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民间剪纸年画-年画的始祖——晋南年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民间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门神画”。清代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我国特有的绘画体裁,也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我国年画,作为年节装饰绘画,内容多为“表吉祥、志喜庆”一类,形式上则是红火活泼、单纯明快,色彩鲜艳明亮,多用单色平涂,题材上则包罗一切具有喜庆色彩的风俗生活。

    主要以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河北武强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为有名。

    宋代,在山西绛州,也就是后来绛县一带有位名叫杨威的画工,他的木版画《村田乐》曾闻名京城汴梁。后来,金朝把汴梁的画工迁到平阳,使山西晋南成为继汴京之后北方重要的年画制作中心。

    明清时,山西晋南木版年画发展至鼎盛,它以传说历史人物与戏曲人物为主要题材,形成了粗犷豪放与凝炼流畅的艺术特色,在年画史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山西晋南年画产地,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传奇的历史色彩,跻身于古代年画最著名产地之列。自宋代开始,山西绛州、临汾以及西南的平水、洪洞、赵城、襄汾、曲沃、稷山等地,木版年画的刻印已成区域性规模,共同构成了著名的山西晋南年画产区。

    后来在甘肃黑城镇古塔内发现的宋金时期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和《义勇武安王位》两幅木版年画,画面上分别刻有“平阳姬家雕印”、“平阳徐家印”字样,其雕刻线条流畅细腻,构图丰满华丽,反映了山西木版年画极为高超的艺术与技术水准。

    晋南木版年画由于受到黄河文化、晋南民俗风情以及戏曲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把黄河文化的粗犷豪放、地方戏曲的精练刚健以及历史壁画流畅舒雅,都集中和形成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与设色技巧上。

    制作年画时,首先在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段,以双钩铁线概括地进行形体组合。再经雕刻,使刀味、木味与线条的刚健相统一、人物造型和表现方法相统一,形成了别具韵味的形象。

    晋南年画在造型上结合戏曲艺术程式化脸谱、典型化的动态,再经过雕刻工艺的制约,使各个艺术形象充满了干练、典雅和幽默的韵味。神态动态的极度夸张,使不合比例的造型充满了艺术合理化。

    晋南年画在构图上大都追求饱满、完整、简约概括、丰富匀称,从而使画面和谐统一。并常以全景式、半景式、连环式的方法,随心所欲地表现对象。

    晋南年画作为年画的始祖,自宋、金至元明清极为兴盛,且流传久远,比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河南朱仙镇、和苏州桃花坞等都早上百年。其主要的代表有绛州年画和平阳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的生产有其深厚的历史、社会根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的绛帖,是宋代三大法帖之一,法帖是把墨笔摹刻到石壁或木板上,供习学者临摹,刻帖也由此影响和带动了木版年画。

    据史料记载,现存最早的木版年画,始于北宋年间《佛说北斗七星经》,即绛州郭下宋守真刊印的刻本,成为海内外之孤本,有着极高的研究考证价值,该刻本被称为我国木版年画的鼻祖。

    到明代中叶时,雕版画在内容上扩展到百姓生活领域,成为日臻成熟的木版年画,绛州也成为晋南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

    至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期,其时绛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之说,其中开业于清初的益盛成画店,年印制各类木版年画达十万余份,行销西北诸省。

    其余画店生产的画销往东北、华北、中原等10多个省市,对各地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当时绛州为晋南商贸文化中心,由于明代推崇“益人伦,厚风俗”、“敬礼百神”,使民间木版年画畅行一时。出现了绛州年画的生产户、销售年画的经销商。特别是过新年,人们购买绛州年画,使其成了洛阳纸贵,一画难求。

    绛州木版年画题材内容广泛,主要可分为门神类、神祇类、仕女图、戏曲故事类、教化类、实用类、祈福类和箱子底等八大类。

    门神类的如《秦琼敬德》、《赵云护子》、《张仙护子》,约十几类,按不同的内容,张贴于不同的位置,像钟馗则贴于大门两侧。

    神祇类的以灶君、天地、土地、祖先、钟馗、行业祖师以及生活诸神为主。在此类别中,关公崇拜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以夜读《春秋》、上官下财为主。有幅“杜坞刘”画店刻印的关公图,刻法工整,堪称精品。

    除此之外,还有财马和神兽。财马从纸马演变而来,是绛州木版年画用途最广泛的一个品类,年时张贴于居家的各个方面,取吉祥如意之意。内容多以《一品登朝》、《天官赐福》、《刘海戏蟾》、《和合二仙》等为主。神兽则由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以《春牛图》、《神虎》等为主。

    仕女图不仅是传统绘画的内容,也是绛州木版年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从古装一直发展到近代旗袍装仕女图。其中,有为数不少送子图,多寄托人们生儿育女、子孙满堂的愿望,以《麒麟送子》、《天仙送子》为主。

    戏曲故事类的多取材于戏曲,在表现形式上,以小幅见多,一联四幅。有的则是对生活趣事的撷取,如《猴子抢帽》,据传说,一老翁推了一车草帽,路经猴山,草帽被群猴一抢而光,老翁急中生智,以酒诱猴,最后猴醉,而夺回草帽。

    教化类的主要以《二十四孝》和劝学为主。其中《二十四孝》后来存有明末清初版和清末版两套。劝学类主要有《名贤图》、《闺房教子》等20余幅。

    实用类的主要是窗画、灯画和博古等。内容以戏曲人物、花鸟等居多,小幅、博古主要是印章、篆刻,多用于绅士书房装饰。同时,还有对联、冥币、纸牌、广告商标等。

    祈福类的年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理想和追求。多借四季花卉、各种水果表现,寓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等。

    箱子底就是春宫画。旧时用于青年女子结婚时的性启蒙教材,用后压于箱子底,或藏于房梁,用于避邪。

    绛州年画的体裁格式,多是根据当地群众欣赏与实用的需要,按照民间居房的要求和格式“量体裁衣”,分门别类。门神分大门、二门、宅门,根据主人的不同,张贴不同的年画;财马,在生产生活的所有器具上都可张贴;馗头,多张贴于影壁的上方,大门中间;钟馗张贴于中堂或门上。

    其他各类年画,有的是在节日张贴和悬挂如灯画;有的则于结婚或庆寿时张挂;有的则专门用于公庙、厅堂、闺房、店铺和旅舍。

    平阳年画跟绛州年画一样源于宋朝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元代时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

    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它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木版年画有宗教神画多、戏剧人物画多和民俗画多3大特征。

    宗教神画的作用一是驱邪镇宅,如秦琼、尉迟恭门神画和钟馗年画等;二是降祥纳福,如供奉灶神、财神、天地神、福禄寿三神等。

    总之,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但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我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华夏文明史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

    拓展阅读

    晋南是元杂剧的发祥地,商家迎合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戏曲的口味,把戏曲和美术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的同时扩大自己的销售。

    过年过节人们图的是一个吉利,于是平阳的年画艺人们就创作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年画,以及供人观赏的中堂“四季美人图”、“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民俗年画,使年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