现上海果然到处都有赚钱的机会,不仅带路有钱,看厕所也有钱,甚至拿盆水给人也有钱赚,只要脑子多转转,再花点力气,到处都有钱可以赚。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起,他便在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废土,经过处理包装后,他以“盆栽土”之名,向上海人兜售。

    喜欢花朵却连块泥地都难得看见的上海人,发现这个新鲜的玩意儿,不禁上前询问价钱。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了六趟,净赚了五十块钱。

    一年后,他凭着贩售“盆栽土”,在上海买下了一间小店面。

    有一天,他走在街弄里,忽然发现许多商店楼面很亮丽,但是招牌却又脏又黑;经过打听之后,他才知道那些清洁公司只负责清洗门面,却不负责擦洗招牌。

    于是,聪明的他立即买了梯子、水桶和抹布,成立一个小型的清洁公司,专门负责擦洗店家的招牌。

    如今,他的公司已经小有规模,有一百五十位员工,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这天他搭乘火车,准备到北京考察市场,当他来到北京车站时,有个拾荒者把头伸进车窗,向他要了一个啤酒罐。

    就在递拿瓶子的时候,两个人相互望了一眼,同时都愣住了,因为他们同时想起当年两个人交换车票的那一幕。

    两个年轻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其中的关键,正是有无冒险的勇气。

    机会只会留给勇于冒险的人,那些只顾着害怕担心的人,即使机会送到他们的面前,仍将白白浪费。

    故事中我们看见,成为北京乞讨一族的青年,只是听说在上海居住不易就退缩,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以穷困潦倒结局,这似乎早可预知。

    而成为上海商人的年轻人,则以不同的角度解读,明白现实生活的势利苛刻反而让他更有斗志,所以,一下车他的人生便有了全新的开始。在努力求生存的过程里,他便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

    勇敢是成功者的信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巴顿将军在北非、地中海和欧洲战场上屡建奇功,威震敌胆,被誉为“血胆将军”。

    一个将领,要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必须具有勇冠三军的胆量。巴顿青少年时期就雄心勃勃,心存大志,并努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恐惧心理,发誓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勇猛无畏的人。

    巴顿小时候发现自己虽然勇敢,但在危险面前并非是毫无顾虑。于是他决定锻炼胆量和勇气,改变自己,努力去克服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心理,并时刻以“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自勉。

    在西点军校学习期间,他有意锻炼自己的勇气。在骑术练习和比赛中,他总是挑最难越过的障碍和最高的跨栏。在西点的最后一年里,有几次狙击训练,他突然站起来把头伸进火线区之内,要试试自己的胆量。为此他受到父亲的责备,巴顿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只是想看看我会多么害怕,我想锻炼自己,使自己不胆怯。”

    巴顿的锻炼,使他的性格变得异常刚毅果断,这种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其整个军事生涯。

    巴顿在作战中,总结出两条座右铭,那就是:“果断,果断,永远果断!”和“攻击,攻击,再攻击!”在进攻德军并取得胜利的布列塔尼战役中,他的这种指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布列塔尼战役中,身为集团军司令的巴顿,命令第8军冒着两翼和后方暴露挨打的危险,向2英里外德军防守的布雷斯特进攻。这使得那些参谋们顿生忧愁,认为这是铤而走险的做法。但巴顿却认为,战机稍纵即逝,目前德空军已被逐出诺曼底地区,德军大部分装甲部队也被牵制于其他战场无法脱身,故正面之敌实不堪一击,因而要果断进攻,而不能畏缩不前。

    巴顿正是这样,抓住战机,果断地指挥部队快速挺进攻击,使德军措手不及,从而把德军赶出了布列塔尼半岛的内陆,取得了此次进攻战役的胜利。

    他的勇猛果断,使他赢得了“血胆将军”的称号,并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赫赫战功而被授予四星上将。

    巴顿在“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这一格言的激励下,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西点的学员非常欣赏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卡的一句名言:“真正的伟人,是像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勇敢地面对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依然保持生活的勇气,保持不屈的奋斗精神,他就是生活中的强者,一个真正刚强的人。

    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认识之一,它是人类生存本能的反应。恐惧会让你停滞不前,你的目标永远无法实现;恐惧会使你囿于现状,不敢冒险,安于平庸的生活。经过适当调整,恐惧可以转化为一种新奇刺激的情绪,帮助你突破个人的极限。

    走得最远的人是那些愿意去冒险的人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一代文豪海明威在未满19岁时就参加了远征军,1918年7月,他在战场上受伤,医生从他身上发现227块弹片,能取出的只有28块。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生与死时刻在搏斗着。对于战争,海明威说:“战争在你内心造成的创伤,愈合起来是非常缓慢的。”

    但20年之后,他又情不自禁地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他增添了几处伤疤,但当他离开欧洲战场时,又是那样精力充沛,充满冒险精神。1954年,海明威作为《展望》杂志的特派记者,为报道当时肯尼亚吉库尤部落同白人斗争的情况而前往非洲遭遇飞机失事。海明威在肯尼亚首都,治愈了外伤,但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视觉重叠症及其它内伤,正是这一年他的长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后,他攀登上了自己事业和荣誉的顶峰。但是此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加之晚年头脑不可避免的迟钝,使他50年代后几乎没写出什么优秀作品。丧失了写作能力的海明威痛不欲生,但他对死却毫不畏惧。他曾对朋友说过:“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使我不会恐惧的变形。”

    1961年春天,他简直失去了工作能力,7月2日,他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生命。全世界都曾为这位文豪致哀。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他亲自发表的哀悼文告中,把海明威称为“伟大的世界公民”。

    无畏,是人生命经历丰富的结晶,生命越是千折百回,人生越荡气回肠,人的胆量就越大,人也就越能遇险不惊,遇难不退。即使困难重重也毫不畏惧,即使生死一线也临危不惧,即使赴汤蹈火也面无惧色。恐惧的释然还在于生命境界的崇高,把生命放在历史运行轨道的上升阶段来认识和把握,给生命以超然的意义。

    年轻人,要把人生视为一场冒险。只有那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者,才能到达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就像登山运动员,只有那些勇敢的人,才能登上峰顶,欣赏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机会看到的风景。

    迷信权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权威了,我们的老师、家长、偶像都可能成为我们潜意识里的“权威”。更可怕的是,有许多人让我们不自觉的去迷信权威。我们可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非常重要。

    一味相信专家的人是傻瓜

    城市里住着一个傻瓜,因为大家都把他看成傻瓜,让他感到非常苦恼。

    有一天,城里来了一位专门为人解答人生困境的智者,于是,傻瓜便跑去向智者求助。

    “你有什么生命的困境呢?”智者问。

    “我不喜欢别人把我看成傻瓜,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别人把我看成是聪明人呢?”傻瓜说。

    “这非常简单,从现在开始,不管任何事情,你都给予最多、最无理的批评,特别是对那些美好的事情加以批评,七天以后,大家都会认为你是聪明人了。”

    “就这么简单吗?那我该怎么做呢?”

    “例如,倘若有人说:‘今晚的月色很美!’你就立刻加以批评,直到别人相信月色对人生无用为止。倘若有人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爱!’你也要立刻加以批评,直到别人相信爱对人生一点也不重要。假若有人说:‘这本书写得很好!’你仍然要立刻加以批评,直到别人相信人生根本不需要书。”

    于是,傻瓜就按照智者教导的去做,不管听到任何事情,总是立刻跳起来胡乱批评,把他所知道的所有非理性的字眼都倾吐出来,直到别人相信他才停止。七天之后,傻瓜前去探望智者,他的后面跟随着一千多个门徒,对他毕恭毕敬,并且称呼他为“大师”。

    到底谁是傻瓜?也许会相信这个故事的人就是傻瓜。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只要你充满自信,别人就会相信你。但是,所谓的自信并非自傲跋扈,而是不盲目依附他人。

    事先对自己的思绪论点想个透彻,克服所有的弱点和漏洞,当然就能有理有据、言之有物而不空泛;然后,再从别人的响应与辩论之中,虚心接受建议、不断地修正改善,就能不为眼前的假象迷惑。

    真理本来就是愈辩愈明的,如果只是单方面全盘接受,就会使自己成为一味相信别人说法的傻瓜。

    我们所要做的,或许就是倾听、感受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诚实地检讨自己,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然后全力地发挥自己。

    不要做别人的影子

    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刚踏入影坛时,演技还很生涩,很多电影导演都建议他去模仿当时德国的一位名演员,认为如果可以学到他的五成功力,在演艺圈立足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但是,卓别林不愿意接受这些意见,他生性好强,觉得自己深具演员的天赋,只要有机会多加磨练,一定可以闯出一番名堂。

    他对那些导演说,如果刻意去模仿别人,那就失去了演戏的乐趣,少了乐趣,又怎么能激励自己进步?

    因此,卓别林决定创新自己的表演风格,不盲目跟从别人已经做过的事,而努力从生活的各个角落取材,然后以夸张的肢体动作,扭曲的面部表情创造出喜感。

    更难得的是,卓别林把许多复杂的小动作结合在一起,使这些动作首尾相连,一气呵成,从中衍生出无穷的喜感,深受观众与导演的喜爱。

    卓别林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从自己的脑袋里迸出许多新点子,而不去模仿现成的表演。

    他觉得如果只是模仿别人,就算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别人的影子,不但没有自我,也无法创造出一块属于卓别林的金字招牌。

    所以,想要留下响亮的名声,就必须创造出一套别人无法取代的风格,运气也许有好有坏,道理却是永远相同的,只有走在最前头,才是最有机会成功的人。

    我们时常羡慕别人长得美、穿着有品味,或者谈吐高雅不俗气,因此一味地想要模仿别人,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另外一个他。

    如此地精心打扮、刻意模仿,就算你真的成了另外一个他,但是你自己到哪里去了呢?

    演艺圈正是一个最好的写照,能够在里头闯出一番名堂的人,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抄袭别人或模仿别人的后果,会受到最严厉的舆论攻击,那是奇耻大辱,人人得而讨伐之。

    并不是追随别人的路程,就可以采撷到相同的果实,因为沿途最好的果实,早就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了,跟着别人屁股走,你所得到的,即使一时成功了,也不过是泡沫而已。别忘了,这是你的生命,你有权利选择,站在你自己的镁光灯下,不做别人的影子。

    敢于挑战所谓的“权威”

    生活中有很多变相的权威和偶像,比如学历、权贵、名流……如果你不勇敢地向这些权威挑战,它们就有可能会束缚你的头脑,让你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敢于挑战所谓的“权威”,你才能有自己的建树。

    有一名酷爱文学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一位著名的作家指导。可是这位作家当时正好眼睛不适,于是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

    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问,可能写得不错,学生心中暗喜,马上回答说:“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又“念”了一会儿,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看来写得真不错,学生心中暗想着,于是他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

    作家回答:“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没必要画蛇添足,看来,你仍然还没能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

    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容易受外界左右,难以把握作品,放弃了当作家的梦想。

    多年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羞愧地谈及那段往事。谁知这位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出众,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能正确运用,你的作品一定能脱颖而出。”

    别人的意见固然可以参考,权威的意见固然值得参考,但参考毕竟是参考,作决定的还是自己。这是因为,权威可能今天是权威,但不代表永远是权威,而且权威有很多,你是听信哪种呢?今天正确的权威不代表真理!如果你多问几句,这是真的吗?如果你改变一下,这次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如果你说不,会是怎样?不要害怕自己的决定会错误,因为权威们也不知道真正的事实到底是什么,他们也是以自己的经验做判断。相信自己的决断是正确的,你也实现了自我突破。自我突破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是面对权威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出路所在。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筋、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但是爱因斯坦很苦恼,苦于没办法实现突破前人做出的成就,而且每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看上去都无法超越。于是他请教老师:“一个人,比如我,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一时竟想不出好主意,直到三天后,他才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的未知领域里,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

    崇拜权威,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不要照搬权威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坚持并创造出一条权威之外的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不知反省:停止反省等于停止进步

    很多年轻人会主动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却没想到要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于是他们的环境仍然没有改变。反省今天所做的事,是否有不适当之处,怎样做才会更好。很多伟人都有反省的习惯,因为唯有反省,才不会迷失,才不会做错事。反省格外重要,要想取得快速成长,就应该把“反省”当成每天的功课。

    不反省就不能进步

    安利是美国知名的消费品制造商,拥有超过一百万名独立经销商的全球直销网络,而且旗下所贩售的产品超过四千三百种。

    更惊人的是,安利所有的商品都是透过上门推销和邮购的方式销售,年营业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安利是由狄韦斯和杰文·安黛尔两人共同创立的。狄韦斯在读高中时,遇到了杰文·安黛尔,两个年轻人有着相同的梦想、希望和目标,就这么开始了一起创造事业的过程。

    50年代末,他们在自家的车库里展开了他们的事业。后来虽然遭遇过许多挫折,但是他们两人从不放弃,并且彼此扶持、鼓励,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终于演变成现在的安利。

    当媒体询问狄韦斯的经营之道时,狄韦斯认为,那些梦想拥有自己事业的人,最后往往只看重管理事业,而不是继续成长。

    大多数公司之所以会垮,是因为原本的创立者忘了继续进步的重要,只陶醉在公司目前的繁荣景象里。如果要继续进步的话,就不能忽略时时自我反省。

    常抬头看看才不会被绊倒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经提到为什么他能严厉拒绝烟酒和毒品的原因。

    安东尼·罗宾说,并不是因为他够聪明,而是他比较幸运罢了。他之所以不喝酒,是因为在他还是个孩子时,曾看到家中有人因为喝醉而吐得一塌糊涂,那种痛苦的模样留给他极深刻的印象,从此让他知道喝酒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除此之外,他有一位好友的母亲,大约有两百公斤重,每当她喝醉时就会紧紧地抱着他,他的脸上和身上都会沾满她的口水。

    这些经历让他对酒深恶痛绝,一直到现在,只要闻到别人嘴里所呼出的酒气,他还是会觉得很不舒服。

    也由于类似的经验,使他没有染上吸毒的坏习惯。在他就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警察到学校来,放映一部有关吸毒的影片。片中人物在吸毒后神志不清,于是疯狂跳楼,死状十分恐怖。

    一直到现在,那部影片他依然记得一清二楚,于是他就把吸毒、变态及死亡联想在一起,这使他日后连尝试的念头都不敢有。

    一个人,不可能有很多的经历,要善于从别人的身上进行反省,从他们身上获得智慧。年轻人要想成功,除了埋头苦干以外,也别忘了抬起头来看看四周,让别人的错误,成为你成功的基石。

    我们应该把别人的失败当成对自己的大声忠告,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非常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在一定的意义上,研究成功要从研究失败开始,超越失败后,你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指责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

    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你也有过一些看什么都不顺眼的时候,永远觉得命运对自己比较坏,但在倾听这些怨言之后,总会发现有句老话说得很妙:可怜爱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看到外面的问题,总比看到自己内在的问题容易些。

    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会只看到自己的阴影,连别人看你,也只会看见你脸上阴黑一片。只拿愤世嫉俗来替代反省自己,对自己的成长是一种最大的耽误。

    有一天,天神说:“所有的动物们听好,如果有谁对自己的相貌或形体不满意的,今天都可以提出来,我会尽量帮你们修正。”

    于是,天神转身对猴子说:“猴子过来吧!你先说,你和他们比较之后,你认为谁最完美呢?你对自己的外形满意吗?”

    猴子回答说:“我啊!我觉得我的四肢完美,相貌更是无可挑剔,所以我十分满意啊!要跟其它动物比较的话,我倒觉得熊老弟的长相挺粗笨的,如果我是他的话,这辈子我再也不要看见自己这个蠢模样!”

    这时,大熊蹒跚地走过来,大伙都认为他也会这么认为。

    可是,没想到他却开始吹嘘起自己,不仅认为自己外表威武雄壮,还不客气地批评起大象。他说:“你们看一看大象老哥吧!虽然他十分壮硕,但是尾巴那么短,耳朵又太大,身体根本笨重得毫无美感可言!”

    老实的大象听到大熊这番话,虽然没有辩驳,却批评起其它的动物:“以我的审美观来看,海中的鲸鱼比我肥胖多了,而蚂蚁则太过渺小!”

    这时,小蚂蚁抢着说:“微生物才渺小呢!和他们比较起来,我简直就像一只巨象一样!”

    大殿前,没有一只动物懂得反省自己,全都在互相批评与指责对方,更没有一个动物肯承认自己的不足。

    天神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好挥手叫他们离开。

    当你口沫横飞地指责别人的缺点和不是之时,你能及时看见自己也踩在错误的红线上吗?

    批评容易自省难,对许多人来说,缺点永远长在别人的身上,而自己的过错却可以用很多种角度去原谅。

    你有多久没有自我反省了,快拿起镜子照一照吧!仔细地看着镜里的自己,脸上沾了多少污垢?

    等你把自己的脸洗干净之后,再来指责别人脸上的污点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