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征程:军事史上的远征-近代早期的军事远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日本远征朝鲜战争

    1592~1598年的7年时间中,日本两次远征朝鲜,朝鲜李氏王朝在中国明朝军队支援下,先后战胜日本的侵略。这两次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当时日本强占朝鲜,染指中国的狂妄企图,为维护亚洲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给中世纪朝鲜人民反侵略斗争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16世纪后半期,日本武士丰臣秀吉集大封建领主和大军阀于一身,在经过长期的混战之后,以雄厚的武力相继统辖了各藩的领地,征服了大大小小的领主,壮大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1590年统一了日本全国,结束了国内混乱状态。由此,执掌全国军政大权的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企图征服朝鲜、侵略明朝,来建立一个包括朝鲜、中国和日本的“三国为一”的封建大帝国,称霸亚洲大陆。随着统一后的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了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丰臣秀吉集团就不惜一切来发动对外战争,以维护和巩固其国内的统治。于是,分别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远征朝鲜。

    (1)日本第一次入侵朝鲜(1592~1594)

    1592年5月21日,日军先遣部队共出动15万多陆军、4万水军、700多艘战船,渡过对马海峡,大举入侵朝鲜,袭击釜山。小西行长率领的第1军首先在釜山登陆,紧接着另一路加藤清正率领的后续部队继续登陆。庆尚道朝鲜水军未能阻止日军继续登陆,朝鲜地方军在东莱城拼命抵抗,也未能抵挡入侵之敌。日军登陆后,以优势兵力,采取“水陆并进”的战术,分3路北进,第1军经釜山、密阳、大邱、尚州、闻庆、直抵忠州;第2军经彦阳、蔚山、永川,在忠州与第1军会师之后直逼丽州和京城;第3军经金海,越过秋风岭北上。入侵水军先后攻占庆尚、全罗、忠清诸道的沿岸地区,确保海上交通线,保证陆军的军粮和战略物资的供应。

    在陆地上,朝鲜李氏王朝接到日军入侵的急报,急派李镒、申砬等名将阻击北上日军。他们亲率朝军越过乌岭天险,1593年4月27日,在忠州挞川设下背水阵势抵抗日军。这是朝、日两军第一次交锋,但在交战过程中朝军被日军击溃,且申砬被击毙。消息一传到京城,倾城上下人心惶惶,混乱一片。朝廷宣祖和大臣立即逃往开城和平壤,临海君和顺和君两个太子分别到咸镜道和江原道,一方面征兵抗日,一方面向明朝递送急报,请求援兵。因李氏王朝防备虚弱,无力抵抗,致使日军仅用20天,于5月3日就攻占了京城。接着日军分两路北上,一路由小西行长率领经过开城,向平安道方向进攻,直逼平壤;另一路由加藤清正率领向咸镜道方向进攻,直抵位于朝、中边境的会宁。这时朝廷宣祖已逃往义州。

    6月15 日,明参将戴朝弁、先锋游击史儒率援朝明军先头部队三千人渡过鸭绿江,16日,进驻朝鲜义州。7月17日拂晓,明军对平壤发动进攻。当时日军并未守城,只是在城内设下伏兵。明军一举冲入城内,伏兵骤起反击,明将史儒、戴朝弁、张国忠、马世隆中弹身亡,副总兵祖承训率兵退出,1天之内退到大定江,然后退回国内。

    入侵朝鲜腹地的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统率的日军陆军主力,因水军的连续受挫,难以补充军粮和其他战略物资,被迫暂停了进攻,放弃了夺取朝鲜海峡地区和黄海制海权的企图。此后,朝鲜各地先后掀起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义兵运动。先后有赵宪率领700名义兵战士攻打锦山,与数万日军英勇决战,打死打伤众多敌人,终因寡不敌众,700名义兵全部壮烈牺牲。妙香山普贤寺僧侣休静组织了1500名僧兵,以顺安法兴寺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取得累累战果。僧兵在收复平壤的战役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2月16日,李如松率明军43 000人从辽阳出发,直奔朝鲜。1月7日晨,朝、明联军从西、南、北三面对平壤城发起猛攻,杀伤了众多敌军官兵。1月8日清晨,联军用大炮轰开城门,李如松整军入城,众军蜂拥而入,骑兵云集,四处砍杀,而日军却龟缩在土窟中。但在七星门、普通门土窟的敌军死守不放,在激战中明军杀敌无数,自身也死伤甚众,统帅李如松以身作则,冲锋陷阵,自己的坐骑也中弹而死。1月8日夜,小西行长率领残兵败将逃窜出平壤全城,趁河西冰封渡过大同江,其间淹溺者不计其数,随后日寇向朝鲜南部逃窜而去。明军随敌追击,斩首敌军官兵600余人,生俘3人。此外,日军在撤退中,也不断被群众和僧侣痛打砍杀。

    1594年2月19日,李如松率明军进驻开城,日军已将该城屠杀掠夺焚烧殆尽,丢下一座空城,急速南逃,明军继续向临津江进发。2月27日,李如松亲率明军2000人渡过临津江向南进军,一直深入到距京城仅30里之遥的碧蹄馆,在这里突然遭到日军袭击。明军势不能支,遂挥兵撤退。

    3月初,日军主帅丰臣秀吉得知侵朝日军受挫,粮饷不足,疾病流行,决定暂时撤军。明朝兵部尚书石星也认为明军长期异域他乡作战,官兵疲惫,也有意从朝鲜撤军。但是,朝鲜不断恳请明军与朝军联合作战进击日军。明军主将鉴于当时军事形势,按兵不动。4月20日,李如松率明军进驻朝鲜京城。5月2日,根据丰臣秀吉确定的“和谈”条件,日军撤离京城。从京城撤退下来的日军,一方面在庆尚、全罗两道的沿海城市先后修筑了18处坚固的城堡,作顽抗的准备;一方面派出使节到朝、明方面进行“和谈”活动。

    在海上,朝鲜大将李舜臣于1593年4月20日率所属95艘战船,与全罗道水军共同出海与日军水师首次交战,阻止了日军的海上行动。5月7日,李舜臣率水师袭击了玉浦海面停放的日舰,击沉44艘。5月8日晨,李舜臣在赤珍浦海面击沉了大大小小的日舰13艘。5月29日,李舜臣将军在泗川前海,诱使121艘敌人舰船出海,发生激战,朝鲜水军击沉121艘敌舰,并消灭了大部敌军。朝鲜水军初战告捷,取得了海上的主动权。

    6月,朝鲜水军先后取得了唐项浦、永登浦前海等海战大捷,在这一连串的海战中共击毁击沉74艘敌军舰船,歼灭包括10多名主将在内的数千名官兵,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粉碎了敌军侵犯全罗道的企图,打乱了敌军“水陆并进”的作战计划,进而使朝鲜水军既完全掌握了海战的主动权。6月末7月初,敌军又组织3支船队分3路对全罗道方面展开了进攻。

    7月,朝鲜水军在李舜臣的指挥下,两次诱敌到闲山岛前海激战,一举击沉101艘敌舰并杀伤、溺死数千余名日军官兵,又一次显示了朝鲜水军的威力。

    9月1日,李舜臣等朝鲜将领所率朝鲜水军再次乘胜出击,冲向停泊在釜山一带的500余艘敌船。经过1天的激战,朝鲜水军又烧毁100多艘敌船,击伤击毙数千余名敌军官兵,敌军极度惊慌失措,力避正面迎战,边战边退,逃到了山上。

    (2)日本第二次入侵朝鲜(1597~1598)

    日本第一次入侵朝鲜失败后,在此后长达4年中,利用和谈的幌子,讨价还价,加紧准备第二次入侵。1597年2月21日,丰臣秀吉下达动员令,调集1.4万人的陆军和数万水军、数百艘舰船再次入侵朝鲜。6月,日军大部队陆续抵达朝鲜。7月中旬备战就绪,待命出击。明朝廷闻讯后,又动员了川、陕、浙、蓟、辽等地陆军及福建、吴淞水师等部队,再次出兵援朝。7月15日夜,日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水陆夹攻停泊在巨济岛西部漆川岛的朝鲜水军,重创朝鲜水军,舰船尽被烧毁,官兵几乎全部战死溺亡,日军取得了首次打败朝鲜水军的胜利。朝鲜重新启用李舜臣将军,李舜臣复职后,立即集中了残存的12艘舰船和120余名官兵,并重新整顿了三道的水军,确定地势险要的利津港为三道水军的基地。

    在陆地上,8月1日,1.4万日军兵分3路向全罗道南原发起猛攻。恰巧这时,明朝援军的先头部队陆续进驻全罗、忠清两道。杨元率援军3000人驻全罗道南原。8月16日,日军攻占了南原南门,杨元负伤带10余人逃出西门,明军2700名官兵战死身亡,南原失守。9月7日,日军右军先锋黑田长征率军猛攻稷山,左军进攻舒川,企图一举而占两城。明军2000人奋力抗击,英勇杀敌,日军死伤不计其数,溃败而退。明军在关键的一战取得了胜利。稷山战后日军开始南撤,明军南进。

    9月,明朝任命总督邢玢和提督麻贵为援军将领,统率4万大军再次援朝。

    12月23日午夜,明军兵分3路从庆州直捣蔚山。黎明,李如梅率先头部队与守敌相遇,交战后佯退,敌人乘机追击,明军大军参战,歼敌400余人。在以后的近20天内,双方在蔚山展开争夺,最后,守城日军与多路援军协同反击,明军攻城无效,决定撤军。日军见明军撤退,守军与援军一起追击,明军败退死伤3400人。

    在海上,8月28日,李舜臣将军指挥朝鲜水军一举击退了驶来偷袭的8艘敌人舰船之后,立即率舰船驶入珍岛东北地势险要的碧波亭水域,利用海潮时涨时落的特点,在鸣梁口东西通道口暗设铁索、木桩等物,以阻碍敌人舰船行动。9月16日,停泊在兰浦的日军330艘舰船和2万余名水军乘潮涨潮落之机对驻在鸣梁海峡的朝鲜水军发起猛攻,面对敌众我寡,敌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李舜臣指挥沉着,亲率一部水军诱敌进入鸣梁口。日军见朝鲜水军只有少部舰船和李舜臣的指挥舰,便层层包围舰船,直扑李舜臣指挥舰,李舜臣一面喝令朝鲜水军誓死不惧,英勇杀敌,一面命令部下把不少渔船伪装成兵船,尾随水军舰船之后,以助军威。这样,朝鲜水军的指挥舰率先拼死冲向敌人舰船,其他水军也紧跟其后冲入敌阵。这时,大部敌舰船被朝军暗设的铁索、木桩阻拦,无路逃脱,经过一场恶战,朝鲜水军共击沉敌人舰船30余艘,毙伤敌官兵4 000余人。鸣梁大捷的辉煌战绩,沉重地打击了日军水陆并进的侵略计划。

    1598年初,鉴于蔚山失利,明军决定继续请求增兵,对敌实行水陆夹攻,全歼盘踞朝鲜南部的日军。7月15日,明将陈磷率水军进驻古今岛,与李舜臣将军所辖水军会合,组成联合舰队,牢牢地掌握了朝鲜南海的控制权。8月18日,丰臣秀吉因日军侵朝一再失利,积郁而死于日本的伏见城。日军得知丰臣秀吉死亡的消息后,留在朝鲜的日军无心再战,加之日军已被明、朝联军重重包围,四面楚歌。为此驻守顺天的小西行长又提出停战和谈的建议,遭明、朝联军的拒绝,无计可施,坐以待援。

    9月20日,刘继率明军进攻曳桥。此时明、朝联合水军接近曳桥临近海域,准备水陆强攻。但因日军以1.3万余人的兵力防守,小西行长坚守不出,明军陆上兵力几次强攻,均无奏效。10月2日,刘继率陆军,陈磷率水军协同强攻曳桥,受到日军的顽强抵抗,水陆夹攻也无结果。

    9月20日,明军进攻晋州,日军不战而退,逃到昆阳、泗川。明军占领晋州,继续追击敌军。在10月2日,明、朝联军以多达2.9万余人的强大兵力对泗川的新寨发起了进攻。正当联军以炮火轰开守敌城门,各路部队冲向城里的时候,明军游击彭信古营中火药着火,顿时全军大乱,争先逃脱险境。敌军乘机追杀,明军惨败,死者多达七、八千人。明军退回晋州。

    11月,日军在朝、明联军和朝鲜各地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已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11月16日,面临覆灭命运的小西行长派出满载枪剑、马匹等物的7艘船只驶往李舜臣的本营,乞求李舜臣接收此礼放其率日军回国。李舜臣严词拒绝了敌人的物质诱惑。11月17日,泗川守敌将领岛津义弘率日军500余艘舰船和大批部队,从水路支援小西行长,妄图一举冲破朝、明水军的联合防线,打通回国之路。朝、明联合舰队,根据敌军这一动静,立即连夜进驻露梁海峡。李舜臣和陈磷亲率联合舰队扼守海口,切断了敌军的退路,严阵以待。11月19日凌晨,朝、明联合水军舰队向敌军展开了猛烈进攻。李舜臣擂鼓督战首先冲向敌人舰船,被日军舰船包围。陈磷见状急忙闯入包围圈救援,经过激战,陈磷突然鸣金收兵,日军疑有诡诈,不敢贸然进攻,稍稍后退。明船突然喷火筒齐发,很多日军舰船被击中起火,被击毙和跳水溺死者不计其数。这时,李舜臣已冲出重围。年过70的明水军老将邓子龙勇往直前,亲率200名勇士追击日船,投掷火球,向敌舰船进攻。正在激战时,不料,邓子龙的舰船被烧起火,日军趁势围攻,李舜臣前往救援,邓子龙力战身亡。李舜臣与陈磷密切协同作战,合力夹击日军,用虎蹲炮轰击敌船。此时,李舜臣胸部中弹,与世长辞。李舜臣之子李莞遵照李舜臣的遗嘱,发布命令,继续督军作战,直到日军渐渐不支,溃败而终。

    露梁海战,朝鲜、中国联合船队共击毁和焚烧日舰200余艘,消灭日军2万余人,俘虏180人,日军溺死不计其数。它以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朝、中两国的最后胜利,宣告历时7年的日本远征朝鲜战争的结束。

    日军入侵朝鲜的战争持续了7年多,经历了一个停停打打,边谈边打的曲折过程,最后朝鲜人民在明朝大军的支援下,经受了挫折和失败,终于战胜强敌,转败为胜。通过这场卫国战争,朝鲜人民维护了国家的独立,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鲜、染指中国的侵略企图,使日本侵略者在战后几百年间再也未敢践踏朝鲜国土,从而保证了朝鲜长期的对外的安全与和平。

    7年的战乱,不仅给朝鲜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莫大损失,而且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田地荒芜,人口锐减,在日军撤走13年后,朝鲜恢复生机的耕地面积,还不到战前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此外,大量历史文物破坏以至被盗外流,许多史库被烧,大批贵重史书化为灰烬,其价值难以算清。对于战败的日本,消耗了国内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刚刚统一了的国家大伤元气,经济衰败、社会混乱。结果,日本封建诸侯不攻自破,很快被丰臣秀吉死后最有实力的德川家康所降服,为建立德川幕府创造了有利条件。

    朝鲜抵御日本入侵的胜利,是朝中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使得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更加深了一步。中国和朝鲜只有一江之隔,自古以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就极为密切。中世纪以来,两国交往更加频繁,特别是文化、经济交流极为广泛。如文字、绘画、印刷,丝绸、瓷器、药材等。随着这场战争的胜利,中朝友谊与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节北方战争

    1700~1721年,俄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交战,又称北方战争。战争以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和出海口而告结束,此次战争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之一。

    16世纪中期,瑞典称霸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并同俄国、丹麦、波兰、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的领土争端日趋激烈。为立于不败之地,瑞典在战前加强陆海军建设,并与英国、荷兰和法国结盟。俄国是个封闭的内陆国家,为夺取出海口曾与瑞典多次发生战争,但均未得手。

    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两次南征亚速,未能取得黑海出海口,遂把目标再次移向北方,于1699年同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和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签约,建立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当时,北方同盟各国共有8.5万人的军队,其中俄国4万、波兰萨克森2.5万、丹麦2万,除丹麦外,俄国和波兰萨克森都没有海军;而瑞典海军较强,有42艘战列舰,陆军近15万人,在欧洲首屈一指。随着双方矛盾的不断激化,1700年2月,萨克森军队包围瑞典控制的里加,至此北方战争爆发。

    北方战争爆发后,1700年3月,丹麦军队主力进攻瑞典盟国荷尔斯泰因。由于同盟各国企图不同,作战行动极不协调,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得以凭借军事优势,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5月,查理十二世在英荷联合舰队的支援下,派兵1.5万在哥本哈根登陆,击败丹麦,并迫其于同年8月签约退出战争。

    俄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与土耳其签订和约,结束俄土战争。8月30日,俄国对瑞宣战,以3.5万人兵力包围芬兰湾南岸瑞典军事要冲纳尔瓦。查理十二世得知萨军撤离里加后,率军8 000人驰援纳尔瓦。11月30日,两军进行纳尔瓦之战,俄军惨败,退守诺夫哥罗德。查理十二世挥师南下,次年夏在里加附近击溃萨军,随后以主力进攻波兰,至1702年夏,先后占领华沙、克拉科夫和托伦,继而扶植傀儡莱什琴斯基为波兰国王。

    初战失利后,俄国彼得一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加紧军事改革,建立正规的陆海军,伺机再战。1701年底,俄军利用瑞军主力在波兰作战之机,再次对波罗的海沿岸发动进攻,于1702年秋攻占拉多加湖畔要地诺特堡,1703年5月渡过涅瓦河攻占尼延尚茨堡等地。为进一步向外扩张,彼得一世下令在涅瓦河口和科特林岛分别修建圣彼得堡和喀琅施洛特要塞,并建立波罗的海舰队。1704年,俄军发动新攻势,8月攻占纳尔瓦、多尔帕特和伊万哥罗德,1705年进入波兰,进至涅曼河右岸格罗德诺,企图策应萨军东西夹击瑞军。1706年1月,瑞军强渡涅曼河,包围格罗德诺,迫使俄军骑兵部队退向明斯克。同年9月,奥古斯特二世战败求和,并放弃波兰王位,退出北方同盟。1707年秋,瑞军近5万人在波兰集结,准备东征俄国。波兰境内俄军迅即撤回本土,转入战略防御。

    1708年1月,瑞军主力乘河面结冰之机越过维斯瓦河,占领格罗德诺,并于6月强渡别列津纳河,7月在戈洛夫钦附近歼灭俄军一部。面对瑞军进攻,俄军坚壁清野,诱敌深入,逐步消耗和疲惫敌人,迫使瑞军放弃取道斯摩棱斯克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转而进入乌克兰等待援军,并期望得到反俄哥萨克统领马泽帕的配合。10月9日,俄军在列斯纳亚附近击溃勒文豪普特率领的瑞典援军,歼敌9 000余人,缴获辎重7 000车。瑞军余部6 000余人与查理十二世率领的主力会合。与此同时,俄军袭击马泽帕的基地巴图林,随后进占切尔尼戈夫、涅任、基辅、佩列沃洛奇纳亚和波尔塔瓦等地,从北、西、南三面对瑞军形成包围态势。1708年冬,天气奇寒,瑞军因冻伤和给养困难大量减员,被迫于次年春继续向南转移。1709年4月,瑞军进抵并围攻战略要地波尔塔瓦,企图打开进军莫斯科的通路。7月,彼得一世率俄军主力驰援波尔塔瓦,决心同瑞军决战。8日凌晨,4.2万俄军同3.2万瑞军激战,结果瑞军战败,伤亡近万人,被俘数千人。7月11日,瑞军残部1.6万人在佩列沃洛奇纳亚不战而降,查理十二世率千余人逃往土耳其。

    波尔塔瓦之战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此后,瑞军失去军事优势,丹麦、萨克森同俄国重新结盟,奥古斯特二世再登波兰王位,普鲁士和汉诺威也相继加入北方同盟。1710年夏,俄军乘胜攻占波罗的海沿岸维堡、里加、雷瓦尔和厄塞尔岛等要地。同年11月,土耳其在查理十二世鼓动下对俄宣战,彼得一世挥师南下远征土耳其。1711年7月,4万余俄军在普鲁特河畔被17万土军和克里木汗国军队包围。俄国以归还亚速、允许查理十二世过境回国为条件,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恢复对瑞典的进攻,集中主力于芬兰方向,于1713至1714年先后占领赫尔辛福斯、奥布、瓦扎等地。1714年8月,新建立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在汉科角海战中击败瑞典海军。瑞军被迫撤出芬兰。此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已结束,西欧大国特别是英国加紧干涉波罗的海事务。

    俄国为巩固已得战果和尽快结束战争,于1717年8月与法国和普鲁士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使瑞典更加孤立。1718年5月,俄国与瑞典开始和谈。12月,查理十二世在挪威前线中弹身亡,瑞典新女王在英国影响下拒绝和谈,于是战争又起。1720年,俄国海军在格伦加姆岛附近再次击败瑞典舰队并登陆瑞典,进逼其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被迫同俄国恢复和谈,战争遂告结束。

    1721年9月,俄瑞双方终于签订《尼什塔德和约》。俄国获得立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库尔兰一部分和芬兰东部,同时退出芬兰其余地区,并将阿兰群岛归还瑞典。从此,俄国人得以自由进出波罗的海,彼得一世也因此而被枢密院授予“大帝”称号,沙皇俄国正式称“俄罗斯帝国”,一跃而成欧洲列强之一。

    北方战争是以俄、瑞两国为主角,欧洲各国进行的一场混战,由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1697~1718年在位)和俄国沙皇彼得(1682~1727 年在位)这两个擅长军事的强国之君导演了这次大战,方使此次战争有声有色,在近代军事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取得胜利,圆满地结束了它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而进行的长期斗争,终于有了自由出入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这是彼得一世战略的一大胜利。从此波罗的海和东北欧的霸权让位给了俄国。

    这次战争中,俄国以建立正规陆、海军为主进行的军事改革,对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彼得一世把俄国的对外扩张政策从地域性蚕食体制转变到世界性侵略体制,实现了沙皇俄国一个半世纪的梦想,为进一步西进和南下造成了有利形势。从此,俄国走上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对世界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节俄罗斯远征奥斯曼帝国与十次俄土战争

    俄土战争,是指17~19世纪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

    17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帝国国力日衰退。而沙皇俄国通过1654到1667年的俄波战争国力日趋强盛,为了满足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对俄国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在1676到1681年的俄土战争中确立了对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统治后,加速推行南进政策。两国间围绕着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国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开展的反对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沙皇俄国与土耳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第一次俄土战争(1676~1681)

    1676~1681年的俄土战争是在乌克兰同俄国重新合并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乌克兰而引起的。土耳其在波土战争中占领了波多利亚,尔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盖特曼多罗申科的支持,企图统治整个右岸乌克兰。1674年,左岸乌克兰的盖特曼萨莫伊洛维奇被选为乌克兰的总盖特曼。1676年,多罗申科率部1.2万人占领了盖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图借助于土军恢复自己的统治。为防止这一事态,俄乌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指挥下,于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了奇吉林,并于8月2日攻克该城,俘获多罗申科。1677~1678年间,俄乌联军与土耳其鞑靼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仍在继续进行。1679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乌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土耳其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承认左岸乌克兰与俄国的重新合并。

    第二次俄土战争(1686~1700)

    1686~1700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侵略的斗争的继续。1686年俄国加入由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同盟。1687和1689年,俄军10余万人在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土耳其属国克里木汗国进行了两次远征,均因水源和粮草被当地鞑靼人和土军断绝而失败。1695年,沙皇彼得一世率3万余人远征扼守亚速海出海口的土军要塞亚速,因部队战斗力差且缺少海军配合,大败而返。1696年,彼得一世率军7.5万余人在新组建的小型舰队配合下再次远征,终于攻克亚速。因北方战争爆发,俄国于1700年8月与土耳其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归属俄国。

    第三次俄土战争(1710~1711)

    北方战争爆发后,彼得一世并未放弃南进目标。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内。1710年,土耳其对俄国宣战,第三次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率主力4万余人挺进多瑙河下游,在普鲁特河畔陷入10万土军和7万克里木汗国军队重围。在弹尽粮绝情况下,最终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俄国被迫放弃亚速,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1711年7月,俄土签订《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俄国南进企图受挫。

    第四次俄土战争(1735~1739)

    俄国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于1735年向土耳其宣战,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帅的第聂伯河集团军4万人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由于瘟疫流行,粮秣和饮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俄军拉西将军指挥的顿河集团军,在布列达利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1736年6月30日攻占亚速。1737年7月顿河集团军在区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中击溃了克里木汗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恰科夫。同年,奥地利参战,但奥军屡战屡败。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恰内战役中击溃土军。根据摩尔达维亚代表团的请求,摩尔达维亚并入俄国。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根据1739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

    第五次俄土战争(1768~1774)

    1767年,俄国以保护东正教徒为由派兵入侵波兰。1768年9月25日,土耳其在法奥两国支持下对俄宣战。俄军兵分两路发动进攻:西路为主攻方向,约8万人,由鲁缅采夫指挥渡过德涅斯特河向多瑙河沿岸推进,至1771年底控制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东路4.8万人由多尔戈鲁基指挥,从亚速进军克里木,至1771年6月占领整个克里木半岛。为配合陆军行动,俄波罗的海舰队经英吉利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于1770年7月在切什梅海战中击败土军舰队,控制爱琴海。1772年,土方求和,因俄方条件苛刻未能达成协议。1773年4月,俄军在巴尔干战场发动攻势,强渡多瑙河,突袭图尔图凯。1774年,俄国为尽早结束战争再度加强攻势,其先头部队越过巴尔干山脉,威胁土首都伊斯坦布尔。7月,双方签订《小凯纳尔贾和约》,土耳其承认克里木汗国“独立”,俄国取得第聂伯河、布格河之间地区以及黑海自由航行权。

    第六次俄土战争(1787~1792)

    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木,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属地,授权土耳其检查通过海峡的俄国商船。俄国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1787年8月,土耳其出动了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战列舰19艘、巡航舰16艘、轻巡航炮舰5艘,对俄开战。8月21日,土耳其舰队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国护卫舰发起攻击。9月13日夜,土军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陆,但被俄军击溃。10月12日,土耳其登陆兵5 000人在炮火掩护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陆,但遭到苏沃洛夫军的急剧突击,几乎被全歼。1788年,奥地利加入俄国一方参战,并派出科布尔格斯基亲王率军2.6万人开赴摩尔达维亚作战。俄军围攻并夺取了霍京和奥恰科夫要塞。1789年,乌克兰集团军在比萨拉比亚对宾杰里等要塞展开了争夺战。8月1日,苏沃洛夫将军指挥的5 000俄军和一个奥地利军1.2万人,由科布尔格斯基亲王指挥,在福克沙尼击溃奥斯曼帕夏的一个军3万人。9月22日,俄奥联军2.5万人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勒姆尼克河畔一战,击溃了土耳其宰相优素福的10万大军。1790年,土耳其统帅部将主要突击方向转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尔帕夏率部4万人开往阿纳帕要塞地区攻取库班,并准备在克里木登陆。俄军黑海舰队在海军少将乌沙科夫指挥下,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峡和坚德拉岛海域的海战中接连实施突击,击败了土耳其舰队。9月8~9日,坚德拉岛一战,俄国舰队再次获胜。南方集团军在舰队的协助下占领了基利亚、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诸要塞。9月,奥地利单独与土耳其缔结和约,致使俄国的处境恶化。尽管如此,俄国仍向多瑙河发动了进攻。1790年12月22日,苏沃洛夫所部以强大攻势一举攻克土耳其坚固设防的伊兹梅尔要塞。1791年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所部强渡多瑙河,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一个军1.3万人。7月9日,俄军主力在默钦战役中重创土军。7月3日,古多维奇将军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纳帕。8月11日,乌沙科夫在卡利亚克里亚角击溃土耳其舰队取得胜利。1792年1月,俄土签订《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木和格鲁吉亚。这次战争俄国实现了称霸黑海的野心,获得了黑海不冻的出海口。

    第七次俄土战争(1806~1812)

    土耳其撕毁了1805年签订的关于俄国船只自由通过海峡的条约,并擅自更换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公国大公。对此,俄国政府于1806年11月派米赫尔松将军的摩尔达维亚集团军4万人及150门火炮进驻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多瑙河哥萨克军转到了俄国方面。12月30日,英国站到了俄国一边,其舰队企图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自1807年2月,谢尼亚文海军中将指挥的俄国分舰队,以捷涅多斯岛为基地,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并在达达尼尔海战和阿索斯海战中战胜了土耳其舰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战区,俄军也多次击败土军。英俄反土联盟解体后,1807年8月俄国与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但1809年春又战火重燃。在高加索战区,俄军与阿塞拜疆民军和格鲁吉亚民军协同作战,将土军逐出波季和苏呼米卡列,并攻占了阿哈尔卡拉基要塞。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率俄军8万人,在拥有140艘舰船的多瑙河区舰队的配合下强渡了多瑙河,相继夺取了伊萨克恰、图尔恰、巴巴达格、默钦、伊兹梅尔、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军在新任总司令卡缅斯基将军的指挥下,占领了帕扎尔吉克、锡利斯特拉和拉兹格勒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纳战役中,俄击溃了土军10万人。9月,鲁什丘克要塞和久尔久要塞的守军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洛维奇,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再次攻克该城。1811年初,由于俄国面临拿破仑军入侵的威胁,多瑙河集团军部分调往西部边境。7月4日鲁什丘克战役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齐亚战役中俄军大破土军,迫使其投降,打赢了这场战争。1812年5月,双方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取得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

    第八次俄土战争(1828~1829)

    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土耳其陷入政治危机。1827年,俄、英、法联合舰队为保卫希腊自治权而在纳瓦里诺海战中击败土埃联合舰队之后,土耳其便撕毁了俄土两国以前缔结的所有协定,并于1827年12月宣布对俄进行“神圣战争”。1828年4月26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俄国将维特根施泰因元帅的集团军9.5万人调到多瑙河战区,迎战侯赛因帕夏的15万军队,将帕斯克维奇将军的军2.5万人,调到高加索战区迎战5万土耳其军。维特根施泰因集团军于5月7日越过国境,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占领了多瑙河各公国,强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军从陆上和海上发起联合攻击,攻下瓦尔纳。帕斯克维奇军越过国境之后,于7月5日攻占卡尔斯要塞。7至8月间,高加索军各部队在地方民军的支援下占领了阿尔达甘、阿哈尔齐赫、波季和巴亚泽特诸要塞。1829年6月11日,季比奇将军指挥的俄军1.8万人在库列夫恰附近的战役中击溃了兵力比自己多1倍的土耳其军,并于6月30日占领锡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万人越过巴尔干地区,向阿德里安堡挺进。8月20日,该城守军投降。俄军继续向南发起进攻,伊斯坦布尔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军于7月9日攻占埃尔祖鲁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军在两战区获胜,主力逼近伊斯坦布尔,舰队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并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带游弋,这些情况迫使土耳其政府于9月签订了《阿德里安堡和约》。土耳其承认多瑙河口和黑海东岸广大地区归属俄国,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对俄国商船开放,多瑙河两公国自治并受俄国保护。

    第九次俄土战争(1853~1856)

    1853年,俄国为争夺“圣地”巴勒斯坦管辖权,于7月出兵占领了土耳其罗马尼亚公国。土耳其在英法的支持下于10月16日对俄宣战。11月30日,纳希莫夫海军中将指挥的俄国分舰队,在锡诺普湾进行的海战中歼灭了土耳其分舰队。1854年1月,英法联军舰队驶入黑海。3月27日,英法两国向俄国宣战。1855年1月26日,撒丁王国也介入了战争。战争主要在巴尔干、高加索和克里木三个地区进行。

    在巴尔干地区,1853年11月到1854年1月,奥美尔帕夏指挥的14万土军同戈尔恰科夫率领的8万俄军,先后在奥尔泰尼察和切塔泰地区交锋,俄军均遭失利。1854年3月,俄军越过多瑙河,突破土军防线,占领了伊萨克恰和图尔恰,但在5月对锡利斯特拉要塞的围攻战中,严重受挫。6月,俄军迫于普、奥的压力,撤回到比萨拉比亚。

    在高加索地区,双方于1853年11月开战,前期投入兵力不多,规模较小,俄军曾先后在阿哈尔齐赫和巴什卡德克拉尔附近击败土军的进攻。1855年春,穆拉维约夫率领4万俄军围攻卡尔斯城,并于11月28日攻克,但未能挽回俄国的整个战局。

    在克里木地区,1854年9月14到18日,英法联军6.2万人,由联军总司令、英军少将拉格伦和法军元帅圣阿尔诺率领,在克里木半岛西岸叶夫帕托里亚登陆,企图南下攻取塞瓦斯托波尔。由缅希科夫将军率领的3.4万俄军立即迎战联军,先后在阿利马河、巴拉克拉克、因克尔曼和乔尔纳亚河等地,与联军展开激烈战斗。联军在战领因克尔曼、巴拉克拉克和卡梅什港等外围据点后,自1854年10月17日起,展开了对俄国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的长期围攻战。俄国陆海军在城防司令科尔尼洛夫海军中将指挥下困守了11个月。1855年9月,该要塞最终被联军所陷,俄城防司令和联军总司令均重伤而亡,从而决定了整个战局。1856年3月,交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重新划分了欧洲列强在中近东和巴尔干的势力范围。和约规定,相互归还所占领的地区,共同保证土耳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黑海中立化;俄国和土耳其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基地;承认多瑙河在国际监督下的航行自由、并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划归萨尔多瓦。

    第十次俄土战争(1877~1878)

    俄国经过1861年改革后,逐渐医治克里木战争的创伤,经济、军事实力得到恢复和加强。1877年4月,俄国利用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运动高涨之机对土宣战,出动40多万军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个战场发起进攻。6月,俄军主力强渡多瑙河,经三次交战未能攻克战略要地普列夫纳。9月,俄军改用围困战法,在近4万罗马尼亚军队配合下,至12月迫使被围土军投降。随后,俄军在保加利亚军队支援下冒着严寒越过巴尔干山脉,以迂回包围战法击败土军,1878年1月4日攻占索菲亚,20日攻陷埃迪尔内,随后进逼伊斯坦布尔。由于英国干涉,俄军未能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31日,双方停火,3月3日签订《圣斯特凡诺和约》。俄国建立了受其保护的“大保加利亚国”,并获得大片土地和巨额赔款。俄国的得手引起欧洲列强不满。同年6至7月,柏林会议对和约作了修改,俄国仅得到克里木战争中失去的南比萨拉比亚以及巴统、卡尔斯等地。

    通过长达近两个世纪的俄土战争,俄国扩大了疆域,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在连年的征战中,奥斯曼帝国则更加衰败,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俄土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前后共长达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系列,奥地利、英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也先后参与其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