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由于执政者的努力,使南朝曾出现过盛世。不过南朝皇室内部时常有宗室血腥事件发生。北朝的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
南北朝是怎么出现的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阶段,从公元420年刘裕篡夺东晋政权建立南朝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南朝陈为止。这段时期上面是东晋、五胡十六国,接下来是隋朝,南北双方势力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对峙,所以被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589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宋国为何又被称为“刘宋”
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南北朝时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建立宋,定都建康。刘裕为军旅出身,自幼家庭贫寒。他世居彭城,彭城是春秋时的宋国故地,所以以“宋”为国号。又因为国君姓刘,后人为了跟赵匡胤所建的宋朝相区别,所以又将南朝的宋称为“刘宋”。
樵渔贩履的皇帝:刘裕
宋武帝刘裕(公元363年-公元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他虽然自称是刘邦弟弟楚王刘交的子孙,但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幼年竟沦落到靠樵渔以及卖草鞋为生。不过他少有大志,后又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刘裕在镇压反叛晋朝的叛乱中屡立战功,因此不断得到晋升,并逐渐控制了东晋政权,然后建立宋。
刘裕在位期间,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土断”,还废除了一部分屯田池塞以振百姓。在生活上,刘裕也非常节俭,不喜奢华,不贪女色,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君主。不过他的后代们却没有刘裕的作为和品质,以致于宋很快灭亡。
南北朝中最短的朝代
南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是南北朝时南朝的第二个朝代。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寿命最短的王朝,仅仅存在了23年,为萧道成所建。史称南齐或南朝齐或萧齐。
面具下的悲情王子:兰陵王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公元573年),又名高孝瓘。他是北齐第二代皇帝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子,不过他的母亲却没有人知道是谁,这就让他的身世变得十分神秘。他因屡立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兰陵王长相俊美,可以说是惊世容颜。据说因为他相貌太柔美和善了,不足以威慑敌人,每逢打仗总是要戴上狰狞的面具。最有名的一次就是救援洛阳,当时他带领五百名骑士,冲过周军的包围,攻入洛阳城下,城上的骑兵不知是谁,以为是周军使得计。兰陵王摘下面具,顿时齐军士气大振,很快周军被迫撤走。
兰陵王几乎近于完美,他貌美、勇猛、仁厚、不贪女色。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对于兰陵王来说,他最大的悲哀就是生在一个变态的帝王之家。北朝那短暂的23年的寿命中,就换了六代皇帝,亲人之间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凶残。容貌俊美、军功显赫的兰陵王也无法逃脱他悲剧式的命运。最后北齐后主高纬派人给他送去毒药,兰陵王就这样喝药自尽,一代英才王子,就这样烟消云散。在那乱世之中,兰陵王的美,就如同血腥中一缕白梅香,令人肠断神伤。
被魅惑亡国的愚蠢皇帝
北齐后主高纬(公元556年-公元577年),南朝北齐第五位皇帝。高纬继位的时候,北齐政权已经十分腐败。北齐皇室内部经常有骨肉相残的事件发生,他自己依然骄奢淫逸,政治越来越腐败。这个齐后主,十足的纨绔子弟,在他心里,做皇帝就是要吃喝玩乐的,哪里有什么“国家”和“百姓”这一说?他每天沉溺于酒色,十天半个月也不上一次朝。他最宠爱的妃子是冯小怜,在和大臣们议政的时候,他也常常让冯小怜腻在怀里或者将她抱在膝盖上,弄得大臣们都非常不好意思。
有这样一位既愚蠢又荒淫的皇帝,国家能成什么样?下面是民不聊生,上面是腐朽不堪。可他浑然不觉北齐就要面临灭亡的境地,还诛杀了大将斛律光。这下北周来攻,齐军大败,他也被俘虏,不久被杀,终年21岁。
娇媚荒唐的高纬妃:冯小怜
冯小怜是北齐后主高纬的淑妃,她原本是高纬皇后穆黄花身边的侍女,后跃上枝头变凤凰,深得后主高纬的宠爱。她的娇媚和荒唐,最终使北齐走向了灭亡。
冯小怜在穆皇后身边做侍女时,高纬正宠爱曹昭仪,穆皇后为了打压曹昭仪,便把冯小怜送给了高纬。
据说冯小怜是个天生的尤物,玉体玲珑,在冬天软如棉花,暖似烈火;在夏天则坚如玉琢,凉若冰块。而且她自幼受过音乐和舞蹈训练,且耳濡目染了一套迷惑男人的手段,所以把后主高纬弄得神魂颠倒。
后主高纬真是荒唐得“可爱”。他认为像冯小怜这样的可人,不能只让他一个人来独享,于是他让冯小怜不穿衣服,横躺在隆基堂上,以千金一观的价格,让大臣们都来饱餐秀色,这真是一次滑天下之大稽的荒唐行为!
北齐后主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后主高纬却与冯小怜出外打猎玩乐去了,结果因为贪猎贻误了军机,导致北齐军大败。公元577年,后主高纬及冯小怜被北周俘虏,押解到长安。不久,高纬被杀,冯小怜被当做战利品,赐给代王宇文达。宇文达的妃子李氏,是李询的妹妹,她与冯小怜争宠,冯小怜侍宠专横跋扈,差点把李氏逼死。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冯小怜再次作为战利品,被隋文帝赐给代王妃李氏的哥哥李询,李询的母亲知道冯小怜曾经迫害过自己的女儿,遂趁机对她百般虐待,冯小怜不堪凌辱,最后自杀而死。
萧何第二十五世孙: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公元464年-公元549年),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
南北朝时梁的建国者。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年轻时候非常有作为,不过到了老年,由有为转向无为,由开明转向昏庸。
不过他和其他昏庸皇帝有所区别,从个人生活来看,他穿着俭朴,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不爱酒色,还提倡节俭。但即使他这些君子般的生活作风,也不能掩盖他虚伪、贪婪、多疑和自私的本性。越到老年,他这些丑恶的本性越明显。他信佛,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
全国百姓因为他的信佛而付出昂贵的代价。后来发生侯景之乱,梁武帝被饿死。
缠足陋习的始作俑者:潘玉儿
我国古代有一项“国粹”叫做“三寸金莲”,而古时评定一个女人的美丑,常常以她的脚作为标准,只要脚能做到小、尖、软、巧,即便相貌平庸,也是美的。这一病态的审美观使中国妇女饱受痛苦,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缠足。缠足的陋习始于五代,而“金莲”一说是从潘玉儿开始的。
潘玉儿是齐少帝萧宝卷的妃子。萧宝卷继位后荒嬉无度,后宫佳丽多达万人,其中他尤其宠爱潘玉儿。潘玉儿不仅皮肤美,而且有一双妙足。萧宝卷特地为她修建了一座“玉寿殿”,壁嵌金珠,地铺白玉,并且凿地为莲花,用粉红色美玉装饰,让潘玉儿赤脚在上面行走,婀娜多姿,奇美无比。萧宝卷眯起双眼,恍惚中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仙女,不由得感叹道:“仙子下凡,步步生莲。”
据说萧宝卷有恋足癖,他对潘玉儿“步步生莲”的一双美足无比钟爱,常常爱不释手,甚至又亲又咬。可惜萧宝卷只做了短短两年的皇帝。在他19岁时,梁武帝萧衍攻入南齐都城建康(今南京)。萧宝卷被杀,潘玉儿则被萧衍作为战利品送给了功臣,不久自缢而死。
梁武帝晚年为何看破红尘
梁武帝萧衍(公元464年-公元549年),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人,南梁的建立者。
萧衍当上皇帝以后,猜忌心逐渐变重,忌惮开国功臣,不肯予以重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对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格外地照顾。但他的照顾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反而让他备受刺激,这也是他后来当和尚的主要原因。
萧衍有一个六弟叫萧宏,萧衍对他极为纵容。一次,萧宏在家里窝藏了一个杀人凶手,萧衍知道后,不但不加惩罚,反而给萧宏加封官职。此后,萧宏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胡作非为起来。后来,他竟然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私通,两个人还谋划要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事情败露,萧衍的女儿自尽而死。不久,萧宏也得病而死。
萧衍有一个小儿子叫萧综。他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嫁给萧衍后,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所以,很多史学家认为萧综很可能是东昏侯的骨肉。但萧衍并没有因此而歧视他,反而封他为王。后来,吴淑媛渐渐失宠,遂对萧衍心生怨恨,就把自己七个月生萧综的事告诉了萧综。自此以后,萧综就和萧衍变得疏远了。
后来,梁和北魏发生冲突,萧衍让萧综率兵出征,不料萧综却投奔了北魏,改名为萧缵,并且表示要为东昏侯服丧三年。萧衍知道后勃然大怒,不但撤消了萧综的封号,还把吴淑媛贬为庶人。
上述这两件事对萧衍的打击非常大,此后,他看破红尘,笃信佛教,并且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当住持,讲解经书。
“半老徐娘”中的徐娘是谁
所谓“半老徐娘”,一般是指上了年纪但风韵犹存的妇女。“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徐娘名叫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徐昭佩年轻时是个大美人,怎奈岁月无情催人老,徐昭佩也不例外,妙龄一过,她的姿色已大不如前,但她依然浓妆艳抹,犹存一点风韵。所以后世便以“半老徐娘”来形容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
据《南史》记载,徐昭佩是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在梁元帝萧绎还在当湘东王时,她便嫁给了萧绎。据说,徐昭佩有严重的性苦闷,对婚姻生活和性生活很不满意,她自恃出身名门,所以常常以嘲弄皇帝来发泄性苦闷。萧绎是个“独眼龙”,于是她在萧绎面前只在半个脸上化妆,谓之“半面妆”,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不仅如此,徐昭佩还嗜酒如命,常常喝得烂醉,吐在萧绎的龙袍上。萧绎忍受不了她,所以渐渐疏远她,移情于其他嫔妃。徐昭佩难耐独守空房的寂寞,便开始找情夫。她先是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一个风流道士智远,不久又看上了朝中一美男子暨季江。此时的徐昭佩已是个中年妇女。有人曾开玩笑地问暨季江:“滋味如何?”暨季江毫无隐讳地回答说:“徐娘老矣,犹尚多情。”或者回答说:“徐娘虽老,风韵犹存!”后世形容中年妇女风情不减,常说:“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便是由此而来的。
藏书第一的皇帝:梁元帝
梁元帝萧绎(公元508年-公元554年),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萧绎自幼独眼单明,但聪明过人,爱书如命。五岁时便能背诵半部《曲礼》,成年后“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性不好声色,颇有高名”。萧绎写过很多书,比如《注汉书》、《内典博要》等,共四百多卷。
除了写书以外,他还下令遍搜天下典籍,一共获得十四万卷图书,称得上是皇家私人藏书第一。只是令人惋惜的是,他最后将自己的藏书和著作都烧了,只遗留下《金楼子》。
生了四个皇帝、两位皇后的奇女子
娄昭君(公元501年-公元562年),鲜卑族人,北魏司徒内干之女,权臣高欢之妻。她是南北朝时一位传奇性女性。她的传奇,不仅在于她帮助高欢开创了北齐,还在于她为高欢生育的六男二女中,有三个儿子登基称帝,一个儿子被追谥为皇帝,另外两个儿子封王,两个女儿都是一代皇后。作为母亲,娄昭君无疑是值得自豪的,这份荣耀,在整个人类史上也绝无仅有。
唯一以姓氏做国号的皇朝
中国历史上以自己姓氏做国号的王朝,也就南北朝时的陈一家。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登基称帝,建立陈朝,也就是陈武帝。这时候的中国南方,连年战乱,经济上没有任何的进展。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注定不会长久。陈武帝和其继承者文帝、宣帝相继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还打败了北齐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梁的统治,但毕竟国力微弱,陈被局限在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公元583年,陈宣帝去世,陈后主陈叔宝继位,这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很快隋文帝杨坚灭陈,中国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
第一个在北方建立政权的游牧民族
十六国后期,一个曾经非常落后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落强盛起来了。这个部落打败后燕后,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北魏建立之后,又消灭了各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中国北方长期混战的局面,北方进入了北朝时期。根据史家的习惯,北魏统一北方的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通常被视为北朝的开端。北魏前期的都城是平城(山西大同),孝文帝时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洛阳。北魏历经一百多年,一共九代十二帝,是南北朝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王朝。
南北朝第一军事谋略家崔浩
崔浩,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官拜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誉为“南北朝第一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北方名门士族,他的七世祖崔林,在曹魏时期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父亲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期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
崔浩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就广泛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并且对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有涉猎。20岁时,崔浩官拜通直郎,不久升为著作郎。魏道武帝拓跋珪见他书法精湛,便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
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以后,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明元帝打算迁都到邺(今河北省临漳县的漳河岸畔),崔浩从北魏游牧民族初入中原的情况出发,劝阻明元帝打消了迁都计划。他认为拓跋氏不立太子的传统对政治安定极为不利,建议明元帝立长子拓跋焘(即后来的魏太武帝)为副主,自此北魏立太子成为制度。
太武帝时,崔浩数次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攻灭赫连夏,大规模出击柔然,攻灭北凉沮渠氏。柔然的溃败和赫连夏的覆亡,解除了北魏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北凉沮渠氏的灭亡,使得北魏打通了西域商道,并从河西输入了遗存的中原文化,这大大促进了北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名垂青史的“隔岸观火”
北魏明元帝泰常元年(公元416年)八月,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后秦,水陆齐发。晋军士气旺盛,势如破竹,后秦接连败退。泰常二年(公元417年)三月,刘裕率水军自淮、泗入清河,准备逆黄河西上。为顺利进军关中,刘裕派人假道于北魏。明元帝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臣们纷纷持反对意见,认为刘裕此举必有不轨图谋,应该出兵阻止刘裕沿河西上。只有崔浩持不同意见,他说:“目前柔然对我国侵扰不断,致使我国缺粮严重,所以我们不宜出兵迎敌。如果向南出兵,则北寇必犯;如果出兵救北,则东方又面临危险。因此,不如借道刘裕,纵其入关,然后堵住其归路。这样就像卞庄刺虎(比喻一举两得之举),可以一举两得。”尽管明元帝觉得崔浩的话很有道理,但他还是担心中了刘裕的奸计,所以最终没有同意崔浩的建议,而是派司徒长孙嵩率步骑十万驻扎在黄河以北,并派出数千骑兵在黄河北岸跟随和监视刘裕大军西上。刘裕进军受阻,遂以车兵弓弩兵及长矛兵等组成“却月阵”,魏军进攻,结果大败而归。明元帝得知惨败的消息,后悔不已,恨自己没听崔浩的建议。
等刘裕兵至潼关时,明元帝向崔浩询问对策,崔浩说:“后秦皇帝姚兴一死,二子交战,众叛亲离。刘裕此时前去攻打,兵精将勇,必胜无疑。”崔浩又预料刘裕不会久留关中,将来必会篡晋,崔浩说:“夏国国破家覆,孤子一身,依附于姚氏,受姚氏封荫。但却不思报恩,而乘人之危,纯是小人,虽能横行一时,但最终要灭亡的,关中必定为陛下所得。”他分析北魏自身的情况时说:“我国兵马虽然强盛,但没有韩信、白起那样的好将领。长孙嵩虽有治国才干,但缺乏带兵进攻的能力,根本不是刘裕的对手,而且我国西有夏国,北有柔然,这两个敌人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不能轻举妄动,应该看一看形势再动。”这一次,明元帝完全赞同崔浩的主张。历史也完全见证了崔浩的预见。
被老婆气死的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年-公元499年),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也是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汉族文化,对北魏实行汉化,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为北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位明君,竟活活被自己的老婆气死了。
孝文帝的一生有两位皇后,都姓冯。第一位皇后冯媛,她十分抵制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无奈,孝文帝将她降为庶人,安顿在瑶光寺。第二位皇后冯润是冯太后哥哥冯熙的女儿,小名妙莲,深得孝文帝的宠爱,两人感情非常好。但不久后,冯润患上了牛皮癣。冯太后怕传染给皇帝,就把冯润送去当尼姑,并立了冯润的妹妹做皇后。但孝文帝一直想的人是冯润。
后来,冯太后病逝,孝文帝想念冯润,知道她的病早已痊愈,便把她接回宫中。冯润被封为左昭仪,这时的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清纯的少女,她进宫后,逼走自己的妹妹,又毒死了高美人,再次当上皇后。而且冯润在养病期间,不甘寂寞,与一个男侍产生了感情。她再次进宫后,孝文帝经常率兵南征齐朝,在宫中的时间很少,冯润又耐不住寂寞,和假太监高菩萨私通,还动了真情。
孝文帝在汝南患病时,冯润在宫中和高菩萨淫乱。当他得知他们的奸情后,他赶回洛阳抓起了高菩萨,证实了事情原委后,不禁肝肠寸断。孝文帝悲痛欲绝,加上旅途劳累,一下子病倒了。经过这次打击,孝文帝不久后便病死在南征途中。临终时,密诏彭城王,让他毒死冯润,并以皇后的礼制厚葬。冯润最后被强迫服毒而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他还将鲜卑族的拓跋姓氏改为元,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禁止使用鲜卑语,禁止穿鲜卑服装。他企图通过抑制自身文化,达到和汉族融合的目的。总之,他通过这些措施,将汉族的先进文化以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使得北方开始进入民族融合时期。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自幼聪慧过人,他10岁熟读葛洪的《神仙传》,15岁著《寻山志》,20岁被引入皇宫做侍读,官拜左卫殿中将军。后来,陶弘景辞去官职,跑到句曲山(茅山)华阳洞隐居起来。
陶弘景在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医术本草、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和梁武帝萧衍很早就认识,并且是好朋友。在萧衍还没有称帝之前,陶弘景就预测萧衍有朝一日会做皇帝,并指派弟子四处散布“梁”国即将诞生。不久,萧衍果然代齐称帝,国号为“梁”。
萧衍称帝以后,想请陶弘景出来做官。陶弘景便送给了萧衍一幅画,画中有两头牛,一头在河畔悠闲地吃草;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鞭子驱赶。萧衍顿时明白了他的用意,说:“他还是喜欢隐居的生活啊!”不过,萧衍还是时常到山中与陶弘景商讨国事,每当朝中有什么大事拿不定主意时,萧衍都要前去咨询陶弘景。因此,陶弘景被人们誉为“山中宰相”。
中国最明目张胆的无神论者范缜
范缜(公元450年-公元515年),字子真,南北朝时期齐梁间南阳人,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范缜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但他自幼刻苦学习,不畏权威,在佛教大行其道的南北朝时代,他勇于反佛,不屈不挠,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无神论者。
范缜生活的时代,佛教极为兴盛,灵魂不灭、生死轮回等宗教思想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上层人物,同样沉迷于对佛教之中。
齐竟陵王萧子良,对佛教的痴迷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他经常在自己的府邸聚集僧众,谈禅说法,他甚至不惜纡尊降贵,放下宰相的身份,亲自为僧侣们端茶倒水。
此外,萧子良还有交结宾客,聚会文人雅士的嗜好。而这些文人雅士,大部分都是佛教信徒,唯有范缜和他们大唱反调,对他们的荒谬理论嗤之以鼻。结果,在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以竟陵王萧子良为首的佛教信徒与范缜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大论战。
萧子良问范缜:“既然你不信因果报应理论,那为什么人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呢?”
范缜认为世间万物均是自生自灭,各安其理,根本不存在什么因果报应。
于是,他慷慨激昂地回答道:“人生就像一棵树上的花,同时结蕾开放,又同时随风飘散。不过,有些花瓣由于门帘窗帷的起落被带入厅堂,留在茵席上;有些花瓣则因为篱笆的遮挡而掉进粪坑里。殿下您尊贵富有,就如同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我卑微贫贱,就是落在粪坑中的花瓣。富贵贫贱虽有不同,但都是偶然的机遇,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
萧子良被范缜这番有理有据的答辩驳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经过这次交锋,范缜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无神论观点系统地加以阐释,总结成文,刊行于世。于是他昼夜伏案,奋笔疾书,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
僧侣间的大战:“大乘教起义”
大乘教起义,又称法庆起义,是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民起义。北魏年间,佛教大行其道,但僧人内部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斗争异常激烈。
孝文帝即位以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更是愈演愈烈,并逐渐演变为社会阶级的斗争。北魏统治者一方面支持一些僧侣讲禅说法,另一方面又禁止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这样一来,部分僧侣开始大肆颂扬统治者明君有道,而另一些僧侣却公然毁寺烧经,起义造反。
延兴三年(公元473年),沙门慧隐聚众造反。太和五年(公元481年),沙门法秀在京都平城起兵造反,参加者除了平民和奴隶,更有不少官僚大族参与。延昌三年(公元514年),沙门刘僧绍在幽州举事,自称净居国明法王。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冀州(今河北冀县)沙门法庆﹑惠晖在勃海人李归伯的支持下,在武邑郡的阜城聚众起事。法庆以李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他们传言“新佛出世,除去众魔”,烧寺院,焚经像,杀僧尼,声势日益壮大。七月,北魏以元遥为征北大都督,率精兵十万,东下冀州镇压大乘教起义。九月十四日,义军兵败,法庆、惠晖及首领百余人全部被杀,义众被屠杀者数以万计。
大乘教起义延续了将近两年,义军最盛时达五万多人,势力深入冀﹑瀛二州的武邑﹑勃海﹑长乐﹑武垣四郡。起义失败后,北魏政府为了强化统治,割冀州的乐陵郡﹑瀛州的浮阳郡,另置沧州,同时给予赈恤,减免兵调,以缓和矛盾,防止起义再度爆发。
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陈后主
陈后主(公元553年-公元604年),名陈叔宝,字元秀,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皇帝,公元582年至589年在位。在位期间,他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是个名副其实的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昏庸皇帝。
陈后主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建了三座豪华楼阁,让他的妃子们居住在里面。他经常和宠妃在宫里举行酒宴,通宵达旦地饮酒赋诗。
陈后主如此奢侈浮华,自然少不了对百姓的搜刮,以致于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有个大臣傅縡上奏章说:“现在已经到了天怒人怨、众叛亲离的地步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则国家必亡。”陈后主一看奏章,立刻火冒三丈,把傅縡杀了。
就在陈后主日日夜夜花天酒地的时候,北方的隋朝渐渐强大起来,并且对南陈虎视眈眈。公元588年,隋文帝派军南下攻陈,陈后主自恃有长江天险,不以为然,仍然只顾享乐。公元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来病死在隋朝大兴城,终年52岁。
《玉树后庭花》:史上最著名的亡国之音
《玉树后庭花》是一首宫体诗,作者为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他是南朝的最后一个亡国之君。据说陈灭亡时,陈叔宝正在皇宫里与爱姬张丽华嬉戏玩乐。
陈后主陈叔宝生活奢侈浮华,不问政事,且钟情于艳词。他每天只在深宫中与嫔妃们宴饮游乐。在众多后宫佳丽中,他对张丽华最为喜爱。
陈叔宝每次在后庭摆宴时,都要唤上一些贴身近臣舞文弄墨,与张丽华及宫女们调情作乐,然后让文臣作词,选其中特别艳丽的句子配曲,再分配给宫女,一轮轮地演唱。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玉树后庭花》,词中有这样两句:“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遗憾的是,陈后主“乐逍遥”的日子就像这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前后不足七年(公元582年-公元589年)。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城(今南京),陈叔宝被俘,后病死于洛阳。《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后来,唐朝诗人杜牧据此写出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命运最惨的和亲公主
武威公主拓跋氏(生卒年不详),北凉国君主沮渠牧犍的皇后。其兄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37年,武威公主被立为皇后。而这场政治婚姻注定了她一生的不幸。
武威公主刚到北凉时,沮渠牧犍出于对北魏的敬畏,对她非常尊敬和体贴。但没过多久,沮渠牧犍就和嫂子李氏勾搭成奸,将武威公主晾在了一边。武威公主察觉后,把沮渠牧犍骂了个狗血淋头。让武威公主没想到的是,这一骂使得沮渠牧犍与李氏打得更加火热了。
李氏是个工于心计的女人,她非常了解武威公主的性格,料到她不会就此罢休,于是把毒药偷偷放到她的饭中。岂料,武威公主吃后只是呕吐了一阵,并无大碍。拓跋焘得知消息后,立即命沮渠牧犍交出李氏。沮渠牧犍不但不交,还把偷偷她送出了宫外。拓跋焘知道后勃然大怒,给沮渠牧犍列出了12条罪状,出兵讨伐北凉。北凉永和七年(公元439年)八月,北魏大军包围了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沮渠牧犍被迫出城投降。
沮渠牧犍虽然做了亡国之君,但他毕竟是威武公主的丈夫,所以依然受到拓跋焘的礼待。北魏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有人告发沮渠牧犍曾毒死很多无辜者,并且在他家找到了毒药。拓跋焘气愤难平,赐死了沮渠牧犍。
沮渠牧犍死后,威武公主和女儿相依为命,非常孤独凄惨。拓跋焘看到妹妹如此光景,顿生怜悯之情,并亲自出面,把她嫁给了左将军南郡公李盖。
死在“家庭暴力”下的兰陵公主
兰陵公主(生卒年不详),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女。丈夫为刘辉。兰陵公主生活的年代正逢胡太后(北魏宣武帝皇后)当政。
在历史上,这位兰陵公主的名声很差,是以虐待奴婢、嫉妒心强、破坏自由恋爱等罪名而为人诟病。而这一切,都要从她的丈夫刘辉说起。刘辉出身彭城刘氏,是南朝宋的皇族,他的父亲刘昶当年就是从南朝逃亡来到北魏的。刘昶在北朝有“宋王”的爵位,在北魏非宗室的王公大臣当中,地位非常隆显。刘辉本是庶出的次子,按理说轮不到他继承父亲的爵位,不过因为嫡子刘承绪早死,继承家业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刘辉头上,作为政治交换的一种,刘辉在宣武帝正始初年(公元504年-公元505年)娶了宣武帝的二姐兰陵公主。
不想,刘辉是个喜欢“偷腥”的家伙。他“私幸”兰陵公主的侍婢,结果使侍婢怀了孕。兰陵公主因妒生恨,杀死侍婢,并且剖出胎儿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再用草塞进侍婢腹中,让刘辉看裸尸。刘辉恼羞成怒,自此开始冷落兰陵公主,致使夫妻感情破裂。
此事很快传进宫里,摄政的胡太后甚为重视,经过调查,最后让他们“离了婚”,并且削除了刘辉的爵位。兰陵公主回宫住了几年之后,不免心生寂寞。后来在她自己的央求下,加上一些朝中重臣反复向胡太后进言,兰陵公主和刘辉“复了婚”。
但是,刘辉依然恶性不改,复婚后不久,他又和两位已婚妇女纠缠不清。兰陵公主自然与他争吵不休。终于有一次动起手来,刘辉把兰陵公主推下床,并且拳打脚踢。最糟糕的是,兰陵公主此时已身怀有孕,在刘辉的“家庭暴力”下,兰陵公主流产身亡了。事后刘辉匆匆逃走,后被抓获,不久便病死了。
“女钱”与“男钱”的由来
女钱,古钱币术语,指的是南朝梁武帝时期所铸的“五铢”,由于这种钱币轻薄弱小,故而被称为“女钱”。据《隋书·食货志》记载:“梁武帝乃铸钱,肉好(古代圆形玉器和钱币等的边和孔)周郭(指古钱的圆边及其方孔凸起的轮廓),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内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由此可见,女钱专指剪除外轮和内郭后的萧梁五铢钱。所谓轮,又称外轮,指的是钱币四周凸出的部分;所谓郭,又称内郭,指的是钱币内孔的边缘。梁五铢钱分为有轮有郭和无轮无郭两种,其中无轮无郭者为女钱。
男钱,古钱币术语,是南朝梁民间私铸钱币“布泉”的俗称。传说妇人佩戴这种钱就可以生男孩,故而称为“男钱”。布泉的铸造,始于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公元561年),铸工精致,内外廓齐整,“布泉”二字作玉筋篆横书穿孔两侧,古朴端庄,“泉”字中竖不断,一线贯底;钱径约2.5厘米,重约4.3克;肉实铜好,是北周三大美“泉”(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这三品古泉,被称为北周三大美泉)之一。
一夜成文的《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02年-公元549年),安成王国侍郎周兴嗣奉梁武帝命令,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千字文》。
《千字文》是四言长诗,全文共计250句,每四个字一句。内容涉及了天文、自然、地理、历史、修身养性、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梁武帝要求,文中的1000个字不得有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所以,《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
相传,梁武帝萧衍一生戎马,没读多少书,所以他很希望子孙后代们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并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所以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逐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想,如果能把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记的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周兴嗣接受任务后,在家苦思冥想了一整夜,终于将这一千字串联成了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立刻命人去刻印,刊行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千字文》。据说周兴嗣因为一夜成书,用脑过度,头发和胡子全白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