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民间剪纸年画-缤纷剪纸装饰美好生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小孩一出生,父母就要请村里巧手慧心的妇女进行剪纸祝贺。传统的剪纸题材有“观音送子”、“坐莲娃娃”等,贴在墙上,表示添喜的意思。

    当孩子长至12岁时,孩子父母又要请亲朋好友前来庆贺一番,首当其冲的项目是让外祖母亲手剪一套“长命百岁图”贴挂在房间中央。

    等到中午12时,由外祖母给外孙念“长命百岁图”的吉祥语:

    九石榴,一佛手,守住亲娘再不走;

    头上顶金鱼,怀里抱喜兔,岁数活个九十九。

    等到孩子长大结婚时,一张张寓意丰富的剪纸,把居室、小院装点得红红火火、欢乐祥和。一进大门,剪贴一对双喜,上方飞一对喜鹊,下方是一对羊,寓意为喜气洋洋。

    新房床上剪贴一对鸳鸯,寓意恩恩爱爱,永不分离。新房墙壁上剪贴圆形“龙凤呈祥”、“莲生贵子”,意味着圆满祥和、家庭幸福。

    慢慢地随着时间迁移,这对新人也慢慢变老了,等到了七八十岁、儿孙满堂时,祝寿的剪纸就占重要地位了,最常用的有“福禄寿喜”。

    其样式是用蝙蝠代表幸福,一只梅花鹿安排在下边,厚重稳当,并巧用“鹿”的谐音代表禄。桃子安排在画面的中心部位,占去剪纸的主要画面,形成了桃与鹿的不协调,这样的夸张突出了桃在祝寿中的重要作用。

    在桃子周围长满了鲜嫩的叶子,以衬托桃子的强大生命力,是含义双重。上面装饰一对喜鹊,代表“喜”,组合了一个完整的画面,那就是“福禄寿喜”,以此来表示对老人的衷心祝福。

    等老人去世以后,又要用到丧俗剪纸了。老人过世,农村称为“白事”,要过得热闹隆重,在灵堂的布置上,关中广大农村,大门前要悬挂出嫁女儿送来的“莽纸”。灵堂前安放遗像的“暖窝子”,和女儿或外甥送来的、贴有石榴莲花剪纸图案的“纸格子”以及金男玉女、金山银山、摇钱树等陪葬品安放两边。出殡的棺罩用彩纸糊成,上面贴有八仙人物、二十四孝及各种戏曲人物等剪纸。

    有些地方为了让死者在望乡台上和家人告别,乡民中便有大门之外挂望母纸的习俗。望母纸悬挂在9米或12米长的高杆上,筒状,先用芦苇、竹篾等做成圆形骨架,外用剪成贯钱的白纸粘接,长须及地,顶端有金银斗、白纸旗、纸吊牌、纸绣球等。

    陕北过白事,儿女们要为老人订购一套纸做“宅院”,供老人在冥间享用。丧葬用的陪葬品,关中老乡称“纸扎”,陕北老乡称“纸活”,一套有50多件,其中主要为宅院。

    宅院的布局及各种生活用具,似一个豪华的贵族庄园,楼台亭阁、仆人侍女、骡马牛羊、猪狗鸡鸭样样俱全。

    由此可见,我国的剪纸艺术早已贯穿进人的一生,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具体地来说,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窗花、墙花、灯花、挂笺、衣柜花、礼品花等。

    窗花是剪纸中最常见的,因此窗花又有剪纸的别称之说,运用最广泛。农村窗户多用纸糊,每年春节前都要重新更换新纸,然后贴上色彩鲜艳的剪纸窗花,显得喜庆热闹,特别有年味。

    在古代时,农村的窗户没有玻璃,只有木档,做好后糊上白纸。各地的门窗也都尺寸不同,但窗花的内容都是吉祥的图案,内容丰富,戏曲人物、花鸟鱼虫等,都可以在窗花上看到。

    窗花可以说在民间剪纸中占了绝大部分,许多地区还以窗花作为剪纸的代称。

    春节贴窗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能体现民间艺术形式的节日。贴窗花从腊月初八就已经开始,民俗中称十二月为腊月,所以称这个节日为“腊八节”。

    传说古代中原有一年遭灾,树皮草根都被饥民吃尽,寺庙的僧侣们为了救众生,就把平日化缘集存的各种粗米杂豆全部拿出来熬成粥,在街上舍粥救难,才勉强度过灾年。

    后来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用各种杂豆杂米煮的素粥,又称“佛粥”、“八宝粥”、“腊八粥”,用来纪念当年救他们性命的僧人之恩。所以,腊八节也称“粥节”。

    在这个节日时,家中多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等题材的剪纸,祈求来年无灾害,祝愿家中吃穿无忧,同时通过听长辈讲述腊八节的来历,提醒人们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送灶神”日,也是准备过年的标志。这一天早晨把头一年贴的剪纸“灶神”从灶台上取下来用火燃了,这个仪式称为“祭灶”或“送灶神”。

    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不用再查黄历,随时都可开窗扫尘,准备过年的年货。这以后六七天是一年中家务最繁忙的阶段,也是家家为春节剪制剪纸最集中的阶段。

    邻里之间走村串户相互交流剪纸样子,看谁家的窗格子布置得好,贴的窗花好看,相互观摩,相互学习,达到提高自己剪纸技艺的目的。

    大年三十儿,人们在原来贴好角花、边花这些辅花的窗户上,贴中心主花如《喜鹊报春》、《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连年有余》、《事事如意》等各色各样的剪纸窗花。

    窗花类型的剪纸,因受窗棂格布局大小的影响,普遍尺寸较小。为了避免窗花遮挡阳光,一般都剪得非常细腻,俗称“窗花要剪得单根细叶的”。各色各种形态的窗花与各种不同的窗户窗棂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我国民情的艺术氛围。

    墙花是我国民居必不可少的形式,房子的主人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向往剪出来,贴在墙围上或顶棚上,多为方形和圆形,也称“墙围花”或“顶棚花”。墙围花的整体造型为方形,顶棚花多数为圆形。

    墙围花、顶棚花剪的尺寸篇幅都很大,表现的内容也很广泛,技法也比较复杂多变。墙围花因不受窗格的限制,比较自由,可大可小,剪纸的线条可以有大块的黑白对比。

    灯花是专贴在灯笼上的剪纸,多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因为外形受所贴灯笼的形状制约,篇幅大小不一。

    最为独特的一种灯的灯壁分为内外两层,把剪纸贴在内层上,在灯笼中心点燃蜡烛,随着蜡烛火苗热量逐渐上升推动灯笼上面的纸轮,纸轮连接的内层就跟着徐徐旋转,透过外层四周预留的小窗就可以看到内层徐徐转动的一幅幅人物、动物剪纸。

    这些剪纸人物、动物就好像活了起来,因此人们形象地称这种灯笼为“走马灯”。

    挂笺又称“吊笺”、“门笺”、“喜笺”,是过年所用剪纸中最常用的一种。这种形式是由唐宋时期挂“春幡”的习俗转化而来的。

    挂笺有多幅形式,也有单幅形式。多幅的挂笺最为常见,中心或组成一句祝福话,或采用一个字重复的组合形式,如福笺,也有中心采用花鸟、动物、人物作为主题创意。

    贴挂笺有驱邪、招财之意。挂笺有大有小:大者有一整张纸大,贴于堂屋二梁上,又称“堂喜笺”;中者贴于门上;小者贴于窗前,称为“窗笺”,也有贴于灶台、神龛之上的。

    多幅挂笺常常成排挂在家门口、屋檐下或院门外侧,这样的门笺一般每套为5张,有单色的,但大多是红色的,更多的是五色的称为“套色门笺”。

    衣柜花是居住房间内常见到的一种剪纸形式,包括床具、衣柜、梳妆台等各种生活器具上贴的剪纸。大小尺寸随着所贴器具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贴于梳妆盒上的剪纸尺寸就很小,仅有几厘米。贴于包围床的暖阁上的剪纸尺寸相应就大一些,有几十厘米至1米左右,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为主。

    刺绣花粉本又称“绣样”,是用于刺绣的样本,种类非常多。用于衣着上的花样有鞋头花样、衣领花样、衣袖花样、兜口花样、手套花样、帽子花样等;用于家居饰物的各色花样,如枕头花样、幔帐花样、门帘花样等。

    绣花样对刺绣工艺的作用非比寻常,造型优劣直接关系到刺绣纹样的成败。用绣花样刺绣时,施针便利,只需沿纸边下针,即可得到平整的线条或齐整的轮廓。

    由于纸样的衬托作用,刺绣纹样会出现高鼓平滑的效果,有效地增强了绣品的装饰性。有些绣花样还带有针孔构成的虚线,以便于绣者施针和变换颜色。

    礼品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往来互相送礼所需的剪纸形式。每逢过年过节或生活中的大事,亲友之间互送礼物往往都要在礼物上贴礼品花剪纸,以表示诚意。

    像送高中的秀才或举人等,礼物便可贴《一路连科》,祝愿他学业有更大进步。朋友家搬迁,祝贺乔迁之喜,赠送礼物时就可以贴题为《金玉满堂》的剪纸。

    礼品花所用颜色都为大红色,以表达祝贺喜庆的心意。不过,礼品花的形式并不固定,通常是根据礼品的形式而定,一幅小小的礼品花体现了民俗、民间艺术的淳朴之美。

    老人做寿、年轻人结婚、小孩满月等都有不同的图案。祝寿送长寿面,剪一些福、禄、寿放在寿面上。结婚剪双喜放在礼品上,小孩满月剪金玉满堂,以表示喜庆。

    除此之外,还有兜子花、鞋面花、上衣花、下衣花、枕顶花等人们生活衣饰绣品类剪纸和室内装饰绣品类剪纸,以及其他众多的小件绣品类剪纸,真可谓是丰富多彩。

    拓展阅读

    在山西,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

    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初七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

    十月初一寒农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